《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行政规章

时间:2019-05-12 13:2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行政规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行政规章》。

第一篇:《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行政规章

《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行政规章

除了《工伤保险条例》于2004年1月1日生效之外,《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及《工伤认定办法》这三部配套的行政规章也于当日同时生效法。商这三部行政规章与《工伤保险条例》生效施行后,对规范今后工伤保险的投保者的赔付事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法。商细读这三个规章是十分有必要的法。《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以下简称《赔偿办法》),《赔偿办法》设立了“非法用工”出现伤亡后果的赔偿制度,这个制度无疑是对非法用工单位的严厉处罚制度,它有力的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法。商《赔偿办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赔偿办法》所称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是指在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或者用人单位使用童工造成的伤残﹑死亡童工法。

二﹑前段所列单位必须按照《赔偿办法》的规定向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法。商一次性赔偿包括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或童工在治疗期间的费用和一次性赔偿金,一次性赔偿金数额应当在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或童工死亡或者经劳动能力鉴定后确定法。商劳动能力鉴定按属地原则由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理法。商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伤亡职工或者童工所在单位支付法。

三﹑职工或童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在劳动能力鉴定之前进行治疗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护理费﹑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及所需的交通费等费用,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全部由伤残职工或童工所在单位支付法。

四﹑一次性赔偿金按以下标准支付:

伤残级别 赔偿基数的倍数

一级 16倍

二级 14倍

三级 12倍

四级 10倍

五级 8倍

六级 6倍

七级 4倍

八级 3倍

九级 2倍

十级 1倍

注: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造成死亡的,按赔偿基数的1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法。

本办法所称赔偿基数,是指单位所在地工伤保险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法。

五﹑单位拒不支付一次性赔偿的,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法。商经查证属实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责令该单位限期改正法。

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就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处理法。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是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的授权制定的法。商《规定》统一了“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范围﹑这对处理工伤保险“赔付”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法。商主要包

括下述内容:

一﹑《规定》所称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是指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法。商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遗腹子女法。商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法。商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法。商

二﹑上述人员,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

(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O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三)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四)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五)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六)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七)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法。商

三﹑领取抚恤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

(一)年满18周岁且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就业或参军的;

(三)工亡职工配偶再婚的;

(四)被他人或组织收养的;

(五)死亡的法。商

领取抚恤金的人员,在被判刑收监执行期间,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法。商刑满释放仍符合领取抚恤金资格的,按规定的标准享受抚恤金法。商

四﹑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法。商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法。商

《工伤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主要规定了认定工伤的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法。商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期限可以适当延长法。商

按照前段规定应当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根据属地原则应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法。商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本《办法》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法。商

二﹑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二)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法。商

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法。商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完整,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法。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法。商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法。商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及工会组织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法。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法。商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部门重新提供法。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其他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法。

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应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法。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工作需要,进入有关单位和事故现场;

(二)依法查阅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询问有关人员;

(三)记录﹑录音﹑录像和复制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法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保守有关单位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

(二)为提供情况的有关人员保密法商

五﹑工伤认定决定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全称;

(二)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号码;

(三)受伤部位﹑事故时间和诊治时问或职业病名称﹑伤害经过和核实情况﹑医疗救治的基本情况和诊断结论;

(四)认定为工伤﹑视同工伤或认定为不属于工伤﹑不视同工伤的依据;

(五)认定结论;

(六)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的部门和期限;

(七)作出认定决定的时间法。

工伤认定决定应加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专用印章法。商

六﹑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法。商

进行工伤认定调查核实时,用人单位及人员拒不依法履行协助义务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法。商

第二篇: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

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布实施

1.《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2007-4-25] 2.《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2007-4-25] 3.《进口废物原料境外供货企业注册实施细则》[2007-4-25] 4.《加强长江船舶垃圾和沿岸固体废物管理的若干意见》[2007-4-25] 5.《关于限制进口类废物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4-25]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日期:2007-09-07 7.《关于发布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的公告》[2007-4-25] 8.《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2007-4-25] 9.《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2007-4-25] 10.《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2007-4-25]

11.《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2007-4-25] 12.《关于加强承运进口废物管理的规定》[2007-4-25] 13.《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2007-4-25] 14.《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2007-4-25] 15.《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2007-4-25] 16.《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7-4-25] 17.《防止船舶垃圾和沿岸固体废物污染长江水域管理规定》[2007-4-25] 18.《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2007-4-25] 19.《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7-4-25] 20.《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21.《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408号)22.《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促进扩大内需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44号)

23.《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2011年1月1日 2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二○○三年六月十六日

25.《船舶散装运输液体化学品危害性评价规范 危害性评价程序与污染分类方法》1996-12-01 26.《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1994年3月16日

27.《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1992年10月01日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1988-02-01 28.《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1985-03-01 29.《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2010-01-01 30.《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2010年1月1日 31.《·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2010-3-26] 3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 [2009-8-25] 33.·关于印发《国家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暂行要求》的通知 [2009-3-12] 34.《·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2009-3-12] 35.关于印发《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的通知 [2009-3-5]

36.《全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信息报告、核查和评估办法 》[2009-3-5] 37.《国家院关于加强对废弃物品收购和利用工作的指示 》[2008-5-28] 38.《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 [2008-5-13] 39.《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07-4-25] 40.《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2007-4-25] 41.《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2007-4-25] 42.《关于增补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的通知》 [2007-4-25] 43.·关于修订《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 [2007-4-25] 44.《放射环境管理办法》[2007-4-25] 4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控制境外废物向我国转移的紧急通知》[2007-4-25] 4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7-4-25] 47.《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007-4-25]

48.《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7-4-25] 49.《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7-4-25] 50.《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2008-12-18] 51.关于发布《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等5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公告 [2008-12-1] 52.关于印发《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8-11-25] 53.关于征求《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2008-11-6] 54.关于印发《再生节能建筑材料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8-11-3] 55.《中国环境标志使用管理办法》[2008-10-15] 56.《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2008-10-8] 57.《·关于开展生活垃圾填埋无害化等级评定复核的通知》 [2008-8-12] 58.《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和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

见的函 [2008-8-6] 59.《·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指导意见》[2008-6-25] 60.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2008-6-23] 61.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废电子电器产品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2008-6-16] 62.关于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建立台帐试点工作的通知 [2008-5-13] 63.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废电子电器产品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2008-6-16] 64.《关于重新核定废弃物海洋倾倒费收费标准的通知》[2008-5-28] 65.《危险废物出口核准管理办法》 [2008-5-13] 66.《关于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建立台帐试点工作的通知》[2008-5-13] 67.关于贯彻落实《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8-4-18] 68.《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

[2008-4-18] 69.《倾倒区管理暂行规定》[2007-11-12] 70.《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2007-9-30] 71.《国内贸易部、公安部关于生产性废旧金属和非生产性废旧金属分类》[2007-4-25] 72.《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7-4-25] 73.《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2007-4-25] 74.《关于做好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情况总结汇报工作的通知》[2007-4-25] 75.《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的意见》[2007-4-25] 76.《关于实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促进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的通知》[2007-4-25] 77.《关于明确医疗废物分类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4-25] 78.《关于进口可作原料用废物检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4-25] 79.《关于加强限制进口类废物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7-4-25] 80.《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2007-4-25] 81.《进口废物装运前检验管理办法(试行)》[2007-4-25] 82.《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2007-4-25] 83.《关于加强工业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的通知》[2007-4-25] 84.《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导则》[2007-4-25] 85.《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2007-4-25] 86.《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2007-4-25] 87.《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废止)》 [2007-4-25]

第三篇:行政管理制度规章

行政管理制度规章

第一条 总则

1.为加强公司行政事务管理,理顺公司内部关系,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所指行政事务包括档案管理、印鉴管理、公文打印管理、办

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库房管理、报刊及邮发管理等。

第二条 档案管理

1.归档范围:

公司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科学技术、财务审计、劳动工资、经营情 况、人事档案、会议记录、决议、决定、委任书、协议、合同、项目方案、通 告、通知等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2.档案管理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保证原始资料及单据齐全完

整,密级档案必须保证安全。

3.档案的借阅与索取:

(1)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借阅非密级档案可通过档案管理人

员办理借阅手续,直接提档;

(2)公司其他人员需借阅档案时,要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并办理借阅手续。

借阅档案必须爱护,保持整洁,严禁涂改,注意安全和保密,严禁擅自翻 印、抄录、转借、遗失。如确属工作需要摘录和复制,凡属密级档案,必须由 总经理批准方可摘录和复制;一般内部档案经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批准方可摘录 和复制。

4.档案的销毁:

(1)任何组织或个人非经允许无权随意销毁公司档案材料;

(2)若按规定需要销毁时,凡属密级档案须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销毁;一般内

部档案,须经公司办公室主任批准后方可销毁。

(3)经批准销毁的公司档案。档案人员要认真填写、编制销毁清单,由专人监督销毁。

第三条 印鉴管理

1.公司印鉴由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负责保管。

2.公司印鉴的使用一律由主管副总经理签字许可后管理印鉴人方可盖

章,如违反此项规定造成的后果由直接责任人员负责。

3.公司所有需要盖印鉴的介绍信、说明及对外开出的任何公文,应统一编号登记,以备查询、存档。

4.公司一般不允许开具空白介绍信、证明,如因工作需要或其它特殊情况

确需开

具时,必须经主管副总经理签字批条方可开出。持空白介绍信外出工作回来必须向公司汇报

其介绍信的用途,未使用的必须交回。

5.盖章后出现的意外情况由批准人负责。

第四条 公文打印管理

1.公司公文的打印工作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

2.各部室打印的公文或其他资料须经本部门负责人签字,交电脑部

打印,按价计费。

3.公司各部、室所有打印公文、文件,必须一式三份,交总经理办

公室留底存档。

第五条 办公及劳保用品的管理

1.办公用品的购发:

(1)每月月底前,各部、室负责人将该部门所需要的办公用品制定计划提交总

经理办公室;

(2)总经理办公室指定专人制定每月办公用品计划及预算,经主管副

总经理审批后负责将办公用品购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分发给各个部、室,由部、室主任签字领回

(3)除正常配给的办公用品外,若还需用其它用品的须经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批准方可领用;

(4)公司新聘工作人员的办公用品,办公室根据部、室负责人提供的名单和用品

清单,负责为其配齐,以保证新聘人员的正常工作;

(5)负责购发办公用品的人员要做到办公用品齐全、品种对路、量足质优、库

存合理、开支适当、用品保管好;

(6)负责购发办公用品的人员要建立帐本,办好入库、出库手续。出库一定要

由领取人员签字;

(7)办公室用品管理一定要做到文明、清洁、注意安全、防火、防盗、严格按照

规章制度办事,不允许非工作人员进入库房。

2.劳保用品的购发:

劳保用品的配给,由总经理办公室根据各部、室的实际工作需要统一购买、统 一发放。

第六条 库房管理

1.库房物资的存放必须按分类、品种、规格、型号分别建立帐卡。

2.采购人员购入的物品必须附有合格证及入库单,收货时要当面点

清数目,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如发现短缺或损坏,应立即拆包清点数目,如发现实物与入库

单数量、规格不符时,库房保管员应向交货人提出并通知有关负责人。

3.物资入库后,应当日填写帐卡。

4.严格执行出入库手续,物资出库必须填写出库单,经公司办公室

主任批准后方可出库。

5.库房物资一般不可外借,特殊情况须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批准,办理外借手续。

6.严格管理帐单资料,所有帐册、帐单要填写整洁、清楚、计算

准确,不得随意涂改。

7.库房内严禁吸烟,禁止无关工作人员入内,库内必须配备消防

设施,做到防火、防盗、防潮。

第八条 附则

1.本规定如有未尽事宜或随着公司的发展有些条款不适应工作需

要的,各部门可提出修改意见交总经理办公室研究并提请总经理批复。

2.本规定解释权归总经理办公室。

3.本规定从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工商总局解读《反垄断法》三个配套规章问答

工商总局解读《反垄断法》三个配套规章问答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负责人就三个《反垄断法》配套规章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制定规章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答: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重要的基础性法律。《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工商总局作为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关之一,制定反垄断法配套规章,是确保《反垄断法》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法治工商的重要内容。《反垄断法》具有很强的法律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反垄断法》关于反垄断执法属中央事权但又可以授权执法以及垄断协议宽大制度、豁免制度、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等具有鲜明的特点,关于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原则性,与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存在很大区别。依据《反垄断法》对相关内容作细化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效开展反垄断执法的前提条件。

三个实体规章是国家工商总局继去年制定发布两个《反垄断法》配套程序规章后制定的,这三个规章进一步完善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垄断执法的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积极稳妥有序地深化反垄断执法工作。在当前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下,做好反垄断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家工商总局将继续组织全系统牵头做好制止滥用行政权力阻碍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行为和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工作,认真清理涉及行业垄断、地区封锁的文件,依法查处扰乱物流市场秩序的行为。

问:制定规章的依据是什么?

答: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具体职责包括: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发布评估报告;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定制定一批反垄断配套指南和规章,要求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关根据各自职责研究制定有关指南和规章,以保证反垄断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国务院新“三定”规定,国家工商总局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工作,价格垄断行为除外。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无论在内容规定、法律责任以及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因此,需要就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分别制定专门的实体规定,便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反垄断职责,严格依法行政。

问:起草规章的过程如何?

答:国家工商总局领导对制定三个规章高度重视,多次指示要加强有关工作,组织力量成立起草工作小组,并反复参与研究论证。在起草三个《规定》的过程中,我局严格遵循《反垄断法》的基本精神,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与兄弟部门深入协商,始终坚持了稳妥、积极的方针,推动起草工作有序开展。考虑到各国反垄断法存在许多共性规定,我局在严格依据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同时,研究分析了美国、欧盟、德国、日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规制垄断行为方面的立法、执法情况、司法判例及最新研究成果,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与国内外专家同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沟通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个《规定》初稿。

三个《规定》初稿完成后,我局先后召开了有工商系统代表、反垄断法专家学者和经济学专家学者、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最高人民法院、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代表以及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专业律师事务所和国内行业协会、外国商会代表参加的十二次研讨会、论证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大量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对《规定》初稿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形成了三个《规定》(征求意见稿)。

与此同时,我局还两次通过总局红盾网,向国内外开展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先后收到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等外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以及美国商会、欧盟商会、日本商会、美国律师协会和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专业律师事务所、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大量网上反馈意见。

在完成以上工作后,我局在三个《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形成了目前的三个《规定》。

问:三个规章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三个规章在我国《反垄断法》框架内,立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垄断职能,对垄断协议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了细化和明确,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垄断执法的可操作性。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共二十条,对垄断协议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作了细化规定,对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方式作了细化规定,并明确规定由国家工商总局负责依法认定除价格垄断协议之外的其它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同时,对垄断协议宽大制度中重要证据的含义和范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应把握的原则以及实施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具体办法等都作了细化规定。对有关决定垄断协议豁免的机关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关于宽大制度的规定,借鉴国际反垄断执法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反垄断法》有关规定基础上,对宽大制度的自由裁量权作了明确和细化,特别是对第一个主动报告人和其他报告人的处理予以区分的规定,对工商机关有效查处垄断协议具有重要意义。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共十九条,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如何认定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与反证制度作了细化规定。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了细化规定,对认定正当理由需要考虑的因素予以明确。有关规定有效地增强了规章的可操作性。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共十三条,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的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作了细化规定。对经营者以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行政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为由,实施垄断行为的具体表现作了列举式规定。明确规定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可以就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向其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

问:三个规章的显明特点是什么?

答:三个规章在我国《反垄断法》框架内,对垄断协议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了细化和明确,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垄断执法的可操作性;对自由裁量权的进一步明确,提高了公民和企业对反垄断法执法尺度的可预见性;三个规章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国内外各方意见,并通过网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增强了立法的透明度,充分体现了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同时,三个规章在制定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作为反垄断法的配套程序规章,国家工商总局于2009年以总局令第41号令和第42号发布实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程序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规定》,这三个实体规章作为反垄断法制止垄断协议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实体配套规章,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一步履行反垄断执法职能提供了制度支撑。

问:规章对垄断协议作了哪些细化规定?

答:《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该法第十六条对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垄断协议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从垄断协议达成的方式看,既有经营者之间达成的,也有行业协会组织经营者达成的。从垄断协议的表现方式看,既有书面的协议和书面决定,也有口头的协议和口头决定,还有一种既非书面又非口头、彼此间心照不宣的默契行为,称为其他协同行为。据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对垄断协议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细化规定,垄断协议是指违反《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的规定,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或者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经营者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协议或者决定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其他协同行为是指经营者虽未明确订立书面或者口头形式的协议或者决定,但实质上存在协调一致的行为。

问:横向垄断协议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根据参与垄断协议的经营者之间是否具有竞争关系,一般将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垄断协议,这些经营者处于同一经济层面,如,销售同类产品或者提供同类服务的经营者。横向垄断协议对竞争的危害既直接又严重,因而是各国反垄断法规制的重点。

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三条对横向垄断协议的表现形式作了列举式规定。根据国务院新“三定”规定,国家工商总局负责查处除价格垄断协议之外的其他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工作。因而除该条第(一)项规定的关于“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对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及联合抵制交易行为作了细化规定。

问:如何认定其他垄断协议?

答: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法律上的任何列举都无法穷尽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垄断协议。因此,《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第(六)项和第十四条第(三)项分别规定了认定垄断协议的兜底条款,即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其他垄断协议。据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立足国家工商总局承担的反垄断职责,明确规定由国家工商总局负责依法认定除价格垄断协议之外的其它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

问:行业协会的违法行为有哪些表现方式?

答:我国《反垄断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本法禁止的垄断协议,该法第四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了行业协会的法律责任,即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据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以列举方式,对行业协会从事的与垄断协议的有关行为作了细化规定。包括:制定发布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行业协会章程、规则、决定、通知、标准等;召集、组织或者推动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协议、决议、纪要、备忘录等。

问:什么是豁免制度?

答:垄断协议的豁免制度,又称垄断协议的适用除外,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协议虽然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后果,符合《反垄断法》禁止的垄断协议行为的构成要件,但是由于其整体上有利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符合法定免责条款因而从《反垄断法》的适用中予以排除。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都规定了豁免制度。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五条对垄断协议同样规定了豁免制度,该条规定的法定豁免条件比较全面,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对垄断协议的法定豁免条件未作进一步规定,对有权决定豁免的机关作出了明确规定。

问:什么是宽大制度?

答:垄断协议宽大制度旨在鼓励垄断协议参与者主动报告有关情况,使执法机关能够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和证据,有效查处垄断协议行为。目前,宽大制度已经成为国外反垄断执法机构查获垄断协议案件的重要制度。我国《反垄断法》对宽大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为增强可操作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对重要证据的含义和范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应把握的原则以及实施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具体办法等都作了进一步细化规定。

经营者主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所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重要证据是指能够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启动调查或者对认定垄断协议行为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证据,包括参与垄断协议的经营者、涉及的产品范围、达成协议的内容和方式、协议的具体实施情况等。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经营者主动报告的时间顺序、提供证据的重要程度、达成、实施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以及配合调查的情况确定。第一个主动报告所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提供重要证据并全面主动配合调查的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免除处罚。对主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所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其他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酌情减轻处罚。

问:为什么说在适用宽大制度时,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主要是指罚款?

答:根据《反垄断法》有关规定,对垄断行为的处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但考虑到违法所得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性质相似,适用宽大制度对有关处罚作减轻或者免除时,扣除违法所得会导致垄断行为人因垄断行为获得不当利益。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所称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主要是指对《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罚款的减轻或者免除。”

问:什么是市场支配地位?

答:《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对其他交易条件以及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细化规定。其他交易条件是指除商品价格、数量之外能够对市场交易产生实质影响的其他因素,包括商品品质、付款条件、交付方式、售后服务等。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是指排除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或者延缓其他经营者在合理时间内进入相关市场,或者其他经营者虽能够进入该相关市场,但进入成本提高难以在市场中开展有效竞争等。

问:如何认定市场支配地位?

答: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案件,首先要认定经营者是否在相关市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如果经营者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则不属于《反垄断法》关于禁止市场支配地位的调整范畴。《反垄断法》第十八条规定了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的因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结合《反垄断法》的规定,对该条所列的每一项因素都作了细化规定。

1、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市场份额是指一定时期内经营者的特定商品销售额、销售数量等指标在相关市场所占的比重。分析相关市场竞争状况应当考虑相关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竞争者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商品差异程度以及潜在竞争者的情况等。

2、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认定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应当考虑该经营者控制销售渠道或者采购渠道的能力,影响或者决定价格、数量、合同期限或者其它交易条件的能力,以及优先获得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原料、半成品、零部件及相关设备等原材料的能力。

3、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认定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应当考虑该经营者的资产规模、财务能力、盈利能力、融资能力、研发能力、技术装备、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拥有的知识产权等。对于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的分析认定,应当同时考虑其关联方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4、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认定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应当考虑其他经营者与该经营者之间的交易量、交易关系的持续时间、转向其他交易相对人的难易程度等。

5、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认定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应当考虑市场准入制度、拥有必需设施的情况、销售渠道、资金和技术要求以及成本等。

问:什么是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与反证制度?

答:在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各因素中,市场份额对于认定经营者的市场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占很大的市场份额,一般就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因此,许多国家反垄断法都规定了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制度。我国《反垄断法》也对市场支配地位推定制度及其适用原则作了规定。该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该条第二款规定,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又称微量不计原则。

推定制度,允许有关经营者通过事实予以反证。《反垄断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对此作了进一步细化规定,即“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能够根据本规定第十条所列因素,证明其在相关市场内不具有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不具有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能力,则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有哪些表现?

答:市场支配地位本身不违法,只有滥用这种地位才违法。《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了六种具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即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拒绝交易、限定交易、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差别待遇,该款第(七)项规定了兜底条款,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根据国务院反垄断职责分工,国家工商总局负责除《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二)项所列的与价格有关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以外的其他各项所列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执法工作。为增强《反垄断法》有关规定的操作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对拒绝交易的方式、限定交易的方式、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具体表现、差别待遇行为的表现形式等,分别设立单独条款作了细化规定。

问:如何认定正当理由?

答:从各国反垄断法律制度及执法实践,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一般都采取合理分析原则。具体讲,一种行为从行为表现上看,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行为的形式要件,但不能简单地认定其属违法行为,是否构成违法,需要作合理分析。我国《反垄断法》也不例外。《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的六种具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前都有“不公平”、“没有正当理由”等条件的限定。这说明,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需要运用合理原则,结合具体案情及客观的市场条件综合分析。

考虑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的特殊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对认定正当理由需要考虑的因素予以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正当理由的认定分析,除需要考虑经营者是否是基于自身正常经营活动及正常效益而采取的行为外,还需要充分考虑有关行为对经济运行效率、社会公共利益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问:如何认定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答: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法律上的任何列举都无法穷尽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因此,《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七)项规定了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兜底条款,即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立足总局承担的反垄断职责,通过一般条款,明确规定由总局依法认定除价格垄断行为之外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问: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有哪些表现?

答:《反垄断法》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七条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根据《反垄断法》规定,结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多年来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制止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执法实践,并参照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国务院303号令)的有关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的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作了细化规定。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第三条第(一)项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实践,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明确要求、暗示或者拒绝、拖延行政许可以及重复检查等方式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限定他人正常的经营活动的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

问:经营者以行政机关强制为由实施垄断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

答:《反垄断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强制经营者从事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实践中,经营者借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比较突出,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对经营者以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行政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为由,实施垄断行为的具体表现作了列举式规定。包括:以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行政限定为由,从事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以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行政授权为由,从事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以依据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制定、发布的行政规定为由,从事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方面的职责是什么?

答:《反垄断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对反垄断执法机关在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方面的建议权作了明确规定。国家工商总局第四十一号令对国家工商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以下简称省级局)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方面的管辖范围作了具体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根据上述规定,明确规定了总局与省级局的建议权及相关内容。即,国家工商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可以就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向其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

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处理经营者以行政机关强制为由实施的垄断行为?

答:《反垄断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强制经营者从事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同时,《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对经营者从事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分别作出了处罚规定。考虑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对经营者从事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处罚已经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对经营者涉嫌垄断行为的处罚作了转致规定。即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第五条规定从事垄断行为的,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处理。经营者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五篇:贯彻消防法及配套规章的工作要求

一、关于贯彻执行《消防法》的工作要求

(一)关于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单位存在火灾隐患情况的处理。根据《消防法》第六十条的规定,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属于《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一至第六项中所列的违法行为的,应按该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理;不属于这六类违法行为,但构成《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第107号令)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火灾隐患的,按《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通知其整改,经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整改的,依法处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针对火灾隐患下发通知的,适用《火灾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见附件)。针对消防安全违法行为下发通知的,适用公安部下发的配套法律文书中的《责令改正通知书》(式样五

(一))。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有违反《消防法》第十六条、十七条、十八条、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违法行为,符合《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一至六项规定的,依据《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处理;其他的违法行为应按《消防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二)发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依法应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将有关情况向政府监察机关或者该单位内设监察机构、有关主管部门通报,由监察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二、关于贯彻执行《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06号)的工作要求

(三)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对逾期不备案的,视为抽查不合格,并应在备案期限届满之日起五日内通知建设单位,责令其停止施工、使用。通知样式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建设单位制作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竣工验收消防违法通知书》为准。

(四)关于规划许可证明文件的问题。《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建设单位申请消防设计审核应当提供新建、扩建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文件。因此对改建(含室内装修、用途变更)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申请消防设计审核时,不要求其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文件。

对2009年5月1日后新建或者扩建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必须持县级以上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许可证明文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报消防设计审核或者备案;对2009年5月1日前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需要申报消防设计审核或进行消防设计备案的,建设单位可持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规划证明文件申报消防设计审核或备案。

(五)关于重复申报备案的问题。同一建设工程使用同一名称或者不同名称多次在网上申报备案的,当其中一次被备案系统确定为备案抽查对象时,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依法对该建设工程进行抽查。其它重复申报的按虚假备案处理。多次在网上申报备案且均未被抽中的备案项目,保留其中一次完整的备案记录,其余按虚假备案处理。

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指定专职人员使用和维护备案系统。备案信息按虚假备案处理的,须认真填写理由并报经本单位业务分管领导同意。窗口工作人员应当通过申报人留下的电话、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告知备案申报人,并在网上办事服务大厅的虚假备案公告栏上进行公告。

(六)关于申报消防设计备案涉及施工许可的问题。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设工程,除依法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的外,建设单位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其中,已办理施工许可的,应当在取得施工许可之日起七日内,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未办理施工许可的,应当在施工前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七)关于室内装修、装饰材料见证检验的问题。建设单位申请进行消防竣工验收或者申报消防安全检查前,对选用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室内装修、装饰材料,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见证检验工作,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供合格的见证检验报告。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进行装修、装饰材料见证取样和抽样检验的抽封样工作。

各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可登陆《广东消防网》网上办事服务大厅的“广东消防防火材料检验信息服务平台”,验证建设单位申报的室内装修材料防火性能证明文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并核查现场使用的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室内装修、装饰材料与见证检验报告是否一致。

(八)关于备案抽查逾期不提供规定材料的处理。《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被确定为备案抽查对象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收到备案凭证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按照备案项目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供《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十五条或者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建设单位逾期不提供规定材料或提供材料不齐全的,视为“未依法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并按《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处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公告备案抽查结果。

(九)关于申请消防验收应提供的其他材料。《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其他依法需要提供的材料”主要包括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图纸和工程竣工图纸等。

(十)关于消防技术标准适用的问题。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建设工程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时,应当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消防设计文件拟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可能影响建设工程消防安全,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应当依照规定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对消防设计文件不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的,不得批准。

(十一)关于申报消防设计审核中涉及自动消防设施的问题。自动消防设施不应单独申报消防设计审核或备案,应纳入土建工程或内部装修工程一起申报。

(十二)关于“单体建筑”的判定问题。地上建筑物任一楼层相连为一整体,其他楼层建筑形式分为多个单体的建设工程,应视为一个完整的“单体建筑”。适用《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关于“单体建筑”的规定。

(十三)关于新规章实施后的业务衔接问题。在2009年5月1日前已通过消防设计审核的建设工程,依据《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的规定,现属于备案范围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可根据建设单位的验收申请进行消防验收;也可以将该建设工程纳入备案抽查范围,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竣工验收消防备案抽查实施检查。

(十四)关于建筑物(或场所)整体和局部申报业务的问题。依法需经消防设计审核、验收的建设工程(建筑物)内设的任何场所(或局部)如需申办建设工程消防法律手续时,都应申请办理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依据《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需经消防设计审核的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在某一建筑物中,当该建筑物已取得相关消防法律手续时,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只对需经消防设计审核的场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和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并对整个建筑物的性质、用途、耐火等级、建筑防火分隔、安全疏散系统以及消防设施系统等进行审查,以确定该建筑物是否具备设置该场所的条件。

三、关于贯彻执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07号)的工作要求

(十五)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依法应当责令改正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凡是不能当场改正的,都应当当场制作《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其改正。

(十六)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现场在举办前进行的消防安全检查中,发现该活动现场存在临时舞台或观众座位尚未布置完成等影响消防安全检查情况的,应及时向本级治安部门反馈。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应填写《消防监督检查记录》,并将检查记录移交本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

(十七)对责令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的行政处罚,在2009年5月1日前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继续按照1998年《消防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2009年5月1日以后需要实施责令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行政处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据2009年5月1日实施的《消防法》规定执行。

(十八)关于法律文书的填写要求。

制作《临时查封决定书》时,法律文书的“查封期限”后面加上“(逾期未消除火灾隐患的,不受查封期限的限制)”内容,字体格式与正文相同。

《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不应填写有效期限,法律法规对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有效期另有规定的除外。

《消防监督检查记录》的填写要求:对建筑物内的某一个场所进行消防监督检查时,《消防监督检查记录》第一部分中建筑物的消防行政许可情况应填写该场所的消防行政许可情况;该场所所在建筑物整体的消防行政许可情况应在备注栏中填写;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开展消防监督检查的内容未在《消防监督检查记录》中明确列出的,在“备注”栏填写;《消防监督检查记录》所留填写空白不够记录或抽查多个部位需区分填写时,可以附纸记录,但附页也应当按照文书所列项目要求制作,并由相关人员签名或者按指印。

四、关于贯彻执行《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08号)的工作要求

(十九)要依法履行火灾事故调查职责。火灾事故调查并无调查立案标准,对当事人拒绝火灾事故调查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仍应当依法进行火灾事故调查,对阻碍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应及时报当地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二十)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受损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委托依法设立的价格鉴证机构出具火灾直接财产损失鉴定意见。办理失火罪、消防责任事故罪案件需要火灾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的,应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委托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设立的价格鉴证机构进行鉴定。

(二十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火灾事故调查中统计火灾直接经济损失时,一般以受损单位和个人的申报和调查核实情况为依据统计。如果受损单位不愿意提供火灾损失申报表,也可以根据价格鉴证机构出具火灾直接财产损失鉴定意见或者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调查核实情况来统计。

(二十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封闭火灾现场,可以要求当地人民政府、村(居)委和公安派出所协助,同时应当要求发生火灾有关单位和个人做好保护火灾现场的工作。

(二十三)火灾事故调查简易程序的档案,应当包括现场照片和《火灾事故简易调查认定书》,可视案情增加《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申报统计表》、《火灾损失统计表》、询问笔录、火灾痕迹物品提取清单等一般程序的法律文书。

(二十四)当场制作的《火灾事故简易调查认定书》无法当场送达当事人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按一般程序重新进行火灾调查。

(二十五)制作发出《火灾事故认定书》前必须经法律审核;送达《火灾事故认定书》时,应使用送达回执。

(二十六)当事人申请火灾事故认定复核时,如无法明确火灾事故认定书的送达情况,复核机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下载《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行政规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行政规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诉讼中有关行政规章的几个问题范文

    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及立法条件的限制,常会使立法出现疏漏和空白,而法律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填补这些疏漏和空白。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法律、法规、规章在行政诉讼中的效力及法律地......

    行政规章经济分析论文

    由波斯纳(posner)开创的法和经济学理论最先倡导对法律规则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用效益所体现和蕴含的理性价值反衬实存法律制度的缺陷,又在效益基础上构造适应经济自由和社会自由的......

    2014.8.20工伤保险行政纠纷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8月20日新闻发布会材料(二) 工伤保险行政纠纷典型案例 目 录 1.张成兵诉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案 2.孙立兴诉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

    四起工伤保险行政纠纷典型案例

    四起工伤保险行政纠纷典型案例 下面请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赵大光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今天要发布的四起工伤保险行政纠纷典型案例的有关情况。 赵大光: 案例1:张成兵诉上......

    关于渔业船舶报废的行政规章(范文)

    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关于渔业船舶报废的行政规章 文号: 发文单位: 颁布日期:1970-01-01执行日期:1970-01-01 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关于渔业......

    华东师范大学行政规章制定程序规定

    华东师范大学行政规章制定程序规定 对制定行政规章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起草部门应当就行政规章涉及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涉......

    工伤保险行政纠纷典型案例[5篇范例]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8月20日新闻发布会材料(二) 工伤保险行政纠纷典型案例 目 录 1.张成兵诉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案 2.孙立兴诉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劳......

    行政诉讼中有关行政规章的几个问题(小编整理)

    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及立法条件的限制,常会使立法出现疏漏和空白,而法律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填补这些疏漏和空白。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法律、法规、规章在行政诉讼中的效力及法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