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三)(2011年新版)

时间:2019-05-12 01:1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1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三)(2011年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1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三)(2011年新版)》。

第一篇:第11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三)(2011年新版)

第四章 《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

二、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为了更好地执行《城市规划法》,促进城市规划的编制规范化,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1990年建设部在原《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修订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并经建设部1991年9月2日第十四次部常务会议通过正式发布实施。2005年新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10月28日经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于2005年12月31日发布,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同时1991年9月3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废止。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分五章、四十七条。其主要内容为:(1)目的和适用范围

目的是为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适用范围为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编制城市规划,同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编制,应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一条、第二条、第四十五条)。

(2)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

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编制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七条)。

(3)城市规划编制组织

1)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组织编制。

3)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

4)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制定近期建设规划。

5)承担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以上见第十条、第十一条)

(4)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

1)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1页

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人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各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5)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对于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专题,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研究。

6)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吸取政府有关部门和军事机关的意见;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充分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和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以上见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四条至第十六条)

(5)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程序性要求

1)在城市人民政府提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当对现行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

2)城市人民政府提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要组织前期研究,按规定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首先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按规定提请审查。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报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报请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4)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以上见第十二条、第十三条)(6)城市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

1)编制城市规划,要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体现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体现城市特色,考虑城市安全和国防建设需要。

2)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他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

2页

4)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以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以已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5)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应当编制专门的保护性详细规划。

6)城市规划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规范,成果文件、图件与附件中说明、专题研究、分析图纸等表达应有区分。城市规划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

7)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当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城市规划,提交的规划成果应当符合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以上见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七条)

(7)城市总体规划

1)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中心城市应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划定城市规划区;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4)中心城区规划的内容: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安排各种用地;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确定电信、3页

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的标准和要求;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5)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以及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位置和界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城市防灾工程布局、规定和标准。

6)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

7)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以上见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三条)

(8)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3)近期建设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以及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以上见第三十五条至第三十七条)

(9)城市分区规划

1)分区规划的内容: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管径;确定城市干道和支路的有关布局、指标,确定主要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及控制范围。

2)分区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以及相应说明的附件。(以上见第三十八条至第四十条)

4页

(10)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确定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及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确定各地块有关的控制指标及有关的设置要求;提出各地块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有关交通设施的范围和位置等,规定各级道路的相关指标;安排市政工程管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以上见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

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确定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4)详细规划的成果。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图纸。(以上见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四条)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4月25日发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原建设部1994年8月15日发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同时废止。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分四章二十九条。(1)适用范围及作用(第二、三条)

(2)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第四、五条)(3)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和审批(第八——十六条)(4)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改(第二十、二十一条)

(5)区域性专项规划和跨下一级行政单元规划的编制(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八条)(6)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成果 1)规划纲要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分析评价现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明确规划编制原则、重点和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②按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提出本省、自治区在国家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③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城镇发展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城镇化进程中重要资源、能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要求。

5页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 课件第 三 讲

第 三 讲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及其治理

导读

近几年每次“两会”召开期间,人民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网上民意调查,征求中国网民对目前最关心的问题的看法。反腐倡廉问题每次都排在前面。去年,排在第一位;今年,反腐倡廉问题位居第三位,十七大以来部分落马高官

德国《透明国际》杂志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政府“清廉排名”——2009亚洲前两名是新加坡和香港(2009)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也都在反腐败方面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如新加坡的反贪污调查局权力很大,它既是行政机构,又是执法机构,处罚严厉。一位部长因为接受了商人赠送的7张飞机票,被判刑4年。一位警察接受了15元新币的好处费,被判刑3个月。香港的廉政公署具有逮捕、搜查的种种权力,同时,行政、立法、司法对于廉署又形成了制约。

廉政公署

1995年开始的清廉排行版,中国在世界的排名从1995的倒数第四,曲折上升,到2009年在180个被调查国家中居第79位。调查统计以10分为最高分,一般说来,5分以上才算得上是比较好的分数,得分越多清廉度越高,反之越低。中国这么年来都在5分以下,最高也只是得3.6分,说明尽管中国的清廉度处在不断的进步之中,但是与那些清廉国家相比,差距还相当大,中国仍处在腐败现象高发多发的相持期,属于世界上腐败程度相对比较严重的国家,形势仍很严峻

反对腐败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胡锦涛在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年会上的讲话

主要内容

一、腐败的涵义及其特征

二、腐败问题的危害

三、腐败产生的原因

四、腐败问题的治理

一、腐败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腐败的涵义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违反公共规则滥用垄断性权限和自由处臵权获取私人利益,以致败坏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秩序的行为。

(公共权力的主体、违反公共规则、获取私利、一种行为)

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讲是私有制的产物。腐败不是“改革开放惹的祸”。

腐败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腐败是全球公害,社会毒瘤!

腐败的程度测量

1、白色腐败——违章而不违法

2、灰色腐败——违法而不犯罪

3、黑色腐败——触犯法律,构成犯罪

腐败的一般形式

集体权力腐败 ——出卖官职、集体受贿、官员特权

个人权力腐败——受贿、索贿、贪污、盗用侵吞公共财产、决策及服务的利益倾向、谋私利的社会兼职、期权腐败。

(二)当前腐败的特征

(三)1、权力腐败主体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据统计,全国省部级干部有2000多人,其中在一线工作的1000多人,过去4年中,省部级干部平均每年“落马”7人左右。

中高级干部从事腐败活动人数的增加,既是权力腐败现象恶化的表现,又是权力腐败活动恶化的一个直接原因。

2、权力腐败行为由个体行为发展为有组织群体行为

据中纪委驻上海工作组向中央提交的《关于上海调查工作》第四份报告披露:上海以陈良宇为首的市、区、局、县级高干用匿名、假名、化名在银行开设1322个账户,共有金额986亿余元,比武汉市07年财政收入还多三分之一;陈良宇匿名账户53个,共有金额近3亿元。据统计这类集团案件目前达到了90%。有三大危害:一是形成程度不等的“既得利益集团”,取证难;二是围绕“一把手”展开,突破难;三是涉及人数多,处理难。

3、权力腐败之风由个别领域漫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买官卖官;——司法腐败;——领导干部傍大款等等。

4、非法卖官行为藏匿于“合法程序”操作之中

下属“花钱买提名”,高官随心“玩程序”

一把手提名权异化“扩散效应”,深度恶化地方权力生态期权腐败现象

5、“边腐败边升迁”现象成为腐败活动的深水区

二、腐败问题的危害

1、经济损失(1)税收流失(2)大规模非法经济收入惊人(3)大量公共投资、公共支出流失。

保守估计每年全国国有经济投资因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800亿~2300亿元之间,约占GDP的2.4%一3.1%之间:其中政府公共投资(指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经济损失在180亿一240亿元之间,占GDP的0.24%——0.32%之间:若计入许多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标志工程”,其经济损失则更大。

2、政治后果(1)动摇公共权力主体的合法性(2)毒化社会政治心理

3、社会后果腐败影响社会公平和效率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腐败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公共权力的滥用,在给少量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必然会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损失,由此产生不公平。这种分配的不公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因为拥有腐败机会和腐败条件的只能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要么不腐败要么不可能腐败。因此腐败者的腐败行为就成为社会公平的巨大威胁。

案例:重庆高考加分事件

在重庆,要依靠加分才能有望迈入北大、清华,已是心照不宣的现实。2009年,北大在重庆招录的22名

文科考生中,有17名是获得了加分。“你是状元又怎么样?!甚至于你考了状元,连北大都进不去,别人加20分,就跑在你前面很远了!”

三、腐败产生的原因

(一)腐败的物质基础——权力资本

“正是自己的贪心和侥幸心理,使我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坑害了自己,坑害了幸福和美满的家庭,也坑害了下属干部和亲朋好友。”------原沈阳市常务副市长马向东

(四)腐败的成本——价值取向

“是什么阻碍了大家举报的热情?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让百姓不敢举报;渠道不畅通,让百姓

无法举报或举报后石沉大海。中国不缺举报人,但缺乏举报的环境。中国民众举报贪官总结了6个字:“艰辛、艰难、艰险”

——余晖:《为何四分之三的网友选择遇到腐败也不举报?》,见 《人民时评》

四、腐败问题的治理反腐败,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反腐败应实现:

让你不愿意腐败让你不能腐败让你不敢腐败让你不必腐败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一)西方国家的经验

1、严格的反腐败法律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立起一套比较健全的廉政法律体系。美国是制定防范和惩处公职人员犯罪法律较早的国家之一。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把选举中的间接贪污行为作为重点惩处的内容,规定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德国的法律条文十分全面,对议员应该享受的物质待遇规定得非常具体,从普通议员、议长每月的收入到出差和休假允许乘坐的交通工具、平时使用的办公设备,甚至连议员每次缺席会议应该扣除的补贴都有明确的规定。司法机构对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受贿的公职人员的惩治规定得非常细,对违法的司法人员的处罚则更加严厉。

2、专设监督机构

西方国家反腐败专设机构主要有监察和审计两类。

北欧的监察机构最具特色,监察专员由议会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监察机构的资金由议会根据监察专员做出的资金需求估算决定拨款的多少。因此,监察专员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自由地行动。瑞典首创了专门的监察官制度,1809年就设立了议会监察专员。芬兰、丹麦、挪威随后也分别设立了议会监察专员或行政监察官。澳大利亚联邦监察专员公署除受理公众的投诉外,还根据需要对有关问题主动展开调查。法国有一个由高级法官及内政部、地方行政法庭、司法警察和税务部门的专家组成的跨部门“预防贪污腐败中心”,它负责收集国家政府管理和经济部门中有关贪污腐败的信息,分析腐败案件的类型,总结现有的反腐经验,研究利用新科技手段犯罪的各种可能性。中心工作人员有固定的任期。中心每年要向政府总理和司法部长提交一份活动报告,对所提到的涉及国家机关和企业单位的贪污腐败问题提出制裁措施和预防性建议。

美国联邦政府道德署受总统领导,向总统和议会报告工作。为强化联邦行政机关内部防贪肃贪,在政府行政机关内设有监察长办事处。司法系统中有地方检察官、联邦检察官、独立检察官三类。地方检察官大多通过选举产生。联邦检察官则隶属于美国司法部,属于职业官僚。独立检察官由司法部长提名产生,负责某一大案要案。他们通常都不是现任政府官员。

3、政务公开与财产申报

瑞典是最早开放政府记录供民众查询的国家,也是信息技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早在1776年瑞典就开放了政府记录。在加拿大,如果政府不愿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根据《知情权法》,公民只要填一张表,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在30天内做出答复。否则就可以上诉法院,请法院强制政府提供有关信息。在芬兰,公共部门的所有档案材料对新闻界和公众开放。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必须将每次会议情况向公众定期发布。总统必须到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报告自己的工作情况。政府官员如果犯法,司法过程要公开。《信息披露法》规定:“美国的公民有权看到除法律特别禁止的所有联邦或州政府的文件,而且实现这种权利无需任何必要的理由和请求。”《阳光政府法》规定,联邦政府的50个机构和委员会的会议必须公开举行,应律师的请求根据法律许可而举行的秘密会议除外。美国地方政府的行

政透明度很高,所有的会议都公开进行,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选民可以自由参加旁听;

法国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对其财产状况向指定的监察机关做出报告,以接受审查和监督。

新加坡根据《财产申报法》,每年7月1日各政府部门的职员都要申报个人、担保人和家庭成员所拥有的投资和利息收入情况。财产如有变化,应自动填写变动财产申报清单并写明变动原因,及时改换原财产清单。

美国的财产申报制度最为完备,分为公开申报和秘密申报。公开申报是指个人和家庭财产报告要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均可查看或复印申报单。凡担任赋有重要决策权和指挥权的官员、高级科技人员、咨询顾问人员等,必须公开申报。秘密申报的材料不予公开,在本系统内申报,适用于大约25万名中、下级官员和雇员。廉政署要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对于实际的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如政府官员与原雇主保持着经济关系,在某公司拥有股票或投资的问题,当事人必须与其所在单位或廉政署或参议院委员会签订一个“廉政协议”,写明个人的承诺和具体解决办法。

4、舆论监督

媒体在防治腐败中起巨大作用源于它的两大特点。一是实行新闻自由原则,记者享受广泛采访、自主报道的权利;二是多数媒体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美国有这样一条法则,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

许多国家反腐败机构甚至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媒体作为反腐败工具,通过在报纸上开展讨论,向媒体提供有关反腐败的新闻素材,引起公众对反腐败行动的关注,从而使得舆论监督成为遏制腐败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美国的扒粪运动总统班底

(二)我国反腐败的对策选择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后悔没有摆正人生观、价值观,我对不起党和人民,希望法官给我一条出路。”

------原首都公路发展公司董事长毕玉玺

2、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监督约束机制(1)首先要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

我们国家近几年也提出了而且比较强调政府“瘦身”的问题,一是精简政府机构;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三是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最近,中央对权力的构架问题上比较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的权能和职责问题。我们现在政府的权能不够清晰,职责不够明确。二是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2)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深圳行政权力三分舆论监督

案例1:网络反腐 “民间反腐人士喜欢利用网络反腐是因为网络有传播广泛、交流便捷、身份虚拟以及风险小等不少优点”,“利用网络不但有利于保护自己,而且容易制造社会轰动效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使揭露的腐败事件能尽快进入司法程序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

案例2:12309反腐热线

3、提高权力运作过程的透明度,实行政务公开

4、提高权力腐败的风险和成本第一、腐败行为被发现和被制裁的机会或机率。第二、腐败行为违法所应受的法律处罚一法律成本。第三、腐败所受到的道德压力一道德成本。

“改革开放30年来,评出的10个反腐名人,其中9人都遭到打击报复。很多举报得不到有效回应,甚至经过层层转批后回到被举报单位,出现被举报人拿着举报信找举报人谈话的尴尬局面。”——何增科,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5、完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制定和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如《反贪污贿赂法》、《监督法》、《新闻法》、《廉政法》、《举报法》、《公务员行为法》、《公务员个人收入财产申报登记法》、《公务员弹幼法》等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专项法律法规。

第三篇:第9讲:第三章培训与开发(三)

第9讲: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三)讲义

参与型培训法形式

20、参与型培训法形式:自学、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和管理者训练法。

21、案例研究法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它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一起,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可分为案例分析法和事件处理法。

22、态度型培训法主要针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具体包括角色扮演法和拓展训练等。

23、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①网上培训②虚拟培训

24、畅谈是头脑风暴的创意阶段。规则:①不要私下交谈,以免分散注意力②不妨碍及评论他人发言,每人只谈自己的想法③发表见解时要简单明了,一次发言只谈一种见解

25、企业培训制度的构成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入职培训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26、培训服务制度是培训管理的首要制度,包括(培训服务制度条款)和(培训服务协议条款)。

27、起草入职培训制度包括:①培训的意义和目的②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③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④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⑤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⑥入职培训的方法

28、培训激励制度包括: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2007.05)

1,某机械公司新任人力资源部部长W先生,在一次研讨会上学到了一些他自认为不错的培

训经验回来后就兴致勃勃地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全员培训计划书,要求对公司全体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脱产计算机培训-以提升全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久.该计划书获批准。公司还专门下拨十几万元的培训费。可一周的培训过后,大家对这次培训说三道四。议论纷纷.除办公室的几名文员和45岁以上的几名中层管理人员觉得有所收获外,其他员工要么赏得收效甚微.要么觉得学而无用,白费功夫。大多数人认为,十几万元的培训费只买来了一时的“轰动效应”。有的员工甚至认为,这次培训是新官上任点的一把火,是某些领导拿单位的钱往自己脸上贴金!听到种种议论的W先生则感到委屈:在一个有着传统意识的老国企.给员工灌输一些新知识,为什么效果这么不理想?当今竞争环境下,每人学点计算机知识应该是很有用的.怎么不受欢迎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请分析(1)导致这次培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企业应当如何把员工培训落到实处?(10分)

1、评分标准:P115(18分)

(1)这次培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①培训与需求严重脱节。(2分)

②培训层次不清。(2分)

③没有确定培训目标。(2分)

④没有进行培训效果评估。(2分)

(2)企业应如何把培训落到实处?

①培训前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包括培洲层次分析、培训对象分析、培训阶段分析。(2分)②尽量设立可以衡量的、标准化的培训目标。(2分)

⑤开发合理的培训考核方案,设计科学的培训考核指标体系。(2分)

④实施培训过程管理,实现培训中的互动。(2分)

⑤重视培训的价值体现。(2分)

第四篇: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配套练习: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含解析

17.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A.标志着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 B.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C.表明美国的扩张重点在亚洲

D.表明美国由战略收缩转向战略进攻

【解析】 1969年尼克松设法在不危及西方安全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由此可见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答案】 B 2.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苏联都调整了对外战略。其相似之处是()A.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B.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C.美苏对抗转为战略合作 D.从美苏战略合作转为对峙

【解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借助美国以外的力量牵制苏联;20世纪80年代苏联缓和同美国关系,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由此可知美国和苏联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答案】 B 3.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从美苏竞争的结局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A.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B.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 C.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 D.单极世界的梦想不符合世界潮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美苏竞争,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

【答案】 C 4.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下列各项,与形成这种态势有关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

B.“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经济的负担 C.“星球大战计划”

D.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出现“滞胀”,使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削弱,被迫转攻为守。

【答案】 A 5.从“尼克松主义”到“卡特主义”,说明()A.美、苏关系由缓和到再度紧张 B.美、苏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 C.美国要收缩海外力量

D.美对苏战略转为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对方的“缓和”战略

【解析】 “尼克松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出现“缓和”趋势,而“卡特主义”主张用武力遏制苏联,使美苏关系陷入低谷,因此A符合题意;B表述颠倒了二者关系;C是“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卡特主义”是用武力遏制苏联,强调的是实力和军事遏制,因此C不符合题意;D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6.如图是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晤的照片,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A.世界局势逐步趋于缓和

B.美苏仍处于尖锐对立争霸时期

C.苏联改变了对美国的政策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图片反映的是美苏争霸趋于缓和的阶段。故选B。

【答案】 B 7.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两极格局的形成

B.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趋势加强,世界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

【答案】 C 8.20世纪70年代在“缓和”的背景下,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的斗争包括()①美国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 ②美国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经济军事渗透 ③苏联提出不能妨碍苏联对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民主与民族独立力量的支持 ④苏联通过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西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②不属于意识形态,④不符合史实,予以排除。【答案】 C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争霸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争霸的特点是()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 ②以核武器作为争霸力量

③以军事集团作为基础 ④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较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两个不同阶段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的比较。经分析可看出,①③在一战前的英德争霸时就已出现。②④是二战后美苏争霸时新出现的特点。

【答案】 D 10.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几次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A.长期以来的国际矛盾造成 B.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C.在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中进行

D.是广大爱好和平的人们推动的结果

【解析】 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都与重大战争有关,而两极格局的瓦解则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下列是关于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的材料,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1962年10月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在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

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里根1986年对外政策咨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是针对什么事情的?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3)里根上台后,美国要承担起强有力的领导责任,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时间“1962年10月”回答。第(2)题第一问从美国的战略优势丧失的角度回答,第二问美国由以前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从美苏力量的变化回答。

【答案】(1)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说明美苏抗衡,战略优势在美国。

(2)美国的战略优势在丧失:陷入越战泥潭而不能自拔;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与美国相抗衡,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全球争霸消耗了美国的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措施:强调均势外交,在越战中脱身,谋求与中国对话、正常化、建交等,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3)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期间,美国积极充当“国际警察”,遭到非西方国家的普遍谴责。但是冷战结束十多年后,兴起一种容忍、认可甚至要求美国更多干预的舆论。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冷战的胜利视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加紧推销西方的民主和人权思想,推动“人权国际化”和联合国“人权中心化”。西方的人道主义干预思想渗透到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制裁行动中,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受到挑战。

——魏宗雷《西方“人道主义干预”理论与实践》

(1)“非西方国家”的主要类别有哪些?“非西方国家”普遍谴责美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指出冷战结束后兴起“更多干预”的原因,并归纳西方国家推行“人道主义”干预的主要手段。

【解析】 第(1)题第一问“非西方国家”是指与欧美国家相对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等,第二问可依据“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回答;第(2)题第一问结合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动荡局势和材料概括,第二问综合所学和材料概括即可。

【答案】(1)类别:冷战时期,一是社会主义阵营,二是不结盟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冷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依据:民族独立;主权自决;不干涉内政。

(2)原因:冷战结束后,国家内部问题突出,为干预提供可能;世界恐怖主义猖獗,对部分主权国家产生威胁;美国国力强大的制度迷惑性;“人道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普世性质。

主要手段:借联合国安理会进行经济制裁、武力干预;高举“人权高于主权”理论,干涉别国内政;扶持主权国家内部亲西方势力等。

第五篇:2014高考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9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清《漱华随笔》中记载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辞,谓:“某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中国婚俗已发生质变 B.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C.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D.政治运动对婚姻习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服饰质地的不同

④服装款式的差异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4.“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5.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6.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7.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20世纪初)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那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 C.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D.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8.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观念早已普及

9.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C.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 D.“抵制洋货、倡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12.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从中可以获悉()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二、非选择题

13.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请说明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9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C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晚期中国风俗习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男女婚事仍然是家族的大事,需要家族长辈从中游说定夺。

2.C 根据所学,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等。③④项反映的是变化,而不能作为原因。

3.B 4.C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由材料可知,近代上海妇女的流行服饰影响全国,无论富贵还是贫贱纷纷效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迁日益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5.B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本题考查的则是社会政治生活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要注意题干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期间”,显然A项是要排除的,与史实不符,同理,C项也是错误的;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与体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改革下的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显然反映古代中国的缠足的废止。

6.C 本题考查近代服饰变迁。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也就带来了穿着打扮的纷繁复杂。7.B 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失去辫子的人们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兴起帽子热,选B。

8.B 文绣利用法律手段提出离婚,反映出女性抛弃了封建的三从四德,自主意识增强。1931年,清王朝和皇权早已覆亡,故A、C不对。D则无法从材料中得到充分证明。9.A 本题主要考查新潮冲击下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内容。①改良旗袍是传统旗袍与西方开放的短袖裙子结合的产物,②中山装是中国传统服饰与西装结合的产物,③西式洋楼则是中西建筑融合的产物,而④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种类,不能体现中西文化碰撞,故A是正确答案。

10.D 1897年在上海举办中国国内的第一次舞会,A错;材料中提取不到政府推广的信息,B错;C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报纸的评论反映出对西方舞会的肯定,D正确。11.C 本题考查了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根据所学,A、B、D三

C项“西项说法正确,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下,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穿着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说法较绝对,与事实不符。

12.D “征婚启事”反映了20世纪初婚姻的新习俗,新文化运动还没有发生,而且材料反映不出传统道德和西方道德的比重状况,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3.(1)严格的等级制度。

(2)主张易服。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

性和文明。

下载第11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三)(2011年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1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三)(2011年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