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时间:2019-05-14 18:3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第一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七、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

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

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其

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医学这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近几年现代医学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就咱们国内现在翻译过来的几本著名的心身医学的著作而言,这些医学家按照他们现在的观点,用西医的观点来看,现在西医所有的疾病都和人的精神因素有关,无一例能除外的。那么西医现在认识到社会环境、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医学从构建理论体系开始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从不把治疗疾病的手段限于唯一的药物和针灸,每个实施治疗过程中都把调整人的情绪、调节七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医生在施诊过程中同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咱们中医的古书叫人事疗法,活套疗法。中医生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进行着情志的治疗,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生活行为方式、精神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特色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制定中医药发展纲要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的干预,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心身疾病的干预,这是咱们中医学的重大特点。其

三、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咱们中医学认识生命的运动、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不是源于解剖学。我们在上一单元讲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形态学基础的,特别是古代的解剖学,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考察生命健康的问题不是仅仅取决于解剖学,而是从生命运动过程当中,从生命的现象,无论是正常的现象还是异常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主要是从功能状态,从生命现象来考察,不是追究于它的解剖形态结构发生哪些改变,由内而外,由形态来决定它的生理功能,这个思考方法由中医学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这些概念都是从外至内,从功能状态来进行考察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它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是个线性关系。而中医学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时候,恰恰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反,也正是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系统科学思维方式考察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系统的结构,来考察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先从系统的结构来说明系统的功能,上面所讲的表现为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诊疗体系

第三个优势和特色,它的诊疗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叫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我们前面讲了,中医学考察问题是从功能状态入手,不是仅仅从解剖形态的变化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强调四诊合参,内外相袭。中医学建立任何一个概念,特别是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以后,它采用的思维方法《内经》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总结成为“内外相袭”,由内至外,由外至内,那么既有解剖学基础,又不完全囿于解剖,而重在由外及内。那么“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种诊疗思想就体现出全面、系统、整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个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这四者是互补的,任何一个诊疗过程,望、闻、问、切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地来对疾病的现象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所以从古至今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个诊疗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那么“辨证论治”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但是中医学在强调系统整体地来调节人的疾病状态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如此,而且更重视因人而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个体化治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医既从宏观注意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又注意局部的变化,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医理解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色。

(四)治疗体系

第四个优势和特色,在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上,它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具体可表现为:其

一、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是内治和外治相结合。那么内治和外治有多种手段,基本思想是内外结合,这是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

二、药物和非药物结合。尽管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是常常是还并不忽视非药物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心身的调节,以及不仅是学术界而且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各种手段,都属于非药物治疗措施。常常是非药物治疗措施在保障人的健康、预防疾病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药物作用更大,这也是中医学一个特点。其

三、方剂的综合调节。尽管方剂有大小、奇偶,有单方,有复方,针灸的处方也好,药的方剂也好,它是由若干个药物、若干个穴位所构成的,那么它构成的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几个穴位,或者是几味药物形成这个方剂的结构,体现了辨证论治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的治疗思想。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剂的构成上反映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医学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方剂上、在选用治疗措施、治疗手段、方法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我们研究中医学治疗手段,为什么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复方的研究?方虽有大小奇偶,有单有复,我们强调复方,因为复方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养生保健体系 第五个优势和特色,它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这也是与西方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在养生保健上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天人合一、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特别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观点。至于动静,那是具体措施,也是西方医学所不及的。那么养生其中也强调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考察,放在环境之中来考察,强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养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措施,人的机体的阴阳平衡要和环境的阴阳相一致,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其一。其

二、具体的保健方法丰富多彩,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都所不及的。印度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当中仅次于咱们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上丰富多彩的方法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大传统医学所不及的,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上述这些就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总之,在思想方法上,中医学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个思想方法决定了中医学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它的基本观点,贯穿在中医学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整个过程当中。这些特点和优势表现为和现代医学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现在积极地要继承中医,要发展中医,要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八、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下面讲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前面我们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那么本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怎么来学习呢?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第一、它的性质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个学科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学科或者临床学科,所有的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我们把它归纳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一、哲理性。我们刚才讲中医的特色已经讲到了,讲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也讲到了,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医学观和方法论,体现为在中医理论里面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从哲学移植来的,比如后面我们讲的气、阴阳、五行、气化、气机都是哲学的概念,但是这个哲学概念移植到医学里来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基本的医学问题,又转化为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术语。这个特点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体说来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常识。

二、全面性。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全面地、概要地介绍出来,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哲学、生理、解剖、病理、天文、数学等。

三、系统性。这门课程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整体从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整个体系每个部分都是非常系统全面的,而每个系统知识当中下面还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脏象学说还有五脏,有六腑,有奇恒之腑,有脏腑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层次性,就是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四、表现为它的逻辑性。中医学的逻辑是按照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所构建起来的逻辑思维方式,它按照这个逻辑层次来论述自己的体系,说明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结构层次也是非常清晰的。但是有个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汉字是多义字,就是义项是多的,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里面它的内涵有若干个内涵,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叫多义性。中医学的术语是用汉字这个符号来表述的,可以是单字,单音字,也可是多音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最基本的是一个单的汉字。因此汉字的多义性决定了中医学的概念的多义性,这是在概念上、在内涵和外延上和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来进行表述概念定义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汉字的多义性表现为医学的时候,每个概念也是多义的。它有若干含义,每个含义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中医学历代的书里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含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舍此条件这个含义就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讲到气的时候,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最多了。“气”,它可以表述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表示为物质,是有条件的。按照西方形式逻辑来说,每个概念用定义的时候,概念的内涵、意思、义项是唯一的,是线性的,不可以是多义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它截然不同,这一点并不是中医学不科学,是中医学的概念有若干个义项,是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这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过程中必须过好这一关,否则得出结论中医不科学,怎么说怎么有理。所以讲到这里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一点逻辑学,基础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现在叫做传统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那个线性思维方式,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就是建在这样的一个逻辑基础上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西医学尤其是近代的西医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思维方式,直到今天在临床医疗中人们仍然这样进行操纵。那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叫做现代逻辑学,从形式逻辑到辨证逻辑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从线性思维进入到非线性思维,由清晰到模糊,现在提出叫模糊学,从现代科学看,它的逻辑思维也不仅仅停留到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逻辑基础是非线性的思维,那么表现为中医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所以这既是它的长处,思维的长处,又是非常难学的一点。讲到这里,讲到它的逻辑性,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就严格地遵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到每个术语,它有几个义项,在什么条件下它有这个含义,在另外条件下它又是什么含义,把它搞清楚,这样才能够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也就是说才能够把中医学好。克服把中医的多义性,把中医术语的多义性误认为中医不科学。要想克服这一点就是要加强逻辑学的学习,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式去学好,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把它学好。

这节课到这,体息一会儿。

第二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1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01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导论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单元,讲导论,导论的目的要求是:

一、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四、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五、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医学科学与中医学。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那么什么是医学科学呢?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在我们国家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少数民族医学,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范畴。但是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所以我们把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代称。现代医学通常是指西医学来说的,是指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什么是中医学呢?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这个定义的内涵有几种要素:

一、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

二、它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这个学科的主体是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就是用上述的内涵来界定中医学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讲什么叫做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首先讲一讲什么叫做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那么科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完整的体系,什么样的完整体系呢?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哪三个基本要素呢?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或者定律以及具体的科学规律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那么什么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呢?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建构的理论体系。那么它是怎样建构的呢?是以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完整的表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应该这样来表述。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我们把上述的内容分解开。任何一门科学体系都必须有以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理论体系的一个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这三种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自然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它的基本医学观念是什么呢?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基本思想,指导观念,就是整体观念。第三,在这样的科学方法论和指导思想基础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第四,它的特点,是指有别于西医学的特点,那么就是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它的内涵就由这四个要素所构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问题,我们前面讲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自己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而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那么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形成的医学,所以那就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讲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叫文化与传统。到现在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公认的两种定义,两个内涵,一、广义的定义,一个狭义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简单地说,文化,一是指能力,二是指财富。什么样的能力和财富呢?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以及物质和精神财富两者的综合,构成了文化的定义。狭义的文化仅仅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也就是说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它包括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等等。所谓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格、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这个传统,大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就是古代的东西,我们现代社会也有传统,只要它是由于历史沿传下来的,那么就构成了传统,它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方法、行为等等。第二点讲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按照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自夏、商、周以来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时间应该下延至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段时期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叫“致中和”三个字。它具体表现为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大家注意中医学理论讲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针。那么在强调人和社会的关系时,强调人伦和谐。那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那么集中到一点叫做和,或者叫和谐,这个思想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文化的核心精神具体表现为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第一、它表现为整体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善于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也是我们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渊源。第二特征叫人文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就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它贯穿在哲学、宗教、文化、艺术各个文化形态之中,也就是说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根本。其中以修身为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突出表现在它强调人要通过自己的修身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人文思想培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大公无私、敬老扶幼的高尚的品格。这个思想,这个人文性,体现在我们中医学上,我们中医学的医学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医乃仁术,它是我们中医学医学观的一个渊源,和西医学是不同的。中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病,这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医学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它是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制约的。第三、承传性。所谓承传性,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传统的继承,从有文化那天开始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道统,强调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采取就是经学的方法进行治学,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断的延续下去,传承下去。它的特点是把先秦的典籍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个思想,承传性也体现在我们中医学上。我们中医学的学术思想非常强调经典著作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在培养中医药人才当中它的特殊重要地位,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性表现在我们中医的学术思想、人才培养上。当然这种传承性它的好的地方,它的长处,就是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不断的延续下来,中医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但是它强调了继承,强调了传统,强调以经典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它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那么这也表现在人们过于强调对经典著作的推崇,束缚了人们科学的批判精神,(不)敢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怀疑,进行突破。但总的来说,它的优点,它的长处,这种传承性就是使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能够得以保留,延续下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到实践,渗透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第二我们讲一讲中医学的文化特征。第一、它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中医学我们前面讲定义的时候讲中医学它的指导思想叫整体观念,哪来的呢?受中国文化特征所制约的,中国的文化特征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善于从整体来认识事物。具体说来,表现在中医学里面:

一、中医学把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生物的人来看待,不仅仅把人作为一个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更重要的他有社会属性,把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间来考察,中医学讲“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说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可以为医,那么这个观点就是受中国文化特征的整体观念所影响。人是一个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这个思想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所决定的。

二、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来说,中医学强调形与神的合一、形神合一。形神这个概念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讲结构,讲形体,神,是讲功能。作为人来说强调的形神合一、那就是形体和生命现象的合一、是结构功能的合一、把这两个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那么形成了中医学把人同人,自然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用这样一个观点作为自己的医学观,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的医学模式,有别于西方医学生物医学的模式。我们这个医学模式从《内经》开始,中医学它的理论形成开始,就确定了这样一个医学模式。而西方医学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才逐渐认识到人不仅有生物学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强调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具有这样一个观点,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它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向,它不仅是有自己的自身价值,它对生命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会作出重大的贡献,这是第一点。第二、就是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道观。中医学非常强调人的生命与价值,它强调在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人是最重要的,这个观点,医道观,在《大医精诚》里面表现最突出,它成为我们中医学的医学伦理的一个核心思想。那么具体表现为,中医学认为天地万物,莫贵于人,在《内经》反复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最重要的是人,所以《诸病源候论》讲人命至重,有贵天地。那么从这一点出发强调了以人为本,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体现为重视人的伦理道德的修养。这种思想反映在中医学上,建立(了)中医学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医德观。中医学就集这样的思想形成了中医学自身的科学伦理道德。那么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它不仅受它自身形成条件的影响,它也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伦理道德对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也就是说科学的伦理规范。那么中医学是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以人为本,强调人生命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把保护人类的健康、减少疾病、追求人们的健康长寿作为自己本门学科科学伦理的核心。所以中医学强调中医是医为仁术,要求医生要不计名利,要潜心医道,要对人有恻隐之心,有爱人之心。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中医学里面。当然从现在来看,医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减少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那么现代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人类的健康。我们的中医学从建立医学那天开始,就强调以人为本,以保护人类的健康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那么现代医学直到现在才提出来。大家知道世界卫生组织二十一世纪的奋斗目标——人人都有健康,那么我们现在的医学的目标是保障人类的健康。第三、是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简单的(“地”)说,中国文化一个观点就是运动的观点,反映在医学里面形成了中医学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待生命运动,看待健康和疾病的变化。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以气、阴阳五行为自己的科学方法论,那么中医学认为生命的本原是气,世界的本原是气,气通过气化运动形成了物质世界,形成了生命,而气的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内部的阴阳的运动。那么表现为气的一分为

二、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运动构成了生命的运动。哲学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讲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本原于气,那么它的运动的原因是阴和阳的矛盾,叫阴阳对待,贯穿了所有的事物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运动的总规律,那么这样一个规律引入到医学里来,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本原,那么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化,气化才能形成生命,生命就是一个气化的有机体。那么人正常的生命历程和异常生命历程用我们医学术语讲就分为健康、疾病和死亡。到目前为止有健康、亚健康、疾病和死亡,这个过程是气阴阳运动的结果。那么阴阳运动在什么状态下是健康,什么状态是疾病,什么状态下(是)死亡呢?《内经》讲阴平阳秘,叫阴阳匀平,而后世医家提出来叫阴阳自和。阴阳自和,徐灵胎这个注解讲的阴阳自和就是思维健康,解释阴阳匀平,就(是)阴阳和合,阴阳自和,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贵的核心,致中和,那个和谐的精神。那么阴阳匀平意味着用阴阳

(二)气和阴阳运动的观点看平衡状态,那叫和谐状态,那就是健康。那么一旦打破了这个平衡,阴阳失调,就是疾病。而我们今天看,在阴平阳秘和阴阳失调之间,它们既然是运动的,它有个变化过程,虽然阴阳失调,阴阳平衡有所打破,但还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疾病的时候,那么我们又不能说它是健康的,又不说它构成一个疾病,在这个中间状态。大家注意,现在有人提出新的概念,叫亚健康。从中医来看,怎么样来看亚健康呢?过去定义是这样的,定义疾病与健康(是)相对(的),中医学定义健康的时候,就是不病谓之健康,不病谓之平人。如果从今天我们研究概念的话,不能用否定的词来下定义,那么我们就进一步追问,说不病谓之健康,不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样来定义大家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不能再这样进行定义了。那么这个亚健康状态,后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讲的,它是介于健康、疾病这样一个中间状态,它既是阴阳不平衡,又没有不平衡到构成疾病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现在把它列入亚健康,这也是我们当前二十一世纪中医理论研究一个重大课题之一,也希望我们同学们能够多做一下这个工作。那么阴阳失调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最终矛盾没有了,那就是用我们的术语说阴阳离决。在这种状态下,它们生命运动的过程矛盾消失,生命就结束,就死亡。那就是说从生下来,到健康,到疾病,到死亡的过程,始终是处于一个阴阳的动态平衡的运动过程中,不断的运动过程。那么这个观点,大家注意中医学看待人的生命过程,看待健康和疾病过程始终用一个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这在我们的临床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医学看任何一个疾病,绝不是今天来诊断以后确定下来这个证,这个人确定下来什么病什么证,他经过长时间治疗它永远不变,不会这样的。这就是和西医,同西方医学看待这个疾病,一旦诊断下来,按照标准诊断下来以后,它把它看作一个静止的,治疗方案是不变的,而中医学就时刻在变化,时刻在考察,这一点也是中医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始终在运动状态中考察生命运动。第四、防治的观点,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也就是说中医非常强调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具体表现为,在没有病之前,即使在阴阳平衡状态,阴平阳秘状态,也强调人们要防患于未然,维护健康,防止阴阳平衡被打破。这在中医学当中保留下来一些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当前研究的摄生学就具体体现在这个里面。摄生学现在已经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原来它是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这个思想,医学思想是咱们中医所特有的。它的前提就是保护健康,追求人们的延年益寿,保护人们健康。一旦有了病以后,它强调即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取截断的疗法,截断疾病向下一个方向发展,具体怎么截断,我们后面再讲。这种医学核心思想,中医学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它有个忧患意识,中国文化特征忧患意识反映在咱们中医学里面,确定自己的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前面我们讲了两个问题,一、什么叫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第二问题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那么集中到一点,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所形成的医学。第三个问题我们具体讲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第一、讲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一、我们在定义的时候提到了,那么它有科学方法论,那么这个科学方法论就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用现代的科学哲学的术语来说,那个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就是中医学的科学哲学。对中医学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有三个,三个哲学思想:

一、气论,或者叫做气一元论;

二、阴阳学说;

三、五行学说。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和制约,换句话说,它都离不开构建这门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在中医学形成的时期,就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的传统哲学非常发达,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气论,也叫气一元论,其次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特有的文化观念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就是将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自己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那么用它,用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去总结秦汉以前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医疗实践经验和生物科学知识,来形成本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它从哲学的高度来阐述来回答自然社会的问题,它也要回答人的问题,生命问题。而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对它们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术语,用它的思维方式来回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中医学里面的气、阴阳、五行就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医学是传统医学,它按照现在的科学史来说它属于古代传统科学的时期,那个时期的科学又称之为自然哲学。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每门科学都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科学概念、科学术语、科学原理,尤其是科学概念,常常引用哲学的概念、术语来说明自己本学科的问题,这是传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如此,国外也如此。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看看西方的医学史,看看古希腊的医学,那么和中国是一样的。气、阴阳、五行形成了中医学,既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那么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和古代的称哲学思想气、阴阳、五行有联系还有区别,那么这一点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理论的一个难点、难关。

第二、一门科学,中医学除了它要有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也要利用本民族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科学方法论之外,它还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在秦汉时期,当时的自然科学也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农学等等,其中对我们中医学影响大的,比较大的应该是解剖学,仅就《内经》和《难经》关于人体某些脏器的记载,就是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这些脏器的形态、大小、位置的记载,与现代解剖学,特别是消化器官,非常相近。如果说在解剖学史上第一个提出解剖的概念是《黄帝内经》,因此在世界学术界上公认中医学的《内经》是世界上最早一本解剖学。任何一门医学,既然是研究人的,它就离不开人的形态,尽管如何来表述这个生命现象,它必须有形态学基础,而秦汉时期的解剖学的成就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在中医学里面还要牵涉到好多天文、气象、地理、物候、数学,还有好多学科,这些都是充分的吸收了秦汉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来构建我们的医学体系。第三点,社会科学成就。那么社会科学对医学的影响,我们讲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除了自然以外,还有社会。我们今天看,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需要有社会环境,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人们的文学、艺术,这些都给每一门学科以深刻的影响,那么秦汉时期的社会科学,当时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蜂起,这些丰富的学术思想都给我们中医学的形成提供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提供了人文思想。在当时集中的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有几个观点,一叫天人合一、大家知道天人合一不是中医学自己的术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一个最基本的范畴,直到今天,现代研究和环境科学才提出来。西方科学家从环境科学,现代环境科学得出来的结果,就会看到中国人那个天地人三才一体,强调以人为本,这是最科学的,提出社会环境对一门科学的影响。中国人天人合一这个术语,虽然字很少,四个字,但是讲得微妙微肖,非常科学的阐明了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阐明了社会自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那么这个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思想,它应用到医学,我们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这里面核心前面曾经讲到的,那么给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个科学伦理规范。所以我们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这样一个科学道德,强调医乃仁术,医生必须爱人,不计名利,这个思想就是我们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思想对我们中医学的影响。那么上述气、阴阳、五行形成了中医学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为中医学认识生命运动,认识健康疾病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在这一点希望同学们注意,过去曾经有人认为说中医学是没有形态学基础的,如果没有形态学基础研究疾病、研究人,那就纯粹从文化角度讲。那么怎么来解决疾病和人的问题呢?中医学它是以古代的生物学成就作为自己的生物学基础,尤其是解剖学。尽管我们现在讲的脏和腑,心肝脾肺肾和现代的解剖学是同名,含义不同,后面我还要讲,那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中国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除了生物学基础之外,人文科学也给我们中医学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那么集中表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这样一个思想,为我们中医学确立了科学的伦理规范,保证了我们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医学从建立那天开始直到今天,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珍惜人的生命,把保障人类的健康作为中医学的终结目标。这些思想都是在秦汉时期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为我们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集中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自然观、科学观、医学观、方法论。具体这个方法论由气、阴阳、五行所体现出来的,那就是整体的、系统的、辩证的科学思维。那么这种整体系统的辩证科学思维恰恰是具有现代科学思维的特征,仅仅我们中医学的整体系统辩证的科学思维,前面加了两个字,朴素,仅仅是形成的历史条件科学发展水平不同而已。为什么说中医学前途光明,代表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那么从科学思维方式的改变来看,最初中医学提出来的,叫整体的、系统的辩证思维,科学思维。现代科学从古代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科学思维发展到近代的、分析的、还原的科学思维,静止的、分析的还原科学思维,那么再进一步发展,从二十世纪初期,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那么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那么现代科学的科学思维又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科学思维。而这系统科学思维它的本质特征,作为思维科学来说恰恰与我们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科学思维具有共同的属性,仅仅是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而已。这就是在秦汉时期无论是从哲学和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为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准备了思想方法的条件,准备了生物学的条件,准备了社会科学的条件。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下面讲一讲形成的标志,我们这节课,最难的是这个地方。通过形成的条件要使学生知道中医学体现它的科学性;讲气和阴阳五行,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生命是运动的。那么气、阴阳、五行从方法上说形成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辩证的科学思维,这奠定了中医学是科学的。它伟大,现在成为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其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重点在解剖学,为我们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基础,克服我们认为中医学没有解剖学,中医学就是文化学,就是思辨,就是拍空了脑子想,我们过去一直不是这样的。第三点强调,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强调人生命的价值,这和西医学截然不同。那么这个形成条件就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也就是中医学学术思想的根蒂。学生(要)了解《黄帝内经》奠定了医学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型。基本观念、基本理论的框架由《内经》所奠定,就是它提出了科学的事实,提出了科学命题。而《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那么《内经》和《难经》所构建的这些理论如何应用到实践?到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应用《内经》所构建的理论去解决疾病的问题,而应用的《神农本草经》,那是有了理论还要用手段,其中手段之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药。《神农本草经》是咱们中国药学史上最早一本经典药学著作。它,一不仅仅是论述了几百种药,更重要的是第一个提出了以功效为分类的标准,建立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第二它提出了四气、五味、七情中药学的理论。那么这几本经典著作合起来,医和药的基本理论体系都形成了。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我们今天讲课的重点内容,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什么是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在了解这个基础上来掌握中医学形成的条件,来理解中医学学术思想的根蒂。好,今天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第三篇:中医基础理论 李德新讲稿 每讲的题目

第一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三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第四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第五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第六讲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

(一)第七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

(二)基本内容

(一)第八讲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第九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

(一)第十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第十一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一)第十二讲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二)第十三讲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

(一)第十四讲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

(二)心的生理特性

第十五讲

五脏:肺的生理功能

(一)第十六讲 五脏:肺的生理功能

(二)肺的生理特性 第十七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

(一)第十八讲

五脏:脾的生理特性

(二)肝的生理功能

(一)第十九讲

五脏:肝的生理功能

(二)肝的生理特性

(一)第二十讲

五脏:肝的生理特性

(二)肾的生理功能

(一)第二十一讲

五脏:肾的生理功能

(二)肾的生理特性

第二十二讲

六腑:胆,胃

(一)第二十三讲 六腑:胃

(二),小肠,大肠 第二十四讲

六腑:膀胱,三焦 第二十五讲

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第二十七讲

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第二十八讲

形体官窍:五体(筋,骨)

官窍(舌,鼻,口,喉)

第二十九讲

形体官窍:官窍(目,耳,前阴,后阴)脏腑之间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关系

第三十讲

脏腑之间关系

(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第三十一讲

脏腑之间关系

(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 第三十二讲 气血精津液概述

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 第三十三讲 气:分类 第三十四讲 血 精

津液

(一):概念

第三十五讲 津液

(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 气与血的关系

第三十六讲

气与精、津液的关系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三十七讲 十二经脉

(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第三十八讲 十二经脉

(二):流注次序、循行 第三十九讲 奇经八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四十讲

体质:基本概念 第四十一讲

体质:形成(一)第四十二讲

体质:形成(二),分类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第四十三讲

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

(二)第四十四讲

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 第四十五讲

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六淫(风邪,寒邪)

第四十六讲

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第四十七讲

病因:外感病因——疠气

内伤病因——七情

(一)第四十八讲

病因:内伤病因——七情

(二)第四十九讲

病因:内伤病因——七情

(三),饮食失宜 第五十讲

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

病理产物——痰饮 第五十一讲

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 第五十二讲

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 第五十三讲

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 第五十四讲

病机:概念,发病机理

(一)第五十五讲

病机:发病机理

(二)第五十六讲

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第五十七讲

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一)第五十八讲

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二)气血失调

(一)第五十九讲

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

(二)津液失常 病机:内生五邪

(一)第六十讲

病机:内生五邪

(二)第六十一讲

病机:内生五邪

(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

(一)第六十二讲

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

(二)肺的病机

第六十三讲

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

肝的病机

(一)第六十四讲

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

(二)第六十五讲

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

胆的病机

第六十七讲

疾病的传变

(一):概念、形式

(一)第六十八讲

疾病的传变

(二):形式

(二)、影响因素 第六十九讲 疾病的转归 养生

第七十讲

预防与治则

(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第七十一讲 治则

(二):正治、反治 第七十二讲 治则

(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第七十三讲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十四讲 问题解答 第七十五讲

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四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第04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第04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二)恒动观念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讲了第一个特点——整体观念。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二个特点——恒动观念。什么叫做恒动观念?就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把中医学这种观点称之为中医学的恒动观念。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运动的观点或者叫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就叫做恒动观点。那么中医学的这种恒动观点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⑴它强调物质世界的运动性。中医学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用这种观点、思想、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它集中体现了:

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气是世界的本源,气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阳气,再进一步,阴变阳和,化生五行,它们统一于物质,都是物质的概念。那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承认生命也是在运动,生命是物质的,也是在运动,它们具体的物质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样一种运动形式。气是在运动,运动的原因是由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阴变阳和的结果而化生五行,五行也是在运动,它们都是在运动。人用这个思想来构建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中医学的一个动态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医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体现为:⑴承认物质世界的运动性。⑵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气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生命的本源,气是物质的,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句话叫气化流行这样的一个观点,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运动的观点。为什么气能运动呢?根本原因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形成了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医的术语叫做阴阳相错。那么阴阳相错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在运动,表现的形式(为)动和静。中医学从这个形式上来看说动静相召,又出现了一个术语,表现形式(为)动的和静的,动和静的统一。动静相召,形成了形和气,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形,气之有形,气聚则有形,无形则散,气散则无形,重归于气。这里面讲气的有形、无形的统一、聚和散的统一。有形和无形、聚和散的统一、这个过程是气化运动的过程。这个气化运动具体表现的形态,升降出入。上面讲这些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这个哲学思想被中医学移植过来,形成了中医学的医学科学哲学,成为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运动的结果,这世界是物质的,这生命是物质的,最后落脚点就是用气、阴阳、动静、形气、气化、升降出入这些基本的原理阐述了生命的运动,由此得出来生命是物质的。是什么物质呢?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啊。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那么具体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男女媾精,胎孕乃成。是具体的精气,男女的精气,阴阳交合以后才能形成生命。从宏观(上),中医强调生命本源于气,从微观上,生命到底怎么形成的?是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从世界的物质形式到论述了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中医基础理论讲气化,(认为)生命的运动形式就是不断的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有机整体,这就是生命运动。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看待生命过程,看待健康问题,看待疾病问题。用这样一个观点来保护人们的健康,使人们能够延年益寿。这个基本观点就是中医学恒动观念,基本特点中恒动观念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一观点也同样是和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西医学,近代生物医学,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来看待。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分析、还原、机械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当)考察生命的时候,考察细胞、分子、器官、组织的时候,一旦把它分解开,考察的过程无论是生理和生化,(都把它)当作静止状态,用静止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变化,看待生命运动的过程。而中医学却恰好和它相反,用动的观点来看。恒动观念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这里面重在强调它与近代医学的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生命过程区别开来的。我们现代同志们(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来搞科研,来研究中医,你用蛋白质也好,基因也好,从整体也好,从局部也好,从人也好,动物也好,来考察中医一个术语,你取得这些指标以后,你是用静止的观点来说明它的问题,你还是用动态的(观点)来说明它的问题呢?那就是两种不同的医学观碰到一起去了。如果你把它当作静止(的)状态,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回归到分析、还原医学,(即)近代医学。如果通过这些数据你把它看作不断的运动过程,从运动过程来考察它,来揭示它和中医某一个术语、某一个原理之间的相关性,那就体现了中医学的观点。同样是用一个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研究某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就看你这个人用什么样的思想、什么医学观点,解释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观点有什么意义呢?画了底下这个示意图,这体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怎么看?第一、我们强调这个生命,人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是在不断运动的,生、长、壮、老、已,它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就生命而言,是不断的气化运动的过程。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讲叫做生命在运动,也就生命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个动态,有时向的一个概念。那么健康呢,气、阴阴、五行运动的结果,处于和合状态,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或者叫做动态的平衡,意味着健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那么在运动过程中,在病因作用下,一旦这种阴阳和合、动态平衡被打破,就出现了用阴阳说叫阴阳失调;用五行说叫五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出现了亢害承制;用气来说,气和则为正,是健康的,失和则为病,气失和,表现为平衡失调,意味着疾病。那么平衡失调是气、阴阳、五行运动的结果。治疗过程中调节它的平衡,也是在运动状态当中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得平衡,这就是中医学恒动观念的基本意义。一言以蔽之,用动态变化的观点去考察生命过程,去考察健康问题,去考察疾病问题,去回答医学社会问题,这就是中医学的恒动观念。区别于西医学用自己的静止的观点看待生命、看待健康和疾病。现在大家搞新药,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开一个方子,药物配伍定下来,那么这个剂量基本定下来,这是构效关系,考虑构效关系,还没考虑量效关系。定下来这个方子,这药治肝炎效果好,那么一旦经过临床前(试验),做完以后,确实得出结论,确实效果不错,那么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那我就用这一个方子,药味没变,结构没变,量不管老少,东南西北中,都这一个剂量,形成一个药去治疗中医某一个病。另外一种观点,不仅考虑它的构效关系,我还要考虑每一个药的剂量的变化,(即)量效关系,包括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都考虑,再考虑东西南北中,男女老幼,社会文化的差异,找出它们这些要素和我这个构——结构和剂量产生效应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我这个方子它适应在什么条件下治这个病,除此不可以。两种思维方式,两种处理方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医学观。前者搞的是中药,想办法治的不是中医的证,实际上是西方静止医学观,不是中医。而后者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恒动观点,体现了中医学思想。如果用后者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才叫做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我想讲这个东西,学习这个,讲述这个,这个思想。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解释意义。用恒动观念这些内容回答生命是什么和为什么,疾病是什么,为什么。这是解释的意义,说明(的)意义。第二、实践意义,用这样一种理论,这种观点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指导我们的实践。

(三)辩证观念 第三个观点,叫辩证观念。过去的教科书,一个是整体观念,一个是辨证论治,就结束了。那么我们现代把它分别开来,分头的进一步详细地讲一下,辨证论治这一个原理集中地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一讲讲什么叫做辩证观念?辩证观念就(是)指用矛盾的、整体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种思想,叫做中医学的辩证观念。那么辩证观念的具体内容:

一、就是用矛盾、整体、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过程。怎样看待呢?生命是阴阳运动的结果,就是气、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结果,(是)运动的观点。

二、矛盾的观点。阴阳的矛盾统一、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

三、整体(的)观点看待生命。生命是在天地人三才一体,就是人、自然、思维、环境,阴阳平衡的状态下完成的过程。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生命(平衡)过程被打破,由健康转化为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同样是用矛盾的观点,用运动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看待疾病问题。比如,一、中医的思维强调疾病是邪正交争的结果,邪和正是一对矛盾,用阴阳学说来解释,阴阳矛盾对立统一失调,形成了疾病,阴阳失调。五行亢害承制,五行当中亦有阴阳,亢害承制的结果发生疾病。而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发生疾病,同时会影响其他系统(而引起)疾病。用联系的观点,也就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疾病和健康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现在治疗上也是如此。这就体现了中医学看待生命问题、健康问题和疾病问题(都)集中体现了一种辩证思想。一言以蔽之,记住用矛盾的、整体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医学的问题,这种观点就是辩证的观点。中医学集中体现了这种观点。我们通过这个示意图看,人居气交之中,受天地阴阳、五行、气化运动的制约,处于这三者之中,第一、体现了矛盾的、运动的。第二是整体的。人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最可宝贵的一个要素,人不可离开天地,表现为整体联系的观点。第三、运动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生命的运动,是和天地自然运动的规律相一致的,他是不断运动的。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表现为世界和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那么具体的运动用“气化流行”(来表述),把流行去掉,剩下气化这个概念了,体现(了)不断的运动变化。哲学术语“气化流行”,放到医学里面来我们叫气化。用气化两个字来代表人体内外生命运动的过程,那么具体的表现为,自然界表现为生长化收藏这样一个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这些就是集中体现出中医学辩证观点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基本观点。总之,记住中医学是在矛盾、运动、整体、联系的观念下去考察、去回答、去处理医学的所有问题,把这个观念,也就(是)这个思想,叫做中医学的辩证观念。辩证观念意义在于中医学确立了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从中医学认识问题来说,它的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这种辩证思维贯穿着生命、健康和疾病整个过程(及)治疗过程,这是第三个特点,我们讲辩证观念。我们第一个讲整体,第二个讲运动,第三讲辩证,讲辩证观念实际上(是)对整体、运动观念的高度综合。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定义说(它是)中医学所赖以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由它所决定,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叫辩证观念。

(四)辨证论治 最后一个讲辨证论治。在咱们中基教学当中是一个最难的课题。作为本科生来说,交代一些基本概念就可以了。等到高年级以后,我们再进一步地详细地展开对它进行讲述。对“证”这一个概念,从5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包括如何定义证,这也是我们21世纪中医药现代化当中一个重大的科学命题,包括对理论的阐述,整理研究,包括用现代手段对它进行研究和规范。第一个讲一讲辨证论治的概念,现在的定义就是经过学术界共同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局长主编的《中医名词术语·常用术语》里面,就是比较规范的,应该是现在最新的定义了。辨证论治的概念是辨证、论治的全称,它是两个术语构成,辨证和论治两个术语构成。这个符合术语定义的原则。它有什么意义?这个概念讲,它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辩证观的具体体现,要想了解辨证论治的基本内涵,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一、症状、证候、疾病的概念。在中医学里面明确的指出,症者,病之发现也,症状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生命现象。我们今天所说症状,包括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症状是主观感受到的,而体征是客观检查到的,我们看舌、看脉,望诊和切诊,通常意义讲的狭义症状,它的含义就是指症状和体征,主观的感觉异常和客观检查到的异常的生命现象,通称为症状,这是一。

二、广义的症状包括狭义症状,另外包括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异常,行为异常。这是现代中医理论对症状的定义。也是目前中医名词术语规范以后,大家对症状的定义。第二、什么叫证候?中医学的证候,从历史到今天是一个多义词,也是多义的术语,它有不同的含义。

一、症状就是证候;

二、症状就是疾病;

三、证候就是病机;

四、证候是诊断学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证候的定义,大概有这么多不同的义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定义,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义项。我们这本21世纪教材对证候的定义是根据国家卫生部证候规范化学术会议的定义,参照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行业标准——中医临床术语,根据这两个,把证候作如下定义: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第一句话,证候是综合表现,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体征。第二句话,它说明的是这个综合表现,具体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特征的症状和体征,还有综合表现,具体体现在症状和体征,它要回答的问题:

一、这些症状体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它能够反映疾病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反应疾病过程的阶段性的本质和特征,这样的症状和体征是证候的体现。

三、它回答了什么问题,它的内涵包括什么呢?揭示了病因、病机、病位和机体抗病反应能力等等,(即)病因、病位、病机、病性,机体的抗病能力,能回答这么多内容,最后的作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方向,这个就是根据证候规范学术会议和行标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本教材把证候取第四个义项,当作诊断学的术语,作为诊断学义项。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按照上述的表述、定义它,那么作为一个诊断学概念,已经限定,它的内涵具有什么属性呢?所谓属性是反应证候概念特有属性,它和别人不同的。

一、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那就是有邪气。第二、机体内外环境关系紊乱。第三、全面揭示疾病过程中,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这是上述对证候定义它的内涵。这abc三者的综合构成了上述作为诊断学概念的证候的内涵。那么它的外延呢?外延,从逻辑学来说它反映的是概念中事物数量的范围,那么这个范围是什么数量范围呢?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的综合表现,咱们中医古书把它叫外候。第三个概念讲疾病。传统来讲,定义疾病,就是疾病与健康相对。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亚健康的这种认识不断加深,咱们中医界也开始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不是中医的概念。那么现在的亚健康既不是健康的,也不属于疾病状态,所以现在提出疾病的概念,应该是亚健康和健康对照。那么什么叫做疾病呢?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为邪正交争而导致机体内部内外环境关系失调,阴阳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疾病是异常生命过程,具体表现为:

一、在一定病因作用下。

二、邪正交争的结果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关系失调。那么内外环境关系失调,具体影响了机体哪些生理(产生哪些)病理变化呢?(它)使机体的阴阳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者是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那么生命机能发生哪些改变呢?表现为适应环境能力下降。具有这样几个要素的异常生命过程,就定义为疾病。在这里再补充一下,当前对于亚健康的认识,从西方现代医学来说,亚健康有不下十几个术语,有灰色状态,有第三状态,有亚健康,有亚健康状态,那么现代的定义,既不是疾病,又不是健康。中医怎么看这个亚健康状态?中医是用证这个概念来表达人体的疾病状态,那是中医病机学的特色概念。那么这个疾病状态一定是机体的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表现出证。那么健康状态呢?就是阴阳气血合和了。亚健康状态,一、不是阴阳气血和合,不是阴平阳秘,阴阳相错。

二、它可以是阴阳失调,主要是阴平阳秘失调,失去平衡,它就是阴阳失调,但是它的量的变化,变化的程度达不到证候这样一个病理程度,在这种状态下就叫做亚健康。这在我们搞中医理论的人,从中医到中医的理论本身要对亚健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也是一个探索。也是我的看法。假如说我们现在要治疗亚健康,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来治疗亚健康,诊断的标准,治疗的方药和治疗疾病状态下那个证候一模一样的话,等于你自身否认了亚健康的存在。亚健康是中医学一大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亚健康人群大概已经超过百分之四十,最多的超过到百分之七十了。中医干预亚健康,也是十五期间一个重大的命题,科研课题,希望大家都能够参与这样的课题,再进行研究。至少最基本的亚健康的定义是什么?亚健康是个什么样子?到现在刚刚开始研究。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症状、证候、疾病的关系。用这么个示意图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先说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我们理解症、证、病这样的关系,从中医这个角度,中医叫审察内外,四诊合参,考察异常的生命现象,由外至内来看这个机体是否具有疾病,也就是说我们中医确定疾病的根据是通过四诊合参,由内至外,由外至内,特别是由外至内。通过这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把它综合起来判定是否他有病。那么综合的异常生命现象用诊断学术语来说,就是症状,我们把这些舌脉都统统归纳到主观客观所涉及到,这是症状。那么由此分析得出来,构成疾病这个概念最基本的要素应该是什么呢?症状。这是第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它们俩没有区别。第二个观点,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认为疾病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机体阴阳、气血、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它以证候这个概念表现出来。这第二点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根本区别,西医学没有证候的概念,而中医学有证候的概念。那么证候是怎么样反映出(来)?证候既然是在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它反映阶段性的概念,疾病的概念。那么每个阶段,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第二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证候也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也就(是)说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但是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个阶段,不是疾病过程的全程,这是讲它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观点。第三个观点,症状,异常生命过程的现象,是构成证候和疾病的最基本的要素。这一个观点就决定了我们在临床实施诊断治疗中一定严密的观察患者各种各样的异常的生命信息,只有(在)全面的系统的了解病人的生命信息的条件下,你才能够全面的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证候判断和疾病的判断来。最后一点,这个示(意)图,讲的就是证候和疾病有什么关系。两者相同的组成要素都是症状。不同的(是)证候,它由特定的一组症状构成以后,它一定具有时向性和阶段性,而疾病是反映整个邪正交争过程、演变规律过程,全程的规律,普遍的规律,证候只表现为局部的规律,还有阶段性的表现规律,揭示阶段性的本质。那么中医学来看症状、证候和疾病,从疾病而言,疾病整个过程可以由若干个证候所组成,大家注意,这是用动态的观点来考察一个疾病的全过程当中,它可以出现若干个证候,不是几个证型。它是按照中医的理论考察这个疾病累及哪脏、哪腑、哪经、哪络,它们在病因的作用下,通过邪正交争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在运动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用中医证候学的概念,考察它们会出现什么样的证候。不是某一个证型。那么每一个证候,它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由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又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所构成,每个证候都是如此。那么这就是疾病证候和症状的关系。症状,我们从最基层、最基础构成要素看,症状,一是生命异常现象的一种表现,它也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不能说症状不反映疾病的本质。但是它仅仅反映了某一点,某一个局部的本质,就是信息是局部的,是点,也可以称为线,但是绝不是整体。而证候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它虽然有症状构成的要素,但是它不是简单的症状的相加,构成证候的一组症状,它们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反映了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这些要素缺一不可,这就是证候和症状之间的区别,联系。而疾病和证候它们之间相同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都是症状,但是疾病反映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的全部运动变化过程中,症状变化演变的规律,它回答了疾病的本质,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疾病的本质。而在疾病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若干个证候,每一个证候只能反映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它不能反映疾病全部过程的本质,系统全面的本质,这就是疾病和证候的区别。这是我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仅仅介绍的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数十年,证候规范化的诊断学研究。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其中这里面有我自己的看法,这教材就是持这种观点,供大家来研究,这仅仅是通行的解释,通行(的)认识。那么对证候的概念,症状的概念,疾病的概念,还有好多定义,大家感兴趣,将来可以提供大家一些文献,在这里面提供了一个中医现代研究一部分内容,还提供了历代文献摘录的内容。将来通过这些资料去了解这个,大家可以去看。一直是中医学研究一个瓶颈,一个重大的科研命题,也是争论最大的。把这些信息用于教学对本科生来说,我们提供他一些信息。

二、对我们这些同志来说,还要掌握哪些信息?大家有个全面的理解,回头来理解症状、证候与疾病的关系。但是讲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学看病核心是审察内外,四诊合参,全面掌握,而且要辨证论治。现在临床医生就缺乏这个基本功。如何用中医的方法全面收集信息,用中医的思维,用中医的理论比较正确的确定下证候、疾病的诊断,施以治疗。下一个问题,我们讲一讲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这个简单啊,用这个示意图。辨证,我们要通过四诊合参,经过分析归纳得出个结论,揭示出病因、病位、病性、病机、机体的抗病能力,最后得出个结论,为论治提供依据和前提。我们辨证说脾气虚,指的是病机,病是脾气虚证。它告诉我们病位在脾,邪正交争、虚实的变化是气虚。那么治疗,决定治疗方向,那怎么办?就是健脾益气,使用健脾益气的方药,为治疗提供前提和依据。那么治疗大家注意,我们中医的治疗不是简单开一个方子,扎一个针,做一下按摩,施术,叫论治。论治,它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的道理来组合方子。这样一个无论是药物的方,还是针灸的方,按摩的方,它体现了中医的理论,它(的)思维过程又经过运用理论来分析综合最后得出结论。那么一旦得出结论,进行处方遣药。方剂构成以后,从方剂里头的几味药回过头来又来体现辨证的结果。就这个意义讲,中医讲治疗,不是简单的技术,它本身包括了深刻的理论内涵,所以学习老中医的经验,学习中医主张读方书,学习中医应该要读方,通过它这几味药,这个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这一变化加减与化裁,体现一种理论,体现一种学术思想,本身这张方既是论又是治。关于它的结果,是辨证的结果,它体现的既是论又是治,不是简单的几个药相加。这是论治,什么叫论治?论治它有什么作用呢?它反馈回来用它来检验辨证正确与否。咱们中医用动态的办法、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疾病过程。那么第一次来诊的时候,我们辨证得出的结论开方出去,吃三天,抓几剂药,开三天开几天,或者回来反馈的信息告诉医生我吃了你的药以后,哪些症状减轻,哪些症状没有变化,哪些症状加剧,一般的规律认识是只要病人没有异常改变,没有变化就是有效,只是你效果显著不显著而已。如果我吃了你的药,病情哪一点加重,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常改变,意味着辨证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一定接受这个信息来重新认识辨证的结果,来对这个复方重新进行化裁,这个过程就是检验自己第一次辨证结论的过程,那么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中医用辩证、运动、矛盾、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疾病,去治疗疾病。我们现在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中医辨证论治就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结果如何,就看这个方开出有效没效,效果如何。

下面简单地归纳一下辨证论治的运用过程。这张示意图体现的就是我们这个看病的思维过程。我们辨证的过程四诊合参,我们主要是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表现为症状和体征,这些是具体的生命异常现象,我们通过四诊合参收集来以后,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抽象,我们的思维要抽象了。我们过第一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属阴属阳,症状(和)体征。然后看阴证和阳证,阴证、阳证看完了以后就看疾病的性质是属寒还是属热,然后再判断邪正交争的结果就是正气和邪气的对比,就是导致邪正是虚还是实啊,这是第一关要过的。就从宏观上过的,那么仅仅得出来阴阳、寒热、虚实,能不能具体操作呢?还不可以,还要进一步下一个概念,还要进一步来分析,那么看看具体的定位,是气血津液的紊乱,(还是)津液失调。它是人体整体的生命物质的变化,气候的异常变化,它通过脏腑经络等等各个系统体现出来,最后还得落实到用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这种辨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具体的临床表现,用它来进一步来抽象得出结论。它体现了中医的思维在临床思维当中高屋建瓴,先从最抽象的,一般的抽象,然后,再一次抽象,再一次抽象,由抽象到具体,最后到具体,得出结论,那就是心气虚,或者是太阳病,或者是卫分病,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才能指导治疗。论治的过程,上面讲是辨证的过程,辨证的思维过程。那么论治的思维过程,第一、我们要确定一下证候。确定证候以后,我们就知道如何来治病求本?怎样扶正祛邪确定标本缓急,三因制宜?证候的概念回答这么多内涵,那么具体确定治疗原则,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这是大的原则。仅有这个还不够,必须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而这个治疗方法,又是从整体入手,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任何一个处方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至于说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手段,中医学有药物的,也有非药物的。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论治的过程。介绍这个辨证论治的应用,辨证的过程和论治的过程,旨在强调给学生来加深认识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它浓缩地反映了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浓缩地反映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它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通过辨证论治的过程集中的体现出来,这也是学习中医最难学的一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功。学习中医理论条条,什么叫辨证?什么叫(论)治?它们什么样的关系?很容易背下来。通过这些字面,这些判断,这些术语,反映出来一个思想是最难掌握的。所以咱们从古到今学习中医强调熟读精思,贵在心悟。心领神会,要靠自己的悟性去体会,才能够掌握。

我们今天从上午到下午,把导论全部讲完了。导论所要回答的问题,要讲述的问题,重点问题:

一、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从中医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从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入手,来阐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那就是说哲学基础、自然科学条件、社会科学条件,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那么医学模式就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叫做整体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用矛盾、整体、运动的观点来考察生命过程,来考察健康和疾病的运动过程,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关系,来处理和预防疾病,最终的终极目标是保证人类的健康,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导论里面所讲述的主要问题。导论回答的一些问题,就是从比较理性的层次、较高的层次来阐述中医学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它(是)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也是学习中医必须过的一关,必须掌握的。那么怎样来理解和遵循中医自身的体系和规律?只有按照我们上述所说的尊重中医学的科学思维,尊重中医学的科学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来认识、来分析、来处理生命、运动、健康(和)疾病问题,才叫做遵循中医学的自身的规律和体系。否则就不叫遵循中医学的自身的规律和体系了。好,今天的课程到这,下课。

第五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

(二)基本内容

(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

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

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

一、气是物质,物质说;

二、气是功能(,功能)说;

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这种争论、这种研究,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大家也可以进一步去探索,但是我觉得最后对气的定义,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定义,到底应该怎么表述?应该尊重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还中国传统哲学本来面目,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气一元论气的概念,而不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果我们把气仅仅限定为物质的含义,它不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我们前提是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本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取决于气。我们研究中医学讲脏腑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心、肝、脾、肺、肾,就以心为例,说“心主血脉”,在这一点上,从生理上和现代的解剖、生理学,没有什么区别,“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的主宰,就是不是单纯靠心脏的解剖那个形体所能决定的,得出来的结论。正是因为中医学承认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承认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而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运动。因此得出结论,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它所依据的生物学基础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才能解释得了“心主神明”。为什么中医学的脏腑的功能不能单纯用解剖学来解释?无论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也难以解释。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中国的哲学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概念的表述、对事物的认识。否则的话,我们今天要从事科学研究,强调中医学那个气,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不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只承认它是一个静态的物质,它是运动的物质,而不含有功能的意义。那么我们近期从事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得出那些数据,就归结到解剖学上去了。我们就追求这物质是如何了?“心主神明”,物质如何?经络研究不(就)是个例子吗?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追求它物质基础就行了。就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我想再一次强调中医学气这个概念,怎么样的来理解中医学气的概念?我今天给大家讲的:

一、我的根据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我就说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历代哲学家对气这个范畴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怎样来表述它?第一、这个表述,目前哲学界也是学术界共识;第二、它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第三、中医学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研究所有的气,在不同情况下它的含义,那么都是这样来表述,它的基本内涵是这样,就是还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按照中医学思维方式来理解。我讲气一元论这一节,核心是气的概念。那么讲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它和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二元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讲到五脏的时候,第一、讲到心,它是有形态的,我们讲了最早的解剖学有形态基础,但是同时又讲了更重要想它的功能,把功能和物质统一起来,来考察它。立足点不是看心脏的解剖、形态是如何?无论是分子水平、量子水平,哪个结构决定哪个功能,不是这样的考虑,是总体来考虑,它有什么功能?这个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和西方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点,也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如果这个思维方式建立不起来,就无从谈起,我们有中医科学思维。

好了,上一节的课难点再强调一次。我们上一节讲了第二节阴阳学说。那么我们下面讲阴阳学说的医学意义。我们前面讲了阴阳学说的哲学意义,讲了四个要素。那么医学上意义,我们定义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即气的一分为二。阴阳的第一个内涵,它的义项,对一分为二怎么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呢?它的内涵,第一个就是指气的一分为

二、就是阴气和阳气而言。在中医学里面讲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第二个义项,在中医学里面,凡是能够用一分为二来规定的概念,无论它是实体,或者它是事物的属性,统统可以称之为阴和阳;第三、从总体上用阴阳两端、对待,阴阳相错,我们用现代语言阴阳对立统一、来回答世界运动的规律,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阴阳这个术语里面的基本内涵。把它抽象出来,用张景岳的话说,就(是)“阴阳者,一分为二”。怎样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呢?通过上述三点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作为中医学,解释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的时候,那么阴阳这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怎么说的呢?我们用下面一句话来表述它。阴阳是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形态特征的范畴,阴阳是最大的概念范畴。其

一、它既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比如,明暗、表里、寒热、上下、内外等等,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在中医文献里面,找反义词,上下、内外、左右、背腹,这一些都是标示着事物相互对立的特定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述。所以说阴阳在中医学里面,它第一个含义是能够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讲事物的运动的属性;其

二、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运动的趋向或者状态,从动态来考察,动静、内外、上下、迟数,就是它运动的趋向,也可以一分为

二、那么用阴阳来表达,是表达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无论是事物的属性,或者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都可以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来加以表述。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里面的医学含义。简单(地)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那么具体表述为上述一、二、三、三个内涵,这是一般的规律。具体的规律呢?阴阳表示什么呢?它表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这里讲特定属性,阴阳规定事物的属性、状态是有条件的,它和矛盾论是不一样的,它有严格的规定性的,所以提出来叫做特定的属性和运动状态。它可以表示事物的属性,也可以表示运动的状态和趋向,但是前提是有条件的、是特定的,这就是阴阳的医学含义。

总之,在中医文献里面,阴阳这个概念,是日常的概念,像日光的向背、寒暑的更替、气候的冷暖。哲学概念,“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哲学,说“一物两体”,两体,相互对待的两端,这都(是)哲学概念。还要和医学概念,我们讲医学的含义的时候,具体讲医学,生命运动的属性、生命运动的趋向和状态,都可以用阴阳来规定它;讲人体之气,分阴分阳,人的运动状态分阴分阳,那表现为医学概念,三位一体的。由此提示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分析阴阳的概念,它的具体含义,要分析清楚它在特定的环境下,它是表示日常生活的概念呢?还是从哲学高度来说明问题呢?还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呢?要分析清楚,概念自然就清楚了。它也体现了咱们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反映了中医学里面的科学概念的多义性。而中医学的科学概念,不是单义的,是多义的。具体反映为:所指阴阳可以是指气,一物两体,分阴气和阳气;也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世界;也可以指事物运动的属性,物质运动的属性,这就是阴阳的基本含义。那么我们学习阴阳的概念,要在中医学里面,要分清楚哪些地方,阴阳的概念,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哪些地方又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哪些是指气而言?哪些指物质实体而言?哪些指物质的属性和功能而言?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气的含义,不至于把它混淆了,还要体现出来那个阴阳,这一个术语,它的含义的多义性。第二个问题讲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和关联性。《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我们前面讲它的定义的时候讲,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我们还原为传统的语言,《内经》的话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个道,在这个语境里面,理解为规律、规矩。阴阳是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以《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它(的)意思呢?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用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我们中医学引入来以后,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用它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点。其

二、阴阳的相对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含义是相互对待的两端,我们判定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是阴(还)是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言”,相比较而言。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所以“所指无定在”。就是判定事物的阴和阳,是两者相互比较而言,前提是具有普通联系的事物,这两类事物,或者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相比较而言,来判定它的阴或阳,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它具体可表现为:

一、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是)绝对的就不能转化了,阴不可以转化为阳,阳也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正因为它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才能互相转化。

二、无限可分性。注意阴阳的可分性,不是指从数学上来看,比如,这支笔,它的总的长度定下来以后,每次都一分为

二、无穷的分下去,按照数学的方法,无穷的分下去。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不是这样的意思。大家看底下,什么叫无限和有限?是从哲学上来说的。说无限和有限,它俩是相对而言的,同分析和综合一样。什么叫无限可分性呢?无限可分性是指从一分为二去看阴阳的普遍性。这样来理解无限可分性,就是说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永远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这才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其

三、讲它的相互关联性。判定事物的阴阳,无论是从属性或者是从运动状态和运动趋向,一个首要条件是这两类事物必须内在具有关联。怎样才能叫做有关联呢?它们必须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上,也就是说在相关的基础上才能够用阴阳来加以说明。说“日为阳,月为阴”,那么日月这两者,它俩是相互关联的,在这种条件下,这种事物才能够分阴分阳,说“日为阳,月为阴”;从性别来看,这个层次说“男为阳,女为阴”。这样的来判定它们、分析它们的性别和日月的变化,分阴分阳,是在各自的层次上来分析。就不能够说“男为阳,月为阴”,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它们在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不能任意地用阴阳来加以表述。

第三个问题,用阴阳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事物,或者事物所反应出现象,怎样用阴阳来说明?划分标准是什么?其

一、依据。《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用水和火的属性来反应阴阳的基本特性。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和我们中医学,对事物的阴阳属性,区分性质和运动状态与趋向,最早的理论依据,就是从水和火的属性,由此类推,推理出来。火有热的属性,在运动趋向有向上的属性;而水有寒冷的属性,运动趋向有向下的属性。根据水火这样一个属性,最早的阴阳的含义,就是冷暖,火具有温暖的属性,水具有寒冷的属性。从古人至今,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就是以水火的属性,作为划分事物阴阳的根据。其

二、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这个是根据水火的属性作为反应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派生出来具体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比如,阳,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属阳,为阳;相反,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暗晦的、物质的等等,凡是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为阴。大家注意,仍然是这两者划分事物的标准,是指两类事物相比较而言的。例如,物质和功能放在同一层次,它们两者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具有阴的属性,功能具有阳的属性,注意前提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的。前提,物质与功能相对而言,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离开前提,把物质和功能相比较而言这句话去掉,说物质为阴,功能为阳,这个判断至少说是片面的。上面列出来作为我们本科生来说,只要掌握重要几点,事物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基本就够用了。比如,从空间来看,上、下、外、内、左、右、南、北、天、地,相比较而言,上、外、左、南、天,规定它为阳;相反,下、内、右、北、地,规定它为阴。注意前提应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昼夜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春夏和秋冬相比较而言,分阴分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温度,温热寒凉,同样是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温热为阳,寒凉为阴。湿度,干燥湿润,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干燥为阳,湿润为阴。重量,轻和重,相比较而言,轻者为阳,重者为阴,轻轻的上浮为天,浊阴的下降为地。亮度,明亮和暗晦,两者相比较而言,明亮为阳,暗晦为阴。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趋向,功能与物质,相比较而言,功能为阳,物质为阴。上下升降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上升为阳,下降为阴。运动的动态变化,动和静,两者相比较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机能状态,兴奋和抑制相比较而言、亢进和衰退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兴奋、亢进为阳,抑制、衰退为阴。划分事物阴阳的属性,前提一定是两类事物,或者两个事物,一定是相对地比较而言的,在这个前提下,按照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和标准,我们规定,何者为阳,何者为阴?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是两者相比较而言的,舍此条件不能任意规定,谁为阳,谁为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讲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阴阳对立。

一、讲什么叫阴阳对立?就是阴阳对立的含义。阴阳对立是指阴阳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称之为阴阳对立。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包含了什么样一个原理呢?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换言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和阳对立,互相排斥、斗争的结果(怎样?),我们前面讲阴阳具有普遍联系(性),气分阴分阳,一物两体,那么阴阳又本原于气。我们在这里把它分解开来讲,阴阳对立,讲第一个概念,就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斗争、互相排斥。这里面并没有排斥阴阳之间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我们前面讲气分阴阳,讲气它有可入性、感应性、渗透性,在这里为了学习,我们把阴阳对立,单纯强调对立。什么叫对立?用阴阳对立这个概念、这个原理,来考察事物、来说明事物,并不等于否定了阴阳之间它们互相制约。用今天的话说,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对立和统一是一起的。用今天的话说,阴阳叫对立统一、咱们古书讲,“气本为

一、分阴分阳”,阴阳本原于气,讲的是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既讲对立,又讲统一。那么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是通过对立、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那么前提是既要排斥、斗争,它们(又)要互相感应。条件是必须是互相制约的,制约是统一的结果。没有对立就没有制约,没有制约就没有对立。这里面讲这个对立的含义,是要告诉我们中医学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时候,始终用一分为

二、阴阳对立统一、对立斗争的观点,来判定事物。在中医学里面,我们用阴阳对立的含义来说明问题,是指阴阳之间的互相排斥和互相斗争,这两者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个原理,在中医学里面,就是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去认识生命的运动变化,去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自然界,我们把气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两者互相比较而言,相互对立。自然,分天为阳,地为阴,说天地这样一个事物,我们把它一分为

二、分为天和地。日和月,这样一个事物,我们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分日为阳,月为阴。其他以此类推。看人体,解释生命现象,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形体,它的位置,看待它的功能。因为生命是阴阳对立运动的结果,有了阴阳对立与斗争,才能够有生长壮老已的发生发展变化,所以说“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形神来看,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形为阴,神为阳。这两者相比较,气血,规定气为阳,血为阴。饮食有气有味,说气为阳,味为阴。脏腑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脏为阴,腑为阳。通过这些例子,通过阴阳对立的这个概念,建立起这个概念,用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观点和思维方法,来考察生命现象。四诊,察色按脉也要分阴阳。色白为阴,色赤为阳;迟脉为阴,数脉为阳;烦躁为阳,萎靡为阴,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例子,也旨在说明中医学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一,阴阳对立这样一个概念。它反应出来的原理,告诉人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去认识事物。第二、讲讲阴阳对立的意义。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阴阳对立。第一、掌握它的概念;第二、(掌握)它的原理;第三、(掌握)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旨在:

一、为中医学奠定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观。中医学讲辨证论治,这里面突出的强调的是运动的观点。那么阴阳是气分阴阳,所以辩证观点奠定了中医学运动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突出表现为中医学的科学思维观。这个思维方式,矛盾分析的思维观,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个阴阳就是一分为

二、相互对待的两端,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矛盾,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辩证观。

二、建立了中医学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个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就是二分法。对任何事物属性、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第一次分类,就是分阴分阳。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如此,中医学也是如此。在中医学里,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阴阳分类方法。这就是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它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一、奠定了中医学一分为二的辩证观;

二、为中医学提供了二分法的分类方法。

下面讲阴阳互根。第一、讲阴阳互根的含义。什么叫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在历代著作里面,都有很精彩的表述。我们下面列举几个例子,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就是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什么(关系)呢?阴阳互根的关系。(它)回答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我们这个定义是现代语言,说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这种关系,或者关系去掉,定义非常简单,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称之为阴阳互根。讲两者之关系。阴阳对立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阴阳互根还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从逻辑学来说叫什么呢?叫关系定义。说“阴以吸阳,阳以煦阴”。中医书上讲了那这八个字,也回答了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这个概念,阴阳互根的概念。到了张景岳就讲“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还是讲阴阳之间的互根。那么最重要的记住,我们说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谓之阴阳互根。甚至再加上一句,可以说“彼此相须”,也可以不要它,不影响它的互相依存、互为根据那个含义,这是第一点,讲一讲什么叫阴阳互根。用这样一个原理,使中医学从事物之间互相联系这样一个观点去认识世界,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在自然界,天地、日月、水火、寒暑、昼夜、清浊、升降等等。我们在讲阴阳对立的时候,讲它们之间的两端、对待,而这两端和对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为根据,才能存在,才能构成了这对事物。因此,这个天地,一是两端,天为阳,地为阴;

二、它们之间又是密不可分,彼此相须,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没有天无所谓地,没有地也无所谓天,它们必须同时存在。昼和夜也是如此吧!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这一类事物,两者相比较而言,是两端,昼一端,夜一端,说“昼为阳,夜为阴”,但是它们这两端又是有内在根据的,具有普遍联系的。表现为两者必须同时存在,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就是说必须互根。再举升和降,我们讲气机的升降,升和降,升为阳,降为阴,讲升降(的)两端,讲(它)的对立,而同时它必须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彼此相须,同时存在。有升无降,有降无升,都不可以,两者缺一不可。以下以此类推。作为人体而言,我们上面讲阴阳对立的规律,说脏为阴,腑为阳,所谓脏腑,这两类是互根的,它不仅在属性上互相对立,而且脏(和)腑在同一类,脏和腑必须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那么生命才运动才正常。说“没有脏也无所谓腑,没有腑也无所谓脏”,强调人体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它体现了阴阳互根。说形神也是如此,说形为阴,神为阳,形神统一、规定形和神分阴分阳的时候,强调形和神两者的对待,讲合一、讲它们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单纯有形、单纯有神,都不可以,必须同时存在。气和血也是如此,气和血是中医学里面的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我们前面在导论里讲,生命物质系统,有气、有血、有精、有津、有液,其中气是最主要的。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出来的,就是经气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气规定它属阳,在这个前提下,为了和它对偶,中医历代的医家,又在血、精、津、液当中,取出血与气相对。因此提出来气和血是人体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最早在哲学上是血在前,气在后,叫血气,是血气方刚,不叫气血方刚,后来表述,变为什么呢?变为气与血。在咱们中医学里面,气和血这两个字,我们分开来讲,(一)中医学认为(它是)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第二、气血,这两个字,作为一个语言符号,它另外一个含义,代表着精、血、津、液,实际上是生命物质的代称,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把它分开来讲,是气为阳,血为阴。再讲气和血相比较而言,它们俩有阴阳的对待和两端,但是又讲气和血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后面再讲气血的关系,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它们之间互相根据的,阴阳互根。说气为阳,血为阴,因此,表现为阴阳互根。就气本身,一物两体,分阴分阳,不仅要分出阴阳,气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而阴阳本原于气,它们两个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才能统一、表现为气的阴阳二气的互为根据。解释生命现象,生与死,我们强调“阴平阳秘”,是什么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阴平阳秘”。如果没有阴阳互根,就达不到“阴平阳秘”,无所谓健康,无所谓“阴阳匀平,阴阳和合”。死,我们说“阴阳离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那么从这个“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阴阳离决”谓之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反过来讲,生不离决,不离决那就必须是彼此相须,互为根据,阴阳互根。从阴阳离决,又反证了“阴平阳秘”,就是必须是阴阳互根这样的条件。阴阳之间,不仅要对立,而且要互为根据,才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那么阴阳互根,一个时期的正常状态,不能互根,两者没有联系,就是谓之离决。孤阳也不可以,独阴也不可以。最后阴阳离决,人就要死亡了。这就是用阴阳互根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阐述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第二、我们讲阴阳互根的意义。在中医学里面,阴阳互根这样一个概念,或者说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有什么意义呢?其

一、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世界,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考察人的生命现象。1.一定是在天与地、人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来看待。2.考察生命本身,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以五脏为核心的五脏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普遍联系的前提下,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生命过程才是正常的。疾病也是如此,在人体内部要从联系的观点,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和局部之间,要互相联系的观点来考察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用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换言之,这(样)一个观点决定了中医学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不是就人谈人,不是就人体本身某个系统谈某个系统,而始终是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去考察问题,它反映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其

二、论上述具体的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的时候,就是应用阴阳互根这样一个原理,来考察阴阳在消长变化过程中彼此相须,互为根据,突出表现在病理上强调“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由这个原理派生出来,中医在调整阴阳的时候,不是单纯调整阳,也不是单纯调整阴,而是把两者放到一个共同体当中,从阴阳互根的角度,同时进行调整,只是分清阳损和阴损它们的主次而已。著名的治疗原理,在调整阴阳偏衰里面,我们还进一步讲张景岳提出来那个平补的方法,左归和右归叫平补,他和王冰注释里面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比)(是)重大的发展。第一、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问题;

二、这个思想指导了古代的医家创造了一个最著名的治疗原理,就是张景岳所完成的,这一点,我们在阴阳学说的应用里面,将来在治则这一章里还要进一步讲。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课重点是讲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也就是中医学的哲学,或者说中医学科的哲学。我们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气一元论里面重点是气的概念。这里面要特别注意,正确来理解它的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尤其是理解好它的哲学意义。在阴阳学说里面,我们讲述了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我们在医学上,张景岳下了个明确的定义,叫一分为二。这里面还涉及到气与阴阳的关系,讲阴阳的概念的时候,同时我们也讲述了气和阴阳的关系,气运动起来分阴分阳,那么气一分为二就是阴阳,阴阳本原于气,合二而一就是气,它们就这样一个关系。这是这一个单元,我们讲的阴阳学说和气一元论里面的一个重点、难点的问题,好,下课,谢谢!

下载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5 讲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