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时间:2019-05-12 13:0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篇: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论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优势,并仔细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进一步建设富而强的山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atur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actuality,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road of economic and society development,carrys out some advances to build a richer and stronger Shandong.Key words: Shandong provence;economic;society;development

引言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丰富,是一个工业大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虽然山东经济发展收获颇丰,十分迅速但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产业层次和素质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应对经济国际化的能力不够强;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日益明显,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某些方面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在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是摆在山东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山东必须面对的挑战。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越走越窄,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由大到强新的历史跨越,是山东现阶段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山东省自然地理概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是中国沿海12个省市之一。地理范围介于北纬34度22.9分—38度24.0分,东经114度47.5分—122度42.3分之间。省境南北最长约40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公里。全省陆地面积约15.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0—14.2摄氏度之间,四季分明。地质基础古老,以平原丘陵为主。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山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与经济大省,虽然近代国家经济重心南移,但山东在建国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发展的依然很快,在全国的地位依然很重要。目前山东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规模比较大,在全国占突出的地位,经济结构也得到了初步的优化和调整。基础设施也已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人口总规模趋向稳定,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2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2.2.1资源与环境中的优势领域

一个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如何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结构。通过分析判断,我们认为山东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资源。山东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域,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 17%,居全国第二位;浅海海域面积17多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位,有16处主要海湾,有51处可建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这些都是其它省份所无法比拟的。辽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资源丰度居全国首位。

(2)矿产资源。全省目前已发现的矿藏资源达128种,占全国矿产品70%以上,所有矿产资源的总潜在价值达4.33万亿元。其中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采的矿藏就有74种,其中有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黄金、自然硫、石膏的储量居全国首位。

(3)旅游资源。山东可谓自然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全省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文化名城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47处。丰富的人文资源同雄伟壮丽的地貌景观相结合,更突出了山东旅资源丰富多彩的特色。

(4)地理区位。从自然地理位置来看,山东地处黄河下,有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为山东成为农业大省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海陆位置来看,山东地处沿海,面向浩瀚的大海,与日韩隔海相望,是全国重要的对外经贸口岸;背靠广阔的内陆地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日韩等东亚经济强国的结合部,有着特殊的过境优势和地缘优势。从经济地理位置上看,优势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山东地处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核心地带,又属于中国第三个经济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南面与长江三角洲毗邻,北面与京津冀相邻。二是按照全国的经济布局规划,济南、青岛城市经济圈即胶济产业带是全国九大城市经济圈之产业带是全国九大城市经济圈之一,是全国唯一的属于省内相对独立的城市经济圈。三是随着国家蓝黄战略的实施,山东省的发展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市场空间。山东人口多,市场容量相对较大,而且山东经济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发展速度快,对人才、技术、各种商品及生产要素都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市场空间巨大,这对周边省份和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山东的市场建设和市场条件也较好,全省各类人才、技术、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都比较齐全。

(6)人文环境。山东古为齐鲁之帮,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儒学的摇篮、黄河文明的渊源地和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2.2.2基础设施中的优势领域

(1)交通运输。山东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省内铁路、公路密集,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全国铁路大动脉的广、沪、九纵贯山东的南北,胶济,充石铁路横穿山东的东西;济南、青岛、烟台机场均已开通国际航班;省属远洋船队可航行到世界300多个港口。随着南北沪高速铁路、沪高速公路、东西胶济高速铁路、充石复线和其他横向高速公路的建成,全国最密集的高速交通枢纽有可能在山东率先形成。

(2)电力供给。山东的电力供给居全国前列,山东电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省内独立的纯火电网,目前的总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6%,年发电能力也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已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并已形成了完整的发、供、输、变、配电系统。

2.2.3经济建设中的优势领域

(1)经济总量。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经济总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具有明显的经济总量优势,使未来经济发展有坚实后盾。

(2)农业。山东农副产品资源相当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增加值和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另外,山东农业发展的后备资源也比较丰富,目前全省共有未利用土地170多万公顷,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很大开发价值的“处女地”就达60多万公顷,开发前景极为广阔。尤其是近几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业产业化,使山东农业的优势地位进一 步增强,并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显示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3)基础工业。山东是全国有名的基础工业大省,主要工业原材料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不但有力地支撑了山东工业的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4)家用电器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是山东工业的强项,有多种品种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优势,如海尔、海信、小鸭和澳柯玛等都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品牌,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2.2.4社会发展中的优势领域

(1)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受传统齐鲁文化的影响,山东人自古就有忠厚勤劳、能吃苦、谦虚谨慎、思想品德高尚、注重礼尚往来等优秀品质,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处于时代前端的英雄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精神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上下会治安及会环境稳定,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动力足。

(2)社会保障。虽然山东的会保障工作总体水平较为滞后,但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而言,仍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工作的加快发展,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和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保障条件。

2.2.5科技事业中的优势领域

(1)科技成果数量。山东每年都有大批的科研成果问世,高居全国榜首,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批准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也是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最多的省份。

(2)海洋科技。由于多方面原因,一大批专门研究海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云集山东。据统计,山东的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

(3)新兴科技。山东的新兴科技在全国颇有优势,新兴科技企业的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国经济的所有行业,尤其在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最为集中,已经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2.3 现今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基础条件,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还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

2.3.1经济规模大而不强,东西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从区位及东西部平衡发展来看,山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2010年山东省总的GDP为3.9787亿元,排在浙江和江苏之后,为全国第三位,但人均却只有4.2万,在全国排第9位。而且山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造成全省城镇化率仅为48.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腾飞的主要羁绊。

山东东部的济南、淄博、潍坊、烟台、青岛、威海、东营、日照8个市经济比较发达,平均城市化水平以达到46%。而中西部(另外9个市)经济欠发达,平均城市化水平只28%。虽然中西部人口数量多于东部,城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等项指标均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山东东强西弱,尤其是菏泽还被称为“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城市”。

2.3.2产业结构尚不合理、层次低。

农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加工增值程度较低,增加值所占比重高于广东、江苏、浙江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于三省958元、1042元和1986元。服务业发展不快且行业层次较低;工业资源开采和粗加工比重过大而技术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装备制造业规模比重较小,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18.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而且战线分布过长,经营领域过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其中个体私营所占比重仅为26.1%,低于浙江省17.4个百分点。外向型经济的比重明显偏低,实际利用外资很少。

2.3.3高等教育不发达,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我省在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山东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

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不适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区域及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教育还很薄弱。人才开发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我省的人才总量、素质与结构,只能适应传统产业的发展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升级、建设制造业强省、实现现代化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覆盖全社会的、终身学习的大教育模式和体系还未形成。

2.3.4城市建设功能雷同,浪费较大。

当前山东省城市化发展仍然处在靠加大建设,扩大投资,以城市规模带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城市经济效益差,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低。而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追求行政单元的“小而全”,造成产业同构,功能雷同,重复建设等弊端,各区之间缺少合理的功能分工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类同的规划,类同的建筑,造成了千城一面,献礼工程、政绩工程、标志性工程的大量存在,建筑质量往往无法保证,使得浪费问题严重。

2.4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1)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

(2)加强新农村建设。

(3)改造传统产业:冶金、造纸、化工、纺织等。

(4)大力配置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5)积极发展建筑业。

(6)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7)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8)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3.1 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贯彻城乡统筹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要以人口城市化为核心,引导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健康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强化对区域空间开发秩序的引导,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形成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既保持东部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保持东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为应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追求更大比较利益,克服资源和环境约束,我省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性转变,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增加个人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形成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耗、保护环境,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3 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4 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要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市场和国际资源,妥善应对开放风险和挑战,切实提高

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3.5 注重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完善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加快建设文明山东、平安山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总结

预计到2020年,山东城镇化水平有望达到60%,届时将新增城镇人口1200万。对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在今后的建设中,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如何抓住发展优势克服制约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主要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实现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星洲,邵波,赵延德.山东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10.5

【2】 迟树功等.山东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较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2

【3】 倪永康.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政策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6

【4】 王圣等.山东省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7

第二篇:山东省寿光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立足农业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山东省寿光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寿光市经济快速成长,社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由当初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跃升为山东县域经济的“领头羊”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发展之初,寿光既无区位优势,也无资源优势,但就是依靠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又适时调整和推进工业发展,全面构筑现代工业体系。依靠农业富民、工业强市,寿光实现了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寿光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大胆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已有发展条件,努力挖掘发展潜力,不断创新发展优势,就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开拓出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寿光市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下;工业基础薄弱,仅有的工业都是封闭型的县办工业和社队工业,工业总产值只有2.6亿元;城乡基础设施落后,城区道路不到15公里,农村道路坑坑洼洼;群众生活水平低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17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有74元。

改革开放30年来,寿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显著变化。1978-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14.6%,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7%和11.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25.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6.8%。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9元,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快速发展使寿光在山东省和全国县域经济中的位置快速跃升。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百强县(市)评选活动中,寿光市连续9届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2005年名列第四十一位。如今的寿光,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成为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寿光市在区位上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不毗邻大城市,享受不到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没有资源优势,缺乏依靠富集资源实现发展突破的条件;不靠近交通运输要道,无法借助物流集散和交通便利起步。就是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寿光人民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靠辛勤劳动和扎实工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的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

寿光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好。改革开放之初,寿光及时认

准了这个优势,依靠家庭承包经营激发出的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大力发展农业,推动经济发展快速起步。寿光发展农业的思路和模式是:靠蔬菜产业领跑,靠科学技术助力,靠产业化经营提升。为了使蔬菜成为一个主导产业,采取生产、流通、加工、品牌一起抓的办法。生产方面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发明推广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流通方面先后建立蔬菜批发市场、举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兴建全国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和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加工方面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瞄准国际市场对蔬菜进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积极扩大出口;品牌方面先后认证优质农产品312个,用品牌开拓和占领市场。在蔬菜产业链条上发育形成了储藏、包装、运输、加工、流通、出口、服务、科研、会展、旅游等一大批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寿光崛起的重要支撑,成为寿光的标志性产业。在农业及其培育的工业基础上,寿光市不断拓宽发展视野,明确提出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和要求,适时调整工业发展重点和模式,推动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靠工业强市。从2001年起,重点建设晨鸣、科技、东城三大工业园区,促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聚集,实现规模效应。2005年以来,积极实施寿北开发战略,在寿光北部规划建设了渤海化工园和侯镇项目区。目前,寿光已初步形成了造纸包装、纺织服装、海洋化工、机械装备、板材家具、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

工业崛起使寿光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寿光市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着力推进市区、中心镇和重点村发展联动,实行“城市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市聚集”。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五化”、“五通”、“两改”、“一有”建设标准,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每年新增的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社保等社会事业。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2007年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达45837万元,比2000年增加7倍;农业农村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3%,比200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寿光坚持不懈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活力。围绕工业经济发展,先后实行了企业划型动态管理、名牌奖励、上市融资、出口创汇等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抓投入、上项目、调结构、增效益、快发展。围绕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技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采取多种形式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围绕城市经济发展,组建城市投资建设管理中心,探索采取特许经营和“转让-经营-转让”(TOT)、“建设-经营-转让”(BOT)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对市场建设等重大项目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中心,由政府注入启动资金,实行封闭运作,企业滚动发展。

寿光一以贯之地抓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

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几十年来,寿光市一以贯之地抓党的建设,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抓党建、促发展的优良传统和长效机制,为实现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保证。

寿光市提出,以建设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强市为基本目标,到“十一五”末,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和1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十一五”及2020年期间,努力构筑区域经济的“六大板块”,即突出现代商贸特色的中心城区板块、重点发展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的东城新区板块、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的南部板块、重点发展市场物流业和造纸包装业的西部板块、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北部板块和重点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寿北板块。

第三篇:山东省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威海市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向解放思想要出路,坚持把开放作为一切工作的总抓手,以对外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促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如今,曾被称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小弟弟”的威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经济外向度由0.35%提高到5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8.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山东省的位次跃升到第二位。

值得欣喜的是,威海的发展并非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通过大力发展对韩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培育特色产业以及不断促进机制创新,威海成功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和发展强势,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威海的实践鲜活地证明,只有秉承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创新的思路、发展的方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威海市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威海发生了巨变

2007年与1987年相比,威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2倍,在山东省由第十三位上升到第九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二位。产业层次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49:35:16

调整为8:62: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到5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7%提高到30%。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显著加快。截至2007年,威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6亿美元,年进出口额达到110.8亿美元,经济外向度提高到51.1%。

威海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市人口2007年比1987年增长9.6倍,城市化率由9.2%提高到57%。261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自来水、柏油路、远程教育、闭路电视、宽带网、公共汽车、低高压电、电话邮政“村村通”。社会事业显著进步。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城镇职工5项社会保障覆盖率平均达到75.4%,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和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分别达到46%、96.9%。

威海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87年增长了15.1倍,达到162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5倍,达到7737元,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9平方米和34平方米,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轿车11辆。威海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20多项国家级以上荣誉称号。

二、威海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成功的经验

威海市把解放思想作为万事之先,把转换观念作为释放潜能的切入点,不断破除思想禁锢,坚定了前进方向。建市之初,威海地处青岛、烟台、大连的“夹缝”中,是沿海开放城市的“小弟弟”。通过考察学习,他们提出了“经济要外向,思想先解放”的口号,把培养开放意识作为敲开世界大门的突破口。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他们又提出“按经济特区模式办、照经济特区样子干”。解放思想增强了机遇意识,1997年,威海市抓住亚洲金融危机后韩资急于寻找新投资方向的机遇,引进韩资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党的十七大以来,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威海开展了以“理念创新、环境创优、机制创活、企业创效、人民创业”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上下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威海把对外开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以开放总揽发展全局。威海市同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他们先是大力实施“借韩兴威”战略,目前,韩国已经成为威海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实际利用韩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此后,又提出“巩固韩国、扩大日港台、拓展欧美”,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即由利用国内外资金向利用国内外资源、技术、管理和智力并重转变,由追求出口规模向追求出口质量和品牌转变,由“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开放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威海的竞争力体现在了区域特色经济上。他们立足区位、海洋等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一是积极承接韩国、日本产业转移,并注重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培植了运输设备制造与维修、电子信息、机电工具、食品医药、轻工纺织“五大产业群”。目前,五大产业群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3.7%,销售收入过

亿元企业759家。二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旅游度假基地。先后投入300多亿元,建设了950项旅游设施和近百处景区景点。20年来,旅游接待量增长10.4倍,旅游总收入增长126.5倍。三是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从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26.9%。

威海走经济与环境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的路子。“十五”以来,全市环保投入累计达到11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期间的1.68%提高到2.24%。饮用水源、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和优于相应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十五”以来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建立完善生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权,建市以来因环境因素累计拒绝外资20多亿美元、内资200多亿元。威海建立多方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他们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74家,其中国家级5家。拓展纤维、心脏支架、人造血浆、热转印打印机等一大批科技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先后与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5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基地,实施863计划项目50多项。加大引才借智力度,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7万人,还有34名院士和一大批不在威海的科技人才通过不同方式与威海合作。

威海坚持把齐鲁文化、海洋文化与改革创新精神相融合,形成了“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1990年9月,在中韩尚未建交的情况下,争取开通了中韩第一条海上航线,此后相继争取设立了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区、3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威海市平等对待外来企业,亲商、安商、富商的气氛越来越浓,目前已有2万多韩国和20多万国内外地人口在此生活工作。威海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一是把规划作为第一资源。坚持超前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了严格的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规划编制程序,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二是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威海高等级公路密度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三是强力推动重大项目。五大产业群都由市领导牵头,成立项目推进小组;重点项目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四是优化政策环境。凡是达到市场准入条件或经营标准的都及时为申请者办理许可手续,提出“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引导政府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在世界银行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中,威海在全国120个城市中名列第十一位。

三、威海今后的发展战略目标

到2012年,威海市力争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20年翻三番。重点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高水平地打好4张牌,努力把威海建设成为创新、开

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一是打好科技牌,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创新型城市。二是打好开放牌,力争把威海建成中国对韩开放的桥头堡。

三是打好环境牌,适度超前、求精求美,把威海建设得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

四是打好海洋牌,重点发展能源、石化、船舶修造、港口物流和海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基地。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14年4月2日

第五篇: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

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txt结婚就像是给自由穿件棉衣,活动起来不方便,但会很温暖。谈恋爱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让你泪流。

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 2008年03月21日 16时02分 482 主题分类: 计划物价

“县域经济”

“社会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8]1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十日

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鲁发[2006]13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鲁发[2007]21号),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好字优先,坚持分类指导,坚持科学导向,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鼓励先进,促强扶弱,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贡献力量。

二、组织领导

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评价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外经贸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省安监局和人行济南分行等部门负责有关数据的收集与初步审核,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负责评价结果的计算综合等工作。

根据评价与考核相统一的原则,考核指标数据由各市、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统计、整理,由市、县发展改革委(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初步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组成审查小组,负责对数据进行检查、核定,对评价结果进行确认。评价结果报省委、省政府审定。

三、考核范围、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为保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科学性,采用46个指标和国际通用的评价方法,对全省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考评。

(一)考核范围。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评价考核的范围为122个县(市、区),重点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0个经济强县和30个欠发达县。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县(市、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为主要内容,共分为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民生状况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约束条件等四大部分46个指标,其中定量指标40个、定性指标6个。

(三)评价方法。采取分类指数和综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是:收集并计算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对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形成评价指标的比较值;用各指标的比较值乘相应的权重,得出单项指标的指数;各单项指标指数相加得出分类指数,以分类指数进行加权合成,计算出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

四、奖励办法

按照综合评价指数对全省122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排序,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审定的考核结果,对实绩特别突出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实行一年一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具体表彰奖励办法是,对30个经济强县、30个欠发达县和其他县(市、区)中三年综合评价结果位于前5位的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资金奖励。

五、考核纪律

参加评价和考核的县(市、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如实填报各项统计数据,严禁虚报、瞒报、迟报。如发现弄虚作假,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并取消参评资格;对已经进入30个经济强县和30个欠发达县的,及时进行调整并严肃处理;对已获得奖励的,追回奖励,严肃处理。在考核内,如果县(市、区)内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社会治安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违法用地事件、计划生育达不到规定要求、节能减排任务未完成)并经查实的,取消表彰奖励资格。

附件:山东省县(市、区)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附件:

山东省县(市、区)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类别 评价考核指标

(一)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2.人均GDP及增长率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升降幅度

4.地方税收收入及增长率

5.地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及升降幅度

6.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

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及升降幅度

8.农业机械化水平

9.农业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重及升降幅度

1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11.人均地方可用财力

1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增长率

13.企业上市数量及融资额度

14.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

15.工业利税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及升降幅度

(二)民生状况与社会发展

16.城镇新增就业任务完成率

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率

1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19.城乡低保覆盖率

2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21.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增长率

2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

23.农村居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

2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及增长率

25.人均教科文卫事业费支出及增长率

26.义务教育巩固率

27.初中升入高中段比例

28.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及增长率

2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30.每万人中的财政供养人口

31.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及升降幅度

32.每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

3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及升降幅度

(三)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3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及降低率

35.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

36.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

37.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

38.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标率

39.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任务完成率

4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任务完成率

(四)约束条件

41.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42.重大社会治安案件发生情况

43.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情况

44.重大违法用地事件发生情况

45.计划生育达标情况

46.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

下载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山东省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写写帮整理)

    2013年山东省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转调压力,莱芜市围绕“转调”做文章,工作重心向质量、效益转移,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优化稳中有......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定稿]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一、基本县情**地处**,北邻**,南接**,西毗**,东连**,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实有耕地***万亩,......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日期:2009-9-2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东依黄河,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海......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冯卯镇党委、政府 今年以来,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结合我镇特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认真谋划,突出重点,以招商引资、提高财政收入为目标,以......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2013年,我们密州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围绕建设东部新城,以招商和稳定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街道实际,确立了“......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