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19-05-12 13:1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六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六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篇:第十六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六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统筹区域发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1.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3.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二)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1.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5.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涵盖前者的含义,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强调的不仅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法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3.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既遵循了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又充分体现了时代和国情的要求,也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

4.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七大报告关于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与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2.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四、统筹区域发展

(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1.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2.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行经济转型。

3.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源资源以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和谐。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正确抉择。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1.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正确抉择;

2.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3.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措施是: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质量;节约和开发并举,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减少污染排放。

2.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3.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循环经济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

第二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窗口”。人们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又好又快”这一发展理念,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多快好省”和“又快又好”的提法形成对比。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删减或调换。这一变化,见证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历程。“好”与“快”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两个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好”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好”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在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让单纯的企业行为变得不再单纯。虽然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干预过多,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即使企业短时间内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而不是直接干预。另外,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这个市场“不愿做”的领域,政府就应该下大功夫,一方面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不能把保护环境的皮球踢给市场,这样只会是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总之,只有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做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民才有可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国民时时担惊受怕,又怎能大搞经济建设呢。在《决定》中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糅合在一起,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的国家安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决定》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这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司法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人民权益。另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公平地分享这一成果。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国梦”。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科学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着重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创业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必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最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四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五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思考:(1)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由什么向什么转变,如何转变。

1、传统增长方式的弊端

传统增长方式的弊端: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主要依靠增加物质生产要素投入;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技资规模(成本100亿,产出150亿;成本300亿,产出350亿。看结果增加很快,但没有看成本);注重产品数量增加;经济周期性波动增长(通胀与紧缩交替);

材料: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1)、中国国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当低(附加值低)。

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来看,2004年我国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6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4%略高一点,但消耗了50亿吨以上的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原油、原煤、电力、铁矿石、钢材、铜、水泥的消耗量分别达全世界消耗量的8%、31%、10%、30%、30%、20%和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从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中,以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来说,农业灌溉还是大量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上游宁蒙灌区亩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即便是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豫、鲁两省引黄灌区也是有水时大水漫灌,无水时望河兴叹。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很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2到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又如何呢?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5倍到100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有人说,国外用高消耗的方式耗费中国资源,以遏制中国将来的强大。能源问题将来可以成为发达国家遏制中国的手段。中国已经感受到能源危机了。)

(2)、人为浪费严重。

一方面,大家已经清楚看到了油荒、电荒、煤荒所凸现的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看到了局部在改善而整体在恶化生态环境的艰难态势,看到了现有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管电的用电不要钱、管气的用电不要钱,管水的用电不要钱)在炎热的夏季,在双周日之外,许多单位的朋友想必还额外“享受”了一些闲暇,因为单位轮流停电。总理也有点着急了,号召人们把空调温度最好控制在26度,若非特别需要,正装就不要穿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已经喊得震天响。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成品油出厂价每吨上涨250~300元,为这个口号加了一笔最新的注解。

一幕幕浪费惊人、严重不经济或者资源短缺的现象被列举出来,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对象: 北京市日前对全市 48 家市、区政府机构 2004年能源消费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 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居民的 19倍。与之相关的一个数据是,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 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美国政府机关1999 年平均水平的 33%。最近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机关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要给具体的办公经费、能源消耗做规定,超出部分有工作人员自己补偿。

(3)、环境污染严重。

在世界上,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第二,尤其是后者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同时,水污染等问题在我国也日益严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不均。目前600多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80亿吨,约有

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中。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

中国十大污染城市排名:临汾、阳泉、大同、金昌、宜宾、株洲、重庆、焦作、长治、攀枝花。临汾也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2、转变的内容:

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生产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技资规模,转变到着重依靠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潜;从注重产品数量增加,转变到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从经济周期性波动增长,转变到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地发展。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内容和要求。

①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②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④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特别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集约化增长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二、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关系和状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补充,协调一致地发展。

1、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详细)

(1)、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主要是发展制造业(轻工业)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2)西部大开发。

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继“西部大开发”之后,“中部塌陷”和“新东北现象”成为另外两种越来越强劲的声音。

以前中部地区自嘲“不东不西、不是东西”,那是指既享受不到东部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也享受不到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中部崛起能更好地承担起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重任。“新东北现象”是相对于“东北现象”而言的。因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出现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生产步履维艰的事实,在当时被记者称为“东北现象”,曾是我国重要粮仓的东北三省,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出现了传统优势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不大等较为尖锐的问题。新华社记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新东北现象”。

身居武汉的老一代经济学家张培刚则干脆提出:一国经济如要起飞,必须把力量用在中部。张老形象地称此为“牛肚子理论”。什么意思呢?牛陷到泥塘里后,老乡们一般是拿一根扁担从牛肚子底下穿过,两端用力,抬肚子,整个牛就从泥塘里爬上来了。

(3、再造东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发动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第一轮工业革命。长春一汽、大庆油田、鞍山钢铁„„,东北成为“中国鲁尔”,是这一轮建设成就的主要标志。然而由于这一波浪潮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驱动,缺乏真实的市场消费基础,因此最终趋于衰竭。东北重工业基地也由于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体制创新的支撑而陷入困境。主要是振兴重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绿色生态成为东北再造过程中分量很重的一张牌。重点改造和提升机床、汽车、船舶、飞机等关键装备制造业,促进形成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4)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山西七省共有5亿多人口,人均占有资源总量在全国却最少。中部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第一是中国商品粮基地。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河南、安徽、湖南、湖北都是粮食大省。第二是优质人员提供的基地。河南、湖北、湖南、安徽都是人口大省,他们每年劳动力的输出到东部到其他地区去,占整个国家流动人口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其他地方尤其是东部的发展有中部的劳动力的重要贡献,这一点是不可低估的。第三有非常优良的区位优势。比如他的大交通、大网络,其实是在中国联通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不可少的。纵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都是通向中国省份的大动脉。横的有陇海铁路,有长江的黄金水道,几乎在每一个省会中部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交通枢纽 第四,它又是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尤其是像煤的供应,比较重型的制造业基地。第五是一个中国的经济腹地的构成者,如果东部本身的发展将来没有中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腹地的支持的话,东部本身的发展,它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

一、怎样看待中西部地区东部的贡献(略)

中西部地区东部对的支持:(1)、政策优势(中西部缺乏东部的竞争力、在中国,往往政策特殊的地方,很容易富起来,而特殊政策变化,会带来很大影响,今天的深圳与浦东就是典型——深圳今天已经逐渐失去经济优势。为了维持全国瞩目地位,深圳只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做文章,充当行政改革的先锋。政府投入(在增进一定的情况下,给东部多、西部就少了)、税收减免等(2)、矿产资源(中西部的许多资源被廉价卖到东部,甚至西部自己都不能享用。比如西部缺电——西电东送。陕北自己还用不上天然气,被输送到北京等地。(3)、人力资源(高级人才——东部发展的一大支柱。农民工——给东部提供廉价劳动力,维持产品低成本,这是东部外资云集的一大原因,另一原因是中国的市场和政府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但同时也要看到东部给人才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解决了就业,农民工的收入也有利于西部的富裕)

(4)、环境资源。西部退耕还林,退木还草——保持东部的水资源以及防止风沙袭击东部—

—北京。西部作出牺牲,东部应该支持——当然,国家需要协调。青海湖游轮事件和青藏铁路事件——拉萨人说,我只知道铁路修好后啤酒将从10元降到5元,为什么东部人为了发展而先破坏了环境,今天却批评我们为了发展而破坏环境。

2、实施西部大开发

(1)西部的概况:

西部开发的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兵团)、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0年末人口为3.55亿人,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1.66万亿元,占全国的17.2%。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面积有6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1%,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但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东西差距在不断拉大。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概念,并不是单纯的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也就是说,现在被称作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注意广西和内蒙),实际上就是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区市。

昔日西部的辉煌:西部地区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94%,分别是东部东西部的差距是在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中逐渐拉大的:“一五”时期东西部差距全面缩小,西部地区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94%,分别是东部和全国的1.31、1.49倍;“二五”及调整时期东西部差距有所扩大,此时西部平均增长率只有4.75%,分别相当于东部98.24%,全国87.32%;“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建成10条总长8000多公里铁路干线,1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批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奠定了西部工业化的基础。问题在于,1979—1995年(按可比价计算)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年均12.8%,西部地区为8.7%,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东部地区占65%以上,西部地区仅占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东部地区超过平均数4成以上,西部地区只有平均数的一半。

(2)、西部大开发的原因。

第一,落实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 局。”

第二、经济方面的原因扩大内需的需要。

为了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需要扩大内需,增加社会总需求。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国内市场出现了商品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导致了产品无市场、消费无热点、投资无项目的状况。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失业率上升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又造成了外需减少,国家不得不依靠扩大内需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条件下的供求平衡,避免社会总供给的减少以及带来的下岗人员增加等问题;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趋于饱和,东部地区必须依靠结构调整,提高资本和技术含量,去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面对内需不足和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压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投资需求需要开辟新的投资市场。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需要把中西部经济融入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如果不解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第三、生态方面的原因

西部地区是保持我国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屏障。然而由于长期无序的开发,加上自然条件差,导致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和风尘暴等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一问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并正在向东部地区扩展,直接威胁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平衡。

第四、社会方面的原因解决沿海同内地的贫富差距问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目的。改革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同时也使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引发地区不安定因素的爆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3)、实施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

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是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着力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西部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其意义

在西部的大开发中,应当确立全面的效益观,即以生态效益为第一、以社会效益为第二、以经济效益为第三的综合效益观。西部自强、东部合作、中央支持 它的推进不仅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下载第十六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六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视卫生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卫生局结合系统实际, 全面贯彻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卫生民生工程为着眼点,加强干......

    又好又快发展(合集)

    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

    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全5篇)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之初,我首先回想的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接下来我想到的是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然后才是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想那么为什么要......

    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改制后,企业的管理体制、内部组织形式、工作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原有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都面临着挑战......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查报告

    近年来,市工商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四个统一”的要求,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商标监管执法服务职能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