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实施方案
开展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的工作要求
开展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的工作要求前言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是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重要的非工程性措施。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防汛指挥机制和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而构建的科学、准确、及时的山洪灾害数字防御体系。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雨水情、工险灾情、地质灾害等监测子系统,山洪灾害预警决策支持子系统,预警警报子系统,以及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平台与保障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建设内容
(1)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建设内容以雨水情采集系统为主,涉及工情、险情、灾情,以及气象和国土地质灾害信息。
雨水情采集网络在现有气象局雨量站、水文站网、水库水位雨量观测设施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站网规划,以满足全县(市、区)山洪灾害监测的要求,对规划站网的设施内进行改造,确保所有雨水情观测设施均具有自动采集、固态存储、遥测报汛等功能,并采用以太阳能为主的供电方式运行。
中型水库的水位、工情,以及闸门调度和泄洪情况应传送到县防办,实现远程监视,部分重要的小型水库也应实现远程监视。其它工险灾情由乡镇汇总后,通过互联网集中报送到县防办的防汛数据库中。
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气象信息通过链接到国土局和气象局的网络传送至防办。
第 1 页
通信传输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以公网为主。
(2)防汛抗旱指挥中心环境建设
建设的内容包括:
1、建设满足防汛信息监视、查询和会商指挥的网络平台。
2、建立较为现代化、布局合理、舒适的防汛值班监控环境。
3、建立满足要求的防汛会商室。
4、建立一条同不低于2M宽带的互联网专用通信光缆,以满足数据通信和传输。
(3)山洪灾害决策支持子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
1、建立安全、可靠、规范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防洪数据库。
2、确定各预警单元,确定各预警单元的预警临界条件,建立预测预警模型。
3、以GIS为基础建立山洪灾害决策支持软件,满足日常防汛办公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会商决策指挥要求。
(4)预警子系统建设
在结合群策群防体系和传统预警设备的基础上,应建立如下预警设施:
1、自动短信预警平台;
2、电话自动预警通知系统;
3、远程语音广播预警设施。调研和收资
3.1 资料收集
调查全县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发生形式、条件和特点。
1、社会经济状况:包括行政格局,人口数量及分布现状,已建基础设施及分布,工矿企业,道路、通讯等情况。
2、自然地理情况:坡地面积及坡度、植被现状,地质特征及分布,河流特征(数量、长度、比降、泥沙类型)和流域划分。
3、气象及水文情况:多年气候特点、降雨统计情况及分析结论、致灾降雨特点,试点区域集雨面积、水文特征(主要河流及支流的多年平均流量和最大流量、水位)。
4、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情况:有资料记录的山洪灾害统计、典型灾害的详细情况,分析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自然、气象、人类活动等)。
5、山洪灾害防御现状:主要是群策群防体系的建设情况,以及防御预案、宣传教育等情况。
3.2 现场查勘
1、对现有水文、气象、水库电站的雨情水情观测站点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现有装臵的测报方式、设施情况以及通信状况,测量信道;
2、对中型水库以及部分小型水库、重要堤防工程进行查勘,查看需改造的基本条件,测量信道。
3、对新增加的雨水情站点,以及预警广播试点地方进行查勘,了解其安装位臵和周边环境、供电情况,测量信道和经纬度。
4、对乡镇的办公、通信、供电条件以及人员素质进行摸底。
5、对县政府、气象局、国土局等单位进行考察,了解其网络的链接情况。
6、对移动、电信、联通的网络覆盖和资费情况进行调查。
7、对防办的办公、会商条件和人员素质进行调查。
3.3 方案确定
确定监测站网、监测信息通信传输和报汛方式;
确定防汛指挥平台和决策支持子系统建设内容;
确定预警单元,确定各单元预警临界值、预警方式和预警流程。确定运行管理方式和分步实施内容。
第二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设计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位于东亚季风区,暴雨分布范围广;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大。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运用当代信息监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建立以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为基础的预警平台,通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能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系统总体结构
2.1系统组成
路路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及时将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的监测信息汇入预警平台。
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
共23页
第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2.2系统建设模式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出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3系统特点
(1)软硬件一体化集成
公司提供完善的系统的集成方案,自主开发山洪监测预警软件。(2)多层次水、雨情决策分析
可查询时段、日、旬、月显示区域内的雨量值、平均雨量值、最大雨量值、共23页
第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各站降雨过程柱状图及数据表、雨量强度统计等。
(3)完善的预警责任体系
建立县、乡、村三级预警责任人体系,短信、传真预警时可灵活选择接收人员。
(4)灵活的预警监测方式
采用水雨情系统自动预警及人工预警两种方式。(5)完善的信息统计上报功能
依据国家防总要求定制的灾情报表,由各基层按照不同权限上报汇总,为县级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6)丰富的结果呈现方式
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直观的图形化分析界面,使分析结果一目了然,数据结果展现方式多样化,数据列表、雨量柱状图、雨量等值面、线、点标注、水位流量过程曲线。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7)响应快速及时、运行稳定可靠。
(8)各子系统,均可以独立安装实施,扩展灵活。(9)围绕预警核心应用,全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10)针对县级用户特点,应用简单,高度产品化。
4系统设计
4.1水雨情监测系统设计
通过建设实用、可靠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扩大山洪灾害易发区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时效,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准确的基本信息。4.1.1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水雨情监测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类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根据山洪灾害预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条件,考虑山洪灾害易发区地形复杂、降雨分布不均、群众居住分散、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水雨情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其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如下:
(1)简易监测站
共23页
第3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利用本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达到群测群防的目的。
简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观测、下大雨加强观测的工作体制,有条件时及时上报;简易水位站在有雨时或接到通知时观测,水位接近成灾水位时加强观测,有条件时及时上报。
(2)人工监测站
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3)自动监测站
自动监测站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有反馈确认的功能。4.1.2 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
水雨情数据传输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卫星、超短波(UHF/VHF)、GSM短信、GPRS,以及程控电话网(PSTN)等。
(1)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实现地球站之间相互通信的一种方式,具有覆盖面大、通信频带宽、组网灵活机动等优点。目前,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用于测站与中心站间数据传输的卫星信道主要选用海事卫星和北斗卫星。
卫星通信的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高山峡谷,且公网未覆盖和无条件建专用网的区域。
(2)超短波通信
超短波是指工作于VHF/UHF频段的信道,超短波通信的传播机理是对流层内的视距传播与绕射传播。视距传播损耗小,受环境的影响也小,接收信号稳定。但是,由于传播距离较短,一般需要建设中继站进行接力。
适用条件:所建监测站地处公用通信网不能覆盖,或位于低山和丘陵地区,且所需建中继站级数不超过3级的地区。
共23页
第4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3)PSTN通信
程控电话(PSTN)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信道资源,它具有设备简单、入网方式简单灵活、适用范围广、传输质量较高、通信费用低廉等优点,可进行话音和数据的传输。
适用条件:被PSTN网覆盖且电话通讯质量较好的地区。(4)短信通信
移动通信是我国近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通信系统,目前已覆盖我国很多城镇,正逐步向农村扩展延伸,移动通信系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山洪灾害信息和警报的传输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可利用的短信通信有中国移动的GSM短信和中国电信的CDMA短信。
适用条件:被中国移动通信网或中国电信通信网所覆盖的地区。(5)GPRS通信
GPRS是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不仅提供点对点、而且提供广域的无限IP连接,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将数据传送到用户手中。GPRS是作为现行GSM网络向第3代移动通信演变的过渡技术,突出的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和费用低。GPRS上行速率较GSM为高,下行速率则可达100Kbps。鉴于利用GPRS的运行速度快、运行成本低,建议尽可能地利用GPRS传输。
适用条件:已开通GPRS业务的地区。
4.2预警系统设计
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提供数据接收、处理、加工,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与信息发布、信息交换等服务,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
4.2.1信息汇集、查询子系统
信息汇集子系统与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主要功能有:
(1)实时接收自动监测站的水雨情数据和工况信息;(2)对自动监测站进行远程控制;
(3)实时处理接收的数据信息,并分类存入数据库中;(4)数据查询与维护;
共23页
第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人工数据录入;(6)基础信息查询 ① 雨量站基本信息
查询雨量站的基本信息,如:雨量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水系、河名、站号,站名,站址位置、设立日期、所属部门等。
② 水文(位)站基本信息
查询水文(位)站的基本信息,如:测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站号,站名,站址,经度,纬度,高程、设立日期等。
③ 工情基本信息
查询堤防工程、水库、山塘等的基本信息,如:建设地点、所在河流、集水面积、多年平均降雨量(径流量)、设计洪水位(流量)、库容、坝顶高程等。
④ 灾害点基本信息
查询灾害点的基本信息,如:地理、地质、气候特点、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灾害频繁程度等。
(7)水雨情信息查询
通过对系统数据库的访问,可以实现各小流域、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实时监测信息、历史资料信息查询,为预报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或者历史水雨情图形化查询。具体包括:水文(水位)站雨量、水位(流量)实时和历史资料查询(包括日平均水位/流量、月水位/流量等),以及降雨量统计表、降雨量图等形式对雨量资料进行日、时段等综合查询。
(8)气象信息查询
将查询数据库得到的气象信息显示给用户,主要包括: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和临近省气象台、本地市(县)气象台发布的当日天气预报(文字、图、表),卫星云图信息(图片)、多普勒雷达测雨信息、台风警报信息等。
(9)工情信息查询
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堤防、水库的各种特征值、工程图、工程指标、工程运行状况等数据;水库运行状况的实时信息,如闸门开度、大坝安全状况,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流量,水库、山塘水位状况(流量)、水库调度方案等。堤防主要信息有各断面水位、堤防安全状况、出险情况及类型。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和历史工情信息和运行参数的查询。
(10)经济社会状况及灾情信息查询
山洪灾害监测区域经济社会指标:村镇分布、人口分布、固定资产、重要设施、GDP等。
直接总经济损失:受灾范围,受灾人口,受淹城市,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等。
共23页
第6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停产工矿企业(个),铁路、公路中断(条次)、毁坏路基(面)(千米),毁坏输电线路,毁坏通讯线路(千米)等。
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毁坏水库,水库跨坝,毁坏堤防、护岸、水闸,冲毁塘坝,毁坏灌溉设施,毁坏机电井、水电站、机电泵站,毁坏雨量站、水文测站。
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减少粮食,死亡大牲畜,水产养殖损失等。
(11)数据的输出保存打印
查询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4.2.2预报决策子系统
预报决策子系统为各省级、市级或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进行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依据。预报决策子系统包括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维护及管理等3个模块。
预报决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1)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块
结合实时水雨情、气象预报信息,根据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型,对小流域、中小水库水位、流量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文字、表格或图形)。
(2)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根据预报成果及预警指标实时编制预警信息,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
(3)维护和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添加和删除,具有控制系统权限的功能。本模块为系统维护管理提供工具。4.2.3预警子系统
预警子系统是在监测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区,预警信息由该系统的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根据平台设立的防汛指挥部门的级别不同,分为平台设立在共23页
第7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县级、市级防汛部门两种情况。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获取发布的预警信息,各乡(镇)政府接收县级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传输给村、组、户。紧急情况下县级防汛部门可直接对村、组发布的预警信息。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的获取来自县、乡(镇)、村或监测点。由监测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培训宣传掌握的经验、技术和监测设施观测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县级防汛指挥部门接收群测群防监测点、乡(镇)、村的预警信息,逐级发布。各乡(镇)政府除接收县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还接受群测群防监测点、村和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村、组接受上级部门和群测群防监测点、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
共23页
第8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4.3群策群防组织体系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从降雨到发生灾害之间的时间短,且往往在灾害发生时断电、断路、断信号,因此群测群防尤为重要。群测群防组织体系为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一级建立。
共23页
第9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土建工程
遥测站自动实时采集、存储降雨量和水位等数据,并进行信道编码和信号调制,自动发送实时采集的雨、水情等信息,并可人工置数,具备增量自报、定时自报功能,重要的遥测站具备自报兼查询应答功能。
共23页
第10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1雨量站
5.1.1简易雨量站
简易雨量站按照《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2006规定,主要配置直径200毫米的漏斗、放置于200毫升玻璃筒上,并固定于预制砼基块上(简易雨量器见示意图)。为直观和方便地观测雨量,承水器皿采用透明装置,并根据降雨的临界值或降雨强度,在承水器皿外进行划分或标注明显的预警标志线。
简易雨量观测器
5.1.2自动雨量站
自动雨量站是水雨情监测系统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遥测站。单个遥测站的土建工作量不大,占地面积小,但分布广,各建站地点的环境条件差异大.土建的设计应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作出设计方案。
一、自动雨量站位置的选择
共23页
第1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自动雨量站的位置在站网论证基础上经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后确定。一般情况下,要选择交通方便有人居住的村屯、城镇,做到“无人值守,有人看管”,确保雨量站设施不遭受人为破坏.必须设立雨量站,而又无人居住的地点,也需要委托较近的居民看护。
在农村选择自动雨量站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满足建站目的及要求。(2)满足通信要求。
(3)选择建站地点的人家有条件且愿意承担看护任务。(4)选择建站的庭院应开阔,无高大房屋、树木。
(5)选择在居民区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人家,这样雨量站不宜被人破坏。
(6)选择的居民家近年没有较大的迁移规划。
二、自动雨量站的结构型式
自动雨量站多设在平坦、开阔的庭院中,周围远离树木、房屋,雨量计周围设有围栏,以防止家畜,家禽或人为的损坏。有条件的也可在楼房或平房的平顶上直接设立,省去很多土建工作,还较安全,受周围的环境影响也较小。
自动雨量站一般应符合气象站安装要求。由于属于专用站,一般不参加资料整编、刊印,在安装高度上常因地制宜.国内已建的雨量站,有的直接坐落在地面的平台上,有的坐落在乎顶房的屋顶,有的被支撑物垂直支撑在空中,有的旁侧悬臂支撑在空中。近年的遥测雨量站大都为全密封铝合金筒式结构,甚至有的雨量筒大部采用全电磁屏蔽、全密封铝合金法拉第筒结构,全面实现环境(雷电,高低温、高湿、台风)防护,还可省去站房建设、铁塔和地网敷设费用。将雨量传感器、天线安装房屋顶上时,遥测仪可挂在房屋中的墙上,这样既降低了土建造价,也解决了看护问题。国内巳建的测报系统中,自动雨量站大都采用上述形式。法拉第筒不需要做地线,也不需要做绝缘支撑,占地面积小,适应全天候工作条件。所选用设备均适用于野外恶劣环境工作,按无人值守连续运行设计。有的正常运行已超过10年。如果以上条件不具备,须单独建造站房时,站房面积约4m2,净高大于3m,平顶,太阳能电池板、雨量计装在房顶。天线高度按电路设计报告布设,地网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站房应防潮(百叶窗),屋顶防嚣,周围排水通畅,设铁皮门、暗锁,防止老鼠出入。雨量站站房除应预留太阳能电池板进线孔外,还应预留雨量计信号线的进线孔。测站站房还可利用原有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应按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处理。
三、雨量计的安装设计
雨量计坐落在地面或屋顶,可预先将雨量计安装底座用混凝土浇筑好.在站
共23页
第1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房顶上安装雨量计时,要求房顶能满足安装尺寸和承载能力,并在雨量计上方35°的仰角范围内无遮挡物。遥测雨量站采用立筒式,筒式站房为铝合金密封结构,直径0.3m,高度2.0m,将遥测终端设备放在筒的底部,筒内底部温度比较稳定,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适合野外长期工作。筒式站房施工中,基础挖好后,浇筑混凝土,将筒埋深1m,回填后找平夯实即可。
雨量计应和太阳能电池板相隔一定的距离,防止雨水从太阳能电池板上溅人雨量计的盛雨口内。
雨量传感器和太阳能板
安装示意图
四、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
太阳能电池板的受光应向南,周围应无高大建筑、树木、电杆等遮光物。铝合金法拉第筒可直接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筒的外面或将其固定在铁塔或塔杆上。
五、避雷针的设计
(1)安装天线的铁塔应装置避雷针,避雷针、铁塔、地网之间应焊接可靠。
(2)避雷针上端应加工成针尖形,以利尖端放电,井作镀锌 筒式自动雨量站施工示意图 处理。
(3)避雷针的最高点应比天线
顶端高出3—5m。
(4)避雷针的保护角为35°,设备和天馈线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
六、自动雨量站天线铁塔土建施工
雨量站必须设立通信铁塔时,铁塔的高度由通信电路测试决定.但雨量站的共23页
第13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通信铁塔相对较低,一般不超6m。因而,其结构和形式宜筒化,铁塔与站房 间距不宜过远,应在防雷保护角之内。6m通信塔的施工要求如下:(1)塔杆用钢管焊制,设避雷地线。
(2)塔基础挖深一般大1.2m;基础应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实再打垫层,然后浇筑基础;基础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浇筑。
(3)基础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夯实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6m杆塔结构及摹础示意图如图所示。
6m通信塔示意图
共23页
第14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5.2水位站
5.2.1简易水位站
简易监测水位站是在溪河岸边、水库坝前设立便于监测的直立、斜坡式水尺; 对于无条件设立水尺的监测站,可在水流岸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以方便监测员直接读数。
水尺的刻度必须清晰,数字必须清楚且大小适宜,数字的下边缘应放在靠近相应的刻度处。刻度面宽不应小于5cm。刻度、数字、底板的色彩对比应鲜明,且不易褪色,不易剥落。最小刻度为1cm,误差不大于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以下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 以上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该段长度的 1%。
直立式水尺的水尺板应固定在垂直的靠桩上,靠桩宜做流线型,靠桩可用型钢、铁管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做成,或可用直径10~20cm 的木桩做成。当采用木质靠桩时,表面应作防腐处理。安装时,应将靠桩浇注在稳固的岩石或水泥护坡上,或直接将靠桩打入,或埋设至河底。有条件的测站,可将水尺刻度直接刻绘或将水尺板安装在阻水作用小的坚固岩石上,或混凝土块石的河岸、桥梁、水工建筑物上。
5.2.2自动水位站
自动水位站主要的土建内容为;站房、铁塔及基础。
一、浮子式水位计
采用浮于式水位计,水位站要建测井。其设计标准,应视测站重要性而定.有堤防的自动水位站的设计标准一般应高于堤防的设计标准;大扛大河干流水位站
共23页
第15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一般可按百年一遇水位设计,支流按50年一遇设计,在冲淤变化大的河道上应考虑一定水平年后河道的冲淤幅度。
测井的具体形式应根据拟建站地点和地形特点、防护要求,可建成岛式、岸式、岛岸结合式。1 测井
(1)水位井的设计符合 GB/T50138-2010《水位观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2)测井不应干扰水流的流态,测井截面可建成圆形或椭圆形。(3)井壁必须垂直,井底应低于设计最低水位0.5---1.0m,测井口应高于设计最高水位0.5---1.0m。
(4)测井井底及进水管应设防淤和清淤设施,卧式进水管可在入水口建筑沙池。测井及进水管应定期清淤泥沙。多沙河流测井应设在经常流水处,并在测井下部上下游两测开防淤对流孔。
(5)测井可用金属、钢筋混凝土、砖或其他适宜材料建成。
(6)测井截面应能容纳浮子随水位自由升降,浮子与井壁应有5---10cm间隙。水位滞后不宜超过1cm,测井内外含沙量差异引起的水位差不宜超过1cm,并使测井具有一定的削弱波浪的性能。
(7)水位井用于安装水位传感器。(浮子式水位传感器的外形见示意图)根据浮子式传感器的使用要求,井房面 积应不小于2m2,并具有通风孔和进线丝绳要平滑垂直放置,以防互相缠绕。
这样,方能保证传感器测试的准确性。具体可参考示意图。
(8)井房底板可选用能拆装木板,其厚度为3--6cm左右(或其它设施)。井房的设计应便于水位计的安装与维护。
(9)井房距遥测站房的距离不应大于200m,信号线应做架空或埋地处理。(10)如水位站同时兼做雨量站(即同时安装雨量传感器),则应将水位井房顶做成平顶房,并且应留有雨量传感器安装固定件。
根据国内已建测报系统的运行实践,遥测站和中继站的站房仅需满足安置通信、电源、传感器等室内设备的要求,使用面积不宜大于5m2。
共23页
第16页
重锤
浮子(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浮子和重锤)
浮子式水位传感器外形图
轮
盘
水位传计数器
孔,测井内直径不得小于0.3m,安装时浮子和重锤的外壁要离井壁最少0.1m,钢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水位测井的设计,结冰河流要考虑冬季的冻胀、流冰期冰块的撞击,同时也要考虑大洪水的冲刷、淘空和漂浮物的撞击,主体要坚固,基础必须在冲刷层和冻土层以下,有条件时基础应与基岩连接,水位井平台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与堤防护坡等水利工程相结合。
井身可建成圆形或矩形,但有效截面积一般不小于600mmX 600mm,水位井筒内壁要垂直、光滑.最好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为节省投资,也可根据浮于大小选用相应的工业管材,如钢管、PVC塑料管、混握土预制管等。
进水口尺寸大小应能起到一定的水流控制作用,既保持井内水位在各种水流情况下与河水水位相同,防止井内水位的滞后作用,又能减小波浪引起的测井内水位的波动.一般进水口的截面积不应小于测井截面积的1%。对于水流条件复杂,而又要求测量精度高的测井,进水管长度、截面积以及进水管的形状与水流方向的夹角等可通过水工模型实验确定。
测井结构要牢固,防淤、防浪、抗冻.在含抄量较大的河流上建设自记水位测井,测井与进水口之间应设沉沙池,每次洪水过后最好检查一次,定期清除泥沙。目前,国内已建的遥测站大多采用棍凝土、砖砌或石砌,有的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有的采用钢管,可谓不拘一格,多种多样。2 站房
站房与水位井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有:地面井口直接建房、在测井上建仪器室站房、测井各自独立设置等三种。
如果水位井建于站房内,站房面积一般约为6mz。
只要条件许可,应将水位井和站房合二为一,这样可避免长距离铺设水位信号线,减少信号的干扰,降低土建费用,也便于以后的管理和维修。
测站站房还可利用原有的房屋改建,也可采用架空高架方式,应按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处理。
站房建在水位测井上的站房面积、形式,取决于水位测井的形式及材料。如果水位测井采用钢管,为节省投资,站房可仅用于放置仪器,此时仪器室(站房)面积较小,能满足仪器设备放置的足够空间即可,人不必进入,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站在井体外面的梯子上进行。仪器室可建成圆形、方形或其他形式。如果水位井采用砖砌或预制混凝土管,其结构和上部空间具备建设站房条件,应建设一仪器室站房,既为后期的运行带来了方便,也很美观。
共23页
第17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8m高水位测井示意图 铁塔(或杆塔)如天线挂高要求较低,站房顶上有足够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可直接在房顶上架设一塔杆,除此之外,均应在地面建铁塔。
天线塔应建在站房的背面,两者适当靠近,既做到缩短馈线,减少馈线损耗,又不至于因距离太近,使人可以顺着天线塔爬到站房顶上,造成遥测设备破坏。
天线堵与站房间距离超过5m时,应在两者之间架设钢丝,用于悬挂馈线。如果测井和站房相距较远,水位信号线应加铁套管并埋人地下引入站房,铁管应接地良好,并每隔10m或在拐弯处建造连接井。
铁塔的高度由通信设计决定。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因一个独立的遥测水位站建设一个超过6m以上的铁塔。铁塔太高,其造价会成倍增长,运输、安装都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非接触式
共23页
第18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采用浮子式水位计的遥测站土建工作量主要为测井的工作量,而采用非接触式遥测水位计的测站可省去测井,感应探头悬挂在空中,不接触水面,通过超声波探测水面的高度.非接触式特别适宜于含沙量大,水面漂浮物多的河流,或因各种原因采用浮子式较困难的河流。非接触式遥测水位计可用于监测各种水体,如人工水渠、水库水位、河道水位等。近年来,黄河上新建的遥测水位站大多采用非接触式。
非接触式虽然省去了在水中建水位井的麻烦,但地面上需建传感器支撑铁塔或整体灌注桩形式支架。
非接触式超声波水位计,该水位计的传感器安装高度要求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主河道水位计及传感器安装架设需建传感器支撑铁塔或整体灌注桩型式。如用铁塔可在底部打基础桩,上部建三角铁塔(或四角塔),在塔的中部(或顶部)设计一个仪器百叶箱,其体积为450mmX500mmX400mm,既要通风透气,又要防雨,防冰雹.顶盖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另外横向伸出一个相应长度(如3~4m)的横杆作为固定传感器之用。塔顶伸出一个高于天线5m的避雷针,使天线及传感器位于避雷针的保护区之内。避雷针地线接地电阻小于5~10Ω。
如果安装架采用全灌注桩型式,基础可加大、加深,上部要细(可根据当地的水流条件、冲刷要求决定深度和尺寸大小,如底部埋入地下3~5m,直径为80—lOOcm,上部薄径为40cm即可。仪器箱及伸出去的横杆同上,避雷措施也同上。
另一种安装型式为岛式钢管和岸边钢塔式,在岸坡缓、支架伸出去较远时可采用岛式钢管,坡度较陡时采用岸边钢塔形式。
5.3中继站
超短波通信属视距通信,由于受地形的影响,遥测站的信息不能直接到达中心站时,就需建设中继站,用以传递信息。
一般情况下,一个中继站应连接几个或十几个遥测站,因此,如中继站运行不正常,将直接影响遥测站的信息传递,有时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同时,中继站的工作环境相对遥测站来讲较为恶劣,一般没有人看护,其土建的设计既要防止自然因素的破坏,又要防止人为因素的破坏。
中继站的位置,铁塔高度,由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结果决定。中继站的土建项目主要有:站房、铁塔及基础、防雷接地等。
一般情况下,中继站位置高,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土建的工作量与遥测站相比较大,在中继站选择、设计和建设中应尽可能利用当地已有的土建设施,或略作改造利用,以减小工作量,降低投资。必需建设的中继站,要进行土建设计。
共23页
第19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中继站多建在高山顶上,环境恶劣,遭雷击的可能性大,避雷要求高,最好采用环行地网,接地电阻小于10Ω,天线铁塔(或杆塔)上应安装避雷针.对于石山,由于山顶上土层薄,接地电阻很难降下来,可考虑埋放降阻剂并盖土夯实,或将地网用钢筋焊接至背阴墟土层较厚处,或采用降阻模块方式,使接地电阻低于规范要求的10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接地外,其他各个环节都要注意采取防雷措施,包括天线、电源等。由于中继站设在高山顶上,土层薄,易干旱,防雷困难,实践证明,雷击是系统故障的重要原因。
一、通信塔
天线挂高较低,中继站站房顶上有足够位置并能承受塔的重量时,可直接在房顶上架设一个小铁塔,除此之外,均应在地面建铁塔。
虽然电路设计只要求较低的挂高,但从地面架设的铁塔不宜低于6m。较高的天线塔上应架设安装平台,平台的有效直径大于1.2m,护栏高o0.8m.铁塔本身作为雷电载流体,要求每节铁塔连接处除用螺栓连接外,还须焊接在一起。
铁塔的建筑材料一般采用钢管、工字钢、三角钢、钢筋等制作,钢塔的截面有三角形、四边形,应根据当地材料、塔高、基础的物理特性选择。铁塔基础在设计前应进行必要的物探工作,以探明其地质特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基础的开挖深度、避雷接地措施.以12m钢塔为例,其施工的设计要求如下:
(1)天线塔基础挖深2m或挖到基岩。
(2)应先挖好基坑,找平夯实再打垫层,然后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浇筑基础;基础顶面必须保持水平。
(3)基础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夯实后的土容重不得小于1.6t/m3。(4)钢塔基础设钢筋网架,并预留法兰盘及螺丝头,以便与铁塔连接。(5)钢塔用钢筋焊接,底部焊接法兰盘,使之与钢塔基础法兰盘及螺丝头能够对接。
(6)钢塔均设避雷地线,12m钢塔要求地线钢筋长度为12m(3根)。(7)钢塔设防盗平台,平台厚板焊制,井留供上下通过的钢门,门由底部向上推开,在下部上锁并加防雨胶布。平台用支撑杆支撑。
二、站房
由于中继站设备体积较小,一般情况下,在钢塔上如防盗平台上设置一个仪器箱即可满足要求,既节省了土建工作量,也减少了在地面上建站房遭受人为破坏的几率。
确需在地面上建设中继站房的,可用砖混结构,房顶为平顶,做好防水处理,屋槽伸出墙外0.5m。东西两面墙上各开一个窗户,井以钢或铁板制成百叶窗牢牢地固定在窗口,既可防雨,又可防盗,东西墙根稍上处各安装一个铁质透气弯管。
共23页
第20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2m通信塔及基础示意图
直管应做到外低内高,以防雨水进入.所有通风口的房内一侧都要加盖铁丝网,以防虫、鼠等侵入。
天线塔与站房应适当靠近,既做到缩短馈线,减少馈线损耗,又要防止因距离太近,人可以顺着天线塔爬到站房顶上,从而对遥测设备造成破坏。
天线塔与站房间相距超过5m时,应在两者之间架设钢丝,用于悬挂馈线。中继站站房在靠近天线塔侧的墙上应留有进线孔,还要预留太阳能电池板线的进线孔。在设备安装时,持进线穿好后,注童把余隙堵牢,防止雨水顺电线流人屋内。中继站站房内应配备一工作台,便于设备的放置。
为安全起见,设在野外的中继站站房应采用隐式电子锁,不采用外挂的挂锁或弹子锁;采用钢板结构门.对于盗窃和人为破坏严重的地点,也可采用双层结
共23页
第21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构,一层、二层和房顶在房内建楼梯上下连通,并分别加盖铁门,这样可有效防止对遥测设备特别是安装在室外的设备的破坏。
三、避雷针的设计
(1)安装天线的铁塔应装置避雷针,避雷针、铁塔、地网之间应焊接可靠。(2)避雷针上端应加工成针尖形,以利尖端放电,并作镀锌处理。(3)避雷针的最高点应比天线顶端高出3~5m。
(4)避雷针的保护角为35°,站房和站房顶上的设备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如达不到这一要求,应单独设立避雷针。
四、接地体设计
为了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防雷性能,地网设计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1)用四极接地法测试各地土壤电阻率。
(2)根据要求的接地电阻,计算出接地网面积和接地体总长度。
(3)复合接地网中,为了减少相邻接地体的屏蔽作用,水平接地体间距和垂直接地体间距均应大于5m。
5.4中心站
中心站土建主要有:中心站房建设、站房装修、中心站铁塔建设。中心站土建设计应尽可能利用现有设施,以减少投资。由于中心站的位置一般由业主单位选择,站房一般情况下不必单独建设,但现有站房大多不能满足要求,需对中心站进行改造和装修.业主单位因通信、防汛等工作需要,一般在中心站附近有高架铁塔可以利用.如不能满足要求,一般在房顶上设置一个不超过6m的塔杆就能满足要求。
中心站房可按计算机室标准建设,接地电阻应小于5Ω;电源应根据不同设备设置相应的电气开关,如空调机、电池充电机、UPS、网络服务器等,可分别设置交流电三相电源、蓄电池组等;室内要防尘、防潮,室温在20℃左右;不安装产生电磁于扰的设备,远离工业干扰源:宜采用静电地板或墙壁贴墙纸,铺设地板时各种电线、电缆线要预先计划好,排在地板下面,避雷针必须高于天线顶端5m以上。
中心站用房一般包括机房、办公室、值班人员休息室、电源室、维修室等,一般不超过120m2。机房使用面积可按通信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面积综合的8--12倍计算,若计算值小于20m2,可采用20m2.为使计算机等有关设备能长期稳定地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在机房内应有防火、防静电和温湿度调节等设施。
共23页
第22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1)计算机配电系统。供电系统耍有足够的容量,以满足系统耗电量的要求和系统扩充的需要,计算机供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计算机设备供电系统,要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可靠运行;二是为其他用电设备如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等供配电的系统,称为机房辅助供电系统.机房辅助供电设备(空调等供电设备)与计算机设备应分开供电。
(2)空调系统。在机房内应使用可靠的空调设备,能提供适当的过滤加湿、解潮、空气流通等,以保证机房内的最佳操作环境。
(3)地板。为计算机房内的电源、电话、通信器材、空调的管路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应选择有表面抗静电的地板,尽可能使用高性能材料,地板的任何一部分必须能支撑设备重量,所有的吊顶、地板都应考虑到金属屏蔽。
(4)接地系统。为防止地回路的形成,计算机与设备要很好地隔离,禁止两地共用,各自有自己独立的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包括:①交流保护接地,小于4Ω;②安全保护接地,小于lΩ;③防雷保护接地,小于4Ω。
(5)防火、报警、灭火系统。要装有适当的防火、报警、灭火装置,地面,吊顶、墙壁应使用耐火的非燃性材料等。
共23页
第23页
第三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方案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述..................................................................................................3 1.1 项目背景......................................................................................................................3 1.2 建设目标......................................................................................................................4 1.3 建设原则......................................................................................................................5
第二章 需求描述及分析......................................................................................6 2.1 概述..............................................................................................................................6 2.2 需求描述......................................................................................................................6 2.2.1.业务需求.............................................................................................................6 接口需求.........................................................................................................................12 性能需求.........................................................................................................................13 安全需求.........................................................................................................................13 2.3 需求分析....................................................................................................................13 2.4 系统涉众分析............................................................................................................13 2.5 功能需求分析............................................................................................................15 2.6 水雨情监测系统........................................................................................................15 第三章 总体设计................................................................................................28 3.1 总体设计目标............................................................................................................28 3.2 总体设计原则............................................................................................................29 3.3 总体逻辑架构设计....................................................................................................29 3.4 网络系统设计............................................................................................................31 3.5平台选择....................................................................................................................32 3.6 标准规范设计............................................................................................................33 第四章 详细设计................................................................................................34 4.1 技术架构设计............................................................................................................34 4.1.1设计思路..............................................................................................................34 4.1.2设计原则..............................................................................................................36 4.2 设计安全....................................................................................................................38 4.3 用户界面设计............................................................................................................38 第五章 技术支持和服务....................................................................................40 5.1 技术支持....................................................................................................................40 5.2 售后服务....................................................................................................................41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山洪灾害是山丘区在一定强度或持续的降雨下,因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而发生的自然灾害,它具有突发、破坏性大、防治困难的鲜明特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和滑坡,往往对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点多面广、破坏力大等特点,往往导致人员伤亡,房屋、田地、道路、桥梁等被毁,甚至导致水库、塘坝、堤防溃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据调查,全国2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500多个在山区,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由于山丘区居住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复杂的地形地质因素等,每年汛期,居住在山丘区的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面临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的严重威胁,其中7400万人直接受到影响。
山洪灾害的防御策略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抢”,防御防治的方法是既要采取工程措施,提高工程防洪标准,也要采取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灾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防治山洪灾害的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性措施。
1.2 建设目标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系统结构见图1.2-1)。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乡(镇)、村自身预警的监测设施,一般以简易的为主;县级以上可根据经济状况和山洪灾害特点,布置有一定技术含量、实用、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施。汇入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的水雨情监测信息以县级以上的自动遥测信息为主,群测群防水雨情监测信息以乡(镇)、村简易观测信息为主。根据我国山洪灾害范围广、成因复杂的特点,要加密现有水文气象部门的监测站网,以控制水雨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系统包括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在县级以上防汛指挥部门建立,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应建立该系统,以获取实时水雨情信息,及时制作、发布山洪灾害预报警报;系统一般要求具有水雨情报汛、气象及水雨情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政务文档制作和发布、综合材料生成、值班管理等功能,并预留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信息接口。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及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预警信息、预警方式、预警信号等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预警方式、预警信号应简便,且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图 1.2-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结构图
1.3 建设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山丘区暴雨的发生常具突发性,因山高坡陡,洪水汇流快,流速大,加之人口和财产分布在有限的低平地上,往往在洪水过境的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报、警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灾害损失。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防灾设施、工作基础等也有差别,应根据各地山洪灾害的特点,针对目前防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切合实际地设计和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3)坚持经济实用、稳定可靠、容易实施、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原则。考虑本地区的暴雨特点、地形地质条件、经济状况、人员分布、交通及通信条件等实际状况,制定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既要利用遥测、通讯、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又要充分考虑山丘区的实际条件,可以采用人工观测简易雨量筒、手摇报警器、无线广播、敲锣打鼓等适合当地条件的监测预警方式方法,扩大系统覆盖面,达到既能有效解决监测、通信及预警问题,又能节约投资的目的。同时要保证系统稳定可靠、经久耐用,尽可能地降低使用运行成本。
(4)遵循相关规程、规范。系统设计要以现行的相关水文监测、通信系统组网、软件开发、数据库构建等方面的规程、规范为依据;各种构件优选符合国家标准的型材和通用件,以利于施工的质量控制和系统运行的维护管理。
(5)充分利用现有气象、水文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系统建设要与相关行业的规划、建设相协调。目前气象预报站网已基本布设到县级,水情预报站网按流域设置,地质灾害监测站在重点地区也设到县级。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雨量站网建设要与气象发展规划协调,山洪监测预警要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相结合。
(6)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成果,并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相衔接。分析确定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制定监测预警方案等,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成果及积累的经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补充,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要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数据库结构相统一,技术标准要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标准相衔接。
第二章 需求描述及分析
2.1 概述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就是由水雨情监测系统实时监视水雨情状况,查询统计出雨水情信息,之后由数据汇集系统提供实时天气预报、实时雨量信息、实时/历史台风路径、实时卫星云图等气象信息,滑坡、泥石流等隐患点基本信息及监测信息,并结合群测群防监测到的水雨情信息进行汇集统计,预报给决策子系统,决策子系统经过判断后将危险信息传于预警系统,最后预警系统将信息发给防汛人员,之后在传给社会公众,这样山洪灾害的预警就启动了。
2.2 需求描述 2.2.1.业务需求
2.2.1.1.水雨情监测系统
通过建设实用、可靠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扩大山洪灾害易发区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时效,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准确的基本信息。
水雨情监测系统以雨量监测为主,必要时辅以水位监测和流量监测,设计内容主要包含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
水雨情监测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类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雨量站监测雨量信息,水位站监测的信息主要包括雨量和水位。根据山洪灾害预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条件,考虑山洪灾害易发区地形复杂、降雨分布不均、群众居住分散、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水雨情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
(1)简易监测站
为扩大水雨情信息的监测覆盖面,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村、组设立简易监测站。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利用本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达到群测群防的目的。
简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观测、下大雨加强观测的工作体制,有条件时及时上报;简易水位站在有雨时或接到通知时观测,水位接近成灾水位时加强观测,有条件时及时上报。
(2)人工监测站
对于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则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3)自动监测站
根据本地区的通信、经济条件,设立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点。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以及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应有反馈确认的功能。
2.2.1.2.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
根据各地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特点和山洪灾害预警决策的需求,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等技术手段,建设省级或市级或县级防汛指挥部门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为收集山洪灾害防治区水雨情数据信息以及其它部门的相关信息、信息查询、山洪预报决策、预警等服务。
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结构见图(2.2-1)。
图2.2-1 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结构图
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为系统数据接收、处理、加工与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与信息发布、信息交换等服务提供硬软件平台。
数据库系统主要为系统维护管理、信息查询与服务、预报决策与预警提供数据信息。在设计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时,各地应结合本地现有的网络结构、通信信道、网管系统、网络设备状况,按照各自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网络和通信的实际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2.2.1.3.信息汇集、信息查询子系统
信息汇集子系统与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信息汇集子系统主要完成平台所辖各监测站的水雨情信息的实时接收、处理和入库。对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经处理后按规定的数据库表结构存入数据库中。
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为防汛决策部门、系统维护管理等部门提供基于WEB方式的各类数据信息的查询服务。
信息汇集子系统主要由数据接收处理单元(硬件设备)和实时数据接收处理软件构成。数据接收处理单元主要由数据接收通信设备、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电源以及设备安装设施和避雷系统组成。
各自动监测站点的水雨情信息通过数据传输信道传输到平台后,进入数据接收处理计算
机,通过数据接收软件实时完成监测站水雨情数据的实时接收处理,并存入数据库中。人工观测的水雨情信息通过语音电话报汛方式自动存入数据库中,或通过其它的人工报汛方式收集后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存入数据库中。
对于简易监测站的信息可采用事后整理的形式存入数据库。
对于上级部门转发的相关信息经处理后,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存入数据库中。预留气象、国土等部门信息接口,通过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与气象、国土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换,经处理后存入数据库。
2.2.1.4.预报决策子系统.山洪灾害预报决策子系统是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省级、市级或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进行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依据。预报决策子系统包括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子系统维护及管理等3个模块。
山洪灾害预报决策子系统具有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系统维护和管理以及信息输出等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技术融入山洪预报预警工作中,增强山洪灾害预测预警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决策的科学性。
预报决策子系统建设内容具体为:(1)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块
结合实时水雨情、气象预报信息,根据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型,对小流域、中小水库水位、流量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文字、表格或图形)。
(2)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根据预报成果及预警指标实时编制预警信息,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3)系统维护和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添加和删除,具有控制系统权限的功能。本模块为系统维护管理提供工具。
2.2.1.5.预警子系统
预警子系统建设是在监测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预警子系统主要包括预警信息的获取和预警信息的发布。根据预警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同,预警信息的获取分为从各级建立的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获取信息和群测群
防获取信息两种途径。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由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或者群测群防监测点上的监测人员通过预警信息传输网络和其它方式完成。预警子系统的组成见图2.2-2。
图2.2-2预警子系统组成图
预警流程
(1)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流程
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区,预警信息由该系统的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根据平台设立的防汛指挥部门的级别不同,分为平台设立在县级、市级防汛部门两种情况。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获取发布的预警信息,各乡(镇)政府接收县级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传输给村、组、户。紧急情况下县级防汛部门可直接对村、组发布的预警信息。基于平台的预警流程见图(2.2-3)。
图2.2-3基于平台的预警流程图
(2)群测群防预警流程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的获取来自县、乡(镇)、村或监测点。由监测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培训宣传掌握的经验、技术和监测设施观测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县级防汛指挥部门接收群测群防监测点、乡(镇)、村的预警信息,逐级发布。各乡(镇)政府除接收县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还接受群测群防监测点、村和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村、组接受上级部门和群测群防监测点、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
图2.2-4 群测群防的预警流程图
2.2.1.6.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从降雨到发生灾害之间的时间短,且往往在灾害发生时断电、断路、断信号,因此群测群防尤为重要。群测群防组织体系为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一级建立。
1、县级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在县级设立指挥部,指挥部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合署办公,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
指挥部设政委、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发改委、水利、国土、民政、气象、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应急抢险队。
2、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在乡(镇)设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指挥机构设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水利、国土、民政、气象、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3、村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各行政村设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各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确定监测预警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
接口需求
图形库中基础电子地图、水利要素分布图以及公用数据专题图等GIS数据,是由大量空间对象组成,这些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电子地图文件和关系数据库表。
文件形式
将不同的电子地图数据以计算机文件的方式存放于计算机中,采用文件目录的方式管理电子地图。在图形数据根目录下分别建立各自的子目录用于存放基础电子地图、水利要素分布图以及公用数据专题图,在各自的子目录下再建立子目录用于存放不同类别的电子地图文件。
由于是以文件的方式管理电子地图,其安全性只依赖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关系数据库表形式
近年来,一些GIS应用系统开始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RDBMS已有的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海量空间数据存贮与管理、事务处理(Transaction)、记录锁定、并发控制和数据仓库等功能,利用扩展的SQL语言对空间与非空间数据进行操作,同时可以方便地实现长事务和版本管理。尤其使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得以集成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从而促使GIS应用与一般应用的无缝集成。同时 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的
关键在于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的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的采用改变了原有GIS中图形与属性分离的概念,反映空间对象的几何图形数据只是作为一个属性字段(如BLOB字段)与其它非空间属性存贮于关系数据表的一行中。这种数据模型可以方便地定义空间对象之间、空间对象与非空间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和规则,能更好地对现实世界建模。
目前使用此技术的有ESRI ArcSDE和Oracle Spatial,MapInfo SpatialWare、SuperMap SDX+等。
性能需求
1、对软件系统的各类人机交互操作、信息查询、图形操作等应实时响应;信息查询、操作、输入界面用图形、文字和数据三种方式在计算机上展现,数据表格应具有报表打印功能;系统的操作要求简单易用。
2、采用WebGIS方式执行GIS的分析任务。通过标准的浏览器(如 IE)来访问地图服务,对于水雨情监测、预警响应的相关处理,均要求能在GIS上进行可视化处理查询,并能实现无级缩放,具备等雨量线、等雨量面等绘制功能。推荐采用1:50000的电子地图,如果没有条件,也可采用1:250000的电子地图;
3、速度要求:
WEBGIS响应速度:<5秒; 复杂报表响应速度:<5秒; 一般查询响应速度:<3秒;
安全需求
安全性要求:用户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支持数据库存储加密,数据交换的信息包加密,数据传输通道加密,可采用64位DES加密算法,发生安全事件时,能以事件触发的方式通知系统管理员处理;
可靠性要求:应能够连续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平均无故障时间>8760小时,出现故障应能及时报警,软件系统应具备自动或手动恢复措施,自动恢复时间<15分钟,手工恢复时间<12小时,以便在发生错误时能够快速地恢复正常运行,软件系统要防止消耗过多的系统资源而使系统崩溃;
2.3 需求分析 2.4 系统涉众分析 简易观测站:需观测员用透明盛水器皿进行雨量观测,河边需有观测员用水尺桩对水位进行观测。人工观测站:观测员根据水位观测尺按照报讯的要求,以语音、短信或通话方式进行报讯。中心站工作人员记录后将信息录入计算机。自动监测站:无人使用,有人看管,系统自动采集数据。根据地势的不同,采用卫星,超短波,短信,gprs,pstn进行数据传输。5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防汛决策部门、系统维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将通过浏览器对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预警子系统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的操作。预报决策子系统:工作人员将得到的信息打印成表格,进行人工报警或自动报警;系统维护模块分三个权限,系统管理员、预报分析用户、信息查询用户。系统管理员掌握预报决策系统的管理权限,并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控制系统的发布权、删除权、表现权等所有事项;预报分析用户可查询、调用相关数据,实现水雨情分析预报,写入预警信息;信息查询用户只能查询其中内容,不能向数据库中更新、删除、写入数据。预警子系统: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由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或者群测群防监测点上的监测人员通过预警信息传输网络和其它方式完成。根据预警信息获取途径不同,预警发布权限归属不同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方,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其对应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即:平台建立在县级,预警发布权限归县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依靠群测群防进行预警的地区,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县级、乡(镇)、村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和监测员。群防群测组织体系:
(1)在县级设立指挥部,指挥部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合署办公,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
指挥部设政委、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发改委、水利、国土、民政、气象、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应急抢险队。
(2)在乡(镇)设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指挥机构设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水利、国土、民政、气象、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3)各行政村设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各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确定监测预警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
2.5 功能需求分析 2.6 水雨情监测系统
2.3.2.1.1.简易监测站
为扩大水雨情信息的监测覆盖面,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村、组设立简易监测站。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
雨量、水位的观测:
(1)雨量观测 :为便于观测员能直观和方便地观测雨量,承水器皿可设计为透明的装置,并根据区域内雨情的临界值或降雨强度,在承水器皿外进行划分或标注明显的预警标志。
(2)水位观测:在岸边修建简易的水尺桩,水尺桩可设计为木桩式或石柱型;对于无条件建桩的观测站,可选择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水位观测尺的刻度以方便观测员直接读数为设置原则,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现场标注致灾的临界水位值的方法,作为预警的标准。
通信方式:
简易监测站的设站目的是群测群防。当降雨将可能达到临界雨量值或水位将可能达到临界水位值时,观测员可采用人工传递或采用对讲机报告给乡(镇)、村防灾负责人,有条件的可采用电话或手机逐级报送到县级防御指挥部;紧急情况时,可直接向村、组、户发出预警。有条件的地方可给观测员配置对讲机、移动电话等。
2.3.2.1.2.人工监测站
对于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则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雨量、水位观测:
(1)雨量观测:应配置虹吸式雨量观测设备;确定设备的安装方式,设计必要的安装设施;观测员按照报汛的要求,以语音或通话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2)水位观测:对于新建的水位站需修建水位观测尺和观测道路;观测员按照报汛的要求,以语音、短信或通话方式进行报汛。
通信方式:
人工监测站通常采用语音报汛进行数据传输,测站需要配备电话线路和电话机,中心站配置语音卡和计算机,实现报汛信息的自动接收、处理和入库;对不具备电话通信条件但已
被移动通信所覆盖的地区,测站可配置手机采用移动电话报汛,中心站人工记录校核后录入到计算机。
对于没有公共通信可利用的地区,可根据测站距中心站的距离、地形条件,采用短波通信或超短波通信方式报汛。采用短波通信,测站和中心站均需配置短波电台、天馈线及电源。采用超短波通信测站和中心站均需配置超短波电台、天馈线及电源,距离较远或有阻挡时,需建设中继站进行接力。
2.3.2.1.3.自动监测站
根据本地区的通信、经济条件,设立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点。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以及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应有反馈确认的功能。
雨量、水量观测:
(1)雨量观测: A雨量观测场地
①雨量监测站原则上不新建雨量观测场,已建有雨量观测场的站,将雨量传感器放置在雨量观测场内;
②未建雨量观测场的站,则利用屋顶平台予以观测,但安装时应注意与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水平距离为障碍物高度的两倍。
B雨量传感器 ① 承雨口口径:Φ200
+0.6
mm;
② 分辨力:当测站为基本雨量站时,年平均降雨量≥800mm的测站采用0.5mm的雨量传感器,年平均降雨量<800mm的测站采用0.2mm的雨量传感器;对于非基本雨量站,南方湿润地区可选用1.0mm的雨量传感器,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可选用0.5mm的雨量传感器;
③ 测量误差(准确度):较大降雨量的误差采用实测降雨量与其自身排水量相比较的相对误差检验;较小降雨量采用绝对误差检验。不同分辨力的雨量传感器量测精度详见表2.4-1 ④环境条件:工作温度0℃~+50℃,工作湿度≤95%(40℃); ⑤可靠性指标:在满足仪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25000小时。(2)水位观测: A水位传感器选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浮子水位计、压力水位计和超声水位计进行水位观测。对已建有水位自记井且可利用的监测站选用浮子式水位传感器;未建井或不能建井的测站,视河流及水情特点配备压力式(压阻式、气泡式)或超声式水位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
①分辨率:水位传感器的分辨率为1cm。
②测量误差:95%测点的允许误差±2cm,99%测点的允许误差±3cm。③环境条件:工作温度-30℃~+50℃,工作湿度 <95%(40℃)。④可靠性指标:在满足仪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25000小时。B水位自记观测井建设要求
适宜新建水位自记观测井的测站,应以建设简易水位自记井为原则。井筒可采用直立式或斜井式,一般可选用水泥管、钢管、铸铁管或PE管;井口直径应根据所采用的浮子式水位计及有关水位观测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同时需考虑防淤积的措施。
C气泡压力式水位计安装要求
①气泡压力式水位计应放置在位于基本水尺断面处的仪器房内,其传感器感应探头需设置在水面以下。
②管道敷设时应沿河岸护坡顺坡而下,不能出现负坡,以免感压管内结露,形成水栓。③为解决大变幅水位观测问题,可结合各站实际情况,分多级敷设压力感压气管或至中水处敷设感应探头。
通信方式:
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传输通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当地的通信资源及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超短波、GSM短信、GPRS、北斗卫星、PSTN通信方式组网。
(1)北斗卫星通信系统
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及网管中心、监测站、中心站组成,其通信网络结构示意见图2.3-1。在北斗卫星通信网络中,监测站和中心站需配置北斗卫星通信终端及天馈线等主要通信设备。
图2.3-1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示意图(2)GPRS通信系统
GPRS通信数据传输网络结构示意见图2.3-2。GPRS接入方式主要有Internet接入、专线接入,可根据需求选用。采用GPRS通信组网,监测站需配置GSM/GPRS通信终端,中心站则根据接入方式不同,需配置接入Internet的固定IP或专线。
图2.3-2 GPRS通信组网结构示意图(3)程控电话(PSTN)通信
在程控电话(PSTN)通信网中,监测站和中心站均需申请一门程控电话,并配置有线MODEM和电话避雷器等主要通信及避雷设备。PSTN通信网设备配置见图2.3-3。
图2.3-3程控电话(PSTN)通信设备配置示意图
(4)超短波通信
在超短波通信网中,测站、中继站、中心站所必需的主要通信设备为超短波电台及天馈线、同轴避雷器,其典型的设备配置示意见图2.3-4。
图2.3-4超短波通信设备配置示意图
(5)短信通信
利用短信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各地可根据需求采用点对点通信或申请特服号专线连接。用短信通信方式组成数据传输网,在测站需配置短信通信终端及天线、SIM卡,中心站则根据选用的组网方式不同配置短信通信终端及天线、SIM卡或者配置短信专用服务器及专线等,组网结构见图2.3-5。
图2.3-5 GSM通信组网结构示意图
对于有公网覆盖的地区,一般应选用公网进行组网;对于公网未能覆盖的丘陵和低山地区,一般宜选用超短波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对于既无公网,又无条件建超短波的地区,则选用卫星通信方式;对于重要监测站且有条件的地区尽量选用两种不同通信方式予以组网,实现互为备份,自动切换的功能,确保信息传输信道的畅通。
2.2.3.1.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数据库系统是在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据库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实时水雨情数据库、预报预警成果以及气象数据库、工情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和超文本数据库等,以实现数据信息与服务共享的要求。
建立在省或市、县等不同行政区的山洪灾害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对数据库系统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可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操作系统。
数据库操作系统的选型应与当地所建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的数据库选型相一致。对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其它要求可根据各省、市、县的实际需求并结合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依照实用的原则和处理的数据量大小以及对分布式应用的支持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数据库系统。
(2)为实现数据库数据的实时共享,数据库系统应具有并发控制功能。
(3)在选择专业数据库时必须考虑数据库设计的难易程度。是否便于系统的维护、开发、移植;是否有面向用户的易用的开发工具,先进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将大大减少系统开发和运行维护的工作量。
(4)数据库系统对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支持程度,也是选择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主要是指数据库系统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库备份、数据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将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
(5)选择数据库系统是否有比较配套的开发工具支持。(6)数据库系统的升级能力。数据库设计要求:(1)数据库设计内容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数据库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属性数据库和图层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数据库、气象信息数据库、工情信息数据库、经济社会信息库、灾情数据库、单位机构信息数据库、图形图像数据库和超文本数据库等。
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省、市或县区域图、行政区划图、流域水系图、水库山塘分布图、报汛站点分布图、防洪工程布置图、交通设施图、安全区和危险区分布图等。
(2)数据库表结构
数据库表结构应按照《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对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防洪工程
数据库表结构等进行设计;其它各类数据库应结合各地的灾害特点、实际需要和资料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2.2.3.2.信息汇集、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汇集子系统
信息汇集子系统与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根据平台接收的数据信息特点,数据接收处理软件总体结构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1)能实时接收自动监测站的水雨情数据和工况信息;(2)具有对自动监测站进行远程控制功能;
(3)能实时处理接收的数据信息,并分类存入数据库中;(4)具有数据查询与维护功能;(5)具有人工数据的录入功能;
(6)软件运行环境支持中文Win2000/中文WinXP等操作系统。
2、信息查询子系统
为了实现对山洪灾害监测信息的访问、查询和比较,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查询系统。针对山洪灾害防御的实际需求和信息的查询方便,结合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GIS技术,在水雨情信息、气象信息、工情信息、灾情信息、山洪灾害防治预案、规章制度等多种信息一体化集成基础上,提供对数据库水雨情、气象基础数据、工情、灾情的查询、检索及分析对比功能。
系统开发要求:
(1)以数据库为接口,进行数据查询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查询结果应采用表格、图形等方式进行展示。
(2)信息查询软件具有通用性,信息的范围、内容能够实现自定义。
(3)具有强大的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情信息、雨情信息、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数据表现外,还具备图形化查询功能,如:过程线、柱状图等多种方式展示,展示方式可由用户选择。
(4)对整编信息能分时段查询,如:可以进行年、月、旬、日等时段的查询和统计值的查询。
(5)丰富的系统页面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具有生成各项统计报表的功能和打印功能。
(6)软件可采用B/S和C/S两种结构相结合的模式开发,为了获得较好的系统运行效率,有条件的建议采用B/S方式来组织软件体系,同时充分利用C/S结构的优点,系统的部分辅助性的功能使用C/S结构实现。没有条件的可采用C/S体系结构。设计内容和功能要求:
2.2.3.3.预报决策子系统
2.2.3.3.1.水雨情分析预测模块
对于有水文资料的流域,可以利用已有水文资料采用常规的方法编制预报方案。但对于大部分小流域而言,水文站点稀少,水文资料缺乏,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预报方法:
(1)降雨径流预报方法
产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采用折减系数(径流系数)、降雨径流关系、初损后损等方法计算。
汇流根据山洪沟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单位线(经验单位线、瞬时单位线、综合单位线)、汇流系数(曲线)等方法计算。
有条件时可利用DEM和GIS提取的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的特征,建立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
(2)上下游水位(流量)相关法
对于上、下游有水位(文)站的河流,则可运用历史水位、流量资料,建立上游水位、流量和下游水位、流量相关关系。对于上游有水位(文)站,下游(或灾害点上游)没有水位(文)站的河流,但下游可以调查到较大洪水的洪峰水位,则可利用上游的实测水文资料和下游的调查资料,建立上下游水位相关关系,编制水位相关预报方案。
(3)雨量水位(流量)相关法
对于流域面积小、汇流时间短的山洪沟,根据实测或调查的降雨量和灾害点上游实测或调查的水位(流量)资料建立流域降雨与灾害点上游的水位(流量)相关关系,编制预报方案。
(4)比拟法
对于无水文资料的山洪沟,可借用临近水文气象和地理条件相似流域的预报方案,必要时对相关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在收集到水文气象资料以后,修订相关参数或重新编制预报方案。
以上编制的预报方案,在有实测资料或有新的调查资料后应及时进行修编和重新编制。
2.3.2.3.1.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1、预警指标
发的预警指标是指触发山洪灾害的雨、水情临界值。山洪灾害预警条件、预警时间以是否接近、达到、超过临界雨量和成灾水位(流量)为主要的依据。预警指标的确定,需要分析利用现有历史灾害、雨量、水位(流量)资料,通过分析计算得到,缺乏资料的山洪灾害
地区可以采用内插法、比拟法、山洪灾害实例调查法、灾害与降雨频率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本地区的临界雨量、成灾水位(流量)。
(1)临界雨量分析计算
一般情况下,南方湿润地区年降雨量大的地区,临界雨量较大,北方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小的地区,临界雨量较小。但各灾害点因地质、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同临界雨量差异较大,各地区应根据当地降雨特点,利用现有资料分析计算确定各灾害点的临界雨量。随着资料的积累及灾害的发生,临界雨量应不断进行校核与修订。
(2)成灾水位(流量)分析计算
对于已布设水位站或水文站的灾害点,只需要将历史上发生的所有山洪灾害对应的水位(流量)进行统计,其最小值就是成灾水位(流量)初值,根据灾害点的地形资料确定成灾水位(流量)。对于过去未设但拟布设水位或水文站,站址对应灾害点的成灾水位(流量)可由灾害点的成灾水位(流量)换算得到。换算方法一般可采用水面比降法、河道比降法等。设站以后,根据水文观测资料对成灾水位(流量)进行校核与修订。
2、预警信息编制
根据实时水雨情、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及预警指标,决定是否编制预警信息。山洪灾害预警等级一般分为三级。具体内容如下:
(1)Ⅲ级警报
当预报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量,或者预报水位(流量)可能接近或达到成灾水位(流量),将可能发生山洪灾害时,编制Ⅲ级预警信息。
(2)Ⅱ级警报
当已有强降雨发生,预报降雨可能达到临界雨量,降雨还将持续,或者预报水位(流量)可能达到成灾水位(流量),山洪灾害即将发生时,编制Ⅱ级预警信息。
(3)Ⅰ级警报
当已有强降雨发生,实测降雨接近或达到临界雨量,且前期降雨量接近山洪形成区土壤饱和含水量,预报降雨将持续,实测水位(流量)接近或达到成灾水位(流量),水位(流量)仍在上涨,将发生严重山洪灾害时,编制Ⅰ级预警信息。
3、系统维护和管理
针对现有的水雨情数据、预报方案、灾情数据、预警指标等进行系统维护和管理,对数据进行编辑、录入及各类参数设定等。
(1)水雨情数据维护
山洪灾害防治区实时雨量监测信息,各中小流域、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实时监测信息,是系统的数据支撑和运行基础,建立水雨情数据的维护模块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录入、数据的编辑及对数据的检查和分析,能有效的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预报方案管理
为不同的地区指定相应的预报方案并存入方案库,同时为各预报方案设定初始的模型计算参数,建立预报方案管理维护模块和模型参数维护模块,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预报方案管理。
(3)预警指标设置
设置预警指标,对触发山洪灾害的雨、水情临界值进行维护和管理,制定各地区的临界雨量表、成灾水位(流量)表。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随着资料的补充和系列的延长,对预警指标进行补充、更新等。
(4)权限管理
系统对用户名和密码等资料可进行添加、删除和维护,并对不同用户实行分级管理。具有系统管理员身份才能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
预报决策子系统用户分三级进行管理:系统管理员、预报分析用户和信息查询用户。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所在地(省、市、县)设置系统管理员权限和预报分析用户;其他用户为信息查询用户。
为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系统管理员掌握预报决策系统的管理权限,并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控制系统的发布权、删除权、表现权等所有事项;预报分析用户可查询、调用相关数据,实现水雨情分析预报,写入预警信息;信息查询用户只能查询其中内容,不能向数据库中更新、删除、写入数据。
2.2.3.4.预警子系统
1、预警信息发布(1)预警发布权限
根据预警信息获取途径不同,预警发布权限归属不同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方,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其对应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即:平台建立在县级,预警发布权限归县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
依靠群测群防进行预警的地区,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县级、乡(镇)、村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和监测员。
(2)预警发布内容
预警发布内容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流量监测信息预警信息等级等。
(3)预警信息发布对象
预警信息发布对象为可能受山洪威胁的城镇、乡村、居民点、学校、工矿企业等。根据预警等级确定不同的发布对象。
(4)预警发布方式
预警发布方式分为通信网络畅通下的预警发布方式和无通信网络(或通信网络中断)下的预警发布方式两种情况。建立短信预警发布平台和电话传真预警发布平台,在规定的条件下自动发送山洪灾害预警信息。
通信网络畅通时,预警信息发布单位或责任人利用internet公网、语音电话、手机通话、手机短信、传真、有线电视、广播等及时向下发布预警信息,各级根据接收的预警信息,按照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无通信网络(或通信网络中断)时,根据当地预警设备配置情况和山洪灾害危险情况,按照预案中事先确定的报警信号,利用发送信号弹、鸣锣、启动报警器和无线广播、高音喇叭喊话等方式,向灾害可能威胁区域发送警报。
短信预警发布平台提供短信群发功能,能向列表中的各级主管领导、责任人自动发送山洪灾害预警短信。
电话传真预警发布平台能自动向列表中的各个单位传送山洪灾害预警信息或调度指示文件等,克服人工拨号打电话、发传真,费时易出差错的问题。
(5)预警信息发布软件开发
预警信息发布软件主要完成预警信息的处理和发布。为了获得较好的系统运行效率和方便使用,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B/S体系结构、并充分利用C/S结构的优点进行开发,没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C/S体系结构开发。
预警信息发布软件开发要求如下:
① 能提供电话、短信、广播通知自动发布功能,可实现预警信息自动传真群发布、短信发送和广播通知等。
② 软件开发应基于省、市、县山洪灾害数据汇集及预警平台,利用山洪灾害预警平台统一设计的数据库结构。
③ 系统要求做到界面清晰,接口标准,操作简单。
2、预警信息通信方式
根据山洪灾害的特点,可用于预警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有电视、广播、Internet网络、电话、传真、移动通信、短信、报警器、锣鼓号等,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状况、现有通信资源条件以及各种通信方式的适用性,并考虑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紧急程度,选用适宜的通信方式组建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传输通信网。
为保障预警信息能及时发布到乡(镇)、村、组、户,有条件的县与乡(镇)应尽可能建立双信道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一种信道通信中断时预警信息能够顺利传递。
(1)固定时间发布的预警信息,接收的对象主要是公众,应充分考虑通信覆盖面,综合选择多种方式同时发布,可选择电视、广播、短信、自动传真等与群众生活联系紧密的通信平台。
(2)不定时的山洪灾害警报信息,时效性要求比较强,通过电话、移动电话等直通方式进行通信。对于特别紧急的情况,警报传输通信必须各种方式并用。当公共通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均遭山洪破坏而失效时,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卫星通信方式进行应急通信。
(3)对于公共通信条件较好、且运行维护费用有保障的地区可综合运用固定电话、移动通信通话和短信、传真、internet网络、有线电视和广播警报系统的多种方式。
(4)山高、地形复杂、人口密度低、缺乏电力供应的山丘区,电话、传真、internet网络等发布方式都难以实现,或者山洪灾害造成这些信息发布方式都中断时,可采用短波通信或超短波通信进行预警信息传输。
(5)对于没有公共通信条件,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的偏僻山村,可以通过广播、喇叭、锣鼓、报警器、烟火、人力等根据已设定的预警信号发布预警信息。
第三章 总体设计
3.1 总体设计目标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乡(镇)、村自身预警的监测设施,一般以简易的为主;县级以上可根据经济状况和山洪灾害特点,布置有一定技术含量、实用、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施。汇入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的水雨情监测信息以县级以上的自动遥测信息为主,群测群防水雨情监测信息以乡(镇)、村简易观测信息为主。根据我国山洪灾害范围广、成因复杂的特点,要加密现有水文气象部门的监测站网,以控制水雨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中的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是该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计算机网络子系统和数据库子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在县级以上防汛指挥部门建立,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应建立该系统,以获取实时水雨情信息,及时制作、发布山洪灾害预报警报;系统一般要求具有水雨情报汛、气象及水雨情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政务文档制作和发布、综合材料生成、值班管理等功能,并预留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信息接口。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及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预警信息、预警方式、预警信号等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预警方式、预警信号应简便,且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明确县、乡(镇)、村、组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职责等。通过建立群测群防责任制组织体系,保障县、乡(镇)、村、组、户防灾信息上传下达畅通,监测、预警、避灾措施落实。
宣传培训包括防灾知识的普及,防灾准备,监测、警报设施的维护和操作,预案的宣传、演练等。
3.2 总体设计原则
(1)可靠性:系统应保证长期安全地运行。系统中的硬软件及信息资源应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
(2)安全性:系统应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和保密措施,有很强的应对计算机犯罪和病毒的防范能力。
(3)容错性: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对各类用户的误操作应有提示或自动消除的能力。
(4)适应性:系统应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统计核算方法、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5)可扩充性:系统的硬软件应具有扩充升级的余地,不可因硬软件扩充、升级或改型而使原有系统失去作用。
(6)实用性:注重采用成熟而实用的技术,使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比最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先进性:在实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跟踪国内外最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
(8)易操作性: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操作简单直观,易于学习掌握。
3.3 总体逻辑架构设计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需特别加强县级以下行政区的防灾工作。根据我国目前县级以下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技术水平、防灾特点以及各级防汛部门在防灾中的作用,提出以下三种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基本模式:
模式一: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这种模式适宜于山洪灾害严重,县级防汛部门有能力建立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省、市、县信息实现共享,县级防汛部门能制作山洪灾害预报警报的县级行政区。
模式二: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依靠县、乡(镇)、村、组的
监测设施,结合省级、市级防汛部门的信息、指令,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县、乡(镇)、村根据暴雨、洪水及水库(山塘)等监测信息,发布预报警报。一般按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山洪灾害预警;遇紧急情况(暴雨洪水陡涨、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
这种模式适宜于尽管山洪灾害严重,但经济条件差,不具备建立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的人、材、物等条件的地区;或者山洪灾害总体不严重的区域。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面积大、人口密度较小,市、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山洪灾害防御立足于群测群防,依靠建立县、乡(镇)、村、组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体系和加强宣传培训,采用简易设施开展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
模式三:在市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省、市、县收集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系统,市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县级防汛部门配置信息接受终端,与市级防汛部门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信息实现共享,县级以下部门执行市级防汛部门的指令。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这种模式适宜于市级行政区内局部地区山洪灾害严重,县级行政区经济条件差,防汛部门力量相对较弱,市级防汛部门更有能力建立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发布预报、警报的区域。
对不同山洪灾害特点、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地处东部季风区、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宜采用模式一;省级行政区面积大、人口密度小,市级、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宜主要采用模式二;对市级行政区局部地区山洪灾害严重,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防汛部门力量相对较弱的区域,可采用模式三。
3.4 网络系统设计
(1)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对外互联采用TCP/IP协议,局域网内部应支持TCP/IP等协议。目前比较流行和成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集成的体系结构模式主要有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两层体系结构模式以及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简称B/S)三层体系结构模式。B/S结构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对客户端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对用户数也没有限制,只需支持网络并具有浏览器功能即可。B/S模式只在服务器端安装应用程序,客户端不须安装程序,直接使用IE或其他浏览器即可使用,修改应用程序只与服务器有关,客户端不作任何改动,操作简单,维护方便。C/S结构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别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复杂功能的实现,可以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在高速网络环境下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因此,根据上述各自特点,系统信息的查询与发布等应用系统建议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信息汇集子系统则可采用C/S体系结构。
(2)网络拓扑结构
山洪灾害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计算机网络结构采用以太网交换技术。千兆位以太网或快速以太网交换技术成熟,组网性价比高,是当前的主流网络交换技术,本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采用千兆位以太网或快速交换式以太网技术,拓扑结构采用星形结构。
对外数据信息共享与交换可通过路由器与光纤或专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在设计时提出各条线路的带宽要求。
注:三种监测站通过传输通信网将信息传入信息汇集系统,根据当地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传输方式。对于有公网覆盖的地区,一般应选用公网进行组网;对于公网未能覆盖的丘陵和低山地区,一般宜选用超短波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对于既无公网,又无条件建超短波的地区,则选用卫星通信方式。
3.5平台选择
服务端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服务端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服务端Web服务:IIS 5.0以上 GIS平台:Supermap或Topmap 客户端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 SP2以上 客户端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5.5以上
网络版杀毒软件:根据各试点县具体用户量配置客户端;
3.6 标准规范设计
根据贵方项目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分析设计本系统方案。该系统具有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经济实用等特点,而且该系统具有方便扩展、与其它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连接的能力。为实现安防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依据的相关规范包括:
《工业企业通用设计规范》(GBT42-8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行业标准》(GA/T70-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BGJ232.90.9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民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JT16-92)
.第四章 详细设计
4.1 技术架构设计
4.1.1设计思路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1、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2、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
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3、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本系统包括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用户需要在网站上浏览水雨情信息,固采用服务架构,B/S的三层结构。
4.1.2设计原则
1、要保证软件的高内聚低耦合性,所以我们选择了三层结构。
2、系统要保证长期安全运行,硬软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要求。
3、要做好安全保护,有防范病毒的能力。
4、系统应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统计核算方法、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5、因为系统所需硬件很多,而且随着时间的退役硬件会有更新,所以系统的硬软件应具有扩充升级的余地,不可因硬软件扩充、升级或改型而使原有系统失去作用。
6、使用系统的人群从乡镇,到县城,到地级市,到省里,人员混杂,对电脑的使用能力不一,固要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操作简单直观,易于学习掌握。
架构决策
选择三层结构,是为了软件的高内聚低耦合性。选择B/S模式,是因为主要操作用户是通过浏览器使用软件。技术架构
系统架构在WebGIS的底层ArcObjects之上,地图显示,相应的地图操作以MapControl为依托。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信息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以数据库为基础,采用中间件和组件技术,实现数据管理、区划成果分析等应用。并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采用B/S架构开发,B/S模式的管理系统负责数据的入库、数据的组织维护、图件与报表的组织生成,数据信息输出等功能。运用本系统可以方便的查询各类信息,对查询结果进行统计、输出,提供各种方式的灾害信息统计较好的辅助了规划工作。
功能设计 数据获取
从指定的数据源获取数据,数据获取的方法包括人工数据录入、自动数据获取两种方式;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把获取到的数据按照目标数据库进行预处理、校验、分类、入库操作;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模块能够对系统的数据源信息配置、目的数据库配置、运行控制参数等进行配置; 监视统计
对系统的运行状态、数据汇集日志进行监视,对系统运行情况和数据汇集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4.2 设计安全
安全性要求:用户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支持数据库存储加密,数据交换的信息包加密,数据传输通道加密,可采用64位DES加密算法,发生安全事件时,能以事件触发的方式通知系统管理员处理;
4.3 用户界面设计
考虑操作直观、方便的要求,系统应对所有水雨情、气象、工情、灾情信息数据模块建立公共的查询接口,界面简洁一致,表现方式灵活。主要设计内容和功能要求如下。(1)系统主界面
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系统,在IE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网站地址,进入系统的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通过验证确定该用户是否合法,如果是授权用户,系统进入主页面,如果是没有授权用户,系统将拒绝其访问本系统。当授权用户登录后,就可以进入主菜单,获取相应功能的模块菜单。(2)基础信息查询
① 雨量站基本信息
查询雨量站的基本信息,如:雨量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水系、河名、站号,站名,站址位置、设立日期、所属部门等。
② 水文(位)站基本信息
查询水文(位)站的基本信息,如:测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站号,站名,站址,经度,纬度,高程、设立日期等。
③ 工情基本信息
查询堤防工程、水库、山塘等的基本信息,如:建设地点、所在河流、集水面积、多年平均降雨量(径流量)、设计洪水位(流量)、库容、坝顶高程等。
④ 灾害点基本信息
查询灾害点的基本信息,如:地理、地质、气候特点、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灾害频繁程度等。
(3)水雨情信息查询
通过对系统数据库的访问,可以实现各小流域、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实时监测信息、历史资料信息查询,为预报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或者历史水雨情图形化查询。具体包括:水文(水位)站雨量、水位(流量)实时和历史资料查询(包括日平均水位/流量、月水位/流量等),以及降雨量统计表、降雨量图等形式对雨量资料进行日、时段等综合查询。(4)气象信息查询
将查询数据库得到的气象信息显示给用户,主要包括: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和临近省气象台、本地市(县)气象台发布的当日天气预报(文字、图、表),卫星云图信息(图片)、多普勒雷达测雨信息、台风警报信息等。(5)工情信息查询
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堤防、水库的各种特征值、工程图、工程指标、工程运行状况等数据;水库运行状况的实时信息,如闸门开度、大坝安全状况,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流量,水库、山塘水位状况(流量)、水库调度方案等。堤防主要信息有各断面水位、堤防安全状况、出险情况及类型。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和历史工情信息和运行参数的查询。
(6)经济社会状况及灾情信息查询
山洪灾害监测区域经济社会指标:村镇分布、人口分布、固定资产、重要设施、GDP等。
直接总经济损失:受灾范围,受灾人口,受淹城市,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等。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停产工矿企业(个),铁路、公路中断(条次)、毁坏路基(面)(千米),毁坏输电线路,毁坏通讯线路(千米)等。
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毁坏水库,水库跨坝,毁坏堤防、护岸、水闸,冲毁塘坝,毁坏灌溉设施,毁坏机电井、水电站、机电泵站,毁坏雨量站、水文测站。
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减少粮食,死亡大牲畜,水产养殖损失等。(7)数据的输出保存打印
查询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第五章 技术支持和服务
5.1 技术支持
技术培训
服务商负责组织客户进行培训。客户有权对服务商提出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进行选择和调整。培训费用计入总价,同时应提供分项的细项报价。培训方案作为评判整体解决方案优劣的因素之一。
①服务商在应答时应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应包括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安排、人数、教材编写(列出培训教材基本内容)、培训师资情况(包括教师简历)、培训组织方式等。服务商必须根据标书采购的设备及采用的相关技术,在标书中提出全面的培训计划和课程内容安排,并在合同签定后征得用户方同意后实施。
②培训费用除包括服务商自身的费用以外(包括教员费、教材费、场地费等),所有学员的费用也应计算在内,学员的食宿费按每人每天300元计算。
③服务商必须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培训应包括各应用子系统的安装、操作、配置和维护等,系统软、硬件常见故障现象的诊断和处理,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服务商必须为所有被培训人员提供培训环境、文字资料和讲义等相关用品。所有的资料必须是简体中文书写。
④所有的培训教员必须用中文授课,除非有其它的协议规定。⑤培训工作必须在系统整体验收之前安排,具体时间由招标方指定。(3)培训要求
①服务商须选派具有一定资质和实践经验,且受过专门训练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各分项工程的技术培训工作。
②服务商的培训内容包括数据库厂商认证培训、业务应用及系统管理培训(系统平台培训)等。
③服务商须在培训开始前20天内将培训计划和教材提交客户审核,除上述培训外,服务商还须负责在现场组织对系统的安装、调试和运行进行技术示范和业务指导。
5.2 售后服务
1、系统终验合格后进入系统质量保证期,自双方代表在系统终验合格单上签字之日起计算,有效期为3年。说明免费维修、维护的方式、范围(产品、技术、模块、部件)。说明系统质量保证期满后维修、维护的方式、范围(产品、技术、模块、部件)和收费标准。
2、系统质量保证期内,售后服务应由原设备生产厂家提供,同时不再收取额外费用。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生故障,服务商必须保证用户在3个工作日内得到无故障设备/产品。
3、系统质量保证期内,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技术故障,服务商应保证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恢复正常运行。
4、系统质量保证期满后,服务商需提供与系统质量保证期内同等的服务。
5、服务商须认真理解上述保修要求,详细列出保修方案和系统应急方案(考虑本地化服务等),一经应答将作为合同的一部分。
6、所有硬件产品提供厂家的7*24小时服务,接到用户报障电话以后1小时内答复,保证4小时内到现场服务,8小时不能修复的需提供备用品。
7、质保期后服务商应对产品出现故障提供技术支持及有偿维修服务。并在报价表中列出系统设备主要可更换的硬件价格和服务费用。
8、服务商应承诺在质保期间,在客户书面正式提出增加或修改相关需求后的一个月内,服务商负责进行本系统的软硬件改造工作。
第四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模块构成及工作流程
一、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石门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为2012年国家投资项目,该项目设计总投资633.9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20万元。项目主要包括监测系统、预警系统、监测预警平台、群测群防等四大体系建设。项目涉及全县20个乡镇区,其中主要建在全县16个重点山洪灾害防御乡镇。
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在全县新增31个自动雨量点,5个自动雨量水位点,7个自动水位点,140个村组简易人工雨量监测站,新建71套无线广播预警站,配置乡镇1公里手摇报警器40个,村组0.5公里手摇报警器116个,铜锣171面。建立完善实时防汛数据库和先进的防汛业务处理系统等监测预警平台。建立完善、合理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完整的群防组织体系、宣传教育体系等群测群防体系。目前该系统已基本建成,并于6月1日开始投入试运行。
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模块构成及工作流程
(一)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的基本概念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各种现有资源,对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实现有效的预报预警,为提前预见山洪灾害的发生,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技术支撑。
(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模块构成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系统按功能划分为三大块,即:
雨水情监测、决策指挥平台、报警系统。其中决策指挥平台为整个系统的核心,设在县级防汛部门。其总体框架如下:
1、雨水情监测系统。是收集和监测山洪易发区水文特征及雨量时空分布的基础。它通过合理布设雨水情监测站网,掌握实时降雨和水位变化,并反馈到数据中心,为决策指挥提供数据支撑。系统主要设备是自动遥测雨量站、水位站,任务就是按照水文报汛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要求,及时准确地将有关水文参数自动采集、编码、处理、发送到数据中心。
2、决策指挥平台。由通信传输系统、数据库系统、决策支持软件、会商系统等构成,是整个监测预警系统的指挥中枢。通信传输系统是为各类监测站点与各级专业部门之间、各级专业部门与各级防汛指挥部之间的信息传输、信息交换、指挥调度指令的下达、灾情信息的上传、灾情会商、山洪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提供信息传输的平台。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存储中心,管理着各种业务和基础数据,提供多种中间数据处理、维护的功能。决策支持软件是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核心,通过这些软件完成汛情、灾情信息的监测、数据接收、处理,提供汛情查询、统计、分析、预报、预警功能。会商系统提供防汛减灾会商的环境。
3、报警系统。是将决策指挥平台分析、判研后发出的预警信息,发送到相关责任人的支持系统。报警系统主要由
有线电话网络、电视媒体、手机、高音喇叭、铜锣、口哨等设备组成,其预警方式有语音电话、手机短信、广播以及电视媒体等。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流程图如下:
(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作业流程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业流程分为三步:
一是气象预报。通过多普勒雷达监测高空大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对未来几天的可能降雨的落点和强度作出定性分析,以天气预报的形式广泛发布;降雨开始后,通过雨量监测设备对县一级较大区域实行时段累积雨量监测,按照气象技术规范对担负防汛责任的人员发布黄、橙、红级别预警信息。
二是精细化实时监测预警。以建成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
预警系统为单位,确定临界雨量(指一个流域或区域某一时段内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最小雨量),布设自动雨量监测设施,对乡镇村组一级的区域进行降雨实时监测,经计算机判研后,自动将报警信息发布到农户手机或通过程控电话提醒做好防御准备。
三是应急响应。基层干部和防汛责任人一旦收到灾害性报警信息,能够通过广播、电话、敲锣、吹口哨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递给每一个村民,组织群众紧急避灾。
这几种措施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较好的解决了山丘区暴雨洪水预警避灾问题。
第五篇:县级山洪预警系统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县(市)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前言
阐述当前山洪灾害形势分析,试点建设任务来源,方案编制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1概述
1.1 基本情况
1.1.1自然情况
阐述该县(市)水系分布情况,小流域划分情况;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征;区域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表1-1:《小流域基本情况表》)
1.1.2经济社会情况
阐述该县(市)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表1-2:《乡镇基本情况表》)
1.2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及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1.2.1区域内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及典型山洪灾害;
根据县(市)报送的资料,对区域内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及典型山洪灾害进行描述,并重点描述2000年以来山洪灾害情况,描述内容应包括发生时间,成灾面积,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受灾多少乡镇、村组、人口,转移安置人数,倒塌房屋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
(表1-3:《试点区山洪灾害基本情况表》
表1-4:《历年来山洪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
1.2.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根据从暴雨、地形、地质结构、人类活动等分析当地山洪灾害产生的原因及产生的特点。
(表1-5:《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表》)
1.3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工程性措施
(1)防洪工程:描述当地的主要防洪工程,如水库、山塘数量、库容,阐述大中型水库和重要小型水库的基本情况,以及防洪堤分布和长度,防洪堤的防洪标准。
(2)水土保持:描述水土保持治理、农田规划措施和成效现状。
(3)植树造林:描述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措施和成就现状。
(4)河道整治:描述河道疏浚排障治理措施和成就现状。
1.3.2 非工程性措施
(1)防汛指挥:描述当地防汛指挥的体系、组织方式,如防指负责人是谁、防指成员单位有哪些、防汛机动应急队的组织,应对山洪灾害的监测指挥流程,会商决策情况。
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2)预案:描述当地各类(包括大中型水库、乡镇)防汛抢险预案、山洪灾害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情况。
(3)宣传动员:描述当地政府(含危险区乡镇、村组)、防办组织山洪灾害防御防治知识培训、宣传以及避灾抢险演练、动员的实施情况。
(4)有关设施:描述目前山洪灾害监测和预警的主要设施手段和运用情况。如列表观测网点和仪器、列表预警设施。
(表1-6:《现有雨水情监测站网》
表1-7:《各乡镇现有预警通信设施情况表》)
1.3.3 存在问题
分析目前山洪灾害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建设的必要性
从山洪灾害的成因、山洪灾害愈来愈频发,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为了避灾躲灾,减少山洪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阐述采取以预警系统建设、预案编制、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宣传培训等非工程性措施为主,结合水土保持、防洪工程建设,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进行山洪灾害防治的必要性。编制依据
主要编制依据为: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湖南省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可研设计报告》
《**县(市)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实施调研资料》
3试点建设目标及建设任务
3.1试点建设目标
阐述本次试点的建设目标。(主要内容请参考全国大纲)
3.2建设任务
阐述本次试点的建设任务,即
(1)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包括能掌握境内的雨水情、工险灾情、地质灾害、气象信息的监测子系统,监测信息汇集和决策会商平台,预警子系统等。
(2)预案编制,内容为县、乡镇、村以及中小型水库等各级、各类防御预案的完善和建立。
(3)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内容为县、乡镇、村、组所据预案要求所建立的组织责任体系的建设,以及职责要求和分工。
(4)宣传培训,主要是在本次试点过程中对全县(市)各级责任体系、山洪灾害易发区内居民进行宣传、培训、演练等。
4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4.1 建设基本思路
描述系统的建设思路,要求本次试点的各县市采用全国大纲要求的建设模式一。(图4-1: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示意图)(请参考全国大纲图1)
4.2 建设内容和规模
描述系统建设的各组成部分以及相应的内容和覆盖范围。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特点,预警系统的组成为如下四个部分:(1)监测子系统(2)通信传输子系统
(3)信息汇集和决策会商平台(4)预警子系统
四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按照4.3-下面章节的划分描述。
(图4-2: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组成示意图)
4.3 监测子系统建设
4.3.1 雨水情监测
按照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三类规划雨水情站网,三类站的布设要求按照全国大纲的要求进行,同时用文字阐述三类站的设备配置,观测模式和报讯方式,对自动观测站的遥测终端、供电和防雷要求进行描述。填写试点区自动及人工监测雨水情监测站统计表》,绘制《雨水情站网分布图》,对新建、改造和已建,以及归属不同管理单位的各类站点应有所区分。
(表4-1:试点区自动及人工监测雨水情监测站统计表)(图4-3:雨水情站网分布图)
4.3.2 工险灾情监测
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工灾险情监测的范围和内容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多种自动监测、人工监测、视频监视的方式,提出重要防洪工程(如中型水库、重要防洪堤防、排涝泵站等)的监测方式和建设内容,描述建设内容、采集点的布置、向监测中心的传输方式,汇总建设工作量。
(表:工灾险情采集点建设内容一览表)
4.3.3 地质灾害监测
描述当地地质灾害监测的情况,提出地质灾害监测的方式和技术手段,提出滑坡、泥石流、崩岩等地质监测点的试点建设范围、向监测中心的传输方式,汇总建设工作量。
(表:地质灾害监测点建设内容一览表)
4.3.4 气象监测
描述当地气象局(台)的站网分布情况(分已建、拟建),提出有关山洪灾害要求的气象云图、气温、风力风向等气象监测信息传送方式。
(表:气象监测网点一览表)
4.4 通信传输子系统建设
4.4.1 监测网络的通信
对超短波、GSM、GPRS、卫星通信、PSTN等无线传输方式,从信息传输量(带宽)、时 3
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效性、可靠性、运行维护费用、设备投资等方面进行比较,根据实际情况有关雨水情、工险灾情、地质灾害等监测类别的不同要求,分别确定各简易监测、人工监测、自动监测站点的通信方式和通信网络的组成,汇总通信设施建设内容和工程量。
(表:监测通信网建设内容一览表)
4.4.2 防办与主要防汛成员单位的通信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防办同当地政府、气象部门、水文部门、国土部门、乡镇、工程管理单位(电站或水库),以及市州防办、省防办进行数据交互的通信方式,对各类数据交互的网络链接要求进行描述,汇总建设内容和工作量。
4.5 信息汇集和决策会商平台建设
4.5.1系统组成
描述平台的组成和功能要求。(图:平台组成示意图)
4.5.2 计算机网络和基础设施 4.5.2.1局域网建设
阐述试点单位的网络建设现状,以及网络改造(新建)、中心机房建设的建设内容进行描述。汇总工程量。4.5.2.2基础设施更新
描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会商所需的服务器、办公电脑、会商设备和会商环境建设,汇总工程量。
4.5.3数据库建设
描述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主要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数据库设计和入库。
4.5.4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建设 4.5.4.1信息接收处理子系统
描述建设内容,即子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内容和功能要求。4.5.4.2汛情监视子系统 4.5.4.3预报分析子系统 4.5.4.4报表和分析系统 4.5.4.5防汛管理子系统 4.5.4.6预警发布子系统
4.5.4.7基础数据库维护子系统 4.5.4.8 Web远程应用系统 4.5.4.9系统管理子系统
4.5.5 山洪预警公众信息网站建设
描述网站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
4.6 预警子系统建设
4.6.1预警子系统的组成
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描述预警子系统的组成。(参考指导书内容)4.6.2预警流程
描述基于平台的预警流程和群测群防预警流程。4.6.3预警指标
阐述预警单元和预警临界指标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内容。4.6.4 预警发布
描述预警发布的内容、发布方式、发布对象以及预警发布软件的要求。汇总预警发布的建设工程量。
(表:预警设备配置统计表)
5预案编制
5.1 预案编制的范围 5.2 预案编制的原则
5.3 预案的编制内容和要求
(描述预案编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5.3.1 县预案的编制 5.3.2 乡镇预案的编制 5.3.3 村级预案的编制 5.3.4 中型水库预案的编制 5.3.5 重要小型水库预案的编制
(表5-1:山洪灾害预案编制、宣传、培训经费估算表)
6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建设
6.1 组织指挥机构
6.1.1 县级组织指挥体系 6.1.2 乡镇组织指挥体系 6.1.3 村级组织指挥体系 6.2 分工和职责
6.2.1 分工
6.2.2 工作职责
7宣传、培训
7.1试点区山洪灾害防御培训方案
7.1.1责任人培训
7.1.2抢险技术人员培训 7.1.3监测人员培训 7.2山洪灾害防御宣传方案
7.2.1印刷《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
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7.2.2《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制作
7.2.3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光盘、录音带制作 7.2.4流域简介栏
7.2.5宣传牌、宣传栏制作方案 7.2.6警示牌制作方案。7.2.7铜锣制作方案 7.2.8转移演练方案
7.2.8.1组织机构
7.2.8.2演练项目、单位 7.2.8.3演练准备科目 7.2.8.4转移分组 7.2.8.5转移过程
7.3试点区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培训工程量统计
8山洪沟重点治理工程
8.1治理组织机构 8.2治理主要内容
8.2.1山洪沟治理 8.2.2泥石流沟治理 8.2.3滑坡治理 8.3治理计划安排 8.4工程量统计
9投资估算
9.1估算依据 9.2估算结果
10实施组织和计划
10.1 实施组织 10.2 实施计划安排
10.2.1第一阶段资料准备阶段 10.2.2第二阶段预案编制阶段 10.2.3第三阶段项目实施阶段 10.2.4第四阶段系统试运行阶段 10.2.5第五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11保障措施
11.1组织措施保障
山洪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11.2技术措施保障 11.3经济措施保障
附图:
1)行政区划图 2)地形图 3)河流水系图 4)水利工程分布图 5)6)7)8)附表:
1)2)3)4)5)6)7)
小流域划分图
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山洪防治区划图
雨水情监测站网分布图(已建、拟建)
试点区自动及人工监测雨量站、水位站统计表(表1)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建设统计表(表2)预警设备配置统计表(表3)
试点县山洪灾害基本情况表(表4)
试点县预案编制、宣传、培训经费估算表(表5)山洪灾害试点山洪沟治理基本情况表(表6)投资估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