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时间:2019-05-12 13:0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一篇: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岗位研究的对象

岗位研究作为企业劳动人事治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虽然与企业劳动人事治理学一致,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现代企业劳动人事治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企业劳动过程及其组织中,人与物、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的相互关系。它的基本任务是:在深入研究和探索企业劳动过程中人与物、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的相互关系,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为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岗位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中需要由人来承担的劳动岗位。岗位是指企业赋予每个职工的职务、工作任务以及所担负的责任和权限。岗位是职工职务、工作任务和责任、权限的统一。岗位是以“事”为中心,将工作任务、责任分派给每个职工。因此,岗位可能由职工长期或短期专任、兼任,也可能出现空缺。岗位研究所考察的岗位,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企业中的生产岗位、服务岗位,也包括技术岗位、治理岗位,以及中上层领导岗位。岗位研究的中心任务是为企业劳动人事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人事适宜,人称其职,人尽其才”。

二、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

为了提高岗位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在组织实施中应注重遵守以下原则:

(一)系统原则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的,处于一定环境条件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要素可以是单个事物,也可以是一组事物构成的小系统。每一个系统又可成为一个更大规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是由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大系统中又包含许多中系统、小系统和更小系统。一个组织、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岗位就是一个系统。它们是由这一组织、单位或岗位独立承担的各种各样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任务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一个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系统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各个要素按照同一目的,根据一定的规则活动的集合体,而是各个要素按照同一目的,根据一定的规则活动的集合体,它要以整体观念来协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的功能达到最优化。

2.目的性。系统都具有某种特定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系统,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存在,没有目的性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系统。决定一个系统并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标志,是他们的基本目的不同。

3.相关性。在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具有某种相互依靠的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秩序和运动规律。

4.环境适应性。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系统必然要与环境产生某种交换(物质、精神、能量、信息等方面)。因此,人们要研究系统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从系统的具体形态来看,它表现为:(1)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2)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前者是以矿物、生物、机械、能量等实体构成的系统,后者则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观念所构成的系统。现实生活中的系统往往是两者的结合。(3)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4)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任何一个完善的组织、单位都是一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因此,在岗位研究中,应从系统论出发,将每个岗位放在组织系统中,从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

(二)能级原则

能级是指组织机构中各个岗位功能的等级,也就是岗位在组织机构这个“治理场”中所具有的能量等级。一个岗位能级的大小,是由它在组织中的工作性质、繁简难易、责任大小、任务轻重等因素决定的。功能大的岗位,其能级就高;反之,就低。一般来说,在一个组织、单位中,岗位能级从高到低,可区分为四大层次:决策层、治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并呈上小下大的梯形分布状况。

(三)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现代企业劳动人事治理的基础,也是有效地推行各项治理的重要手段。现代化企业,不仅要实现产品设计、工艺、质量、销售等项生产活动中的标准化,还要促进企业治理的标准化。企业治理的标准化,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统一的各种治理事项,制定成标准或标准性质的技术文件并加以贯彻实施的活动。标准化表现为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岗位研究的标准化表现为岗位分析、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因素、指标的标准化,岗位研究各项成果——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的标准化。

(四)优化原则

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使系统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优化的原则不但要体现在岗位研究的各项工作环节上,还要反映在岗位研究的具体方法、步骤上。例如,在一个组织系统中,为了实现其总目标和总功能,必须设置一定数目的岗位,而岗位设置的决策应体现优化原则,即以最低数量岗位设置,谋求总体的高效率化,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再如,岗位评价方法很多,在具体实施中到底采用哪种方法,这就需要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优选优化。

三、岗位研究的方法

任何一项专项研究都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岗位研究的方法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目的。虽然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并不能替代专业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在岗位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步骤地去考察某一现象总体,收集必要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以把握现象的性质、特征以及运动规律性。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研究方法的适应范围很广泛,调查方式多种多样,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个案调查,等等。一般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参与法、观测法、问卷法、访问法、通讯(信)法,等等。

(二)数量分析的方法

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等数量方法,对经济进行数量分析,从而判定经济过程和各种因素属性的数值(或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在岗位分析与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模糊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岗位进行量的分析。不过,应当指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只有对事物的质作出准确的分析,才能进行量的精确分析。质的分析是要判定经济现象和过程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属性。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并不排斥质的分析方法,量的分析是质的分析的延伸,只有在质的分析基础上进行量的分析,才能加深对质的熟悉。

(三)心理学的方法

由于岗位研究与工业心理学及其分支劳动人事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运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岗位进行分析、评定时,也需要采专心理学的一些方法。例如,(1)测验法。它是通过测验(考试、测试)来测量受试者的智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差异的方法。心理测验包括能力测验、成绩测量、品格测验等类别。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器械、实物;另一种是使用文字或图形等。(2)观察法。包括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它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心理现象,把握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有效的观察,除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需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有关被观察对象的知识,对客观事物分析判定、综合的能力,以及记录、整理材料的正确方法。(3)评定量表法。即采用不同量表方式进行心理测量、评定的方法。具体有四种量表方式:①称名量表,亦称类别量表,以测量类别记分。②顺序量表。这种量表既没有相等单位,又没有绝对零,只要求在若干项目中按一定标准排列出等级次序。③等距量表。该表测量水平高,采用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它以间距相等的记分点对心理特征作出测量,常见的是五点或七点量表。④等比量表。该量表除含有上述三种量表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绝对零点。该表的测量水平最高。

(四)其他科学的方法

在现代经济科学的研究中,新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控制的方法、手段、工具正在大量涌现。例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使经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巨大的进步。非凡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经济治理中原来无法处理的庞大繁杂的原始数据能够得到处理和贮存,并可以随时调用。在岗位研究中,应当注重学习、吸收和应用当代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方法,从而提高岗位研究成果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程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结

目前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的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虽然经历过几次小小的挫折,但在学生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受益匪浅。

总结经验如下:

1、教学中盲目堆积案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案例,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学生只记得讲了什么有趣案例,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以致本末倒置。这样使用案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2、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仍处于传授者的地位,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处于主导。真正让学生来思考、分析、讨论的情形并不多,反省一下,多为举例教学。在这种情形下的课堂,学生仍是看热闹的外人,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案例中去。没有积极的思考,当然就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基于个人对于案例教学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名为《探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与解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的论文,并获得“六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比赛”二等奖。

仅此论文,作为总结的一部分,向领导汇报。

(一)原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可听性:案例导入使抽象概念生动鲜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静态的基本原理是枯燥的,它们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应用的过程中。为此,《原理》课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比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节讲授中,教学案例是“南街村模式与华西村模式”的比较,不仅使学生看到中国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而且使学生能够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管理方式、多种运行机制共同发展。又比如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上,选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关羽并没有真正接受诸葛亮的劝诫,他把孙权看成是同曹操一样可恶的“碧眼小儿”;同时打击曹、魏两家,主次不分,全线出击,最终酝成地失人亡的悲剧。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增强了学习兴趣。

2.通俗性:案例介绍加深学生对深奥理论的理解

学生不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些基本原理教师觉得容易理解,学生就是想不明白,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阅历与思维方式有关。“案例教学法”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死记硬背的习惯。比如“哲学”中所讲的“属人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所认

为的世界就是基本粒子与场,不自觉地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层次上。授课中可以通过对“费尔巴哈生平”的分析,讲清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冲破历史唯心主义牢笼。经过讨论,使学生对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个比较清晰的区分,从而带动一系列难点的解决。又比如,学生对“认识来源于实践”感受不深,觉得很多成功来源于灵感和偶然。教学中选用摩尔根纂写《古代社会》一书的案例,向同学说明,为什么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摩尔根能写出研究原始社会的一部杰作?这离不开他的亲身实践,他除了对欧、美许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进行调查、考察、分析外,还在印第安易洛魁部落居住了40年之久,对原始部落的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习俗、宗教各方面都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灵感和机遇的捕获,往往是多次实践的结果。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克服了机械的思维模式。3.实用性: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必须要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和日后人生幸福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对它的认同感。如在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时,列举人们对SARS、对甲型H1N1流感等的不断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始终处于追求真理的路上,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有部分同学尽管对美国侵占伊拉克表示愤慨,但又认为美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做得不错。针对这一情况,在“人的本质与价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介绍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事件、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秘密设立的监狱以及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的大量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通过案例分析,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人权政治双重标准以及人权外交的实质。

对于学生希望成才的渴望,可以在“意识”相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通过主观努力取得成功的伟人,如居里夫人等;也可以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有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毛泽东、罗斯福等历史人物,回答“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基本道理,受到同学的欢迎。

(二)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的典型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关性与辐射性相结合。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严肃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更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1.典型性与新颖性

典型性是案例选取最基本的原则,是指要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择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而且被选案例要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讲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时,可以运用“六度空间理论”加以阐释;在讲授“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选择詹姆士·琴纳推广种牛痘遇到的困难做作为案例。这类案例具有典型性,容易说明问题,案

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但有些典型案例比较陈旧,过于“正统”,如,用塞翁失马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用田忌赛马诠释质量互变规律,虽然典型,但这些故事学生们早就耳熟能详。这个时候,就必须举一些具有新颖性的例子。

什么是新颖性?一是新近的。对于那些新近发生在国内国际的新闻时事,那些最近发生在校园里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大家都会关注。二是别人没听过的。教师的知识面一般来说比学生要宽,掌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多,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多举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奇案例。

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但有时候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颖的案例能够弥补典型案例的不足,为大家喜闻乐见,但未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案例的总体分配中,典型性案例和新颖性案例都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不可有所偏废。

2.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只有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知识,他们才会对课程和教师有较强的认同感。例如,在讲“货币的本质”时就给学生举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葛朗台)的例子,往往这个时候,学生都在做笔记。

其次,趣味性非常重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出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案例不一定要求很长,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在讲授“资本”一节内容时,需要讲清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表现形式(资本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式)和基本特点(资本的运动性、增值性和返还性)。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就显得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可以列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孙悟空虽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它本身是孙猴子,以此来比喻资本虽然可以在不同运动阶段采取不同的物质形式,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为了说明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增值性,可以列举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回娘家》里的一段歌词,指出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带回的虽然不是“胖娃娃”,却也带回了“金娃娃”。通过讲述案例,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对“资本”这个知识点能有比较形象的理解。

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过程中,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知识性为先。学生自然希望案例越有趣越好,但教师有自己的责任,而且案例过多,会冲淡课本知识,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3.相关性与辐射性

所谓相关性,要求案例选取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与学生就业相关、与学生生活相关,即以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为原则。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引入“北大才子卖肉”、“广州硕士卖猪肉”和“大学生做村官”等事件,由于这一系列事件和大学生就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密切联系,在学生中间获得强烈反响,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

除了相关性之外,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一定要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辐射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发散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如,在讲授经济和政治关系时,可以采用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后果,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霸权主义。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激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使学生和教师均受益非浅。

(三)案例解释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关系 1.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以加强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简要介绍案例的相关背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学生往往受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较深,看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偏激性。他们过分关注社会腐败的一面,怀疑和否定社会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进行总结时,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或批判,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启发,真正能够解决思想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凸显科学性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教师对相关原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案例中往往同时包含多个理论知识点,分析时比较复杂,难以理出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又要能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因此,教师可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精讲知识;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二者相辅相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讲授应当是诱导式和启发式的,应该与案例讨论结合起来。

3.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

在教学中除了有好的案例之外,还必须恰当运用所选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运用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引子悬念式:上课前用案例引出要讲授的某一具体原理,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教师既可以结合案例讲授理论,也可以让学生听完理论,自己去分析判断案例,教师再做总结。

②简单列举式:是教师在系统讲授了某一理论后,举

一、两个案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解剖,也可请学生先分析、发表意见,教师再做总结。这种方式

虽然层次不高,但灵活简便,节约时间,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③课堂讨论式: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事先发给学生,并提出思考题,指定参考书目,由同学各自阅读、分析、思考,并将分析的意见写成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例如在讲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时,引入取消中医的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应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授之渔而非授之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传授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成堆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能够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赋予学生思考及行动的自由,发展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倾听和沟通的能力,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案例选择与解释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岗位评估方法

岗位评估方法

常用的岗位评估方法有岗位参照法、排列法、分类法、因素比拟法和评分法等。其中分类法、排列法属于定性评估,岗位参照法、评分法和因素比拟法属于定量评估。除此以外,这里还简要介绍两个国际著名的岗位评估方法,即海氏〔

hay

group〕三要素评估法和美世〔mercer〕国际职位评估法〔ipe〕。

1.岗位参照法岗位参照法

顾名思义就是用已有工资等级的岗位来对其它岗位进行评估。具体的步骤是:①成立岗位评估小组;②评估小组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并且容易评估的岗位,对这些岗位有其它方法进行岗位评估;③如果企业已经有评估过的岗位,那么直接选出被员工认同价值的岗位即可;④将②、③选出的岗位定为标准岗位;⑤评估小组根据标准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要求等信息,将类似的其它岗位归类到这些标准岗位中来;⑥将每一组中所有岗位的岗位价值设置为本组标准岗位价值;⑦在每组中,根据每个岗位与标准岗位的工作差异,对这些岗位的岗位价值进行调整;⑧最终确定所有岗位的岗位价值。

2.岗位排列法

岗位排列法是有关人员组成合格的专门机构,如岗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岗位调查资料或岗位说明书做出简洁的、易于比照的岗位描述;确定评定标准,对各个岗位打分;评定结果汇总,计算平均得分,进而得出个岗位的综合相对次序。这种方法易出现主观倾向,应通过培训提高评价人员的价值判断力,或可通过重复评价三次取平均值来消除主观误差。

3.岗位分类法

分类法与岗位参照法有些相象,不同的是,它没有进行参照的标准岗位。它是将企业的所有岗位根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将分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管理工作类、事务工作类、技术工作类及营销工作类等。然后给每一类确定一个岗位价值的范围,并且对同一类的岗位进行排列,从而确定每个岗位不同的岗位价值。

4.因素比拟法

因素比拟法不须关心具体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而是将所有的岗位的内容抽象假设干个要素。根据每个岗位对这些要素的要求不同,而得出岗位价值。比拟科学的做法是将岗位内容抽象成下述五种因素:智力、技能、体力、责任及工作条件。评估小组首先将各因素区分成多个不同的等级,然后再根据岗位的内容将不同因素和不同的等级对应起来,等级数值的总和就为该岗位的岗位价值。因素比拟法的步骤为:①成立岗位评估小组;②确定岗位评估所需要的因素,即智力、技能、体力、责任和工作条件;③选出假设干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标杆职位或关键岗位;④将各种标杆岗位/职位按照各因素对各岗位的要求和重要性进行依次排列,形成标杆岗位/职位分级表;⑤将各种标杆岗位/职位的现行工资,按前面所确定的五项标准进行适当的分配,编制标杆岗位/职位工资表和因素工资分配尺度表;⑥将标杆岗位/职位以外的各岗位/职位逐项与建立起来的标杆岗位工资表和因素工资分配尺度表进行比拟,一个要素一个要素地进行判定,找到最类似的相应标杆职位,查出相应的工资,再将各项因素工资相加,便得到该岗位/职位的工资。

5.因素计点/评分法

因素计点/评分法是目前最流行的岗位评估方法,国内比拟知名的咨询公司在进行咨询时都采用此方法进行岗位评估。因素计点

/评分法要求组建评价机构后,首先确定影响所有岗位的共有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分级、定义和配点〔分〕,以建立评价标准。之后依据评价标准,对所有的岗位进行评价并汇总每一岗位的总点数〔分数〕。最后,将岗位评价点数转化为货币数量,即岗位工资率或工资标准。这种方法可防止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操作起来较繁琐。北大纵横的岗位评估方法就将评价因素分为四个维度,即责任、知识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环境,并将每一纬度分为假设干因素,共有大约

39个评价因素,然后对每一岗位按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打分,最后得出岗位评估的结果。

6.海氏〔hay

group〕三要素评估法

海氏三要素评估法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岗位评估方法。据统计,世界

500强的企业中有1/3以上的企业岗位评估时都采用了海氏三要素评估法。它通过三个方面对岗位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且通过较为正确的分值计算确定岗位的等级。“三要素评估法〞所指的三个要素如下列图所示:

海氏评估的三要素

为什么用这三个要素来评估一个岗位是科学的呢?该评估法认为,一个岗位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由是必须承当一定的责任,即该岗位的产出。那么通过投入什么才能有相应的产出呢?即担任该岗位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具备一定“知能〞的员工通过什么方式来取得产出呢?是通过在岗位中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即投入“知能〞通过“解决问题〞这一生产过程,来获得最终的产出“应负责任〞,如下列图所示:

海氏评估三要素的关系

海氏评估法对所评估的岗位按照以上三个要素及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估打分,得出每个岗位评估分,即岗位评估分

=知能得分+解决问题得分+应负责任得分。其中知能得分和应负责任评估分和最后得分都是绝对分,而解决问题的评估分是相对分〔百分值〕,经过调整后为最后得分后才是绝对分。利用海氏评估法在评估三种主要付酬因素方面不同的分数时,还必须考虑各岗位的“形状构成〞,以确定该因素的权重,进而据此计算出各岗位相对价值的总分,完成岗位评价活动。所谓职务的“形状〞主要取决于知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因素相对于岗位责任这一因素的影响力的比照与分配。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企业中的岗位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上山〞型。此岗位的责任比知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如公司总裁、销售经理、负责生产的干部等。②“平路〞型。知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此类职务中与责任并重,平分秋色。如会计、人事等职能干部。③

“下山〞型。此类岗位的职责不及职能与解决问题能力重要。

如科研开发、市场分析干部等。通常要由职务薪酬设计专家分析各类岗位的形状构成,并据此给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因素与责任因素各自分配不同的权重,即分别向前两者与后者指派代表其重要性的一个百分数,两个百分数之和应恰为

100%。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方有一个企业某个岗位的知能得分为

941分,解决问题得分为71%,应负责任得分为1004分。而这个岗位解决问题能力和责任权重为40%和60%,那么这个岗位的最终评估得分为1269分。当然,海氏评估法还涉及到每个因素的评估标准和程序,以及评估结果的处理和形成一个公司的岗位等级体系等,这里不再做详细介绍。

7.美世〔mercer〕国际职位评估法

职位〔岗位〕评估是通过“因素提取〞并给予评分的职位价值测量工具。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职位评估风行欧美,成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根底工具。调研结果说明,当时美国有

70%以上的企业使用职位评估系统来帮助搭建职位系统以及作为薪酬给付的依据。但是当美国逐渐将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从“职位〞挪到“绩效〞以后,作为总部在美国的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公司却始终没有抛弃这个工具,而是将其进一步开发,使其适合全球性,尤其是欧洲和亚洲国家的企业使用。

2000年美世咨询公司兼并了全球另一个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crg〔国际资源管理咨询集团,corporate

resources

group〕后,将其评估工具升级到第三版,成为目前市场上最为简便、适用的评估工具——国际职位评估系统〔

ipe,international

position

evaluation〕,它不但可以比拟全球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还适用于大型集团企业中各个分子公司的职位比拟。这套职位评估系统共有4个因素,10个纬度,104个级别,总分1225分。评估的结果可以分成48个级别。其中这套评估系统的4个因素是指:影响〔impact〕、沟通〔communication〕、创新〔innovation〕和知识〔knowledge〕。这是在原先这个系统第二版7个评估因素的根底上经过大量科学提炼简化的结果。在100多位美世人力资源首席咨询参谋和众多企业人力资源资深从业者的共同研究中证明,事实上真正相互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只有两个——影响和知识。但为了减少评估过程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还是保存了另两个相对重要的因素——沟通和创新。在进行具体职位的评估之前,首先要确定企业的规模。可以想象一个万余人的国际性机构和一个二、三十个人的小公司如果不进行调整是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拟的。在这个特殊的因素中,需要考虑企业的销售额,员工人数和组织类型〔制造型,装配型,销售型还是配送型〕,来放大或缩小组织规模。比方一个带研发机构和销售部门的“全功能〞制造型企业,可以获得销售额

20倍的乘数,从而极大地放大其组织规模。销售型企业一般的乘数为5,而配送型企业一般为4。另外员工人数也是一个重要规模因素,管理

500人和管理5个人的职位要求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借助这个因素调整,美世系统可以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置于同一个比拟平台之上。

第四篇:论文研究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

(1)归纳法: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宏观分析方法是对问题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微观分析方法是对问题的部分或个体对象进行分析。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时,既从外部环境,政策、制度角度进行了宏观分析,又从中小企业自身和融资机构这些角度进行了微观分析,三者相结合。

(3)访谈法:通过询问的方式,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交谈来了解市场情况的基本研究方法。

(4)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

第五篇:研究方法报告

研究方法报告

研究方法论即是用科学思维来探索提高研究工作效率的方法,或研究工作过程的科学化。其中研究逻辑和研究规范(即研究思维)是核心内容。而管理研究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那么什么是管理研究方法论?它是阐述管理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研究工作的规范,包括问题阐述、文献综述、假设提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判断以及研究报告或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的规范。研究过程规范化、结构化和清晰化,提高研究效率是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目标。

1.研究分类

研究按层次可以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两方面。微观层次:一是企业组织内部的各部分功能、关系以及本组织与外部组织关系研究;二是组织内部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人际关系以及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宏观层次的管理研究是将企业组织放在社会整体中进行研究,从经济、技术发展和文化传统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行为等问题。而管理研究偏重微观层次,并且偏重在企业和个体。

研究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通过对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概括和抽象,探讨有关管理学科规律性的知识,对管理行为、机理和现象作出理论解释,证实或证伪现有理论并提出新理论。应用研究要求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并为社会、某些组织或群体带来实际利益。绝大多数管理研究属于应用研究。

研究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描述型、解释型和规范型。描述型研究是收集数据以检验有关研究对象状况假设的工作过程,回答who, what, where和how much之类的问题,旨在将现象和事件描述和识别清楚。解释型研究回答why的问题,在描述清楚现象和事件以后深入探索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关系。规范型研究回答“应该怎样”或“应然”的问题。其中描述型、解释型研究结果是作出诊断,而规范型研究则是作出决策,采取行动。

2.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即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在提出研究假设时,是常用的方法,其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个假设,而不一定是事实。而实证研究即“假设-检验”的过程,先由规范研究提出假设,后通过大样本调查数据展开证实或证伪,案例研究属于实证研究,但其结论只适用于佐证案例本身,不能推论及其它,而大样本调查数据的结论则更具一般性特征。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实地研究,统计调查研究,无干扰研究。

(1)实验研究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是一种受控的观测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产生的效应。现实世界—实验—数据分析—新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但国内管理类学术论文(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很少用到。

(2)实地研究是对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收集一段时间内若干变量的数据。

(3)统计调查研究指以研究样本(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数据为基础辨析总体现状(态度、意见、特征等)的研究方法。向研究对象询问问题的方法可以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4)无干扰研究指研究者不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也不直接沟通,不引起研究对象的反应,更不干扰其行为。它可以分为三类分析:文本分析,现存统计数据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其中文本分析是指将文件中的文字、图像内容,从零碎和定性的形式转换成系统和定量形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3.数据分析的具体方法(技术)

数据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和推论统计分析。

描述统计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单变量描述统计,双变量描述统计和多变量描述统计。单变量描述统计包括集中趋势分析(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离散趋势分析(极差、标准差);频数与频率分析。双变量描述统计有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多变量描述统计包括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

推论统计分析的参数估计是以样本的统计值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它的假设检验包括显著性检验、单边与双边检验、t检验、F检验等。

4.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规范研究)和定量研究(实证研究)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但从研究方法来看,这些方法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定性研究是从已掌握的资料(理论的、现实的)出发,通过文献分析与逻辑推演,归纳与演绎,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定量研究是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观察获取数据、资料(包括二手资料),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数据分析,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演变规律或结论。定量研究获可以通过观察获取数据或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还可以借助已有资料获取二手数据。

5.论文将采用的研究方法

企业理财中纳税筹划平台的构建与运用主要是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样本企业纳税筹划平台的构建与运用,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理论,对企业理财和纳税筹划平台两个研究的象进行了明确界定,再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搜集浙江省企业理财中纳税平台的构建与运用情况的资料,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企业理财中纳税平台的构建与

运用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的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下载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类学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方法》 论 文 题目: 朝鲜族传统婚礼习俗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2012级 姓 名: 尹哲锋 学 号: 2114164058 2015年12月 摘 要:从朝鲜半岛迁徙过......

    护理研究方法

    一、 名词解释 1.护理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护理领域中的问题,并用以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护 理实践的过程 2.科研不端行为:在提出研究问题、实施研究以及报告研究结果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专题

    1.调查研究:又称调查法,是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对某种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与考察,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或理论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病因研究常用方法

    病因研究常用方法 阐明疚病发生利流行的原因是防治炔病和促进健康的根本措施。在进行病因研究时,些应们科学的价究方法独得可靠的资料,然后进行资料分析和病因的正确判定c病山......

    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指标 1. 基于GIS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来剖析区域物流演化的过程 从区位基尼系数的年变化曲线中反映产业集聚的态势 2. 中国省去分布矢量地图......

    教育研究方法

    谈谈你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类型。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

    案例研究方法

    一、 什么是教学案例1.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研讨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