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塘街文保建筑调研报告
苏州山塘历史街区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山塘街路面以石板铺装,北侧有众多小支弄,宽度均在3米以下,部分支弄不足1米。山塘河南北两侧联系仅依靠新民桥、星桥、万福桥、普济桥、虎阜桥和望山桥,交通不便利。历史街区古迹众多,有古桥、宅院、牌坊、碑刻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1、古桥
山塘河上有许多古桥梁,据传白公、白姆两桥如夫妇,青山、绿水两桥如姐妹,同善、引善两桥如弟兄,大小普济桥如父子,通贵桥如老儒,星桥如老商,西山庙桥如老僧,斟酌桥如风流才子。
新民桥:跨山塘街河之立交桥,始建于清末民初,1927年和1966年重修。
星桥:单孔石级拱桥,乾隆《府志》:“新桥,一名星桥,明成化二十年重修。”桥栏刻“同治五年六月里人捐资重建”。
白姆桥:一名白马桥,或泰定桥,单孔石板桥,桥栏刻“重建白姆桥”,“光绪癸卯”,今佚。
桐桥:古名胜安桥,北宋治平元年(1064)里民金守暹同母王氏捐建。曾为山塘最高之单孔石拱桥。1964年拆除,其北通十字洋之支流亦随之填塞,现仅存东、西桐桥圩地名。评弹《玉蜻蜓》有“桐桥得子”精彩片断。清•顾禄《桐桥倚棹录》,记虎丘山塘事,其详,“是书以桐桥为虎阜最著名之处,故名”。
万福桥:跨街河之立交桥,1998年建。
彩云桥:又名半塘桥。因地处半塘彩云里而得名,宋《吴郡志》作“綵云桥”。明《半塘小志》:“天禧四年增起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乾隆《府志》:“俗名半塘桥。宋政和元年重建。”明嘉靖及靖康熙二年(1663)修。因紧邻铁路桥,1937年被日机炸损,1955
年重修,1975年桥面改建。今将彩云桥北端头东尾西引桥称为半塘桥。
白公桥:一名白塘桥,明正德《姑苏志》“唐刺史白居易筑,故名。”暗紫色武康石为桥面,桥石平街,下泄水流。1979年毁,遗址在普济桥东侧,山塘街743号门前。
普济桥:为三孔石级拱桥。乾隆《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建(普济)堂,因以名。”。桥栏柱石阴刻“男普济堂董捐修”,“民国乙丑夏重立。”桥联阳刻、东曰:“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西曰:“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去车咫尺到梁溪。”桥孔内阴刻:“放生官河。”两侧阴刻“嘉庆五年重修”。
青山桥:曾名白云桥,乾隆《府志》:“白云桥,在白公桥西。”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
绿水桥:在青山桥西,乾隆《府志》:“一名普福桥,明万历二年重建。”桥栏柱刻“虎丘昌局资重建”,而“光绪元年三月”一石已佚。
虎阜桥:跨街河之立交桥,1976年建,1993年扩建。
斟酌桥:因旧时多在此宴饮而得名。乾隆《府志》:“明万历十三年里人张相秦重建。”南侧桥联阳刻:“鹤市人家通一水;花舫聚三汊”。
望山桥:原名便山桥,同治三年(1864)普济堂修,1928年坍,1930年重建,1977年重修为钢筋水泥桥,花岗石栏杆。
同善桥:在普济桥下塘西侧,又名庄前浜桥,俗呼小普济桥,为低栏三孔石级梁桥,颇具野趣。
引善桥:在同善桥西,又名打柴桥,桥型与同善桥相同。
2、古迹
石狸:横跨山塘河七座古桥堍之街北侧,各置石狸一,青石雕刻,面对桥堍,埋入土中,高约一尺半,形态古朴,表面光洁,可供小憩如凳。且各有称谓,山塘桥之金阊狸,通贵桥之通贵狸,星桥之文星狸,彩云桥之半塘狸,普济桥之白公狸,望山桥之望山狸,西山庙桥之海涌狸。最后一只白公狸毁于“文革”。
雕花厅:在新民桥西北堍,面阔三间,满堂海棠式翻轩、扁作梁,梁坊精雕戏文,山墙以磨细方砖贴面。原有园池、楼宇和临山塘街大门。
许鹤丹(医师)宅:即雕花楼,在250号,建于1918年(戊午)前后。一落四进,有门楼两座,其一砖额刻“祥云瑞日”,左侧砖雕为“玉兔”,右侧略残,推测为“金乌”,其二砖额刻“嗣宗泽远”、“戊午秋八月吴县顾元昌题”,第三、第四进为走马堂楼,雕饰繁销,第三进西南隅耸起卷棚望楼三层,颇为别致,宅后曾有庭院假山,可谓山塘沿街最完整精美
之旧宅。
山塘街252号:为清代旧宅,三进,内有砖雕门楼,额“诗礼传家”、“道光戊子仲春”、“富春周凯”。
山塘街262号:门楼宏丽,砖雕精减,门额已毁,疑题为“竹苞松茂”。内有连厢房之堂楼三楹,似建于清末。
天和药铺:在374号,为清代旧宅,三进,内有砖雕门楼,额“惇行孝悌”、“时维道光五年杏月塑日”。
吉实寺:俗名猛将堂,在440号。建于清代,供奉猛将老爷、观音菩萨。现存建筑一落三进。
谭宅:在454号,清末建,现存堂楼七进,有明式雕花门枕石。原有庭院假山,已残。汪氏义庄:在480号,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汪士钟创建,门口设有木栅,原屋宇五进,现四进,上世纪九十年代改为“古宅新居”。
郁氏家祠:在502号,郁沈懋萱氏创建于甲子春(1924),并办郁氏尚德小学(现名大德小学),原有黄炎培书“礼堂”匾额,韩国钧撰书楹联。现存门厅、享堂。
陕西会馆:在金家弄口西侧,508号,乾隆六年(1741年)西安商人邓廷试、刘辉扬倡建。曾为山塘最大之会馆,前有隔河照墙、旗杆石、石狮,分拱形三门,门楼砖雕三国人物故事。内有戏台,两侧阅台各十一间,阅台下为庑廊,廊柱盘龙。与戏台遥遥相对者为关帝殿,殿前有石砌露台,四周石柱雕狮,露台前两侧为吹鼓亭,台中央铁香炉,重一万五千斤。会馆两侧为春秋楼、文阊阁、财神殿及附房,其后为荷花池、九曲桥。各类重修记石碑达十块之多。1958年在此建金阊化工厂,毁。现仅存一残破石狮、三尺见方覆盆式青石砫础,还有三间偏殿。金家弄西侧围墙高峻,下部以青石条垒砌,即为陕西会馆遗迹,约略可想见当年规模。
东齐会馆:在552号,又名山东会馆,顺治间胶州、青州、登州等地商人创建,乾隆时重修,门前有青石狮,内有关帝殿,殿宇宏敞,园池清幽。现仅剩大门两侧门墙,高大巍峨,通体水磨细砖贴面,瓦檐下雕饰斗栱,亦颇精致。又,内存古建筑一座,面阔五间,其四立柱为楠木,梁枋雕花。瓦倾椽摧,风雨飘摇。
观音阁:在桐桥西侧,即578号,原东侧临水。建于清,民国二十九(1940年)重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楼阁四合,中央为天井,大门砖额“观音阁”,西侧门额“般若庵”。原桐桥西堍有塔式铁香炉,上镌“道光十九年铸”,毁于“大跃进”。
龙寿山房:遗址在半塘彩云桥下塘14号,乃晋代所建半塘寺(一名寿圣)退居房分院,曾有藏经楼、万寿台、假山、荷花池,境颇清幽。并藏有元代僧善继血书《华严经》八十卷。吴荫培曾募资筑石龛以藏经,并题一联:“绿字赤文,烂然古色;金匮石室,藏之名山。”1956年在此建新民化工厂,寺宇全毁,石龛和血经被移送到西园寺保护。
杭宅:在644号,原为典当行,封火墙甚高峻,内有厅堂、走马楼、砖门楼两座,其中一座砖雕山水人物。
永安龙社:俗称水龙公所,即旧时民间消防机构,在670号。创始于清同治间,有厅楼三楹及书房、卧房全部。原大门为月洞门,天井中为棚式走廊。
敕建报恩禅寺:一名怡紧寺,曾名怡贤亲王祠,土人呼为“王宫”,在普济桥东,728号。
将参议祠:在762号,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祀明末天津兵备道参议蒋灿,祠后有荷花池,天井内有古银杏一株,粗数围,门前四角有两相对之八块旗杆夹石。现仅剩祠门建筑。
(从728号之“王宫”至762号之蒋参议祠,其祠后园林相连成片,东西长达二百五十余米,而今荡然无存。)
五人墓:在青山桥东,775号,与葛贤墓同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五人者: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之墓”碑,原在大门内,1981年修茸时,移至享堂中楹。天井内双石柱坊表,题额“义风千古”。
葛贤墓:在五人墓区。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公堤石幢:一名方碑,三尺见方,通高九尺许,原在青山绿水桥之间甘露律院遗址(783号),1983年移至五人墓区,并建亭保护。现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天庙:原名普福禅寺,原在青山桥浜内三十余米处,寺前有石板小桥,日“普福桥”。清末因供奉自杭州请来之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朱天菩萨,名“朱大夫君”,金身塑像,高约二尺,直立,右手高擎一环,披发跣足,怒目圆睁,为二十四护法诸天之一。又相传为明末投缳自尽之崇祯皇帝朱由检化身。该庙虽小,香火极盛,四月廿四朱天菩萨诞辰,进香拜佛者摩肩接踵。朱天庙毁于1958年“大跃进”,现仅剩“普福禅寺”阳文条石,被移入浜内虎丘村6级某处井台边。
鲍传德义祠:在绿水桥西侧,787号,1919年鲍宗汉建。祠前有“宗仁主义”双立柱牌坊,由民国总统徐世昌题额。
张公祠:在绿水桥东,800号,祀明应天巡抚张国维。谥“忠敏”。祠前曾有“泽被东南”四立柱石坊,石坊前有石狮一对,祠内有“风情海江”匾额。1909年11白13日,柳
亚子、陈云病等17人雅集于此,成立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团体――南社。
李氏祇遹义庄祠:在虎阜大桥西侧(815号),现存三进清代建筑,后面楼房及祠内石坊已毁。
李公祠:在845号,祀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其旧址为乾隆时蒋氏塔影院。祠内“谕”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埋入土下,近年重新发现,置园中。现存大门、议门、享殿、望山楼、塔影池、三曲桥、假山诸胜。
3、牌坊
吕大绵妻袁氏节孝祠坊:在540号。建于清代。有楹,现被房屋遮掩,另存石望柱三根,曾有石韫宝《吕氏节孝祠记》碑。
清礼部儒士贝启祚程氏节孝祠:在603号前后祠宇毁于1959年筑双轨铁路及1998年建北环路万福桥,现存一牌坊立于桥侧。浮雕二龙戏珠,枋间隐见“节孝”二字。
唐肇虞孝子坊:在696号,祠门存西侧八字水磨砖墙,上部砖雕极为精致,横枋有石浮雕。
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坊:在701号,祠门两侧存八字水磨砖墙,三横枋分别浮雕风、龙、狮。柱联:“馨香垂奕禩;绰楔表坚贞。”后有享堂三楹。
萧烈妇节孝坊:在704号东侧。二横枋分别浮雕龙、狮等,柱联:“三吴共仰冰霜操;千载常瞻绰楔荣”。
陈松妻张氏节孝坊:在707号,井泉弄口西侧。祠门存两侧八字水磨砖墙,见一横坊,浮雕凤等。
清俞赐麟妻胡氏节孝坊:在斟酌桥西侧(原840号),柱联:“纶綍九重,名高松柏;楷模百世,节励冰露。”横坊隐见姓氏。
4、古碑刻
山塘街区还存有许多古碑刻,主要有重修白公堤、五人墓碑、葛将军墓碑、元和县严禁滋扰虎丘山塘铺户及进香客船碑(以上四碑在五人墓内)、元和县严禁滋扰桐桥观音阁及行人碑、重修山塘胜安桥记碑(以上二碑在观音阁内)、吕氏节孝坊碑(吕氏节孝坊墙内)、重修张公祠碑(张国维祠南民居墙内)等。
小结
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古街之一,山塘历史街区的保护工程延续了其传统结构肌理,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修缮了山塘街两侧的店铺、住家,建筑鳞次栉比,前门沿街,后门临河,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特
色十足。山塘街上有普济桥、野芳浜等胜景,还有“五人墓”、“葛贤墓”等古迹,有“吴中第一胜景”之称的虎丘山,峰峦塔影,山林气象更使人神往。山塘街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商品集散和南北商人聚集的圣地,其繁华市井景象,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被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山塘街经历1100余年的风雨沧桑,其间屡毁屡修。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次进行整修。近年来,苏州市政府组织采取污水截流处理、引清水冲污等治理措施,使山塘街更显江南水乡和苏州街巷的风景。
第二篇:苏州山塘街导游词
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港交错,街衢纵横,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山塘街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苏州山塘街导游词1:
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贸、文化最为发达的街区之一,被誉为“神州第一古街”。山塘老街全长360米。虽仅有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却是山塘的精华所在,被称之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老街重现了当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会馆齐聚。既有苏州老字号采芝斋、五芳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吴韵茶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紫檀木雕、石雕、刺绣等特色商铺。横跨在山塘河的通贵桥桥孔与水中的倒影,浑然一圆,曾让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此击节叫好。乘一叶画舫,听一曲丝竹,真可谓“一声柔橹一销魂”。通贵桥下塘是苏州的时尚之都,一系列风格各异的茶馆、酒吧、西餐厅等,一到晚间便热闹非凡。古老的山塘吟唱着一首和历史应和、与时代合拍的让人酒酣摇曳的歌谣!
根据民间传说,明朝刘伯温为破风水,沿山塘安放七只石狸。一些作者甚至认为“七里山塘”乃“七狸山塘”所讹,不过这种说法并无史书根据。2006年,七里山塘重新安放七只石狸七里山塘。这七只石狸从东到西依次是:美仁狸(山塘桥)、通贵狸(通贵桥)、文星狸(星桥)、彩云狸(彩云桥)、白公狸(普济桥)、海涌狸(望山桥)、分水狸(西山庙桥)。
苏州山塘街导游词2: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长卷(也称《姑苏繁华图卷》),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画的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井景象。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也把阊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是个水乡,河道多,桥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山塘街又是一条典型的水巷,河上装载着茉莉花、白兰花及其它货物的船只来来往往,游船画舫款款而过。
山塘街可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这一段大多是商铺和住家,各种商店一家挨着一家,东段又以星桥一带最为热闹繁华。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桥至虎丘山。这一段渐近郊外,河面比东段要开阔,河边或绿树成荫、芳草依依,或蒹葭苍苍、村舍野艇。这里有普济桥、野芳浜等胜景,还有“五人墓”、“葛贤墓”等古迹。“五人墓”安葬着明末颜佩韦等五位义士,他们为了抗议魏忠贤阉党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最后慷慨就义。再向西行,就到了有“吴中第一胜景”之称的虎丘山,峰峦塔影,山林气象更使人神往。
山塘街一向为历代文人墨客和朝野名士所钟爱,曾留下了许多吟咏之作。而清乾隆帝对山塘街则是分外青睐,他写的诗中,直接提到山塘的就有9首。1761年乾隆在太后七十大寿时,特意在北京万寿寺紫竹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条苏州街,而这条苏州街就是以山塘街为蓝本的。1792年,乾隆帝又在御苑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万寿山北建造了一条苏州街,也还是山塘街的翻版。这两条苏州街后来在战火中被毁,1986年在颐和园又重建了苏州街,使七里山塘的风貌再次重现于京华。
山塘街历来还是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地方,什么龙舟赛会以及各种庙会、节会、花会往往都在此间进行。山塘街还被写进不少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之中,苏州弹词《玉蜻蜓》、《三笑》、《白蛇传》就都写到它。《玉蜻蜓》中金贵升与青年女尼志贞就是在山塘的法华庵里结识的;《三笑》中唐伯虎得遇秋香,所谓“三笑留情”发生在虎丘,而秋香下山归舟,唐寅雇小船追踪至无锡卖身为奴,那“追舟”一回书的地点,也就在山塘河里。
山塘街已经经历了1100余年的风雨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多次整修。特别是1985年,苏州市政府在尽可能保持原来风貌的原则下,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我们去苏州虎丘游览,可以乘汽车前往,而我以为若能沿着山塘街缓步而行,将可尽情领略到江南水乡和苏州街巷的特殊魅力,同时也是一次现实与历史的对话,这必然是别有一番风味
生煎馒头,苏式老汤混沌。酒酿圆子、红豆沙甜品、小笼包、鸭血粉丝汤都很好吃,小笼包是肉馅的,一咬直流汤,嫩嫩的,不过皮稍厚,鸭血粉丝汤满地道,鸭血的量也足,就是味道稍淡。生煎馒头本地人也叫生煎,五元八个。还有桂花糕和玫瑰糕。还有苏式老汤面,当地人喜欢要一碗老汤面在配上一客生煎包,一客就是八个生煎包,半客就是四个生煎。
山塘狸猫(玩具)山塘狸猫——姑苏七里山塘的传说相传明朝初立,话说虎丘山是由老虎镇守的,有一天狮子来到虎丘挑战老虎,要把虎丘山占为己有,老虎为保住虎丘山,请来七只狸猫(力大无比的神兽)帮忙,它们一起合力打跑了狮子并把它赶到了如今的苏州新区,即狮子山(故有狮子回头望虎丘一说)为了防止狮子再次来袭。老虎请七只狸猫镇守在山塘街每一里路的桥头。因此“七里山塘”又有“七狸山塘”之说。
苏州山塘街导游词3:“阴雨山塘”,大家一听到肯定知道这是什么?就是苏州的山塘街了。
就在春节来临之既,我和我的姐姐们来到了山塘街。放眼望去,只见山塘街四周由湖水概括,几条小船在湖面上慢慢地行驶,船上的游客看着这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仿佛到了仙境一般,诗情画意,让人感觉飘飘欲仙。
我漫步在河边,微风轻轻地吹着,湖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好像一丝凉意向我们涌来。我便情不自禁地赞叹:“啊!这儿真美呀!”
继续向纵深行进,好像到了一个古老的年代。地面铺着破旧的石砖,两旁是一写古旧的门面,街道一边还摆着一些小摊位,上面放着一些小饰品和一些乐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走着走着,有许多人围在一个摊位上,我也不知怎么回事,就钻进去。终于,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们挤开了。“哦!”原来,是别人在一边卖龙须糖,一边做呢!我也跟着他们看了起来。龙须糖做起来像拉面一样,先用一个像糖块似的东西放在面粉里柔软,用拉面的方法,把它拉成头发那么细的丝,再拣去比较粗的丝。然后,截去一块,再放上花生,卷起来就好了。我看了,忍不住买了一个,吃在嘴里甜甜的,又香又脆,可好吃了。
吃完了龙须糖,该在这儿留个纪念。突然,我看见一个摊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牌子——“葫芦里刻字”,我就对姐姐们说:“我们买四个葫芦留作纪念吧!”大家连连说好。接过手中的小葫芦,心里暖洋洋的。让我想到一句话:“物虽小,情意重。”
不知不觉,该回家了,我们都有点依依不舍。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美丽的水乡苏州,苏州第一名街——山塘街。
山塘街,我深深地恋上你!
第三篇:我感受到的山塘街
我感受到的山塘街
我和同学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去的山塘街,没去之前觉得山塘街就是个比较好玩的、有趣的、能够将周末打发掉的地方,并没有感觉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我和同学真正到了的时候,态度和情感有了180度的大转弯。
首先,我们站在了一个古桥上,看着山塘河下面的游船载着外国友人轻轻地摇曳欣赏着两边的古建筑风貌,很是惬意。我们在桥上停留了好一会,看着一些居民在河里面洗衣服,这些复古的画面加之小船流水的姿态吸引着我。那深邃的水巷加之朦朦胧胧的水汽,更是显示出了江南水乡的神秘之感,如此的设计,如此的美感便是那1000多年前的大诗人白居易带来的。
接着,我们便进入了其中的半条街,一路上我们先是欣赏了古玩、建筑、商品店......但是渐渐地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自己的想象飞起来了,那些建筑虽然是被修复过的,今天的街道虽不及昨日那般富有古色古香,但是我们对它的感觉存在于对古时的想象中,想象着古时人们的说书,那么的激情洋溢,台下时不时地发出阵阵叫好声;赶集,那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很多少女遮羞着脸面,生怕被剥夺了自己的美丽容颜似的,小孩子们不停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哭闹着要买冰糖葫芦、毛绒玩具;畅怀大饮,无拘无束的倾诉着自己的,埋头深饮,有所沉思的;吆喝声,绵延不绝、响彻整个闹市,食客们随着叫卖声、食物的迷人香气前去大饱口福......后来我们又站在很多名人的家门口转了几转,留了照,便遗憾地走开了。进入另外半边街的时候,恰好天色已晚,原以为我们会立刻打道回府,但是山塘街的灯笼再次诱惑住了我们,整条街被装饰的更有古香味了。节日的气息就包围着我们,使得我们难以迈出离开的步伐。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我们还是伴着月色离开了。
我们不禁感叹:山塘街不愧是一条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果然是“姑苏第一名街”。古色古香,富有神秘的美感,繁华不减,水巷深邃迷人,古桥伴着细水,才子佳人......虽然现在的山塘街添加了很多现代元素,但是它的魅力还是依旧。今后还要再细细品尝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四篇:苏州山塘街:没有诗意的诗意
苏州山塘街:没有诗意的诗意
一
游观苏州山塘街已经整整一年,七里景致皆历历在目。此等风雅情景惟恐哪日忘却,我一直想提笔记录,但一年以来努力整理思绪,却仍然难以下笔。
也许是它名声太响,有着“姑苏第一名街”的美誉。也许是太长,它像一幅典型的中国画卷一样笔直的铺展了七里,每一小段都可以独立成景,所以不能像欣赏用“焦点透视”绘就的西洋油画一样,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可看透整体,而只能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散点透视”的方法移步换景,慢慢品位。也许是它蕴涵的历史典故太多太杂,从风流而富贵的乾隆到风流而落魄的唐寅,从烟花女子董小宛的茅舍到反阉党义士五人的墓碑。总之,山塘街是乐于游观,苦于思考的。
其实,修筑山塘街的目的说来也简单。它的建造者乃是大名鼎鼎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位白师傅不但诗写得平易近人,做工程也很有想象力,杭州西湖上的白堤和苏州的山塘街,就是他专为中国的老百姓量身写就的绝对。一千多年前,在他从杭州转任苏州刺史的任上,有一日他脱下厚重的官服,换上一身轻装,怀着诗人的雅兴,踏着姑苏的晨曦,挤到喧哗的苏州市民中间,走出繁华的商业中心阊门,走向远郊那被青山绿水环绕的虎丘山。那日,他寻思,如果在两地之间开凿一条小河,那他和喜好风雅的苏州人不就可以驾乘吴中最常见的小舟,一路往西,一路划到虎丘山去采风么?回去他便立即组织民工凿河,再从开挖上来的泥土,沿河堆砌成一条堤岸。由此,虎丘山和苏州城,繁华的市井和幽静的山水,连通起来。这河道便是山塘河,这堤岸便是山塘街。从此,七里山塘便成为苏州繁华的代名词,熏陶过唐风宋韵,历经过明朝清风,至今依然。
二
虽为人工构建,但山塘街并不失之于苏州底色,你看水陆并行,临水而居,和另一条叫平江路的水巷同一格局。但是,和宁静内秀的平江路不同,它古人评论它“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站在山塘路头,看到的只是长卷一角,不过这个开篇实在精彩。
色调是红色的,红得浓重而艳丽,这是迎合着中国人的喜庆和祥和的心理红。看,墙角大红的灯笼在高悬,店面上艳丽的霓虹在闪烁,天空中写着各色招牌的锦旗在飞扬,仍然感觉得到千年的脂粉在装点,在这里更能真正理解苏东坡的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的,苏州也是像西施那样的美女,不管是淡妆浓妆都一样美丽。在城中他处,是淡妆的苏州,自然而美丽;山塘街上,苏州美人着一身红装,抹了一层浓浓的胭脂,仍然美丽,而不显一丝庸俗。从整体上看,正是增添了这一条长色地带才使淡青色的苏州城别有风味。
音调是喧哗的。但这是喧哗而并不喧嚣,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而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听,熙熙攘攘的街道,笃笃笃笃的卖糖粥,咿呀呀得喂的曲调,丝竹隐隐的评弹,踢踏踢踏的石板路,唉乃唉乃的摇橹,各种充满生机的声音缠绵在一起,构成苏州特有的音韵。
情调是风雅和市井的对立统一。你可以乘一叶扁舟在山塘河荡漾的碧波里悠闲,可以在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奇货中间挑选,可以在大戏台前驻足赏曲,可以携同窗好友到各色茶馆楼上品茗危坐,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像古时的公子哥儿携友一样沿街漫步,如有红尘做伴,活得更是潇潇洒洒。如此风雅之地连风流一世的乾隆皇帝当然不会放过,他六下江南,多次游览山塘街,现在街头还留有“御码头”的碑刻。但是,并不为游客所注意——他们注意的仅是这个码头本身,乾隆以前的数百年里,成百上千的游客从这个码头望眼欲穿的眺望城外的虎丘,乾隆之后的数百年至今,又有千千万万的过客从虎丘回到这个充满人间烟火的苏州城。在这里,一个人,一块碑,一个故事,至多也只能成为芸芸路人游观的谈资,而不像景山上那棵歪脖子树一样,一个崇祯皇帝就赋予它全部的历史意义。当然,即便是富有天下的乾隆皇帝,到这里也不得不放下帝王的架子,入乡随俗,着一身便装,至多带几个跟班做随从混到市井中去风雅。因为,这里河道太窄,容不下帝王的龙舟(这里也许是少有的有御码头却没有御舫的地方);街道太拥挤,容不得你策马奔腾。所以,山塘街对于达官显贵,是容易发生微服私访的地方;对于市井中人,则是如果发生诸如《三笑》中唐寅雇船追舟,追踪至华府卖身为奴之类的风流荒诞故事。在这里,也不太适合写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新的,连历史故事里的人都仿佛悄悄地被时空送到现代,悄悄地与你同行。
古老的山塘街,正是这样以喧嚣的姿态消隐在静谧的时间中自我升华,用特有的调子发出苏州的声音。
三
“七里山塘,走过一半三里半”,俗话说得顺口,在时间中,山塘喧哗了千年,在空间里,这三里半的半塘桥像一条明确的分割线,市井在东,郊野往西。走过半塘桥,气氛与前半段截然不同。店铺越走越少,河面越走越宽,桥、柳、村舍、人家历历在现,视野也越走越开阔,正可以放逐一下心情,感受这惬意的抒怀。
在这寻常巷陌,烟柳人家,偶尔歇息片刻于桥头,驻足凝视此桥下碧波和河边杨柳都随风飘动,很自然的希望遇到一个像柳树般柔情的姑娘。却说,半塘的村舍原先是住过一个绝世佳人的。她就是明末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她虽为风尘中人却不为此所染,仰慕清高的李白而自号为青莲女史;她又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不时在曲栏花下借笔抒怀。“残柳凋荷绿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一句,显尽了她的魅力。难怪连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都对她一见钟情,以至于直追到半塘,只惜当时小宛也许是要保持她那份自尊和骄傲罢,远远的躲到武夷山去了。后来,小宛终于被冒襄的真情所打动,与他喜结连理。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这对遗民情人把府第那高高的大门重重的关上,书房中,他们可以评文论画,把握属于自己的这一方山水;曲栏下,他们可以赏花对酒,这在乱世中盛开的花朵,最为小宛倾心。这位隐居半塘的佳人就是这样在忧伤中自我坚强,在归隐中自我修炼。
大隐隐于市,在繁华的街市边筑一茅屋,隐于此,可以时常装着一副风流不羁的样子,天天潇洒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也可以我想如果在某个夕阳西下,享拥在阳台的摇椅上,思索人生、文章或者历史,也是很温情的情景。这也是山塘街的气质所在吧。在这片杨柳依依的河水一方,你不会生“佳人再难求”之叹,也不会发兴亡得失之感,因为山塘的河水、屋舍、垂柳,甚至住民,仍在静谧中悄悄地写就自己的历史。董小宛的时代是已过去,但董小宛的故事也许还在哪户寻常人家里发生着。
四
山塘路尾,就到虎丘山下,山上那座塔已层层可数。不错,虎丘是很美,但袭来的却是一股阴风,这里犹如是鲁迅笔下那个盛开野百合的地方——看上去鲜美醉人,但却是坟。
在明末苏州反抗阉党暴动中被杀的五位义士长眠于此。只要是读过中学课本上那篇《五人墓碑记》都知道这五个人,只是很普通的苏州市民,就是当东林党人被当局逮捕时,为人间的正义所激奋而死的。苏州人民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来安葬他们,建好墓门立了碑,以表敬意。这里没有高大的纪念碑,只有矮矮的一方墓穴,墓上盖有绿荫,周围环绕松柏,草丛中偶有栖息于此的蛐蛐在低吟讲叙那些古代义士的故事。墓园外面,山塘河水死般的沉静,而不忍发出一丝欢鸣。从这里回望七里山塘,挺直的路像是那些身份平凡的义士的身躯;路头繁华的街区,更加显得幽静,就像偶尔的嘈杂声更能使人入睡一样。想不到这条著名的路是这样通向这著名的墓碑。
这里的氛围和山塘路头反差很大,正如五位义士的气概和我们印象中温文尔雅的苏州人不一样。山塘街要避开的只是官场的尔虞我诈,而不是人间大义。红色只是装点,喧哗只是气氛,假如面临非常时期,人间的正义就会把归隐于此的士大夫与栖居在此的市井之士组织起来,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立刻充盈这条长长的山塘街,弥漫这如诗如画的苏州古城。而当大事之后,整条街马上恢复到它平素的状态,以特有的节奏运转着,甚至不需要留下任何的痕迹。
今天,静静的墓园里,只几个守墓人正在悠闲的搓麻将,几个小孩正在墓边嬉戏,严穆的气氛早已消融在苏州人的吴侬软语中,恢复了苏州往常特有的悠闲和风雅。只是,我很难意料,如果碰到历史的紧要关头,他们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第五篇:苏州七里山塘街导游词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州七里山塘街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苏州七里山塘街导游词1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长卷(也称《姑苏繁华图卷》),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画的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井景象。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也把阊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是个水乡,河道多,桥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山塘街又是一条典型的水巷,河上装载着茉莉花、白兰花及其它货物的船只来来往往,游船画舫款款而过。这里的房屋沿河有石级,妇女们就在河边洗衣洗菜。那时有些商贩还摇着小船在河中做生意,卖米、卖柴不说,还有卖点心、小吃、油盐酱醋的。住在楼上的也不须下楼,只要用绳子把盛东西的篮子吊下去,就可以买到你需要的东西。
苏州七里山塘街导游词2
山塘街可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这一段大多是商铺和住家,各种商店一家挨着一家,东段又以星桥一带最为热闹繁华。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桥至虎丘山。这一段渐近郊外,河面比东段要开阔,河边或绿树成阴、芳草依依,或蒹葭苍苍、村舍野艇。这里有普济桥、野芳浜等胜景,还有“五人墓”、“葛贤墓”等古迹。“五人墓”安葬着明末颜佩韦等五位义士,他们为了抗议魏忠贤阉党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率众市民暴动,最后慷慨就义。再向西行,就到了有“吴中第一胜景”之称的虎丘山,峰峦塔影,山林气象更使人神往。
山塘街一向为历代文人墨客和朝野名士所钟爱,曾留下了许多吟咏之作。而清乾隆帝对山塘街则是分外青睐,他写的诗中,直接提到山塘的就有9首。1761年乾隆在太后七十大寿时,特意在北京万寿寺紫竹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条苏州街,而这条苏州街就是以山塘街为蓝本的。1792年,乾隆帝又在御苑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万寿山北建造了一条苏州街,也还是山塘街的翻版。这两条苏州街后来在战火中被毁,1986年在颐和园又重建了苏州街,使七里山塘的风貌再次重现于京华。
山塘街历来还是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地方,什么龙舟赛会以及各种庙会、节会、花会往往都在此间进行。山塘街还被写进不少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之中,苏州弹词《玉蜻蜓》、《三笑》、《白蛇传》就都写到它。《玉蜻蜓》中金贵升与青年女尼志贞就是在山塘的法华庵里结识的;《三笑》中唐伯虎得遇秋香,所谓“三笑留情”发生在虎丘,而秋香下山归舟,唐寅雇小船追踪至无锡卖身为奴,那“追舟”一回书的地点,也就在山塘河里。
山塘街已经经历了1100余年的风雨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多次整修。特别是1985年,苏州市政府在尽可能保持原来风貌的原则下,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现在我们去苏州虎丘游览,可以乘汽车前往,而若能沿着山塘街缓步而行,将可尽情领略到江南水乡和苏州街巷的特殊魅力,同时也是一次现实与历史的对话,这必然是别有一番风味!
苏州七里山塘街导游词3
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苏州名胜虎丘山的望山桥,长约七里,所以苏州俗语说“七里山塘到虎丘”。山塘街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据传说乃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建。山塘街一直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
苏州玄妙观
简介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吴郡图经续记》谓“唐置,为开元宫”,明卢熊《苏州府志》谓“晋时号真庆道院”,宋称天庆观,元至正元年(公元1335,一说元贞元年即1295)始名玄妙观,明代称正一丛林,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一度改“玄”为“元”或“圆”,称“圆妙观”,后历遭毁坏,历经整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恢复“玄妙观”旧称。正中及西厢有大小殿宇26座,连绵不绝。
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主殿(三清殿)、副 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山门雄伟高耸,上悬康熙帝御笔赐额“圆妙观”。南宋淳熙 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 大的宋代木构建筑。殿中须弥座上供高17米泥塑贴金的3尊神像,正中是元始天尊,两旁是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称三清。神像 高大庄严,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三清中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传为老子李耳。其像座有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 绝”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三清殿西山墙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 刻360天尊像,合周年数。玄妙观前一条街名观前街,为苏州的主要商业街之一。
苏州香火最盛的地方并非佛教寺庙,而是道教的玄妙观。
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观内建于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殿内供奉的高达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称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观中现存有唐吴道子画老君像、玄宗赞、颜真卿书法等碑刻,弥足珍贵.除三清殿和正山门外,玄妙观还有历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从东脚门依次为:神州殿(元)、太阳宫(清)、天医药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后殿(清)、文昌殿(清)、祖师殿(元)、斗姆阁(清)、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机房殿(明)、关帝殿(元)、东岳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处,西脚门配殿依次为:雷尊殿(元)、寿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处。三清殿后为弥罗宝阁,再后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萨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话传说,如太阳神、雷神、火神、关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寿星、观音等,体现了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信仰的色彩,曾是城乡老百姓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的去所。从康熙十三年(公元674年)玄妙观建筑群图上可以看出东至洙泗巷,西临大成坊,北至旧学前河,南面有黄色照墙横亘正山门两侧,整个建筑群十分壮观。弹丸之地集中了宋元明清历代殿宇,真可谓是一座古典建筑的博物馆。
苏州七里山塘街导游词4
据道光《元妙观志》图载,清代玄妙观盛时占地5.5万平方米,共有30多座殿阁。中轴线上
自南而北依次为正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其他殿阁分布在25处自成院落的“子院”内,如众星拱月般从东、西、北三面围绕着中轴线上的主要殿阁,形成一片巍峨壮丽的建筑群。但自咸丰、同治之际遭受战火后,即渐趋衰落,未能恢复旧观,宏伟的弥罗宝阁也于民国元年(1912)8月28日失火焚毁。1956年,整修三清殿、正山门及东、西诸殿门墙,清理广庭。同年,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后遭受损坏,1981年再修三清殿及正山门。1982年,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苏州市政府又连续拨巨款重修玄妙观正山门和三清殿,殿内佛神重塑金身,已于1999年元月开光庆典。
玄妙观多数殿宇各有山门、照墙,观内广场商贩与百戏杂陈。观内方丈殿为穹窿山上真观下院,直至民国初,该殿振法堂内高悬戒规,内容主要有不准娶家室、不准目无师长等。违反戒规者,轻则重责、重则开除(俗称“贴革条”)。方丈为一观之主。民国元年8月28日,大厦三层、飞甍隆栋的弥罗宝阁失火焚毁,内仅金身神像就有380余尊,阊门外十房庄淘沙户曾拟出资1万元承包清除火场垃圾。方丈倪仰云因失火被提出公诉并辞职,自此方丈威信大降,戒规松弛。方丈管2房、6殿。至北伐时,方丈殿还有五六处山房,近百间屋。各房轮流执管殿事,有帐房、文书及香工10余人,厨师2人。其余12房分掌一至二、三座殿,实各为一独立道院。22年太阳宫住持许鹤梅曾去上海合伙开设玄妙观分院,一年后因生意不好而收歇。20年代至抗日战争中,祖师、灶君、八仙、寿星、水府、关帝诸殿相继圮废、改建或被日机轰炸震坍。三清殿内摆满字画摊,屋面被敌伪人员捉鸽子践踏得严重漏雨。机房殿曾开设赌场,长期出租和被典卖的有神州殿和痘司殿。民国6、32、33和35年曾先后修葺东岳、真官、雷尊和观音殿,但其余诸殿日趋破败。近解放时正山门沦为银元市场。至1949年存正山门及殿17座(即三清、方丈、真人、肝胃、药王、东岳、火神、三茅、天后、真官、文昌、机房、三官、雷尊、观音诸殿及斗姆阁、太阳宫)。1952年有道士33人,家属83人,香工6人;有屋523.5间,内自用200间,余多出租。1956年统计,占地51.72亩,神像519尊,同年将广场周围600余户店摊居民迁出,斗姆阁改建为书画店。1957年全观收入:房地租454元,香火94元,法事29元,其他343元。1958年11月道教学习会直接掌管三清、星宿(原属观音殿,1956年将在清殿花甲星宿塑像迁入,故名)两殿及雷尊、火神的大殿部分,余殿除留少量道士自住外,都交给房管局管理,13道房至此消失。1959年东岳殿焚毁。该殿内的五岳楼,构建工巧,四面殿宇,中峙一楼,“大跃进”中全殿拆去。1964年市政府又拨款整修,三清殿与正山门油漆一新,广场中遍植绿树草茵。
其间失去的殿宇分别为弥罗宝阁,1912年失火焚毁,原地改建中山堂;灶君殿,1917年出借给同仁救火会,1930年被会擅自拆除改建,后为劳保用品商店;太阳宫,1914年为吴县黄天源糕团店门市部;东岳殿,1922年出租给昆剧业余剧团,1959年东岳殿失火烧毁,1961年该殿山门及殿址由影剧公司使用;斗姆阁,解放前为摊贩公会使用,抗战胜利后被典卖给居民,现为民居;祖师殿,1937年苏州沦陷时毁,现为轻工门市部;八仙殿,1931年坍毁,现为菜场;三官殿,1931年借给春苑茶馆,现为茶场;水府殿,1931年造国货公司时,将北局观前菜场迁移至此,殿被拆掉;关帝殿,1937年日机轰炸被震坍,现为花木盆景公司;痘司殿,30年代被典押后成为民居。目前仍属道教使用的除正山门、三清殿外,尚有火神殿、财神殿、星宿殿、雷尊殿,其余的则后
来又被有关单位占用或拆除。
玄妙观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传说动人,旧有十八景之说,分别为元赵孟頫所书玄妙观重修山门碑、麒麟照墙、朝北玄帝铜殿、六角亭、钉钉石栏杆、一步三条桥、无字碑、海星坛、一人弄、杨芝画、运木古井、妙一统元匾额、靠天吃饭图碑,如今十八景中还保存九处。玄妙观文物中著名的还有历代碑刻,有老子像碑、永禁机匠叫歇碑等等计有八十一块。除部分收藏在文庙外,还余下不少成为碑廊,现藏在轻工门市部夹弄内,历劫不灭,弥足珍贵。
玄妙观值得一提的还有正山门八字照墙,当年为此还掀起过一场轩然大波。照墙前原有一排平屋,有七、八家商铺,1930年观前街拓宽,影响这些商铺,德记地产公司出面向玄妙观方丈颜品笙协商拆除照墙,租用两侧地基,搭屋经商,条件是订约十五年,付给押金一万元。此举一出,引起地方人士反对,形成“保古派”与“保商派”之争,后经江苏省建设厅批准,正山门两端建起了与玄妙观极不协调的三层楼房,道观古朴肃穆的风貌从此不复再现。
苏州七里山塘街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