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山洪防御办公室职责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办公室职责
一、建立防御指挥机构,健全乡镇山洪灾害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做到乡镇防御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成立村组防御山洪灾害领导小组,防办工作人员对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做到会看会用。协助水文部门管理和维护乡镇中的雨量监测站设备。
二、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包干到户。发挥广大基层党员骨干的作用,明确每一个党员干部负责几户人家,不仅在洪水来临时负责帮助自己所辖农户的转移工作,还要在平时,与所辖农户结成对子,向村民讲清楚防洪预案中的撤离信号、撤离路线、防御常识、联络方式以及提前转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村村有预案,户户有“明白卡”。
三、落实山洪灾害防御避灾躲灾各项工作,掌握山洪险情动态,收集各地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数据,明确每个村预警雨量值。
四、由乡镇防办统一分村组制定防御山洪灾害的预案,报县防办审批。向群众发放山洪灾害防治“明白卡”,落实预报测报及通信报警的措施和责任,做到转移有路线、避灾有地点、安置有方案、生活有着落、防疫有保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五、组建专业转移队伍,配置预警信号发布设备。在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村组建立山洪灾害防御专业转移队伍,人员由乡镇领导、村组领导、党员、责任心强的青壮年组成。负责在山洪来临时孤寡老人、伤残人士、青壮年外出务工家庭的留守老人及儿童的转移工作,确保转移工作不留死角。
六、为每个村组配置铜锣、口哨等设备。并在每个村显著地段制作一块人员转移方案告示牌。
七、排查隐患、重点关注。对山洪灾害危险区、隐患区和山坡、陡坡下建房居住的群众进行调查摸底,逐户造册登记。山洪来临时,重点巡查这些区域。平时加强对这些区域住户山洪灾害防御常识的宣传。协助乡镇土地管理部门防止农民切坡建房。
八、定期培训、讲座,常识进农家。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防御山洪灾害的培训讲座,免费发放防御常识手册或宣传画,现场示范讲解防灾、避灾知识,重点针对乡镇中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进行宣传教育。
第二篇:山洪灾害防御机构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机构职责
在镇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镇防汛指挥部和相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预案培训和演练,负责山洪灾害防御避灾躲灾工作的责任落实、队伍组建、物资准备、预警建设等。
二、掌握全村山洪险情动态,收集各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数据,及时上传下达和发布预警信息。
三、督促监测员定期进行水库、塘坝、堤防等险工、险段和山洪易发区的监测巡查。
四、动员和组织群众安全转移与避险、抢险,落实安置灾民及做好灾后恢复生产、稳定工作。
五、认真执行上级命令,积极组建山洪防御工程建设与非工程措施的落实等工作。
第三篇:乡镇2020年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乡镇2020年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镇的防汛工作,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顺利度过汛期。经镇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制定此方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规范和指导兴隆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
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
3、编制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本预案适用于兴隆镇范围内的山洪灾害。
二、总结各类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1、山洪灾害的成因
我镇山区乡镇的地形地貌类型较复杂,变化较大,依据地貌形态划分为高山、丘陵、平原,这种阶梯式的地势水平梯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陡坡,对暴雨的分布和洪水组合汇流产生显著影响。这种高差起伏的山地为夏季暖湿气流抬升形云致雨、增加近锋坡面的降水强度和时间提供了条件,易引起长时间强度的降雨,常造成严重的山洪灾害。
2、高强度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因为是丘陵地区,水流落差大,河槽调蓄能力小,汇流快,往往形成陡涨陡落,日降雨量超过140.00mm,即形成洪水,引起洪灾。
三、我镇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暴雨山洪出现的季节性强,4---9月份是我县的主汛期,也是我县山洪灾害的多发期,容易给山区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暴雨山洪的镇域性明显,易发性强,我镇X沿山各村,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造成山洪灾害。
3、山洪来势凶猛,成灾快。山洪汇流快,无数条山沟、溪流汇流的洪水来势凶猛,一次洪水历时一般为1-3天。
4、山洪破坏性强,危害大。山洪灾害常常瞬间成灾,瘁不及防,山洪造成河道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受淹,河堤冲毁,良田被毁,房屋倒塌,严重毁坏基础设施。
四、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成立了以镇人民政府镇长x为指挥长及其它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村也相应成立了以村委会主任为负责人的应急抢险队。但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成灾时间短,全镇山洪灾害易发区设置监测点,监测系统。
2、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镇沿山各村群众有麻痹大意的思想,东陵沟、西陵沟等存在较大的隐患。
五、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兴隆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容易发生山洪灾害的重点村有:X。
六、组织指挥体系
1、组织指挥机构
为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成立以镇人民政府镇长x为指挥长,人武部部长x、副镇长X任副总指挥,X、公安派出所、供电所等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镇政府院内,由x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行政村成立了以村书记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
2、职责和分工
镇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镇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各村防御工作组在镇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各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有关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七、各工作组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内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镇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兴隆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各项工作组的责任人情况表。
八、监测预警
一级预警实施措施:由乡镇政府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情信息发布一级预警,乡镇主要领导根据事先的分包任务,在降雨前到达分包地区,靠前指挥,降雨后,每间隔半个小时由工作小组带队的乡镇干部向分包地区的乡镇领导报告巡逻情况,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立即向事前指定地点撤离。在报警以后,要马上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分包督查该乡镇的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及水利局的技术人员立即赶往该地区,协助乡镇指挥抢险救灾。同时,自然资源、交通、通讯、民政、环保等有关县防指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九、转移安置
转移受威胁地区的群众,应本着就近、迅速、安全、有序的原则进行,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后其他人员,先转移危险区人员和警戒人中,防止出现道路堵塞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原则上向附近的高地撤退,具体撤离路线及地点由各山区乡镇根据实际的地形地势制订。转移时要严格落实责任制,由村干部或乡镇干部分片包干负责,并向群众解释清楚。
十、抢险救灾
山洪灾害应急处理由镇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水管、土地、交通、通讯、民政、环保等有关镇防指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当山洪灾害易发区观测点水位超过限制水位或山体发生变形有滑动趋势时,各观测点及时向上级汇报,由镇防汛抗旱指挥部或有关部门及时发出警报,对紧急转移群众作出决策,如需转移时,应立即通知相关村组按预案组织人员安全撤离。
十一、保障措施
1、汛前检查
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时整改。
2、宣传教育及演练
汛情、旱情、工情、灾情及防汛工作等方面的公众信息交流,实行分级负责制,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培训。镇防汛抗旱机构负责各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人、防汛抢险技术人员和防汛机动抢险队骨干的培训。
专业抢险队伍必须针对当地易发生的各类险情有针对性地每年进行抗洪抢险演习。
十二、纪律
实行行政首长总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是搞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明确规定:“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和防汛指挥部一定要抓早、抓实、抓好,做到有备无患,全面落实领导、队伍、方案、物资等各项责任制,进一步强化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保证防汛指挥调度正常运转。各有关责任人要按照责任分工,深入到分管的防区现场检查指导,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发生汛情时,要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和救灾,切实履行职责。凡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出现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四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 第一节 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
一、山洪及山洪灾害的基本概念
洪水是河流、湖泊、海洋等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内水体突然增大,造成水位上涨,淹没平时不被水淹没的地方的现象,常威胁到有关地方安全或导致淹没灾害。洪水一般包括江河洪水、海滨河口的风暴潮洪水、山洪、凌汛等。我县主要以暴雨洪水为主。天气的变化是造成暴雨,进而引发洪水的直接原因。洪水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洪水发生的周期性是由气候的四季循环所决定的,洪水发生的随机性因气候的多变而变。洪水发生的时间、地点、量级常难以准确预知。
山洪是指山丘区小流域由降雨引起的具有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按其成因,山洪可分为暴雨型山洪,溃水型山洪(拦洪设施),融雪型山洪,冰川融化型山洪。我县主要是前两种。
山洪灾害是指由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二、山洪灾害的基本特征
1、季节性强,频率高。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据统计,全国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达到全年山洪灾害的80%以上。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岗地区,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损坏财产,伤亡人命。2005年新邵“5.31”洪灾,造成19人死亡,26人失踪;新邵、邵东两县10个乡镇近10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8.2千公顷,成灾面积4.2千公顷,绝收面积2.5千公顷;冲毁倒塌房屋3560座,淹死牲畜1.1万头,冲走水产4300吨,22个工矿企业停产;两县有28.7公里公路被冲毁,太芝庙、潭府两个乡镇交通中断,损坏输电线路140公里,损坏通讯线路35千米;洪水损坏堤防140处34.1公里,损坏护岸620处,冲毁塘坝144座,损坏灌溉设施588处,损坏机电泵站18座。直接经济损失1.85亿元。
三、山洪灾害的表现形式
1、溪河洪水暴涨
溪河洪水也叫山溪性洪水,是山丘区溪河由暴雨引起的突发性及暴涨暴落的洪水。当流域普降暴雨时,流域各处所形成的地面径流,依其远近先后汇集于河道。就某一处河道(断面)而言,当近处的地面径流到达该断面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这时洪水起涨。随着远处的地表径流汇集到此处河道(断面)时,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即为此处的洪峰流量。其相应的最高水位,称为洪峰水位。山丘区溪河由于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雨后产流、汇流都较快,山洪过程线一般为急剧涨落,涨也快,退也快,因此径流过程短,洪峰流量大、水位高。这种现象在隆回县高坪地区特别典型。
2、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这种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扑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声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区域横冲直撞、恣意漫流,形成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和有一定坡度的利于集聚水和松散固体物的沟状地形。人类工程活动也是诱发泥石流的因素之一。形成泥石流的地形一般为山高坡陡,沟床纵坡大,汇流地形有利于大量水源汇集,而且多为碎屑岩、浅变质岩及花岗岩风化强烈的地区,或者坡面、谷槽、溪沟堆积大量废土碎石的地方。泥石流的形成与降水关系密切,降雨量越大,形成泥石流的机率就越高。虎形山青山坳的“6.25”灾害就是这样发生的。
3、滑坡
土体、岩块或残坡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贯通的滑动面发生滑动破坏的现象,称之为滑坡。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动体,下滑的底面称为滑动面。滑坡多发生在坡度25°~50°的斜坡上。据研究,约有10余种地层最容易发生滑坡,称为易滑地层。
滑坡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滑坡的形成受各种条件的控制。它的形成因素多而复杂,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由此两类因素迭加而成的综合因素三大类。雨水作用是产生滑坡的最主要原因,一是水渗透进土体孔隙或岩石裂隙,使土石的抗剪强度降低。二是水渗透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抬升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浮涨作用,使土体因水饱和而软化,在重力作用下产生滑坡。此外,坡脚掏蚀、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人工切坡、堆填加载、植被破坏等人类工程活动,也能直接诱发滑坡的形成。2008年小沙江镇的多处滑坡就是充分的说明。
4、崩塌
崩塌是在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在土体中产生的崩塌称土崩,在岩体中产生的崩塌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的崩塌称山崩。大 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石堆。
崩塌的成因类型多而复杂。按其动力成因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由此两者因素迭加而成的综合因素三大类。在自然作用下,常见的巨大岩土体,以垂直节理或裂隙与稳定岩体分开,随着节理、裂隙的不断加深和坡脚不断冲刷掏蚀,在长期重力作用下,当岩土体逐渐向外倾斜,或者遇较大水平力作用时,即会产生崩塌。除重力作用,雨水参入岩土体的节理裂隙中,可产生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以及雨水软化软弱面,也可导致崩塌发生。
四、山洪灾害的成因
1、特殊的气候和降雨
引起我县山丘区山洪暴发及其伴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我县属于季风气候区,每到汛期,副热带高压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南侵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复合交汇,形成了山丘区不稳定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如台风、气旋、高压低涡、低槽、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在此种不稳定的天气系统的作用下,造成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同时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形成局部地域的强暴雨。高强度的降雨,作用于地形地质复杂多样的山丘区,往往极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山崩和溪河、塘库暴满横溢,发生惨重的山洪灾害。岩口镇“6.6”洪灾中石坳村泥石流和太平水库险情就是这种状况。
泥石流、滑坡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及前期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发生的泥石流绝大多数是降雨诱发。通过对发生泥石流的降雨分析,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越大,形成泥石流的机率越高,规模也越大。
2、复杂的地貌地质条件 我县由于群山林立,沟谷纵横,坡陡沟深(山坡坡度一般为30°~45°,最大可达60°以上),沟床纵坡大,以及因新构造运动而形成大量有利于汇流的瓢状或斗状围谷地形,发育了大面积的有利于山体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地形地貌。又由于山地区域的多雨特性,经常出现长历时降水甚至大暴雨,雨水入渗,土体中的水使其抗剪强度降低,导致土体抗滑力降低并使土体下滑力增加,同时饱和土体的渗流和坡面汇流也增加土体下滑力,土体中的抗滑力与下滑力失去平衡,从而激发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的发生。
复杂的地质结构是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我县地表露出的岩石概括为变质岩、砂质岩、石灰岩(泥灰岩)、花岗岩、红岩、松散岩六大类。山丘区分布广泛的土壤主要是由砂质岩、泥岩、红砂岩、板页岩等岩石经风化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这类岩石的风化带和风化物结构松散、容易风化,风化壳厚度常达20~30m。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滑塌沟、崩岗、侵蚀沟等甚为发育,沟头溯源侵蚀发展迅速。这种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影响明显,容易形成具有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容易导致山洪暴发。特别是岩石强烈风化后,表面岩层破碎,抗冲能力极差,一遇暴雨容易发生泥石流。我县的虎形山就是这种典型的地质结构,山坡上到处都是强烈风化后的乱石,随时都有可能滑动。
3、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
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加重了山洪灾害的危害。森林植被在保护土层免遭洪水冲刷、截留雨水径流、调节产水汇流和恶劣天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过度的开发土地、开发自然资源,侵占水面、河道,必将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环境系统失衡,山洪频繁发生。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河道是山丘区泄洪唯一通道,由于山洪伴随着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减弱。又由于人们对山洪灾害缺乏了解,在河道边、滑坡体下建住房、搞建设,不断侵占河道,向河床乱弃、乱倒、乱建、乱挖,河道千疮百孔,河道的泄洪严重受挫,往往造成小洪水大灾难,大洪水大泛滥的严重后果。部分工程规划时,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考虑防洪安全,没有区域内水文、气象等数据的支持,因而造成了山洪地质灾害的惨痛教训。
第二节 山洪灾害防御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山丘地区山洪灾害的成灾原因和特点,山洪灾害的防御重在“防、避”,主要是采取预防和躲避措施。山洪害害的防御必须科学论证,全面规划,逐步治理,从根本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体措施落实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确保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山洪灾害防御,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指挥机构。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是同级人民政府防灾减灾的指挥机构。计划、财政、水利、国土、气象、水文、交通、农业、林业、地矿、城建、保险等各个部门要在政府及其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协同作好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
二、科学编制应急预案
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成立防御组织机构,确定责任人,明确职责,强化行政指挥手段和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②阐述本地区地形地质存在的险病隐患、暴雨洪水特性,列出历史 上发生的山洪灾害等情况;
③明确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的划分范围,具体到村组、到人; ④划定成灾暴雨等级,确定避灾的预警程序、信号发送的手段和责任人,转移路线、转移人员安臵办法和地点,转移安臵任务的分工,制定人员转移安臵的原则和纪律;
⑤提出防御治理的工程措施及其规划设计方案;
⑥提出防御工程资金的来源和筹措办法,以及其他非工程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办法。
三、落实工作重点
一是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山洪灾害易发区每年汛期都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
二是落实预警信号制度。每个村、组、院落都要确定1~2名信息员来发布信号。信号一般为预定的如口哨、打锣、警报器等。当地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信息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三是搞好避灾演习。对预案规定的各项防御措施,汛前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演练,既可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又能使大家熟悉和掌握防灾和逃生的具体措施,避免仓促上阵,手忙脚乱,手足无措。
四、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要广泛宣传,增强意识。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通过电视广播、流动宣传车,出标语、横幅、宣传栏,设立警示牌,编印发送山洪灾害防御手册等活动,来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山洪灾害防御常识。
五、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 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六、强化配套工程措施建设
为全面落实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在落实各项非工程防御措施的同时,还须大力强化工程措施。通过山洪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措施规划,在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形式下,逐年实施工程措施。搞好水毁工程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加大病险水库、山塘治理力度,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构建优良的生态系统。
第三节 山洪灾害时的避险
一、躲避暴雨山洪灾害的转移时间和有效措施
1、有效转移时间。
据目前气象、水文预测技术,人类能在山洪暴雨发生前3—5小时感着有山洪暴雨发生,当出现1小时降雨50—100毫米,洪峰至山脚约2—3小时。从倾盆大雨开始发展到造成灾害,有效转移救生时间约4—5小时。
2、避灾救生的有效措施。
大气流影响形成的大面积降雨的云团中心区,当预报可能发生山洪暴雨的地带,人员要提前一天转移;局部地区天气突然变化,县气象局预报有大雨或有暴雨,当地气温闷热潮湿,且已出现1小时降雨50毫米,人员应立即自行转移,不能等待洪水进了居住地再走。
二、如何在山洪灾害发生时组织安全转移
1、坚持汛期值班制。进入汛期,特别是主汛期,各级政府的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要实行24小时值班。指挥长、值班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严密防范,常备不懈”的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密切关注气象信息和上级部门发布的灾险情预报,时刻关注和了解所在地的雨情、水情变化,在暴雨山洪发生前2—3小时判断决策和指挥转移及时避开山洪 袭击。
2、准确及时发出测报。山洪预报是防御山洪灾害,降低或减轻山洪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工作。气象、水文部门要提前发出暴雨预报,镇村要密切注意暴雨前兆,加强观测,及时掌握雨水情。
3、及时发出安全转移警报。在4—9月份汛期,镇、村两级必须明确若干责任心强的信号员,在接到县、镇指挥部紧急避灾转移命令或获得严重的监测信息后,信号员必须立即发布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预案约定的报警信号。
4、居民及时转移。暴雨突降,洪水水位陡涨,洪流奔腾聚至,可以撤移救生时间一般为3—5小时。当山洪突发,山洪区居民接到转移信号或听到警报后,必须像听到防空警报那样自行迅速转移到预定安全地点。转移时应往两岸山丘高地跑,不逆水流、不顺水流方向跑。转移责任人应负责组织指挥,维护秩序和转移安全。
第五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为有效防治我村山洪灾害,避免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县上安排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特定本预案。
一、***村基本情况
该村距镇政府公里,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水田90亩4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重点监护对象(2名五保户)。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工作机构:
在镇人民政府山洪灾害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本村成立了应急工作组。
组长:
成员:
2、应急工作组及成员职责
应急工作组的职责是:向村民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基本落实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各项措施;做好突发性山洪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组长: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本村山洪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山洪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每天执行“零报告制度”。
民兵连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组织山洪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村民小组长:负责组织本村民小组范围内山洪灾害点监测和其它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响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山洪灾害灾情。
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在应急工作组组长指挥下开展工作,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工作。
三、救灾抢险
1、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本村遇大雨以上强降雨和接上级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山洪灾害点的监测,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地段的巡查,特别是加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土质斜坡、沟口及沟边低洼地带的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由村民小组长立即鸣锣报警,并组织受影响群众迅速撤离,同时向乡人民政府报告有关情况。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调查选点,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安全。
2、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正常情况下每十天监测、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强监测、巡查,每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村民提高警惕,加强观察,发现险情立即报告。
3、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后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宣传到位。向村民宣传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教育村民充分认识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不断提高村民自我防范意见。
2、措施到位。山洪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山洪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勘测到位,并向村民公布。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