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乃才同志简要事迹
赵乃才同志简要事迹
赵乃才,男,汉族。1948年8月5日生,中共党员,现任省人事厅考核奖惩任免处处长。多年来,他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严格执法,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为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要求自己严格,有较高政治素质。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注意与人事工作紧密结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年纪较大,高血压病较重的情况下,仍以一名老同志、老党员来严格要求自己,勇挑重担,带头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出差回来,多是直接回办公室工作。今年1-3月,岳母、母亲相继病重,他都未能请事假探望、照料,老人去世后,了只利用假日回去处理后事。在工作中,他较好地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了较强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严格依法行政,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考核奖惩任免处负责公务员考核、奖励、职务、职位、培训等十多个 1
公务员管理单项法规的组织实施工作,工作量大,政策性强,面临的新课题较多,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在推行公务员法的工作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赵乃才同志带领全处同志,积极发挥处室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分管工作,为我省公务员法的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
1、积极开展公务员法实施工作。组织参与了《黑龙江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法员实施方案》、《黑龙江省实施公务员法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公务员职务与级别、非领导职务设置与管理等政策意见的起草工作,对部署和指导全省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开展了公务员登记中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确定工作,四次就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确定给省直、地市公务员作辅导讲座,指导全省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组织开展了全省公务员法的轮训工作。除此之外,他还承担了省公务员法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量日常工作。组织起草了《黑龙江省实施公务员法工作方案》、呈报省委、省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工作简报、工作汇报等大量文稿;先后6次赴北京、长春参加人事部召开的工作会议并汇报工作;参与筹备全省实施公务员法、改革工资制度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工作会议;及时与省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和厅、办各业务处室沟通、协调,组织召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会议。
2、大规模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
定较好地开展了公务员四类培训。2005年以来,组织举办省直初任培训班6期,参训521人;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4期,参训322人。全省参加初任培训962人,任职培训2130人,更新知识培训30000余人,专门业务培训61550人,开展了公务员法的全员培训、对口培训、出国培训等,我省的培训经验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作为介绍。与省法制办培训处共同组织了全省公务员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知识考试工作。2006年被人事部授予“全国人事系统„四五‟普法先进集体” 称号。
3、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较好地组织实施了全省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和非领导职务职数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全省行政奖励工作的管理,起草了《黑龙江省行政奖励管理办法》,近期将报请省政府常务会批准;组织开展公务员行政处分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
4、努力加强全省公务员队伍建设。2005年以来,在广大公务员中相继开展依法行政教育、“八荣八耻”教育、开展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市地、省直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全省公务员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情况和问题进行调研,起草了《关于组织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的实施意见》;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表彰工作。
三、刻苦钻研,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考核奖惩任免处工作环节多,要求高,处内工作人员又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钻研处内业务,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亲自组织调研、论证,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政策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作中,他还勇于进取,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网上培训,与省电视台、省WTO研究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WTO知识电视大奖赛,在国内和省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关做法在国家介绍了经验。在组织开展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他还十分关心处内同志的成长进步,经常与同志们交流思想,还他向同志们推荐阅读《你在为谁工作》一书,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干好工作,多出干部”,他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严格要求,带头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处同志勤奋敬业,开拓进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2000年以来,曾多次被评选为厅目标考核优胜单位,多名同志被评选为优秀公务员。
四、为人正直,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廉洁自律。在工作中,赵乃才同志严格执行人事政策法规和工作纪律,处处以工作大局为重,坚持原则,秉公用权,确保了公务员考核奖惩任免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在省直单位处级非领导
职务职数核定、行政奖励审核、审批等一些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的工作中,他都能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充分听取分管同志的意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同时,又积极为各单位着想,注意针对工作中政策性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方式和方法,为各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好评。他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建立健全处内各项管理制度,坚决同各种不良现象做斗争,展现了人事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第二篇: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
赵迎路同志事迹资料
赵迎路,男,汉族,河北邢台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10月生,1962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院,1964年进入汾酒厂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汾酒厂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质管处处长、全质办主任、研究所总工,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罗庚创始的中国优选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员,山西省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13年4月16日18时20分因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7岁。
一、心系汾酒、爱岗敬业的崇高境界 事例一
1973年,赵迎路同志在酿酒车间搞试验,暴雨冲毁了他家屋子的后墙角,他都没离开试验车间一步。有时,为了得到一个数据,推导一个数学公式,他就睡在发酵室观察记录全天二十四小时的温度变化,一住就是几个月。
事例二
1983年,赵迎路开始担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亲自编写近二十万字的全面质量管理教材,无数次上台演讲,为汾酒厂培育了一大批全面质量管理人才。他主持了1984年至1986年国家经委对汾酒厂的质量评审工作,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案。在他的带领下,汾酒厂在全国轻工行业中首家获得国家质量管理最高奖——“国家质量管理奖”和“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汾酒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八年时间里,在他的指导下,企业先后有5个QC小组获得国家“优秀QC小组”称号,11个小组获得山西省“优秀QC小组”称号。
事例三
每每有新的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赵迎路便亲自打印成稿,散发给生产一线的酿酒工人们学习、讨论,他要让自己的认识回到实践中再接受检验,他要让科技真正做到从生产中来,再回到生产中去,接受时间和实际的检测和考验。
退休后,赵迎路同志并没有过着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而是用自己退休金购买书籍,潜心钻研,为许多酿酒车间订阅《酿酒科技》等杂志,并亲自主持了采用活性干酵母与生物技术提高汾酒大、二米查 酒数量研究。年过六旬的他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到试验班,跟班八个小组,直到下午五点才回家,一干就是50多天。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他总说:“我不要紧。” 事例四
1999年春节,赵迎路同志主持了总酸总酯的对比试验,为保证试验的真实,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十六,他每天在发酵室一呆就是六个小时。大年初一,阖家团圆之时,他只身一人来到试验班,挽起裤脚,双手背在腰间,用自己患有严重脉管炎的双腿,一瘸一拐,小心向前,生怕漏踩了一粒麦糠,麦芒无情地扎红了他的双腿,他却把无限汾酒情洒向了那一个个地缸,一堆堆红糁,一篓篓美酒……
事例五
退休后,赵迎路一直通过给公司领导写信的方式为汾酒的发展建言献策。2006年8月,已是七十高龄的赵迎路到《汾酒天地》编辑部送稿件,当他看到汾酒生产先进车间和小组的事迹报道,立刻侃侃而谈,通过自己对汾酒生产30年的数据对比论述了汾酒优质高产的特性。大家从他对汾酒的一片痴情中深刻感受到了一名汾酒科技工作者的敬业精神。2009年新一届汾酒班子上任后,赵迎路再次谏言《给公司领导的一封信》,从汾酒文化、管理、科研等方面提出了赶超发展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公司领导与职工的强烈共鸣。公司上下迅速掀起了以“找差距,促发展”为主题的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实施汾酒战略,实现汾酒再铸辉煌统一了思 3 想,凝聚了力量,激发了斗志。
事例六
2013年2月16日,春节收假后的第一天,笔者在整理《汾酒天地》邮箱稿件时,发现了赵迎路发来的第二封邮件,是他在2013年1月21日(农历2012年腊月初十)写的,他在信中写道:
各位编辑:你们好
我是汾洒厂的一名工人,我看了今年《汾酒天地》第26期(总578期)上“庆祝百亿,擘画未来”的相关报道,及李秋喜董事长的讲话全文内容,非常感动。为了更好的学习和领会李董事长的讲话精神,我希望得到一份电子版的“新起点新征程,为实现汾酒中国酒魂、清香天下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李董事长的全篇讲话。希望你们在百忙之中把这篇讲话的稿件发送到我的邮箱。我在这里先谢谢你们了。
赵迎路
二、勤学善思、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 事例一
“假如他不在汾酒干,那就相当于是汾酒厂搬了家了。”一位汾酒厂的领导人这样评价赵迎路。
赵迎路堪称二十世纪的汾酒科研第一人,他是—— “三温定一温汾酒发酵数学模型(即控制了入温、地温、室温,就控制了发酵的最高品温)”的确立者;
“15对时的大米查酒醅酸度在1.38的中心点附近(即1.24~1.53之间)是汾酒优质高产概率的最佳域”的总结者;
应用回醅、回糟及延长发酵期等技术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汾酒总酸总酯的探索者;
“大、二米查入库酒度66~66.9度最好”的提出者; “汾酒酯化在发酵前中期”的指出者; 坚决摒弃低温大水份入缸操作的,还是他;
用数学方法探索汾酒酿造及勾兑工艺并取得成功的,也是他;
他还是——
第一个采用耐高温活性干酵母于汾酒发酵, 第一个引用数理统计于汾酒生产管理, 第一个引用计算机于汾酒发酵, 第一个接种优良菌株生产强化大曲, 第一个研究地缸、甑桶, 第一个采用夏季人工制冷降低品温并取得成功 …… 事例二
1962年,赵迎路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的前身——河北轻工业学院,1964年来到汾酒厂,大学生甘当小学生,拜优质高产的王仓师傅为师,从零开始,学装甑,先学和糁;学和糁,先学拉车;学保温,先学担麦麸。他把王仓师傅耗数十年心血记录的十几本数字材料进行一遍遍梳理,一次次总结,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次枯燥的计算,开始了钻研他所珍爱的汾酒事业。从几万个数据中摸索总结出“三高四准两过硬”的操作法,并推荐在全国酿酒会上宣读。直到今天,汾酒仍然沿用赵迎路同志总结的操作法,并在2006年6月,汾酒的传统酿造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心的他把王仓师傅耗数十年心血记录的十几本数字材料进行一遍遍梳理,一次次总结,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次枯燥的计算,开始了钻研他所珍爱的汾酒事业。
事例三
20世纪60年代,跟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搞汾酒试点,在技术权威王元太的带领下,参与研究,分离出优良菌株汾I、汾II号,同其他科技人员一道,进行了汾酒呈香呈味成分及主体香型的研究探索工作,对汾酒生产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做了初步探索,用科学的理论完善了传统的操作技术……
事例四 早在70年代,他便在汾酒发酵会上提出与全国酿酒专家们的相悖意见:“液态和固态法酿造之间质的差异并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对立统一的,有联系又有区别,他采用数学方法改变碳氮之比,做了试验并获得成功。新产液态酒有的在酸、酯、醇等指标上已达到或超过了固态酒的质量水平——他用科学求实的精神,印证了任何事物之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真理。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酒工中盛传一个观点:“造香容易,提香难。”而赵迎路认为“提香不易,造香更难”,理由是提香虽然不易,流酒的温度、速度、断酒的时间确实不好把握,酒中醇、酸、醛、酯及其他微量成分、协调成分、复杂成分的协调度不好把握,但这只有“标”,难度更大的却是“本”,是汾酒发酵的前期工艺。只有把微生物的消长代谢关系搞清了,找出制约汾酒质量的特别性成分,从前期工艺上对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游刃有余,才能使汾酒科研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史性大跨越。
事例五
1984年,为迎接国庆35周年,亲自整理编写了《汾酒酿造生产技术》,共四十六篇,十多万字,为汾酒工人提供了富有生产指导意义的宝贵教材;几十年来,收集整理论文达70余篇,内容涵盖了汾酒生产工艺的方方面面,为进一 步提升和创新汾酒酿造生产工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性资料。
事例六
1986年,赵迎路同志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者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作为国家代表到日本参加了质量管理盛会;同年,他开发的新产品“杏花仙酒”获“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他研制的“玫瑰香沙棘酒”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他撰写的论文《数理统计方法在汾酒生产中的应用》获山西科协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他的论文《优质高产是汾酒酿造的独有特征》获得山西科协科技进步二等奖……几十年来,赵迎路发表在国家二级刊物——《酿酒》、《酿酒科技》、《中国酿造》及国家一级刊物——《中国管理科学》等杂志上的论文就有近五十篇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深化汾酒发酵认识,应用高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汾酒酿造事业》、《清香型白酒发酵中的酯化研究》、《新产汾酒优质率与总酯达标率的相关分析》、《汾酒大米查发酵最高品温的研究》、《应用经济数学方法推动汾酒经济发展》、《新工艺白酒的勾调实践》等等。
事例七
1989~1992年,东分厂汾二车间赵书泉领导的小组连 续四个周期优质高产,被誉为“流酒大王”,一般人认为不可思议,赵迎路却认为世上一切的不怪都是从怪中产生出来的,他认准“共性寓于个性,普遍寓于特殊,一般寓于个别”的普遍真理,采用抓典型指导一般的工作方法,深入调查,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并总结其工艺特点,结果证实该小组有独特的操作技术,经过广泛宣传、论证,用经济数学方法得出结论——“优质高产是汾酒酿造的独有特征”,从而使大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掌握了汾酒发酵工艺诀窍的汾酒工人,出酒率和优质率逐年提高。
事例八
赵迎路笔耕不辍,是《汾酒天地》编辑部的常客,经常来这里投稿,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习心得,并通过报纸了解汾酒的发展动态。
2011年夏天,他拿来一篇打印好的稿子,编辑以为是他请别人打的,就告诉他让打字的人把电子版发到报社邮箱。赵迎路笑着说:“这是我孙子教我用拼音打字法打的,还不会用邮箱,等以后学会了就直接发到邮箱。”
2012年2月4日,《汾酒天地》邮箱收到了赵迎路发来的第一篇电子稿件,是他与前汾酒厂副厂长齐印增合写的怀念原汾酒厂书记刘凤亮的文章。两位70多岁的老人,不耻下问,虚心学习电脑应用技术,用键盘一字一句地抒发出他 们对汾酒的深厚感情,值得每一位汾酒人学习。
三、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 事例一
赵迎路同志经常衣冠不整,有时扣错了扣子,有时穿杂了袜子,有时胡须满腮,有时头发蓬乱。老伴儿说:“他从不注重吃穿,从没有自己买过一件衣服,对有困难的人从来都慷慨解囊。”赵迎路同志曾经多次资助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弟上学;他的家庭并不富裕,1966年搞“四清”时,他把棉袄送给矿工,自己只得穿单衣过冬;就在那年,家乡遭受地震,他不仅没有伸手向国家要钱,还给大队寄了几十元钱。他只要看到身体有残疾的,或者沿街乞讨的,二话不说,掏出钱来就给。赵迎路常说:“自己身上带的钱了,不把钱掏出来给人家,心里下不去。给了人家,心里就踏实了。要不是真困难,谁还愿意乞讨了?”
事例二
1968年,他到浙江一带出差,准备乘轮船从上海到青岛,买票时看见一个妇女跟两个孩子在一旁流泪,上前询问后才知这位母亲要带孩子们去青岛,看望在那里工作的丈夫,身上的钱只够买两个人的船票,赵迎路毫不犹豫拿出5 10 元钱为她买了第三张船票,并一路照顾三人顺利到达青岛,让他们一家团聚。
事例三
在赵迎路刚来汾酒厂上班时,无意中听到有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家庭比较困难,在汾酒厂附近插队,而且父母离异,又是外地的,他和妹妹由没有工作的母亲抚养。赵迎路就经常自己主动带着钱和东西过去看他。隔一段时间,男孩要回趟家,赵迎路就给他联系,看厂里有没有往太原送货的顺车了。没有顺车,赵迎路就拿2块钱给他买去太原的汽车票。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赵迎路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先后资助了长治、太原、浙江等地的家庭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事例四
“不管外界怎样看待我,时间对我永远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奋发向前永不停顿、永不怠惰,一个接一个地打主动仗、进攻仗,对内、对外,顺利、坎坷,都是一样,一样,一样……”这是赵迎路1986年日记中的一段话。
由于工作的需要,赵迎路的行政职务几升几降,曾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质管处处长、全质办主任,后为研究所总工。无论什么岗位,无论主持什么样的工作,他对汾酒事业的执着和钟爱,却始终如一。他推崇一切从零开始的观点,认为无论汾酒事业的基础有多敦厚,都要有“漫漫雄关路,一切从头越”的严谨胸襟和壮志豪情。
事例五
长期的劳累和不规律的生活使赵迎路患上了难以治愈的慢性病:脉管炎和萎缩性胃炎。1988年,西分厂生产出现波动,作为刚上任的分厂总工程师,他不顾当时自己严重的胃病发作,亲自劳动试验一个月,收集数据。他为了亲自看发酵材料品温的变化规律,睡在发酵房几十天。为了证明保温轻重对汾酒质量、数量的影响程度,有一年,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六,一天连上两个酒班作试验,一点也不觉得累、不觉得苦,一分钱报酬也没有,就是为了掌握第一手数据。胃疼得厉害了,他就吃几块水果罐头压一压,实在忍不住就喝几包三九胃泰。脉管炎病情加重时,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为了治好他的脉管炎,厂领导出面,帮助联系了医院住进去后,一听治好要花6万元,他认为人家是骗钱,和人家大吵一通勉强住了十来天,就不治了,又改住一家要价低的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得知这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他干脆回厂忍痛上班。住院期间,本来有两种病人床位,一种就在医院内, 但是价格高,另一种远在400米外,条件差,但他坚持要住便宜的病房,天天拖着一条病腿走好几趟。别人劝他换一换,他就是不肯,不理解他的人,说他是自讨苦吃,是“小气”。
事例六
返聘期间,他不收取一分报酬,为汾酒科研贡献余热。由于年纪愈来愈大,腿脚不便,他便经常在家里做实验,一台天平秤、一只试管、一个酒瓶,一盏酒精灯,一摞摞数据资料,继续伴随着他在汾酒科研道路上如醉如痴地跋涉前进。大家都说,赵迎路就是汾酒一盏灯,这盏灯照亮了汾酒科技与质量工作前行的道路。每年公司召开汾酒周期生产经验交流会,赵迎路都要收集生产数据,对“优质高产是汾酒酿造独有特征”这一科研成果进行再剖析,再论证。
事例七
2010年春节前夕,赵迎路被诊断为食道癌。然而,他并没有停止为汾酒努力工作。他每日在老伴儿的搀扶下挪到书桌旁,用颤抖的手翻阅杂志,不断研究酿酒工艺,为汾酒发展建言献策,终于在2012年12月31日,出版发行了《赵迎路文选》,这是汾酒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第三篇:赵大伟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三官殿九年制学校 赵大伟
9月3日,根据上级党委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我校开展了解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学习王继才同志爱国奉献精神活动。
我听取了学校关于王继才事迹的相关介绍后,深受感动。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战略位置一直十分重要。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立民兵哨所,因条件艰苦,王继才前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能做到长期值守。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克服没水没电、食物匮乏,孤岛求生,今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王继才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在艰苦恶劣的海岛上,守岛为国,这一守就是32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从王继才同志的事迹中,不仅学习到了他非凡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牺牲小家,成就大家的精神,并且还影响着一批有一批的年轻人投入到为国奉献的队伍中来。王继才同志虽然离世了,但他的党性光辉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在他的感召下,放下小学教师工作,多年来一起守岛的妻子;还有励志守好国门口岸成为南京边防检查站边防警官的儿子王志国,一家人都在为国家奉献,守在一线,最艰苦的地方,我们要用心学习王继才的爱国精神,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更要学习王继才同志默默付出,坚守岗位,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不怕苦不怕累,有担当,始终以高要求监督自我,牢记入党初心,为国为民无私付出的精神,学习他不为艰苦的环境而退缩,不为外界的繁华而动摇,坚定不移地为国奉献。时刻以一名优秀党员标准约束自己,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刘茂才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刘茂才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刘茂才,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脑病中心学科学术带头人,1937年10月生,1963年7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4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3年7月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内科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1997年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我国中医脑病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上世纪70年代,他率先开展中风病研究。针对当时普遍把手术作为中大量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认为中医药只能在中风后遗症等康复阶段发挥作用的偏见,他系统总结中医药学的精髓,率先提出“气血失调,痰瘀为患”的中风病防治理论,确立了“清热平肝、破瘀涤痰、通腑醒神”的治则,创新了出血性中风特别是中大量脑出血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法,研制了系列专科成药,彰显了中医药优势。
为了便于基层和西医医院推广,他提出了中风病阴阳类证辩证体系指导下的治疗方案,简明实用,得到了全国300多家中西医院的临床应用,并成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协作单位临床路径。
他创立的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脑病专科,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拥有特色专科门诊10余个、病区7个、病床400余张,是全国最大中医脑病临床中心。
突出的中医特色和疗效赢得了西医同行的尊重,2005年,著名的西医脑病专家凌锋教授选择与刘茂才团队共同创建了全国首个中西医结合脑病中心,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誉为“中西内外、比翼齐飞”,影响辐射海内外。
二、主持国家攻关课题,创办全国性中医脑病学会
连续40余年,刘茂才带领的团队围绕中医脑病防治不懈研究。他主持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中大量脑出血的研究”,使出血中风病死率下降12%,致残率下降13%,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评为“优秀科技成果”,是当时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以他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案为主体的研究课题,列进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收获了中医药治疗脑病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杰出的学术成就和行业影响力,使他被推选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又受王永炎、张伯礼院士委托组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历任“名誉主委”、“终身名誉主委”,推动了学科发展,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成就奖”。
三、广育英才,为中医发展培育了一支生力军 1997年,刘茂才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刘茂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他出版《中医脑病临证证治》等专著,举办全国中医传承论坛,桃李满天下。传承人活跃在中医的多个学科领域,成为著名专家,如黄燕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主任委员,杨志敏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学术带头人、国家治未病基地领头人,多人获得全国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四、在全国率先推动“师带徒”,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从医54年,他始终以高尚的医德广受群众的赞誉,获评“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上世纪80年代初,他抢救脑外伤昏迷三十天的无名氏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引发热议,成为了当时影响社会风气的标志事件。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医传承青黄不接,他和医院同事一起率先推动名医“师带徒”工程,邀请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带徒,使岐黄传薪在业内蔚然成风,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他为广东在全国率先建设中医药强省积极献计,带头践行。200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奖”。
第五篇:伊才勇同志优秀事迹简介
伊才勇同志优秀事迹简介
伊才勇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兢兢业业、勤劳务实,为企业的壮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得到了公司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
一、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将企业带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他通过引进MBA先进的管理经验,组织公司高层学习世界著名企业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使管理人员的营销思维和管理方式得到很大的提高。增强了管理人员对外资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为企业“立足辽宁辐射全球”的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了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在这套管理体系下,人事任用和薪酬发放上的主观随意性减少了,制度成为至高无上的管理者,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提拔,职工的辛勤工作得到了认可,经济处罚也被沟通和培训所取代,人性化的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二、打赢国际反倾销诉讼案,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新兴产业
2006年欧盟对华436家速冻草莓出口商提出了反倾销诉讼,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员工上下同心,配合律师共同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大一宗农产品反倾销诉讼案,而我公司是此次诉讼案中胜诉的2家出口企业之一,是辽宁省内唯一的一家。公司于2005年兴建年产500吨果菜冻干生产线项目。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严格要求,锐意进取,在短短的七个月内便提前完成了的全部土建工程,降低了建设成本。项目将在2008年底投入生产,届时将新增销售收入7500万元;利润2627万元,税金579万元,出口创汇908万美元。
三、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作为一名优秀领导者,他经过多年来的劳动付出,使公司发展成为丹东地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的领军企业,并荣获了国家、省级、市级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278万元,其中出口创汇1185万美元,年利润437元,税金268万元。同时带动了地区内的包装、印刷、运输等二、三级企业的快速崛起,形成了一条产业集群链。
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他用创新的模式带动了地区农副产业的快速崛起,他提出的“农业产业化规模管理”的设想,以科学化的程序一步步指导果农的种植。使得当地的种植业形成了地区规模化,实实在在的增加了果农们的经济收入。目前共发展长期签约种植户已达8000余户,带动草河经济管理区内山东沟村、黄岭村、管家村、上堡村、下堡村、秋岭村、保卫村9个乡村,75个村民组的11000人致富,共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18000亩。农户在以前人均纯收入40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收入近2500元。使地区生活水平标准进入小康生活。
五、心系下岗职工,共建和谐社会
他时刻不忘关注社会弱势人群的生活状况,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公司在招收加工生产人员时,他首先考虑到就是招收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年龄相对稍大的下岗工人,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他不仅按期足额的发放工人的工资。并且在各项待遇方面也最大限度的满足工人的需要。他通过对公司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提供300人就业岗位,安置了社会的富余劳动力,为政府缓解了就业压力,为下岗失业职工提供了生活保障。既巩固了地方经济,又安定了社会,又壮大了企业的自身,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