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玉才事迹
矢志不移,生命守护
—平泉县小寺沟镇仓子村乡村医生林玉才先进事迹
一、贫困家庭走出来的白衣天使
1971年,林玉才出生于平泉县小寺沟镇偏远的农村,家境贫寒,父母多病。父亲因肺心脏病无钱医治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母亲一人带着他和两个弟弟艰难的生活,后来做为长子毅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并立志念完书长大后当一名医生,为更多的父老乡亲治病,每当想起因父亲无钱治病就痛心疾首,决不能让没钱治病而死的人间悲剧重演。其实林玉才从小学到中学始终是品学兼优,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但家庭实在困难只好不读高中而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平泉县卫生学校中医中专班,三年如饥似渴的努力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评为“优秀学员”而毕业。
1991年参加工作,二十年来终于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受到乡亲们的好评,领导的赞誉。国家、省、市、县各种奖项达十多种。2011年被评为“平泉县基层名医”;2011年评为“全市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医疗卫生工作者”;2012年评为“2011年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2006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被当地百姓称为“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白衣天使”,林玉才用执着的追求,辛勤的汗水诠释了一个普通村医对父老乡亲的爱,用他自己的话说:“矢志村医终不悔,百姓健康我心甘”。
二、爱岗敬业,心系患者显真情
1990年拜平泉县名中医申兴华为师2年,受益匪浅,积累了宝贵经验。1991年底,他被分配到黑山口乡卫生院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可是看到乡亲们赶十多里的山路,不管白天黑夜、阴天下雨极为不方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里缺医少药,他下定
决心辞去乡卫生院的工作,回村当了一名乡村医生。可是村里没有房子,没有资金,林玉才就先租了两间房,借钱购买了药品、器械和办公用品。因他耐心、认真、细致、服务周到,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多年来,他勤奋好学,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博览各种医学书籍及刊物,一边参加成人大专自学考试,拿到大专文凭。2009年,林玉才代表平泉县乡村医生参加了承德市岗位大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他反复研读中医四大经典和《医学衷中参西录》,总结出好多中医的治疗方法,例如运用中医“为病外”及“冬病夏治”的理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方法治疗慢性气管炎和哮喘,几年来免费为400余名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免除治疗费用超过4万多元,现有80人已治愈。黑山口村的张占恩患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在林玉才的精心调治下免费为他治好了。2007年11月,老人给林玉才送来一面写着“内病外治献医施药、医德高尚实乃可敬”的锦旗以示感谢。
2004年2月23日,仓子村敲锣打鼓的好不热闹。原来是村民张凤山带着家人和亲属一行20余人到卫生所送牌匾,牌匾上面赫然写着“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八个大字。在群众眼里,这牌匾是患者对他的最高褒奖,可在他心中那是患者对他的信任。2004年春节那天,人们都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里,可林玉才仍在村卫生所坚守着,忽然电话响了,慌乱急促的喊叫声,“林医生,我是张凤山,我老伴快不行了,快来看看吧!”,林玉才二话没说背起诊包就往张凤山家跑。当时病人已奄奄一息,家人已给病人穿上了装老衣裳,林玉才镇定而快速的为病人进行了检查。鉴于病人是因肺心病引起深度昏迷,生命体征十分微弱,他立即采取了抢救处理,骑
着摩托车去当地卫生院借来便携式氧气桶,给病人及时吸入氧气,配合着静脉注射,大约20分钟的时间,病人慢慢的苏醒过来,张凤山老人握住林玉才的双手,含着热泪颤抖地说:“及时、谢谢、太谢谢了!”在林玉才的精心治疗下,张凤山80多岁的老伴现已痊愈了,正享受着天伦之乐。也就是从这件事后,他买了一个大氧气瓶、一个便携式氧气桶、两个氧气袋,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方便。一次次的救治成功,在左近十里八村传开了,乡亲们说:“这不就是白求恩式的大夫吗?”
早年父亲的病死、贫困无助给他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村民王宝森一家三口都有残疾,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他们平时的零药他从不收钱,还免费为他们体检,治病不收费,节日里为他们送去米面和油。在仓子村像这样贫困户何止一户?“现在都是以药养医,而林玉才这个村医,在药品上价格非常低,出诊从未收过钱这不是零差价、零诊费吗?这样的人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吗?这就是我们村里穿白大褂的雷锋。”南仓子村书记姚明春感动地说。
三、勇于创新,筑起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只有观念跟得上,措施才不落伍。林玉才主动适应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形势,逐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好方法。针对村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他把健康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讲究室内卫生、常开窗通风、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晒被褥、不喝冷水等等。
每当到传染病流行季节,他们宣传队就开始忙活了,穿街入巷、进村入户宣传起健康知识来。几年来,仓子村的传染病发病率在全县最低,村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林玉才山上采挖苍术、贯众等药
材,配制小药方免费发给村民,提高村民的免疫力。同时,他自已出钱购买过氧乙酸消毒液,将配臵好的消毒液免费发放给村民使用,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预防非典的知识,每天不辞辛劳的为村小学、公共场所消毒。
林玉才爱钻研,每年都采摘一些中药材,如艾叶、苍术、薄荷、柴胡等,将这些药材炮制后研成粉末制成精美的香囊发给本村和邻村的小孩,利用中药的芳香开窍、癖秽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预防小儿感冒收到良好的效果。自从2006年至今已发放中药香囊3000多个,深受广大儿童和家长的喜爱。
重视预防保健工作。他把工作做到及时,基础数字清,各种登记齐全,疫情报告及时准确,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卡证符合率达100%,在历年乡镇评比中都名列前茅。同时,他积极协助乡镇卫生院、计生办做好妇女儿童保健和优生优育工作,使本村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儿童系统化管理率达92%以上。
四、热心公益,献热血情暧人间
“奉爱心感天地,献热血暖人间” 2006年承德市中心血站为他送来这面锦旗。自2001年截至目前林玉才献血已达3万多毫升。在他的感动和带动下,更多的村民参加了无偿献血,逐渐组成了一支400多人的无偿献血队伍。现在这支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已有100多无偿献血者超过1000毫升,其中有十多个献血者还得到了国家无偿献血金奖、银奖和铜奖。承德市中心血站每年都到他所在的村采血两次。他说:“通过无偿献血,人们传递着爱心,自己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为此,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向他颁发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河北日报、承德日报、承德晚报,河北省电台,承德电视台、平泉电视台先后报导了他的事迹。
五、矢志不移,生命守护
林玉才扎根乡村二十载,赢得百姓一片爱。谁家有了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都会主动帮忙;谁的心情不好了,都愿意找他聊聊。他医德好、医术高,有很多个体私营医疗机构花高薪聘请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老百姓把他当成贴心人、健康的守护神。
在众多的荣誉面前他说:“我的根在农村,是这块热土,是这里的人民养育了我,其实我既不能妙手回春,也不能起死回生,只要所有家庭都过上健康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第二篇:汪玉才事迹
石台县占大初级中学汪玉才事迹介绍
汪玉才,男,中共党员, 1957年元月出生,1975年元月高中毕业,同年2月开始任小学民办教师,1978考取池州师范,80年毕业后任初中数学教师至今。1994年取得大专学历(函授)。04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
35年来他始终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35年来他始终战斗在皖南贫困山村。
他从事过多年的班主任、年级组长和数学教研组长工作。
他没什么壮举,也没什么惊人的功绩,但他有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有对学生的爱心,有无私奉献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一、无私奉献,无悔人生
前些年,汪老师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两个不懂事的孩子,爱人无工作,家境贫寒。但他从来没有因家庭原因影响工作。93年80高龄的父亲一病不起,卧床半年多,直到去世,他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一节课。2003年他的84岁老母亲不幸患上癌症,他未请过一天假,只是周末有时回家看看老母亲,为母亲求医问药。同年9月3日他母亲去世,也只用三天忽忽料理丧事即回学校。91年我地雹灾,当时狂风暴雨夹着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倾刻山洪暴发,道路塌陷、山体滑坡、桥梁冲毁。尽管他当时正生病发烧,但为了学生的安全,仍和部分老师冒着暴雨、顶着冰雹组织学生到安全地带,稳定学生的情绪,并带头送学生回家。而当时他的女儿才8岁在小学读书,山洪冲进教室,其他学生都由家长接回家了,只剩下他的孩子和另一学生站在没膝的水中哭泣,每每谈到此事他总是后怕但无悔,因为他为的是更多学生的安危。95、96、98我地洪灾,他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实验室、食堂、图书室以及有残疾的老师,抢救了他们和学校的财产后,才顾及自己家庭。而他的家俱因未及时转移损失严重。由于在抗洪救灾中表现突出,得到镇党委、政府的通报表扬。02年以来除教育教学外,又挑起学校基建工作,对他来说,没了寒暑假,没了双修日,没日没夜。终于支持不住,于2003年10月17日昏倒在办公室。病情稍好后,他一如既往。2008年元月18日再次昏倒,一连数日没吃没喝没起床,至今没有完全康复。经查他患有严重的颈锥病、喉炎、关节炎。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带着毕业班的数学。
二、关爱学生、严慈相济
他在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能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陈平平因父母双方身体不好,生活非常困难,是动员后才入学的,上学后又几度辍学。汪老师带头捐助,从而带动部分教师和学生捐钱、捐粮,使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李随胜鼻出血不止、休克,他主动送他到县医院并为其付医药费300元(该生家庭贫穷)。学生陈杰因心肌炎几次夜里发病,他都陪伴直到交给家长才放心。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不仅培养了 1 一批高素质的优秀学生,而且转化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生,转化了一个又一个差班。对一些所谓的“调皮生”,他不歧视、不放弃、尊重爱护、平等对待,处处关心、帮助,教学上分别要求,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留守学生吴志敏特别调皮,很不好管,成绩很差。汪老师深入了解情况后,从关心他的生活入手,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该生初二时加入了共青团,学习成绩达到全年级中等水平。84年2月他调入占大中学,当时的初二(2)班是一个老大难班级,已换了几个班主任,仍没有起色。汪老师接任班主任后仅仅用了一学期时间,就使该班成为我校最好的班级之一。92年他又接手一个调皮学生最多、纪律最差的初三(1)班。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个班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成为全校先进班集体。93年以前我校中考成绩不尽人意,93年秋季对初三班级进行了重组,汪玉才老师仍任一个班班主任,94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打了一个翻身仗,改变了占大中学的形象。这一年他所任的班级评为县级优秀班级。
三、教育教学、精益求精
几十年来,他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取得优异成绩:
1、有21个学他是任毕业班数学教学,统测成绩或中考成绩均名列全县前茅,其中有9个学均分全县第一。任非毕业班时,只要全县统一检测,他所任教的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其中有2次全县第一。在本校,他的教学成绩在平行班中总是第一。
2、辅导学生竞赛,取得良好成绩。8人获市级奖,23人获县级奖。
四、终身学习、探索创新
汪老师是我校的骨干老师,但他从来没有放松学习,他读过很多教育教学专著和刊物,查过大量资料,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论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1、2003年《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例说》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此论文发表在《中小学数学》2003年第9期,国内刊号CN11—2370/01。2、1999年《“异步达标”教学法初探》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并被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一书刊用。
3、论文《解题后的联想》发表在《初中生必读》2004年第九期,国内刊号CN34—1034/G4。4、2000年《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获池州市一等奖。5、1996年论文《非智力因素,学习的动力》获市二等奖,县一等奖。6、1997年论文《小议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益》获市二等奖、县一等奖。
7、另外有十余篇论文在县校级获奖或交流。
8、在全县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课题是“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
9、教案《垂直于弦—直径》和教案《弦切角》均获县第一名。
10、县级观摩课:课题“弦切角”,获好评。
11、参加县名师送教活动,借班上课获成功。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2、2002年,在参考了全国各地的“目标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异步教学法”、“问题系统教学法”、“青浦方法”等数学教学方法后,结合我地实际,提出“分类指导、异步达标”教学法。这一课题研究是我县第一个比较规范的课题,得到县教研室的重视和好评。
13、专题讲座,“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索”“解题时的联想”获好评。
14、调查报告:“农村初中后进生成因分析及对策”,对指导我校课题:“留守儿童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5、编辑校本课程资料二册。
16、制作教学课件15课时。
五、引领指导、共同提高
首先,汪老师以他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感染着所有老师。老师们看到他这么大年龄,身体又不好,还能起早歇晚,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潜心钻研业务,没有不感叹的。其次,汪老师作为年级组长,认真指导班级工作,他常告诫年轻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好习惯,工作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重身教。他主持制订的“德育工作常规”和“后进生转化常规”,对年轻班主任起着指导作用。第三,汪老师能无保留的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传给年轻教师。在他的指导下,我校青年教师逐渐走向成熟。洪光利老师的班级2008年评为市先进班集体。程国祝老师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青年数学教师洪新发、吴忠诚、吴忠献分别选拔到我县一中和二中任教。同时为我校数学成绩始终稳定在全县前列、我校学生多次获中考状元、上学我校评为县先进学校立下汗马功劳。
六、得到公认、收获荣誉
1987年评为县委、县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1993年评为镇党委、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1994年评为县委、县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1997年评为县委、县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2003年县委、县政府授予他“初中教学骨干教师”。2004年评为县委、县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
2009-6-28 3
第三篇:向南林事迹
青年士兵楷模向南林事迹
向南林,1981年9月出生于一个党员家庭,家乡四川省旺苍县是当年红军的革命根据地。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1999年12月,由于家庭困难,还差半年高中毕业的他选择了参军入伍。2001年8月,考入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65426部队高炮团修理连。入伍8年来,他8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士兵标兵,1次被集团军树为学习成才标兵,被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标兵和优秀新装备操作手,荣获首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2007年被军区树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标兵个人,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
他是一名普通士兵,却把伟大理论作为自觉追求,阅读了40多本理论书籍,记下了6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40余次把理论讲台搬到军师部队和大中小学课堂。
向南林是一名“80后”士兵,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英雄的土地,给他留下了红色的记忆。向南林从小就爱看书,读名人传记,读历史书籍,尤其是近现代史。民族的忧患,先辈的奋斗,党和军队的发展壮大,为他打下最初的思想根基。入伍后,军区“学雷锋金质奖章”获得者、第一任指导员曹树林酷爱学习的劲头,钻研理论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使他养成了剪贴报纸、收集理论文章、积攒学习资料、撰写学习体会的习惯。考入士官学校,他以由战士成长为“第三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的周艳忠教员为榜样,确立了学理论成才、靠素质立身的努力方向,对创新理论的学习更加自觉。
毕业分到团里,每天晚上熄灯后,他都想办法学上一两个小时,有时在连队库房,有时打着手电在被窝里。一段时间,他干脆把连队的第一班哨“承包”下来,被连队干部发现后制止,同时为他这种刻苦精神所感动,专门腾出一间库房作为他的学习室。每次出差、外训、演习,他总是带着两个包,一包是行李,一包是书籍。甚至送修装备,在风吹日晒的平板车上也不忘捧书苦读。2004年,团队在外驻训,晚上没有电,他便点着蜡烛看书,一个半月的时间,用掉了40多根蜡烛、20多瓶风油精。为了提高层次,增加深度,向南林利用各种时机向高手学习。多次同“红九连”指导员交流探讨,给军事科学院政工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打过100多次电话进行讨教。一次,向南林去武汉送修火炮,在平板货车上走走停停半个月,停靠在山东聊城货运站。当蓬头垢面的向南林下车打水时,被民警当“盲流”带到车站派出所,怎么解释也不相信他是军人。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车站派出所副所长邴明义和另一位民警写体会文章,对“五个统筹”的内容记不全,急得直挠头。向南林刚在平板车上读过有关资料,便脱口而出:“第二个统筹是城乡统筹„„”两位民警很是吃惊。接着,向南林又从“五个统筹”说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侃侃而谈,尴尬的场面变成了融洽地交流。临行前,两位民警给他买了盒饭,握着向南林的手感慨不已:“部队真是培养人,你简直就是个理论家。”
连队修理维护任务重,自由支配时间少,他就挤时间学习。饭前饭后背记一两个名词,大块时间学一两篇文章,集中上课理解一两个观点,搞好“零存整取”。平时兜里总是揣着小本子,对重要观点、领导讲话、学习心得等随时摘记。学习中,他特别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联系身边的事理解,把一些具体理论观点按照相关论述、官兵理解、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解析。比如,学习“关于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理论观点,在官兵理解上,他用“骏马迷途难走路,人无思想难进步”等语言进行比喻诠释,联系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历程进行分析。先后整理形成了《基层官兵理论学习基本观点辅导教材》、《科学发展观基层读》等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分别被师团推广。先后有2篇学习感言和体会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能带动一个人就带动一个人;能带动一个班就带动一个班”是向南林常说的话。他在全团成立了第一个“理论学习小组”,创办了“理论之窗”小报。他看到一些战友因为文化水平低,学习十分吃力,便主动当好“理论翻译”。有的战友提出,怎么才算可持续发展?他结合连队实际,运用自己的理解,形象地说,抓好修理骨干培养,开展技术革新,把技术一茬一茬传下去,不断提高连队的修理保障能力,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在团里,从团领导到普通战士,包括家属孩子都知道修理连有个学理论的士官,不少连队邀请向南林讲过课,仅去年就6次给全团上课。他还注意发挥自己书法、音乐、表演等方面特长,把创新理论观点写成书法作品、编成节目,使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观点的记忆,拉近与理论的距离。他还结合为学生军训、部队野外驻训向群众宣讲党的理论,担任佳木斯市20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2006年9月,按照“村村大学生工程”的要求,佳木斯市依托地方高校为村干部办了一个培训班。开学时,请求部队帮助军训,团里点名向南林完成这项任务。军训第一天,队列稀稀拉拉,打电话、唠嗑、吸烟,干什么的都有,压根没把教官放在眼里。早有准备的向南林平心静气,用行动改变这些村官的看法。夜深人静,外出忙完自己事的村官们回到宿舍准备就寝,却纷纷呆住了:原本像面包的内务,变成了刀削斧刻的豆腐块。好半天,没一个人舍得打开这艺术品般的被子。再走上训练场,向南林一遍又一遍为他们示范,不厌其烦地蹲在地上用双手反复纠正出腿高度和动作,一身汗,一脸灰,让人看上去于心不忍。特别是在训练间隙,向南林还和他们谈起“三农”、“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头头是道,“村官”们叹服不已:比我们搞农村工作的还了解政策。向南林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心中逐渐高大起来。原本稀稀拉拉的队列变得整齐了,散漫随意的动作变得规范了,对向南林“老向”、“小向”、“哥们”等五花八门的称呼,也变成了发自内心的“向教官”。汇报那天,大家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博得在场领导一致好评,“这个战士不一般!年龄这么小懂得这么多,和气又不失威严,灵活又不失法度。他代表的当代军人形象让我们崇拜。”
他是一名普通青年,却把平凡生活演绎出了精彩,2次面对人生选择,5次经历挫折考验,取得了32个荣誉证章证书,军区、集团军、师团4级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
8年前,向南林走出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参军入伍,目的就是考军校、当军官。向南林的家乡经济十分落后,读书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学习十分优秀的向南林对考大学一直有着强烈的期盼,但他看到父母为了供兄弟俩读书日夜操劳那个辛苦劲,还差半年就高中毕业的他决心另辟蹊径,而把继续读书、考大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直到今天,已经读大三的弟弟每当说起这事来,眼圈总是红红的。因为他知道,这大学该由哥哥来读。
“大学梦”破灭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却越燃越旺。军营给向南林这个勇敢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枯燥的新兵生活,向南林过得津津有味。队列、长跑、投弹、射击,几乎所有的新训科目全都是优秀。2001年春天,已是第二年兵的向南林有了报考军校的机会。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考上军校应该是非常有把握的,可轮到他时却阴差阳错地没了名额。由于年底就服役期满,为了在部队长干,当年,他以集团军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录取以后,他把这里当作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舞台,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一切养分。两年的军校生活,向南林从当班长、区队长到模拟连指导员,每个岗位都履职尽责。毕业时,他各门功课除了英语差四分没达到优秀外,其余的门门都90分以上。同时,他的书法、演唱、主持、篮球、乒乓球以及篮球裁判等才艺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毕业前,向南林被学校作为留校对象,却因全军精简调整,愿望又一次落空。留校不成,他想回原部队,结果却被告知,原部队也接到了撤编命令。一位校领导找到向南林,关切地说,“小向,全军许多部队我都熟,你看我帮你分回家乡驻军如何?一来离家近了,二来也可以照顾一下父母”。这在许多人眼里,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向南林觉得,要当兵就不能恋家。再说,如果专业不对口,自己两年军校岂不是白读了!他婉言谢绝了校领导的好意,正常分回了原驻地的高炮团。
到师里报到,师军务参谋看完了向南林的档案,问他愿不愿意留在哈尔滨市区部队。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他说,“参谋,我是学高炮专业的。”于是,向南林被分到远离省城四百多公里外的高炮团。团里军务股的同志也有意让他选个好连队,向南林却说,我是学指挥仪修理的。就这样,他又来到了修理所。到了新部队,既没有老领导的关照,也没有熟悉的工作环境,可向南林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他一切从头开始,轻装上阵,很快就凭着过硬的素质在团队脱颖而出。毕业不到两年,胸前已经挂上了两枚军功章。2005年4月,士兵提干的指标分到团里,他以绝对优势在全团排名第一。然而,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原因是全日制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不能作为提干对象。2006年,团党委依然把他作为头号提干人选向上级推荐,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卡”了下来。
如果说,以前的一些曲折对向南林还是一种历练的话,这两次提干不成却意味着“军官梦”的破灭。军官、士官,虽然一字之差,但却是许多优秀士兵跨越人生的梦想。熟悉他的领导、战友为他惋惜,更担心他“扛不住”。团政委孙殿文经常找他谈心,每一次都由担心变成了放心。
今年春节,又一次人生选择摆在了向南林面前。探家时,未来的岳父,一位很有实力的矿主,为他和女朋友在宜昌买了16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他年底复员帮助打点生意。一边是自己相恋4年的女友,一边是自己奉献了8年的军营,哪一头都让他难以割舍。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向南林诚恳地说:“在部队这么多年,有我放不下的事业,我要对得起各级组织的培养。”最终得到了家人的谅解。
面对希望一次次破灭,向南林从没有发过一句牢骚,说过一句怨言,在任何人面前没有表现过一丝消沉。相反,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让理想一次次地升腾,也在感染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是一名普通的修理技师,却带起团队装备修理的四梁八柱,掌握了6种专业的修理技能,培训了6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发表了9篇学术文章,参与4次重大演习,累计维修50余台次大型装备。
向南林是全团公认的“钻研精神最强、知识技术最全面、维修经验最丰富、学术成果最多”的战士。
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向南林学的是指挥仪修理专业。高尚华教授是全军指挥仪方面的权威,四川口音很重,一些学员上课听不懂,向南林便主动当“翻译”,每次上完课,他都要给同学们再讲一遍。高教授年龄大,腿脚不好,上下指挥仪不方便,通常是高教授坐着讲,向南林在上面操作。大家都称他“教员助理”。
指挥仪结构复杂,电路图就一尺多高,线路像头发丝一样多。向南林主动要求负责教室打扫,利用中午休息、节假日偷偷去学,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高教授。他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让高教授很感动,经常给他“吃小灶”。在高教授的帮助指导下,向南林总结出了“听声判断、观表定位、按图推演、实地解难”四步排除故障法,成为学校专业尖子。2004年8月,集团军组织装备专业比武。向南林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以领先第二名20多分钟的绝对优势夺得第一。
按理说,一名士兵,把本专业搞得如此精通就很了不起了,可他却并不满足,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机会向修理高手请教。在团里四处拜师,先后掌握了57高炮机械电路修理、油机修理、汽车修理和红缨—5导弹检测等技能。利用驻训时机,向地方老师傅求教车工技术,掌握了车床基本操作,并能独立加工简单零部件。每年团里都有一些装备送到厂家维修,押运是一件很苦的差事,特别是冬天,在平板车上用稻草围个窝儿当帐篷,经常是喝结冰的矿泉水,啃带冰茬的方便面,但他每次都主动请缨。用向南林的话说,这“差事”很划算。送修时他带着平时遇到的“疑难杂症”,向师傅们当面请教,有用的资料能复制的就用移动硬盘存下来,能带走的资料就装进手提包里,每次都满载而归。2004年夏天,向南林押运送修火炮时,顺便带上了一组中央配电箱准备大修。厂家的工人师傅检查后,认为维修难度太大,提出收取一定费用。向南林心想,团里也没有给我拿钱修设备,再说已经拿来了,也不能就这样扛回去。他决定自己动手,白天跑到学校图书馆查资料,找过去教过自己的老师帮助指点,晚上利用工人休息时检修装备,一干就是一夜。“这个士官真不简单!”工人们被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仅主动帮忙,还送给他一套工具和零配件。
2005年初,某型雷达就要列装,指挥仪淘汰的消息传到了团里,向南林的指挥仪修理专业马上面临无用武之地。他频频给母校、工厂、友邻部队打电话求教,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同时他还利用去送修装备之机,到母校向教授们请教新装备的使用知识。同年4月,新装备列装,他已经对该型雷达有了基本了解。团里成立攻关小组,由他负责编写教案,培养操作手。为尽快熟悉性能、掌握要领,他每天早晨4点起床到训练场,对照说明书,逐个部件、逐个位置、逐个动作研究。为了测算程控联动数据,他连续3天在雪地反复接线记录,手被撸开了好几个口子,疼得晚上编写教案笔都拿不住。两个多月下来,他瘦了10多斤,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制作出6部教学课件,培训出15名操作手。同年10月,军区所属高炮部队全部被拉到了科尔沁草原集中“亮剑”。结果,新雷达一“亮相”,便创造了骄人战绩。一次考核,全团击落14具拖靶,创造了军区历史上防空兵射击之最。团领导深情地说,新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向南林功不可没。团里规定,凡是打掉拖靶的连队,奖励全羊。喝羊汤那天,全团好几个连队都争着抢着来请向南林。2006年,他培训的操作手参加军区雷达站比武,获得了4个单项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名。三年来,团里共击落命中拖靶23具,某型雷达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理专业向南林是“大拿”,搞学术在团里也很有名气。三年前,团副参谋长周常学还是作训参谋时,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在团里影响很大,因为当时团里搞学术研究的人很少,有时一年都发表不了一篇。文章发表后没几天,向南林拿着自己写的一篇关于指挥仪维护保养的学术文章,三番五次上门求教,小战士的执着劲,让周参谋很受感动,认真帮他改了几遍,最后在《军械理论与实践》杂志发了出来。有一就有二,向南林后来又与人合作撰写了《CHN-10综合测试仪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部队应急输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9篇学术文章,分别在《军械士官》《军械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小战士能写学术文章”,这事在全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激活了其他人学术研究的热情。去年全团共发表40多篇学术文章,位列全师第一,并被《军事学术》杂志评为学术研究先进单位。
向南林的钻研精神源于他无时不在的危机感。一次,他从电视上看到,美军在本土遥控指挥伊拉克战场上的士兵进行装备修理,使他萌发了研制“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的念头。他的想法与团领导不谋而合。当时,虽已立项,但由于缺少技术革新人才,研制工作一度不畅,向南林的加入,很快使这一成果有了新进展。那段日子,他先后查阅了《车载电子系统原理与操作》、《无线电通信原理》、《微波传输技术》等40余种专业书籍,找专家、跑院校,最后将系统确定为数据库、图像采集、信号传输、信息处理四个模块,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符合实战需要的“新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是一名普通的文艺骨干,却用自己的如火激情展示了当代士兵的青春风采,精通6种乐器,参与军地演出100余场次,10余幅书法作品在军内外获奖。
向南林是一个勇于刷新自我的人,谁有点优长,他都千方百计地学到手,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战友们称他为“可怕的向南林”。
参军前,他就喜欢唱歌,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参军后,他更是如鱼得水。一次,佳木斯市歌舞团团长战斗来团里慰问演出,战斗团长那浑厚的男中音深深地吸引了他。向南林找到战斗团长要求拜师,为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战团长欣然收下了他这个徒弟。
向南林的书法小有名气,先后10余次,在“腾龙杯”、“北海杯”等各层次的书法大赛中获奖。可他不满足,一有时间他就到当地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常贵家里求教。
从山东泰山入伍的战士李波,是唢呐世家。7岁时,就开始学习唢呐,除此,他还会许多乐器。到部队后,很快便让向南林盯上了,一有时间,向南林就与他切磋技艺。
一次,向南林看到团里的乐器堆放在仓库里闲置没用,就建议团里成立个小乐队。缺架子鼓手,请人教需花钱,恰好李波又有些这方面的知识,但他是键盘手,向南林就决心自己上,弄不懂就问李波。刚开始,点敲不准,影响了别人排练,他就敲自己的大腿。一个月后,李波在礼堂外面听到架子鼓声,以为是请了专业老师,结果进屋一看,是向南林在打架子鼓,这让李波难以置信。李波与向南林相处三年,他发现,原本密不外传的看家本领,向班长全学会了。
在团里,办晚会、每周的影前小舞台,他是团里不可或缺的“台柱子”。在佳木斯市每年的双拥晚会,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能当导演主持、搞舞美策划,还能唱歌、演小品、编舞蹈,笛子、葫芦丝、架子鼓等6种乐器,他件件拿得起。三任宣传股长感受最深,少了向南林,团里的舞台要塌掉一半。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期间,总装系统搞文艺调演,由向南林执导参演的歌伴舞《当兵的哥们》获得了二等奖。
向南林来到连队之前,连队的文化工作始终在全团“垫底”,在团里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中,从来都没有“露过脸”。向南林来到连队后,这些活动变得活跃了,战士们的精、气、神也变得大不一样了,连队的各项工作也都上来了。
当年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读书时,向南林就通过了湖北省体委的篮球二级裁判考核。团长王志恒是个“球迷”,只要是他上场,每次都要拉上向南林当裁判。
连队有个2002年入伍的浙江战士刘元彰,家里很有钱,从小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入伍后,他依旧老毛病不改,临来时,从家里带来了几十套袜子和内衣裤,穿完就扔,训练时也不刻苦。连队不允许战士用手机,为防止连队检查,他一次就买了3个。向南林就把他的故事编成了小品《款兵》,借以讽刺那些平时铺张浪费,缺乏艰苦奋斗的现象。稿子写好后,向南林就让他去演,从此以后,小刘不但改掉了身上的坏毛病,而且进步很大,转了士官、入了党、当了班长。
2005年春天,团里组织了一台晚会,向南林特意把家属院的小朋友组织起来排练了一个叫《母亲》的歌伴舞。当这些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很少感知父母辛劳的孩子们,随着“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雨伞有人给你打„„”的优美旋律响起时,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坐在台下的孩子家长们都被感动得哭了。一个小小的节目却让孩子们懂得了如何感恩父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却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承担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先后拿出2万余元接济父母生活、供弟弟上大学,连续3年资助福利院儿童,帮带的战友有13人立功。
向南林的女友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他:“他并不时尚,但责任与执着让他充满了魅力。”
向南林的父亲是乡政府的一名干部,家里虽不算富足,但也说得过去。前几年,因母亲的一场车祸,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生活上陷入了困境。高中时,为了给父母省点钱,住宿,哥俩挤在一张床上;吃饭,他每次都是挑些辣椒、青菜吃。弟弟心里清楚,是哥哥想让自己多吃点肉。有时哥俩吃饭没有钱了,向南林也不轻易向父母张口,身材瘦小的他则是利用晚上时间偷偷跑到工地上去筛沙子、搬砖挣钱,手磨破了,鲜血浸透了纱布,可他从不在弟弟面前表现出来。
向南林从小过惯了苦日子,从不乱花一分钱。每次发津贴费,他除了买些牙膏、香皂等生活必需品外,都把钱存起来。2005年,弟弟向秋林考入了河北工程大学,父母高兴之中也多了一分愁绪,因为供一个大学生需要一笔很大的开销。此时的向南林也已士官院校毕业,转上了士官,也挣了工资。他十分理解父母的苦衷和处境,写信给父母说:“你们二老为了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如今我已挣工资了,弟弟上学的费用,你们就放心吧。”打这以后,向南林定期给弟弟寄钱,经常写信询问弟弟的学习情况,叮嘱他有了困难不要告诉家里,跟自己说。这些年,向南林给弟弟和家里的钱达两万多元。
向南林对钱有着特殊的敏感。原宣传股长、现任二营教导员卢炳光讲述了一件至今让他无法忘怀的一幕。那年春节,团里搞了一台晚会,向南林担负了整台晚会的导演、策划、主持。演出结束时,卢股长特意买了几罐饮料给向南林。令卢股长不解的是,小向拿着易拉罐,像小孩子欣赏一件新奇的玩具一样,迟迟不喝,他告诉卢股长,这是他长这么大头一回喝。此情此景,卢股长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了出来。
他非常理解特别需要关注的人的心情。一次,向南林去街里办事,路过佳木斯市儿童福利院,这使他一下子联系到了自己的童年。他径直走了过去,找到了福利院的领导,说什么也要捐50元钱,他告诉院领导,没有特殊情况,他每个月都要捐50元钱。几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间断对儿童福利院的捐助。
一次,向南林随连队进行冬季野营拉练,住在一户姓秦的大爷家里。通过了解,向南林得知秦大爷的儿子遇车祸身亡,留下了儿子秦云东和爷爷相依为命。听说孙子因交不起学费失学时,掏出身上仅有的218元钱塞到了秦大爷的手中。从这时起,每月都要从工资里拿出100元,资助小云东上学。
当战友遇见困难时,向南林总会伸出热情之手。去年春天,黑龙江省方正县遭遇了一场少有的旱灾,庄稼地的秧苗旱得打了蔫,探家回来的姜宝成回到连队,始终像霜打的茄子,也蔫了。向南林一猜肯定是遇到难事了,姜宝成就一五一十地和向南林说了,向南林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天就给姜宝成家寄去了4000元钱,解了姜家的燃眉之急。后来,姜宝成才知道,向南林不仅掏空了所有的积蓄,还从战友那借了1000元,姜宝成的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来信说,如果不嫌弃,他们真想认向南林为干儿子。
这些年,向南林尽管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从不向组织和战友提及家中情况。前年,团里了解到他家中的实际情况后,准备给他3000元困难补助,被他婉言谢绝了。
“有人负责我服从,没人负责我负责”是向南林常说的一句话。这对他来说,既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也是向战友捧出的一颗诚心。
从小受父母溺爱,花钱大手大脚的浙江籍新兵徐斌,在向南林的帮带下,学会了洗衣服、缝被子,还给家庭困难的战友捐了款;团卫生队的“常客”,体质较差的战士朴锦雪,在向南林的训练和陪同治疗下,入了党,当上了副班长;凡事信奉“操作”的战士李伟,在向南林的点拨下,自觉地参加函授、学习电脑,退伍回家当上了老板;战士刘志宇,父母闹离婚,他一边给他出主意,一边帮助做工作,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灭的家庭。每当战友有事想不开时,“个别人”工作做不通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向南林帮助开导开导。
向南林在团队有一群崇拜者,在地方也有一群“粉丝”。这些年,他先后20余次为大中小学军训,每次都高标准地完成任务,并用自己的素质、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人品,感染带动了众多师生。
2006年8月,又是一年大学开学,向南林受命承担了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专业的军训。一个多月的军训生活使这些大学骄子们对当初他们眼中黑不溜秋的向教官多了几分敬佩,临别时,一些女大学生要求向南林留下部队番号、地址和联系方式。几位一直对向南林有“意思”的女生故意问他:向教官,你有女朋友吗?向南林就骗她们说,已经结婚,孩子都半岁了。明知这么做有些于心不忍,可他还是吃完午饭就悄悄地离开了学校。一位对他产生爱慕之情的女大学生竟在之后的一年里,骑着自行车到处打听向南林所在部队。直到前不久为了宣传向南林,组织他当年军训过的学生座谈,这些一直苦苦追寻他的女学生们才得以见到向南林,这才知道向教官当初只是有了女朋友。她们并没有怨恨向教官当初的欺骗,相反为他献上了深深的祝福。
第四篇:肖玉儒事迹
肖玉儒事迹
共产党员肖玉儒是锦州石化工程公司工程二队管焊工段一班班长。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在各项工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时处处都体现出一名老劳模的先锋带头作用。
提起肖玉儒,在锦州石化公司的工程系统可真是无人不知,他在企业从事管工工作30余年,亲身经历了公司无数的工程建设和装置检修任务,亲身经历了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使肖玉儒成为一名技术出众、敬业爱岗,工人中的“专家”。
2006年8万吨/年苯乙烯装置工程,是该公司努力打造的一项精品工程,肖玉儒所在的班组负责空冷框架工艺管线配管的任务。这段管线分布错综复杂,作业空间十分狭小,并且任务繁重,质量要求高。为了掌握第一手现场资料,肖玉儒拿着图纸和工具,亲自到现场进行核对图纸上的尺寸数据,这样做极大的减少了预制时出现的错误,为现场安装工作打下了基础,节省了时间。
在进入现场之前,肖玉儒都要利用每周一的班前会时间对全体班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安全保护用品是否佩戴齐全,此外为了保证现场的安装质量,还对班组成员进行了技术交底,这样能让工人师傅们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特别是大口径管和小口径管问题,每人都明白了标准规范,后来在施工中才避免了乱用材料的现象。同时他还着重强调了,就是管托和脐子口渗漏的问题,在他所承担的空冷框架工艺管线这部分没有出现这两大问题。
苯乙烯装置建设从06年3月份开始预制,到11月份出中交结束,时间长达8个多月,在这期间,肖玉儒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在6月份,安装到一段位于空冷框架最底层工艺管线碰口,上面有电焊施工,下面还有土建的在施工,现场尘土飞扬,施工环境十分恶劣;另一段管线出在各种管线的夹缝中,作业空间十分狭小,不具备机械施工条件。此处管线能否实现顺利碰口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施工。在这种环境下,肖玉儒本可以等到施工环境好转的时候在工作,但是他没有等,立刻带领班组成员钻进管廊进行工作,这一干就是4个多小时,等他完成碰口从管廊里爬出来的时候,累的已经直不起腰了,但是他脸上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为了赶进度,肖玉儒就算是遇上刮风下雨也不停工,有时候连午饭都在现场解决。碰上图纸与实际安装不符的情况,肖玉儒就一次次的爬管廊,一点一点的测量计算、核对数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更改原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一次雨天,现场施工的管线实际尺寸和图纸上标的尺寸怎么也对不上,而且图纸给出的施工图很不合理,肖玉儒拿上图纸和工具,一点一点的对照尺寸,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认证图纸的不合理之处,对管线作出了重新布局,不但缩短了工期,还节约了材料。没过几天,变更的图纸就下来了,也证明了肖玉儒的决定是正确的。
熟悉肖玉儒的人都知道,他平时为人和随和,可一旦干起活来,就显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在10月份进入到空冷框架换热器配管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大家干起活来也有点缩手缩脚。由于当时工地土建正在打地面,吊车无法进入现场。如果这时停工休息一下,等吊车可以进入现场的时候在施工,谁也不会说什么的。可“倔强”的肖玉儒硬是带着大家用人力将管线运到现场,然后利用几个倒链完成了换热器的配管。
在肖玉儒负责的空冷框架工艺管线,没有因为质量问题出现返工,这一部分管线也被公司评为优质管线。
肖玉儒在单位里可是个老字辈,但是他从不以此自居,别人不爱干的活他干,从不计较脏和累。在今年5月份的一套常减压装置检修中,有一段300米长的地下管线是整个检修任务中最为艰难的管线施工。这段管线位于地沟中,沟里的污水有半米深,并且散发着刺鼻的油气味,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而且,大修指挥不命令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否则将会影响整个大修进度。困难面前,肖玉儒主动请战,带领班组成员担负器这段地下管线施工。
为了减少水中作业对管线施工带来的质量影响和安全隐患,肖玉儒和班组人员拿来一些短铁管均匀的横架在地沟上,然后将管线在地沟旁进行预制焊接,再在将两根预制完较长的管线放在地沟上方的短管件进行组对、焊接,检验合格后,最后再用吊车将组对好的长管线吊起,撤掉短管,放下长管线,这样就尽量避免了管线在地沟里碰口,也不需要将地沟里的水抽调在工作,减少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工作时间,而且保证了焊接质量,降低了安全风险。这一施工方法的运用,很快就完成了这段难度极大的工艺管线施工,为整套装置检修的准时完成提供了保证,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这些年来,肖玉儒带过一批批的徒弟,指导过一批批的学员,他都是悉心指导,言传身教,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体会传授给弟子们,因为他深知铁杵成针的艰辛和不易。现在肖师父所带的徒弟以遍布全厂的维检修单位,而且各个出类拔萃,并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于是每逢有学校的学生前来学习或者车间新分来毕业生时,许多家长就会托关系、找熟人,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拜肖师父为师,给他做徒弟,更是有许多外单位慕名而来请肖师父帮着带徒弟。因为他们知道肖师父人好,手艺高,实心实意教徒弟。
肖玉儒始终以长为家,个人利益永远服从集体利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记得今年春节放假的那天,下午开完联欢会,所有人都回家过年去了,唯有他还在休息室。过年了,咱们的休息室也该彻底的干净一下了,他一个人一直忙到下午5点多,回到家里还没等吃饭就街道单位打来的电话。由于场内暖气突然加压,造成办公楼内暖气管线出现裂缝,需要立即进行处理,放下电话他很快来到单位,他看到大量的热水正在从暖气管线的裂口处往外涌,他顾不上穿上防水服,拿上工具,站在水里,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将裂口用卡子卡上,裂口堵住了,水不流了,可肖玉儒的身上却已经被喷出的暖气水浇透了。而此时已经是万家灯火了,家里的人还在等着他过年。
自参加工作以来,肖玉儒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连续多年被锦州石化公司授予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称号。在今年的一套常减压装置检修工作中荣立“二等功”。
按年龄、资历,肖玉儒完全可以在旁边指导徒弟们干活了,可他从不这样做。因为他指导是石化这片沃土养育和造就了他,他懂得生命的意义,知道自己的位置,他明白自己的专长属于企业,对他来说,锦州石化的每一套装置有着他享不尽的人生乐趣,每一套装置都让他魂牵梦绕!
第五篇:张玉柱事迹
1最美教师----滋泥泉子教师张玉柱
冰场上的追梦者
张玉柱,男,汉族,现年36岁,现任阜康市滋泥泉子学校体育教师、学校速度滑冰教练员、昌吉州速滑教练。
自1999年担任我校速滑队教练员以来,张玉柱同志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扎实苦干,敬业奉献,为一方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0年他带队参加自治区传统项目学校速滑比赛,夺得全部6枚金牌,共获奖牌14枚,创下了金牌、奖牌、总分3项第一的好成绩;2001年参加自治区速滑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3年率队出征自治区十运会,夺得金牌11枚、银牌5枚、铜牌6枚,为昌吉州获得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3项第一立下大功。自工作以来多次被区、州、市教育部门、体育部门,评为“先进个人”“优秀教练员”,2013年被阜康市人民政府评为第八批拔尖人才。2014年率队参加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速度滑冰比赛,夺得金牌36枚,银牌9枚,铜牌5枚。使昌吉州代表队在第十三届运动会中名噪一时,载誉而归。
场景一:
寒冬午夜,白雪覆盖的操场上一堆熏熏燃烧的篝火,一瓶喝了几口的劣质白酒的酒瓶,一双大号的毛袜子冒着热气,脚趾头处补了两个补丁,远处一辆破旧的小四轮正在喷着黑烟拉着一个大水桶慢腾腾的走着,一个黑影手中拿着黑色的橡胶水管不停的往地上浇着水,在零下30几度的寒风里脸上、眉毛上、头发上、帽檐上挂满了冰霜,大棉裤的裤腿上被溅起的水珠染成了雕塑,泛着周围雪地上的白光。每位凌晨两三点路过学校的人都知道这是滋泥泉子学校体育教师张玉柱在浇冰场。
场景二:
在狭小的宿舍里,训练到天黑的队员们已甜甜的入睡了,张玉柱坐在火炉旁给队员烤鞋袜、衣服,烤干的衣服整齐地叠放在学生的枕
2头旁,烤干最后一条裤子后他站起身帮下铺那个睡觉最不老实的队员盖好蹬掉的被子后,提着早已准备好的两瓶罐头,两条方糖,一块茶叶走出宿舍,来到最后一名需要做思想工作的家长家里,虽然是寒冬午夜但在家长门口两双紧紧握着的手透着热情、透着理解、透着支持。
场景三:
隆冬的下午寒风凛冽,他拿着表一个一个给队员看时间,做示范,纠正动作,并且规定滑的圈数、时间和标准。队员们娇健的身姿在皎洁的月光下闪动着,白雪、月光、灯光交织在一起。他那黝黑的脸上透着欣慰的笑容,只不过这张脸已略显狰狞。永远忘不了2009年11月3日那一天,在加班整修完学校冰场,深夜赶回家路上,遭遇车祸,导致右脸颅骨粉碎性骨折、右眼神经管骨折、右眼无光,现在脸部有23个钢钉,3块碳素板,被昌吉劳动部门鉴定为工伤七级。但他的队员看到的是无微不至的关心,是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队员改善伙食下厨忙碌的身影,是帮他们将脚上的水泡挑破抹药包好的亲人。
在日常教学中,他能认真钻研教材。找同行前辈研究讨论,然后制定训练方案,严格按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在训练时,能做到不断观察、总结、调整,使训练成效显著,除了按课标要求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还能因地制宜,开动脑筋,自制训练器材,使学生的体能、技能训练两不误。他能认真分析学校的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训练计划。
速滑训练就是他全部的快乐和生命,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吃苦受累也高兴。在鲜花、荣誉、掌声簇拥中,他头脑很冷静,在全国夺金的梦想始终激励着他,前面的路还很长,在体育训练工作中还有很多事要做。他决心继续耕耘,加倍努力地实现他的金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