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维扬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维扬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十一五”期间,维扬区在贯彻落实省、市有关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指导下,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吸引高校毕业生来维扬就业,认真落实各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了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平台
维扬区人才交流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搭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交流洽谈平台。一是每年组织我区企业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积极组织我区企业参加由市人才中心组织和举办的市内外各类招聘会,为各类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二是每周在市人才市场设立维扬区企业代招平台。将多家企业的需求信息整合起来,以我区人才交流中心的名义进行发布、代招,从而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提高求职成功率。三是设立人才交流服务窗口。主要是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求职登记,招聘信息告知,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查询、就业推荐等服务;四是开发“维扬人事人才网”。通过无形市场,及时发布人才政策,人才招聘信息,实现网络找人才、网络找工作的功能。五是开展其他人才服务。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受理、人事代理、户口挂靠等人事人才服务。
二、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除搭建好服务平台以外,我们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还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目前我区已建成就业见习基地11家,帮助刚从大学校门走出的学生尽快转变身份,为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协助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几年来,我区共接收省市选聘大学生村官32名,充实到村和社区等基层一线工作,经过锻炼,这些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村和社区工作的生力军,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成为引导更多毕业生进入基层工作的鲜明旗帜;
(三)是组织用人单位赴高校招聘。每年我们组织用人单位赴省、市内外各高校开展现场招聘工作,把大学生招聘工作深入到高校,一方面得到了各地高校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求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也
反响良好。
(四)是及时向高校发布招聘信息。只要有招聘大学生的信息,我们及时通过电子邮件发到各个高校,各个高校也及时在园校网站发布,让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参加我们组织的各项招聘活动。
(五)是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09年我区专门面向武汉、南京和合肥等高校集中地区的重点高校,择优招聘了一批优秀硕士毕业生,充实到我区各相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在当地高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六)是开展人力资源需求调研。为了提高全区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水平,在全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紧缺人才需求抽样调查。对我区人才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并向社会和各大高校进行发布,引导和吸引广大高校毕业生到维扬就业和创业。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下一步打算
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人才市场的建设、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基地的建立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到工作,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依托市人才市场加强毕业生招聘工作。积极深入企业调研人才需求信息,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岗位平台。
二是加强宏观管理。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领导下,构建有利于高校毕业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和就业平台,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使毕业生有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
三是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继续协助做好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大学生村官到村、社区等基层一线进行工作、锻炼。
四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在结合高校毕业生实际,认真考察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进一步吸纳未就业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
(2012年12月26日)
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精神,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式,全面开展资金扶持、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大力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就业服务,多方位开发见习岗位,确保了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智力支撑。我县201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991人,其中:文科473人、理科702人、工科25人、医科243人、师范类型48人。就业、求职登记总人数126人,其中就业登记110人(大型企业16人,中小企业18人,其他76人),求职登记16人,全部推荐就业。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县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初将这项工作列入《县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县财政预算内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资金100万元。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同志任组长,人社局局长盖建林同志为副组长,就业、发改、财政、工信、教育、税务、工商、卫生、住建、金融、残联、商务、工会、团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四次,专题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力的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二、制定完善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围绕贯彻国家和省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精神,1
我县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意见》,对中小企业接收择业期内申请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并与之签订二年以上劳动合同,可申领社会保险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吸纳择业期内申请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并与之签订二年以上劳动合同,每接收一名一次性奖励1000元;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领一次性创业补助5000元;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实行“零成本”注册,工商部门为高校毕业生入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今年我县有1人符合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补贴条件,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
三、广泛宣传推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县以电视台为平台,不间断滚动播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使全县人民能够详细了解高校毕业生有哪些就业政策,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有什么补贴、高校毕业生创业有何补助等。围绕小额贷款、创业项目、创业信息、创业技能、创业优惠政策广泛宣传,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活动。今年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周和招聘会3次,发放宣传材料8000余份,就业政策宣传册3500册,组织县内外招聘单位152个,提供就业岗位1025个,达成就业意向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380人。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报告会1次,宣传就业典型,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介绍就业先进经验,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四、开展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开辟就业服务窗口。在行政服务中心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设立就业失业求职登记窗口、就业政策咨询窗口、人事代理、就业指导四个子窗口,按照“明确专人,各负其责”的原则配备窗口工作人员。各个窗口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求职登记、就业指导等工作。截至11月底,就业、求职登记总人数126人,其中就业登记110人,求职登记16人,并为他们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证》;接受就业政策咨询16人次;人事代理2 人;就业指导16人次。
二是开展定向推荐活动。做到登记一人宣传一次就业政策,让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了解国家、省、市、县相关就业政策;登记一人开展一次就业指导,指导毕业生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找准自己的就业愿望;登记一个人推荐一次培训,对有培训愿望的推荐到创业培训机构、技能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登记一人开展一次职业推荐,使其尽快实现就业。按照“先就业尽量专业对口”的原则,及时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建立了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台账,并及时向市定期报送推荐就业岗位情况。我县今年有16名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已全部推荐就业。
三是开发见习岗位及社区基层管理岗位。见习岗位主要面向规模大、效益好的优质企业,见习期满,对考核合格的见习人员在高校毕业生自愿的前提下,企业予以留用。我县今年开发16个见习岗位,涉及3个单位,企业均已按规定享受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出台了《高校毕业生社区基层管理岗位招用工作实施方案》,开发社区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社区主任助理、低保协管、残疾工作协管等社区基层管理岗位23个,分布在我县15个乡镇。
四是动态掌握就业信息。利用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系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乡(镇)、社区基层服务平台,实行实名制管理,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内应届高校毕业生、未
就业实名制信息,做到底数清。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登记台账。至11月底,我县201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信息数据库中有345人,已调查摸底,其中307人安排就业,38人因多种原因未能摸清信息。经多方调查,这38人12月10日前已调查清楚,并且均已就业。按照市局要求,每月10日前及时上报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监测报告。今年,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组建了2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员,积极主动搜集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信息。截至11月底,共征集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53个,其中中小企业36个、民办非企业17个。
五、加大资金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金融危机以来,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我县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倾斜,尽量简化高校毕业生自助贷款发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10万元;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40万元;从事微利项目的,按规定给予贴息扶持。
尽管我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市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今后,我县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是在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网络上下功夫。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纵向加快与省、市人力资源市场链接;横向加强与工信、税务、金融、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沟通与协作,随时掌握在建、拟建项目
工程,了解项目投资额度、用工数量和所需工种;积极推进与周边城市以及国内各大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尽快实现市场贯通、资源贯通、服务贯通。
二是在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上下功夫。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高校毕业生,以满足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加强人才供求信息库建设,构筑人才供求日常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人才需求目录,积极进行就业引导。
三是在落实扶持就业政策上下功夫。积极鼓励各类企业招聘使用高校毕业生,对按规定使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适当给予资金补贴,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免费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完善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为未就业但有就业愿望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基地,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四是在强化创业综合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作用,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法律维权等服务。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技含量高、投资小、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及时公布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信息,使创业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以上汇报,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求职三部曲
对于在目前就业坏境中出于相对弱势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过程的关键就是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基础上,再从企业招聘方的角度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将自己心仪的单位及岗位所要求道德基本技能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以取得招聘方的认同。一般来说,求职有三个步骤:全面准备→面试、笔试→签约,它们构成了求职过程中的“三部曲”。
(一)全面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毕业生就业前,首先要进行全面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能力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心理的准备、关系的准备、信息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
1.知识的准备
毕业生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它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现代职业对从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包括:①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②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
2.能力的准备
就业的能力,包括可持续的终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目标的准备
(1)职业选择的原则。①服从社会需要是前提条件;②发挥素质优势是着眼点;③有利于发展成才是关键;④争取及时就业是根本。
(2)目标单位选择的程序。①行业——具有较大发展前景;②企业——具有较强生存能力;③个人——具有较高安全感、较多个人发展机会及受教育、培训机会。
4.心理的准备
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行为适度。在严峻的形势和多重的压力前面,毕业生更需做好心理准备。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包括:①正视现实,适应社会;②敢于竞争,开拓进取;③善于总结,坚定信心;④放眼未来,从长计议。
5.关系的准备
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主要有公开和非公开两条途径。非公开途径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内部员工来传播需求情况,且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员工介绍的求职者。因此,关系的准备必不可少。这些关系除了家长、亲朋好友外,还包括学友、校友及其他熟人,他们当中尤其以在某些大公司或自己感兴趣的公司任职的人最为重要。
6.信息的准备
谁能拥有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就将赢得择业的主动权。完整的就业信息,不仅仅是需求信息,还包括就业政策。
(1)就业信息的主要内容。①各级政府及学校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有关规定;②国家的经济政策;③各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态势;④用人单位的需求内容,如拟招聘的岗位、人数、要求、招聘时间和地点,以及该单位的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人员结构、经营状态、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等。
(2)就业信息搜索的主要渠道。①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机构。学校是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中介机构,所提供就业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是最高的。②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③毕业生就业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各级、各类招聘会)和无形市场(权威的、专业的就业网站)。④有关新闻媒介。其中,尤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以及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主办的《广东大
学生就业指引》报为首选。⑤各种社会关系。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或业余兼职机会。⑦目标单位。主动出击、毛遂自荐的方式也不失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
(3)参加供需见面会的注意事项。①会前要再次确认求职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免花多眼乱。②充分利用大会的会刊。最好能与2~3名同学好友一起仔细地查看,分头去投放各人的求职资料。这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体力,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求职效果。③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有机会与招聘人员交谈,说话时要不卑不亢,表现出尊重和诚意,简明扼要地把自身情况介绍一下并表示出对某项工作的兴趣。④参会时不要被应聘单位列出的条件吓倒,要敢于争取,表现出自己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单位作出应有贡献的自信。⑤会后两三天内应主动与感兴趣的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一是表现出对该单位的尊重,二是表达出迫切加入的愿望,加深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
切记:参加大型招聘会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了解供需状况,收集有效的需求信息,而不要指望马到成功、一劳永逸。
7.材料的准备
个人求职资料主要包括:求职信,简历,推荐表,成绩表,各类证书、证明,已发表的文章、论文和取得的成果等。好的求职材料应做到点面结合、简洁精练、美观大方,且真实客观、个性突出、结构严谨,让用人单位一看就能留下深刻印象。
(1)求职信的撰写原则。求职信应反映求职者主观意愿及求职意向,是针对具体用人单位和具体职位作的自我介绍。求职信通常习惯采用一般书信的格式——由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要直截了当地、简洁有力地说明求职意图,切忌虚与委蛇式的客套问候;正文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谈自己对所应聘位感兴趣的原因及希望到该单位工作的意愿;二谈自己具备应聘该职位的资历、能力和优势;结尾进一步强调求职的愿望,殷切希望用人单位能予以考虑并提供面试的机会。
(2)简历的撰写原则。简历主要叙述求职者的客观情况,简单扼要地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经历。简历通常是作为求职信的附件,两者不应重复。
毕业生求职简历的通病:①附件太多,令人望而生畏。如能制表罗列,则可一目了然。②千遍一律,没有针对具体单位与应聘职位。这种简历必被列入首批遭淘汰的范围内。③本末倒置。许多毕业生往往忽略了自己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罗列了大量的工作经历;且更多的只注明了工作单位与时间,内容及业绩却只字不提,仅表明“实践”多,看不出“能力”强
(二)应聘面试 面试前,毕业生应做好充分准备,知己知彼,并适当进行模拟练习,然后以饱满的精神、端庄的仪表,出现在面试现场。
1.面试礼仪
(1)提前10分钟到达。迟到是不可取的,但提前太多也没有必要,否则会扰乱别人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因为一些不经意的细微举动影响到面试成绩。如果确实早到了,可在公司附近稍作休息,调整心态,观察公司外部环境,感受公司的企业文化。
(2)举止大方,积极热情。进入面试室,应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顺手轻声关门;见面主动打招呼致意;在主考官没有请坐时,切勿急于落座;被请坐时应道谢;入座后注意保持良好的体态。
2.交谈技巧
(1)认真聆听。对方介绍情况时,要面带微笑、留心听讲,并适时点头或提问、答话;一般情况下不要打断主考官,更不能抢问抢答;交谈要轻松自如,目光要适时注意对方。
(2)口齿清楚。清晰流畅,简洁明了;声音要适度,语速要适中;适当的时候可以插进幽默的语言,尤其当遇到自己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忌用口头禅,更不能有不文明的语言。
(3)观察反应。回答问题时要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反应;如对方心不在焉,可能表示面试官对应聘者这段话没有兴趣,应聘者要设法转移话题;对方侧耳倾听,可能说明应聘者音量太小难于听清;皱眉、摇头可能说明应聘者言语有不当之处。应聘者需根据面试官的反应,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语气以及陈述内容等。
(4)礼貌道别。面试结束前面前应询问“还需要我做些什么吗”,得到可以结束的允许后应微笑起立,道谢并说“再见”,然后方可离去。3.面试中的注意事项
(1)面试中常见的问题。①关于个人情况。如“谈谈你自己”、“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②关于应聘动机。如“为什么你喜欢这个工作”③关于专业情况。如“你最喜欢什么课程,为什么”。④关于工作能力。如“你做过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⑤关于人际关系。如“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往”。⑥关于工作态度。如“你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等。
(2)情景模拟面试。这种面试方式近年被大量采用。用人单位通过求职者在所设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价其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对这种面试毕业生通常无法预先准备,只能是平时习惯、个人修养与综合能力的自然体现。
(3)谈薪酬的原则。①最好让面试者主动谈及。主考官在对求职者的能力、个性及工作态度等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之后,会主动向求职者介绍公司的薪金福利待遇情况或询问求职者的期望薪资,这时,求职者可以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②要做到“有的放矢”。开出的薪资太高,则可能失去竞争的机会。因此,求职者事先应对本地区该行业的薪资水平和范围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三)笔试
笔试主要适用于应试人数多、需要考核的知识面广或需要重点考核文字能力的情况。大企业、大单位大批量用人,国家机关选聘公务员,往往采用这种考核形式。
1.常见的笔试种类
(1)专业考试。这种考试主要是为了检验求职者的专业知识水平、智力或相关的实际能力。
(2)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用事先编制好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要求应试者完成,根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来判定其心理水平或个性差异的方法。
(3)命题写作。这种考试目的在于考查求职者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例如,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份会议通知、请示报告或某项工作总结;也可能提出一个论点,请求职者予以论证或批驳等。
(4)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方式分为甲种、乙种、特种三类,并相应规定了各自的录用办法。甲种考试主要是录用非领导的一般公务员,实行面向社会的公开竞争性考试。应届毕业生遇到的多是甲种考试。
2.笔试的技巧和答卷方法
(1)增强信心。笔试怯场,大多源于缺乏自信。客观冷静地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估,能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2)做好准备。提前熟悉考场环境、掌握注意事项,有利于消除应试时的紧张心理。除携带必备的证件,一些考试必备的文具也要准备齐全。
(3)掌握科学的答卷方法。拿到试卷后,首先了解题目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便掌握答题的深度和速度;然后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排出答题顺序;要尽可能留出时间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复查,特别注意不要漏题。卷面字迹要力求工整清晰,认真的态度,细致的作风,会大大增强被录用的可能性。
(四)签约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经过双向选择确定了就业和录用意向后,须签订毕业生就业主管部
门统一印制的一式三份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一下简称“就业协议书”,样本见附录一)。
1.签订就业协议书的程序
签订就业协议书的程序是:①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书上签名盖章;②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盖章;③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协议书送学校进行鉴证登记;④学校鉴证登记以后,由学校保留一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各执一份。
采用欺骗等手段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无效,并由欺骗责任者方承担违约责任。
2.签订就业协议书应注意的问题
(1)要使用国家或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统一设计制作的协议书,并按要求如实填写各栏目。
(2)要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表明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愿望,以便用人单位根据求职者的特点妥善安排工作。
(3)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用人规定以及对自己的使用意图、希望和要求。
(4)注意补充协议或补充条款的合法性,以保护自己的就业权益不受侵犯。3.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后须承担的责任
(1)守信。就业协议书一经签订便视为生效合同,不能随便更改。所以,毕业生必须信守协议。如果万不得已要单方毁约,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征得原签约单位的同意,经学校毕业生分配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列入计划派遣。
(2)签约后的毕业生仍需努力学习,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签约单位的生产、工作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以提高上岗适应性。
(3)要加强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遵守校纪校规,顺利完成学业,以示对用人单位负责。否则,学校可视情况如实向用人单位反映,取消所签订协议或取消其派遣资格,责任由其本人承担。
二、就业派遣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派遣毕业生,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报到证由教育部授权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审核签发。广东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配主管部门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省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派遣,从传统理念来说,表面上只是报到证的打印和签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就业派遣的内涵除了报到证的打印和签发之外,还包括对就业政策的理解、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就业率的统计等等。
就业派遣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以下以广东省为例,对毕业生的就业派遣工作作具体解释和说明。
(一)就业派遣工作程序
就业派遣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为了能顺利到用人单位报到、顺利落实档案与户口等关系,毕业生应该主动了解本地和本校有关就业派遣工作的规定和程序,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避免“有业不能就”等不必要的麻烦和阻碍。
以一个学年为周期,广东省有关毕业生就业派遣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毕业生资源信息
资源信息是指毕业生本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等)及其在学校的基本表现(奖罚情况等)。各高校首先需要将毕业生的资源信息上报至省就业指导中心,由省就业指导中心对毕业生的资格进行审查和认定,以便于将来就业派遣工作的顺利进行。
1.生源地的确认 生源地是毕业生资源信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最终派遣计划生成后,主动申请回生源地的毕业生、未签署就业协议也没有办理暂缓就业手续的毕业生,以及申请调整就业去向未获批准的毕业生,全部凭回生源地的报到证,到生源所在地市人事局报到。因此,如不能正确判断个人生源地或错误上报生源地信息,将导致毕业生档案投递错误,或因多次往返寄送增加档案丢失的几率,还会造成毕业生户口迁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落户,出现所谓“黑户”的情况。因此,毕业生要掌握确定生源地的方法,并向学校提供相关材料。
生源地是指学生的来源地。一般情况下,生源地是毕业生高考前的户籍所在地,但有的时候,生源地的判断容易出现问题。其中,常见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考。例如某学生小王,高考时户口所在地为揭阳普宁,高中时一直在深圳某中学就读,并在深圳报名并参加了高考。在上报资源信息时,小王的生源地应为普宁市。
(2)父母工作调动。例如某学生小刘,高考时户口所在地为汕头,且在汕头参加高考,在大学读书期间,其父母因工作调动至广州,并将户口迁移到工作单位。此时,小刘的生源地应为广州市。
(3)购买商品房。例如某学生小陈,高考时户口所在地为潮州,在大学读书期间,小陈在深圳购买了商品房,此时报送小陈的生源地应为潮州市。
(4)由中专、中技升学。例如某学生小邓,原为某中专院校学生,户口在该中专院校,后考取了某普通高校。报送小邓的资源信息时,应以其入读该中专院校前的户口所在地为生源地。
特别提示:毕业生如遇到以上情况,请务必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联系,以免报错信息,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2.上报资源信息的有关规定
(1)上报范围。下列情况的学生不在上报范围之内:
1)没有正式学籍的学生、旁听生;
2)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自考等学历教育学生; 3)港、澳、台学生(含国内学生在校期间持单程证赴港澳定居); 4)外籍生源学生;
5)已经确定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
(2)上报时间。各高校应在每年的5月1日前向省就业指导中心上报下一年的本校毕业生资源信息。
(3)上报途径。为了统一管理和便于报到证的打印,各高校应通过“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www.xiexiebang.com)”,用统一的格式上报数据。
省就业指导中心对各高校上报的资源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包括专业代码、生源地、培养方式等)、数据初始化后,生成当年的毕业生信息库,并上传至“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
(三)建议就业方案与就业信息 各高校根据毕业生取得的有效的单位接收证明,制定本校毕业生的建议就业方案,并上报至省就业指导中心。省就业指导中心对此方案审核后,形成就业方案下发给各高校执行。1.有效的接收证明
可列入建议就业方案中的用人单位接收证明,主要有5种:①公务员录取通知书;②各地市(县、区)人事局、教育局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③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主管部
门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④省外单位所在地人事部门签发的录用通知书(函);⑤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
2.建议就业方案的制定
(1)回生源地就业。毕业生必须取得生源地具体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方可列入建议就业方案上报。
(2)跨地区就业。应有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才能作为跨地区就业方案上报。
(3)到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就业。应有该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才能够解决毕业生的户口和人事关系。
(4)到省外就业。应有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5)暂缓就业。应在6月10日前由学生书面向学校提出申请。
(6)升学深造。应有录取通知书,学生通过网上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学校审核后上报省就业指导中心。
(7)出国(出境)。毕业前已办理好签证手续,不参加就业派遣,通过网上申请,经学校及省就业指导中心审批同意。
(8)其他不能正常毕业的。已办理了休学、退学、延长学习年限等,或结业、肄业等无法取得毕业证的。
3.上报建议就业方案的时间(1)第一次上报时间:每年的4月初~6月10日,为高校上报第一次建议就业方案的时间。毕业生须将自己的就业信息(有效接收证明、就业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在本校就业工作部门要求的时间内告知学校,由学校编制建议就业方案并上报至省就业指导中心。(2)补报就业方案的时间:6月21日~30日。毕业生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落实就业单位,可通过学校补报建议就业方案。
(3)调整方案上报时间:7月1日起。根据教育部的规定,7月1日为上报就业方案的截止时间。7月1日以后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需通过学校上报调整方案并经省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签发后领取报到证。调整方案的具体上报时间为学生毕业当年7月至次年6月的每月最后一周
4.就业信息的上报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情况。广东省已建立了就业信息定期报告制度,各高校须在每年的4~12月(每月的28日前)将本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后上报省就业指导中心。
(四)就业方案
就业方案,即以报到证形式反映出来的就业信息。省就业指导中心对学校上报的建议就业方案进行审核通过后,形成具体执行的就业方案,并以此为依据打印并签发报到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派遣。
每年的6月10 ~20日,省就业指导中心制定第一次就业方案,打印、签发报到证。届时停止网上报送就业信息。
每年的6月20 ~30日,各高校领取第一次就业方案的报到证;每年的7月1~10日,各高校领取补报就业方案的报到证。毕业生可根据相应的时间,从学校就业工作部门领取本人的报到证。
(五)报到证
报到证以前也称为“派遣证”,其全称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由教育部授权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审核签发(特殊情况可由教育部直接签发)。报到证是毕业生就业派遣的书面依据,是毕业生人事关系正式从学校转移到就业单位的证明。
1报到证的作用
(1)报到证是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毕业生就业后的工龄由报到之日开始计算。(2)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学生。
(3)接收单位凭报到证予以办理毕业生的接收手续和户口关系。(4)报到证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转正和干部身份的证明。
报到证目前仍在中国人事管理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毕业生们应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报到证,并在报到期限内到相关单位报到。如在报到期限内遗失报到证,毕业生应及时向学校写申请说明情况,并由学校报省就业指导中心给予补办。除此之外的情况不予受理。
报到证只能一人一份,由其他部门印刷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不论是什么原因,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
2.报到证的形式和内容
一份报到证由正副两联组成:正联(蓝色)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发放给学生个人,副联(白色,也叫通知书)连同档案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寄至报到证开具的接收部门。报到证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学生个人基本资料(姓名、性别、毕业院校、专业、学历、修业年限)、接收单位名称、报到地址、档案材料寄送方式、报到期限和备注等。毕业生报到的期限原则上为1个月。
例如,××××大学的李明,已确定至广州××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就业,该单位可以解决档案和户口等关系,其报到证样本如图2所示。
(六)就业派遣
毕业生离校后,应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到用人单位、人事主管部门或生源地就业主管部门办理报到手续,由上述单位或机构办理接收和落户手续。1.回生源地就业
已与生源地具体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将派遣回生源地。报到证上开具的接收部门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备注栏注明具体的用人单位名称。
2.省内跨地区就业
如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接收,表明该单位能够解决毕业生户口、人事关系,派遣该生时可直接派遣到单位所在地。报到证上的接收部门为就业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备注栏根据接收函而定单位名称。
如该单位无法解决户口和人事关系,而又未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按规定派遣回生源地,其报到证上的接收部门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例如,生源地为梅州市的毕业生,现联系到广州某电脑公司从事市场销售工作,但公司无法落实户口、人事关系,则该毕业生的报到证开至梅州市人事局。
3.到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就业
到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报到证上的接收部门为该省直及中央驻粤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
4.到省外就业
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派遣至该地省一级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有具体工作单位的,在报到证的备注栏中注明。
5.未落实就业单位
未落实就业单位且没有成功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将派遣回生源地,接收部门为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6.其他情况
(1)办理了暂缓就业的毕业生,不签发报到证。暂缓期间,档案集中在省就业指导中心免费托管,党团关系保留在原毕业院校,户口保留在原所在地。
(2)升学深造的毕业生。升学深造要以获得录取通知书为依据。①保送、考取研究生和普通专插本的毕业生,不签发报到证;②考取成人专升本或其他非普招系列的毕业生,签发回生源地的报到证;③免试推荐或考取研究生、普通专插本的毕业生,在学校就业方案上报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应回生源地就业,不签发报到证。
(3)毕业前申请出国(出境)的毕业生。不纳入国家就业派遣计划,不签发报到证。毕业前申请出国(出境)的毕业生,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学校不再负责就业。在派遣时未获得出境的,学校可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4)外籍学生、留学生、休学、退学和结业生。不签发报到证,不能申请暂缓就业。结业生如果找到就业单位,且单位确实需要就业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的,凭单位证明可签发报到证,但必须在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
(5)毕业后入伍的毕业生。报到证签发回生源地。
(6)延长学制的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资格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或要求回生源地就业的,可以纳入当年就业方案派遣,签发当年的报到证。超过3个月后不再受理。
(七)调整改派
毕业生的调整改派,是指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及主管部门核发报到证后,毕业生正式报到前进行单位及地区调整的一种做法。通俗地说,即指将派到原单位的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和档案等人事关系,重新派到新接收单位或其上级人事主管部门。
1.申请调整改派的条件
根据《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后调整办法》,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毕业生可提出调整工作单位申请:
(1)确属专业不对口,学用不一致的。
(2)要求到基层单位或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
(3)要求到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及国家重点加强部门工作的。(4)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原因的。
2.办理调整改派的原则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
(1)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用人单位之间调整的,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
(2)跨部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的,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国家教委审批并下达调整计划,学校所在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按照调整计划办理改派手续。
(3)毕业生调整改派须在1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有关调整改派手续。毕业生就业后的调整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办理。
根据广东省政府制定的就业工作意见,对派遣到广东省12个山区市(韶关、清远、湛江、茂名、阳江、肇庆、河源、梅州、潮州、揭阳、汕尾、云浮)的毕业生,只要当地需要,原则上不做调整;对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原则上不做调整;在人才市场空挂档案的,不做调整改派。
3.调整改派的时间
从当年的7月至次年的6月,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由学校统一向省就业指导中心报送有关材料(原派遣单位的退函、新录用单位的接收函、原报到证、学校的意见),办理应届毕业生调整改派手续。省就业指导中心不接受学生自行前来办理。
4.不再负责其就业的情形 根据国家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学校报送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批准,不再负责其就业。在其向学校缴纳全部培养费和奖(助)学金后,由学校将其户口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
(1)不顾国家需要,坚持个人无理需求,经多方教育仍拒绝改正的。(2)自派遣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3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3)报到后,拒不服从安排或无理要求用人单位退回的。
(4)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的。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听取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要看到,目前高校毕业生总量多、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愿望和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促进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必须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着力发展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对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在信贷、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重点解决好到城乡基层岗位工作毕业生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灵活就业。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毕业生,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财政贴息贷款额度提高到10万元。对毕业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四)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加强见习管理,规范见习活动。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补助费用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对符合条件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毕业生和
对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的企业,给予补贴。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和重点帮扶。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对未就业的毕业生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保障毕业生落户等就业权益。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会议听取了关于侨务工作的汇报。会议指出,在世界各地分布大量的海外侨胞,是我国的独特国情和重要资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在更广领域、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发挥侨务工作的优势和作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引荐华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二是围绕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拓展侨务公共外交。三是引导海外侨胞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四是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五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依法维护侨胞权益,促进侨界改善民生。六是深入开展联谊、服务和引导工作,培育和发展海外对我友好力量。
第五篇:劳动社保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劳动社保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作汇报材料
劳动社保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完善措施 强化服务
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此,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式,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以就业推动发展,以发展带动就业”的良好态势,为淮北经济和社会发展配置了大量的毕业
生人才资源,维护了社会稳定。主要做法是:
一、制定完善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精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我们制定了《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一是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国家和省促进就业、组织起来就业、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范围。二是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自愿组织起来通过合伙经营或创办企业的,按照每人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吸纳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按其吸纳人数每人1500元、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三是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最长不超过3年的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认真组织落实“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对通过公开招聘方式
选拔出的高校毕业生,安排到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二至三年的实习、锻炼,期满考核合格后,分配到有空编的事业单位。
二、鼓励引导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对企业吸纳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4050”失业人员、城市零就业家庭成员、连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2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员、连续失业12个月以上的人员、就业困难的被征地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由财政从就业专项资金按照本地标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登记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给予不超过20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财政按基准利息的50%给予贴息。
三、开展招聘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主渠道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多形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不仅使企业更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增强其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使毕业生能更多地与用人单位接触,增加就业机会和可能。一是开展组织“就业政策校园行”活动,通过在校园内设立政策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开设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就业求职专场辅导会、创业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以《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为重点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国家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政策规定、维权知识等,进一步提高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劳动保障法律知识水平,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维权意识。二是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对享受助学贷款的应届毕业生、家庭困难的历届毕业生、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零就业家庭”家庭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重点帮扶,通过加大帮扶力度,在其中一场对接洽谈会上使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突破了90%。三是积极搭建企业
与高校毕业生沟通平台,以来,我市在保证招聘单位质量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按照不同专业、院校类别,组织举办了“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27场,累计提供31078个岗位信息,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份。其中深入淮北煤师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一、二职业高中等学校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活动5次。
四、完善服务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全面开展人性化就业服务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建立政策引导、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培训、档案托管、信息服务工作制度,积极为到淮北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等公共服务。加强与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及县区人才中心相关部门的联动互动,着力构建内外贯通、上下贯通、横向贯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维护高校毕业
生合法权益,确保招聘活动安全。建立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通过政策调控鼓励用人单位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龙、一对一”的全免费就业服务。
五、加强网络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发布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淮北就业网和淮北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高校毕业生发布。充分利用淮北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 家网络会员单位,以来,共通过淮北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8场次,发布招聘信息840条,提供6884个就业岗位。
六、加大资金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金融危机以来,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我们针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
生,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名制分类建立个人档案、基础台帐和数据库,并进行一对一帮扶,确保登记高校毕业生优先享受政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强化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同时,将小额担保贷款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倾斜,尽量简化高校毕业生自助贷款发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可提高到50万元;从事微利项目的,按规定给予贴息扶持。面对当前新的就业形势,我们将进一步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在党和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就业的方针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积极
探索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不断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一是在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网络上下功夫。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纵向加快与省、国家人力资源市场链接,与各县人力资源市场联合;横向加强与开发区、发改委、建委、交通局、水利局、皖北煤电、淮矿集团公司、淮南国投新集等相关部门沟通与协作,随时掌握全市在建、拟建政府投资大项目工程,了解项目投资额度、用工数量和所需工种;积极推进与淮南、蚌埠周边城市以及国内各大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尽快实现市场贯通、资源贯通、服务贯通。二是在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上下功夫。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高校毕业生,以满足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加强人才供求信息库建设,构筑人才供求日常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指数,积极进行就业引导。
特别是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三是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上下功夫。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但有的企业招聘员工时,只注重招聘对象的工作阅历、实践经验,设置了招聘门槛,将高校毕业生拒绝在门外,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单纯,高不成,低不就,好高骛远,给自己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作为劳动保障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做好“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工作。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积极引导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合理使用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潜能,为企业创造应有的价值。二是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要引导他们结合实际争取多种渠道就业,既可报考城市公务员和事业
单位员工,也可报考乡村“村官”和“三支一扶”;既可到城市就业,也可到乡镇工作;既可到外地务工,也可在家乡做事;既可帮别人打工,也可自主创业做老板。坚持多种形式的就业方向,争取尽早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三是不断完善创业服务组织体系,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工作,围绕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八个方面的内容,形成“八位一体”的创业扶持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站式”“一条龙”创业服务制度。
四是在落实扶持就业政策上下功夫。要积极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聘使用高校毕业生,对按规定使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要按政策规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适当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必要的援助,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免费组织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
完善高校毕业生的见习制度,加强与团市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合,充分发挥团市委和妇联已建成的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作用,为未就业但有就业愿望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基地,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见习期间,由财政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五是在强化创业综合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和创业服务咨询热线电话平台作用,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法律维权等服务。要不断更新充实创业项目资源库,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发布制度,收集和发布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力争用2—3年的时间,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将我市打造成为创业环境优良、创业能人辈出、创业服务配套、社会充分就业的国家级创业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