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全生产的立足点

时间:2019-05-12 14:2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安全生产的立足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安全生产的立足点》。

第一篇:浅谈安全生产的立足点

浅谈安全生产的立足点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 强,对可靠供电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向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 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在思想教 育、制度建设、安全监督、设备管理、业务培训等方面找准立足点,重点解决各 项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不遵章、少考核、无监督等问题。

一、抓领导,立足于构筑安全生产的宏观脉络。

作为领导要全面掌握电网运行情况,找到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一个时期明确一条 主线。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静下心来认真研究设备状况,分析薄弱环节,理清思 路,统领全盘工作。

作为领导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做到重大生产活动必亲临现场指挥。从基础工作 抓起,从自身抓起,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下级也要严格要求,对个别职工在施 工和预试现场习惯性违章等现象要及时纠正,使之警悟。在遇到事故时,要切实 按照“三不放过”(事故分析不清不放过,找不出责任者不放过,没有改进措施 不放过)原则,一抓到底,绝不姑息迁就。

作为领导还要经常下车间参加班组安全日活动,与职工打成一片,了解职工在想 什么,做什么,只有这样安全生产才会有的放矢,安全工作才会规范运作、扎实 开展、卓有成效。

二、抓思想,立足于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要抓安全,就要先抓思想,要搞好安全生产就应先抓好人的预防教育。要使职工 树立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知识竞赛、“青 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安全系列征文”、“安全在我心中演讲”等一系列安全

生产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安全文化环境,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 和激励人的目的。

安全思想教育方式要“纵横交错”。“纵向”,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安

全生产的全过程。一是做好超前防范。做好职工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关心、理 解、尊重、爱护职工,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和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 难,消除影响安全工作的思想障碍和包袱,使职工安心工作。二是做好事中保障 工作。把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在职工的行动上,在任何情况下,广大职工都要保 持镇定的情绪,良好的习惯。认真开展危险点、源分析与控制,做到针对性强、切入点准。要加强小、少,简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对安全规程置若罔闻、熟视 无睹、凭经验和想当然去处理问题、违章作业、盲目施工等等要坚决杜绝。在我 们的生产工作中,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如果发生不安全情况,采取措施得 当,处理得迅速、果断、正确,完全可以转危为安。反之,本来可以避免或缩小 的不安全事故,由于处理不当,也可扩大事态。因此要教育每名职工“不以恶小 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三是做好事后思想 工作。工作完成之后,成功经验,要总结积累;事故教训,要认真反思。对于管 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对策,制定措施。对于受到批评或处分的职工积 极主动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一起总结教训,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犯错 误的根源和不安全现象对企业和个人带来的严重危害。经过深刻的检讨和反省更 进一步地体会到安全警钟长鸣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要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他们不气 馁,勇敢地面对现实。只有勇于汲取事故教训,才能及时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 权。

“横向”方面,车间不论在工作前、中、后,都要自始至终抓好班组安全日活 动,并坚持每周一次,公司要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公司级安全生产例会。安全文 件、事故通报要保证在3日内到达一线班组,班组安全日活动要内容保证充实,不流于形式。可以联系本专业、本班组实际,查摆不安全因素;可以畅谈工作体 会,提出搞好安全生产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对公司历年来的误操作等事故进行剖 析,挖掘深层次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安全日活动,使职工思想认识得到再提 高。

三、抓制度,立足于树立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科学管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要树立科学的工作态度,认真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只有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规程,安全生产才有保证。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是前人用生命和鲜血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一位老师傅曾经 说:“干电力系统外线工作必须按规矩办事,图省事实际上带来的是费事”。按 规程的要求去做,表面看好像“费事”,实际上规程中的每一条内容就如同一道 道防线,层层设防,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才有保障。比如:在高压电气设备上工 作,根据工作性质,必须采取严格的工作票制度和措施,在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 的电气设备上工作,必须完成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拦 的措施,以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搞好安全生产,还必须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如 果办事不讲原则,只顾情面,安全措施就形同虚设。要用一流的标准、制度逐步 规范生产系统各项工作,规范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各种行为,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抓制度建设,使安全生产日常管理达到规范化。2002年11月1日我国正式 出版了安全生产的第一部专门法律《安全生产法》,它的出版极大促进了安全生 产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电力企业要以积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为 契机,大力开展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安全生产从经验性管理到科学化管理的转 变。从基层单位抓起,例如变电站,通过对照《变电站标准化管理条例》,全面 实施变电站标准化建设,创建标杆站,统一管理模式,从而带动变电整体管理水平上台阶。做到对现场规程定期修订;对变电站各种记录进行微机管理;制定一 日工作流程,对各种运行管理工作及值班员的行为作出规范要求,努力达到行有 根,动有据,用规范守护安全。

抓制度建设,还要积极与国际接轨。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 要求,引进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结合国内有效的现行管理制度建立一 套自己的管理体系。实施“三标一体化”(“三标”即:iso9000质量管 理体系标准、iso14000境管理体系标准、osh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 体系标准)活动,就是使新的安全、健康、环境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促使企业按 照国际标准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制定一些新的科学管理标准,使企业技 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提高一个新高度。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三标一体化”活 动,进一步改善作业条件,提高劳动者身心健康和劳动效率,降低企业风险,预 防事故发生。

四、抓设备,立足于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设备健康水平对于电网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地区负荷的急剧增长,大部分设备承受着满载甚至过载的压力,因此,应加大设备治理力度,不断提高 设备健康水平。

首先,应坚持“精修治本”的指导思想,教育职工树立“严、细、实”的工作作

风,认真制定“反措”和“技措”。主变专业,要加强变压器线圈变形试验工 作,当发现程度不等的缺陷时,要分别进行改善运行条件、修理、更换的措施,尤其是对负荷较重、设备工况较差主变,要通过运行监视、红外检测和色谱分析 等措施进行监控。同时,对新投运及大修后的变压器要进行跟踪分析。直流专 业,要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进行充电机改造及蓄电池更换,不发生因直流 系统故障引起拒动、越级而扩大事故,使变电站直流系统处于较好的运行状态。输电专业,要加大输电线路防风、防雷、防鸟害工作力度,采取铁塔紧固、安装 线路避雷器、加装“防鸟刺”等措施。防污工作要把实现零污闪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定期、定点进行严密测试,对部分重污秽区变电站设备加装增爬裙,对四级 重污秽区变电站的新增或更换设备涂rtv。要保持安全生产局面,还必须把设 备改造抓好。开关设备无油化改造、继电保护微机化、输电线路合成绝缘子的采 用等,一方面可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小了维护工作 量。

其次,要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还应经常进行诊断分析。生产运行专业分析 是一项对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技术状况、检修及技术监督管理等定期进行 技术分析的工作。针对本网内设备运行状况定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分专 业、分层次逐级进行,每月一线班组自查分析一次、基层单位统计分析一次、职 能部门汇总分析一次,最终形成公司月度生产运行分析综合材料,为各级领导决 策提供详实准确的数据。通过以安全性评价为核心的生产运行分析,对电网运行 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提前采取措施,立即加以整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和隐患要制订防范措施和预案,并责任到人。

五、抓现场,立足于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从龙头开始抓质量、保安全。一是施工设计,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是领先 的环节。设计质量决定着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电力生产的安全运行,所 以我们一定要严把设计关;二是基建施工,没有质量保证,“安全第一”就无从 谈起。降低工作质量,势必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要树立基建与生产一盘棋的思 想,制订“质量保证措施、安全保证措施、生产考核措施”等质量技术措施,确 保质量节节把关,环环受控;三是输、变、配电运行、检修现场,要逐级落实安 全生产责任制,操作要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对大型和复杂操作现场,坚持跟 踪检查,人员到位,在跟踪检查中发现违章作业,对责任人要进行严肃处理。工作现场要把“杜绝误操作事故、杜绝人身事故”,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最低标 准。工作中避免心中无数,心中无数乃安全之大忌,如果遇到一些自己没有把握 或似懂非懂的情况,要头脑冷静,三思而后行。“多想万一的可能,少想一万的 保险”,做到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工作中要避免“习惯性违章”,安全工作中 存在的一些“习惯性违章”,是长期形成的,要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做到 持之以恒。一位老师傅凭多年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四步”工作法:“一站、二看、三想、四做”,对“强化人的安全意识,规范人的操作行为”无疑是一个 很好的借鉴。

六、抓检查,立足于达到安全动态管理

(1)开展动态检查。在基层单位认真自查的基础上,对“两票”执行情况要坚 持“月检查、季分析”,对作业现场要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要建立专业技术检查和专业管理分析制度,实现各专业工作的动态管理。

(2)认真开展春、秋季安全大检查活动。针对每个季度工作重点,做到检查有 计划、有组织,评比有内容、有结果,检查结果与奖金挂钩,通过检查促进安全

管理不断发展。

(3)开展安全性评价活动,采用自我评价和外部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请网 内、外专业技术人员、专家进行评价检查,实现供电企业全方位安全性评价的动 态管理。坚持宏观上的安全性评价工作与微观上的危险点源的分析与控制工作相 结合。通过“安评”,摸清安全底数。过去觉得安全生产情况不错,经过安评,使各级人员充分认识到安全基础并不牢固,风险度很高,从而使安全管理在监督 中得到加强。

七、抓奖惩,立足于做到“严”字当头保平安。

对规章制度执行要严格,有了一视同仁的赏罚,必然在一个单位树立起正气。在 个别工作现场我们仍发现有不同程度的习惯性违章现象,有无票工作的、有不执 行监护制度和不按规定使用小地线的、有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的等等,必须 清醒的认识到,这是一个危险的苗头。对违章人员及班组要及时进行严肃的处 罚。同时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监察人员要加大对工作现场的监督、检查,进一步 规范现场的安全管理,加大对习惯性违章的处罚力度。

八、抓培训,立足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1)在内容上,要联系实际。每年在春检预试和迎峰度夏、防污清扫等工作开 始前,可以组织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学习安全规程,讲解安全注意事项,提 高他们的专业技术素质和安全意识。加强对工作负责人、工作票签发人、低压工 作许可人的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定期进行《安规》、《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 规考试。不同的单位,在培训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突出个性,因地制宜。

(2)在方法上,要灵活多样。通过采取基地培训、印发资料、专家授课、联合 反事故演习、集中轮训和业余自学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安 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如在基地培训中,可以变电仿真中心为主要 培训基地,加强对变电运行、集控站、调度值班人员的实际操作培训;在集中轮 训中,组织高压试验、两票三制、继电保护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可以通过签订 “师徒合同”的形式,组织职工在实践中相互学习;还可以通过组织模拟设备故 障排除活动,增强职工对客观环境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利用培训教材上 网,开展全员培训,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培训,不断培养各种人才。

(3)在时间上,要有长期规划,短期安排。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 计划,及时总结事故经验、教训,作为教案,进行宣讲,对职工进行警示教育。总之,搞好安全生产,要从源头抓起,从点点滴滴抓起,要把安全生产作为电力 企业的生命线来抓,真真正正做到安全生产,常抓不懈。

第二篇:高中美术鉴赏的立足点

高中美术鉴赏的立足点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定义

二、鉴赏的角度(立足点)

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课程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不清楚何谓美术鉴赏?面对一幅美术作品,不清楚应该要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不清楚这幅画和那幅画的优缺点,对于具体的美术作品,很容易美术现象、美术作品、美术行为孤立起来看待,这种现象势必会增加美术的神秘感,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

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时,我们需要把握哪些具体要素呢?第一,时间的概念——这是什么时期的作品;第二,地域的概念——这是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的作品;第三,观念的概念——艺术家想在这件作品中表达什么;第四,手段的概念——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能表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离开这些要素去抽象地解读一件作品,当然如果说是一件作品,其实我们已经将其限制在艺术的范围之中,我们已经排除了非艺术的概念。——写到这儿,我们会产生怀疑,因为在今天,在杜桑之后的今天,所谓“艺术”和“非艺术”的概念已经很难划分了,有些人的作品,其实都是不能算作艺术的。可是今天事情的另一面是,有人将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看得到的东西都称其为艺术的,甚至美术的概念都快消解了,而代之以“视觉艺术”。因此,艺术鉴赏在今天来谈就是一件非常犯难的事情了。有人为解决此难题,开列了一个尽可能大的目录,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纺织首饰等工艺制作、剪纸蜡染等民间美术„„我们自然十分钦佩其博大和宏伟,但我们遗憾它失之于大而造成的一片混沌,读者几乎不知道该用什么眼光来看艺术,来看今天的世界了。

然而我们觉得,想了解美术、想读懂美术作品的读者最感迷惑,也是最期望解读的恰恰也是今天正在发生着的五彩斑斓的当代艺术了。

三、鉴赏的方法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第一,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考虑,它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学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学习。作为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而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因此,要使美术学习“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才能使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种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了解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使学生学会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就应该使学生知道,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使学生知道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此同时,世界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所创造出的文化和艺术,也是多元的。因此,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还应使学生能够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及思维方式;增进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和艺术的了解,开阔视野,培养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接纳与尊重。

第三,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考虑,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对美术的学习与理解不能单纯地局限在本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层面上,而应与美术有关的文学、戏剧、音乐、地理、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与融合。只有通过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才能使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形成横向联系,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自觉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的内容,形成跨越学科的横向性、综合性学习。第四,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考虑,它可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美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体现。只有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来认识美术,才能更好地把握和深入地研究美术的性质和特殊的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使学生学会分析各种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内在的联系,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从而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探究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关于时间的概念。这似乎又是奢谈鉴赏的一个难点。每个艺术家都是生活在他那个有限的时间中,无论是突进还是滞后,他都无法摆脱时间的印痕。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鉴赏永远是回头来看艺术的发展,那么对每一件作品、每一个艺术家的欣赏怎么可能离开艺术史的那个长链而去看其中的某一环某一节呢?我以为艺术鉴赏离开了那个时间的史的前因后果,是无论如何无法读懂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如果我们将艺术的鉴赏以门类来划分归属,也许就只能达到支离破碎的枝节,却永远无法接近整体的把握。我们又要真诚地提请读者原谅我们的叙述总带着或明或暗的时间概念,原谅我们并不十分清晰地区分“史”和“欣赏”的界限,因为我们只注意如何把美术及其作品说得更清楚些。

我们的叙述从两个角度展开: 第一,艺术家们在他的作品中到底要表达什么?即每一件作品的理念层面,这种理念有时候是艺术家个人的,有时候又可能是时代的,艺术家顺应了这一个时代,不自觉地成了时代的钟表或代言人;这种理念有时候又似乎是时代的叛逆,而这种忤逆常常又是时代的先导,艺术家似乎是这个时代的逆子,但他也可能是个先知,预示着时代的未来。

第二,艺术家在作品中显示他的可能性,即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技术或手段的可能做到的程度。每一代艺术家在哪里止步,为后代艺术家留下不无遗憾的空间也是在这一个层面上被揭示的。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艺术流派和思潮,甚至每一件作品的独特性,也构成了它进入我们鉴赏的视野的条件

从研究美术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美术活动的历史的两头往往是最难阐述的,远古的历史离我们太远,可以佐证的材料都已淹没在茫茫的时间磨耗中了,我们对作品的解读常常只是猜测;而另一头,今天的艺术却因为离我们太近而无法窥其全貌,许多艺术现象尚在发生和发展着,无法给出定论。

艺术史可以说是一门与美术鉴赏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了。艺术史似乎可以是归属史学的,但它却是史学中最小的,亦可以说是最边缘的史学,它似乎更多地和艺术学胶合在一起。

“艺术鉴赏”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确定作品的作者归属;第二是对作品进行评价。艺术鉴赏同样面对人类的艺术活动、面对艺术品,然而在艺术鉴赏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它是非历史性的。在艺术鉴赏的两层含义中,第一个含义“确定作品的作者归属”也许接近艺术史,而它的第二个含义“对作品进行评价”则似乎更接近艺术批评。在艺术鉴赏中含有欣赏和鉴别的两个层面,欣赏更侧重于审美的感性欣赏,而鉴赏则比欣赏层次更高、范围更 2 广、程度更深,它含有鉴别、评析和判断的理性活动。艺术鉴赏活动更强调和重视艺术的创造性价值,对艺术作品做价值判断,这一点恰恰是美术史尽力回避的。美术史力图公允客观,不加感情,不加评判。然而,艺术鉴赏则是十分强调情感作用的。艺术鉴赏中的接受者是作品价值实现的主体,它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价值实现的积极的创造者。接受者在艺术作品面前绝不是理性的机器,也决不是编年的卡片,它是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一样,是热情投入的第二位创作者。它在作品面前积极地唤醒、发掘、创造着它的价值。在这里,艺术鉴赏明确地确立起自己的目标,它要帮助读者和观众学习和获得对作品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它要努力激发观众的敏锐的感受力。

什么是美呢?它的标准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美是直觉的东西,它不需要概念,也不需要逻辑,当我们看到一幅画的时候就能直接地感受到它是美或不美,这就是审美直觉,它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开始。由于审美直觉与感官性相联系,因此在感到某物为美时就产生了一种愉悦。但是有些人可能会说看到美食时也会产生愉悦,那么它与审美愉悦有什么差别呢?对美食的愉悦我们可以表述成“快适”,它带有一种功利性和利害关系,而审美愉悦由于将对象看成是与主观相联系的形式,因此它必然是无利害关系的,从而是纯粹的。尽管现在的研究表明并不存在着纯粹无功利性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将无功利性看作是鉴赏的一个要求。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鉴赏看作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这样的一个愉悦的对象就叫做“美”。所以美不仅是与对象自身的性质有关,也与感知和欣赏它的主体有关。而个体的人总是属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和文化的,他对美的评判标准首先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或文化的特质、社会系统、它的风俗以及实际需求决定的,时代改变,评价标准也将随之改变。一个时代的关于美的标准并不一定为另一个时代认同和接受。因此美的相对性有两重意思:一方面取决于特定时代、文化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取决于评价主体的个体性。因此鉴赏本书中所列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就需要我们按照不同的美的标准和美学理论,每个时期的美学标准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矛盾的,所以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艺术,不能用一种美学理论去支配其他美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审美经验。

美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作品不但是艺术家的产物,它也是鉴赏者的产物,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完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鉴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因此,美虽然是一种直观,却需要鉴赏者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经验越是丰富,那么鉴赏的效果就会越好,而我们通过对各个时期艺术作品的介绍与鉴赏,目的就是揭示各个时期的美学理论与标准,从而扩大审美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提高鉴赏能力提供帮助。

鉴赏是理解和享受艺术作品的行为,鉴赏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要理解艺术作品、鉴别艺术品并作出评价,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因此可以这样说,鉴赏就是批判性地欣赏,它意味着发现价值或作出评价。

艺术批评是一种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的论述形式。它是一种对语言的运用,旨在促成和丰富对艺术的理解。莫里斯·魏茨认为一个批评家在批评时会做以下四件事中的其中一件或以上:描述、阐释、评价、理论概括。在这里会发现批评与鉴赏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关系,它们本应是内在地相互包容在一起的。为了更好地体现鉴赏与批评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批判性鉴赏”这一词,通过批评性鉴赏,它意味着理解,也意味着评定任务和现象中的相关价值,以及评价怎样才能更好地实行任务。那么艺术批评究竟有哪些功能和作用呢?

第一,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增进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艺术批评所要问的3个问题是: 3 它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它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认识到艺术作品的基本意义,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和鉴赏能力。

第二,阐明作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理解人类的生存状况。利沙提认为艺术批评主要关注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因此艺术批评主要是在当下的语境中进行的。而现当代艺术总是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变以及与创造新的价值与意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通过艺术批评我们将了解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第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在艺术鉴赏中应用艺术批评的最重要的目标。由于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它越来越为人们仔细观察社会的目的与价值提供了方便,并且对我们所处的社会进行自己的思考。第四,对艺术的品质作出合理评价以及鉴赏艺术的各种不同价值。通过艺术批评或批判性地鉴赏艺术,我们不仅了解了艺术作品,而且也对它们的相关价值作出评价。所谓批评并非完全是否定的,合理的判断能促进对对象的积极理解,并且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前提。一些批评主要关注在艺术世界的语境中定义和构建作品和艺术家。一些批评把艺术作品当作对艺术家或一般人类作心理分析的基础。另一些批评是为了重建价值而考察艺术作品。这些不同的目的要求不同的批评方法,并发展出各自的有效模式。在艺术鉴赏中能应用的艺术批评模式有:

(一)知觉分析、(二)解释、(三)评价。美术鉴赏:美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美术鉴赏旨在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想象、鉴别来正确认识美术作品。培养、、、、、、,延续和发展人类美术文化,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开拓艺术视野,扩大知识面。正确的鉴赏观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趣味,陶冶情操,还在于可以完善人格、表达个性,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审美的角度选择美的生活用品、服饰,创造、美化我们的生活。

要确立美术鉴赏的学科地位,准确把握其实质,首先要明确其课程的含义,尽管美术鉴赏是以美术为轴心和基点,但它基本上是由美术与鉴赏合二为一的。因此,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也应该围绕这两方面进行。

美术作品是美术鉴赏的本位。

美术鉴赏不同于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其培养宗旨有所区别。

美术鉴赏的功能:慰藉人心,避免精神空虚所导致的颓废与堕落。培养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

国外很多美术家并非掌握某种美术专业技能,但却被冠名以美术家的称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对美术鉴赏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并非是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所以,可以说美术鉴赏课程主要进行的是一种素质教育。

美术鉴赏课程的评价:学生素质的变化很难以一种确定了的硬性指标衡量,所以对其评价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美术鉴赏的内容:

1、美术史知识。

2、美学知识。

3、美术批评方法。(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现代美术、外观古代美术、西方近现代美术)美术鉴赏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观摩法、讨论法。怎样使学生获得美术鉴赏的基础体系?

美术鉴赏指的是人们通过美术作品这种媒介对其进行具体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发生变化与扩展。

“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在程度上有区别,鉴赏包含着鉴别与欣赏的意思,而欣赏一般并不包括鉴别的意思。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美术批评” :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美术批评侧重于 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与判断。

美术鉴赏侧重于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鉴别。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则提出具体的要求。将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审美观念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强调“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同时,“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强调“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下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等要求。

原“美术欣赏”对美术知识、美术史的要求比较全面系统,知识点比较详细,侧重于美术知识的学习,学习内容不够宽泛。

“美术鉴赏”的学习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

①在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内容中,特别强调了对“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拓展了鉴赏学习的范围;

②在内容拓展的同时,在知识方面并没有作严格的限定,给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的选择留有较大的余地。

“美术鉴赏”则特别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特别强调了“重视对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习观念。

主要在于使高中学生获得审美享受,理解美术作品

与美术现象。

满足审美需要,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

娱情怡神,促进身心健康。

如何学习美术鉴赏?联系文化情境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风格进行解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学习美术鉴赏需要学生能够用美术专业用语来描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鉴赏基础

美术语言

美术元素:塑造美术形象或构成美术作品最基本

的形式成分。

点、线条、形状、形体、明暗、色彩、肌理、空间等。

组织原理: 美术元素在相互联系并构成美术形式时所具备的审美形式规律。

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动感与静感等。各类美术技法术语:中国画中的皴法(披麻皴、荷叶皴、米点皴、斧劈皴等)、散点透视(高远、深远、平远)、装裱(横幅、条屏、卷轴、扇面)等。

各种美术风格的概念:具象、抽象、写实、写意、模仿、再现、表现、古典、现代、后现代等。

鉴赏方法

中国古代评判绘画的优劣:神韵、用笔、造型、用色、构图以及对传统的继承。

鉴赏最先应从感性出发,让学生去感悟作品,产生情感,然后慢慢过渡到理性的分析,发展成对美的判断和批评。

1、叙述。引导学生浏览作品,并概括地说出画面上直接可见的视觉现象。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能引起兴趣及好奇心。

2、形式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及分析作品的造型特色,例如作品展示了什么视觉元素和组织原理、作品是用什么材料构成的?等等。这阶段对作品的观察需要学生更为深入细致。

3、解释。学生就先前两个程序观察及分析所得事实或线索,阐述个人的理解和情绪感受,例如这件作品引起我什么特别的感觉?为什么作者有这样的表现,作品有什么含义?这些造型特色如何表达主题内容?等等。

4、评价。经过前阶段反复的观察、提问、表达和讨论,学生将上面各步骤的资料归纳,从而综合地判断这件作品的优劣得失,作品造型上视觉语言的效果是否适当地传达主题内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能否发挥材料的特性?并提供理由。

简单描述。感官可感受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对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等做简单粗线条的描述。鼓励以直观感受到的印象、气氛、感觉、感想,直率地描述出。

探讨作品中所运用的材料、技法和特性。探讨作品中的色彩、形状、肌理及个人描写的特色。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风格。

探讨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要素与此作品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性格、思想、艺术观与此作品的关系。探讨作品所传达的内涵,即所含有的气氛、感情、性情、主题意义、观念、思想等。探讨作品所含有的图像学象征意义。

美术的价值与作用

运用上述所学到的知识、概念,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做合理的判断,并述其理由。参考专家对此作品的批评与判断。可从伦理、社会、教育、美的结构、作家意向、作品意义等多元观点下价值判断。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

内容:这个作品关于什么?有何意义? 形式:作品如何构成、安排和设计?

过程:作品如何被创作?以及被创作成什么? 心境:作品如何影响我(即观者)?为什么?

一、比较欣赏中的横向比较

1、文化背景下的比较

2、艺术种类间的比较

3、风格流派间的比较

4、艺术家之间的比较

二、比较欣赏中的纵向比较

1、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

2、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

3、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4、作品创作过程中各阶段的纵向比较

·

沃尔夫: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从学生对一件艺术作品独特的感受开始。学生应该自由地与作品进行交流,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坦诚交流对作品不同的见解。当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了思考。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各自反应的不同之处。正是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了对一件作品的理解存在着多种的选择性。

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他们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与作用方面相似的作品,用来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作者的意图或目的差异。

为学生提供面对有争论的作品的机会。当学生面对那些向他们原有的认识及价值观提出挑战的作品时,同样会产生一些麻烦。艺术作品不仅能向人们熟悉的思想观点以及对于作品的某种期望提出挑战,而且还能向与此有关的某些问题的认识及看法提出质疑。

为学生提供评价自己和其他人的反应的机会。当学生在思考其他人看法形成的依据时,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和养成批判式思维的习惯。当学生面对产生个人反应的根源,即他们的信念、爱好、偏见以及价值观时,他们已在学习。学生需要有时间和机会重新审视他们最初作出的反应。

尊重学生的反应。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最初作出的反应。要尊重学生感受的全部内容,以及面对一件艺术作品的瞬间所表现出的兴趣与关注。教师还应该避免那种引导学生接受早已设定好了的对作品的理解的课堂讨论。如果教师这样做了,就等于无意中鼓励了学生具有依赖性,并增加了学生的焦虑及思想僵化。

增加安全感。只有当学生们能够自由坦率地表现各自的看法,并且敢于向其他观点提出质疑时,才算是进行批评与思考。如果学生因为回答问题出现错误处境尴尬时,或者课堂变成了众目睽睽的辩论会场时,那么批评思考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基本准则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艺术鉴赏力培养的途径

多接触艺术作品

提高多方面修养

掌握一些艺术史知识

了解艺术手段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语言

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 7 研究性学习之中。

可通过中外美术史中,画家作品和流派的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学会辨别、鉴赏。

从更深的文化内涵来理解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加深对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组织学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1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审美方式的过于单一,基本上是“具象的”、“写实的”、“古典的”、“叙事的”审美观,而随着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美的标准是变化的,它并非一成不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我们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其美的标准已经不止体现在一个层面。

尹少淳在其《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一文中认为: 美术鉴赏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美术鉴赏力并不能与一个人的智力或一般理解力完全划等号,或者说,美术鉴赏力是一种专门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培养人的美术鉴赏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美术2鉴赏教学。

张道一认为: “鉴赏”与“欣赏”,是在接受艺术的过程中感情产生共鸣,所领受的不同程度和反应,都是归结到一个“赏”字上。“赏”字含有欢悦、称杨、乐适、玩娱之意。„„所谓“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所以对于一般艺术和艺术的接受者来说,使用“欣赏”这个词。如果提高要求,不仅对艺术能够欣赏,而且要有心得,能够识3别,这就是“鉴赏”。王新伟等人认为: 绘画鉴赏实际上是一个审美接受问题。其间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4理解。

1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中国美术教育》,1995年第三期,第12页。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中国美术教育》,1995年第三期,第12页。

张道一:《美术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3页。4 王新伟、傅爱国编著:《艺术鉴赏》,(上海)华东师范大字出版社,1997,弟3页。

第三篇: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扩大内需有何深意

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是投资、出口和消费。长期以来我国这三驾马车不是齐头并进,而是二马奔驰当先,一马拖腿垫后,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消费增长相对滞后,而且消费率还有下降的趋势。近5年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55.5%、53.9%,持续下降。而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只有59.5%,这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了近20个百分点。一般的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在80%左右,积累率在20%左右。

投资每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就能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因此,在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年代,投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手段。从1978年到2004年间,中国经济保持着9.4%的平均增长速度,与之相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也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今年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持续增长到历史最高水平,直逼55%,而消费所占的比重却达到今年新低,两者反差甚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卓元研究员分析,现在外需过旺,内需不足,投资强劲,而消费又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结构矛盾。消费倾向偏低,不仅影响当前的消费,不能拉动消费品生产,而且还会影响投资效果,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投资与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此消彼长的,长时期的高积累,高投资必然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如果恶性循环,必将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从出口方面看,扩大内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也是很必要的,因为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风险较大。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直接会波及国内市场,要缓解国际市场波动对我们的影响,就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而且扩大内需还不是暂时的缓兵之计,而应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长期坚持的原则。

内需之火缘何“久烧不旺” 启动内需不是一个新课题,四五年以来一直有专家主张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到由国内消费拉动上来。而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13万亿元,按我国13亿人口来计算,目前我国人均存款已超过一万元。在人均储蓄过万元的同时,消费为何还连年走低,内需之火为什么“久烧不旺”?

消费持续走低体现了目前我国居民对未来风险的不确定心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改革的过程中,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和住房改革中,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和机构来承接相应的保障职能。居民养老、医疗等还需要自我储蓄,对未来风险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只能使其降低消费偏好,提高预防性储蓄的意愿,这样新增收入便不能或较少地转化为消费。

消费结构正变化升级,居民的教育、医疗、购房买车等消费需求要求进行较长时间的储蓄积累,这无疑会限制即期消费,限制对其他产品的消费。专家指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中,除收入外,居民消费心理、消费倾向、消费预期等非收入性因素都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扩大内需如何着手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78年至2009年,我国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始终在90%以上,这32年中有25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今后我国仍然有条件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扩大内需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同时,我国多层次的需求结构和巨大的需求规模,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从而有利于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使内需潜力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必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内需空间。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都决定了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给我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挑战和风险。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可能处在一个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结构转型的时期,外需的不稳定性加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客观上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内需外需和投资消费关系形成倒逼机制。同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只有立足扩大内需,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才能有效克服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防范和化解外部冲击带来的各种风险,增强我国经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求我们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这与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把发展经济与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央关于扩大消费的政策已逐渐明确:明后两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覆盖面分别扩大到40%、60%左右;从明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提高到20元;从明年开始,国家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明年国家将努力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以全面增加居民收入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新农村建设将释放巨大内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城乡之间消费相距较大。近十年来,县城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平均低5至8个百分点。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在农村之外,在农业之外。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靠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和农业转移出去。如果大部分农民能够顺利地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城市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工,那么不仅这些转移出去的农民收入会提高,那些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也会因为人口和土地比例的改善而提高收入,从而最终实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建议》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十二五”时期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挖掘我国内需巨大潜力的主要着力点。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十一五”前4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年均新增城镇人口接近1500万,但截止2009年底城镇化率只有46.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消费需求,为内需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现阶段,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一要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扩大投资需求。二要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在进入城市的环节,关键是解决户籍及其相关联的权益问题。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一时不能解决户籍的农民工,要注重从制度上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逐步在子女上学、平等就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实际问题。在离开农村的环节,关键是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宅基地与承包地在依法、自愿前提下的有序合理流转,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和流动。三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进一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投资消费能力。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报酬增长缓慢,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下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扩大内需,尤其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障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既是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挖掘消费潜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要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市场分割,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得合理报酬。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二要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尽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大对过高收入调节力度。研究推进房地产税等改革,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推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体系对收入的调节作用。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建立全国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申报制度。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增强中高收入者的消费意愿,进一步促进消费。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支持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四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达29.8%,比2004年提高约8个百分点。但总体上看,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目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仍然较低,分布不均衡问题也较突出。这使得居民过多地把收入用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支出,既直接挤压了居民其他消费的增长,也使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降低了即期消费。“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建议》要求,进一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二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三要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四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财税、投融资、土地供应等政策体系,强化各级政府职能,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资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7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加速转型,这为扩大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十二五”时期,要着力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一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性。二要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全消费。三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树立新型消费理念,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四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发展市场空间广阔。但由于长期滞后,服务业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使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一要充分用好政府投资。特别是“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要坚持有保有压,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三要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四要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切实放宽民间投资准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都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对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的领域,要通过改革行业管理体制尽快消除准入障碍,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外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首先,扩大内需是一个渐进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必须继续发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扩大消费必须建立在居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投资增速已经很高,继续加快投资增长既有困难,也有相当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突然下降或下降过快,就可能引起经济大的波动。

其次,稳定外需有利于更好地扩大内需。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稳定外需对增加就业仍然具有重要作用,这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进而对扩大内需产生促进作用。

第三,稳定外需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产能,提高经济效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较大的适应外部需求的生产能力。由于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加上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综合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内需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操作性、针对性很强。不仅明确了扩大内需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更抓住了改革发展的关键点,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相信经过一系列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也能更多地分享到改革的实惠,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更和谐。

第四篇:浅析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的立足点

浅析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的立足点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已有十余年,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在不断深化。然而,真正落实性课程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编写导学案,用导学案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是我区教研工作一项大的举措。在实践与反思中,我不禁产生一些疑问和困惑,引发这样一个思考:就小学语文而言,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立足点在哪里?我们应站在哪个角度设计导学案?

在设计与编写中,我们强调要避免这样一些的问题:

1、导学案与学案混为一谈。

2、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偏多,偏碎,巨细不分。

3、导学案设计与学习活动不同步。

4、导学案成了习题集,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作为编写者,对导学案编写应该站在哪个角度有更明确的认识。

诚然,我们都知道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设计学案。具体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线教师,亲身实践后,我也在不断反思学案设计的立足点,有几点拙见与同仁交流、共享。

一、课前预习,导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到真正放手。

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以大声朗读可以默读,形式不拘,不过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查阅教材、有关资料、工具书;也可同桌讨论,完成学案中的自学内容;还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比如,古诗词教学中,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有无限的资源可以挖掘,在设计课前预习时,就应少设计填空类题,多引领学生去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搜集了解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作业无疑是学生最乐于完成的。

二、课堂交流,合作探究——立足于学生的多元思维,做到问题引领。

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同时做到尊重学生的多元思维和个性化理解。

如三年级语文课《风筝》,是陕西作家贾平凹的作品。文中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写得细腻、生动。在第二课时的“品味交流、合作探究”环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哪些词句体现了心情的变化?”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在学生多元的个性感悟中,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最后再引发学生对结尾意味深长的“„„”展开联想,就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编写小学语文导学案,注意把握每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把握教材编排的目的,一节课由一两个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就可以避免“问题细碎,满堂问”的现象。

三、课堂检测,巩固所学——立足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做到实效精炼。

对文本学习要点采用“课堂反馈练习”进行巩固,看“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导学案的最大特色,改变了我们过去课堂是只讲不练,效果未知的课堂特点。但是在检测题的设计上,不仅要把握知识要点,落实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

如在《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中,写“秋天颜色美”的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我设计了ABCD四个达标题:a、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背诵;b、让学生找出写颜色的词,抓住“五彩缤纷”加以体会;c、仿写拟人句;d、想象秋天其他事物的色彩美,练习说话。这样,在落实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等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引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四、拓展探究,课外延伸——立足于学生浓厚的兴趣,做到求新求异。

课堂上的拓展点要凸现探究学习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等等。课后的延伸,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有创新。如: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老师要求学生课外读书,要有的放矢,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无疑是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有效途径。要做得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

第五篇: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立足点-班主任培训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今日要记录的是一场答辩。我校《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升》项目参与市文明办举办的2014年“六支队伍”优质项目扶持现场评审会议。佛山市府,创文办,答辩,资金扶持……这与我们平日的轨迹相去甚远,换一个角度审视教育,给予我不同的思考。

答辩开始。德育主任陈述项目的意义与方法,尚未完毕时间到了。我们仨,屏息凝神等待专家组发问。专家的第一个问题: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在哪?

这个问题很大,让我与另一名老师有点蒙。刚上任的德育主任可能也没料到第一个问题是从如此宏观的角度考量,那一瞬间的回答不得要领。专家给予的建议是立足自身的专业成长,服务孩子、回馈社会之类的话。随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近二十年,我的立足点是什么?从学校角度考量,立足点又该是什么?近期,为了一(10)忙前忙后,立足点是什么?每晚坚持写成长日志,立足点又是什么?在不断的追问中,一个可能有些另类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为的是提升在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的幸福指数。

是的,我的立足点不是无私奉献,不是责任与使命,不崇高也不伟大。而是简单的兴趣所在,乐在其中。谁都知道,做得多可能就错的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我还要向家长们推广“自主识字”,平添劳累,可能还招抱怨,费力不讨好,这是为什么?因为探索未知的领域,遇见未知的知己,对我充满了诱惑力。无论多忙多累,每晚这个时候我总在电脑前敲敲打打,为什么?因为文字引领我更细致地观察生活,更深入地反思自我,找到更好的自己,这对我同样充满了诱惑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再苦再累,都是幸福。不是吗?每天都必须做的是工作,每天都想做的是梦想。找到兴趣所在,找到梦想所在,为之忙碌,为之付出,这就是提升我幸福指数的办法,是我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对个人如此,对学校不也是如此吗?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幸福指数,应该成为其立足点。首先是给予班主任老师身体上的关怀,照顾好身体,才能投入工作。忽视自己的身体投入班主任工作,是不可能有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其次是照顾好班主任的情绪。很多时候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是因为班主任过于焦虑,过于急躁,过于功利化。班主任的情绪平和对于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对自己更是如此。第三是改善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方法。因为很多时候,不是老师缺少爱,也不是他们缺少敬业精神,不想把工作做好,而是工作不得法。给予方法的指引,提升班主任老师对周围事物的控制水平,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孩子、各种家长、各种突发事件的技能,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关键。

专家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项目资金拨付到位,我们可看到其产生的哪些社会效应。

这在我之前的预设范围之内。我的回答是孩子受益、家长受益、兄弟科组及兄弟学校的同行受益,最终社会受益。专家组给予了问卷调查等形式上的补充。我想,他们是从资料收集整理的角度思考的,殊不知育人工程的效果恰是最不能通过表格数据量化的。空闲之余,我把此行分享到班级微信圈。一个家长开玩笑式地发问:创文,可以投反对票吗?显然,他反对的不是文明,而是创的方式。文明的根基在儿时的土壤,它创不出来,是通过一项项富有张力的活动滋养、熏陶出来的。文明,任重道远!

答辩结束,因为缺少经验,因为准备不足,颇有遗憾。但每一次历练,都值得珍惜。人生,不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成长的吗?

下载浅谈安全生产的立足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安全生产的立足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生产

    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及全市安全生产会议......

    安全生产

    鄢岗镇安全生产自查报告 县安委会办公室: 按照商安办[2011]7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国庆节安全生产工作通知要求。鄢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2011年9月27-28日组织了由镇分管......

    安全生产是什么

    安全生产是什么? 对于个人,安全生产意味着健康; 对于一个家庭,安全生产意味着幸福; 对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意味着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生产意味着强大和稳定。 安全生产形势好与......

    安全生产

    1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安全生产管理原则: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目标管理,预防为主,动态安全管理,安全具有否决权,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 3安全生......

    安全生产

    普惠街街道办事处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 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建设网络、全面覆盖。办事处为一级网格,下设二级网格23个,由各班子成员任网格长,三级网格133个,由办事处工作人员......

    2013年度安全生产

    2013年度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工作总结暨 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3年,在亚立石化和亚立货运的领导下,在全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各项工作......

    安全生产

    背景材料:近来,由于国内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智利通过长期细致的工作、凭借完善的井下避险系统和技术设备对33名遇险矿工进行了成功营救,煤矿井下安全问......

    安全生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刻吸取事故教训,落实安全责任,强化防范措施,切实做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