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行政管理
农业行政管理
你认为提高我国农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我认为提高我国农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农业行政管理效能提升,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建设服务型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农业行政管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强力推进效能提升,促进了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
第一、抓思想,强意识。行政效能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为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健康安全服务是质监部门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全局开展了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了执政为民意识;开展了争创五型机关(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廉洁型),争当五好干部(学习好、思想好、工作好、纪律好、作风好)为主要内容的双争活动,着力使系统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工作效能明显提升,从而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学性和主动性。第二、抓领导,树旗帜。行政效能提升的成败,关键在于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当标杆、作表率,真正发挥旗帜作用、带头作用。阳谷县质监局实行了工作日志制度,要求每个领导干部要把每天所做的工作和已经布置的工作写在工作日志上,定期与目标对照检查。督促每个领导干部想工作、做工作、抓工作。对县委、县政府和省局下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量化、细化、具体化。为保证各分管领导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县局党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口汇报。各分管领导按照自己的责任分工,定期召集有关科室商讨工作,带领有关科室进行调查研究,查看工作进程,督导任务完成。由于形成了“领导干给大家看,领导带领大家干”的工作氛围,各项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第三、抓机关,推基层。行政效能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机关,必须抓住基层这个重点,解开机关这个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基层的效能提升。阳谷县质量技监局成立效能办,着力对市局及县委、县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开展效能监察。每个责任科室对每项工作都能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每月月末书面向效能办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效能办对各科室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根据督查情况,县局定期召开讲评会,对科室工作进行讲评。效能办定期征求基层对县局科室的意见,对工作先进科室进行表扬,对落后的科室提出批评。在抓好县局机关各科室的基础上,科室也加大了对基层的管理力度,对基层每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推动了基层工作的开展,真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第四、抓典型,带一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阳谷县质量技监局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能。所谓典型引路,就是在重点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召开现场会,总结其经验,在全县系统进行推广,由此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现场会的召开,各单位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推动了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
第五、抓制度,促落实。人叫人动人不动,制度调动积极性。阳谷县质量技监局围绕效能提升,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通过定期汇报、通报、模拟考核、定期讲评、暗访等多种措施,让这一系列的制度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而是真正地落到实处。各项制度已真正成为了全体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建设有效地保证了效能提升。
第二篇:农业行政管理课程作业
农业行政管理课程作业
提高我国农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适应形势发展, 科学配置职能
政府、民间组织、农户三个层次各自发挥作用,形成有机统一的农业管理体系。要转变工作职能, 大力建立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民协会, 并赋予农民协会以适当的职权。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继续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 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科学划分农业行政管理机关与事业单位职责, 合理界定农业行政管理机关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资生产经营秩序监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职能,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创新管理方式, 建立公开、便民、高效的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各项业务工作规范和运转程序, 重视和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农业和农村事务。在物资供应、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和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品牌与营销等各方面, 扶持和发展专业学会、协会、互助会, 把分散的农业生产和农户组织起来,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调整管理机构, 强化管理手段
建立农村工作委员会或农业管理委员会, 赋予适当的人、财、物管理权。同时, 部分原本属于农业管理的职能和业务收归农委。如干果经济林、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所有规划、指导都由一个部门出, 从种养项目选择到生产、加工, 市场营销全程负责, 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牵头协调能力
大大加强, 农业行政管理资源形成合力, 成本减少, 着力点一致,更有利于工作开展。负责统筹、协调本区域内农村工作。
(三)优化整合资金, 大幅度增加投入。
严格按照<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持续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财政扶持对象范围, 打破所有制界限, 在支持国有单位建设的同时, 允许直接投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个体经济、股份制及私营企业经办的公益性基地设施项目, 特别是对企业建立基地、研发科技、控制产品质量等给予投资支持。进一步优化支农资金结构, 彻底改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长期不足、不稳的局面, 把农业预算内基建投资比例稳定在 15% 以上, 并且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支持重点, 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增强系统素质,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追求实效, 优化服务, 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要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 着眼于农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主要矛盾, 找准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和难点, 创新机制, 寻找突破口, 用全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来确保农村各项任务的完成。一要充分发挥职能, 牵头建立协调机构, 设置各部门联席会议, 调动相关各部门的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三农工作。同时, 要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和探索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工作领域、更明确的工作思路上下功夫。新阶段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干部的知识结构、决策能力、工作方法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适应新的形势, 采取各种有效方式, 提升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第三篇:加强农业行政管理,构建和谐农资市场
加强农业行政管理,构建和谐农资市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的生活本身,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由于制度规则还不够健全,不同群体的得失分配不够均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并呈拉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建设的进程。依法维护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点。
一、提高对农业生产资料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
种子、农药、肥料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科技兴农的载体,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安全,是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种子法》和《农药管理条例》的实施,市场的全面开放,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给农资市场的管理和执法加大了难度。
一是分支机构和委托代销网点迅速增加。就我区来讲,在市场放开前,全区只有30多个经销点销售种子、农药,市场放开后,全区网点猛增到100多家,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50多家。在跟踪服务和管理上都很难到位。
二是品种多、杂、乱。近年来,就种子而言:国审、川审品种不下100个,但有突破性的主导品种不多;一些新品种未审先推已成为种子纠纷的突出问题。
三是违法经营十分普遍。有未取得合法许可证生产、经营的,有经营 -1-
未经审定品种、超范围经营和未经同意引进外省审定品种的;有包装标签标注不真实的,夸大品种特征特性的;有生产、经营档案不健全,难以追踪农资产品的来源和去向的。
四是制假、售假时有发生。有伪造包装的;有用此品种冒充彼品种的;有用不合格种子冒充合格种子的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种子产业化进程。
二、以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种子市场秩序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一目标又被具体化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农业行政执法机关,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发展大局,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有力的保障
(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执法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科学指南。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种子、农药和肥料的管理工作时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现代管理理念去指导工作实践。正确履行管理职能,增强查处违
法行为、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来构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凸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为我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种子、农药、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管理工作则是实现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前提和保证。面对这些问题与现状,怎样才能管理好农资市场,这就要求我们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在认真学习、全面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全面掌握各类农资产品知识,懂得这些品种、种类的特征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
二是要学习市场经济。做好农业行政管理工作关键一条是管理好农资市场,如果农业行政管理人员不懂市场,那是管不好农资市场的,只有懂得和掌握市场的变化规律,才能抓住市场的脉搏,运用市场规律科学地采取有关宏观调控手段管理好种子市场。
三是深入农业生产实际调查研究。时刻掌握社会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希望和要求,农业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绝不能一年到头关在办公室里做工作,要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多做调查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工作不脱离农业生产实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及广大用农户的要求。
四是由于近年来,作物病害与适应性问题产生的种子纠纷比较普遍。作为农业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我们一定要掌握好这些纠纷的新特征,懂得各类纠纷的产生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在纠纷发生后坚持公正的原则,科学地进行处理。
总的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管理者、经营者及使用者之间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农资管理工作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形势。为切实搞好农资市场的管理工作,作为农业管理和执法人员一定要加强学习与探索,不断提高自我,以适应当前农业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构建和谐农资市场
和谐社会,就是法制健全、管理有秩、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农资市场是坚持公正原则的市场,所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把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
一是抓品种源头,要求种子生产单位不生产未审定的品种,种子经营者不得经营未审定的品种,教育农民不购买未审定品种和越区品种;
二是在经营季节来到之前,提前向农资企业进行事先告知,防止未审、越区、假冒、伪劣等进入市场;
三是对曾经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进行戒免谈话,规范其经营行为;
四是在经营季节,对农资市场和经营户进行不定期的严格检查和抽检,采取重点监察、明察暗访、反复抽查、严格查处等措施,有效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就是把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的生活本身,从人们的“美好生活”的高度来审视发展;确认发展从属于、服务于人们的美好生活;目前,由于各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纷纷加大新品种的开发力度,农民可选择的品种越来越多。面对生长特性和表现及其复杂而又繁多的种子,缺乏农业科技文化知识的农民对层出不穷的新品种,把握不准、购种时感到茫然,很容易受到一些唯利是图的种子经营者的虚假宣传,甚至上当受骗。因此,将国家和省新审定的品种放在一起展示,通过田间活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让农民随时、直观地接触到新品种,做到心中有数,正确选购品种。
(五)、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是永恒主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服务力度,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立足种子管理的工作实际、调整思路,真正服从和服务于稳定和发展这个主题。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和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种子市场秩序;
二是建立起回访制度,主动自觉地为发展服务,组织技术人员利用各种途径对农户进行走访,向农民提供田间技术指导,传递病虫防治、减灾避灾信息,传递新品种信息,与农户多沟通,了解农民的心声和需求,帮助农民分忧解难,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农业行政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农业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全面落实执法为民的各项要求,通过公正高效的行政手段,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推动农业行政执法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依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行政管理
我国行政监督的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监督已成为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指权利的制约、督导、防止权利的滥用和腐败。国家如无必要的监督机制,就很难正常的运作和发展。因此,现代国家都把监督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机制之一。在这里我们所讲的行政执法监督不是对行政执法行为零碎的具体事务的监督,而是要对行政主体所作的因执法而产生的具体行政行为和一些特定的抽象行政行为的体制化、一般化的监督,这是一种制度化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法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行政;监督;行政执法;
“如果政府的承诺多是‘空头支票’,必然损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导致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低下。”
2003年湖南省政协组织的有关调查显示:政府有些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对企业的承诺,企业对政府有些部门的信用评价不高。
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政府承诺“全部履行”的占4%,而认为“很少履行”的占10%,“基本履行”的占50%,“部分履行”的占36%;有些损害经济发展的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整顿与规范。
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的129件投诉案中,有68件是对政府部门的投诉。在2003年初政协全会的委员提案中,涉及政府信用的提案占总提案的70%。
一、行政监督的含义
监督,古称:“监者,临下也、领也、察也、视也。”居高临下视、察的意思;“督者,监察也。”指以威权饬人。现代管理学认为,监督是一项管理艺术,是运用权力,在组织系统内,以坚强有力的协同运作,使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艺术[2]。
二、监督的主体
按照监督对象划分为:其一,侧重于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二,侧重于对公务员的监督,如行政监察等;其三,同时针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如权力机关的监督。
按照监督程序划分为:其一,事前监督,这是一种预防性的监督,如人大代表视察行政机关的工作并提出建议;其二,事后监督,其目的在于事后纠错和补救,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其三,全程监督,如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的层级监督,包括事前建议、事中检查、事后纠错。
按照监督效力划分为:其一,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监督,如权力机关作出的撤销地方政府规章的决定,法院作出的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其二,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监督,如政党、社团、媒体、公民对行政机关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并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启动权力监督程序,转化为相应的法律效力。
三、行政监督法制缺失
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法制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行政监督制度的权力配置整体安排不合理,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合沟通和有机协调,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权利机关监督、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量对比不合理,未能真正形成监督合力,在体制设计上有所欠缺。无论是人大监督、政党监督,还是监察、审计监督等,由于分散的监督,主体在隶属关系上自然是受多重领导的制约。权力机关监督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监督制,难以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宪法赋予了其对“一府两院”进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权力,但人大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只是借助于人大会议期间的审议和质询,对日常的政府行为的监督鞭长莫及。司法机关监督力量偏弱,而且主要进行着事后监督,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在监督内容上也较为狭窄,行政诉讼中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未作受理。内部监督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象专业监督,即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也还未建立高效而相对独立的监督。专业监督部门作为行政系统内部地位相对较低的部门,往往是监督不力,同时,也出现无力监督的现象。社会监督,除了中央纪委查办大案要案的力度加强之外,其它如新闻监督、人民监督并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行政执法机制反思
1、现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一个主体众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从主体来看,包括权利机关监督,新闻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其他组织和社会的监督;以监督的范围来看,既包括对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监督,也包括对国家公务员是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实行监督;从监督的内容来看,既包括各级政府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也包括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
2、行政执法监督现状及不足。目前我国虽初步形成了内外结合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发挥了较为全面功能,但仍存在一系列的明显缺陷。从法理上讲,我国“议行合一”国家体系中,行政机关只是执法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行政机关发挥着非常活跃的管理功能,承担着大量的行政立法,决策和执行等执法功能。行政机关在从事大量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行政权也在授权立法,行政部分
准司法权,行政自由裁量权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展,表现出广泛性,主动性的特点。这些事实的存在和发展与我国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落后与不足是不相适应的,为此我们必须要在社会急剧发展的时期,在社会转型期内认真了解我国现行行政执法监督的缺陷。我国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问题(1)监督的主、客体错位。群众对行政执法、各监督机构对所监督机构、同级机构之间总是关系牵制,致使监督无力;(2)监督的职权混同。目前我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仍存,表现在监督机制上就显得党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和包揽了其他主体的监督;(3)监督主体上的监督意识淡薄;(4)监督的运行方式单一,监督体制则多而无序;(5)监督与制裁衔接不紧凑,后者往往软弱无力;(6)监督法制程度低,制度不健全。
五、提高民行检察监督效果的对策建议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民行检察监督效果,必须要解决民行检察人员“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不断提高民行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法律监督的业务能力,从而在办案过程中明辨法理,对案件有着独到而深刻理解和判断能力。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界定不清,哪些信息该公布各地认识不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应该公开的信息类型进行了列举,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有十一类重点信息需要公开,县级政府及其部门有四类重点信息需要公开,乡(镇)政府有八类重点信息需要公开。实际上,各级政府经办之事千头万绪,各类政府信息浩如烟海,与之相比,《条例》中罗列的信息类型显得表述笼统、范围狭窄,公民在申请公开某个具体信息时,往往不能找到与之精确对应的条款,这就给政府部门留下了过大的自断空间,愿意公开就公开,不愿意公开就回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虽然大部分地方都进行了宣传并下发了相关文件,但到底该公布哪些信息,各地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凭政府有关干部的直觉判断。
强化信息公开工作的内部考评和外部监督。信息公开作为一项新制度,本身就有很多学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内部的考核评价工作跟不上,外部的监督又软弱,那么,必然会使该项制度的实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首先是要建立起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内部考评机制。一是要把实行政务公开工作的情况作为对各单位考核的指标,并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作风评议相结合。由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组成部门的“一把手”进行述职评议。二是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外部的监督,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尤其是司法和媒体等社会监督。凡属于应该公开的必须公开,凡政府认为不属于掌握范围的信息,应该承担举证责任。
六、行政监督效能提升的完善对策
1、赋予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由独立行使行政监督权的机构专门监督行政行为,是迄今比较成功和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关键在于:“监督权必须独立”,这种独立包括机构独立、权力独立、人事权独立以及财务权独立等。行政监督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质
上是权力对权力的制约。有效的监督必须以监督客体切实处于监督主体的监督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权,保证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要赋予行政监督机构独立性,就必须在纪律检查部门以及监察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体制,给予独立的人事任免权和财政保障等,使其能够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其权威性。
2、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1)强化人大监督机制是制约行政权力,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途径。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人大监督委员会。建议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设立一个专司监督职能的人大监督委员会以替代监察部,受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在此最高专门监督机构下设立地方各级监督机构,同时可以保证国家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2)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和监督能力。通过培训等方式,让人大代表熟悉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了解监督的形式、程序和方法;加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罢免权等监督权的落实,提高监督力度
(3)改进监督方式。变程序性监督为实质性监督,变一般性监督为重点监督,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提高监督水平、监督质量和监督实效。
3、完善群众监督功能
群众监督是基础和力量根源源泉,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主体,只有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工作人员才不会滥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制定专门法律法规,确立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要明确群众监督的权限和程序,使之能够依法行使监督权,并受法律应有的保护。要从完善群众信访举报的体系和网络,健全保护和保密制度,健全举报奖励反馈机制等制度和机制上保证言路畅通,保护举报者的合法权限。通过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渠道把群众监督与新闻媒体结合起来;通过电子邮箱、博客、QQ、论坛、贴吧等渠道把群众监督与网络媒介结合起来;通过工会、妇联、青联、村(居)委会等渠道把群众监督与社会团体结合起来;通过人大委员、政协委员的提案形式把群众监督与两会代表结合起来。政府只有实行信息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才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更好地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也才能保证行政机关的清正廉洁。
七、提高监督主体的法律素质
提高我国监督主体的法律素质,需要解决监督主体思想方面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要从思想上真正摆脱封建权力、“官本位”思想,需要长期的努力。只有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把思想工作的问题解决好,才能使行政监督体制得到真正的加强。第一,加强法制教育,强化监督意识。一是把加强各级行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法制观念,克服行政机关“于己无关”,“无所谓”等思想。第二,抓好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培训,建立一支懂法律、守规矩、高素质、高水平的司法队伍。第三,加强对全体公民开展普法教育。着眼于未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利用报纸、杂志影视广播等媒体加强法制宣传,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在加强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突出法制教育监督意识。在饱尝“文革”的苦果后,不少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而打击报复,官官相护等官场坏习气,使得一些干部不愿意接受监督怕受到约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强法制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为人民行使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力创造一个有力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绥州.《应用行政管理(Applied Public Administration)》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文利.《行政管理学》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
[3]江超庸 《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4]章剑生.《行政监督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1
[5]朱为究.《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6]陈奇星.《行政监督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第五篇:行政管理
1、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是行政管理。
2、行政监督的意义:①防止和纠正行政行为的违法和不当,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②增强国家想关的公仆意识;③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的效率;④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加速我国的四化建设步伐;⑤有利于提高行政工作的社会效益。
3、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执政党的监督;③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④司法机关的监督;⑤人民群众的监督;⑥舆论监督。
4、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是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