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地防)工作要点
2012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地防)工作要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根据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暨爱国卫生工作会议的部署,2012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血地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医改这个中心,坚持预防为主方针,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积极防治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力争消除麻疹,确保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控达到国家规划要求;不断扩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覆盖面,提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提升重性精神疾病防治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并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积极为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作贡献。
1、抓好医改疾病预防控制项目落实。积极实施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工作,并结合实际加以细化和完善,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工作质量考评。围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要求,积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管理等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探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疫规划项目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症状监测,保持高水平的疫情报告质量,规范传染病流调与疫情处置。建立一批
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针对共同危险因素实施综合干预,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继续落实重点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策略。
2、巩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果。按照“夯实基础、严控源头,强化措施、标本兼治,开拓创新、扩大成果”的思路,切实履行各级政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落实措施等方面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流动人员血吸虫病防治,扎实做好血吸虫病传染源管理与控制工作;深入开展血防综合治理,强化群防群控和联防联控;切实加大疫情监测力度,不断加强防治能力建设;创新血防工作方法和手段,打造“数字血防”,进一步巩固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成果,力争新增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3、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水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在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基础上,全面实施以扩大宣传教育、监测检测、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加强血液管理、医疗保障、关怀救助、权益保护、组织领导、防治队伍建设等“五扩大、六加强”为重点的防治措施,进一步动员各方力量,健全协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抓好措施落实,实施好国际合作项目,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努力遏制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继续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结合艾滋病防治,协同推进性病防治工作。
4、推进结核病麻风病防治工作。认真实施结核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继续推动各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增加经费投入;积极引进和推广结核病防治新技术、新工具,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科学防治水平;进一步巩固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果,加强医防合作,完善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规范诊疗行为,落实结核病患者登记报告和治疗管理措施;落实结核病防治“五率”技术方案,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检测检验水平,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结核病、耐药结核病防治,积极落实耐多药结核病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认真实施国际合作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消除麻风病规划和相关政策,健全麻风病监测系统,提高麻风病人早期发现率,加强新(复)发麻风病人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落实麻风病畸残者关怀项目。
5、搞好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系统,由单病种监测向综合监测转化,提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加强麻疹、流脑、流感等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及时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加强霍乱、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控,进一步落实腹泻病门诊制度,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防止肠道传染病暴发。建立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置蚊媒异常情况和输入疫情;继续落实以免疫预防和灭鼠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出血热发病率;严格落实狂犬病、布病的监测、预防、疫情处置和救治措施,推进狂犬病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落实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提高犬伤者的规范处理率和狂犬病疫苗接种率。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技术指导,妥善处置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
6、强化免疫规划管理。进一步落实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加
强预防接种基础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确保以乡镇为单位的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监测,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妥善处置暴发疫情,规范开展应急免疫。认真落实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和漏种儿童补种工作。高质量完成脊灰疫苗、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等重大项目。落实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力争到2012年底将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置能力,建立异常反应鉴定和补偿机制。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示范县(区)创建活动。
7、落实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继续实施《江苏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狠抓传染源控制措施落实,加强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认真做好每一例疟疾病例的核实与确认,及时开展流调,并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认真抓好春季休根治疗,进一步提高对输入性病例和重症恶性疟病人的识别与救治能力,健全疟疾疫情每周通报制度,有效应对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健全检测网络,切实加强疟疾诊断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比例和确诊比例。搞好包虫病、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巩固消除丝虫病工作成果。落实《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加强碘缺乏病、地氟、地砷等地方病的监测与病情调查,做好《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实施工作,巩固以县为单位消除碘缺乏病工作成果。
8、推进慢性病防治和口腔卫生工作。建立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重点慢性病专项行动计划,加强信息
化建设和管理,完善慢性病相关信息收集系统,加强数据分析利用。以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更多县(市、区)开展示范区创建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省辖市开展示范市创建,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及长效管理模式。动员全社会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进一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和有效干预措施,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落实慢性病防治重大项目,提高患者的早期发现与规范管理率。继续实施淮河流域癌症防治工作方案,推进肿瘤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和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扩大癌症早诊早治的范围和受益面。组织开展伤害监测与干预工作。结合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推广行之有效的口腔卫生保健适宜技术。进一步推进儿童口腔疾病干预(窝沟封闭)项目,逐步扩大项目覆盖面。
9、加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加快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建设,到2012年底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进一步完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报告制度,逐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和技术支持机制,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质量。进一步加强县级医疗机构的精神科诊疗能力和重性精神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在总结提高农村居民重性精神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措施,并扩大覆盖面。加强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
10、提升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能力。结合深化医改和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功能定位,加
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内涵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和疾控机构岗位管理。加强各级疾控机构技术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推进公共医师培训制度建设。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系统,完善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A类仪器设备配置,提升各类疾病以及健康危害因素安全风险的检测检验和预测预警能力。整合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资源,搭建省级疾病监测与业务管理数据库,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做好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管理。完善营养监测制度,促进营养改善工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发布制度,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媒体舆论热点,强化正面引导,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通达社情民意,科学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谐发展。
第二篇:2011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地寄防)工作要点[最终版]
2011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地寄防)
工 作 要 点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医改工作攻坚克难之年。根据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的部署,2011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地寄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内涵建设,加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推进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完成医改重点工作疾病预防控制项目。适应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形势,相应增加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项目,统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规范项目管理,强化培训指导,加强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价,重点强化慢性非传染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提高项目实施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做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项目的扫尾工作,加强督导调研,科学开展评价,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认真执行卫生部建立的公共卫 -1-
生专项资金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质量和水平。
2、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贯彻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重点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人员准入、培训与岗位责任制度,优化人员配置。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的整合、共享、分析和利用能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将其纳入常态管理,完善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质量考评,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学规范管理水平。
3、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在“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艾滋病防治 “五扩大、六加强”要求,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生活救助力度。深入开展艾滋病宣传示范活动,加大对妇女、学生、农民工、男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和干预力度。继续加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管理工作。
4、推进结核病、麻风病防治工作。继续全面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认真规范结核病防治各项措施,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的实施质量。抓住肺结核病人发现和治疗两个关键环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结核病控制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结核病控制的各项活动。加强结核病患者治疗管理、疫情监测和实验室工作,全面提高DOTS工作质量。分类指导,稳步推行结核病防治“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提高县级实验室的痰培养能力和市级实验室的药敏检测能力。修订麻风病监测方案,完善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提高麻风病患者早期发现率;制定麻风病患者治疗工作规范,加强现症麻风病患者的规范治疗和管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改建后的麻风病院(村)正常运转,落实麻风畸残者康复与关怀救助项目。
5、抓好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管理,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规范传染病个案流调与疫情处置,将全市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稳定控制在省规定的标准以下。依法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经常性检查指导,督促医疗机构落实感染性疾病门诊(含发热门诊、腹泻病门诊)建设并规范开展相关工作。加强流感、流脑、麻疹等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强化症状监测、哨点监测和暴发疫情监测,及时有效处置暴发疫情。加强霍乱、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控,进一步落实饮食饮水卫生管理,防止肠道传染病暴发。落实以免疫预防和灭鼠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出血热发病率。规范狂犬病处置门诊建设,落实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提高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化处置率。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学生缺课监测制度和网络直报管理,妥善处置学校和托幼机构的传染病突发疫情。
6、强化儿童免疫规划管理。进一步落实扩大儿童免疫规划,落实《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加强预防接种基础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确保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5%以上。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监测,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妥善应对暴发疫情,规范开展应急免疫。严格做好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和漏种儿童补种工作。落实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力争2011年将全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0万以下。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组织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示范县(区)和现代化预防接种门诊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置能力,建立有效的异常反应鉴定和合理补偿机制。
7、落实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措施。贯彻实施《江苏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落实疟疾防治各项措施和全球基金疟疾项目,认真抓好间日疟病例休止期治疗和发热病人血检工作,降低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发病率,提高对输入性病例和重症恶性疟病人的识别与救治能力。加强碘缺乏病、地氟、地砷等地方病的监测与病情调查,巩固以县为单位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工作成果。搞好包虫病、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巩固消除丝虫病工作成果。
8、加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力度。结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动态掌握居民健康状况以及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针对共同危险因素实施综合干
预,推进城乡社区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县(区)创建工作。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和有效干预措施,全面实施慢病软件管理,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建立一批示范社区和示范单位。推进“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专项建设,提高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工作能力。完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落实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组织实施道路安全项目,探索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的工作模式。组织实施儿童口腔疾病干预项目,加强口腔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口腔保健和常见口腔疾病防治知识。
9、做好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管理。建立营养监测制度,对居民膳食状况、营养改善效果以及营养相关疾病进行监测,促进营养改善工作。进一步健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网络,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和能力建设,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继续开展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监测工作,健全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掌握地区的水质安全状况。
第三篇: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1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市卫生工作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落实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和社会稳定。
一、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绩效管理水平
继续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疾控机构能力建设达标工程,推进绩效考核与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岗位专业人员培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和公共卫生社会管理职能,推进区市疾控机构剥离承担的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职业健康监护等服务项目,加强对承担辖区相应服务任务的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管理。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门诊规划设置,尽快将在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设立的接种门诊移交给符合条件的辖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健全和完善市、区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网络,市、区市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承担辖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无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区,由同级疾控机构承担。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建立市、区(市)心理危机干预联动工作机制,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提供个体和群体心理干预和救援服务。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疾控机构绩效管理,建立常态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各级疾控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和绩效评估,建立完善功能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修订完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考核评估标准,不断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行为,形成防治结合有效机制。加强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资金支持项目的管理和绩效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绩效。完成市、区市两级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和结核病防治机构的绩效评估。
二、规范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努力减少传染病对群众和社会的危害
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一)加强艾滋病防治,遏制疫情蔓延。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大中专学生、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防治知识知晓率。继续加大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力度,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的发现、报告、流调与随访管理,个案完成流调率达到100%,常住人口HIV/AIDS随访干预比例达到70%以上。加强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管理,健全完善职业暴露和生活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对孕产妇艾滋病筛查,及时发现HIV抗体阳性者并及早采取母婴阻断措施。进一步完善市精神卫生中心美沙酮门诊工作,扩大覆盖面,提高门诊量和维持率。
(二)进一步规范结核病防治。完善疾控中心、结核病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体系,规范患者发现、治疗和管理三个关键环节,落实国家肺结核患者免费诊断、治疗管理等各项政策措施。提高疑似病人的转诊率、肺结核病人的系统管理率和DOTS管理质量。加强流动人口、耐多药结核病、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的监测和诊疗管理,开展专业结核病防治院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市级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建设。
(三)加强霍乱、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把握霍乱疫情动态,做好外环境和重点人群疫源检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和专桌的技术指导和督导管理,强化肠道门诊早期监测预警工作,规范肠道门诊诊治与报告,及时对可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做好疫情的预测预报。严密关注NDM-1耐药基因细菌动态。
(四)全力开展手足口病、流感/禽流感、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等传染病防控。紧紧围绕“努力降低流行强度,减少疫情危害”的目标,落实以环境卫生整治和健康教育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严格规范落实传染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样本的采集及暴发疫情的处置等防控措施,重点控制聚集性发病,严防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五)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分析利用。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卫生室开展发热、腹泻、皮疹、黄疸、结膜红肿等五种症状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对18个流感/人禽流感监测点的管理,规范开展流感监测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切实加强传染病监测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加强国内外及我市周边地区重点传染病疫情检索,主动开展重点传染病的预警预测,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通报防控动态。
三、落实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做好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媒生物、地方病防控
(一)加强免疫规划管理。加强脊灰、乙肝、麻疹等疫苗预防重点传染病防控,提高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和覆盖率。充分发挥青岛市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作用,完成6岁以下儿童接种信息录入工作,实现省、市、县、镇四级联网。维持无脊灰状态,继续做好AFP监测和脊灰疫苗强化及基础免疫工作。落实消除麻疹措施,对高中、大中专院校学生、流动人口聚集的企业及工作薄弱地区的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对既往麻疹疫苗漏种儿童补种麻疹类疫苗,确保完成2011年全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5-10/100万以下的消除麻疹阶段性目标。完成重大公共卫生项目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任务。加强全市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建设,开展预防接种门诊文化建设活动,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和水平。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杜绝群体性预防接种责任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落实以疫苗接种、健康教育、防鼠灭鼠相结合的流行性出血热综合防治措施,加强个案流调和实验室快诊技术应用,规范病人转诊制度,控制发病率,降低病死率。大力宣传狂犬病预防知识,规范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诊治行为,有效处置疑似狂犬伤人事件,遏制狂犬病疫情。落实布病防控措施,加强与畜牧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当地畜间疫情状况,密切关注恙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等疫情。开展蜱及其携带病原调查研究,做好杀虫、灭鼠药械的效果监测和蚊、蟑螂等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分析,继续做好国家和省病媒生物监测点工作。
(三)加强地方病防治。巩固以区市为单位消除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加强人群碘营养状况监测和防治效果评价。开展氟中毒病区病情和改水工程运行情况监测,综合评价改水工程的运行效果。开展消除疟疾行动,加强基层防病人员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疟疾防治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和确诊比例,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和流调率均达到100%。在重点区市开展肠道寄生虫防治工作,降低人群感染率,提高居民和中小学在校学生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做好《山东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5-2010)》终期考
核评估迎检工作。
四、大力推进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继续广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健康教育,推广“每天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健康加油站”进社区、进机关事业单位、进厂企,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单位、食堂/餐厅)创建活动,促进居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和科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禁烟管理,开展无烟环境监测和控烟效果评价。会同教育局推动学校和学生家庭“无烟环境”创建活动。
不断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做好以社区为基础的防治知识普及和生活行为干预,加大高血压、糖尿病筛查和高危人群干预力度。实施农村市(区)、镇、村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脑卒中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建立规范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报告工作制度。开展慢性疾病负担、康复效果等综合评估,扎实开展慢性病国家级、省级示范区市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保健”、“心理卫生干预”进校园活动,规范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完成2010年青岛市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白皮书。继续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筛查、健康管理和规范化治疗。推广口腔预防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口腔疾病防治和干预水平。
五、加强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开展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危害和食品污染物等健康相关因素监测;进一步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全市的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监测网络;加强全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能力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水平。加强环境卫生及食品安全事故现场处置人员能力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食品安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检测和食源性疾病诊断等专业技术人员,满足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处理的工作需要。开展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洗涤机构等消毒效果监测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监测。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点和水源性疾病监测点,预防水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监测信息的分析利用,做好健康相关危害因素风险评估和预警。完成重点公共卫生项目2011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质卫生监测任务,对农村饮水安全进行综合评价。
六、强化质量管理,规范公共卫生技术服务行为
加强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规范化质量管理,加强检验检测人员队伍能力建设,开展检测检验新方法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组织开展全市疾病控制系统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全面提高技术人员质量管理和检测技术水平。严格遵守实验室认证/认可规定,规范工作程序,按期组织各类服务资质年审和续展工作,确保持续向社会提供公正、科学、准确的技术服务。加强全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建设,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机构服务行为,继续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分析报告,动态掌握我市职业病危害情况。做好全市放射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价,加强对医用、工业用等领域的放射设备进行检测和个人剂量监测。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高校在科研、人才培训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主题词:卫生 疾病控制 工作要点 通知
抄送: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厅,各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青岛市卫生局办公室 2010年1月26日印发
第四篇:16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6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6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南,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贯彻落实上三级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卫生局确定的卫生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开展疾病监测与预防控制,切实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为全市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一、传染病的防治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疫情信息络直报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报告质量,做
好信息系统升级改选的准备工作。组织开展疫情报告管理的督导检查。
深入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做好鼠疫疫情监测工作。严格按照“鼠疫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做好疫情的监测、预警和分析报告工作;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诊治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群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切实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进一步加强结核病医防合作,以结核病防治项目带动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全面加强病人发现、治疗和系统管理。确保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治愈率85%以上;肺结核病人完成治疗率90%;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转诊率、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及病人家属筛查率达85%
以上。
学习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艾滋病实施计划》,以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为龙头,全面推进自愿咨询检测、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与国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提升我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二、免疫规划与预防接种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我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落实《XX年—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组织开展1—14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
设,全面促进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
三、地方病防治
按照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继续开展碘盐监测,做好自查补漏工作,迎接上级的考评验收,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切实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完成人间布病监测任务,与农牧部门加强工作沟通,充分利用协作机制开展防控工作;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大力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居民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慢病防治
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围绕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重点疾病,探索疾病控制工作与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的有效结合,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快建立健全有效预防和控制综合机制。根据呼伦贝尔市的工
作安排,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为。
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学习贯彻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纲要》,根据《呼伦贝尔市卫生系统健康教育规范》,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到全市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目标管理。结合重要卫生日,组织开展大型宣传活动,普及群众防病知识。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确保全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100%。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示范医院创建工作,促进卫生行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上新水平。以下内容与本文2016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相关,可查阅参考:2016年2月—2016年7月保健组工作计划 | 区2016年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计划 | 公共卫生系2016年工作计划 | 2016年小学卫生工作计划 | 2016年小学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2016年幼儿园卫生
保健工作计划 | 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及要点 | 安全卫生教育工作计划 |
【返回 卫生工作计划 栏目列表】
第五篇:2011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1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医改工作攻坚克难之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提高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强化行业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促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新一轮卫生服务能力工程建设,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培训和实验室质量管理。2011年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基本达到规范化管理标准;加强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各县(市、区)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管理率达到50%;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训,重点培养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现场流行病学人才,促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完成30%市县级疾控中心检验人员集训工作和30%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人培训。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
病的暴发。
二、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民生工程,控制疫苗可预防疾
(一)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策略。2011年,麻腮风疫苗覆盖适龄儿童数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在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组织对兴国、南康、信丰、全南、龙南、寻乌6县(市)以乡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进行复核。2011年计免达标复核将更加严格,须达标县(市)卫生局要认真组织,统筹抓好有关工作,要落实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和卫生院的责任和任务,确保验收合格。
(二)落实《2010—2012年江西省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实施按发病率分类别分年龄组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活动策略,确保目标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全市麻疹发病率保持在0.2/10万以下。健全和完善麻疹监测网络,开展以病例个案为基础的发热出疹性病例症状监测,对所有疑似病例进行血清学诊断分类,开展麻疹监测工作的考核,提高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和监测系统运转质量。以市为单位,符合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率达到100%,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
(三)加速控制乙肝,适时开展大年龄组人群乙肝疫苗补种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实施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策略,强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育的新生儿10ug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对所有15岁以下新发乙肝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工作。
(四)省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全面开通,加强对基层人员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培训。全市所有县(市、区)、95%以上乡可向省级管理平台上传儿童预防接种个案数据,实现省、市、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以县为单位,及时上传数据的乡级接种单位达到85%以上;以县为单位,疫苗接种剂次3天内上传及时率达到80%。
(五)按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江西省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要求,及时妥善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以县为单位覆盖率达100%以上,48小时报告率90%以上,48小时调查率达90%以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率达90%。
(六)确保AFP各项监测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维持无脊灰状态。做好流脑、乙脑、甲肝等疾病监测点监测工作。
(七)加强对流动儿童常规接种工作的管理,认真做好漏种儿童的及时补种工作。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要求,建立与教育部门长效配合机制,认真做好入学、入托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工作,学校及幼托机构查验率达到100%,儿童补种率均达到95%以上。
(八)加强疫苗的管理,保证疫苗质量安全有效。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二类疫苗的管理,二类疫苗与一类疫苗除了付费方式不同,管理方式一致。各地要重点加强二类疫苗流通、冷链运转和预防接种及接种资料的管理。今年,卫生部将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项整治,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和疫苗接种单位的疫苗使用与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检查。
三、着力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整合艾滋病综合防治资源,落实各项艾滋病性病防治措施。以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市疾控中心今年要开展CD4、病毒载量检测,全市乡镇中心卫生院要积极创建艾滋病筛查检测点,扩大重点人群的筛查面;要深入开展艾滋病宣传示范活动,加大对妇女、学生、农民工、男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和干预力度;继续加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管理工作,重点查处非法开展艾滋病检测医疗机构,杜绝医疗机构邮寄标本检测行为,规范已批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检测流程;进一步做好艾滋病、性病和丙型肝炎防治的整合工作;落实梅毒控制规划,加大梅毒等性病防治工作力度,性病规范诊断
和治疗工作;组织制定《赣州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二)继续全面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认真规范结核病防治各项措施,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的实施质量。
1、抓住肺结核病人发现和治疗两个关键环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结核病控制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结核病控制的各项活动。全面完成省卫生厅下达我市的结核病控制工作任务(任务分解见附件2)。
2、加大全市结防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以县为单位的结防机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市疾控中心今年要积极开展药敏试验,做好启动耐多药结核病诊治准备工作。加强并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要求,强化实验室涂片、培养和药敏试验质量保证体系。
3、努力提高监控和评价水平。强化监控与评价,提高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录入水平。按照要求开展督导工作,提升督导工作质量,做好督导后的反馈,以及督导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进工作。
四、继续加强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快速有效处置突发传染病疫情。
(一)扎实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做好手足口病疫情报告与监测分析,提高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防控水平,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处理率100%,暴发疫情处理率100%。
(二)进一步加强流感监测队伍能力建设,设置市级流感监测点,增强流感监测专业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流感监测水平,推动流感疫苗在高危人群中的应用。
(三)加强腹泻门诊管理指导,继续开展霍乱弧菌的外环境检索和外埠食品疫源检索工作,及时分析预警,全力控制霍乱疫情。
(四)加强发热门诊管理指导,医疗机构在推行电子病历后,仍要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和管理工作。
犬病发病率。
(五)推进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化处置以及疫苗接种工作,降低狂
(六)进一步巩固全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成绩,完善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体系,使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及时有效。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1年,全市法定传染病及时报告率99.7%以上,及时审核99.96%以上,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质量评价综合指数(率)低于0.08。
五、认真做好慢病防治工作。继续实施中央补助地方慢性病项目,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完善居民慢性病监测系统。
六、开展麻防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机构麻风病早期诊断水平,加强对麻风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及时判愈麻风病人。继续开展麻风病人畸残康复手术,提高麻风病人生活质量。开展“世界防治麻风日”活动,全市麻风疫情实行网络直报。
和管理。
七、继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做好疟疾全球基金项目执行
八、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做好重大卫生宣传日(结核病、艾滋病、计免 日、爱牙日等)宣传活动。
九、认真实施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