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新形势下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南。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把民族宗教问题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民族地区的面貌更快地得到改变。坚持把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之策,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把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团结起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毫不动摇地把发展贯穿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始终。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和信教群众聚居区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发展差距。要坚定不移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民族宗教工作的核心。要按照尊重、团结、帮助、引导的原则,落实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宗教界代表人士联系制度。要坚持不懈地推动民族宗教工作致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保持党的宗教政策、宗教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宗教工作不
断向前发展。要善于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下大力气抓好依法管理,确保宗教活动正常、有序进行,努力把涉及宗教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意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影响民族地区和信教群众聚居区稳定的复杂问题,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有利环境。处理好整体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用全省的发展来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用民族地区的发展来促进全省的发展。处理好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关系,以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把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树立创新理念,寻找民族宗教工作的金钥匙
一是树立“交朋友、办实事、抓引导”三位一体的理念,与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人士保持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推荐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立与少数民族代表、宗教界人士定期谈话和交流制度。要坚持求真务实,转变作风,切实改变纠纷产生后,才临时抱“佛脚”找民族宗教界人士做工作;切实改变不稳定事件发生后,才重视与民族宗教界人士加强联系的被动局面。
二是树立以积极心态看待宗教的理念,推动宗教界发挥积极作用。要扬弃过去消极看待宗教社会作用的片面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辩证地看待其社会作用的“两重性”,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与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帮助他们用宗教伦理道德中的积极成份去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用宗教
文化的精华去服务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挥宗教特有优势,开展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好事、善事。
三是树立社会化的民族宗教工作理念,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全区上下齐抓民族宗教工作的合力。要建立统一、高效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机制,发挥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强化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职能;建立快捷、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构建区、街道、村三级宗教工作部门互联的纵向网络和由统战、宗教等部门互联的横向信息网络,各个街道在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宗教工作干部的基础上,各村明确一名信息联络员,做到重大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在解决突出问题时,各级党政组织和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同步到位、协调行动;建立宗教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民族宗教工作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三、坚持多办实事,把握民族宗教工作的关键点
一是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全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帮助民族村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认真做好经济发展的短中长期规划,将规划具体到项目,具体到农户,做到科学谋划,统筹部署,有计划按步骤地分步实施。同时,把民族经济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期研究、分析,及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扶持民族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二是积极争取把民族经济纳入全区扶贫开发范围,帮助论证、筛选适应村级经济发展的项目,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重点扶持,为民族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认真落实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在技术、人才、信息、资金方面给予其重点扶持,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私营企业和信教群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掌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方向盘
一是加强各级干部的学习教育,全面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效解决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不去管“四不”问题,提高干部应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二是搞好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人士的联系与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发现问题,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妥善处理。三是定期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宗教场所的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两个《条例》及中央、省、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四是组织开展争创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民主管理、团结互助、环境美化的“五星”宗教场所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创造良好环境,营造民族宗教工作的磁力场
要加大硬、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民族宗教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和谐的内部环境。一是积极主动地争取区委、区政府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视,多向领导建议,争取领导支持,邀请领导出场,加强交流,增进共识,创造条件,使民族宗教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的议事日程,形成党政主要领导重视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中央、省、市精神,保证办公用房和工作经费,切实做到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能办好事。三是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建设学习型、团结型、创新型、实干型、清廉型的“五型”工作班子,培养“团结、奉献、务实、创新”的作风,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篇:关于做好新阶段新形势下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几 点 思 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能力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好发展、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的重要能力之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殷切希望,对加强党的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睦,实现社会和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做好新阶段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我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创新理念,寻找民族宗教工作的金钥匙
一是树立“交朋友、办实事、抓引导”三位一体的理念,与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人士保持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推荐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立与少数民族代表、宗教界人士定期谈话和交流制度,经常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节日组织慰问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上层人士活动,把教育引导工作溶入融洽的情感交流之中。通过交朋友、办实事,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中入耳、入脑,切实改变纠纷
1产生后,才临时抱“佛脚”找民族宗教界人士做工作;不稳定事件发生后,才重视与民族宗教界人士加强联系的被动局面,努力形成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积极主动协助党和政府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是树立以积极心态看待宗教的理念,推动宗教界发挥积极作用。宗教同其他社会文化形态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用消极的眼光去看待它,或许它就会一直朝着消极的方面发展,并产生消极的作用;如果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它,就会推动它朝着积极而有益的方向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因此,要扬弃过去消极看待宗教社会作用的片面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辩证地看待其社会作用的“两重性”,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与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帮助他们用宗教伦理道德中的积极成份去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用宗教文化的精华去服务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挥宗教特有优势,开展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更多的好事、善事。
三是树立社会化的民族宗教工作理念,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全县上下齐抓民族宗教工作的合力。民族宗教工作具有群众性、长期性和特殊复杂性,单靠民族宗教部门一家之力,很难有大的作为,必须整合社会资源,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民族宗教工作,变民族宗教工作“风雨一肩挑”为“千钧重担众人挑”。建立统一、高效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机制,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
导小组,强化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职能;建立快捷、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宗教工作部门互联的纵向网络和由统战、宗教等部门互联的横向信息网络,各个乡镇均明确分管领导和兼职宗教工作干部,各村明确一名信息联络员,做到重大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在解决突出问题时,各级党政组织和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同步到位、协调行动;建立宗教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民族宗教工作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二、坚持办实事,抓住民族宗教工作的关键点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不能局限于“不出事”而消极的去当“灭火队”,必须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正确导向,找准工作抓手,把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抓经济促发展上来。切实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通过办实事、办好事,凝聚民心民力,求得支持理解。一是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当前制定的“十二五”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帮助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认真做好经济发展的短中长期规划,将规划具体到项目,具体到农户,做到科学谋划,统筹部署,有计划按步骤地分步实施。同时,把民族经济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期研究、分析,及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扶持民族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二是积极争取把民族经济纳入全县扶贫开发范围,帮助论证、筛选适应村级经济发展的项目,政
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重点扶持,为民族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认真落实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在技术、人才、信息、资金方面给予其重点扶持,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私营企业和信教群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把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方向盘
一是加强各级干部的学习教育,全面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把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作为县委中心组学习的内容和县委党校的教学内容,通过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干部和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有效解决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不去管“四不”问题,提高干部应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二是搞好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人士的联系与沟通。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宗教界上层人士参加。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发现问题,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妥善处理,达到沟通思想,增强信任,解决问题的目的。三是定期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宗教场所的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学习。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在信教群众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把信教群众的意志力和力量集中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使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四是组织开展争创爱国爱教好、遵纪守法好、民主管理好、团结互助好、环境美化
好的“五好”宗教场所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创造良好环境,营造民族宗教工作的大气候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保证。要加大硬、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民族宗教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和谐的内部环境。一是积极主动地争取党委、政府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视,多向领导建议,请领导支持,邀领导出场,加强交流,增进共识,争取位置,使民族宗教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形成党政主要领导重视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中央、省、市精神,保证办公用房和工作经费,切实做到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能办好事。三是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建设学习型、团结型、创新型、实干型、清廉型的“五型”领导班子,培养“团结、奉献、务实、创新”的作风,以“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为目标,造就服务、亲和、务实的干部队伍,努力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三篇: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按照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将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方面的业务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同进行探讨交流。
一、什么党建, 党建简称党的建设。是指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中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靠党自身的正确和坚强,实现和改善党的领导。党也只有在实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中,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为什么要抓党建, 党的建设是一项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政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的伟大工程。这个工程统领工程、是保障工程,能统领全党,恩泽全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关呼命运,能保障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永续发展。
1、党的建设是党的事业的生命。
2、党的建设是党的事业的灵魂。
3、党的建设是党的事业核心。
三、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中地位和作用,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织架构,其地位重要,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任务时候、任何条件下,只能加强,绝不能削弱。第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有组织的统一整体,它是由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体,在这个体系中,基层组织是基本的细胞。其中,党的中央组织是党的首脑和核心,党的地方组织是连接中央和基层的中间环节,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基层组织更是这基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石。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现有基层组织371.8万个,而全国34324个乡镇中,34321个乡镇建立了党组织。60.6万个建制村中,60.5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建制村总数的99.98%。正是这些基层组织,把遍布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和各个单位广大党员组织起来,成为党组织发展壮大从而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坚实的基石。如果我们缺失这个执政之基,那么我们国家政权建设的大厦将根基不牢,地动山遥。
第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在基层第一现场,居于群众之中,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能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状况,是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纽带。这种纽带作用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要求、呼声和困难,通过基层党组织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中来,另一方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基层党的组织能贯彻到群众中去,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如果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起作用,党的主张、党的意志就很难贯彻到最底层、最广大的人民大从中去,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也难以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中来,这样,党就不可能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想要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伟大的事业。也就是说党和人民心连心,通过啥,就是通过我们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通过基层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主渠道。第三、党的基层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重要阵地。每一个党委、每一个总支、每一个支部都是一个基本单位。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教育、管理党员,发展新党员、执行党的纪律的重要责任。所有的党员都要参加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由党的基层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履行义务、行使权利的平台,党员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管理。发展新党员、处分违纪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都要由党的基层组织严格把关。
第四、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
在我国政权建设中,存在着的各种社会组织,如行政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等,在这许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这种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取代它,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更有利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更有利于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更有利于协调县、乡镇、乡村各种组织的关系,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更有利于对基层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从而更能保证基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去落实,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首先表现在3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全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主要体现在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之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上,体现在领导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体现在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各项任务上。
四、为什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肩负着基层单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历史使命。这些年来,在历年党和国家的报告中,在重大决定决意中,都用很大篇幅阐述如何基层组织建设,并作为一项十分重要措施加以推进落实。
第一、从大的方面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是党领导一切,指挥一切的战略地位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决定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会没有人管理这个社会,基层的改革就会谜失方向,经济发展就会无序进行,社会进步就没有保障。因此,下决心把基层党组织整顿好、建设好,是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只有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才能实现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保证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持基层社会稳定,促进基层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责任和政治使命。
第二、从小的方面来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落实“五抓战略”和跨越崛起目标的组织保证。我县“五抓战略”、“五县”建设目标、“十大特色经济、十大先导产业、十大财源建设、十大创新工程”的制定和实施,要靠县委的正确领导,基层党委贯彻执行,更重要的是要靠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党组织动员和带领全县50万人民去落实。只有把全县52个党委、总支,987个基层支部建设好了,实现跨越崛起目标,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有可靠保证。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解决跨越崛起的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是整个工作的“牛鼻子”。
第三、从面对现实而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基层党组织处在社会生活的第一线,是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窗口”,基层组织和干部的工作作风如何、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是通过基层党组织这块阵地体现。只有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解决好基层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把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落实到基层工作中去,才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才能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关心群众的疾苦,反映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并形成了“支部建在连上”,按照行政和生产单位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模式。这种传统模式与我们党在革命时期的要求和计划经济的体制相适应,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单位体制”逐步瓦解,党员队伍出现大范围流动与重组,这些都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传统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
1.传统的基层党组织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全覆盖”,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我们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就是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实现党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领导。但是,伴随改革的深入,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出现破产和重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私营、股份合作、外商独资等各类新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由于传统单位制的解体,原来属于行政单位的许多社会职能被新社会组织所替代,传统基层党的建设格局受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依附于行政系统的党的垂直型、行政化、单位式的组织体系出现了“空白点”,党的工作出现了“盲点”,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纵向基层党组织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基层党组织管理体系。2.基层党员教育管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迫切需要重构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的新体制。党员必须加入党的组织,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转换与还原过程中,党员队伍出现大范围流动与重组,许多党员走出传统的单位流向社会,尤其是城市社区聚集了一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党员队伍,不少党员组织关系挂靠多头,随意性强,管理难于入手;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些农民工中的党员流动性更大,经常失去同组织的联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快速生长,但在党组织覆盖不全的情况下,许多党员无法参加党的组织活动,难以纳入稳定的管理之中。党员流动与重组导致党的组织资源配置失去平衡,“党员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单纯的“单位建党”模式下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一种新的组织设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来补充加强。
3.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多样化,迫切需要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作出明确界定。基层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们党的一个政治优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基层组织日益多样化,传统的“领导核心”定位已经受到质疑,代之出现的是目前各种基层组织定位的紊乱。比如,按照党章规定,街道、乡镇党委和村、社区,以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的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及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起到保证监督作用。这里就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在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是否意味着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委会主任负责制”;在不同的事业单位中则出现了“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两种体制的尴尬局面;至于新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定位更不明确,主要是引导监督、团结凝聚、维护促进,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发展,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的紊乱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统一的功能定位。
此外,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挑战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和隶属关系、“两新”组织中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等。
六、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标准、有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一是抓班子。
二是抓队伍。主要是两支队伍,干部队伍、党员队伍。三是抓载体。四是抓活动。五是抓机制。
“三会一课”制度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抓好“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三会一课”的质量,是健全党内生活,严格党员管理教育,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措施。目前,全县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的基本状况是,制度基本能够坚持,但质量亟待提高。
一些单位和部门不同程序地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落实规定简单化,实际效果不明显,缺乏党内生活应有的严肃性、政治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员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的功能体现不突出。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最高权力机关,党内主要工作、重大事项,一般都应该由党员大会进行讨论,做出决议,并定期审议支委会工作,对支委会贯彻执行决议情况进行监督。但目前,大多基层党支部党员大会的这种基本功能都淡化或消失了,党员大会多数成了支部工作的安排会以,任务的布置会,活动的动员会,基本上是“我讲你听,我说你干,我定你办”,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讨论决定党内重要工作的本本权利没能得到充分尊重。
二是支委会议大事、集体决策的职能体现不突出。支委会是党支部实行集体领导的主要形式,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其着力点应放在议大事、发挥计划决策的职能上,但据我们掌握,目前全县基层单位绝大多数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突出的表现是基层党支部对重要问题、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事项,特别是涉及人财物重大事项,一人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以干部会代替支委会的现象,影响了支委会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是党小组会落实支部决议、检查督促党员发挥作用的职能体现的不突出。组织党员认真贯彻执行党支部决议、督促党员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小组会的基本职能,但从我们到各单位检查情况看,党小组会的这种职能得不到充分体现。有的是落实支部决议缺乏具体措施,对支部决议只停留在传达精神、读几个文件上,不能按照支部的要求结合本小组党员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有的党员发挥作用情况缺乏严格的检查督促,缺乏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管理、约束、激励党员的作用,有的是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比如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评选优秀共产党员等都是党小组会讨论的主要内容。然而我许多基层单位的党小组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都没有认真去抓,有的党小组半年也不研究一次,这都是不对的,也是不应该的。
四是党课政治教育的特点不突出。党课是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目前,基层党支部的党课教育多数缺乏政治性、计划性、系统性,缺乏感染力、吸引力,成效一般化。
目前,“三会一课”质量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认真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支部书记对“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党建工作好坏主要是看经济指标,“三会一课”质量如何,对评价党建整体工作不起否决作用,有的认为党建工作活跃不活跃主要看党支部有没有影响的活动,有的怕抓“三会一课”影响业务工作,等等。从而,导致了许多基层单位没有把提高“三会一课”质量摆上应有的位置,使“三会一课”这项党支部建设的根本制度,仅仅停留在“会议开了、党课上了、本上记了,就算落实好了”的低标准上。其次,部分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的素质不高。说不清“三会一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不具备的“应知应会”的素质。第三,对新形势下提“三会一课”质量途径、办法研究探索不够。随着目前基层党员队伍状况的变化,党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接受教育手段的广泛,“三会一课”也确实需要探索新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办法,但是,基层“三会一课”还是沿袭几十年来的一些才方法、老形式,使“三会一课”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约束力,影响了“三会一课”的质量和成效。
如何提高“三会一课”的质量呢, 一是提高认识。对“三会一课”制度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定要认识上去,要认识到它实际管用,要切实把提高“三会一课”质量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三会一课”质量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尤其我们具体负责党务工作的,在认识上一定要到位。
二是切实提高素质。把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队伍建设好,真正把那些素质好、党性强、业务精、会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党员选拔到书记、党小组长的岗位上,并做好培训工作,通过严格培训,严格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队伍,保证“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
三是完善制度。主要是完善和落实考核制度。根据职责,加大对“三会一课”质量考核,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办法,形成融“三会一课”质量与有效监督为一体的约束机制,把支部工作纳入行政整体工作之中实行一体化考核。四是进一步探索提高“三会一课”质量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把党支部、党小组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存在的时间难统一、党员难集中、质量难保证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的重点,加强新形势下“三会一课”制度进一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其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七、怎样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1、必须有强有力组织领导。
2、必须打造四支党性强作风正业务精的过硬党务工作者队伍。
3、必须有端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精神。
4、必须抓好结合。
5、必须有自己的创新工作项目。
6、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党建工作品牌。
7、必须有叫得响、过得硬的典型。
8、必须有着实管用的考核评价办法和推进措施。
第四篇: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
20xx年4月
近年来,xxx县委、纪委紧紧围绕提高基层党委的执政能力,在县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系统决策,不断创新,把纪检监察的工作职能定位在“优化发展环境、优化干部成长干事创业环境”上,有效克服就纪检监察工作抓纪检监察工作的现象,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双促进”。当前,城乡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如何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的新形势?这是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审时度势,在把握客观背景中辨方向明目标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中央和自治区在城乡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县域经济发展形势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内涵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基层党政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城乡社会发生了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要求善于运用市场手段来推进工作;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传统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要求善于利用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来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基层党政组织的职能和权力发生了转移,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等等。这些新的变化既拓宽了纪检监察工作途径,丰富了其内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对这种变化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领导方法还停留于计划经济时期,不善于吸纳和运用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不善于运用市场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等,这迫切需要在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工作中研究如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主动适应新变化,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法纪政策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更加规范、刚性、严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初步建立,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进一步强化。这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和法纪保障。但是,如何结合县域实际,既综合考虑执纪执法的基础和条件,又切实维护法纪的严肃性和执法的严密性,创造性地执纪执法,进而优化环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执纪执法机关尤其是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内涵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本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手段已由原来单一的依靠法纪政策向遵循法纪与市场规律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相结合转变,范围已由党员干部队伍、党政组织向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各级组织和经济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转变,内容已由教育、监督、保护、惩处向纯正党风政风民风、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转变,工作重点已由抓典型、严教育、重查处向标本兼治、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转变,工作环境已由封闭式管理型、集权化模式向开放式服务型、民主化模式转变,等等。这对与时俱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如何在xxx找到结合点和突破口并进行创新,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四是公民维权意识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群众法律法规意识明显增强,加之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快速发达,群众通过电话、电视、网络等渠道来维护自己合法权利更加方便。这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在维权中自发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民重视和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良好局面,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市场等手段维护群众利益,如何因势利导,把群众维护自身权利与维护地方形象和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的挑战。因此,各级党委、纪检监察部门要从这些变化中深入思考:如何在变化中明方向,如何在不利中找有利,如何在调整中明职责,从而做到抓住机遇求突破,应对挑战添措施,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与时俱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见成效求突破
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深入推进“两个优化”。发展是第一要务。实践中,我们把纪检监察工作职能定位在“两个优化”上,经济社会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履行抓环境建设工作的牵头职能,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干部成长干事创业环境,多层次、宽领域地解决影响社会风气、阻碍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既要从严查处典型,又为那些受到诬告乱告者澄清事实,为安心工作、干事创业者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作为检验“两个优化”是否落实的客观尺度,标准就三条:以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成效是否显著,以干部为龙头的全民创业的氛围和效果是否明显,以党风政风为带动的社会风气是否进一步纯正。
抓住干部这个关键,切实增强执行力。干部是决定因素。要紧紧抓住干部这个关键,正视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加强教育监督管理,在提高执行力上抓出新的成效。
第五篇: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思考
机关服务中心接待服务部党支部书记唐杨梅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 的要求。因此,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的报告精神,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支部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结合接待服务部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党支部工作
谈一点认识。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支部工作是促进我们接待服务部适应“立足北京,服务首钢,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了战略部署,也为今后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这必将带来我国经济社会新的、大的发展。必将带来首钢又好又快的发展。企业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其根本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企业改革发展服务。特别是在当前首钢正处于搬迁结构调整时期,我们担负着为实现首钢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为此,接待服务部要认真学习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加强支部建设,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服务职
能作用,为全面实现“立足北京,服务首钢,面向社会”新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做好基层党支部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在全面实现首钢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接待服务部肩负着既繁重又光荣的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必须要依靠党组织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辛勤努力去完成。要实现既带好队伍,又完成任务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努力把接待服务部全员培养成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过硬,能打胜仗的队伍。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党组织的战斗力强,哪个地方支部建设就好,就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否则,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做好服务工作也是一句空话。所以,要下大气力加强接待服务部的党建工作。
二、必须明确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思想建设。要建立健全党员受教育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一是要组织党员学理论。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学习时势政治。当前要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学习党章。党的十七大对党章作了部分修改,增添了新的内容。要组织党员学习新党章,认真领会精神实质,自觉遵守党章。实践党的宗旨,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而奋斗。
(二)加强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根据接待服务部的实际情况,本着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合理设置基层党小组,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基层党小组活动正常开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二是加强党员管理。抓好党员教育和管理,搞好组织落实,增强党性,做新时期合格党员。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增添党的新鲜血液。严格党员过组织生活,增强党性观念,严肃党的纪律。三是搞好制度建设。抓好基层党组织民
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执行,发挥作用,履行监督职能。
(三)加强作风建设。接待服务部党支部要认真贯彻两级公司党委关于《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在作风建设上做到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真正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正建设,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范的执行和“三管六外”人员廉洁自律的教育,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为实现机服中心党委倡导的“自豪在机服,奉献在岗位,和谐在心中”的目标,和机关服务中心党委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活动安排。做到真学、真改、真干、真见效,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机关服务中心做出贡献。
三、加强接待服务部党建工作的措施
(一)以创新为动力。要增强创新意识,推动党建工作开展。创新是一个国家永不衰竭的动力。党建工作发展需要不断创新。邓小平提出对待工作要敢想、敢创、敢干。因此,我们在党建工作中要大胆创新,不墨守成规,要虚心学习,敢走别人没有走的路。思想认识达到新境界,发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举措,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树立“勇争第一,敢为人先”的理念,以当前学习好、贯彻好十七大为契机,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服务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比如:在新的形势下,以什么样的形势开展党建活动才扎实有效?再比如:接待服部党支部如何根据上级规定的各项党建工作制度,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工作制度?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只有创新才能解决党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要重点在党建工作内容、工作制
度、工作方法等方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党建工作向前发展。
(二)以活动为载体。为了使党建工作扎实有效,有声有色,必须开展党建活动。在当前形势下应该结合接待服部工作实际,围绕政治思想、组织观念、服务经营、履行职责开展创建六好班子、党员最佳责任区;开展评选服务新秀、机服中心最具影响力风云人物;开展评选优秀党支部和优秀党员活动;召开多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表彰会,及时总结“创先争优”活动的典型经验,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党建工作内容,使接
待服务部党支部成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核心力量。
(三)以制度为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接待服务部党支部必须根据上级规定的各项工作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使党建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包括支部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费收缴和管理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务工作汇报制度、思想政治工作等制度。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真正使接待服务部党建工作步入科学
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以考核为保证。为了不断提高接待服务部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保证党建工作的科学、规范务实,必须加强对党建工作的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考核方法采取自查与检查相结合,支部一季度自查一次,党委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汇总考核。考核坚持奖惩分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将考核
结果作为支部评先的主要依据,力争通过考核保证党建工作的落实。
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是我们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成败,是关系到首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和开展好各项党建工作。我们相信,通过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一个具有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团队,一定会在“立足北京,服务首钢,面向社会新的发展中,做出新的贡献,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