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011级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城乡规划一班
邓茜2011062124
前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位差异。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大部分位于主城区及其附近,交通较为便利,使得其与周边之间的联系畅通,同时也使得一小时经济圈内部之形间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网络。这样使得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腹地。促使一小时经济圈内各个经济体能够发挥要素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促使内部经济飞速发展。
重庆市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由于偏离主城区,丢失了主城区对其的各种溢出效应。加上这些地区山川阻隔,交通不畅,这无疑阻碍了其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为低下,难以接受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难以承接和传导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也难以大力发展其特色产业的优势,提升其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2、县际经济差异悬殊
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2003全市人均GDP
渝中区 GDP 25517 绝对差异 23540 极值比率12.91
酉阳县
31个省市
1977 4311512.73、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圈层分布格局
根据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还可将重庆所辖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人均GDP指数高于全市平均值的1.5倍,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除双桥外,其余皆属于重庆市主城区。该圈层是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7%和12.6%,但创造了全市33.6%的GDP,为全市经济核心区。第二圈层,指数在0.75—1.5之间,包括涪陵区、巴南区、渝北区、江津市、壁山县、长寿区、永川市、合川市、铜梁县、南川市、万盛区、大足县、万州区、綦江县、武隆县15个区县市,除万州、武隆之外,其余均围绕主城区连片分布。该圈层区位与交通条件较好,工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市的36.7%和44.8 %,GDP占全市的43.9 %。第三圈层,指数在0.75以下,包括荣昌县、黔江区、潼南县、垫江县、梁平县、丰都县、开县、石柱县、忠县、秀山县、彭水县、巫山县、城口县、云阳县、巫溪县、西阳县17个县,除荣昌、潼南属于渝西地区外,其余15个县在渝东地区连片分布。该圈层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61.1%和42.6%,但GDP仅占全市的22.5%。重庆市三个圈层的人均GDP由内向外递减,内、中、外层人均GDP分别为19125元、7047元和3800元,人均GDP之比分别为5.03:1.86:1(以外层为1),人均GDP随着与主城区距离增加而递减。另外同一圈层内部的区县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呈现出这一特点。例如,第二圈层的万州、綦江低于更接近于主城区的巴南、渝北等区县;处于第三圈层最边缘的巫溪、酉阳、城口等县也低于第三圈层的其他区县。重庆市区县发展水平成圈层分布,符合区域经济中的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也说明区位和交通条件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第一圈
层
第二圈
层
第三圈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 GDP指数 33.60% 43.90% 22.50% 面积占全市的比例 人口占全市的比例 2.70% 36.70% 61.10% 12.60%人均GDP 19125元 44.80% 7047元 42.60% 3800元
层
4、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之势
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1997—2003年,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由3818元上升到6068元,上升了
1.6倍,三个经济区的标准差2014元上升到5273元,上升了1.8倍。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1997年区县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04,此后在波动中略有上升,2003年上升到0.717;三个经济区域的加权变异系数则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1997年最高的与最低的人均GDP之比为12.35倍,2003年上升为12.97倍。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1997年以来都市经济区增长比较快,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差异扩大。1997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人均GDP之比分别为2.14倍和3.53倍,2003年分别上升到2.32倍、3.68倍。1997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37.2%、32.4%和30.5%,2003年变化为39.4%、30.5%和30.1%,都市经济区上升了2.2个百分点,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分别下降了1.9和0.4个百分点。
5.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演进的差异性。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了较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地方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改革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经营管理制度,实现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资源配置功能体系;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内部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内部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并不频繁。
第二篇: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李红勋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总分结构描述(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2)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例3】(03全国卷)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该等温线西半段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渐变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体分析如下:①分布范围:最大到最小的地区范围在哪;②变化趋势:由某方向往某方向逐渐变大(变小);③凸凹变化(等值线弯曲情况——凸高为低,凸低为高):④看极值——看等值线闭合情况,反映局部某地区的偏大(或偏小)状况。
【例4】(2013安徽卷)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10分)
【答案】(1)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例5】(2013浙江卷)读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回答下题。
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
【答案】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例6】(2011山东卷)下图为1969年~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纬度位置;地形。
三、面状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目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
描述角度:范围(方位)+面积(大小、面积的变化)+伸展方向+极值区的分布。
【例7】(2009浙江卷)读下图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答案】第二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例8】(2011 上海)读下来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的农业战略格局。
新疆绿洲农业是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中的特色农业。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南疆绿洲农业围绕塔里木盆地呈半环状分布,北疆沿天山北麓呈带状分布。前者是因为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绿洲主要靠两大山脉的冰川融雪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后者是因为绿洲主要靠南边的天山冰雪融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
【巩固训练】 1.(08天津)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2.(08北京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3.(08广东卷)读图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4.(模拟题)比较图中A、a所示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2.分布特点: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北部山区(等降水量向西凸出)降水相对较多。成因: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北部山区多地形雨。3.分布特点:分布不均。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成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
4.相同点: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不同点:A东西延伸至内陆,面积大;a南北狭长,面积小,仅分布在沿海;接近赤道。
第三篇: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00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总分结构描述(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渐变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体分析如下:①分布范围:最大到最小的地区范围在哪;②变化趋势:由某方向往某方向逐渐变大(变小);③凸凹变化(等值线弯曲情况——凸高为低,凸低为高):④看极值——看等值线闭合情况,反映局部某地区的偏大(或偏小)状况。
三、面状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题目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
描述角度:范围(方位)+面积(大小、面积的变化)+伸展方向+极值区的分布。
第四篇: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基于专利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来评价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绝对指标评价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采用相对指标(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评价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绝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西部地区的排序明显升高;东部地区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较高,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均在1.1以上,但是全国大多数省市的旅游业专利还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特化类,说明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结构并不完善。
关键词: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专利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表现出显著的粗放式增长特征。旅游业的增长传统地依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自然禀赋资源和低水平的劳动力投入,且产业发展规模依赖于旅游者的多寡,属于典型的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和需求拉动的传统产业增长模式。在当今世界旅游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中国经济发展转轨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技术创新水平的落后是中国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旅游局提出了“科技兴旅”战略,国家“十一五”战略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科技水平”的目标。为了全面把握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从更加纵深的层次上推进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专利分析的视角,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1990―2008年旅游业专利的统计分析,研究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优化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2.1指标选择
虽然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括科技成果的创新,还包括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但国内外的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均以专利数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作为最先进技术的载体,专利是国家或地区科技资产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专利数量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对科技成果的创新能力;第二,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专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还折射出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潜能。鉴于此,本文以旅游业技术创新相关专利的申请数量来表征区域旅游技术创新水平。选择专利申请量而非专利授权量,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方面专利授权量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以其作为衡量指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专利申请量所包含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专利授权量,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平台。我们根据专利申请时间确定技术创新年份,根据专利申请主体所在地确定技术创新所属省份,以“旅游”为关键词,以摘要为检索项,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为类别,对2000~2008年公布的中国专利信息进行检索,最后统计出各省市旅游专利数和分类别专利数等数据。各省市人口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鉴于本文从空间分异的角度对我国旅游业专利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所以按照传统的区域划分标准,将收集到的各省份的数据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
3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基于绝对指标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
采用绝对指标对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评价,主要通过31个省市区1990-2008年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总和来反映,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绘制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旅游业专利数量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并且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业专利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北京、广东、浙江、山东、辽宁等省市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专利总产出数量居前5位。主要原因在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旅游业也相对发达,旅游消费层次相对较高,因此对旅游设施、管理及服务技术创新的需求较高。另外,东部地区旅游院校与科研院所分布较密集,技术创新资源较为雄厚。
3.2基于相对指标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
仅从绝对指标对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忽略了区域人口规模对旅游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因此,本文还采用相对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即利用区域人口数量对专利申请总量进行修正,计算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专利件数/百万人)。在评价结果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绘制出基于相对指标分析的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布图(见图2)。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评价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结果存在差异,有22个省市区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相对指数集中在10~20之间,约占总数的70.97%,可见,采用相对指标评价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异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各地区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不高,导致采用相对指标进行评价时各省之间差距相对较小。因此,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兴旅战略实施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加强对旅游技术创新的应用、变革和推广,推动旅游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应是当务之急。(2)与绝对指标相比,采用相对指标评价后的西部一些省份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排名明显升高,典型的有新疆、甘肃、云南、陕西、重庆等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创新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导致相对指标评价水平提升。
3.3基于专利结构的旅游业技术创新空间分布
专利结构主要反映不同类型专利间的比例关系,对旅游业各类型专利构成比例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揭示出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取向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富集程度。目前,我国专利申请类型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形式,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它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因此,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及其在三种专利总量中的比重是衡量区域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专利结构的区域空间分布既是旅游业技术创新成果区域分布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及结构特征的具体反映。本文采用特化系数来研究我国1990-2008年各地区旅游业专利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然后基于特化系数对各地区进行分类,进而分析专利形成空间区域特化的原因。旅游技术创新的专利结构特化系数和专利类型特化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PQij=(pv/pi)/(pj/pi)
式中,PQij表示i地区旅游业J类型专利的特化系数;Pij表示j类型旅游业专利的申请数量;Pi表示i地区旅游业所有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Pj表示全国旅游业所有j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Pi表示全国旅游业各种类型专利的申请数量总和。当PQij=1时,说明i地区j类型旅游专利的分布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当PQij>1时,说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地区,类型旅游专利的分布状态较相对集中,呈现该类型旅游专利的“特化”特征;当PQij
第五篇: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一、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形态上是楼宇经济的主体。楼宇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即以商务办公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持续性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市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如图1所示,在1978年,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近60%;到了2010年末,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29%,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增加到了近60%,实现增加值5631.25亿元。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已经逐步实现了优化升级。
(二)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本节,将使用区位商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市各区县的集中状况来做一个说明。所谓区位商法,是指某种产业在某一地区的相对重要性与占全国(或全区域)相对重要性之间的一种比数,可利用产业产值或就业人口的资料,衡量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或者相对专业化的程度,可以作为了解地方经济基础、当地产业资源、地方经济优势与产业活动趋向的重要依据。
其中,LQij为区位商或者专业化率;Lij为i地区j部门的产业产值(从业人数等);Li为i地区的总产值(总从业人数等);Lj为全市j部门的产业产值(从业人数等);L为全市的总产值(总从业人数等)。
一般认为,如果LQij大于1,则认定j产业为i地区为基础产业,也表示i地区j产业有集中于该地区的趋势,属于专业化的部门,换言之,区位商数可视为某项产业在该地区专业聚集程度的负荷量;如果LQij小于1,则表示j产业非i地区的基础产业;如果LQij=0,表示i地区无j产业存在。
表1中使用了2008年上海市经济普查年鉴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区位商数的计算。
由表1和图2可以看出,虽然上海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省市之一,但是其各区县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上极不均匀。
总体上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趋势,圈层特征比较明显。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而在郊区县,虽然个别地区的个别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集聚程度稍高,但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从行业看,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聚集程度最为明显,从业人员高度集中在核心地?^,其他地区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聚集程度明显较小。与金融业相比,虽然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也有集聚于中心城区的趋势,但是聚集程度与金融业相比较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比之下比较分散。
二、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保有量
商务办公楼宇特别是高端商务办公楼宇是楼宇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建筑面积和增长趋势直接决定了上海市楼宇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潜力。上海市统计局于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各类房屋保有量达到了9809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即商务办公楼宇的面积为6520万平方米,占各类房屋保有量总面积的6.64%。
近年来,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比较活跃,商务办公楼宇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各类房屋总面积的比例,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例约为50%相比,仍相差甚远,亟需大力发展。
(二)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发展趋势
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商务办公楼宇发展迅速,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总面积平均每年增长约309.6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速约为6.94%。
(2)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各类房屋总面积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5%和7%之间。
(3)受经济发展形势等的影响,商务办公楼宇面积的增速起伏较大。
(三)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空间分布
以下,将按照如1.2节所示的区位商法,对商务办公楼宇在上海市各区县的集中状况进行一个说明,为了保持与表1一致性,本节采用了2008年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面积的统计数据。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如果以1为衡量楼宇集中与否的标准,上海市的商务办公楼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地区绝大部分也是上海市楼宇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因此,也可以说是楼宇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四)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空间分布的变动趋势
在利用区位商法对2008年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在各区县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说明后,鉴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下仅利用扩大商数来讨论2007至2011年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空间分布状况变化。
所谓扩大商数分析法,是利用扩大商数(Expansion Quotient)衡量在某两个特定的时间点()之间该地区产业专业集聚程度的变动情况,扩大商数即为前后两个时间点的区位商数之间的比率(EQ=LQt+1/LQt)。
若EQ≥1,即表示i地区j产业的专业聚集化情形继续扩大成长,若该产业原为基础产业,将继续拥有比较优势,且不断扩张具有绝佳发展机会成为主导产业;反之,若EQ
以下表3则显示了2007-2011年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扩大商数表。
由表3和图4可以看出,在2011年底中心城区仍然是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也即是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郊区县仍然是楼宇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但是大多数区县在2007至2011年的5年之间,楼宇经济都是呈现显著成长的趋势。
(1)观察表3中2007年和2011年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与2007年底相比,中心城区仍然是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也即是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但郊区县,在2011年底其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仍较低,仍然是楼宇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亟需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楼宇经济的发展。
(2)观察表3中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扩大商数部分,大多数区县的商务办公楼宇的扩大商数都大于1,标示大多数区县在2007至2011年的5年之间,楼宇经济都是呈现显著成长的趋势。虽然大多数区县的商务办公楼宇的扩大商数都大于1,但是否表示楼宇经济在该区县已经呈现集聚发展的形势仍难定论,因为除了部分中心城区之外,其它大部分地区的作为分母的2007年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均小于1。
(3)在经过5年的发展之后,大多数区县已经开始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进驻,商务办公楼宇的保有量也有所增加,因此在2011年的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虽然仍不高,但相对于5年前的数据都提升不少,EQ值很容易得到大于1的结果,所以是否呈现集聚发展的形势必须参照区位商数来加以对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上海市“楼宇经济”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和测算,从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办公楼宇两个方面研究了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影响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的因素,得到了如下结论:
(1)总体上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趋势,圈层特征比较明显。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而在郊区县虽然个别地区的个别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集聚程度稍高,但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2)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发展迅速,商务办公楼宇面积与各类房屋总面积的增长较为同步,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各类房屋总面积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5%和7%之间,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例约为50%相比,仍相差甚远,亟需大力发展。
(3)上海市的商务办公楼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地区绝大部分也是上海市楼宇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分布区域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说中心城区也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4)从商务办公楼宇在上海市的空间分布的变动情况来看,在2011年底中心城区仍然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郊区县楼宇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薄弱,但是大多数区县在2007至2011年的5年之间,楼宇经济都是呈现显著成长的趋势。
(二)政策建?h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上海市楼宇经济集聚发展的趋势也不断明朗。因此,如何强化集聚趋势,促进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上海市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楼宇经济空间布局规划》。通过规划先行,优化商务办公楼宇布局,促进商务办公楼宇合理集聚,形成更多有规模、有档次的楼宇经济群。
其次,抓好对外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完善高效灵活的楼宇招商组织体制,形成楼宇招商合力,充分发挥政府、中介、业主、物业在楼宇招商中的作用,实现四方联动。重点培育一支懂经济的招商队伍,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加大针对性招商力度。加深与项目业主单位的沟通,把好业态准入门槛,提升经营业态定位。重点引进一批历史发展比较悠久、规模比较大、业绩比较好的世界知名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入驻,带动本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最后,完善统计制度,加快建立反映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市和区、县(市)要建立楼宇经济统计网络,配备楼宇经济统计专业人员,增强楼宇经济统计力量。重视对楼宇业态的相关统计指标研究,结合全市重点发展的楼宇经济业态,完善统计方法,设置相应统计指标。按照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楼宇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并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体系中要纳入楼宇经济业态发展的相关内容,针对楼宇的发展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对于在培育楼宇经济重点业态的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城区,要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