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细则实施中的问题问答和释疑

时间:2019-05-12 16:0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细则实施中的问题问答和释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细则实施中的问题问答和释疑》。

第一篇:有关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细则实施中的问题问答和释疑

有关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细则实施中的问题问答和释疑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知,《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细则已经在本市开始试行和检查。针对试行检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参考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研究,现就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和释疑。由于医疗器械产品十分繁复,生产过程不尽相同,所以有些问题不一定解释得清楚或合理,还需要结合各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试验、验证、调整。希望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同努力,把上海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关于如何结合产品确定无菌洁净车间设置的原则?

在两个《细则》的(附录)中规定:

一、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二、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及需要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洁净区内进行后续加工(如灌装封等)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例如:血管支架、封堵器、起搏电极、人工血管、血管内导管、支架输送系统等等)。

三、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髓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入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例如:起搏器、药物给入器、乳房植入物、人工喉、经皮引流管(器具)、血透导管、血液分离或过滤器、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骨板骨钉、关节假体、骨水泥、四、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均应在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例如:无菌敷料、自然腔道的导管、气管插管、无菌保存器具和、其他标称为无菌的器具等)

五、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其生产环境洁净度级别的设置宜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在不低于300,000洁净室(区)内生产。(部分需要而达不到100000及以上洁净度要求生产的内包装材料,企业采购以后要进行必要的清理、灭菌、验证处理)。

六、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例如:源自动物组织的产品封装、血袋的灌装等)

二、关于工艺用水及水处理方式和检验要求。

工艺用水包括产品中的用水和生产过程中的用水,工艺用水的质量标准应当由企业自行提出并进行验证。同时在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检查评定标准》中规定:

1、若水是最终产品的组成成分时,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注射用水;

2、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清洗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注射用水或用超滤等其它方法产生的无菌、无热原的同等要求的注射用水;

3、与人体组织、骨腔或自然腔体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清洗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纯化水;其它植入性医疗器械末道清洗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纯化水。

另外:

我们还必须考虑在洁净生产环境中的设备清洁、工装模具清洁、工位器具清洁、物料清洁、操作台、场地、墙壁、顶棚清洁的用水;上述场合清洗的工艺用水,应当与所生产产品的清洗用水处于同一水平。

还必须考虑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的洗涤用水规定,100000级以上工作服清洗的末道水应当使用纯化水。企业应当明确规定工艺用水的水质,计算实际用水量,可以确定制水的设备和管理。对使用非纯化水进行清洗的企业,为了保证产品和生产条件环境不被污染,有必要进行非纯化水的水质检查,并进行水质和生产环境的污染菌和热原检测,以确保工艺用水的安全。

三、关于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YY0033—2003标准规定:洁净区操作人员的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应选用无脱落物、长纤维、无静电的布料,洁净工作服和工作帽应能有效遮盖内衣、头发,防止皮肤、头皮屑掉落,无菌工作服还能包盖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GB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中规定:洁净工作服洗涤、干燥和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空气洁净度100000级及以上的医药洁净室的洁净工作服洗涤、干燥和整理室,其空气洁净度等级不低于300000级。

2.空气洁净度300000级的医药洁净室的洁净工作服可以在清洁环境下洗涤和干燥。

3.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的医药洁净室内使用的工作服,应分别清洗和整理。

4.无菌(加工)工作服洗涤和干燥设备宜专用。洗涤干燥后的无菌工作服应在空气洁净度100级单向流下整理,并应及时灭菌。

一般而言,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无菌工作服(10000级以上的洁净度要求)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我们推荐一个企业工作服清洗消毒管理规定,供参考:

《工作服的清洗消毒规程》

一、目的:建立一个工作服的清洗消毒规程,使工作服的清洁操作规范进行。

二、范围:包括各生产区穿戴的工作服的清洗消毒。

三、责任:工作服清洁工,质量、技术管理部门检查员及车间操作人员对此规程的实施负责。

四、程序:

1.洗涤剂采用具有强去污力的洗衣粉,如汰渍、立白等。

2.清洗设备宜采用有甩干功能的洗衣机。

3.清洗方法及程序

3.1 各人按规定时间将脏工作服放在指定地点。

3.2 工作服按其所属的洁净级别或车间分别在不同的区域清洗。

3.3 工作服须分类分批进行清洗,每次洗衣量以不超过洗衣容量的2/3为宜。

3.4 个别较脏的工作服,洗衣工须手工搓净后方可用洗衣机进行清洗。

3.5 将脏工作服投入洗衣机中,加入适量的洗衣粉,盖好洗衣机上盖。

3.6 接通电源,打开水龙头开关,开机,设定洗衣程序,开始洗衣。

3.7 在第一次脱水完再注水后,掀起洗衣机上盖,加入1瓶(500ml)来苏尔(甲酚皂)溶液,继续漂洗两次,最后脱水、甩干。

3.8 使用后拔下电源插头,关闭自来水龙头,并将排水管挂在洗衣机侧面的挂钩上。

3.9 衣服洗净甩干后,须送到晾衣间晾干。

3.10

折叠整齐,如有破损应进行修补(修补宜采用相同的布质)。普区及十万级区工作服按部门及编号分装在不同的洁净塑料袋中,及时送回各个部门相应区域存放。万级区工作服按规定进行灭菌后方可使用。

3.11 工作鞋的清洗及晾干在楼下大厅进行。

3.12 工作鞋按其所属的洁净级别分别用洗衣粉浸泡30分钟,由洗衣工用刷子刷洗里外,用水冲洗干净。

4.清洗周期及存放地点

4.1 普区工作服

4.1.1 本区域的工作服包括黄色工作服、白大褂、深色工作服。

4.1.2 洗衣间、晾衣间设在楼下大厅。

4.1.3

本区域工作服一般一周换洗一次,每周五班后各人将换下的脏工作服放在指定地点。个别人因较少使用工作服,工作服较洁净的,可适当延长清洗间隔。特殊情况下污秽严重的工作服应随时清洗。

4.1.4 清洁工周一上午收集脏工作服并进行清洗。

4.1.5 工作鞋的清洗周期同工作服,洗净晾干后可使用。

4.1.6 洁净工作服及时送回二楼普区更衣室存放。

4.2 十万级区工作服

4.2.1 本区域的工作服为绿色工作服。

4.2.2 洗衣间、晾衣间设在各车间相应区域。

4.2.3 本区域工作服一周换洗两次,每周二、五班后各人将换下的脏工作服放在指定地点。特殊情况下污秽严重的工作服应随时清洗。

4.2.4 周三、一上午清洁工收集脏工作服并进行清洗。

4.2.5 工作鞋洗净后用5%的来苏尔浸泡10分钟,晾干后使用。

4.2.6 洁净工作服及鞋必须及时送回各部门各区域的十万级区更衣室。

4.3 万级区工作服

4.3.1 本区域的工作服为白色无菌服。

4.3.2 洗衣间、晾衣间设在各车间相应区域。

4.3.3 本区域的工作服每班换洗一次,班后各人将换下的脏工作服放在指定地点。

4.3.4 清洁工上班后将上一班换下的脏工作服收集并进行清洗。

4.3.5

清洗晾干后的工作服按编号分别放在不同的干净绸袋里,脚套单独捆扎在一起,放进铁皮箱中,把铁皮箱送进双扉蒸汽灭菌箱中于0.14Mpa的压力、温度121±2℃灭菌1小时。

4.3.6 灭菌后的无菌服待凉后可从万级区取出使用,在此期间不得开蒸汽灭菌箱朝向普区的门。蒸汽灭菌箱的双扉门严禁对开。

5.清洁工在每次收集和清洗工作服时要及时、认真、如实地填写工作服收发记录和工作服清洗消毒记录。

6.注意事项:

6.1 洗衣过程不能随意打开洗衣机上盖,或将手伸进洗衣桶内。

6.2 脱水时切不可打开洗衣机上盖,否则洗衣机会自动停机,影响洗衣程序。

6.3 经常将进水管由洗衣机上取下,并将进水阀中过滤网上的杂物用刷子清洗干净。

6.4 排水管内壁也会沾上许多污迹和水垢,要定期检查其清洁程度,及时用毛刷清洗干净。

6.5 严禁在洗衣机上堆置物品。

6.6 洗衣间、晾衣间必须保持干净、干燥,水龙头无漏水,地漏清洁、畅通。

四、清洗工作服时洗衣用水有什么要求?

《无菌实施细则》培训教材指出:工作服洗涤、灭菌时不应带入附加的颗粒物质。对于水质差、水质不稳定、含无机盐、杂物、微生物的水,不能直接用于清洗洁净工作服,必须进行水处理。例如: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②10,000级、100,000级洁净区的工作服末道清洗时用纯化水洗涤,最后洗涤用过滤的注射用水。

③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环境中使用的无菌工作服应进行灭菌处理。

④不同洁净等级下使用的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能混洗、混放,更不允许混穿。

⑤应监视和验证工作服灭菌效果。

所以,清洗工作服的水,主要是控制纯化水的质量,并验证清洗效果;采用经过滤的饮用水洗涤工作服的也要定期化验水的质量,并作验证。特别要注意清洗衣服的整理、消毒和保存。

五、无菌监测、微生物测试和阳性对照检测室要求。

参考GB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规定:

1、阳性对照、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等实验室应当分开设置。(考虑到原有部分企业的无菌检查、微生物检查实验室是合用的,故在目前检查中予以默认。对新建和新改造的洁净生产车间,则按上述标准检查)。

2、无菌检查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应为无菌洁净室,其空气洁净度等级不应低于10000级,并应设置相应的人员净化和物料净化设施。

3、上述实验室的净化空调系统应与产品生产区分开。

4、阳性对照室不应利用回风,室内空气应经过滤后直接排至室外。(直接排至室外的气体一般要设置空气过滤处理装置,以保护环境。所以,一般建议根据阳性对照菌的情况采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处理)。

六、如何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留样和留样管理?

留样目的是为了

1、当发生产品质量纠纷时,对留样的产品进行检测,以便于质量纠纷的处理,也称留样备查。

2、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和规定的期限(有效期)内产品有效性的验证,也称有效期验证。

3、对产品质量进行时效考核,为产品质量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产品具体的留样目的要有具体分析,比如:研制跟踪留样:在新产品研制、工艺改进、工艺流程变化、设备更新等情况下,为了验证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可采用重点跟踪留样。规定留样的批数、数量、时限、检验、处理、结果分析等。一般留样:按规定的批号抽取一定数量产品进行留样以便于达到留样的目的。

如果为了观察灭菌效果,可按灭菌批号抽取灭菌后的产品留样;如果为了观察金属材料的性能,可按材料批号以及后续加工的特点取样留存;如果为了观察(生物)材料稳定性,可按生产批号抽取成品留样。有时候在一个医疗器械产品的不同成长周期内,留样的目的会不一样,企业可以根据已经获得的参数对产品留样进行必要的调整。对此,企业应当保存实验的参数、记录、评价和验证报告,并保证留样管理制度与实际留样的一致性。

产品留样的数量是要与留样的目的、需要检验的项目数量、检验的次数和频度、以及复验的要求相一致。留样的期限应当大于留样目的所需要的观察时间。留样的条件应当与产品的储存条件相一致。

七、能否进行部分出厂检验项目的委托检验?①一般生产区、300,000级洁净区的工作服,至少使用经过滤的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洗涤。(《生

医疗器械出厂检测项目是产品注册标准中规定的强制性措施,必须依法执行产品出厂检验项目。所以原则上企业都必须具备实施出厂检验项目的能力。只有对于产品生产数量非常少,需要特殊的检验设备且价格非常高的情况下,才可以实施部分项目的委托检验。但是,委托检验必须签订委托协议,规定检验内容、方法、检验规程,并要保持完整的检验记录,要记录检验设备的有效性。还要确保在检验过程中对产品的防护。

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验、阳性对照检验不得委托。涉及到产品安全性的检测项目一般不得委托。

八、关于部分无菌医疗器械的重要零、组件必须在同一厂区或同一建筑体内加工的问题。

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实施细则》的(通知)规定:

“在本通知发布前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应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在《规范》实施后继续执行如下要求:企业生产产品的全部注、挤、吹塑件均应在本厂区内生产;重要零、组件应在本厂区10万级洁净区内生产(自制或外购的产品单包装袋在30万级洁净区内生产),其中与药(血)液直接接触的零、组件和保护套的生产、末道清洗、装配、初包装等工序,必须在本厂区同一建筑体的10万级洁净区内进行。

上述重要零、组件是指:一次性使用输液(血)器的滴斗*、软管*、瓶塞穿刺器、筒身*、药液过滤器*、空气过滤器*、配套自用静脉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的针座、软管*、针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外套*、芯杆*、配套自用注射针*;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的针座。其中,带*的为与药(血)液直接接触的零、组件。外购配套用注射器活塞、金属插瓶针、一次性使用注射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必须是持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企业的产品。

企业生产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其配套自用组装注射针或静脉输液针的外购针管(已磨刃的针尖),必须是持有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或静脉输液针产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企业的产品。”

对于这个通知中规定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范围,我们参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局24号令)附件目录,以及《关于部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执行生产体系考核要求的通知》(国药监械

[2002]203号)规定为: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输血器;

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含留置针);

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

一次性使用采血器;

一次性使用胰岛素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自毁式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加药式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避光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紫外线照射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给养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透明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降解材料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采血器(新式)

其他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产品

关于“其他”的提法,参考为“需按《细则》执行生产体系考核的其他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一)基本结构属于或可归于输液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二)基本结构属于或可归于注射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三)接触血液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考虑到国家当时确定上述规定的背景和目的,是为了整顿全国一次性医疗器械生产的混乱状况,限制那些只做产品组装的规模小、水平低、质量差的企业。考虑到近年来本市一些规模企业在生产结构调整中,对上述的条款理解和执行有一定的偏差,所以,目前在执行这条规定的同时,给予本市规模企业有一定的调整时间。

九、关于非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何时执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本规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医疗器械企业都应当执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考虑到在施行《无菌医疗器械生产实施细则》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实施细则》的过程,还有许多事项需要协调,还需总结经验,适当调整。同时,对有源医疗器械、其他医疗器械的检查评定标准尚未制定,所以,国家局医疗器械司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处在2010年4月6日会议上曾建议对有源医疗器械、其他医疗器械按《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全面检查延后到2013年1月1日开始。

为了帮助本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尽早地熟悉《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主动地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质量管理,我局还是将在今年的下半年开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培训工作。本市全面执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时间,视具体情况另行通知。

第二篇: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号),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在医疗器械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应当遵守本规范的要求。

第三条 企业应当按照本规范的要求,结合产品特点,建立健全与所生产医疗器械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第四条 企业应当将风险管理贯穿于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应当与产品存在的风险相适应。

第二章 机构与人员

第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与医疗器械生产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并有组织机构图,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第六条 企业负责人是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主要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等;

三)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四)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组织生产。

第七条 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员工满足法规、规章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第八条 技术、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第九条 企业应当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质量检验机构或者专职检验人员。

第十条 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与其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培训,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十一条 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企业应当对其健康进行管理,并建立健康档案。

第三章 厂房与设施

第十二条 厂房与设施应当符合生产要求,生产、行政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不得互相妨碍。

第十三条 厂房与设施应当根据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工艺流程及相应的洁净级别要求合理设计、布局和使用。生产环境应当整洁、符合产品质量需要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产品有特殊要求的,应当确保厂房的外部环境不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必要时应当进行验证。

第十四条 厂房应当确保生产和贮存产品质量以及相关设备性能不会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影响,厂房应当有适当的照明、温度、湿度和通风控制条件。

第十五条 厂房与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应当根据产品特性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防止昆虫或者其他动物进入。对厂房与设施的维护和维修不得影响产品质量。

第十六条 生产区应当有足够的空间,并与其产品生产规模、品种相适应。

第十七条 仓储区应当能够满足原材料、包装材料、中间品、产品等的贮存条件和要求,按照待验、合格、不合格、退货或者召回等情形进行分区存放,便于检查和监控。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配备与产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场所和设施。

第四章 设 备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配备与所生产产品和规模相匹配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等,并确保有效运行。

第二十条 生产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维修和维护必须符合预定用途,便于操作、清洁和维护。生产设备应当有明显的状态标识,防止非预期使用。

企业应当建立生产设备使用、清洁、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规程,并保存相应的操作记录。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配备与产品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仪器和设备,主要检验仪器和设备应当具有明确的操作规程。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使用、校准、维护和维修等情况。

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当配备适当的计量器具。计量器具的量程和精度应当满足使用要求,标明其校准有效期,并保存相应记录。

第五章 文件管理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生产,以保证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编制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

第四十七条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中间品等进行清洁处理的,应当明确清洁方法和要求,并对清洁效果进行验证。

第四十八条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对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

第四十九条 企业应当对生产的特殊过程进行确认,并保存记录,包括确认方案、确认方法、操作人员、结果评价、再确认等内容。

生产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应当进行验证或者确认。

第五十条 每批(台)产品均应当有生产记录,并满足可追溯的要求。

生产记录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原材料批号、生产批号或者产品编号、生产日期、数量、主要设备、工艺参数、操作人员等内容。

第五十一条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标识控制程序,用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以便识别,防止混用和错用。

第五十二条 企业应当在生产过程中标识产品的检验状态,防止不合格中间产品流向下道工序。

第五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的可追溯性程序,规定产品追溯范围、程度、标识和必要的记录。

第五十四条 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第五十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防护程序,规定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防护要求,包括污染防护、静电防护、粉尘防护、腐蚀防护、运输防护等要求。防护应当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等。

第九章 质量控制

第五十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质量控制程序,规定产品检验部门、人员、操作等要求,并规定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校准等要求,以及产品放行的程序。

第五十七条 检验仪器和设备的管理使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定期对检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或者检定,并予以标识;

(二)规定检验仪器和设备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的防护要求,防止检验结果失准;

(三)发现检验仪器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当对以往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并保存验证记录;

(四)对用于检验的计算机软件,应当确认。

第五十八条 企业应当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检验规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者证书。

需要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原则上不得进行委托检验。对于检验条件和设备要求较高,确需委托检验的项目,可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验,以证明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

第五十九条 每批(台)产品均应当有检验记录,并满足可追溯的要求。检验记录应当包括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的检验记录、检验报告或者证书等。

第六十条 企业应当规定产品放行程序、条件和放行批准要求。放行的产品应当附有合格证明。

第六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产品和工艺特点制定留样管理规定,按规定进行留样,并保持留样观察记录。

第十章 销售和售后服务

第六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销售记录,并满足可追溯的要求。销售记录至少包括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批号、有效期、销售日期、购货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六十三条 直接销售自产产品或者选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发现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时,应当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六十四条 企业应当具备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售后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售后服务制度。应当规定售后服务的要求并建立售后服务记录,并满足可追溯的要求。

第六十五条 需要由企业安装的医疗器械,应当确定安装要求和安装验证的接收标准,建立安装和验收记录。

由使用单位或者其他企业进行安装、维修的,应当提供安装要求、标准和维修零部件、资料、密码等,并进行指导。

第六十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顾客反馈处理程序,对顾客反馈信息进行跟踪分析。

第十一章 不合格品控制

第六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不合格品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第六十八条 企业应当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隔离、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第六十九条 在产品销售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企业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召回、销毁等。

第七十条 不合格品可以返工的,企业应当编制返工控制文件。返工控制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重新检验和重新验证等内容。不能返工的,应当建立相关处置制度。

第十二章 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

第七十一条 企业应当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接收、调查、评价和处理顾客投诉,并保持相关记录。

第七十二条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并保持相关记录。

第七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数据分析程序,收集分析与产品质量、不良事件、顾客反馈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数据,验证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保持相关记录。

第七十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纠正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应当建立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

第七十五条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规要求采取召回等措施,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十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信息告知程序,及时将产品变动、使用等补充信息通知使用单位、相关企业或者消费者。

第七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参加人员、方法、记录要求、纠正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评定等内容,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第七十八条 企业应当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审核,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七十九条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或备案人在进行产品研制时,也应当遵守本规范的相关要求。

第八十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针对不同类别医疗器械生产的特殊要求,制定细化的具体规定。

第八十一条 企业可根据所生产医疗器械的特点,确定不适用本规范的条款,并说明不适用的合理性。

第八十二条 本规范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者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关键工序:指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

特殊过程:指通过检验和试验难以准确评定其质量的过程。

第八十三条 本规范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八十四条 本规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12月16日发布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食药监械〔2009〕833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检查工作的管理,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工作,负责制定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类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建立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库及其管理工作,负责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认证管理中心)受国家局委托,承担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工作。

第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第二类和除认证管理中心承担的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之外的其他第三类医疗器械(以下简称其他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工作,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申报资料的形式审查工作,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第二章 申请和资料审查 第四条 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并保存相关记录。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组织自查,符合要求后,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的申请。第五条 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的生产企业,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申请表》(附表1),同时附申请表电子文本;

(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副本和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生产企业组织机构图;

(四)生产企业负责人、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简历,学历和职称证书复印件;

(五)申请检查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复印件(如有)、拟注册产品标准;

(六)生产企业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生产区域分布图;

(七)主要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目录;

(八)生产无菌医疗器械的,应当提供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一年内的生产环境检测报告。生产企业应当对其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生产企业申请后,对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对于第二类和其他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资料审查,并填写《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资料审查表》(附表2);对于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在5个工作日内转寄国家局认证管理中心。对于第二类和其他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申请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一次性要求生

产企业进行补充。生产企业未在2个月内提交补充材料并无正当理由的,终止审查。

第七条 国家局认证管理中心自收到申请资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资料进行资料审查,并填写《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资料审查表》。对于申请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一次性要求生产企业进行补充。生产企业未在2个月内提交补充材料并无正当理由的,终止审查。第三章 现场检查 第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资料审查符合要求后,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检查。在实施现场检查前,应当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生产企业。在实施现场检查前应当制定现场检查方案。现场检查方案内容包括:生产企业基本情况、检查品种、检查目的、检查依据、现场检查时间、日程安排、检查项目、检查组成员及分工等。

第九条 现场检查时间一般为2~3天,根据生产企业具体情况可适当缩短或延长。检查组应当由2名以上检查员组成,检查员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库中选派。

第十条 现场检查实行检查组长负责制。检查组长负责组织召开现场检查首次会议、末次会议以及检查组内部会议,负责现场检查资料汇总,审定现场检查结论。第十一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现场检查时,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选派一名观察员,负责协调和联络工作。第十二条 现场检查开始时,应当召开首次会议。首次会议应当由检查组成员、观察员、生产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内容包括确认检查范围、落实检查日程、宣布检查纪律和注意事项、确定生产企业联络人员等。

第十三条 检查员应当按照检查方案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评定标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如实记录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记录表》(附表3)中。

第十四条 在现场检查期间,检查组应当召开内部会议,交流检查情况,对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应予取证。检查结束时,检查组应当召开内部会议,进行汇总、评定,填写《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汇总表》(附表4)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意见表》(附表5)。检查组内部会议期间,生产企业人员应当回避。第十五条 现场检查结束前,应当召开末次会议。末次会议应当由检查组成员、观察员、生产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内容包括检查组向生产企业通报现场检查情况,生产企业对现场检查情况进行确认。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持有异议的,生产企业应当提供书面说明。

第十六条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汇总表》应当经检查组人员签字,生产企业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本表一式两份,其中一份生产企业留存。第十七条 在检查工作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检查组应当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记录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汇总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意见表》等资料报送现场检查派出单位。第十八条 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如发现生产企业存在涉嫌违法违规情形,检查组应当中止检查并及时向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派出单位报告。

第四章 检查结论 第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对检查组提交的现场检查资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结论。

第二十条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的结论分为“通过检查”、“整改后复查”、“未通过检查”三种情况。需要整改后复查的,生产企业应当在6个月内提交复查申请及整改报告。整改复查工作由原检查部门进行。复查应当在收到复查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复查后仍达不到“通过检查”标准的,检查结论为“未通过检查”。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交复查申请和整改报告的,视作“未通过检查”。未通过检查的生产企业可在6个月后按照本办法重新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

第二十一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经过检查的生产企业发放《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附表6)。第二十二条 通过检查的生产企业,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有效期为4年。《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格式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制订。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本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对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抽查。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订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督检查计划,对于列入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重点监管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品种的生产企业应当每年至少监督检查一次。监督检查计划及监督检查情况应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对于首次获准注册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其正式生产后6个月内进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复查。第二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一)以往检查不合格项目的整改情况;

(二)生产企业组织机构、生产企业负责人、关键岗位的人员变动情况;

(三)设计变更和生产工艺变更情况,主要生产设备、检验设备的变更、使用维护情况,以及生产环境变化情况;

(四)产品检验情况,特别是委托检验情况;

(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抽验不合格产品的整改情况;

(六)委托生产或接受委托生产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七)顾客投诉、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情况;

(八)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内容。第二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结束后,应当向生产企业出具《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督检查意见》(附表7)。第二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中,发现严重违反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应当责令生产企业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发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按有关法规和规定处理。第六章 检查员管理 第二十八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遴选和培训,建立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库。参加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的检查员应当从检查员库中选派。

第二十九条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应经所在单位推荐,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后,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方可进入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库。第三十条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派,承担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工作。

第三十一条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遵纪守法、廉洁正派、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二)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并能正确执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

(三)从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或技术工作,具有一定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工作经验,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能胜任现场检查工作;

(四)参加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第三十二条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认真履行检查工作职责,不得进行有偿咨询服务活动,存在可能影响公正执行任务的情形时应当申请回避,对生产企业的技术资料及相关情况负保密责任。

第三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员的管理,对检查员定期进行考核和再培训。

对违反有关规定的检查人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警告、暂停或者取消检查员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中部分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品种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问题的解释

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问题的解释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知,《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将开始试行和检查。针对试行检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参考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研究,现就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和释疑。由于医疗器械产品十分繁复,生产过程不尽相同,所以有些问题不一定解释得清楚或合理,还需要结合各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试验、验证、调整。希望全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同努力,把广东省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关于如何结合产品确定无菌洁净车间设置的原则? 在两个《细则》的(附录)中规定:

一、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二、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及需要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洁净区内进行后续加工(如灌装封等)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例如:血管支架、封堵器、起搏电极、人工血管、血管内导管、支架输送系统等等)。

三、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髓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入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例如:起搏器、药物给入器、乳房植入物、人工喉、经皮引流管(器具)、血透导管、血液分离或过滤器、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骨板骨钉、关节假体、骨水泥、四、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均应在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例如:无菌敷料、自然腔道的导管、气管插管、无菌保存器具和、其他标称为无菌的器具等)

五、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其生产环境洁净度级别的设置宜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在不低于300,000洁净室(区)内生产。(部分需要而达不到100000及以上洁净度要求生产的内包装材料,企业采购以后要进行必要的清理、灭菌、验证处理)。

六、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例如:源自动物组织的产品封装、血袋的灌装等)

二、关于工艺用水及水处理方式和检验要求。

工艺用水包括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可作为产品中的用水和生产过程中的用水,工艺用水的质量标准应当由企业自行提出并进行验证。同时在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检查评定标准》中规定(工艺用水确认报告应作为申请资料的一部分上报):

1、若水是最终产品的组成成分时,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注射用水;

2、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清洗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注射用水或用超滤等其它方法产生的无菌、无热原的同等要求的注射用水;

3、与人体组织、骨腔或自然腔体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清洗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纯化水;其它植入性医疗器械末道清洗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纯化水。另外:

我们还必须考虑在洁净生产环境中的设备清洁、工装模具清洁、工位器具清洁、物料清洁、操作台、场地、墙壁、顶棚清洁的用水;上述场合清洗的工艺用水,应当与所生产产品的清洗用水处于同一水平。还必须考虑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的洗涤用水规定,100000级以上工作服清洗的末道水应当使用纯化水。企业应当明确规定工艺用水的水质,计算实际用水量,可以确定制水的设备和管理。对使用非纯化水进行清洗的企业,为了保证产品和生产条件环境不被污染,有必要进行非纯化水的水质检查,并进行水质和生产环境的污染菌和热原检测(内毒素),以确保工艺用水的安全。

三、关于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YY0033-2003标准规定:洁净区操作人员的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应选用无脱落物、长纤维、无静电的布料,洁净工作服和工作帽应能有效遮盖内衣、头发,防止皮肤、头皮屑掉落,无菌工作服还能包盖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GB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中规定:洁净工作服洗涤、干燥和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空气洁净度100000级及以上的医药洁净室的洁净工作服洗涤、干燥和整理室,其空气洁净度等级不低于300000级。2.不同空气洁净度等级的医药洁净室内使用的工作服,应分别清洗和整理。

3.无菌(加工)工作服洗涤和干燥设备宜专用。洗涤干燥后的无菌工作服应在空气洁净度100级单向流下整理,并应及时灭菌。一般而言,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无菌工作服(10000级以上的洁净度要求)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

四、清洗工作服时洗衣用水有什么要求?

《无菌实施细则》培训教材指出:工作服洗涤、灭菌时不应带入附加的颗粒物质。对于水质差、水质不稳定、含无机盐、杂物、微生物的水,不能直接用于清洗洁净工作服,必须进行水处理。例如:

①一般生产区、300,000级洁净区的工作服,至少使用经过滤的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洗涤;(《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②10,000级、100,000级洁净区的工作服末道清洗时用纯化水洗涤;

③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环境中使用的无菌工作服应进行灭菌处理;

④不同洁净等级下使用的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能混洗、混放,更不允许混穿; ⑤应监视和验证工作服灭菌效果。

所以,清洗工作服的水,主要是控制纯化水的质量,并验证清洗效果;采用经过滤的饮用水洗涤工作服的也要定期化验水的质量,并作验证。特别要注意清洗衣服的整理、消毒和保存。

五、无菌监测、微生物测试和阳性对照检测室要求。参考GB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规定:

1、阳性对照、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等实验室应当分开设置。

2、无菌检查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应为无菌洁净室,其空气洁净度等级不应低于10000级,并应设置相应的人员净化和物料净化设施。

3、上述实验室的净化空调系统应与产品生产区分开。

4、阳性对照室不应利用回风,室内空气应经过滤后直接排至室外。(直接排至室外的气体一般要设置空气过滤处理装置,以保护环境。所以,一般建议根据阳性对照菌的情况采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处理)。

六、如何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留样和留样管理? 留样目的是为了

1、当发生产品质量纠纷时,对留样的产品进行检测,以便于质量纠纷的处理,也称留样备查。

2、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和规定的期限(有效期)内产品有效性的验证,也称有效期验证。

3、对产品质量进行时效考核,为产品质量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产品具体的留样目的要有具体分析,比如:研制跟踪留样:在新产品研制、工艺改进、工艺流程变化、设备更新等情况下,为了验证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可采用重点跟踪留样。规定留样的批数、数量、时限、检验、处理、结果分析等。一般留样:按规定的批号抽取一定数量产品进行留样以便于达到留样的目的。如果为了观察灭菌效果,可按灭菌批号抽取灭菌后的产品留样;如果为了观察金属材料的性能,可按材料批号以及后续加工的特点取样留存;如果为了观察(生物)材料稳定性,可按生产批号抽取成品留样。有时候在一个医疗器械产品的不同成长周期内,留样的目的会不一样,企业可以根据已经获得的参数对产品留样进行必要的调整。对此,企业应当保存实验的参数、记录、评价和验证报告,并保证留样管理制度与实际留样的一致性。

产品留样的数量是要与留样的目的、需要检验的项目数量、检验的次数和频度、以及复验的要求相一致。

留样的期限应当大于留样目的所需要的观察时间。留样的条件应当与产品的储存条件相一致。

七、能否进行部分出厂检验项目的委托检验?

医疗器械出厂检测项目是产品注册标准中规定的强制性措施,必须依法执行产品出厂检验项目。所以原则上企业都必须具备实施出厂检验项目的能力。只有对于产品生产数量非常少,需要特殊的检验设备且价格非常高的情况下,可委托通过计量认证有检验资质的检测机构或有同类产品,并通过质量体系考核的企业,签订委托协议,规定检验内容、方法、检验规程,并要保持完整的检验记录,要记录检验设备的有效性。还要确保在检验过程中对产品的防护。经省局批准后才可以实施部分项目的委托检验。

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验、阳性对照检验不得委托。涉及到产品安全性的检测项目不得委托。

八、关于部分无菌医疗器械的重要零、组件必须在同一厂区或同一建筑体内加工的问题。

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实施细则》的(通知)规定: “在本通知发布前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应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生产实施细则(2001年修订)》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注、输器具)在《规范》实施后继续执行如下要求:企业生产产品的全部注、挤、吹塑件均应在本厂区内生产;重要零、组件应在本厂区10万级洁净区内生产(自制或外购的产品单包装袋在30万级洁净区内生产),其中与药(血)液直接接触的零、组件和保护套的生产、末道清洗、装配、初包装等工序,必须在本厂区同一建筑体的10万级洁净区内进行。

上述重要零、组件是指:一次性使用输液(血)器的滴斗*、软管*、瓶塞穿刺器、筒身*、药液过滤器*、空气过滤器*、配套自用静脉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的针座、软管*、针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外套*、芯杆*、配套自用注射针*;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的针座。其中,带*的为与药(血)液直接接触的零、组件。

外购配套用注射器活塞、金属插瓶针、一次性使用注射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必须是持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企业的产品。

企业生产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其配套自用组装注射针或静脉输液针的外购针管(已磨刃的针尖),必须是持有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或静脉输液针产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企业的产品。”

对于这个通知中规定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范围,我们参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局24号令)附件目录,以及《关于部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执行生产体系考核要求的通知》(国药监械[2002]203号)规定为: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输血器;

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含留置针); 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 一次性使用采血器; 一次性使用胰岛素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自毁式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加药式注射器

一次性使用避光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紫外线照射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给养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透明式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降解材料输液器

一次性使用采血器(新式)

其他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产品

关于“其他”的提法,参考为“需按《细则》执行生产体系考核的其他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一)基本结构属于或可归于输液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二)基本结构属于或可归于注射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三)接触血液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考虑到国家当时确定上述规定的背景和目的,是为了整顿全国一次性医疗器械生产的混乱状况,限制那些只做产品组装的规模小、水平低、质量差的企业。

第五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问答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有关问答

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何实施?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卫生部令第79号)于2011年3月1日正式实施。

2、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为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有什么配套文件?

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下发的配套文件是《关于贯彻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101号)。

3、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期限要求是什么?

答:现有药品生产企业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应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均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未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的企业(车间),在上述规定期限后不得继续生产药品。4、2011年3月1日起,对于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有何要求?

答: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要求。

5、《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体现了质量风险管理和药品生产全程管理的理念。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了管理方面的要求。

一是提高了对人员的要求。“机构与人员”一章明确将质量受权人与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一并列为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人员,并从学历、技术职称、工作经验等方面提高了对关键人员的资质要求。比如,对生产管理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的学历要求由现行的大专以上提高到本科以上,规定需要具备的相关管理经验并明确了关键人员的职责。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管理目标、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而建立的,是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和资源等构成的完整系统。新版药品GMP在“总则”中增加了对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保证药品GMP的有效执行。三是细化了对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文件管理的要求。

为规范文件体系的管理,增加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新版药品GMP分门别类对主要文件(如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规程、批生产和批包装记录等)的编写、复制以及发放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二,提高了部分硬件要求。

一是调整了无菌制剂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要求。

1998年修订的药品GMP,在无菌药品生产环境洁净度标准方面与WHO标准(1992年修订)存在一定的差距,药品生产环境的无菌要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确保无菌药品的质量安全,新版药品GMP在无菌药品附录中采用了WHO和欧盟最新的A、B、C、D分级标准,对无菌药品生产的洁净度级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增加了在线监测的要求,特别对生产环境中的悬浮微粒的静态、动态监测,对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和表面微生物的监测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二是增加了对设备设施的要求。

对厂房设施分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和辅助区分别提出设计和布局的要求,对设备的设计和安装、维护和维修、使用、清洁及状态标识、校准等几个方面也都做出具体规定。这样无论是新建企业设计厂房还是现有企业改造车间,都应当考虑厂房布局的合理性和设备设施的匹配性。第三,围绕质量风险管理增设了一系列新制度。

质量风险管理是美国FDA和欧盟都在推动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理念,新版药品GMP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相应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如:供应商的审计和批准、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超标(OOS)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这些制度分别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操作中的偏差处理、发现问题的调查和纠正、上市后药品质量的持续监控等方面,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生产企业建立相应的制度,及时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第四,强调了与药品注册和药品召回等其他监管环节的有效衔接。

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是对注册审批要求的贯彻和体现。新版药品GMP在多个章节中都强调了生产要求与注册审批要求的一致性。如:企业必须按注册批准的处方和工艺进行生产,按注册批准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用注册批准的原辅料和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其来源也必须与注册批准一致,只有符合注册批准各项要求的药品才可放行销售等。

6、对于2011年3月1日前已经受理的药品GMP认证申请,如何处理? 答:2011年3月1日前已经受理的认证申请,按原规定完成认证工作并核发《药品GMP证书》,其有效期最长至《关于贯彻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101号)第二条规定的实施期限。

7、申报新版GMP认证的申请资料有哪些? 答:药品GMP认证申请表和资料,要求如下: 企业的总体情况 1.1 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注册地址; ◆企业生产地址、邮政编码;

◆联系人、传真、联系电话(包括应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24小时联系人、联系电话)。

1.2 企业的药品生产情况

◆简述企业获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生产活动,包括进口分包装、出口以及获得国外许可的药品信息;

◆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涉及出口的需附上境外机构颁发的相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获得批准文号的所有品种(可分不同地址的厂区来填写,并注明是否常年生产,近三年的产量列表作为附件);

◆生产地址是否有处理高毒性、性激素类药物等高活性、高致敏性物料的操作,如有应当列出,并应在附件中予以标注。1.3 本次药品GMP认证申请的范围 ◆列出本次申请药品GMP认证的生产线,生产剂型、品种并附相关产品的注册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最近一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该生产线的检查情况(包括检查日期、检查结果、缺陷及整改情况,并附相关的药品GMP证书)。如该生产线经过境外的药品GMP检查,一并提供其检查情况。1.4 上次药品GMP认证以来的主要变更情况

◆简述上次认证检查后关键人员、设备设施、品种的变更情况。2.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2.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描述

◆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管理责任,包括高层管理者、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受权人和质量保证部门的职责;

◆简要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如组织机构、主要程序、过程等。2.2 成品放行程序

◆放行程序的总体描述以及负责放行人员的基本情况(资历等)。2.3 供应商管理及委托生产、委托检验的情况

◆概述供应商管理的要求,以及在评估、考核中使用到的质量风险管理方法; ◆简述委托生产的情况;(如有)◆简述委托检验的情况。(如有)2.4 企业的质量风险管理措施 ◆简述企业的质量风险管理方针;

◆质量风险管理活动的范围和重点,以及在质量风险管理体系下进行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沟通和审核的过程。2.5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

◆企业进行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情况以及考察的重点。3 人员

3.1 包含质量保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组织机构图(包括高层管理者),以及质量保证、生产和质量控制部门各自的组织机构图;

3.2企业关键人员及从事质量保证、生产、质量控制主要技术人员的数量及资历; 3.3 质量保证、生产、质量控制、贮存和发运等各部门的员工数。4 厂房、设施和设备 4.1 厂房

◆简要描述建筑物的建成和使用时间、类型(包括结构以及内外表面的材质等)、场地的面积;

◆厂区总平面布局图、生产区域的平面布局图和流向图,标明比例。应当标注出房间的洁净级别、相邻房间的压差,并且能指示房间所进行的生产活动; ◆简要描述申请认证范围所有生产线的布局情况; ◆仓库、贮存区域以及特殊贮存条件进行简要描述。4.1.1空调净化系统的简要描述

◆空调净化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标准和运行情况,如进风、温度、湿度、压差、换气次数、回风利用率等。4.1.2水系统的简要描述

◆水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标准和运行情况及示意图。4.1.3其他公用设施的简要描述

◆其他的公用设施如:压缩空气、氮气等的工作原理、设计标准以及运行情况。4.2 设备

4.2.1列出生产和检验用主要仪器、设备。4.2.2清洗和消毒

◆简述清洗、消毒与药品直接接触设备表面使用的方法及验证情况。4.2.3与药品生产质量相关的关键计算机化系统

◆简述与药品生产质量相关的关键的计算机化系统的设计、使用验证情况。5 文件

◆描述企业的文件系统;

◆简要描述文件的起草、修订、批准、发放、控制和存档系统。6.生产

6.1 生产的产品情况

◆所生产的产品情况综述(简述);

◆本次申请认证剂型及品种的工艺流程图,并注明主要质量控制点与项目。6.2 工艺验证 ◆简要描述工艺验证的原则及总体情况; ◆简述返工、重新加工的原则。6.3 物料管理和仓储

◆原辅料、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处理,如取样、待检、放行和贮存; ◆不合格物料和产品的处理。7.质量控制

◆描述企业质量控制实验室所进行的所有活动,包括检验标准、方法、验证等情况。发运、投诉和召回 8.1 发运

◆简要描述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所需的控制,如,温度/湿度控制; ◆确保产品可追踪性的方法。8.2 投诉和召回

◆简要描述处理投诉和召回的程序。9 自检

◆简要描述自检系统,重点说明计划检查中的区域选择标准,自检的实施和整改情况。

8、企业应在何时申请现有《药品GMP证书》延期? 答:药品生产企业应在现有《药品GMP证书》期满前六个月,提出延期申请,以避免因检查、公示等时限造成停产等不必要的损失,能确保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9、现有《药品GMP证书》申请延期如何办理? 答:1)延期申请前企业首先应当自查。

企业应当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要求进行自查,自查符合要求的,才能上报延期申请。2)申请的受理。

疫苗、血液制品、注射剂的《药品GMP证书》延期申请由省局受理;原料药等其他类别药品的《药品GMP证书》延期申请由省局在各市局的受理点受理。3)检查。

受理延期申请后,省、市局在6个月内完成监督检查和结果上报工作。

10、企业进行《药品GMP证书》延期申请,需要提交哪些资料? 答:企业应提供以下资料(一式二份,并装订成册):

1)《药品GMP证书延期申请表》(可在浙江省局网站“办事指南”下载)2)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应说明企业概括、申请延期剂型和品种生产情况、延续期限)。滴眼剂、软膏剂(外用)等剂型申请延期时,应说明品种质量标准是否有无菌检查要求。

3)现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和申请延期的《药品GMP证书》复印件及相关品种质量标准复印件。

注意:申请延期的剂型、地址应与现有《药品GMP证书》、《药品生产许可证》内容相符。

4)其它材料。举例:某一张《药品GMP证书》包括多剂型(或品种),其中一剂型因涉及异地改建无法申请延期,企业申报延期时应提供相关说明。

11、对于没有通过《药品GMP证书》延期检查的企业如何处理?

答:不符合的延期要求的,企业应当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再行申请延期检查。整改期间,按规定收回《药品GMP证书》,被收回《药品GMP证书》期间企业不得组织相应生产范围的生产。

12、省局每个月几次将延期检查结果上报?

省局在每月的15日、30日将符合要求企业的延期情况上报国家局。

13、在《药品GMP证书》延期工作中还有什么事项要注意?

答:企业应在原有《药品GMP证书》期满前六个月提出延期申请或者认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停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14、对于2011年3月1日前已经受理但尚未进行检查的药品GMP认证申请,企业是否可以申请撤回? 答:可以。

15、企业进行新版GMP实施准备时应当注意什么?

答:药品生产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实际,制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实施计划。

应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建立和更新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各类管理软件并验证和试运行,确保新的软件能够满足和适应本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使用要求,全面提升企业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保障能力;应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本企业药品质量管理要求以及岗位操作规范,组织开展企业员工的培训。

16、无菌原料药的《药品GMP证书》如申请延期,有效期延延至何时? 答:按国家局101号文件,无菌原料药属于无菌药品,如延期检查符合要求,其现有《药品GMP证书》有效期延续至2013年12月31日。

17、《药品GMP证书》既有无菌药品剂型又有非无菌药品的剂型,或同一剂型包括无菌药品和非无菌药品,如延期检查符合要求,有效期延延至何时? 答:同一证书既有无菌药品的剂型又有非无菌药品的剂型,如延期检查符合要求,现有《药品GMP证书》范围为无菌药品的,有效期自动延续至2013年12月31日;其他类别有效期自动延续至2015年12月31日。

同一剂型包括无菌药品和非无菌药品,按无菌药品的规定延期。根据国家局101号文件,如延期检查符合要求,其现有《药品GMP证书》如申请延期,有效期延续至2013年12月31日。

19、企业是否在原GMP申报系统申请现有《药品GMP证书》延期?

答:现有《药品GMP证书》延期无需从原GMP申报系统申请,企业仅向相关受理点提供书面材料。

20、企业申请GMP证书延期,费用多少? 答:不收费。

21、同一证书含多剂型,其中某一剂型改建,如何申请延期或认证?

答:该证书申请延期时,递交资料除规定资料外,还应递交某一剂型放弃延期的说明。

22、企业在原来通过GMP车间增加剂型或品种(原料药),如何申请办理延期申请?

答:延期申请是针对已有《药品GMP证书》的剂型或品种,而非针对车间的,企业应按现有《药品GMP证书》情况,提出申请延期。此类情况,企业新增剂型或品种(原料药)应申请新版GMP认证。

23、企业如何做好新版GMP认证申请工作? 答:企业应认真对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正确理解内涵实质,完善质量体系,提高人员素质,注重软件建设和必要的硬件改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国家局专家的介绍,即使GMP基础较好的企业也需3至6个月完善、准备工作后,才能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因此建议企业在做好充分准备前,不要急于申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认证。

24、企业在接受延期监督检查时,是否应动态生产?

答:延期监督检查程序和要求是参照药品GMP认证的。现场检查时,企业应在正常生产状态下接受检查。

25、医用氧、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现有《药品GMP证书》申请延期如何办理? 答:原料药等其他类别药品的《药品GMP证书》延期申请由省局在各市局的受理点受理。原料药等其他类别药品包括医用氧、中药饮片,其申请由省局在各市局的受理点受理。

下载有关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细则实施中的问题问答和释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细则实施中的问题问答和释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