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十年的成长历程
辉煌的崛起
——“祖国在我心中”主题诗歌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松溪辅导小学徐军
公元一九四九的礼炮声
催响了一个民族的新生
历史的车轮记下
一个深深的印辙
布尔什维克播下的种子
历经二十八年的峥嵘岁月
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呐喊
挺起了中国人民的脊梁
吃苦受累的炎黄子孙
奏响了普天同庆的华章
面对世界列强的威吓与封锁
共和国的缔造者们运筹帷幄
弹指一挥间
胜败转云烟
激情燃烧的岁月
布满荆棘的探索
东方巨龙猛回首
摆脱十年浩劫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伴随着几十年的沧海桑田
改革的春风
温暖大江南北
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高潮
小康社会
和谐家园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走上了新世纪的金光大道
六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 几代人前仆后继的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指引下
伟大的中华民族
必将迎来辉煌的崛起
第二篇:建国六十年中国工业化历程
建国六十年:辉煌的工业化历程
Post By:2009-8-23 20:50:00
穷乡亲
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的主要标志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实现。新中国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同世界霸权主义国家抗衡的工业国,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振兴赢得了机迂。随着历史的延展,越来越显示出毛泽东时代的决定性意义。
中国工业化是怎样实现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艰巨豪迈的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实现工业化向来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建国初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就及时地把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提到中心日程,着手部署和规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这主要体现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1953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其主体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胜利实现
从当时的惰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制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等。计划五年内国家投资总额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其中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发展,相应地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邮电业和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正如毛泽东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宣布的:“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3页。)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部署和苏联的大力援助下,中国工业化建设出师大捷: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胜利完成。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亿元,以156个大项目为中心,施工的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694个。到1957年底,全部投产和部分投产的分别是428个和109个。固定资产新增492亿元,是1952年的1.9倍。其中有许多大项目大建设,如: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 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练铁炉开工生产;马鞍山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新建施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建成并开始生产“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洛阳)始建;第一座飞机制造厂建立并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座机床制造厂(沈阳)建成投产;第一座现代化的电子管厂(北京)建成并投产;第一座现代化的制造无线电元件的综合性工厂— 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开工生产;西北第一座大发电厂— 西安第二发电厂建成;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 玉门油矿建成。还有武汉长江大桥、衡阳湘江大桥建成并通车,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等,都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创建和完成的。这些建设不仅填补了一些现代工业的空白,而且对一些老工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使中国工业的基础和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有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如发电机、冶金和采矿设备、最新式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喷气式飞机等都是原来不能制造的,这时都能生产了。同时,由于大部分项目和投资投放于内地,(例如仅武汉就建立了武汉钢铁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大企业)因此对改变旧中国工业过份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起了很大作用。
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04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年均增长18%。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钢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煤产量达到1.3亿吨,比1952年增长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2.1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3.2倍;水泥686万吨,比1952年增长140%,等。各项指标大都提前和超额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计划经济的科学、正确,而充分地显示了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优其是发展工业方面的卓越能力和高超的效率。
2、大跃进运动功不可磨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一片热火朝天、全面胜利的局面下,毛主席决定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为此发出了“生产大跃进”的号召。1958年1月他说:“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簿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要鼓一把劲。” “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和超过英国(指钢产量)”。(《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0页。)“要掀起一个生产建设高潮”。
大跃进运动虽然出现了许多失误,但从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看,其重要地位和伟大成就是不容否定的。对于工业建设来说,大跃进实现了现在人们说的“超常规”、“跨越性发展”。有许多大项目、大建设,重大科技成就都是在大跃进中实施和取得的。例如在钢铁工业中,不仅兴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炼钢厂武汉钢铁厂,而且还有邯郸钢铁厂、济南钢铁厂、杭州钢铁厂、广州钢铁厂、南京钢铁厂、安阳钢铁厂、成都钢铁厂、柳州钢铁厂等,一大批大型钢铁企业都是在大跃进中开始建立的。同时,还有最大的炼钢平炉在鞍钢建成、出钢,北京石景山钢铁厂首次进行氧气顶吹练钢技术试验成功等。
在1958、59年实施和完成的其他重大建设项目还有: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制造成功,第一套电视发送设备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清华大学),第一台40匹马力柴油拖拉机出厂,第一台内燃电动机车试制成功,第一部国产轿车“东风”(后为“红旗”)牌轿车诞生,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论“跃进号”下水,第一台138吨交流电力机车试制成功,第一座重型拖拉机厂(洛阳)建成投产,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运转、回旋加速器建成,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万次的电子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我国最大的重型机器厂(国家重点铸锻件的生产中心之一)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建成、投产,另外,还有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包兰铁路、黔桂铁路建成通车,昆明铁路同越南铁路接轨通车,重庆的白沙沱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大桥建成通车等。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如首都人民大会堂、博物馆、火车站、工人体育场等“十大建筑”。至于各地方开工、建立的工业、交通等各业项目以及“标志性”建筑就更多了。
这种大发展的势头一直持续到1960年。例如上海吴泾化工厂就是在1960年投建的。该厂是由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大型氮肥厂,于1963年建成、投产,它对建立我国新兴的化肥工业起了重要奠基作用。
仅在两、三年时间内,国家就有这么多的项目投建、完成,这么多的科技成果取得,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跃进在当时之所以反响于世界,并不奇怪。
当然,由于当时基本建设战线太长、工业铺的摊子过大,投资超过了国力,因而造成农业和轻工业大幅度下降,消费品短缺,人民生活严重困难。但是大跃进给中国工业创造出的生产能力却是空前的、巨大的。三年中,工业总产值以及主要产品的产量:钢铁、原媒、机床、发电量等,都有大幅度增长。据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到1964年,重工业各主要部门累计新建的大中型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大跃进三年中开工的。三年中新增的炼钢能力占从建国到1979年三十年间新增练钢能力的36.2%,采媒能力占29.6%,棉纺绽占25.9%等。(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15、416页。)包括大跃进在内的整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共1206.09亿元,建成大中型项目581个,新增固定资产861.82亿元,均大大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谈到大跃进,有些人总是讲它的失误和挫折,而无视它在中国工业建设史上的重耍地位和伟大成就。这是对历史的歪曲。我们说:如果没有大跃进中的那些工业成就,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将会推迟许多年。包括后来在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汽车、造船、机床制造、交通、国防工业、甚至“两弹一星”的成就都将是个问号!
3、工业学大庆运动开创了中国工业建设的新局面
1961年初,为了克服困难,同时调整自大跃进以来被打破的某些经济平衡关系,整顿经济秩序,党中央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此后党中央还发布了《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制定了许多新的政策和措施。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和工业生产指标,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比例关系、管理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其基本上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的基础上,从而指导中国工业向更加积极、扎实、健康的轨道转变。
正当中国工业处于调整、压缩局面中,石油战线却发愤图强、异军突起,爆出了振动全国的喜讯。
为了解决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这一基础问题,毛主席和党中央对石油工业十分重视,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把石油勘察、石油开采列为一项重要任务。1959年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地下油田,当时命名为“大庆”。经党中央的批准,1960年石油部调集来自全国石油战线4万名职工开进茫茫大草原,投入开发油田的大会战。在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施工设备十分落户、投资很少的情况下,硬是靠毛泽东提出的“革命加拚命”的精神,苦战三年,创建了一个年产600万吨的大油田和一个大练油厂。建设速度比苏联杜依玛兹大油田快一倍。大庆油田是在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苏修撤退专家、停止支援、卡我们的脖子的情况下,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创建的。大庆的事迹对当时的中国无异于成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使整个工业战线受到振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庆的经验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64年发出了“学解放军、学大庆”的号召。自此,全国工业战线掀起了“学习大庆经验、创大庆式企业,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道路”,培养“三老四严”良好作风的热潮。(注:“三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四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继大庆油田的开发,接着又以同样的方式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中国石油产量达1131万吨,比1957年增加了6.75倍,从此中国石油实现了全部自给,靠“洋油”的时代就结束了!随着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基地的建成,与此相联系的石油化工、化纤、塑料等一批新兴工业也迅速建立起来。这标志着一个以石油、能源为领军的新的工业模式的出现,中国工业发展开辟出新局面!
1965年我国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由自己设计的第一座维尼纶厂建成投产,这标志着中国的纺织工业开始向新兴的合成纤维工业发展。
工业学大庆运动,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强大动力,给工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中国工业不仅完全从压缩、下降局面中走出来,而且又大步、迅速地前进,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1962—196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9%,接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增长速度。1965年工业总产值达1402亿元,比1957年增长98.1%。八年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938亿元,建成大中型项目531个。主要产品产量:钢达到1223万吨,比1957年增长1.3倍;煤达到2.32亿吨,比1957年增长77%;发电量达到676亿度,比1957年增长2.5倍;合成氨达到148.4万吨,比1957年增长8.7倍等。其他产品,水泥、汽车、棉纱、食糖等产量都有很大增长。(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15页。)
这时,中国工业的门类己初步建全。工业产品的品种,五年中增加了三万多种,而且质量普遍提高,成本显著降低。成为新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好的时期。1965年全国企业总数达到15.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万个,集体所有制的11.2万个),全国职工人数达到4965万人(其中全民3738万人、集体1227万人)。
1963年在国民经济己开始全面好转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拿出11亿元,为全国40%的职工增加了工资。
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有人曾主张把国防和科技上的核试验项目下马,但毛主席和党中央则顶住了压力,坚持了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到1964年10月就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5年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二颗。从此中国迈进了世界核大国的地位。
当有人大肆宣传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失败”时,难道不为中国在此后仅三、四年时间就奇迹般地涌现出如此巨大的成就而感到困惑吗!
4、文革时期 —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建成 在新中国前三十年建设史上,跨越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占了十多年。有人说:当时中国完全陷入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之中,而经济发展“停滞”,“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事实证明了这种说法的荒涎不经。
“文革”十年正处于中国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在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时毛主席的“工业学大庆运动”、“抓革命促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一系列指示下,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革委会对工业生产抓得是很紧的,都是将其作为反对霸权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一项硬任务坚决完成的。虽然在个别年份由于派性和无政府主义的干扰,出现过生产和产量下降的情况,但从十多年总体上看工业发展仍是迅速的,决不是“停滞”和“缓慢”。设想十多年间工厂都是停止生产搞运动、整日开批判斗争会那是十分离奇的!
这只要回顾一下那时国家在工业建设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暑,想想那时全国实施和建成的一系列大项目、大工程、骨干企业,办的许许多多大事和取得的成就,事实就很清楚了。
首先,以石油、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动力工业为例。仅在1967年至1976年期间国家的投资就超过了500亿元。在石油工业中,不仅扩建了大庆油田,而且新建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辽河油田、中原油田、江汉长庆油田等。原油产量以每年平均递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5倍多。其发展之快是首当其冲的。在煤炭工业中,新建了山西高阳煤矿、山东兖州煤矿、河南平顶山煤矿、四川宝顶山煤矿、新疆哈密露天煤矿等一系列新的大型企业。由于石油、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一大批新的化工,化肥企业也在当时建立起来。如兖州煤矿新建了鲁南大化肥厂等。在电力工业中,仅全国新建的大型发电站就有:刘家峡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龚咀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碧口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以及唐山陡河发电厂、山东莱芜火力发电厂等。中国首座核电站 — 秦山核电站开始建造。各地兴建的的中小型发电站就更多,每年都有大批投建,到1975年仅小型水电站全国就有5万多,1978年达9万多座。十年间中国能源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9.2%。这大大高于改革之后的八、九十年代。人们知道,到2007年,全国石油产量才1.87亿吨,29年时间才比1978年增长了79%倍,远远低于从1949—1978年增幅的866.08倍!可以说,如果没有文革时期石油、媒炭、电力等许多大型工业基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我国八、九十年代的整个能源供应将是大问题,与此相关的化工、化肥、化纤等许多工业门类也不会发展起来。同时,文革时期建材工业也有迅速发展,如各县都建立了水泥厂,1978年全国小水泥厂达到3400个,还有许多在建中,每年以几百家的速度投产。
适应当时国防建设和备战的需要,六、七十年代党中央采取了以内地“三线建设”为重点的方针。从1965年到七十年代中期,国家在“三线建设”中投资达2050亿元,建立起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十堰第二汽车基地、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等新的工业基地,使国家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状况大大改变。全国有许多著名的大企业,如湖北二汽、贵州铝厂、邯郸大型水泥厂、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江油特殊钢厂、成都无缝钢管厂、山东莱芜钢铁厂、山东拖拉机厂、推土机厂等也都是那时创建的。至于各地建设的大型骨干企业就更多了。到七十年代末期仅“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就由原来的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了3.92倍。这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改善工业布局,克服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大城市的状况,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人们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一改原来的指导方针,实行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方针,使中西部大批人才和资金“孔雀东南飞”,造成地区差别和社会矛盾迅速扩大。可想而知,如无过去“三线”建设时期的基础,目前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还会更加落后。
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到1979年全国已建立了2000多个电子企业,职工队伍达到100多万人。全国建设了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自1956年以来,23年间电子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3%。并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和研究装备。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人们知道,目前中国己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生产大国出现在世界,电视、电脑、电话等产品和自动控制技术己广泛运用于生产、办公、普通家庭。但是应该知道,这些现代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和形成工业生产能力却都是在改革前的六、七十年代实现的。例如到七十年代末,我国研制的机算机型号就达到了200多种,专业生产厂有十多家,生产计算机2300余台。电视机年产达249.2万台。早在1974年四川长虹电子企业就上了彩电生产线,开始生产彩电。到七十年代末,电视、电话等产品就开始在部分家庭里使用。而到了改革之后的八、九十年代,电子工业曾一度出现了不景气。因此说,如果不搞改革,这些现代科技产品和装备定会更快地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当主流媒体大肆宣传目前电视、电恼、电话的发展成就时,殊不知它并不能记在改革开放的功绩薄上。
为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加强我国工业的薄弱环节,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197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以“四三方案”为中心的引进国外成套设备的报告。先后投资50多亿美元,引进了26个大项目,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还有武钢一米七轧机,3个大电站、43套综合采煤机、1套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以及透明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通过这些引进,建成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厂、北京石油化纤厂、黑龙江石化纤维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四川维尼纶厂以及大庆化肥厂、南京栖霞山化肥厂、辽河化肥厂、洞庭氮肥厂、四川泸州和贵州赤水天燃气化肥厂等国内一大批现代企业。并且它们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我国化工、化肥、化纤等工业的生产能力。其中13套大化肥项目就占全国化肥总生产能力的1/5。1976年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三十吨乙烯工程(1973年动工)在北京石化总厂建成、投产。在这些大化肥项目的带动下,七十年代各地也大办化肥工业,1978年全国小氮肥厂就达1534个。这直接为八十年代的农业增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的汽车工业,自从五十年代建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之后,又对当时基础较好的全国四个汽车制配厂进行技术改造,在六十年代初形成了南京、上海、北京、济南四个汽车制造厂。文革时期,在建立湖北二汽、四川汽车制造厂(后为重庆)、陕西汽车制造厂等项目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汽车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七十年代末遍布全国各地的汽车制造厂近200家。1980年全国的汽车产量达22.2万辆,由建国初汽车工业的空白点,挤身于世界汽车制造行列的第14位。与其同时,机床年产量达13.4万台,拖拉机产量达9.8万台,手扶拖拉机21.8万台等,这些都主要是在文革期间发展起来的。
最令人睹目的是国防工业和航天工业。自1964年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成功后,到七十年代后期,共成功进行了16次核爆炸试验,还有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第一次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第一次回收发射的地球卫星成功等,可以说成果一颗接一颗,捷报一个接一个,勇往直前,直上云天。十几年的时间就突破了历史上的“八个第一”,成功发射了8颗人造卫星等。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核武和航天大国。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继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之后,在核工业领域取得的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壮举。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便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两个发展阶段质的跨越。
又如中国的造船工业,自1958年建造万吨级“大跃进”号和六十年代建造“东风”号、“安源”号等远洋货船之后,到七十年代初迅速发展到建造二万五千吨的货船(1971年上海江南造船厂“长风”号下水),还有七千五百吨的客货两用船。1974年之后,自造的万吨级船舶一艘又一艘下水,速度越来越快。1974年生产的船舶吨位数和艘数就比1965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有能够冲破三米厚冰层的破冰船、三千吨的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船、七千六百吨的双体石油钻井船、深海上的油台船、万吨级的挖泥船以及巨型深坞船等。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逐步提高到造五万吨和十万吨级巨轮的水平。由此中国迅速迈进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
文革期间,在铁路、公路、航空、大桥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惊人的。十多年间,先后建成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川黔铁路、襄渝铁路、焦枝铁路、枝柳铁路、京通铁路、阳安铁路等十多条铁路干线,还建成了包括滇藏公路、韶山至井冈山公路在内的许多贯穿各省城乡的公路干线。到1979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五万多公里,有复线的八千多公里,并且开始了电气化铁路建设。内燃机车也投入使用。铁路货运量达十亿万吨。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80万多公里,全国两千多个县基本上都通了公路,大大改变了全国交通干线落后的状况。尤其显著的是,当时的铁路、公路干线建设大多是在西南地区高山峻岭的复杂地形条件中施工的,施工过程极其困难、艰苦。像成昆铁路,全程仅打凿隧道就有427个,架桥梁991座,其工程艰难程度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少有。工人阶级、技术人员硬是靠发扬“敢啃硬骨头”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谱写了人类建设史上最豪迈的篇章。
在交通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大桥梁建设步入新阶段。1968年世界闻名的大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此后,十年间又先后建成了长沙湘江大桥、山东省北镇黄河大桥、前扶松花江大桥、浙江省兰江大桥、蚌埠新淮河大桥、上海黄浦江大桥、闽青大桥、洛阳黄河大桥、田庄台辽河大桥、江苏省淮南大桥、五河淮河大桥、重庆长江大桥等,使我国大桥梁建设无论在设计施工水平,还是在建设速度上都跨入到世界先进的行列。
其他在大港口建设、长距离输油管道建设、高压远距离输电变电工程、载波通信干线工程,卫星通信地面站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施工能力和技术水平上了新台阶,成为建国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基础工业方面投入规模最大、建立企业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一是“大跃进”时期,二是“文革”时期。“大跃进”时期所建立的企业有少数在“调整”时期下了马,(但其中大部分在后来形势好转时又陆续恢复发展起来)与其不同,“文革”时期的工业建设却谨慎得多,稳健得多,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几乎找不到有任何效益不好的企业。在包括文革在内的整个“三五”、“四五”计划期间,国家基本建设总投入达3116.42亿元,(统计到1977年)新增固定资产2157.40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1691个。到1979年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5.5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4万个,集体企业27.1万个),是1965年的2.25倍,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其中大中型企业有4500个。例如全国钢铁企业就有984个,有色金属企业945个。1978年全国职工总数近一亿人(9967万人,其中全民制7693万人、集体制2274万人),比1965年增长70%以上。
主要产品的产量:1978年钢产量达3178万吨,超过了英、法、意、德,成为继美、苏、日之后的第四位国家;石油产量达10405万吨,由过去有名的“贫油大国”而一跃成为基本上自给的世界“第八产油大国”;原煤6.1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5712.2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566.5亿千瓦时,分别是1965年的3.43倍、3.78倍,居世界第七位;棉纱达238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化肥达869万吨,居世界第五位,等等。水泥达6524万吨。
中国工业的门类,如果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和工业学大庆运动,到六十年代中期己初步建全,那么到了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的工业体系不仅进一步建全,而且在基础、实力上大大增强。对比六十年代中期,完全是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时各主要工业部门的设备、生产领力和产量都进入世界比较靠前的行列。在技术上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中国工业己经发展成一个包括冶金、钢铁、原材料、燃料动力、汽车、机械制造、化工、轻纺、有机工业、电子、航天、核工业、国防工业等大型工业基地、之间相互关联而又配套的完整体系。中国从建国初连手扶拖拉机、缝纫机等都不能制造的落后农业国,发展到这时己经成为能够生产制造各种机床、拖拉机、汽车、火车、巨轮、坦克、飞机、战舰、各种精密议器、核发电站、电子计算机、电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以及发射导弹、运载火箭,卫星等等的工业大国。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外国援助、合作的情况下完全由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这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关键性的步骤都是在“文革”时期完成的。
按照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标准:工业化的要求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即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显著优势;能自行设计和制造各种主要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各种消费品;有相应的化学、动力、运输和轻工业等。那么可以说这一目标到了七十年代末就基本实现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这也同1975年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判断完全相符。
邓小平在1980年12月也讲:“经过三十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全部工交企业单位己经发展到近四十万个,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比解放初期增长近二十倍。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和上千万专业人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比它们大,建设的速度也比它们快。”(《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6、357页。)这说明,至少在1980年前,中国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就建立起来了。中国工业从不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如果没有当时工业发展上的巨大成就,中国靠什么战胜美、苏两个霸权主义?怎么能够打破他们的封锁、制裁、禁运以及军事侵犯?世界头号霸权主义国家的总统尼克松能前来北京与毛主席会见吗!
人们知道,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工业化的主要指标,就是看其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7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197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4231.0亿元,占当时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74%,农业的比重是26%。这与1952年工、农业产值是30%与64%的比重相比,完全是根本的改变。这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工业化时代。
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工业不仅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高达75%以上,而且门类齐全,尤其是一个掌握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工业类型的国家。即使与现代的各工业国家相比,中国许多产品的产量和技术水平也列前几位。按当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说法:'中国以世界上六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在国防力量和航天工业上,则跃居世界第三位。主要物质生产部门采用了大机器生产,电力、媒炭、燃油成为主要的动力源;农业上达到了半机械化程度等。从主要的经济指标上看,当时的中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中国以东方巨人的恣态开始崎立于世界!
第三篇:杭州党风廉政建设六十年历程回眸(上)
杭州党风廉政建设六十年历程回眸(上)
杭州党风廉政建设六十年历程回眸(上)2009-09-10 06:19:56杭州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1949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当年最新流行的革命歌曲,传唱街头巷尾,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同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诞生。如今,在《走进新时代》的流行歌声中,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迎来了六十周年华诞。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包括杭州在内的党风廉政建设也在弹指一挥间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
杭州纪检监察机关60年成长路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我党面临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百废待兴。当时的杭州尚无党的专门纪律检查机构,但党的纪律却一直为全党所重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由市委直接掌管,市委组织部具体负责。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少数党员干部进入城市后,在革命胜利的环境中产生政治上麻痹、思想上松懈、作风上强迫命令、生活上腐化堕落的不良倾向,继续保持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及各项具体政策的实施,党中央于1949年11月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根据这一指示,经中央华东局和中共浙江省委批准,1950年2月,中共杭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式成立。市委副书记林枫首任市委纪委书记。一个在市委领导下执行党的纪律的专门机构,从此在杭州诞生了。
随后,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后,在1956年2月召开的中共杭州市第九次代表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中共杭州市监察委员会,市委副书记孙文成兼任监委书记。根据全国代表会议精神,监委任务扩大了,它改变了原来纪委不能检查处理同级党委委员的问题和上级纪委不能直接过问下级纪委工作的范围,增加了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监督检查任务。
“文革”后,建立不久的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消失。杭州也和全国一样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1983年,杭州市纪律检查机关在春寒料峭的西湖边恢复重建。五年后,根据国务院文件规定,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杭州市政府决定恢复组建杭州市监察局。1993年5月,市纪委、市监察局机关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的体制。合署后的市纪委监察局开始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新中国60年来,杭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与祖国的建设、杭州的发展一路同行。这群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肩负着反腐倡廉的神圣使命,坚守在杭州这片热土上,恪尽职守,秉公执纪,锐意进取,治本抓源,用一代又一代纪检人的奉献和追求,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证。60年探索凸显不懈追求
“60年来的历史实践启示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紧紧围绕全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适时地调整方位,拓展领域,创新举措。正因为紧紧‘把握’了时代脉搏,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从一开始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徐苏宾向记者讲述着杭州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杭州纪检检察机关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为改革发展清障除碍而不懈追求的画面在记者眼前铺展开来…… 从1950年市委纪委建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中,杭州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主要是围绕土地改革、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官僚主义等运动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的,检查处理了一批党员干部贪污腐化、丧失立场、无组织无纪律等违法乱纪案件,从党的纪律方面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顺利完成。1957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杭州市监委在市委领导下做了不少工作,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进行斗争。但是,随着党的指导方针出现失误,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党的纪检监察工作也走过一段弯路…… 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抢抓经济发展机遇,谋求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十年。市委先后提出了“抓紧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加快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开创杭州工作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杭州”的明确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市各级纪委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维护党纪,端正和改进党风,保证全市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党的十三大以后,中央纪委第一次提出“保护、惩处、监督、教育”四项职能。杭州市委适时提出了“支持改革者,帮助失误者,惩处违纪者”的响亮口号,市纪委积极响应,在“支持”和“帮助”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协助市委大力总结和宣传像冯根生、鲁冠球这样勇于改革、实绩显著的优秀企业家,在全市树起一面面改革的旗帜;另一方面,坚决整肃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问题,同时对来信来访调查核实,澄清是非、保护干部……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杭州不断完善城市定位、拉高标杆的30年,也是杭州反腐倡廉工作不断调整方位、提升目标的30年。每到一个阶段就坚持以新的目标和思路引领和推动全市的改革发展,是30年来杭州的一个鲜明特征。”去年,参加杭州首届西湖廉政论坛的专家们这样评价。
正如专家们所说,1981年,杭州市首次提出要建设一个“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风景旅游城市”。1998年,杭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把杭州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2002年,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构想。2007年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目标……30年来,杭州的城市定位在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在不断充实,发展目标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杭州的反腐倡廉建设也在不断地探索规律、调整方位、提升目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2002年召开的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杭州就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构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反腐保廉体系的目标。2005年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演进为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年初,杭州市委又紧密结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打造党政清廉、干部勤廉、社会崇廉、风清气正的“廉洁杭州”的反腐倡廉战略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杭州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努力走出杭州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反腐倡廉形势的变化,杭州党风廉政建设也和全国的反腐败斗争一样,由侧重遏制逐渐向标本兼治转变,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继续保持惩治腐败力度的同时,不断探索从源头上推进治理腐败的方法和途径。2003年《杭州市构建反腐保廉体系的实施规划》的出台,则将杭州反腐倡廉工作推进到了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阶段。
2003年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其实,早在2002年底,杭州就开始了构建体系的尝试,并于2003年4月下发了《实施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制度架构。用这个架构规范各级干部的言行,全过程遏止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空间,真正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构筑一张拒腐防变的“安全网”。
随后的2002到2007的五年间,杭州努力充分发挥了省会城市的示范、龙头、领跑作用,走出了一条符合杭州实际、具有杭州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路子。这个过程中,杭州纪检监察工作亮点频出。
五年间,杭州着力建立覆盖各个领域的廉政预情机制和腐败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了由市纪委、检察院、信访局、审计局等单位组成的预情信息网络,在全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中设立了39个预情信息直报点,组建了由不同科学背景专家组成的党风廉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综合分析,及时提出预情报告和工作建议。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将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将市级有关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包括建设工程、土地、产权、政府采购以及药品招投标等在内的公共资源交易,都进入中心这个平台实行统一运作;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真正把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业绩好不好,行政行为廉不廉洁的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为最大限度推进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于2002年7月1日设立了党政机关服务态度和效能投诉中心,开通了96666投诉电话,受理人民群众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投诉,至今年9月份,中心共受理投诉5万余件,有130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受到处理;始终保持对违纪违法者的高压态势,一些不廉洁干事的害群之马受到应有的惩处,保证了杭州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杭州积极加强了基层纪检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建设是完善惩防体系、打造‘廉洁杭州’的重要保障。杭州今后将把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建设作为当前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徐苏宾告诉记者。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197个乡镇(街道)已全部配备了1至2名专职纪检干部;全市设党委的501个行政村和社区,建立纪委的461个,2163个党总支或党支部,配备纪检委员2157名;国有企业、基层站所纪检组织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说,杭州已经实现了基层纪检组织建设的全覆盖。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如今的杭州,已进入由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的历史阶段。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反腐倡廉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供销社六十年历程和发展
内蒙古鄂伦春旗自治旗供销社
六十年历程和发展
在全旗人民欢庆鄂伦春自治旗60年华诞之际,鄂伦春旗供销社也迎来了自己六十周岁生日,双喜齐至,从回顾历史忆辉煌、体制改革求生存、科学发展壮实力、体系建设开拓服务等不同角度记述了旗供销社六十年发展的不平凡之路。
走过六十年,见证供销社发展风雨兼程路
六十年,供销社经历了由辉煌到低谷,由复苏到崛起的风雨历程。这其中既有体制转变时的彷徨阵痛,更有突出重围谋求新发展的雄心豪情。
旗供销社,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扎根农村,大力弘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永不言止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始终不渝地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完成了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历经改革开放的沧桑后,供销社人明白了什么叫做“浴火重生”;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供销社人将坚定信心,卯足干劲,立足“三农”,决心再创辉煌。
在国家建设中写辉煌
1949年7月,旗供销社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困难,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安定人民生活,党中央提出以三年时间争取国家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要求,旗供销社本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大力开展购销业务,活跃城乡物资交流,积极建立和发展群众经济组织,为医治战争创伤,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购销业务的不断壮大,各类合作社组织也迅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到1953年底,旗供销合作社系统,基本上形成了上下相连、纵横交错的合作社商业网。
1953年起,国民经济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党中央提出“一化三改”为内容的过度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这一任务,供销社一方面通过供销业务,以促进农业增产,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另一方面以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为中心,积极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推动农村合作化运动开展。
1956年,我国全面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国家的扶持和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经营的垄断,在20余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市供销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秉承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积极开展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组织日用工业品下乡,推动农副产品进城,发展多种经营,在
农村商业流通和城乡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联结工农、沟通城乡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旗供销社工作受到严重挫折。1976年,旗供销社重新恢复起来之后,供销社合作事业有了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和总目标,供销合作社肩负的历史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艰巨,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随着党对农村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逐年增产,多种经营迅速发展,群众购买力大幅度提高,农民要求供销合作社办的事情越来越多。
上世纪80个代初,面对新的形势和广大农民的要求,旗供销社积极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客观要求,本着改革、开放、搞活的精神,在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方面进行了开创式的探索。
全面实施 “全民转集体”“官办转民办”,加强“三性”(组织上群众性,管理上民主性,经营上灵活性)建设,从促进生产,搞活流通出发,广泛吸收农民入股,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经营范围,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在企业内部,推行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调动干部职工经营积极性,并与有关部门配合做了大量物资供应,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和产品
推销等工作,逐步使供销社成为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体制改革中求生存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确定了“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政策。供销社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被放入到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面对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市场,如何“办下去”“办好”,改革开放30年,旗供销社走过了一条艰辛的二次创业历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供销社传统优势业务受到市场的巨大冲击,加上自身体制、机制的掣肘,出现了经营萎靡,效益滑坡。面对重重压力,供销社努力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积极推进以“一化三改”(参与农业产业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造传统经营网络、改变封闭体制)、乡镇级社综合改革和社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全系统逐步走出低谷,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000年起,供销社系统大力推进职工转身份、企业转机制、联社转职能的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强力推进以“两个臵换”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对从事农资、烟花爆竹等传统主营业务或与服务“三农”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努力培育为农服务的龙头、发展的依托、创效的骨干;
对失去经营优势的社有企业,积极争取政策,在妥善做好职工安臵工作的基础上,实施破产。到2007年底,全系统已采取股份制、破产关闭和破产重组等形式对的旗社直属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扭转了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差、职工队伍乱的被动局面。
在体制改革中求生存,着力化解历史性、政策性债务,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全行业走出了历史的低谷,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营总额、实现利润、上缴税费等指标逐年稳步增长。全系统先后甩掉了债务沉重的包袱,激发了系统的活力。全系统逐步走出低谷,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在服务“三农”中壮实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旗供销社认真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紧紧围绕改革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探索符合“三农”需要、适合供销社特点的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兴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品,采取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基地引导、专业市场连接等形式,积极组建生产、流通、加工和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种苗、物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牵头组建乡镇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并以此为载体,积极开展搞培训、送技术、传信息、拓销路等服务活动,发挥了引领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搭建了引领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发展乡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农民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基层社自办、与村委会和其它涉农部门联办、入社加盟合办、借力进村领办等多种形式,整合农村各类资源,拓展基层社、服务站经营服务领域,积极兴办了一批集经营性、公益性等服务于一体的村镇综合服务中心,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网络建设中拓服务
供销社的传统优势在于流通,如何发挥好这一优势,做好供、销、联的联接是关键。虽然供销社的经营网点遍布城乡,但是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旧、实力弱的问题,急需通过现代化流通方式进行改造。
旗供销社按照产权多元化、运作市场化和“小网点、大网络”的发展战略,坚持开放办社,以连锁经营、连锁配送为主要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网点连结机制、统一配送体系和增强服务功能,采取围绕经营主业、推进农资优势商品经营网络改造,兴办连锁超市、开拓农村日用工业品市场,建设各类市场、推动农产品流通等措施,加快原有网络、设施的改造,建立起了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和再生资源
回收利用、食盐供应、烟花爆竹经营等六大流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连锁配送、覆盖城乡、双向流通的新型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结合全国总社“新网工程”和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网点改造、资产重组和社会加盟等多种形式,着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统建成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等各类经营网点,初步形成了连锁配送、连接城乡新型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扭转了低谷时“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脱胎于农村,立足在“三农”,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供销社人踌躇满志,信心百倍,再次踏上服务“三农”工作的新征程。
新时期,旗供销社紧紧围绕改革发展这一中心任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乡镇级社综合改革和社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狠抓“两个体系、一个中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实力,成功探索了一条适合市场经济特点、符合我旗供销合作社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全系统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围绕打造服务“三农”这条主线,供销社的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第五篇:成长历程
观《成长教育》有感
人不能苦一辈子,但需要苦一阵子,不想苦一阵子的人也许会苦一辈子,人生亦是如此,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苦难与烦恼,有些人坦然面对,奋力拼搏,最终战胜困难,收获成功的喜悦,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敢面对,总想为成功找捷径,不想付出,就想收获成功的喜悦,往往都一败涂地,就算找到捷径,却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本片的主人公亦是如此,在捷径面前抵不住诱惑,总想着走捷径,到最后来,只是被捷径的假象所蒙骗,错过了重要的考试,也令她的老师和校长伤心。而他的父母,也是被捷径面前的金龟婿所迷惑,不加劝阻女儿,导致最后的悲剧。
在历史的长河里,又有几人能通过捷径而有所成就,这些走捷径的人,又有几人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自豪。宋濂少时家贫嗜学,历尽艰辛,终于学业有成;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在被排挤、嘲笑、打击中不绝望不沉沦,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少女,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成长之路是蜿蜒的,成长之路是崎岖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漫漫人生路,只有夹带着坚强,手持坚定信念, 方能“直挂云帆济沧海”。正由于生命里程中有困境,我们变得更坚强;正由于成长道路上无捷径,我们走得更坚实。
成长道路上没用捷径,当你走过一个困境后,回首一望,就会发现你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果一定要说出成长道路上的“捷径”,那就是---勇于面对困境,将成长中的困境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
倘若,在成长的道路上真有捷径,也许会有许多人选择去走,因为这个捷径会让自己很快就站在成功的边缘,从而节省了中间许多的环节,何乐而不为呢?然而,你可曾想过,这个靠着捷径就迎来的成功,或许根本就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因为你没有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你不曾体会这条通往成功路上旅途的风景,由此,你也不会懂得珍惜这份成功的来之不易。只有脚踏实地的走过来,你才会发现这个旅途的艰辛,等你靠着自己的努力迎接到成功的时候,在回首看看自己走过来的路,你会发现原来人生会是如此的精彩!!
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才是真正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