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帮扶救助实施办法
附件1:
湖南*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公司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体系,切实关心困难职工、解决职工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高度重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帮扶资金,努力帮助困难职工。公司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符合本办法第三章第六条中之一的均可获得公司帮扶救助。
第三条公司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原则: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成立*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帮扶救助中心(简称帮扶中心),机构人员组成如下:
主任:吴世忠政委:肖富国
副主任:吴保华(常务)曾祥虎关亚君张跃进
委员:王自成周圣帅唐清鹏吕少祥 翟富民 王玉英
各二级单位工会主席
帮扶中心下设办公室,组成人员为:
主任:周圣帅
成员:周奉武瞿敏吴慧玲黄莉
上述成员随职务(岗位)变动自然替补。
第五条各二级单位成立帮扶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困难职工的帮扶救助工作。
第三章 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细则
第六条困难职工界定
1、困难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30%的职工(公司最低生活保障线按高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30%掌握)。
2、特困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职工,或因本人或家庭主要成员患病、受灾等,导致家庭人均实际生活费连续三个月及以上明显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职工。
第七条 困难职工家庭人口和收入计算
1、困难职工“家庭人口”的计算:经公司界定,与职工本人有直系供养关系的列为其家庭成员。但家庭成员中年满18周岁(大学本科及以下在校生除外)至60周岁(女性55周岁),具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不就业、不自食其力者,在计算“家庭人口”时应予以剔除。
2、困难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计算:职工本人月总收入减去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金、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保险金、个人所得税后的实际收入,除以家庭人口,即为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
第八条困难职工档案管理
1.基层单位建档。各单位应定期(每年3月)对本单位困难职工对象进行集中建档。基层工会、分会应深入困难职工班组、家庭或社区进行调查核实,做到符合条件的一户不漏;对特、重困职工必须入户重点家访,做到建一户、准一户。
2.报公司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档。各单位工会在本单位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的基础上,填写《困难职工信息表》,报公司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电子档案。
3.困难职工档案动态管理。各单位工会应定期对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了解其情况变化。凡家庭生活状况改善、不属于困难职工范围的要及时注销并报告公司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对新产生的困难职工特别是特困职工要及时建档。
第九条帮扶救助资金来源。
1、公司行政拨付的困难职工专项救助金。
2、上级拨付公司的困难职工慰问、补助专项资金等。
3、公司工会经费中划拨资金。
4、*党员干部爱心帮扶基金。
5、其他捐助资金等。
第十条 公司对困难职工实行定期帮扶和应急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方式。定期救助是指岁末年初(或年中)集中发放的困难补助;应急救助是指以“*党员干部爱心帮扶基金”为主体,对特困职工实施不定期的应急救助。
第十一条困难职工定期帮扶救助标准。
1、困难职工。可发放一次性补助300-500元。
2、特困职工。可发放一次性补助1000—2000元。
3、遭遇重大疾病、意外灾害的重、特困职工。一年内患病住院自负金额或直接经济损失(下同)在5000元及以上、1万元以下的,一次性补助1000元;1万元及以上、2万元以下的,一次性补助1500元;2万元及以上,3万元以下的,一次性补助2000元;3万元及以上、5万元以下的,一次性补助3000元;5万元及以上、1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补助4000-6000元;自费医药费(或损失)特别大的,单次救助额最高不超过10000元。
4、子女品学兼优、就学困难的特困职工。凡符合特困职工或困难职工条件的家庭,其子女参加了当年的中考或高考,并被国民教育系列学校录取。根据家庭困难情况、子女考试成绩、入学交费通知情况,一次性给予1000-2000元救助。
第十二条 困难职工救助的办理程序。
1、单位申报。符合条件的职工所在单位,经调查核实后,向公司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申报,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符合条件的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可向所在单位申报,并填写《困难救助申请表》,经单位核实、签署意见后上报。
2、公司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调查、核实,并签署意见。
3、公司帮扶中心委员会议审定,确定帮扶对象、救助标准;应急救助由公司帮扶中心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审批。
4、帮扶中心办理救助款发放。
本款中证明材料指能够证明本人及家庭困难情况的真实材料,如疾病证明(由二级以上正规医院出具)、自费医药费证明、就业状况及经济收入证明、受灾情况证明、子女就学证明等。第十三条 符合上述第十一条第三款情形的特困职工可申请应急救助。同一救助对象,应急救助限执行一次,再申请定期救助的,视其家庭困难情形及已救助情况综合审定,决定是否发放。第十四条离退休困难职工的帮扶补助。
1、离退休职工的困难补助金由行政统一拨付给公司工会,通过工会财务拨付公司离退部,由公司离退部进行管理和发放,申报程序参照困难职工生活救助程序。
2、公司离退部及各单位离退科负责建立离退休困难职工档案。
3、特困离退休职工的应急救助由离退部或各单位离退科参照上述程序申报、审核办理。
第十五条 各二级单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困难职工帮扶救助。
第四章 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监督
第十六条 困难职工救助金发放前,应在救助者所在单位显著位臵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方可发放救助金。
第十七条公司困难职工帮扶基金、“*党员干部爱心帮扶基金”等困难帮扶专项资金由集团公司工会财务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八条公司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定期(每年2次)向公司党委、行政汇报困难职工帮扶基金、“*党员干部爱心帮扶基金”等困难帮扶专项资金收支情况,并通过“*电视台”、《*报》公布收支明细,接受公司全体职工监督。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同一件事导致的家庭困难,家庭成员中有1人或多人是*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的职工,限救助一人。
第二十条本管理办法解释权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工会。第二十一条本管理办法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困难职工帮扶管理办法废止。
第二篇:学习《滁州石油分公司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实施办法》
学习《滁州石油分公司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实施办法》
为提高各党支部书记政治理论素质,丰富其党务政工业务知识,促进党务政工工作的开展,近日,滁州石油结合政工岗位竞赛比武活动,举办了一期党支部书记党务政工专业知识培训班。所属8个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讨论通过《关于继续向一线加油站员工倾斜考核分配实施细则》、传达集团公司党组《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学习《滁州石油分公司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实施办法》和《滁州石油分公司关爱员工工作实施细则》等。通过此次培训,加深了各党支部书记对党务政工工作的认识,提高了各党支部书记的党务政工专业知识,为进一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楚萱)
第三篇:社会帮扶救助
构建帮扶救助体系完善扶贫助困机制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XX镇帮扶救助工作汇报
XX镇民政办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关注民生,帮助困难群众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我镇历来重视对于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帮扶救助体系,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宗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规范管理,公平公开;坚持标准有别,分类施救,本着“大困难大照顾,小困难小照顾”的原则重点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但其家庭成员因各种困难造成生活水平远低于低保标准的“低保边缘户”问题,达到不让困难群众因为贫困而无法生活的目标。我镇具体在以下六个方面,积极做好帮扶救助工作,全面打造和谐百丈。
第一,建立健全社会帮扶三级“救助圈”。
根据余政发[2005]173号文件精神,我镇从困难群众的切实需求入手,建立了XX镇帮扶救助网络,在XX镇每个村和社区都设立帮扶救助联络员一名,定期召开帮扶救助工作会议,实时掌握困难家庭和群众的情况。每当困难群众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的帮扶救助联络员,向他们提
出救助申请,向他们述说心中的苦闷。我们的帮扶救助联络员根据困难群众的申请,再经过入户走访调查,确定困难级别,然后再经过评议,确定救助级别,分别为村级救助、镇级救助和区级救助,各联络员主要掌握和解决村级救助困难人员,对于确定为镇级救助和区级救助的困难人员,分别要填写《XX区乡镇困难临时救助申请表》和《XX区区级困难临时救助申请表》,报送我镇民政办审核,我镇民政办主要对于提出乡镇困难救助申请的要求进行审核和批准,并实施救助,对于区级困难救助申请撰写情况调查报告,进行现场、电话及书面形式的调查核实,并报送区民政局审批。
我镇完善的三级帮扶救助圈机制,很好的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将困难群众一个不漏的进行救助,得到了我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第二,阳光救助,公开帮扶。
帮扶救助时一项光荣而且神圣的事业,是一项民心所向,群众所想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由于各种方面的不利因素,在帮扶救助的工作中也出现一些不和谐之音,例如在帮扶救助工作中帮人唯亲,将一些本不该进行救助的人员进行救助,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利用帮扶救助资金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帮扶救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净化帮扶救助环境,进一步理顺帮扶救助关系,XX镇近些年着力打造“阳光救助、公开帮扶”的工作形态。
对于要求进行帮扶救助的人员,在申请救助请求时,全程进行监督管理。首先,对于帮扶救助的人员进行事前听证,对于所有的被救助人,在申请提请之日起7日内进行村干部、组长、老干部和党员代表进行听证,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其次,在听证结束后,将听证结果进行公布,对于通过听证符合救助要求的人员,在村、镇两级的事务公开栏处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最后,在公示期间无异议的人员,由村报送镇民政办,经镇民政办审核盖章,报送区民政局审批。每道程序都曝光于人民群众的视线之下,接受群众的监督,听取群众的意见,通过多方努力,近3年来,无
第三,党员带头,干部表率。
第四,慈善联动,企业参与。
第五,全面覆盖,部门协同。
第六,把握时机,雪中送碳。
第四篇:小学教师帮扶实施办法
杨家寺小学教师帮扶实施方案
为优化我校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持续、健康发展,我校实行师带徒、徒拜师学艺的方法,确定一对一的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优促新、互学共进的帮扶制度。
一、帮扶对象:
小学一级、二级教师及部分高级教师。具体对象每学年由学校指定。
二、指导教师条件:
有一定专业理论和较强的业务水平、敬业乐教、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小学高级教师和县课改指导教师。
三、帮扶形式:
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形式,由学校确定帮扶结对名单并组织签订师徒结对协议。
四、帮扶期限: 一至三年。
五、帮扶双方职责:
(一)指导教师职责
1.全面关心被指导教师的成长,带思想、带作风、带业务。2.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3.接受咨询,解答疑难。
4.指导新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撰写教研论文。5.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6.课堂向被指导教师开放。
7.全面跟踪新教师的课堂。听被指导教师的课每两周至少一节,课后及时交换意见,听课笔记每期末交教务处存档。
8.不定期地检查被指导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9.平时做好帮扶记录,每学期期末对所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书面鉴定,交教务处存档。
(二)被指导教师职责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尊重指导教师,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工作体会和教学感悟。
2.被指导教师在第一年内每周至少听课两节,第二、三年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认真写好听课记录,听课笔记在期末交教务处存档。3.每两周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每学期交总结或体会一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优化教育教学。教学反思、德育反思和总结交教务处存档,德育反思和总结交德育处存档。
4.新教师每学期至少举行研究课、汇报课、公开课3节(校级公开课2节),新班主任每学年至少有1次公开班会课,向教研组、学校进行不同范围的帮扶效果展示等。
六、考核评价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人员,教研组长为成员,具体负责对此项工作的安排、指导、协调,平时的考评领导小组,由教务处负责实施、督导和检查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及时通报帮扶情况,表彰优秀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定期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开展新教师公开课、竞赛课活动,全面检阅新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完善激励机制,实行结对双方“捆绑式”评价。
第五篇:安顺临时救助实施办法
安顺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5]3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临时救助,是指政府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第三条 临时救助工作原则
(一)坚持应救尽救,确保有困难的群众都能求助有门,并按规定得到及时救助;
(二)坚持适度救助,着眼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摆脱临时困境,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三)坚持公正公开,做到政策公开,过程透明,结果公正;
(四)坚持制度衔接,加强各项保障、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
(五)坚持资源统筹,促进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自救有机结合。
第二章 救助对象和标准
第四条 救助对象分为家庭对象和个人对象。家庭对象。
(一)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在领取各种保险、救助补助资金后,基本生活仍然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
(二)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在领取各种赔偿、保险、救助补助资金后,基本生活仍然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或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主体无赔偿能力且家庭自身难以承担相关费用,导致基本生活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
(三)家庭成员遭遇突发重大疾病,在给予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各种医疗保险及医疗救助补助金后,基本生活仍然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
(四)因支付子女或法定抚养人、扶养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合理的境内教育费用,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
(五)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家庭;
(六)因其他临时性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经其他救助措施帮扶后,基本生活仍然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
个人对象。
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其中,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救助标准视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实行分类救助。
临时救助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一)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视家庭生活困难程度,参照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1-3个月基本生活救助;
(二)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在领取各种赔偿、保险、救助等资金后,基本生活仍然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或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主体无赔偿能力且家庭自身难以承担相关费用,导致基本生活存在严重困难的家庭。综合考虑人身意外伤害情形、救助家庭对象困难程度、处理善后事宜费用等因素,给予3000元—10000元基本生活救助。
(三)家庭成员遭遇突发重大疾病,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各种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报销部分和其他社会帮困救助资金后,因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数额较大,直接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参照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1个月以上基本生活救助,最高不超过20000元,低保家庭救助标准可提高至最高救助限额的1.5倍以内;
(四)因支付子女或法定抚养人、扶养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合理的境内教育费用,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综合考虑学生到学校报到的基本交通费用、学费、短期生活费用等因素,给予1000元—5000元基本生活救助;
(五)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家庭,参照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500元—3000元基本生活救助;
(六)因其他临时性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经其他救助措施帮扶后,基本生活仍然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参照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1至3个月基本生活救助;
(七)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给予300元—3000元基本生活救助;
(八)因见义勇为丧失劳动力或死亡,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参照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1至6个月基本生活救助。
第六条 对困难程度特别大,面临生存危机、心理危机,急需政府救助的急难家庭或个人,救助标准可提高,但原则上不得超过5万元。
第七条 临时救助属于一次性救助,原则上一个家庭或个人同一事由一年内只能申请享受一次救助。在不同时间段因不同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或个人重复申请临时救助,一年内不得超过两次。同一申请上述情况叠加的,可视家庭或个人生活困难程度,在叠加项最高救助限额之和的范围内,一次性给予适当救助。
第三章 救助方式
第八条 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可采取以下救助方式 临时救助实行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和提供转介服务为辅。
(一)发放临时救助金。临时救助金原则上实行社会化发放,情况特殊的,可直接发放现金。
(二)发放实物。根据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可采取发放实物的方式予以救助。采取实物发放的,除紧急情况外,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提供转介服务。对给予临时救助金、实物救助后,仍不能解决临时救助对象困难的,可分情况提供转介服务。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要及时转介到相关职能部门并协助其申请;对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要及时转介到有救助意愿的相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第四章 救助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
第九条 申请受理
(一)依申请受理。对有当地户籍、持有当地居住证的家庭或个人,以及在当地有相对固定工作或有相对固定住所半年以上流动人口,凡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均可以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因病残、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自行申请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单位、个人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对于具有本地户籍,或持有当地居住证的(居住证有效期6个月以上和居住满半年以上),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
对于上述情形以外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其向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救助管理机构(即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申请救助。
申请临时救助,应按规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无正当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得拒绝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委托人不齐所有规定的材料,申请材料包括:
1、填写《临时救助申请审核审批表》;
2、填写《临时救助承诺书》;
3、提供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原件查验);
4、提供家庭财产、收入状况等证明材料;
5、导致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相关证明材料;
6、委托申请的,提供《申请委托书》、被委托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原件查验);
7、各级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因情况紧急无法在申请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先受理。
(二)主动发现受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居)民委员会要及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
公安、城管等部门在执法中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区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在发现或接到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报告救助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对于其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协助其申请救助并受理。
第十条 审核审批(一)一般程序
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收到临时救助申请的5个工作日内,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组织人员采取入户调查、走访等方式,对临时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情况、遭遇困难类型等逐一调查核实。入户调查至少有1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干部和1名村(居)委会干部参加。入户调查结束后,视情况组织民主评议,提出审核意见,并在申请人所居住的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示5日后,报县区民政部门审批。对申请临时救助的非本地户籍居民,户籍所在地县区民政部门应配合做好有关审核工作。
审批。县区民政部门根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交的审核意见,及经过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财产状况核对系统比对后,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应及时予以批准,并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审批情况在救助对象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公示栏公示。不符合条件的,不予以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县区民政部门应每季度将救助对象审批情况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救助金额1000元以下的(含1000元),县区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审批决定应报县区民政部门备案。县区民政部门原则上根据各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按一定比例分别下拨委托审批的临时救助资金。
对于不持有当地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县区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可以按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审批,提供救助。
(二)紧急程序。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区民政部门应先行救助。紧急情况解除之后,应按规定补齐审核审批手续。
第五章 救助资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临时救助资金来源包括:
(一)上级补助。
(二)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临时救助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临时救助任务重的县区,应适当增加本级救助资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有结余的地方,可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临时救助支出。临时救助工作经费纳入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统筹考虑,列入预算安排予以保障。
(三)社会捐助资金。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向民政部门或民政部门委托的慈善机构为临时救助提供资金捐助。
第十二条 临时救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结余资金转为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三条 临时救助资金出现缺口的地方,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法及时追加,确保实际需要。
第六章 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四条 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资源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鼓励、支持其参与临时救助。动员、引导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组织、大中型企业等设立专项公益基金,在民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有序开展救助。
第十五条 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对象发现、专业服务、发动社会募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
第七章 建立机制
第十六条 临时救助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县区要将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要将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列入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民政部门要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临时救助工作,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主动配合,密切协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七条 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主动发现机制。各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开展经常性排查并建立分析研判制度,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要分别实行每月和每周1次排查,全面摸清辖区困难群众尤其是特困供养对象、低保对象、重病、重残人员、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及时核实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情况。主动报告、主动帮助,必要时可代为提交救助申请,做到早发现、早救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公安、城管、民政和卫生等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区民政部门以及救助管理机构接到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报告救助线索后,应主动核查情况,对于其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协助其申请救助并受理。
第十八条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乡镇(街道)政务大厅,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科学整合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机构及人力资源,确保社会救助申请受理、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落实到位,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
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条件的,社会救助受理窗口要协助其申请,需要分办、转办的,应明确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处理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
对需要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慈善项目、发动社会募捐、提供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给予帮扶的,社会救助窗口应及时转介。县区、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网络。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公布社会救助热线电话,畅通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求助、报告渠道。
第十九条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设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民政与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完善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切实提高审核甄别能力
第八章 监督和处罚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监督检查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临时救助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工作保障和监督管理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履行临时救助受理、审核等职责,并充分发挥好包村干部的作用。县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临时救助审批责任,应对辖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临时救助审核审批情况进行入户抽查,抽查面应不低于临时救助对象总数的5%。民政、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将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重点内容,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临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第二十一条 临时救助对象不如实申报家庭财产、收入状况,提供虚假证明,采取欺瞒等手段骗取临时救助资金的,追回冒领资金,并取消当事人申请临时救助的资格。
第二十二条 对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违规办理临时救助或贪污、挪用、扣压临时救助资金的经办机构和人员,严肃追究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实施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县区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6年
月
日施行,《安顺市城乡居民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安府办发〔2009〕125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