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监理造价管理现状的一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16:1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监理造价管理现状的一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监理造价管理现状的一点思考》。

第一篇:对监理造价管理现状的一点思考

所谓工程造价管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的建造价格。由于任何一项工程从决策立项到竣工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而且在它的预计工期内,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都不断地变化,这就决定了该工程造价在整个建设期内都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直到竣工决算后才能最终形成,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是一种针对工程建设全过

程的动态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严格地说,完整意义上的针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的工程造价管理至今并未真正形成,目前较多看到的还只是一些相互割裂开来的各个建设阶段的造价管理,由于它们“条块分割,彼此互不关联,所以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水平还呈现在非常初期的阶段,近几年来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依托工程建设监理进行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就充分体现出目前所处阶段的初级性。

一、工程建设监理无力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近十几年来,工程建设监理发展的很快,而且其对提高我国投资效益和建设水平,尤其对工程质量的提高上,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对项目投资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实施工程建设监理制的初衷。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实施监理的工程中,真正开展项目投资控制的不到%,也就是说,大部分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的工作还是落在建设单位(业主)身上。这显然是令人费解的,因为一般建设单位不熟悉工程知识,也很少了解工程进展过程中各种技术经济关系,往往只会从财务角度审核工程开支或仅从数字上来审核工程费用,很难有效控制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而工程建设监理作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专业的工程微观管理者,具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经验,把监理工程师排除在项目投资控制工作之外,实际上建设单位(业主)聘请工程建设监理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发达国家里,监理工程师被誉为工程建设的经济专家和管理财务的经理。而在我国,监理工程师面对项目投资控制却经常是软弱无力或束手无策,具体分析起来,感觉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其一,建设单位(业主)的原因:不少建设单位依然沿用旧的基建管理观念,什么事情都由建设单位来指挥领导,忽略工程建设监理的存在,或把建设监理作为一种形式或摆设;唯恐建设监理对投资进行监控后,削弱了自己对工程的控制权,在国有投资项目上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当然也有些建设单位的领导人,为谋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不想让资金管理公开化,以便趁机捞取好处,监理工程师是工程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赋予他们投资控制的职权,必然会成为这些人的绊脚石。

其二,监理单位原因: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监理人员都是从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转职而来,普遍缺乏经济观念,监理过程中只习惯于运用自己熟悉的设计、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而把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因此在主观上也没有将项目控制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的监理措施中去的意识,结果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错觉,就是监理工程师只能管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如何控制工程造价,那是建设单位(业主)的事情,不把控制工程造价列入监理职责范围也就成了非常正常的事情。

其三,监理的法律环境原因:目前我国在工程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方面法规、规章上对监理行为尚未有较为完善的阐述,另一方面在建设单位(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之间也不存在双方认可的通用规范,(我国尚未加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合同条款不具法规的强制性),反映到工程建设监理的地位上,就是一些不平等的监理合同大有市场,而且建设单位(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之间授权与被援权关系往往被理解为纯粹的雇佣关系,即建设单位(业主)想让监理工程师做什么,监理工程师就得做什么,建设单位(业主)不想让监理工程师做什么,监理工程师就没有必要做什么。这也是监理工程师迫于业主意图无意于或无力与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因之一。

不管何种原因,监理工程师目前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现状都是不正常的。工程建设监理是受建设单位(业主)委托,承担工程施工阶段的建设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控制的,众所周知: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互相关联、相互制约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目标系统,但我们更应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工程建设运作,归根到底是一项投资效益的实现,脱离这个根本目标的进度和质量要求,根本就失去存在意义。另一方面,监理工程师为了取得目标控制的预期成果,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其中经济措施也是最基本的措施,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措施运用,建设监理工作缺乏权威,工程目标的实现也难以保证。所以对监理工程造价控制的切实授权即是监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又符合建设单位(业主)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利益。

二、施工监理对造价控制的先天不足

工程建设监理原本是受业主委托承担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控制,而且按照工程建设规律,这种工程建设监理应当是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的监理。但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主要还是集中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而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是将工程的设计构想转化为项目实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

前工程图纸设计和施工承包商确定一般均已完成,所以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工程新增费用控制、现场工程签证和工程费用索赔处理等方面。从现实监理实践来看,有一个因素同时对上述各方面都构成巨大影响,那就是设计问题:

(一)设计图纸的矛盾导致工程洽商变更大量增加。这个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碰到,有些是建筑图与结构图尺寸对不上、位置有偏差,有些是平面图与大样图的尺寸偏差;还有些是土建图与安装图标注矛盾,安装方面该预留孔洞的位置在土建图纸中没有标注,或管道预留后混凝土构件就根本无法布筋或浇捣等等。这些问题有些在施工前发现了,办个洽商给予明确,但更多的则是在结构施工完毕,进行装修施工或安装施工时才发现,这时就需要重新剔凿,或需要补钻孔洞,有的甚至须拆除重做,既严重影响结构质量,又造成工期拖延,同时还增加了大量原本不该发生的费用。

(二)设计图纸中的施工要求不明确,造成工程结算扯皮甚至费用索赔。目前设计图纸对施工的要求,特别是建筑装修业的施工要求多是选用各地标准图集,但有些设计人员在索引标准图集编号时不细致明确,就给后续的工程结算埋下祸根。例如有些设计图纸在选用面砖地面时只标明“地”,没有进一步明确是“勾缝”还是“不勾缝”,而勾不勾缝在定额单价上是不一样的。又如水磨石地面是普通还是美术,内墙瓷砖是白色还是彩色等等。此类问题如果承包方在招标答疑前没有发现的话,往往按照较低的单价做投标报价,待实际施工要求与投标报价的标准不符时便要求进行调整。因为这是由于设计图纸的不明确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按承包方的漏项处理,期间往往造成结算扯皮或费用索赔。

(三)有些设计与施工脱节,造成施工难度加大,相关费用也增加。目前相当比例的设计人员很少甚至没有去过施工现场,施工经验贫乏,对实际施工工艺缺乏了解。所以,他们设计出来的施工图纸往往存在难以施工甚至无法施工的情况,对此实际施工时不得不因采取特殊措施而增加技术措施费用。例如某项工程,建筑图的设计人员片面强调造型效果,结果造成施工时定型模板的支设相当困难,承包方因工料消耗超出定额过多而提出增加费用,给工程结算带来争议。

(四)如果说以上几点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是显性的,还有一点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可以说是隐性的,那就是钢筋增量。这是因为做设计概算时往往不计算钢筋增量,一般只有到施工阶段才能看出它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有多大。而钢筋增量的多少可以说是与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密切相联的。现在有些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配筋时,不是经过严格计算,而仅是凭经验或查手册,若把握不定便加大配筋量。这样,结构的安全系数有保证了,费用却大大增加。例如我们曾监理过一个住宅楼工程,设计选用的楼板分布筋为φφ,而按照规范并无必要配这么大,后与业主、设计协商,设计同意改为φφ,仅此一项节约投资近万元。笔者所接触过的工程钢筋增量基本都超定额含量,有的甚至达到%或%,而实际验算下来,大都无此必要。如果在设计时能从经济上把把关,这么大的浪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凡此种种,可见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中遇到的相当比例的扯皮事项都源自设计原因,且即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又极大增加工程造价的控制难度。其实对于设计图中的许多问题,监理工程师们在熟悉图纸时也能发现,但由于无法直接干预设计,这就决定了施工阶段监理投资控制工作的被动和低效。因此,仅限于工程施工阶段的建设监理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特性,要切实做到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的建造价格,就必须将建设监理范围扩展,至少应向前扩展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

三、关于工程结算审核

在我国工程监理活动中,绝大多数业主在竣工验收之后,并不直接按监理工程师审核认可的工程结算与承包商结算,而是将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的工程结算书再委托社会审计单位审计,然后按审计的结果与承包商结算。目前这种工程结算审核模式司空见惯,在人们观念中好象已经顺理成章。但静下心来追溯源,确可发现上述逻辑存在明显缺陷:

其一,缺少法律依据。以监理审核并签署的工程结算作为业主向承包结算的依据在我国是被法律法规认可的,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七条规定:未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拔付工程款,不进行竣工验收;《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五章第二十五条规定:总监理工程师在授权范围内发布有关指令,签认所监理的工程项目有关的支付凭证。项目法人不得擅自更改总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而社会审计单位与业主仅仅是合同委托关系,即业主委托其进行工程结算书的审核,其审核结果对业主与承包商的结算并无直接的约束力,是否以此结算完全取决于业主单方面意愿,而缺少基本法律条文支持。

其二,舍近求远、隔行求医。从工程承包合同生效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甚至保修阶段结束为止,建设监理活动始终贯穿于其中,所以监理工程对承包合同理解和分寸把握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了解、责任是非关系的明确都是任何社会审计单位所无法比拟的,通过现场工程量的计量签证以及处理工程量增减、工程价格变更、索赔与反索赔,监理工程师掌握了工程结算审核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情况反映到结算凭证中,未必都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就是表达出来,其中隐蔽工程部分也再无法跟实物一一核对,社会审计单位单纯依靠结算资料进行审核,其审核的准确性显然是要打折扣的。

此外,建设工程项目的特性决定了工程结算书是集技术与经济于一体的技术经济文件,监理工程师作为工程管理的专业人员,具备工程结算审核的知识能力,而目前受托承担结算审核的社会审计单位不少是以财务审计、查帐、验资为主要业务的会计(审计)事务所,他们主要是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当局颁发的各种财务制度、规章、规范和定额等进行审核,这显然与直接承担工程管理及造价控制工作,依据工程承包合同,尤其是依据投标书单价、材料与设备价格及组成,工程变更、工程索赔,以及工程进展期间双方履行合同的情况对工程结算进行审核的监理不能相提并论,委托会计(审计)事务所审核建设工程结算,真是犹如隔行求医,情理不通。

所以,虽然目前业主将经监理审核的工程结算书再委托社会审计单位审计,然后按此与承包商结算的工程结算审核模式司空见惯,但并不证明它就具有合理性。从其本质上讲是属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管理模式的延续,它能够与如火如荼发展的工程建设监理共存,正好说明了现阶段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矛盾性,以及工程建设监理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方面的尴尬地位。

综上所述,令人深切感觉到目前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正处于一个根本性变革之前的阵痛当中。因为随着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独立于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专业化中介服务部门的重要性必将日益凸现,即业主愈来愈多地依赖于专业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以至使其成为建筑市场除业主与承包商之外的第三大类主体。显然我国眼下“条块分割”的建设管理机构和建设监理即无意也无力搞好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是与此格格不入的,而且上述种种矛盾和尴尬在我国加入后,还会随着国内建筑市场对国外同行开放和国内建筑企业走向世界更加烈地体现出来,建设管理体制的重新构建势在必行,很值我们思索的是目前这样的建设监理能在将来市场化的建设管理体制中占有一席之地吗?

第二篇:对监理造价管理现状的一点思考

所谓工程造价管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的建造价格。由于任何一项工程从决策立项到竣工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而且在它的预计工期内,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都不断地变化,这就决定了该工程造价在整个建设期内都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直到竣工决算后才能最终形成,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是一种针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严格地说,完整意义上的针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的工程造价管理至今并未真正形成,目前较多看到的还只是一些相互割裂开来的各个建设阶段的造价管理,由于它们“条块分割,彼此互不关联,所以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水平还呈现在非常初期的阶段,近几年来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依托工程建设监理进行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就充分体现出目前所处阶段的初级性。

一、工程建设监理无力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近十几年来,工程建设监理发展的很快,而且其对提高我国投资效益和建设水平,尤其对工程质量的提高上,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对项目投资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实施工程建设监理制的初衷。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实施监理的工程中,真正开展项目投资控制的不到%,也就是说,大部分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的工作还是落在建设单位(业主)身上。这显然是令人费解的,因为一般建设单位不熟悉工程知识,也很少了解工程进展过程中各种技术经济关系,往往只会从财务角度审核工程开支或仅从数字上来审核工程费用,很难有效控制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而工程建设监理作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专业的工程微观管理者,具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经验,把监理工程师排除在项目投资控制工作之外,实际上建设单位(业主)聘请工程建设监理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发达国家里,监理工程师被誉为工程建设的经济专家和管理财务的经理。而在我国,监理工程师面对项目投资控制却经常是软弱无力或束手无策,具体分析起来,感觉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其一,建设单位(业主)的原因:不少建设单位依然沿用旧的基建管理观念,什么事情都由建设单位来指挥领导,忽略工程建设监理的存在,或把建设监理作为一种形式或摆设;唯恐建设监理对投资进行监控后,削弱了自己对工程的控制权,在国有投资项目上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当然也有些建设单位的领导人,为谋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不想让资金管理公开化,以便趁机捞取好处,监理工程师是工程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赋予他们投资控制的职权,必然会成为这些人的绊脚石。

其二,监理单位原因: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监理人员都是从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转职而来,普遍缺乏经济观念,监理过程中只习惯于运用自己熟悉的设计、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而把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因此在主观上也没有将项目控制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的监理措施中去的意识,结果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错觉,就是监理工程师只能管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如何控制工程造价,那是建设单位(业主)的事情,不把控制工程造价列入监理职责范围也就成了非常正常的事情。

其三,监理的法律环境原因:目前我国在工程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方面法规、规章上对监理行为尚未有较为完善的阐述,另一方面在建设单位(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之间也不存在双方认可的通用规范,(我国尚未加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合同条款不具法规的强制性),反映到工程建设监理的地位上,就是一些不平等的监理合同大有市场,而且建设单位(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之间授权与被援权关系往往被理解为纯粹的雇佣关系,即建设单位(业主)想让监理工程师做什么,监理工程师就得做什么,建设单位(业主)不想让监理工程师做什么,监理工程师就没有必要做什么。这也是监理工程师迫于业主意图无意于或无力与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因之一。

不管何种原因,监理工程师目前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现状都是不正常的。工程建设监理是受建设单位(业主)委托,承担工程施工阶段的建设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控制的,众所周知: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互相关联、相互制约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目标系统,但我们更应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工程建设运作,归根到底是一项投资效益的实现,脱离这个根本目标的进度和质量要求,根本就失去存在意义。另一方面,监理工程师为了取得目标控制的预期成果,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其中经济措施也是最基本的措施,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措施运用,建设监理工作缺乏权威,工程目标的实现也难以保证。所以对监理工程造价控制的切实授权即是监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又符合建设单位(业主)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利益。

二、施工监理对造价控制的先天不足

工程建设监理原本是受业主委托承担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控制,而且按照工程建设规律,这种工程建设监理应当是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的监理。但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主要还是集中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而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是将工程的设计构想转化为项目实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工程图纸

设计和施工承包商确定一般均已完成,所以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工程新增费用控制、现场工程签证和工程费用索赔处理等方面。从现实监理实践来看,有一个因素同时对上述各方面都构成巨大影响,那就是设计问题:

(一)设计图纸的矛盾导致工程洽商变更大量增加。这个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碰到,有些是建筑图与结构图尺寸对不上、位置有偏差,有些是平面图与大样图的尺寸偏差;还有些是土建图与安装图标注矛盾,安装方面该预留孔洞的位置在土建图纸中没有标注,或管道预留后混凝土构件就根本无法布筋或浇捣等等。这些问题有些在施工前发现了,办个洽商给予明确,但更多的则是在结构施工完毕,进行装修施工或安装施工时才发现,这时就需要重新剔凿,或需要补钻孔洞,有的甚至须拆除重做,既严重影响结构质量,又造成工期拖延,同时还增加了大量原本不该发生的费用。

(二)设计图纸中的施工要求不明确,造成工程结算扯皮甚至费用索赔。目前设计图纸对施工的要求,特别是建筑装修业的施工要求多是选用各地标准图集,但有些设计人员在索引标准图集编号时不细致明确,就给后续的工程结算埋下祸根。例如有些设计图纸在选用面砖地面时只标明“地”,没有进一步明确是“勾缝”还是“不勾缝”,而勾不勾缝在定额单价上是不一样的。又如水磨石地面是普通还是美术,内墙瓷砖是白色还是彩色等等。此类问题如果承包方在招标答疑前没有发现的话,往往按照较低的单价做投标报价,待实际施工要求与投标报价的标准不符时便要求进行调整。因为这是由于设计图纸的不明确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按承包方的漏项处理,期间往往造成结算扯皮或费用索赔。

(三)有些设计与施工脱节,造成施工难度加大,相关费用也增加。目前相当比例的设计人员很少甚至没有去过施工现场,施工经验贫乏,对实际施工工艺缺乏了解。所以,他们设计出来的施工图纸往往存在难以施工甚至无法施工的情况,对此实际施工时不得不因采取特殊措施而增加技术措施费用。例如某项工程,建筑图的设计人员片面强调造型效果,结果造成施工时定型模板的支设相当困难,承包方因工料消耗超出定额过多而提出增加费用,给工程结算带来争议。

(四)如果说以上几点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是显性的,还有一点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可以说是隐性的,那就是钢筋增量。这是因为做设计概算时往往不计算钢筋增量,一般只有到施工阶段才能看出它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有多大。而钢筋增量的多少可以说是与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密切相联的。现在有些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配筋时,不是经过严格计算,而仅是凭经验或查手册,若把握不定便加大配筋量。这样,结构的安全系数有保证了,费用却大大增加。例如我们曾监理过一个住宅楼工程,设计选用的楼板分布筋为φφ,而按照规范并无必要配这么大,后与业主、设计协商,设计同意改为φφ,仅此一项节约投资近万元。笔者所接触过的工程钢筋增量基本都超定额含量,有的甚至达到%或%,而实际验算下来,大都无此必要。如果在设计时能从经济上把把关,这么大的浪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凡此种种,可见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中遇到的相当比例的扯皮事项都源自设计原因,且即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又极大增加工程造价的控制难度。其实对于设计图中的许多问题,监理工程师们在熟悉图纸时也能发现,但由于无法直接干预设计,这就决定了施工阶段监理投资控制工作的被动和低效。因此,仅限于工程施工阶段的建设监理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特性,要切实做到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的建造价格,就必须将建设监理范围扩展,至少应向前扩展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

三、关于工程结算审核

在我国工程监理活动中,绝大多数业主在竣工验收之后,并不直接按监理工程师审核认可的工程结算与承包商结算,而是将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的工程结算书再委托社会审计单位审计,然后按审计的结果与承包商结算。目前这种工程结算审核模式司空见惯,在人们观念中好象已经顺理成章。但静下心来追溯源,确可发现上述逻辑存在明显缺陷:

其一,缺少法律依据。以监理审核并签署的工程结算作为业主向承包结算的依据在我国是被法律法规认可的,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七条规定:未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拔付工程款,不进行竣工验收;《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五章第二十五条规定:总监理工程师在授权范围内发布有关指令,签认所监理的工程项目有关的支付凭证。项目法人不得擅自更改总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而社会审计单位与业主仅仅是合同委托关系,即业主委托其进行工程结算书的审核,其审核结果对业主与承包商的结算并无直接的约束力,是否以此结算完全取决于业主单方面意愿,而缺少基本法律条文支持。

其二,舍近求远、隔行求医。从工程承包合同生效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甚至保修阶段结束为止,建设监理活动始终贯穿于其中,所以监理工程对承包合同理解和分寸把握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了解、责任是非关系的明确都是任何社会审计单位所无法比拟的,通过现场工程量的计量签证以及处理工程量增减、工程价格变更、索赔与反索赔,监理工程师掌握了工程结算审核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情况反映到结算凭证中,未必都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就是表达出来,其中隐蔽工程部分也再无法跟实物一一核对,社会审计单位单纯依靠结算资料进行审核,其审核的准确性显然是要打折扣的。

第三篇:对税源管理现状的思考

对税源管理现状的思考

现行税源管理模式已经运行了三年,在“管户与管事”制度结合下,税源管理质量有较明显提高。尤其是总局提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针以后,进一步明确了税源管理的岗位职能,使税源管理驶入良性发展轨道。以存续年限的分类管理使税源管理针对性增强,纳税人控管率达到99%以上,宏观税负率创历史新高达到6.2%,税收弹性系数超过1.2,纳税服务多样化拓展了管理空间,税源监控手段得到加强和发展。但目前税源管理在机制方面的不协调等矛盾随着管理的深化也愈加凸现,这些问题亟须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以解决。

一、税源管理现状存在的矛盾

(一)分类管理未尽到位。在属地化基础上的分类管理将纳税人分成四类:A类企业主要是外资企业和重点税源;其余按照存续年限依次划为BC;少数企业因严重违法定位D类。上述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根据标准进行合理划转,以利于管理。但在近年中,很少有一年一调整的情况,基本上三年来未调整企业分类。这里既有分类标准的确认问题,也有标准内不同类别纳税人的归集问题。因为调整滞后,使得分类管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分类管理优势被弱化。如规范了B、C类企业管理上调等级后,但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未能得到延续,前期管理部门会产生“白费劲”顾虑。又如调整后怕对税收任务指标受影响,不想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一体化联动缺乏原动力。一体化联动从前期运行的效果看并不很理想,究其原因是各环节没有原动力。因这些职责是外加的,且没有严格的考核体系,目标不明显,各环节多顾及自身利益,而对另一环节考虑较少,也没有风险。譬如,评估出税款,按金额应转稽查处理,但稽查入库并不解决评估提高税负率的要求,评估没有移交的积极性;稽查查处的问题对管理环节的问责,管理对稽查的漏洞进行问责等办法,真正落实得不多;对评估岗工作质量考核并没有因为评估产生重大漏洞承担责任,反之评估岗在分析疑点中,发现稽查工作的缺陷而追究责任的回馈也少见。

(三)税收分析乏力。税源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税收分析,通过税收分析了解和掌握税收规范执法情况和税源的发展态势,进而有针对性地落实管理措施。从这个原则出发,税收分析不论企业经营大小,皆从整体经济特征和经济指标来分析和预测税收当量,包括企业遵从税法的程度,从而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及时组织税款的入库。而实际上中小企业占户是占大数的,但工作中往往把税收分析侧重于几家重点税源户,认为“抓好几家大户就基本抓住了”,对中小企业税收分析不够重视,定于简单的纳税评估上,导致管理力量难以合理配置。这样容易形成分管重点企业的科室很忙累顾不过来,而分管中小企业的科室则忙累于小税额的日常事务。

(四)税源建设尚缺位。随着“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理念的倡导,税源建设也被摆

在重要位置。纳税人需求和关注的是政策服务、执法服务、规范服务。税务部门虽然也关注,但更多注重的是服务态度和硬件改善上,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既不突出又不统一,服务定位也不准确。服务应体现在税收征管全过程,每个岗位都有服务的义务,不是设置一个服务部门工作就达到了税务服务的目的。在税收征管程序上哪个阶段、哪些内容由谁承担服务,从职能上不是很明确的。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意识,促使税收管理环节中对纳税人关注的需求服务做的相对较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更少,未能体现出在执法中服务和服务中执法的理念,强硬性的以执法代替服务,现在还是普通现象。

(五)管理员的职责需进一步定位。新征管模式由30个字增加到34个字,“强化管理”成为税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强化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税源管理和税收管理两个方面质量,管理员职责按照总局颁发的“管理员制度”采用的排除法列举:即不征收,不罚款、不减免、不稽查。但实际上管理员即有税源管理的职责又有承担税收任务的指标,当前管理员大多工作是从其它环节转嫁而来的,他们用较多精力处理日常事务,而对税源管理无暇顾及,导致管理职能缺位。另外税源管理部门不涉及税收执法职能,税源管理注重静态忽视动态,税源监控远离企业,对纳税人的不确定性的动态信息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动态信息资料,客观上形成税源监控与企业经营行为的脱节,后续征管及稽查工作量增大也是原因之一。

(六)户籍不清依然存在。现在我市处于投资的高潮期,每月有千计的投资者在我市落户。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进行有针对地服务和管理,成为管理部门孜孜不倦的工作事项。但在工商与税务、税务与街道社区的比对中,总有10%左右的投资者游离在税务登记之外。即使查找到他们,要求他们履行登记义务也非易事,成为税源管理的一大漏洞。

(七)社会综合治税体系不完善,税源管理合力不足。地方财源经济的建设是税源和管理的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其主体行为需要由法治来规范。《征管法》明确强调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或者协调,支持税务机关执行职务,依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但地方政府部门只注重区域性财政经济形势和制定财政收入指标及阶段性完成进度,很少顾及税收执法和税源管理工作,财政考核有责任制而对税源经济的源头管理没有责任制。不能及时的提供招商引资、纳税人在本区域入住和迁移相关的税源信息,也不能有力地配合税务机关查找漏征漏管户、相关的税务执法检查涉税事宜以及监督税务人员公正公平及廉政执法等。税务部门也缺乏主动参与搭建平台的意识,协调地方政府共建社会综合治税管理体系,以保障经济—税收—财政互为作用,健康发展。现状是地方政府年初作财政计划指标,年终向税务部门要财政完成指标,而年中缺乏税源管理指标。税务部门单纯的专业治税,而忽视社会治税力量,已使税源管理力量捉襟见肘,迅速改变这种局面刻不容缓。

二、税源管理现状的成因

(一)组织结构设置不规范,职责界定不清。机构设置不统一,科室职责划分片面强调征管环节使整体性征管效能弱化。管理员与登记、征收、稽查等环节人员应处于平行的工作状态,为相互协作的关系。但在实践运行中,这种关系被不恰当地处理为上下游的关系,税源管理职能长期缺位,管户与管事脱节,税源管理滞后于纳税人登记注册。很多事

项本来由其它环节独立完成即可,现在则必由管理员来落实,后由他们来处理。像税款征收,得有管理员签字受理,这样做一是增加纳税人的申报时间,另外也降低了整个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管理员这一“过滤网”只是无谓地增加了工作量。

(二)质量管理不到位,四位一体联动没有形成完整的岗职体系。市局开发的四位一体的联动一套软件,用于监控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它并没有像稽查系统四个环节那样紧密,其中的内容未能与目前的岗职体系有机统一,工作开展起来往往是松散型的组合。联动体系缺乏风险意识,现行组织结构的职能分工所要求的责任风险与分析、评估、稽查、管理诸环节职责不清,责任不到位,只能是面上的多体联动。像分析环节相当重要,它的工作量怎样确定,分析质量怎样考核,其它几个环节的工作结果如何反馈,这在指标体系中只有简单的要求,标准低,责任风险少。

(三)税负率指标考核未能全面反映税源管理工作职能。税负率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硬性条件,受其影响,重考核轻管理,使所有工作都围绕在指标考核合格率为中心运转,提高则是成绩,下降就是工作不力。税源管理为应付税负率指标考核,实施“抓大放小”、“就重避轻”战术,争任务、抢税源,扯皮推诿现象影响了税源管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职能标准。

三、强化税源管理的工作建议

(一)改革分类管理结构,建立梯级税源分析构架。

一是明确税源分析评估税是税源管理部门重点工作职能,将税源分为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个体业户,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多个分析层面。每个层面都要有重点与非重点档次分析,并建立阶梯、阶段性分析报告档案。分析报告定期公示、讲评,税收分析实行制度化,纳入目标责任制,把税源分析摆在税源管理的龙头位置。

二是改革目前实施的按A、B、C类型企业而分设的科室结构,实行属地化基础上的分类管理制度,避免由于体制原因出现的重点企业科室管得累而管不到边,中小企业科室管得累而管的是小税额,造成的大税源管理薄弱,流失大税额而影响税收总量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现象。也易于避免执法不公及税源管理科室之间交叉管理当中的一些矛盾,特别是内外所得税税制统一后,使分类管理赋予新的特点,更需要通过加强属地化管理,以更有效地对行业加强对点、对面的监控,同时也可保证对企业监控管理措施的延续性。

(二)建立与征管职能相统一的一体化联动管理体系。以案例为重点的一体化联动,应与岗责体系中的征管职能有机统一。将案例首先分解到相关的科室,进行分析解剖,对案例分析情况形成意见,将相关科室形成的意见再集中评议,形成统一意见,拟定下一步管理措施。同时与岗责考核税源管理和执法质量这个标准贯穿一致,即要有单个项目,也有专项任务的联动考核,通过考核暴露并解决问题,找出成因加以预防,使一个案例能够警示系统的管理质量,实现一体化联动的真实效果。对参与联动的四个环节对应的职责要有量化考核指标,对一个环节发现另一个环节的工作缺陷,应及时告知,其纠正状况要纳入两级执法责任制考核项目,以确保联动各环节的工作质量。一体化联动与日常征管路径并不矛盾,因为日常征管大量工作是内联动,或者只涉及一两个环节协作就可完成,如果硬纳入联动,反而降低联动质量。只对全局重点工作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动,可以更好发挥

征管现有力量,做到既保重点工作,又不耽误日常税收管理,两者相互促进。

(三)建立纳税服务为内容的征管机制。毋庸置疑,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较稳定,但税收的政策、办税程序却呈不稳定状态,纳税人在这方面遇到问题较多,对管理员在政策和税收执法程序等方面服务质量与效率要求最为迫切,问卷调查这两方面反映比重最高。提高管理员服务水平与效率,乃至整个税务部门,已不是一个工作服务态度范畴,是一种工作职能,应将服务职能作为征管机制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落脚点是纳税人的需求,变为税务人的追求。以人为本抓服务技能,通过高效、便捷的服务管理渠道满足纳税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中提高纳税人的规范执法遵从度。

(四)实现征管数据有效共享,提高信息软件应用质量。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推进税源管理质量是落实税收科学发展观最先的标志。目前税收信息软件多样开发不少,但应用质量不高。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软件数据不兼容形成的征管数据共享质量不高;二是内部数据纵横向传递不畅造成的征管流程不顺畅;三是源头资料采集不完整基础数据不全而产生的数据质量不高和信息不对称。在提高信息软件应用质量基础上,扩大管理员的使用权限,以保证税源管理信息从多层面获得,提高税源管理质量。

(五)管理员职责明晰化。管理员是因“强化管理”产生而生,管理对象是纳税户。综观总局的管理员制度,可以推断管理员的最大职责是税源监控,目标是税收完整及时入库。税源监控的有效手段是纳税评估(或税务审计),评估纳税人的申报质量,即时提醒纳税人纠正违章行为。在确保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限时处理认定、审核、增量等申请事项;再次是落实漏管户。随着简化纳税人负担的推行,申请类事项会逐渐减少,管理员的职责更加突出强化管理而强化税源监控使命,做到守税有责,毫厘归仓。

(六)实行管理员上岗资格管理制度。总局提出管理员达到“四会一清”的工作标准,应以这一标准为要求建立岗前培训及任岗绩效考核制度。管理员的质量决定税源管理的质量,目前管理员的培训不系统,影响管理员对执行税收政策和执法管理的质量。实行管理员上岗资格制,管理员每年实行上岗考试制度,达标者成为主岗,不达标者成为辅岗,颁发相应等级资格证书,按资格等级定岗定职,职权利挂钩,形成一种荣誉与能力的差别,激发管理员力争上游,为做好税源管理奠定人力基础。

(七)建立地方政府税源管理网络,使税源管理零漏管。税收的法定性基于经济和市场管理的合法性,决定了综合治税社会化的必要性。同理,各级财政主要来源于税收,地方各级府应承担税源管理的义务。税务机关作为税务主管部门应主动加强组织协调,帮助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税源管理网络。根据当前的经济结构特点,异常户及漏征漏管现象突出,建议成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护税协税组织尤其重要,发挥地方政府支持和协助税务部门工作的作用。通过三级网络,建立国税、地税、工商、街道“四级比对”机制,将税源档案管理延伸到社区,实施社区经济源头监控。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综合治税和税源户籍基础资料档案管理目标责任制,纳入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项目,全面形成依法综合治税社会化网络化管理。

第四篇:对当前铁路安全管理现状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安全管理现状的几点思考

安全是铁路运输生产的永恒主题,管理是铁路运输生产的生命线,要确保铁路安全,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各个单位,各级管理者对严格管理的理解不尽相同,把握尺度也有差异,其效果差别也较大,探讨这个问题,对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安全管理的现状

1、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现在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其主要特点就是:宣传灌输和监控处罚。方法虽然很多,但缺少调动职工内在积极性的方式,缺少深入实际的调研分析,缺少对职工素质提升和作用发挥的机制和动力。

2、干部职工心态不稳

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心理压力大。从路局到站段都特别强调作业过程控制,不断加大处罚力度,严格追究责任,使一部分干部职工产生了惧怕心理。二是一些干部身体透支情况比较严重。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岗位工作时间。

取的。过重的经济考核有时会妨碍了考核制度的落实。

6、活动频繁,检查泛滥

一是把检查当作例行公事。有的检查组6、7人,真正起作用的也就两三个,其他的人只是象征性参与,检查走形式,没有认真去发现问题,没有认真地解决问题,检查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过场。二是认为多检查就是严管理。同样一件事,各提各的要求,各自独自检查,基层接待频繁,穷于应付,基层正常工作受到冲击。三是日常检查集中对一线。无论哪一级,检查大都到班组检查违章违纪,而纠正管理上的问题少。日常通报的,一般都是现场违章违纪,真正通过看现场、抓管理、促班组的少之又少。四是活动开展多,成果效能低。往往是上一个活动未完,下一个活动又开展起来,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次次有组织,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分散了大家精力,影响了基本制度落实,结果是活动常常搞,问题次次提,隐患时时在。

二、几点思考

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人是安全管理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成就人,尽力减少使用管、卡、罚的手段,注意用正面引导激励人、用团队精神凝聚人、用企业文化陶冶人,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抓安全、保安全的积极性。处理好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认真解决有关职工和生产现场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职工对站段的信任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职工能自觉地按标准完成本职工作。

2、充分发挥激励功能

管理的激励功能就是要研究如何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提高人的积极性。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条件下,要激励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一是搞好宣传教育,让职工知道铁路企业的发展前途和自身责任;二是掌握职工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职工的劳动保护、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基本需求;三是增加职工学习培训和职务晋升的机会,满足职工实现自我需要;四是加强“四小设施“建设,改善办公、食堂、休息、娱乐环境,为职工创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五是准确把握管理力度。如果过度“强化”管理,不但起不到必要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3、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要素之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首先要注意对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培训,使其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等安全理念,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其次要规范安全行为,从日常行为抓起,通过自我约束和纪律约束,逐步养成自觉的“安全习惯”,从源头上保证安全生产;三是要营造安全环境,改善工作条件,美化职场环境,充分利用安全标语、标识、警句,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4、现场是检验安全管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单位的安全管理好坏,决不在于资料的好坏、制度的多少,不经过现场这个环节,安全就无法控制。基层必须对当前体制下的安全管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真正提高现场作业的可控能力。

第五篇:浅析对劳动保护现状的思考

浅析对劳动保护现状的思考

摘要: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劳动法》和其它部门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相关的保护制度和措施。然而,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以及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现象的不断产生,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用人单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随意处置劳动的法律关系导致劳动者各种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也不断出现,我国劳动者权利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分析当前劳动保护现状,思考对策。

关键词:劳动保护 劳动者

一、当前劳动保护的现状

(一)、劳动保护成效

1、我国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权利给予保护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专门出台了《劳动法》,并在《劳动法》中对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劳动争议等内容都作了明确要求。例如,《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法》第3条不仅将休息权作为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认,而且通过第四章的专门规定,建立了劳动者该项基本原则保证实现的具体法律制度。为了使劳动者能够恢复体力和脑力,《劳动法》还规定了严格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并通过严格限制加班和延长劳动时间的规定,保证该项权利的实现。在劳动保护方面,《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安全卫生标准,安装安全卫生设施,使劳动工具、劳动场所和劳动环境保持安全和卫生的状态。在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方面,我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它包括争议处理方式选择权,请求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依法受理争议权和控告权。《劳动法》第78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即劳动者在行使该项权利时,有权根据法律的规定和自己的意愿选择劳动争议处理方式或处理途径。可以说,《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为劳动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各级人民政府对劳动者权利给予保护

近几年各级人民政府及劳动监察部门不断加大劳动保护和监察力度,在落实劳动者各项待遇,尤其是落实农民工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在职业教育方面,按照中央确定的人才强国战略方针,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就业前培训、创业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的职业培训网络。同时,对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劳动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1、劳动合同的签定与执行各行其事

《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这一法律规定完全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然而,订立劳动合同的实际情况并不容人乐观,绝大部分企业均停留在简单的口头约定劳动关系的状态,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由于没有劳动合同作为真凭实据,劳动者有口难言。即使是在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中,情况也不容乐观:一是合同签订率低,即职工有合同保障而打工者恕不订立合同。二是部分条款与法律法规相悖,重点反映在节假日加班报酬不到位,试用期及周工时超标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时

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由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对签订劳动合同的强制性以及劳动合同的程序等方面的不足,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尤其是在私营企业中,雇佣无合同无保险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在国有性质的用人单位中,也存在着不重视劳动合同的情况,有的用人单位至今没有按规定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合同期限已经届满,用人单位也不和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这些问题严重地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签订不平等、不规范、不合法的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备条款。劳资双方在劳动合同签订时,由于签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劳动合同的内容往往对劳动者的意志体现得较少。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劳动者往往只有签约或不签约的选择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是很难作出完全符合本意的表达。劳动合同还分为主合同与合同附件两种形式。用人单位往往简化前一部分的内容,而细化后一部分的内容,使劳动者在签约时,往往是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作出承诺。更有甚者,把一些对劳动者很不利的条款内容强行加入到劳动合同中去,采用欺骗、压迫和其他非法、非自愿的形式强迫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3)不执行劳动合同,或只执行对用人单位有利的条款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意愿的表达,双方签订后应该是双方劳动关系行为的准则。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应付劳动部门的检查,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要么将劳动合同全部收存起来,不给劳动者应持有的那份合同,要么把劳动合同束之高阁,不执行或不全部执行。一些单位不按法规和劳动合同要求,不执行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履行合同中关于职业安全的内容等,长期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在履行和解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即在劳动关系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控制了劳动过程状态的记载,监督部门往往也偏重对劳动者履行义务的监督,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用人单位在作出不利于劳动者决定时,公正性缺乏可靠的程序保障,往往是用人单位说了算,不听取劳动者意见,这又助长了用人单位不执行劳动合同,或只执行对用人单位有利的条款的嚣张气焰。

2、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的执行随意性大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经过一定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后,依法享有的恢复体力、脑力以及用于娱乐和自己支配的必要时间的权利。我国《宪法》

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依据《宪法》的这个规定,我国《劳动法》第3条不仅将休息权作为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认,而且通过第四章的专门规定,建立了劳动者该项基本原则保证实现的具体法律制度。

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权具体包括:(l)享有法律规定的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2)享有在法定节日休息的权利。我国《劳动法》对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都规定了特定的休息时间,这些法定的节日休息时间,单位必须保证实现。(3)享有法律规定的年休假时间的权利。(4)享有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时间内休息的权利。如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劳动者有权在法定节日休息等,都是休息权的具体内容。对于休息权的具体权利,我国《劳动法》通过严格控制加班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法律规定,保证劳动者休息权的切实实现。根据调查,大部分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例如超市、加工厂等其劳动力每天工作都在十至十二小时,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远远超过四十四小时,工资实行定额,而每月工资数额仅与当地最底工资标准持平或略高,平时加班或法定假日加班

没有工资或少给工资,随意性很大,休息、休假制度也是形同虚设。

3、社会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我国《劳动法》及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职工的铁饭碗被打破,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待遇已陷入尴尬的局面。从企业职工成为社会失业人员,原有的社保关系因此断裂,而新的社保关系却难以衔接。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一是失业人员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而无力独自承担社会保险的费用。二是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由于用人单位人为的歧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虽订有劳动合同,但企业却不负担应缴的社会保险费的份额,而劳动者微薄的经济收入除了支付日常的生活费用,无法全额负担社会保险费用;在私营个体企业或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诸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女职工生育保险更是闻所未闻。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第一,劳动者的贫困化现象将越演越烈;第二,重复就业的群体日趋膨胀;第三,第三防线面临强烈的冲击。由此可见,如果劳动者在今天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那么明天就可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4、我国现阶段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弊端日益显现

(1)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不足。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实行的是“仲裁前置,一裁两审”的制度。一是调解程序虚化,劳动争议中,调解的地位相当突出,但目前调解程序在劳动者心目中已不具备可选性。二是仲裁行政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隶属于当地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体现了仲裁中过强的行政化因素,劳动争议仲裁已经丧失了其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核心地位。三是诉讼初始化,当仲裁无法起到息讼的作用时,仲裁程序其实已经成了一道浪费执法成本的多余程序,从而造成诉讼初始化。

(2)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存在的缺陷。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上升,当事人各方法律维权意识的加强,现行劳动争议仲载程序的不足逐步暴露。一是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起算点没有明确规定,二是仲裁和诉讼程序之间不能合理衔接。

(3)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一是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在现实中劳动争议仲裁委的“三方组成”只是虚设,劳动争议仲裁委是劳动行政部门下属的一个机构。二是劳动争议处理立法严重滞后,缺乏专门的处理程序立法、法律、法规,没有就劳动争议处理具体衔接做出明确规定,不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长远要求。

二、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1、随着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打工数量的不断增加,有关农民工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尽管有一些农民工在《劳动法》保护范围,然而,对于大部分从农村进城的打工者来说,《劳动法》似乎并未成为他们权利的保障法,或者是企业主没有法律意识,或者是进城务工的人员根本不适用《劳动法》。针对农民工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制定一个从属于《劳动法》的保护农民工的相关法律或制度,例如《雇佣劳动法》或农民工保护制度。

2、加快劳动法配套法律的立法进程。《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对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都作了原则规定,为了使劳动法各项制度更加具体化和规范化,应当加快制定相配套的劳动法律或规定,形成规范的劳动法律体系,更好地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实现。

3、制定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性法律。国家应尽快制定一部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性法律,以规范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具体程序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司法解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处理劳动争议时有法可依,以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加大劳动监察监督执法力度

1993年8月4日由劳动部发布并实施的《劳动监察规定》第四条规定,劳动监察工作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准确、及时地纠正和查处各种违反劳动法律的行为。劳动监察部门要对本管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及用人单位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活动,要变劳动者上访举报为下访调查,重点检查是否严格执行劳动用工制度即劳动合同是否签定,合同中有无霸王条款,是否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各项保险费用是否为劳动者上缴以及劳动保护是否存在隐患等,对所检查出的问题要及时责令用人单位给以纠正,同时跟踪检查报道。劳动监察部门要严格执法,下大力气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到违法必纠。

(三)、多策并举,尽量缩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

1、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直接体现之一的劳动合同,关系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相互利益和社会劳动秩序。对当前劳动合同中暴露出来的和新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予以完善和规定。

2、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一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二要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弥补大部分劳动者的劣势地位、减少其依附性;三要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劳资双方的法律意识,提高双方的遵纪守法的能力。

3、强化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通过工会与企业进行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将劳动关系的大部分内容确定于集体合同内,是劳动者通过集体的力量抵抗企业借格式化条款滥用权利的有效手段。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

三、参考文献:

1、《劳动法》1995年1月1日施行

2、《劳动法律手册》2004年法律出版社出版

3、《劳动监察规定》1993年8月4日劳动部发布

4、《劳动权与人权问题》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林嘉著

5、《关于劳动社会保障现状与前景》报告,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作

下载对监理造价管理现状的一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监理造价管理现状的一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管理的几点思考(合集五篇)

    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管理的几点思考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建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建筑参建各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不......

    农机安全监理的现状与思考(大全)

    农机安全监理的现状与思考农机安全监理的现状与思考华容县农机局夏金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实施后,农机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整及乡镇农机管理职......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思考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思考 (2006-9-29 15:27:54)点击:41回复:0IP:220.180.232.*一、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从字面上理解,国有资产是指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进行支配、使用、调......

    甲方对监理管理实施办法

    甲方对监理单位管理办法为更好地发挥项目监理部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作用,深刻细致地落实监理委托合同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及义务,确保本工程的质量、安全、......

    甲方对监理管理心得

    发挥监理作用-甲方管理手段一、合同明确事项: 合同中对监理的授权(给予监理签署工程进度付款的权利,监理无权 确认任何设计变更、工程变更或索赔事项所涉及的工程价款或单价,亦......

    甲方对监理的管理

    对监理的管理 一.依据: ⑴ 国家现行有关建筑及工程监理工作的法规和规定。 ⑵陕西省及行业内对监理工作的法规、要求和规定。 ⑶公司与监理单位和各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

    对当前公安队伍现状的思考

    对当前公安队伍现状的思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种理念的提出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学生读书现状的思考

    对学生阅读现状的思考 江苏省如皋中学李娟 摘要:学生热衷于网络作品或少年作家作品,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挖掘:这些作品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学生如此着迷?认识阅读教学的不足并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