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大铭师哥的一次演讲
记大铭师哥的一次演讲
班级:高一十八班姓名:朱元虎
大铭师哥现在受人尊敬,堪称楷模,他令附中莘莘学子折服。大约在刚开学时,孙老师请他们为我们新一届北辰学生做一次演讲,我很辛运地有机会听到那次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刘大铭是何许人也。曾经我们也听过不少人的演讲,领导的,将军的,专家的,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铭师哥则不然。
他的那次演讲,在班上引起极大的轰动。我记得他是出口成章,文采飞动,又兼具哲理与内涵。最后,我将他的《灵魂行者》整整齐齐抄写在日记本上,至今翻看,仍百感交集,不能忘却。
脑海里依然清晰地浮现出,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我班同学静静坐在教室,等待“传说说的刘大铭”。王鉴与武格飞两位大个子男生,被孙老师吩咐去楼下等待。当时我很疑惑,是何人竟需要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
映入眠帘的,竟是一位坐在轮椅上,身体异于常人的少年。他进来时,我的心揪住了,我很同情他竟遭如此大的命运播弄。然而,他却神采奕奕,丝毫没有悲伤感。他面容清秀,一双小手欢快地舞动,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大铭师哥。
他微笑地向我们招手。热情地说“同学们好。”孙老师要念他的成果报告时,他却说道,“这都过去的虚名,不念为好罢!”摆摆手,非常谦逊。但我们大家都非常想了解他,紧接看孙老师便洋洋洒洒几页成果托盘而出。听罢,四座皆惊。他的声音洪亮激昂,明朗自信,说的话语犀利深刻,朴素中透露着智慧的光芒。起初他讲了自己的故事。讲到自己的疾病,讲到他曾经的生活,讲到他如何查字典写意文去外国手术,讲到他手术的所经受苦难。那些话,将我们班整个带到一个不为知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经历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此时,班上已有人低声啜泣了。后来他讲到人生,讲到理想,讲到民族与国家。他慷慨激昂,以一种俯视苍穹的气概,带领我们走进这个混沌世界的内部。我们跟着他一起思考,一起欢喜,一起裴哀。我们的内心因他受到巨大的鼓舞,为之沸腾,为之热烈。大铭师哥的演讲,著实精彩。其中有一话,至今让我铭记,他对我们说,“人们对党,对国家很失望,可是我们怎样,中国的未来就这样。”他静静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说完这句话,我的心蓦地沸腾了,我很感动,眼泪簌簌的掉下来。有句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而我今天是“话逢知己泪沾裳”了。
是啊,我们怎样,中国的未来就怎样。
大铭师哥博闻强识,然而他却并没有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我们演讲。他平易近人,偶尔还会调侃自己活跃班级的气氛,他告诉我们愿把他当朋友,有什么事需要找他,他一定尽力,班级这次演讲,在他的欢快笑声中结束了。可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急着走,同学三五成群围着他请教问题,他耐心地回答。有理想,有毅力,有信仰又有热心肠的师哥,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我为我能结识大铭师哥而荣幸。我曾经同情他的不幸,然而,他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去景仰。他是比我们高的人,他是比我们重的人!
指导老师:孙爱娟
第二篇:记一次演讲
记一次演讲
今天上午,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演讲活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演讲开始了,首先上场的是刘韵仪同学,只见刘韵仪同学很有信心地走上讲台。她向大家行了一个礼,然后挺直了腰,开始演讲了:“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当她讲到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时,紧握双拳;当她讲到八国联军闯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尤其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时,她表现出了无比的愤怒;当她讲到1997年香港回归,2001年成功加入世贸,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时,她无比自豪。台下同学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她的演讲结束了。接着第二位上场的是肖博予同学,只见肖博予穿着一身蓝色的运动服,胸前佩戴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看起来特别精神。一开始她可能有点紧张吧,讲起话来不太流利,但是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她变得自信起来,越讲越好。接着上场的是钟新月和林雅雯同学,她们讲得也非常精彩,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铃,铃,铃” „„下课铃响了,我们的演讲活动也跟随着下课铃声结束了。这次演讲活动不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还锻炼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篇: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一、导入:
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以下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说出这些壮语的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梁实秋,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大家学过历史,对主人公梁启超有什么了解)梁任公: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的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3、相关故事: 大义灭亲,披麻戴孝: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
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
四、整体感知:
概括每段中心:(1)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2)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3)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4)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5—9)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演讲,列举他的演讲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
(10)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第二节
一、研习课文:
1、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梁启超的演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④“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⑤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⑥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2、为什么梁启超的演讲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感情丰沛)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3、梁启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 直接表达。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 完全含蓄的表达A、描写外貌,又略有夸饰,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二、释疑:
1、梁启超“晚年”为什么“不谈政治”?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已经对政治心灰意冷,不想再去触及敏感的政治。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头透露这一信息,请参考写作动机进行分析。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所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名声所掩盖,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2、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前两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那么文章前两段讲什么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特别强调不少“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都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思是说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不同凡响;第2段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工整、美观,特别强调读他的演讲稿和听他的演讲相差甚远。以读这篇演讲稿和直接听讲演趣味上的差别,进一步突出强调他的演讲的独特魅力。这两段的侧面烘托,让人在未听其演讲前,既充满好奇和兴趣,又会产生敬佩之情,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本。
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的讲演稿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办事认真细致、学问和书法修养好。
梁实秋说:“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作者作此类比的作用是什么?突出演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侧面烘托这种描写是指没有中心人物在场,而是通过别人的活动或另外的事物来衬托中心人物。同样的描写手法文中还有一处,大家找得到吗?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明显是贬义词。为什么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实秋所尊敬的梁任公呢?会不会影响梁启超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真实地描写,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是怎么说的?我是“浓缩人生精华”。他个子矮小,但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
5、“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
6、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个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7、《箜篌引》短短十六字蕴涵了什么故事?作用是什么? 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故事:一年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来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涨,河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水气。他想,今天不会有人渡河了。他刚要转身回家,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叫喊声,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见一个老人,披散着满头白发,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提着一把大酒壶,向着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来。老人一边狂跑,一边提壶喝酒,有几次差点摔倒,也不知是有疯癫病还是喝醉了?霍里子高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赶着,高声呼叫着: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终于冲进河里,顷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没了。那位妻子赶到河边,怔怔地望着河水,欲哭无泪。她抱起箜篌,边弹边唱:声音悲哀凄怆,一曲唱罢,也跳进水里,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丽玉述说了这段故事,丽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弹拔箜篌把曲子和歌声记录下来。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一对夫妇,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弹拨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过往的人们听到这悲伤的旋律和歌声,无不吞声落泪。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失去心智的男人,极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呜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饰,通过妇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来。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无名的伤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无奈。男人自己过不去自己这道坎,缘何癫狂以至投河?女人过不去感情这道坎,因何悲歌而殉情作用:《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跟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8、为什么梁启超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呢?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他俩是清代剧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侯方域在南京妓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以拉拢侯方域,结交复社。香君识破阮大铖的圈套,坚决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在南明王朝建立后,诬告侯方域暗中勾结左良玉背叛朝廷,迫使他仓皇逃离南京。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重新得势。他们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香君誓死不从,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马、阮倒行逆施,朝政腐败不堪。清兵南下,他们又把河防前线的三镇兵马调走,史可法独木难支,清兵长驱直入,南明灭亡。几经波折,侯、李又得重逢。但国已破,何以为家?他们终于撕破了桃花扇,分别出家。结局是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梁启超讲到这里,自然联想到国家此时动荡的现状,怎不会痛哭流涕呢?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9、为什么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呢?
选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10、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桃花扇》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 “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庆祝官兵收复失地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时,“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可以说,梁任公已经将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演讲生动投入,而是因为他的爱憎不自觉地流露了出来。所以梁任公的晚年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
11、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演讲的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感情感染了听众。
12、文章的最后作者给梁启超以怎样的评价?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A、关于有学问、有文采:梁启超七岁那一年,父亲带他去拜访老朋友。一走进院子,年幼的启超便被满园的春色吸引了,于是偷偷地折了一枝杏花藏在袖子里,这一切恰巧被他的父亲和父亲的老朋友看见,但两人都没有作声,到了吃饭的时候,父亲对梁启超说,给你出副对联,如果能够对得上,就和大人同桌吃饭,如果对不上,就站在旁边斟酒。于是父亲给他出了上联:“袖中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马上就明白了父亲的用意,感觉非常羞愧,于是脱口而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B、文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热心肠如何理解?(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得以化解为零。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爱国救国的热忱,强烈的责任感;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节的深刻的含义?
梁启超是应清华学子得邀请来演讲。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年代,梁启超为青年的上进欣然应邀,热情讲演,实属难能可贵;当世文坛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做到梁先生的境界,令人生憾;做学问的人应当向梁先生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第四篇: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品文:品赏文章,关注写人技巧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誓言。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生答:梁启超)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梁启超的演讲风采。
二、走近梁任公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治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标出最吸引你的文字,并圈点勾画尝试做点评。
三、研读课文
(一)品文
1、师:大家看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刚刚大家读了课文,那么作者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演讲?找关键词。生:动人!
2、何谓动人,就是有味道,有感染力,那么动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家可以从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神态情感的变化这些方面展开搜索。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而又激亢 神态: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动作:手舞足蹈 情感:酣畅淋漓
内容: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学生圈点勾画,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3、这些动人处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正面、细节、语言、神态
4、既然演讲有如此多的动人之处,那么演讲成功吗?从哪可以看出来?(演讲效果)
5、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6、大家看看这些内容,并不是在写梁任公,而是写听众与其他人,但却突出了梁任公演讲极富感染力,在写作上这叫什么手法?(侧面)
7、教师总结: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自己喜怒哀乐的真人!作者刻画梁任公成功的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的特点,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再有特点、有性格的人,刻画时也要恰当的采用一些技巧、方法,人物才能活起来,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二)品人
1、大家回头再看这些演讲的动人之处,从这些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个怎样的人?(自负、谦虚、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2、文中有一句话对任公作为学者的魅力进行了归纳总结,请大家找出是那句话?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3、那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文采学问呢?(引用诗文)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战死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引文1: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生对话,补充资料,美读诗句,赏析《箜篌引》,链接拓开。)师: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是朝鲜水兵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而且都死了。
师: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会死吗?那为什么还要渡河? 生:略
师: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他临行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小结: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引文2: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桃花扇》
师:先生的演讲,讲到了他最喜爱的“桃花扇”,写的是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皇帝殉国的急报,于是才有了这一出《哭主》。《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2 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但最后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的是光绪帝。
师:是的,先生想到的是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只是一位名义上的皇帝,被慈禧囚禁在荷花池中央的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小结: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引文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课件出示全诗,学生齐诗)
师:很好。“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小结: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师:中国韵文里的好诗歌很多,他为什么单单选讲了这三首?这三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点? 生:爱国主义诗篇。
师:很好!爱国主义情感换一种说法就是热心肠,热心肠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梁任公先生演讲时信手拈来三段引文不仅可以凸显他有文采,有学问,从引文的内容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文采,有学问,热心肠)他的《少年中国说》一样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下面我们一起朗读里面的话语,感受他的力量,他的豪情!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既然梁任公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热心肠的学者,那文章开篇怎么说他晚年不谈政治?不谈政治的学者怎么会热心肠呢?
文句4: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小结: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参加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情是不会变的!
问题探究1: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何为“饮冰室”?既然热心肠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教师补充:《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题探究2:那么他取号任公,又有什么含义呢?
四、课文小结
同学们应该都有过听演讲的经历,但大家能从演讲中听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人格魅力。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人格魅力能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1、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2、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话想说。” “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第五篇: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下面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2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4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
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前已分析,兹不引述,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5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他主张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长”,主张简单,“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状态”,力求全文无无用的材料,无多余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创作特点的散文大家。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将二者统一起来,非高手难能为之。像他这样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不多,尤其是在当代文坛更加少了。但是散文创作,尤其是当代散文创作,不能把简洁美当做惟一的或最高的文体美的追求。任何追求有好的一面,同时也难免产生意想不到的缺漏、缺陷。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之好,上面已经详述,至于本文由于追求简洁美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不足之处,也可稍稍指点一二。本文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过于简、过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简则简矣,只是读起来感觉有点“紧”,不够舒展。
关于练习
一、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说说本文表现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是着眼于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内容才能回答;找课文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其实也就是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分析性格、气质,参见“问题探究”,学生未必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之点,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学生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的;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只不过它是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可以灵活处理,评点得简单一些,但不能不做。
二、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对文章写法进行揣摩分析。首先学生要读懂这些话,它们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等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张,用了同义反复的写法,深就是深刻,远就是远大,高就是高雅。这些话是对文章写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学生体会它们并用它们来观照课文时,要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这就是进行整体把握训练。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作者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自然加进文言词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教学建议
一、将品文与品人落到实处
品文包括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和语言艺术,有内容的、形式的,宏观的、微观的„„比如品味语言,梁实秋的文章语言既流利又典雅,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可以朗读,可以细品语句,可以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以备日后写作文时借鉴运用。总之,课文虽然短小,但可以寻味的“点”是很多的,只要细想深究,启发得法。至于品人,包括品鉴梁任公其人其事,也包括品鉴梁实秋其文其人。从品文与品人的关系看,品梁氏之文是品其人的基础,品文在先,品人在后。
二、练习给课文加旁注
加旁注或旁批,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此题是对梁任公的演讲稿作一些评点,这是学生不易想到的;至于其他描写,包括梁任公的外貌、说话、动作等,都可以评点一番,评点不求高明和精当,用语可长可短,鼓励个性化表现。
三、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丰富教学内容
课文较短,可能有的班上课时时间有富余,可以深入细致地品味课文,并延伸拓展学习内容,如探究对梁任公的外貌、神采的描写,探究课文语言特点,讨论有关梁任公其人其事,讨论梁实秋的写作理念„„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写一篇记人记事的短文,或写一段描写人的文字。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二、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出处同上)
三、论散文(梁实秋)
“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在图画建筑里面都有诗的位置,在同样以文字为媒介的散文里更不消说了。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平平仄仄一东二冬地敷衍上去,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丰(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评家哈立孙(Frederiok Harrison)说:“试读服尔德(王尔德),狄孚(笛福),绥夫特,高尔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在修辞学的范围以内,有许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
(一)太多枝节,(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
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很令人欢喜的。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且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他的古典的文字带着一种古老的斑斓,古香古色充满字里行间,显着一种欢畅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阵和风从芬香的草茵上吹嘘过来一般„„
简单的散文可以美得到这个地步。戴奥尼索斯称赞柏拉图的话,其实就是他的散文学说,他是标榜“亚典主义”反对“亚细亚主义”的。亚典主义的散文,就是简单的散文。
散文绝不仅是历史哲学及一般学识上的工具。在英国文学里,“感情的散文”(Impassioned Prose)虽然是很晚产生的一个类型,而在希腊时代我们该记得那个“高超的朗吉弩斯”(The sublime longinus),这一位古远的批评家说过,散文的功效不仅是诉于理性,对于读者是要以情移。感情的渗入,与文调的雅洁,据他说,便是文学的高超性的来由,不过感情的渗入,一方面固然救散文生硬冷酷之弊,在另一方面也足以启出恣肆粗陋的缺点。怎样才能得到文学的高超性,这完全要看在文调上有没有艺术的纪律。先有高超的思想,然后再配上高超的文调。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练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高超的文调,一方面是挟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种种的卑陋的语气和粗俗的辞句。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是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地沦于粗陋之一途,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类皆出之以嘻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都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调,没有!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