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与协调发展模式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与协调发展模式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也是相互联系的。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努力缩小或试图消除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但两者的差异不能立即消失,应该辩证地看待,不必要求某一方削足适履去合适对方,而应该各自遵循自身的规律,使两者科学、健康、协调地发展。
一、企业有关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差异
1.从所得税方面看其差异
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两者的差异表现两个方面,即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通常有两种方法对所得税核算,一是应付税款法,二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从税法角度看所得税,通常表现在对所得税的成本费进行计算上,有二种可扣除项目和不可扣除项目,除此之外还关系到关资产、损失、收益的处理等内容。
2.从增值税方面看其差异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后,在增值税和税法进行确认大概是相同的,不过在目的和原则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税法方面对增值税的确认更加的宽泛和广泛。
(1)售后回购增值税的处理。比如A公司于2011年5 月1日作为销售方对B公司供应一批产品,总价格为120万元人民币,其中增值税17万元,成本为80万元。根据合同的约定A公司到10月30日将以130万元人民币进行购回。由于购回的费用比原来供应价格高,其中的差额应该按期计提利息,时间长度就是在回购期间,这个要计算编入财务费用的。不过在税收上是不同的,应该纳入销售和采购两项经济业务中。
(2)赊销货物增殖税的处理。企业在赊销货物中,增值税发票按照货物的全款已经开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的,但是如果货款回收有问题的话,那这个经济活动获得的收益就不可能正常的进入到企业中来,如果设备到客户方还没有正常安装调试完成的话,就可能出现风险报酬没有转移,那在会计上就不能算为确定的收入。
3.从收入、营业税等看其差异
(1)从收入看差异。收入是影响企业税负和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公司的一些捐赠收入、投资人的投资在税法上则是收入。企业一些视同销售行为也属于收入的范围。从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范围广泛性方面,税法收入比会计收入要广泛得多。从税法方面看的话,确认的收入除了包含
会计收入,还包含捐赠收入、非货币交换收入和债务重组收入、视同销售等。
(2)从营业税看差异。根据营业税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知道,营业税的纳税业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主营业务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主营业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当纳税人以预收款形式提供应税劳务、转让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时,按税法规定应计缴营业税,而财务会计则只以“预收账款(或应收账款)”计入负债,只有当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符合会计标准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时才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
(3)从固定资产核素看差异。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某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房屋厂房等使用年限平均法,对公司的运货卡车采用工作量法,其他设备按照其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处理。
(4)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看差异。当发现可能发生减值迹象,会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就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企业还有些无法确定其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公
司财务人员每年会进行减值测试。在核算中要注意,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发展模式
1.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协调发展的原因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分离程度上如果比较高的情况,对于税务来讲,如果分离程度比较高就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影响。对于谨慎性原则如果使用超出正常范围,那就会给企业带来一些空隙,这些空虚就可以让企业来增大利润,如果这两者分离程度较高,也会给企业带来所得税征管方面的困难,当然,分离程度较高也给政府税务部门带来很多的困难,比如工作难度增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发展模式
(1)加强政策宣传与会计信息披露。不管是税务部门还是财政部门在宣传方面都要加大,确保能把会计和税法一些内容的宣传和培训都归入正常的工作范畴,这样的话就可以增加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调的效果。
(2)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协调。第一会计制度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规范,不过,对于税法来说就并没有做出相关硬性的规定,因此就应该给出一些调整;如
果对所得税的影响还在正常范围内的话,有或者只要对政策执行和所得税征管不会有影响的话就可以将所得税政策与会计政策调整相同。第二企业在会计计算中,对于会计账簿的纪录和会计报表中的金额不能擅自更改,只能利用年终纳税调整法进行调整。
(3)会计处理方法上的协调。在社会经济中,由于影响的方面很多,会计估算在不确定性性和核算纳税额两者中有很大的差异,可以应用税收的相关规定进行调节。在现实中,很多企业比较倾向于应用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现在,关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协调,暂时不存在一个非常安全的模式。而加强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协调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合理分析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之间差异,并且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选择最可行的协调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参考文献:
[1]王丽梅。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区别。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5月第5期
[2]吴康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与协调。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8期
第二篇: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与协调发展模式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与协调发展模式
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也是相互联系的。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努力缩小或试图消除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但两者的差异不能立即消失,应该辩证地看待,不必要求某一方削足适履去合适对方,而应该各自遵循自身的规律,使两者科学、健康、协调地发展。
一、企业有关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差异
1.从所得税方面看其差异
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两者的差异表现两个方面,即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通常有两种方法对所得税核算,一是应付税款法,二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从税法角度看所得税,通常表现在对所得税的成本费进行计算上,有二种可扣除项目和不可扣除项目,除此之外还关系到关资产、损失、收益的处理等内容。
2.从增值税方面看其差异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后,在增值税和税法进行确认大概是相同的,不过在目的和原则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税法方面对增值税的确认更加的宽泛和广泛。
(1)售后回购增值税的处理。比如A公司于2011年5 月1日作为销售方对B公司供应一批产品,总价格为120万元人民币,其中增值税17万元,成本为80万元。根据合同的约定A公司到10月30日将以130万元人民币进行购回。由于购回的费用比原来供应价格高,其中的差额应该按期计提利息,时间长度就是在回购期间,这个要计算编入财务费用的。不过在税收上是不同的,应该纳入销售和采购两项经济业务中。
(2)赊销货物增殖税的处理。企业在赊销货物中,增值税发票按照货物的全款已经开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的,但是如果货款回收有问题的话,那这个经济活动获得的收益就不可能正常的进入到企业中来,如果设备到客户方还没有正常安装调试完成的话,就可能出现风险报酬没有转移,那在会计上就不能算为确定的收入。
3.从收入、营业税等看其差异
(1)从收入看差异。收入是影响企业税负和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公司的一些捐赠收入、投资人的投资在税法上则是收入。企业一些视同销售行为也属于收入的范围。从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范围广泛性方面,税法收入比会计收入要广泛得多。从税法方面看的话,确认的收入除了包含会计收入,还包含捐赠收入、非货币交换收入和债务重组收入、视同销售等。
(2)从营业税看差异。根据营业税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知道,营业税的纳税业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主营业务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主营业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当纳税人以预收款形式提供应税劳务、转让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时,按税法规定应计缴营业税,而财务会计则只以“预收账款(或应收账款)”计入负债,只有当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符合会计标准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时才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
(3)从固定资产核素看差异。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某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房屋厂房等使用年限平均法,对公司的运货卡车采用工作量法,其他设备按照其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处理。
(4)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看差异。当发现可能发生减值迹象,会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就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企业还有些无法确定其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公司财务人员每年会进行减值测试。在核算中要注意,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发展模式
1.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协调发展的原因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分离程度上如果比较高的情况,对于税务来讲,如果分离程度比较高就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影响。对于谨慎性原则如果使用超出正常范围,那就会给企业带来一些空隙,这些空虚就可以让企业来增大利润,如果这两者分离程度较高,也会给企业带来所得税征管方面的困难,当然,分离程度较高也给政府税务部门带来很多的困难,比如工作难度增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发展模式
(1)加强政策宣传与会计信息披露。不管是税务部门还是财政部门在宣传方面都要加大,确保能把会计和税法一些内容的宣传和培训都归入正常的工作范畴,这样的话就可以增加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调的效果。
(2)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协调。第一会计制度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规范,不过,对于税法来说就并没有做出相关硬性的规定,因此就应该给出一些调整;如果对所得税的影响还在正常范围内的话,有或者只要对政策执行和所得税征管不会有影响的话就可以将所得税政策与会计政策调整相同。第二企业在会计计算中,对于会计账簿的纪录和会计报表中的金额不能擅自更改,只能利用年终纳税调整法进行调整。
(3)会计处理方法上的协调。在社会经济中,由于影响的方面很多,会计估算在不确定性性和核算纳税额两者中有很大的差异,可以应用税收的相关规定进行调节。在现实中,很多企业比较倾向于应用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
现在,关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协调,暂时不存在一个非常安全的模式。而加强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协调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合理分析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之间差异,并且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选择最可行的协调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
参考文献:
[1]王丽梅。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区别。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5月第5期
第三篇: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题目: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研究
专业:财务会计 班级:*** 学号:1141001470826 姓名:蔡少清
指导老师: 答辩组成员:
日期: 2013年6月6日
目 录
摘要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定义..........................................2 2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核算主体与核算对象差异........................2 2.1 两者的主体差异................................................2 2.2 两者的核算对象差异............................................3 3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与目标差异............................3 3.1 两者的核算依据差异............................................3 3.2 两者的目标差异................................................3 4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差异..........................4 4.1 两者的可靠性比较..............................................4 4.2 两者的相关性比较..............................................5 4.3 两者在实质重于形式上的比较....................................5 4.4 两者的重要性比较..............................................6 5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差异......................6 5.1 两者历史成本原则的差异.......................................6 5.2 两者在配比原则上的差异.......................................7 5.3 两者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上的差异.................................7 5.4 税务会计特有的原则...........................................8 5.4.1 合理性原则................................................8 5.4.2 纳税能力原则..............................................8 5.4.3 政策导向性原则............................................9 6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核算程序上的差异................................9 参 考 文 献........................................................10
【摘要】随着我国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在不断地深化,2007
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和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体现着不同的经济关系、服务于不同的对象而存在差异,使得基于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与基于税法的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法律依据、核算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差异,以及会计核算程序的不同,渐渐造成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逐渐出现差异,它们对会计事项的要求也出现了分歧。了解二者的不同,可以准确掌握二者实务操作的差异,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事情,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两者的差异导致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逐渐分离。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差异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研究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定义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专门方法,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税务会计,也称纳税会计。税务会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用专门的理论和方法来处理应税所得与会计收益差异的一个会计分支。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对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确保税款正确、及时地缴入国库的一门专门会计。税务会计要处理的是税务中的会计问题或会计中的税务问题。
税务会计内容包括:流转税会计,其中包括增值税会计、消费税会计、营业税会计等;所得税会计;其他税会计,具体有资源税会计、房产税会计及关税会计等。其中增值税、所得税会计应是税务会计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核算主体与核算对象差异 2.1两者的主体差异
财务会计是为某一特定的主体(会计实体)服务的,要对特定主体(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的经济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和事项做出准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它是根据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可以是一个法律主体,也可以是一个经济主体。
税务会计的主体不是一个单一的主体,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它是指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基本纳税单位(或自然人),也就是税法规定的独立纳税人。税务会计要以税法为导向,但它要以追求纳税人的最大税收收益为目标。凡是涉及到税收、纳税申报与税款解缴、税收减免和税收筹划等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都与税务会计有关,而对纳税人与税收无关的业务不予核算。各税种的税法中都规定了独立的纳税单位(人),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制
度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和财政体制的原因,还没有完全做到按规范的法律主体来界定基本纳税单位。
2.2两者的核算对象差异
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是企业全部的资金运动,既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对纳税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 动,不论是否涉及纳税事宜,都要通过财务会计进行核算与监督,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及企业债权人、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的需要。
税务会计只核算和监督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即从纳税人产生经营收入开始,因纳税而引起的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补退等经济活动的税务资金运动,其核算范围包括经营收入、成本(费用)与资产计价、收益分配、财产与特定行为目的、纳税申报与税款解缴、税收减免和税收筹划等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对纳税人与税收无关的业务不予核算,即对纳税申报、税款解缴、税款减免、税收筹划进行专门核算。内容包括:流转税会计、所得税会计、其他税会计,而财务会计则把这些作为附属工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与目标差异 3.1两者的核算依据差异
财务会计主要依据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程序和方法阻止会计核算和提供信息。企业账面的利润是按会计准则规定所确定的一定期间的收入总额减去相应的成本费用后的余额。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税务会计以税法为基础来核算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系统。企业当期的纳税所得是按税法规定所确定的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去扣除的项目后的余额。税务会计必须严格按照税法(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运作,不能任意选择或更改。
3.2两者的目标差异
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利益相关人(包括银行、债务人、潜在投资者)提供真是相关的信息即财务会计报告,以便于他们决策投资,旨在反映企业真实、完整、公允的财务状况,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财务会计目
标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和企业财务会计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会计要素、计量和报告原则并制定各项准则的基本出发点。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提供报表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税务会计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为税务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为纳税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税务会计主要为纳税人和税务管理当局服务,着眼于税务部门提供征税所需信息,处理税务事项,并将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间的差异在财务会计系统中进行协调,其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负,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旨在依法纳税、税务筹划,使纳税人的经营行为既符合税法,又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税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纳税申报。
上述目标与法规依据的显著不同,导致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其他差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差异
从信息质量和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讲,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惯例为基础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现的是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主要满足的是微观企业投资者的需要;而税务会计所依据的税法则是根据国家的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体现的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两者的依据所具有的不同法律效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财务会计信息和税务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差别,税收法规排斥会计稳健原则所形成的“务实”精神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刚性监督作用。如果企业少报利润,就有偷逃税款的嫌疑,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反之,如果企业虚增利润,就要付出多纳税的代价,使经营状况本来不佳的企业雪上加霜。因此,不管企业财务如何变换手段,虚夸的会计利润都要过所得税这一关。从这种意义山说,税法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天然的制约、保护和监督功能。而企业会计制度从法律效力上对企业信息质量的保证能力就不如税法。
4.1两者的可靠性比较
财务会计的可靠性要求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税法则是在投资存续期间,年末确认 的投资收益应当在实际分配收益时确认;在投资收回或转让时再调整纳入应税所得。税务会计中的实际发生原则是企业所得税法关于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企业只有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才允许税前扣除。
4.2两者的相关性比较
财务会计的相关性要求财务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活着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满足会计核算的目的即有用性,即与使用者进行的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
税务会计的相关性是指在所得税计算时,税前扣除的支出必须是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即完全是出于政府征税的目的,纳税人可口出的费用从性质和来源上必须与其取得的收入相关,包括: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实际的经济利益的支出,如生产性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购买的原材料等;另一类是能给企业带来可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的支出,虽然企业的这类支出并不直接表现为现实的、实际的经济利益流入,但是如果这种支出所对应的收益是可预期的,那么这类支出也属于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如企业的广告费支出。即税务会计上所强调的相关,只与纳税相关,一项资产只有对最终的税收征管产生影响时,才能纳入考 虑的范畴。同是相关性,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中确实完全不同的涵义。
4.3两者在实质重于形式上的比较
实质重于形式是财务会计一个基本的会计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法律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而税务会计是以税法为基础的,税法中对任何涉税事项的确认、计量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必须有据可依,不能估计。税务会计“形式重于实质”,更加重视发票、合同等形式,它主要是指当纳税人的一项安排其形式与实质不一致时,应依据交易的真实本质重塑该交易,从而达到洞察交易的避税实质,确定纳税人的真实纳税义务。
通过上述比较,税务会计中的该原则运用与财务会计中该原则运用有三点不同:① 税法的刚性更强,该原则在税务会计中的运用受到税法的约束;② 该原则在税务会计中的运用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影响国家的税收收入;③ 在我国的税收实践中,该原则的应用主要侧重于防止因一些客观因素或
纳税人的刻意伪装而产生课税要件的外在形式与内在事实之间产生差异,从而导致税款流失,即其意义主要在于防止纳税人的避税与偷税。一次税务会计是无法完全承认财务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如果税务会计承认其计提的巨额坏账准备金,则所得税税基将受到严重的侵蚀。财务会计刻意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坏账准备,但税务会计一班是有限度地承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4.4两者的重要性比较
财务会计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可以适当简化处理。会计信息应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例如,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和不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而且重要性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管职业判断。
税法不承认重要性原则,即税务会计遵循法定性原则。在税收方面,由于税基的确定要求是固定的,企业在对资产进行计价时必须按照严格按照税收法律的规定进行认定,如企业所得税三档税率和减免政策,以及所得税法对亏损弥补年限的期限限制,都要求准确地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合理地施行相关政策,而且在做会计处理时不能够随意根据主管判断对某些决策影响较小或所占比例较小的资产进行忽略,即只要符合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收入,不论其业务事项是否重要,也不论其业务金额的大小,一律按税法规定计征税款。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差异 5.1两者历史成本原则的差异
财务会计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就必然带来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财务会计中,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的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大多会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进行修正。财务会计对计量属性的选择相对灵活。
而税务会计则坚定地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其原因在于税款的征纳是法律行为,其合法性必须有可靠的证据做支持。与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原则确实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等要素的价值,但是它的可靠性强,在涉税诉讼中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税法一般不会接受公允价值而放弃历史成本,除历史成本不存在时。
5.2两者在配比原则上的差异
财务会计核算中强调收入与费用的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某一特定时期的收入应当与取得该收入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税务会计中也有配比要求,但由于政策导向等因素可能导致不完全配比,因为纳税会计遵循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
同时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还表现在变更会计政策时,会计准则规定如果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并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调整为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而纳税会计规定纳税人不得因会计政策变更而调整以前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也不得因此而调整以前尚未弥补的亏损。
5.3两者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上的差异
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强调收入是否实际发生,以应收、应付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能使收入费用恰当的配比,会计上确认的收入不等于企业增加的现金流入量,会计上确认的费用也不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企业各期的会计利润不代表当期可支配的净现金资源,便于真正反映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相关和有用。且会计人员基于自身的理解或情况的特殊性,对某些相同的经济业务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法,以致出现不同的会计结果,这是会计方法灵活性和会计准则、制度具有弹性的正常表现。例如,确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最低付款额,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按照重要性原则,税务会计虽然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但为了体现税收强
制征收的特性,税务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在特定情况下要以收付实现制来修正,以保证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更加科学合理。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额并向税务部门申报,其会计处理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统一性,一般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也不允许在计算口径和方法上有悖于税法规则。例如,以融资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所以后的价值计量,这种规定体现了便于操作的特点,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又如,税法对于已经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应按照当年利润总额的12%之内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抵扣,这就是对权责发生制的部分否定。税务会计在规定各项目的征收细则时,则表现为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用,比应收应付标准更加准确,即操作简便,又可防止纳税人偷税漏税。
5.4税务会计特有的原则
5.4.1 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一项基本准则,是建立在税前扣除真实性和合法性原则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税前扣除的支出必须是合理的支出,否则要进行纳税调整。所谓“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合理性原则的规定赋予了税务机关相应的调整权,防止企业利用不合理的支出调节利润,规避税收,为全面加强我国反避税工作提供了依据。
5.4.2 纳税能力原则
税务会计上确认收入的实现主要考虑企业是否具备纳税能力,已具备纳税能力的应确认为收入,尚未具备纳税能力的可暂不确认。例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在财务会计上确认收入的时间为发出商品时,而税务会计以企业是否具备实际的纳税能力为标准来确认收入的实现,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纳税能力又不完全等同于税款支付能力,与企业的其他费用支出有所不同,税款支付必须全部是现金支出,因此,在考虑纳税能力的同时,也应考虑税款的支付能力。税务会计在确认、计量和记录收入、成本和费用时,应尽可能选择保证税款支付能力的会计处理方法。
5.4.3 政策导向性原则
税法制定的目的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税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体现。例如,为了维护法律体系所倡导的社会道德风尚,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税法规定不合法的罚款、罚金等不得税前扣除;为了保证国家税收利益,防止纳税人偷税、漏税,规定了扣除标准;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规定了税率优惠和加计扣除政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核算程序上的差异
财务会计规范化的程序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顺序。凭证、账簿额报表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税务会计核算的是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主要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确定计税依据,不同税金种类有不同计税依据,如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不含增值税的销售收入,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税所得等;计算税款,根据计税和税法规定税率以及减免条款,计算企业的税额;税款的申报、缴纳和清算;税款的账务处理,即对企业纳税活动做出真实的会计记录。尽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许多差异,但任何税务会计的处理结果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比如应纳所得税的计算一般是将会计利润加减相关调整项目后,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参 考 文 献
[1] 林翰文.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分析及协调路径[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09 [2] 郭方方.从新准咋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发展趋势[D].广东:东苑理工学院,2007 [3] 吴康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额差异及协调[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4] 李丹.从涉税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别[J].经济与法,2009.(4)[5] 陈慈.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中实质重于形式的运用比较[J].经济论坛,2010.(5)[6] 戴书龙.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差异[N].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7] 赵杰.浅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于联系[J].河北企业,2009.(3)[8] 姜永环.浅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J].集体经济,2010.(6)[9] 卢向东.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与协调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9.(11)
[10] 路静.从新准则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额发展趋势[D].河南省安阳鑫龙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10 [11] 彭梅.浅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N].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12] 王海.浅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N].财政监督,2007.(11)
[13] 沙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2009(3)[14]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5] 王红云.纳税会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第四篇:关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
关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
中文摘要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的紧跟脚步进行了更新。随着2007《新企业会计会计准则》以及2008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再次更新,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被再次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能正确区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
随着税法的不断完善与改革,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税务会计因此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为了现代会计的三大支柱。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解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实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相应对策,如何协调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使其符合经营管理,如何有效使税务会计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对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共性与区别
(一)两者的共性
1.税务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
在财务核算工作中,企业财务会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对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进而进行编制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税务会计则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在财务会计所编制的资料下进行了相关的税务调整,其根本数据则依据财务会计所做出的核算。2.相同的会计基本假设(1)会计主体假设相同。税务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是企业一般纳税人,即一个特定的具有一定独立经营能力的企业。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为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可以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如企业法人,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如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企业集团等。
(2)持续经营假设相同。两者都是假设企业在将来可预见的情况下,企业不会发生破产和清算,能一直进行合理的经营。
(3)会计分期假设相同。企业的会计分期即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下,财务会计对其经营时间进行一定的期间划分,以满足企业的持续权责发生制原则。而税务会计的分期即为纳税以及会计,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
(4)货币计量的假设相同。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下进行核算,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在国境内的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时必须将其他记账本位币折合成人民币方可有效,而税务会计的核算过程也是以人民币为货币计量单位。
3.核算原理与基本方法相同。二者的会计核算都经过设置账户,编制凭证,借贷记账,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核算,以及编制报表。二者的协调最终体现在企业所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中。(二)两者区别
1.依据不同。财务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根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以及组织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其准绳为《中华人面共和国会计法》。而税务会计的即依据企业所得税的规定,在相关税法的规定程序下进行税务核算。
2.目的不同。财务会计的目的是编制财务报表以及附注,向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债务人,投资者提供企业的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而税务会计的目的是通过编制纳税申报表为税务部门提供企业的纳税信息。
3.基础不同。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以应收应付作为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基础,对于当期的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款项是否收到,只要为当期,都应确认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能使收入与费用恰当的配比,合理的反应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使会计信息做到准确,真实、有用。而税务会计则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只要为当期现金收到或支出的款项均应计入当期的收入与支出,比财务会计更加简便的反应相关的支出与收入,同时能有效的防止企业偷税漏税
4.稳健态度不同。财务会计实行稳健原则,一般对企业的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进行充分考虑,而不预计可能企业的收入,使报表能正确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而不使报表使用者误解报表信息。税务会计一般不对未来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预计,除非已有证据客观反应某项业务在未来会发生,如坏账计提以及折旧计提。
5.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不同。在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一般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要素,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必须满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在编制利润表时则满足: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原则。而税务会计中的要素包括了应税收入,扣除费用,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其中应纳税额是核心,前三个因素都在为应纳税额的计算做准备。同时税法上的应税收入与会计上的收入,费用与扣除费用尽管在同意确定期间内也可能存在差异。在编制纳税申报表中,税务会计的四个要素构成了,应税收入-扣除费用=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来反应企业的计税过程。
6.程序不同。财务会计中,一般按照会计凭证到账簿到报表的程序编制,凭证、账簿、报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税务会计没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可以按照财务会计的程序进行,也可以在最后的财务报表根据相关税法,财经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编制纳税报表。
7.重要程度不同。税务会计要对纳税申报,税款减免,税款解交,税务统筹进行核算,而财务会计则没有把这些当重要的一部分。财务会计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而税务会计一般不考虑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
总而言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的关系,他们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能正确的利用他们之间的共性以及特性是我们为企业争取效益最大化基础。二. 两者在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从原有的高度重合发展到调整模式,并向着分离的模式的趋势发展。然而,就目前来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过度的分离。
(一)从我国的社会环境。
1.我国的法律环境影响着二者的发展。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模式的国家中,其经济法律一般来说相对完善,而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尚未完善,没有哪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来支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执行。
2.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所有制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以及投资者分散化,在企业经营中,投资者以及企业所有着对企业的会计枯计要求资本保全和防范措施,而政府则为了实现经济宏观调控要求企业及时的,足额的支付相关税费。两者要求的不同下,为了既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又能保证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正常的进行,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只能各取其所需,选择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道路。
3.企业的组织形式的的影响。在股份有限制的影响下,股东与潜在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完整准确要求更高,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反应和披露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财务会计在执行财务预算与决算时就以企业的股东以及潜在投资着为核心,难以避免会与税法存在冲突,最终导致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实行中存在明显差异。
4.我国企业规模的影响。大中型企业在会计核算和税务核算中一般能有自己的岗位分工,以及独立的核算机构,能更好的充分的反应两者在企业中的角色。而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大部分小型企业由于考虑成本的问题并没有合理的进行岗位分工,从而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并没有合理的划分。
(二)从成本效益问题
1.对财务会计成本的影响。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基础上,虽然两者的信息都是由企业提供,但是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二者的影响不同。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成本来说分离前后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而税务会计的信息的成本在二者分离后存在明显的差别税务会计在信息成本的明显提高主要因为财税分离下,我国的涉税会计并没有完整的核算规则,在财务报表中所得税的计算紧通过简单的应纳所得税带过,而其他税费则只在流动负债项目中简单的列示,同时,新的会计准则在对于存在税费计算的情况下一般以“税费忽略不计”而带过,这大大增加了税务会计在计算时进行税务核算的工作量,增加了成本。
2.对税务部门成本的影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分离与否,很大程度的决定了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成本和稽查成本。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模式下,由于税务会计为财务会计的一部分,其没有独立的核算体系,也就无法独立的提供给税务机关独立的关于税务核算的资料,这就使的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收征管时必须加大成本才能核算。
通过分析可知,我国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核算体系还不够系统的完善,两套制度在规定上存在背离,过度的只强调其各自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忽略了其共性,使两者在发展与实际工作中严重的影响纳税人与国家双方权利的和谐统一。
三.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办法
税务会计是在税务法规的不断完善中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会计类学科,她根植与财务会计,是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在一定时期的共同产物,财务会计师税务会计的前提、基础和依据,税务会计则是对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加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其关系,在财务会计编制的程序的基础上,利润的基础上进行税务的处理以及分析,而并不需要重新进行编制凭证到报表形成的过程。尽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中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不明显,但也必须做到有效的采取措施,使其能协调两者的关系。
(一)加快完善我国的税务法律法规。
新税制的实施,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原来规定的核算内容。特别是在价内税与价外税共存的情况下,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角色的互换,使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更加复杂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相当的企业难以熟悉角色的变换以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导致税务与财务一片混乱。完善我国的税务体制,可以将宏观税收学的概念转换成税法学的概念、原理和基础,使其能进一步的与相关会计原理与准则相结合,在应纳税款中能充分反映。同时也有利于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在管理层面上的结合,为企业财务与税务两方能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二)税务会计在核算中充分应用财务会计的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
如对应交税费与成本费用的核算,若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即能减少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两者的差异,又能体现其配比原则,谁受益谁承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的公平性。
(三)税务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在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只要没有发生所有权转移的过程,就不能确认收入的实现。而现行税法中明确规定了,只要所有权转移,不管是有无现金的流入或流出企业,都应当缴纳相关税费,如对外捐赠,或接受捐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税赋。税务会计应当实行保证所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客观的反应企业的状况,对于那些企业处于税务会计核算次要位置的问题,不影响税务资料的真实性的信息,税务会计可以适当的简化。
(四)税务机关重点关注稽查后的调账管理
在征管工作中,税务机关应根据税前列支项目调整和稽查补退税款所发生的企业应纳税额变化,将调账指导与监督工作纳入征管程序。要求税务会计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做到的充分应用会计知识,正确核算税收资金,完整地记录税收业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确保税收会计核算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对于存在税收会计核算比较混乱的情况,税务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约束范围和处罚措施,使税收会计核算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五)建立税务会计需人员素质的综合培养。
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准绳,同时遵守财经法规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保障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客观真实的完善。税务会计本身属于会计人员的一种,税务会计的会计、税务、法律知识综合素质则是税务会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证。一方面要加强税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接受教育、自我教育等形式,以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途径,以观念教育、规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内容,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和引导会计人员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树立职业道德信念,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税务会计职业道德自律建设。税务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自觉性,具有很强的自律性。税务会计人员要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要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遵守职业道德。
四.充分利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合理做
出税收筹划
企业的财务会计师对企业所有者,股东、债权人、债务人提供其财务信息,起到核算和监督的作用。税务会计不仅仅是对税务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而且能通过税负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纳税人更加明确地利用合法手段来达到少交税的目的。具体地说,是指企业税务会计依据税法的具体规定和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筹划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纳税活动,使之既依法纳税,又可享受税收优惠,实现企业少交税或不多交税、减轻税负的目的,而企业的税务核算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财务的管理以及资金运动的方式决定企业的财务杠杆。企业财务杠杆受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企业应支付的利息,以及所得税税率的影响。若企业财务处理时,能充分的进行合理的发挥税务会计的作用,调整企业的税费,在一定程度上能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以降低财务风险。
我国《企业增值税法暂行条例》规定,企业采用现销方式,收到货款或是取得索取货款的凭据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企业采用托收承付或是委托收款方式,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企业采用的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确认销售收入。由此可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产品销售策略选择适当的销售收入确认方式,尽可能的推迟确认销售收入,从而推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使其推迟缴纳所得税,这样可以视同国家提供的无息贷款,这一措施对企业来说,即可以使企业能有效的利用其资金,又不违反国家的税收政策。又如长期债券投资溢价、折价摊销方法的选择,企业进行长期债券投资时,其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投资于债券时,每期列作企业投资收益从而增大企业税前利润的债券利息收入为应计利息与当期应摊销溢价的差额或应计利息与当期应摊销折价的合计。由于采用直线法时,各期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额是均等的,故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也是均等的;而采用实际利率法时,各期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额均逐期增加,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则呈逐期减少或逐期增加的变化趋势。因此,当企业以溢价或折价方式购入除利息收入免税的国债以外的其他债券时,选择直线法摊销溢价或选择实际利率法摊销折价,可以在债券存续期内相对推迟投资收益确认的会计期间,由此减少前期所得税负担,以获取递延纳税利益。
由此可见,若企业能充分利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区别以及共性,为企业的财务与税务做服务,合理的为企业的税务进行筹划,发挥其各有的优势,使企业的在面对税赋时仍能使其价值最大化。
税务会计是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发展过程的共同产物,税务会计根植财务财务会计,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识别二者的关系,正确的对待两者的差异,找出相应的对策,使二者协调稳定的发展,并正确的运用其特性与共性,做出合理的税务筹划,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做出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刘晓鸣,高长宁.浅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9)(2)王敬华.浅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J].河北煤炭.2007(04)(3)罗琼,谭彤.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协调成本效益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4)万兰芳.税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3)(5)王岱.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J].内江科技.2007(09)
(6)王军.学习好 实施好新会计准则[J].财务与会计.2007(01)(7)侯丽华.浅谈新会计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与协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赵悦.(8)论我国适度分离的税务会计发展模式[J].西部财会.2011(08)
致 谢
感谢胡国强老师在百忙之中对论文的指导,以及对我所咨询的信息及时回复。谢谢您,您辛苦了!
第五篇:搬迁补偿款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比较
搬迁补偿款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比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信息来源:苏州市地税局
作者:张志忠
字 体:【大 中 小】
近年来,各地对原城区产业结构进行重新布局,不少企业因城市规划需要进行搬迁,收到政府拨付的搬迁补偿款。笔者在税务管理中发现,企业收到搬迁补偿款,帐务处理千差万别,表现为贷记“递延损益”、“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等,造成实务处理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在会计上统一搬迁补偿款处理方法。最近,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财会便[2009]35号),拟对企业取得搬迁补偿款会计处理方法予以明确,将有利于规范搬迁补偿款的核算。但由于税收上对搬迁补偿款的税务处理有特别规定,形成了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企业应善加甄别,以免带来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一、搬迁补偿款的会计处理
搬迁补偿款是由于政府市政规划等占用了企业的资源,为了弥补企业所产生的损失和持续再生产需要,政府按规定标准给予企业的补助和赔偿款,政府不因补偿而构成投资者。会计上关于搬迁补偿款的处理方法尚未统一,财政部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实务上企业结合自身适用的会计制度和取得的搬迁补偿款的不同情形,会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来说,搬迁补偿款作为一项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具有收益的性质,但因不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不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因此不能作为收入核算。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收到或应收的搬迁补偿款,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 “补贴收入”科目。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通常将搬迁补偿款视为政府补助,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核算。其中,企业收到或应收的与资产相关的搬迁补偿款,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递延收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与收益相关的搬迁补偿款,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按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在发生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未来期间,按应补偿的金额,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按收到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因此,企业将搬迁补偿款记入“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等核算方法,背离了搬迁补偿款的性质,也不符合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如专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以及从其他来源取得的款项。而资本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核算内容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其形成的主体与所有者或投资者紧密联系。《〈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应用指南》也明确规定,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政府与企业之间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政府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也属于资本性投入的性质。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因此,除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而收到政府从预算资金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作为资本公积处理外,企业通常不应将搬迁补偿款记入“专项应付款”、“资本公积”等科目。
二、搬迁补偿款的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因此,企业从政府处获得搬迁补偿款,无论是货币资金还是非货币资金,从性质和根源上均构成税收上的收入。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应按税收规定进行税务处理。考虑到企业取得搬迁补偿款将用于弥补搬迁损失和支付重建成本,为减轻企业税收资金占用负担,对将搬迁补偿款确实用于安排搬迁成本的,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按企业是否有搬迁规划,明确了具体的税务处理方法:
一是企业没有重置固定资产(用企业搬迁补偿款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或没有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没有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企业应以搬迁补偿款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将其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二是企业有相应的搬迁规划,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对取得的搬迁补偿款,准予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其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考虑到企业搬迁的阶段性需要,税收上制定了企业可以推迟(递延)确认收入的优惠政策。
为约束企业确实将搬迁补偿款用于再生产,税收对企业搬迁补偿款推迟确认收入在时间上作了限制性规定。即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搬迁补偿款暂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搬迁补偿款余额应并入完成搬迁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五年期满后,如果企业仍未完成搬迁,即使在搬迁规划确定的计划内,在规划搬迁次年起的第六年,也要将搬迁补偿款余额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纳税。
三、搬迁补偿款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比较
基于上述对搬迁补偿款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分析可见,搬迁补偿款具有补助和赔偿双重特征,其本质上构成企业的一项收益,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原则是一致的,或在收到当期确认收益,或递延以后确认收益。但在具体确认时,双方存在着一定差异:
1、搬迁补偿款确认的条件不同。根据政府补助具体准则推定,会计上确认搬迁补偿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能够满足政策性搬迁补偿所附条件,二是企业能够收到政府的补偿款。与会计确认条件不同的是,税收是在企业已经取得搬迁补偿款时才予以确认,未收到政府补偿款就不存在税务处理问题,更侧重于规范企业享受收入抵减和推迟纳税优惠的限制条件。确认时,需要重点审核企业有无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有无搬迁协议和搬迁计划,有无企业技术改造、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是否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技术改造、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和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等。
2、搬迁补偿款确认损益的方式不同。会计处理上,无论是适用会计制度还是遵循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均全额确认为收益,具有鲜明的“补助”特征,企业因搬迁发生的相应支出按常规进行成本费用核算,取得的搬迁补偿款属于企业的补助性收入,直接或分期结转收益,体现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税收处理上,对于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均按余额确认为收益,具有很强的“赔偿”性质,企业因搬迁发生的相应支出优先从取得的搬迁补偿款中开支,搬迁补偿款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其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3、搬迁补偿款推迟(递延)确认损益的时间不同。会计上对与资产相关的搬迁补偿款所确认的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结转损益,其分配期间与形成的资产使用寿命相一致;对与收益相关的搬迁补偿款所确认的递延收益,在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在发生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未来期间,按应补偿的金额确认损益,其确认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税收对搬迁补偿款确认收益的时间,则规定得非常明确和具体:企业没有搬迁规划的,收到搬迁补偿款的当年就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企业有搬迁规划并符合相应条件的,搬迁补偿款可以在规划搬迁次年起递延5年,超过5年的在第6年要将余额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企业实际搬迁规划期间不足5年的,则在完成搬迁活动的当年将余额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纳税。
4、搬迁补偿款使用后所形成的资产摊销或扣除的依据不同。会计上对企业搬迁后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等资产,与企业日常购置或建造资产的核算方式完全一致,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遵循会计制度和惯例的相关要求,因此使用搬迁补偿款所形成的资产,和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其他资产一样计算折旧或摊销。税收上对搬迁补偿款使用后所形成的资产摊销或扣除适用特别规定。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可知,搬迁补偿款不属于税法所列举的 “免税收入”(税法只明确四项内容)范畴,因而搬迁补偿款不确认收入的部分只能归属于税法上的“不征税收入”范畴,而不征税收入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或摊销支出税法规定不能在税前扣除。如果对企业搬迁补偿款形成的资产不折旧或摊销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势必会阻碍政府的搬迁规划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解决这一矛盾,国税函[2009]118号特别规定,对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补偿款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表面上看,会计与税法对利用搬迁补偿款所形成的资产均可以折旧或摊销计入损益,但由于税法对收入按差额计税,对搬迁补偿款不征税部分所形成资产的折旧或摊销扣除实质构成了一项优惠政策,企业应善加利用,做好纳税调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