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工时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2 16:1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损失工时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损失工时管理办法》。

第一篇:损失工时管理办法

--损失工时管理办法

1.目的:

为明确各类责任归属有利于将损失工时降至最低,从而有效管制成本,制定本办法.2.范围:

XX产品事业处各SBU制造处(部),直属零件制造部,直属处(部).3.参考文件:

进料管制程序()

4.定义:

损失工时: 指正常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人工或机器设备而没有产出的无效工时.5.职责:

5.1 装配及零件单位生产线长或操作人员

在生产过程中需依当班时间的异动作业状况及时如实的记录生产日报表及损失工时.5.2 装配及零件各线/课,部主管

5.2.1 负责确认生产日报表,损失工时填写的正确性.5.2.2 安排及时将生产日报表的详细细真实数据输入进 IEPCCU生产绩效系统.5.3 产品处IE

5.3.1 抽查生产日报表及损失工时损失项目填报的正确性.5.3.2 BY SBU或损失类别统计损失工时,针对损失工时状况综合分析,呈报BU及SBU各级主管.6.内容

6.1 依工令换线:

6.1.1 不同工令,不同系列或不同POS产品换线依IE所颁布换线工时计.6.1.2 同系列同POS产品换线依IE所颁布换线工时50%

计.以上由各SBU制造部签认吸收.6.1.3 由于急单插入造成二次上线,可加报一次换线工时,由提出单位签认吸收因漏排或排配不当造成,由责任单位签认吸收因物料损耗超过标准引重复换线的不可加报换线工时.6.1.4 机器设备故障:

损失工时=故障时间*受影响人数*30%

故障时间以线长通知生技时间为起点,IPQC确认质量合格为终点,并由生技记录在维修记录上.受影

响人数指故障机台,治工具(含)后工站排配表受影响人员.损失工时由生技课签认吸收.6.2 新产品量试:

6.2.1 新产品首次生产无效产出者:

损失工时=投入工时

实际发生之工时由制工课/装配制造部各吸收50%.(促进操作者缩短学习时间).6.2.2 新产品首次生产,有效产出者:

损失工时=投入工时-标准工时*量试产量

由制工课/装配制造部各吸收50%.6.2.3 新产品依工令第二次生产:

损失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量*40%

由制工课/装配制造部各吸收50%.6.3 新人训练:

6.3.1 新开生产线/新开生产线成立15(含)天均适用:

损失工时=投入工时*人数*15%

6.3.2 新进员工(以三天计):

损失工时=投入工时*新进人数*30%

由装配制造部认吸收为装配培训,促其培养部门独立经营精神.6.4 支持其它单位:

6.4.1 支持直接生产单位

a.同一SBU内部支持由被支持单位直接计入投入(投入=支持时间*支持人数),支持单位不计投入,支持及被支持单位均不得计损失工时.b.跨SBU支持,支持及被支持单位均不得计损失工时,但需另外填写“SSBU制造成本转嫁单”.6.4.2 支持间接单位依实际发生的时间计算,由被支持单位签认吸收(支持单位计投入):

损失工时=支持工时*支持人数

6.5 重工

6.5.1 成品FQC判NG,直接回原生产线重工,并计入损失工时,损失工时不转嫁:

他线重工,按支援计,被支援线别须计投入,但不得计入损失.6.5.2 成品判OK,客户退货或库存重工(原因同客户退货), 重工线别计损失工时.6.5.3 成品,半成品由于工程变更导致的损失工时依实际发生时间计.提出变更由提出单位吸收.客户提出可转嫁者转嫁客户,不可转嫁者制工签认,以上重工可吸收工时,签认时须注明原因.6.6 特采

6.6.1 来料合格,制成的成品特采出货后,客户退货所造成的损失工时由制工/品管各吸收20%,装配制造部吸收60%.6.6.2 来料特采后,制成的成品特采出货后,客户退货所造成的损失工时(因来料特采造成的)由特采申请

单位签认,外购者转厂商吸收,自制者,责任单位吸收70%,品管,制工各吸收15%.6.7 待料

依实际发生时间计,由责任部门吸收:

损失工时=待料时间*受影响人数

6.8 停工盘点

损失工时=影响时间*受影响人数

6.9 混料,发错料

指非供应厂商责任,否则以来件不良计,由责任部门签认吸收:

损失工时=影响时间*受影响人数(以标准工时为主)

6.10 停电,停气

依实际发生时间计,由造成事故责任的单位签认,吸收:

损失工时=影响时间*受影响人数(以标准工时为主)

6.11 教育训练

指以授课方式进行的停产教育训练,损失工时依实际发生时间计由训练中心签认,各部(课)内部吸收.6.12 工伤

依实际发生时间计,由责任单位签认,吸收.损失工时=受伤人数*受影响时间

6.13 制程异常

6.13.1 因自制零件不良造成的损失,由责任单位签认吸收.(损失部门须开出异常单,依实际数量,预估处理不良所需的工时)

6.13.2 因零件特采(自制)造成的工时损失,由责任部门吸收.6.13.3 因外购零件造成的损失工时,按来件不良处理.由制造单位提报给采购,向供货商索赔.6.13.4 制程不良需开出制程异常单,IE依实际情况,提供标准工时,生产单位必须依IE制定之标准工时提报损失工时.6.14 外购零件不良

IQC发出来件质量状况统计表及VDCS通知IE确定标准工时.IE定期发出不良项目与标准工时对照表

由此计算损失工时.6.14.1 需挑选类: 工时转由采购向供货商扣款:损失工时=标准工时*挑选数量

6.14.2 不得不增加异常工站者,需由制造单位提出申请,会签品管,制工及PM,经产品处主管核准后,由IE 依异常工站申请,确定标准工时.工时转由采购向供货商扣款.损失工时=异常工站标准工时*生产数量

6.14.3 特采零件造成的损失:

损失工时=实际发生损失工时

以上各项损失工时由采购签认吸收,依规定对厂商进行扣款处理,6.15 大扫除

依实际发生时间计:

损失工时=影响时间*参加人数

由各单位内部签认吸收.7.损失工时签认及转嫁一律以“SSBU制造成本转嫁单”将损失工时折合金额,转出方及转入方部级主管签认后,进行费用转嫁作业.(实际发生的损失工时将不被扣除,以反映实际生产状况)

8.本办法自核定之日起实施.9.附表:

SSBU制造成本转嫁单

由于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对项目和任务的工作量(工时)进行管理,在网上搜到了你们的网站。最初是非常兴奋的,不过简单注册和测试了一下,感觉还存在些问题,而且主要是在管理思路和逻辑上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可能是我对你们的系统还不熟悉造成的,如果是这样也请给我指正),希望能够沟通一下,你们能够把这个软件做得更好。至少能够满足我的需要,呵呵。

1.主动工时管理:你们实现的这个工时管理只是简单的记录每个人在某项任务上干了多长时间,这种管理方式很多公司都用,以前我也曾经用过,但是效果是不太好的,因为大家可以自己编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情,所以我后来逐渐改变了工时管理的策略。一个项目首先进行任务分解并作项目计划(这件事有MS Project就足够了),任务要分细到一个人负责,然后确定每个任务的工作人日,由于项目计划在开发过程中是会调整的,所以任务只确定预计开始时间和预计结束时间供提醒开发人员,然后把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开发人员去开发。这样每个开发人员事实上被分配了工时,我对开发人员的考核变为一年内完成了多少工时的任务,这样对工时的管理就更主动了。你们现在实现的是一种被动式的工时管理,即先写任务然后由开发者记录我用多长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但是这样其实无法考核开发人员!因为开发人员可以填写虚假的开发时间数,有些人看起来使用很多时间,其实可能是假的。

2.感觉你们做的文件管理有些类似与VSS,总的感觉是做的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还是劝你们不要在这方面多花精力。因为这方面VSS和CVS等已经做的很好了,这就好像你们不必在网上做项目计划一样,因为MS Project已经做的很好了,提供网上共享我看就足够了。

3.系统在批量处理方面有待加强,很多内容都必须一条一条添加,下率较差。不过最重要的是第一条,因为这个决定我能否使用你们的系统,你们现在这种管理理念我是不会使用这个系统的。热切希望你们能够改进此点。

第二篇:公司工时制度管理办法

公司工时制度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工时制度管理,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保障员工的合法休息权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有关子公司、各分公司、部门及公司直管项目部内与公司建立正式劳动关系,且签订全日制用工合同的在岗职工。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施工生产要求与各类岗位特点,对公司各类人员分别实行标准工时制度、不定时工时制度以及综合计算工时制度。第三条标准工时工作制度的管理

标准工时工作制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员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

1、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人员范围

公司除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以外的其他与公司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员工,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

2、对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的员工,各单位、各部门应严格控制员工加班及延长工时工作。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加班的,应履行加班审批手续,做好加班记录。

3、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员工加班后,原则上应由各单位安排员工调休。如无法安排调休,双休日加班的,按员工本人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200%支付加班工资;在法定节假日加班的,按员工本人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300%支付工资。第四条不定时工作制度的管理

不定时工作制是指企业因生产特点,需要安排员工机动作业,无法实行标准工时制度,采用不确定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1、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人员范围

由于工作突发性、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强,不适宜规定固定工作时间的,实行不定时工作制。主要适用以下人员:

1)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其专职秘书、专职司机; 2)市场营销人员、物质采购供应人员、清欠人员。3)从事长途运输的司机、装卸、押运人员,小车司机。

4)其他因工作特殊,不适宜规定固定工作时间,需机动作业的人员。

2、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在法定节假日由单位安排员工工作的,按员工本人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300%支付工资。

第五条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的管理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企业因工作性质特殊或者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需要安排职工连续作业,无法实行标准工时制度,采用的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1、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人员范围由于受市场、生产工艺、设计、设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季节和天气、工期及交货期等客观条件限制,需要在一定时期内相对集中地连续性工作的人员,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主要适用以下人员:

1)从事建筑安装现场施工、设备检修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作业人员,以及直接为其提供支持、服务的管理、辅助及后勤服务等人员; 2)仓库保管员、门卫、保安部门外勤等值班人员; 3)设备材料接运及装卸人员;

4)其它受自然条件或客观条件限制,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人员。

2、为保证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以及保障职工休息权利,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工程项目具体情况,以及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公司对实行综合工时制的岗位,综合计算工时周期为一年。各单位也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分别以为季、半年、年或者项目工期,确定综合计算工时周期。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人员,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3、在综合工时计算周期内,各单位应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的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4、确因生产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调休的,员工实际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而且延长工作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超出部分必须由各单位在施工生产淡季安排员工调休。在综合计算工时周期内员工实际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按员工本人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150%支付工资。由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员工工作的,按员工本人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300%支付工资。第六条为兼顾员工与企业双方的利益,既保证员工休息休假权利又保证企业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员工,各单位应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合理安排内部劳动组织和员工工作时间。在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员工意见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方式,确保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第七条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确定原则

1、对于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度人员,其加班工资计算基数按员工本人岗位工资标准确定(不包括效益奖、工龄工资、职称工资、技能工资以及各类津贴补贴等,下同)。

2、对于实行协商工资制度的管理人员,其加班工资计算基数,比照公司机关同岗级人员的岗位工资标准确定。对于实行协商工资制度的后勤辅助岗位人员,其加班工资基数按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3、对于实行定额计件以及其他各种形式承包工资制度的作业人员,在综合计算工时周期内员工实际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且无法安排调休的,对其超过法定工作时间以外部分,各单位可采用调整定额单价及承包价格的方式支付加班工资,或按本人岗位工资确定加班基数支付加班工资,也可以由各单位同员工集体协商确定加班工资计算基数支付加班工资。

4、对于加班工资基数另有约定的,按约定执行。

5、上述各类加班工资基数确定,均不应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第八条各单位可根据本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特点严格按岗位加以确认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岗位范围。在听取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经基层工会的同意,制定本单位的实施细则,并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三篇:检修班工时、业绩考核管理办法

检修班工时、业绩考核管理办法

目前检修工时考核办法已经试运行了3个多月,在执行过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工时考核办法,现对试运行阶段的管理办法进行修改。新的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2月份开始执行。

具体如下:

一、工时考核及管理办法

1、平均月奖600元,其中基本奖为400元,200元作为工时奖。个人最高工时奖为350元,但由于工作需要导致个人本月工时特别多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加奖。

2、工作基本按照轮流原则进行安排,但上月月奖低于平均奖和本月在同工种中工时最低组员,可以要求优先安排。

3、工时表上墙,做到当天记录统计。对于临时安排的工作下班前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开好工时。

4、年休假及公出人员的工时核算,按照本工种月底日平均工时作为补偿工时。如:钳工月底共600工时,本月实际工作日为22天,那么日平均工时为:600÷6÷22=4.5工时/日。

5、上班时间除单位安排的培训、学习计算入工时外。另外如个人技能鉴定培训等无工时,原则上应在业余时间上课。节假日享受3倍工资的工作,不计入工时。

6、在工作中出现故意拖延时间或者检修质量差返工等情况,不体现工时,同时奖金考核按相关规定执行。

7、如对技术人员开出工时有异议,可在开出工时一周内要求相关技术人员重新评估工时,工时开出一周后不允许重新评估工时,为了对所有组员公平,工时结算的最后两个工作日禁止对工时的重新评估。

8、对于双休日或晚上因设备抢修需要到单位加班的组员,加奖20元/次,加班8小时内算8工,8-16小时内按16工计算。

二、业绩考核办法

1、按工作量、工时多少及工作质量和劳动纪律遵守情况评定组员的业绩分数。

2、违反劳动纪律、迟到、早退的业绩考核按相应规定进行。

3、请小假(离岗)每月不得超过三次,若超出三次,将按每次20元进行考核。上午请小假不得超过1小时。

4、组员补休必须在有补休的情况下休息,否则按事假考勤。

5、拒不执行工作任务,或讨价还价的扣当月奖50元/次,第二次将不再分配工作。

6、卫生值日人员必须认真做好清洁工作。

7、其他违反厂纪、厂规情况的按照相应规定进行考核。

8、对于宣传报道或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加奖20元/次。

第四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2011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

(2011年7月27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1年第4号公布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审慎监管,提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增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不包括在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不得低于银行业监管机构设定的监管标准。

第二章

监管标准

第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设置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考核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

贷款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

第七条

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该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第八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分类偏离度、贷款损失变化趋势等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业务特点、贷款质量、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贷款分类偏离度、呆账核销等因素对单家商业银行应达到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差异化调整。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行业监管机构资本充足率管理有关规定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资本属性。

第三章

管理要求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对管理层制定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及其重大变更进行审批,并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负最终责任。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管理层负责建立完备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贷款风险的管理制度,审慎评估贷款风险,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充分覆盖贷款风险。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应当包括:

(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政策、程序、方法和模型;

(二)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和监督机制;

(三)贷款损失、呆账核销及准备计提等信息统计制度;

(四)信息披露要求;

(五)其他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识别、计量和数据信息等方面为贷款损失准备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半、财务报告中披露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

(二)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三)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第四章

监管措施

第十七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评估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与相关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将评估情况反馈董事会和管理层。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月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提供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贷款损失准备期初、期末余额;

(二)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三)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期初、期末数值。

第十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与外部审计机构沟通信息,掌握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调整情况和相关意见。

第二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对贷款损失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和分析,为科学设定和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按月对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监测和分析,对贷款损失准备异常变化进行调查或现场检查。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将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为风险监管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连续三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并提出整改要求;连续六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经检查认定商业银行以弄虚作假手段达到监管标准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相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之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确定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3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6年底前达标,2016年底前未达标的,应当制定达标规划,并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最晚于2018年底达标。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11年第4号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10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主席 刘明康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审慎监管,提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增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不包括在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不得低于银行业监管机构设定的监管标准。

第二章 监管标准

第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设置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考核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贷款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

第七条 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该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第八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分类偏离度、贷款损失变化趋势等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业务特点、贷款质量、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贷款分类偏离度、呆账核销等因素对单家商业银行应达到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差异化调整。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行业监管机构资本充足率管理有关规定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资本属性。

第三章 管理要求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对管理层制定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及其重大变更进行审批,并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负最终责任。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管理层负责建立完备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贷款风险的管理制度,审慎评估贷款风险,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充分覆盖贷款风险。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应当包括:

(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政策、程序、方法和模型;

(二)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和监督机制;

(三)贷款损失、呆账核销及准备计提等信息统计制度;

(四)信息披露要求;

(五)其他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识别、计量和数据信息等方面为贷款损失准备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半、财务报告中披露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

(二)本期及上年同期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三)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第四章 监管措施

第十七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评估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与相关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将评估情况反馈董事会和管理层。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月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提供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贷款损失准备期初、期末余额;

(二)本期计提、转回、核销数额;

(三)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期初、期末数值。

第十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定期与外部审计机构沟通信息,掌握外部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调整情况和相关意见。

第二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对贷款损失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和分析,为科学设定和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按月对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监测和分析,对贷款损失准备异常变化进行调查或现场检查。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将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为风险监管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连续三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并提出整改要

求;连续六个月低于监管标准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经检查认定商业银行以弄虚作假手段达到监管标准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相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之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确定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3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于2016年底前达标,2016年底前未达标的,应当制定达标规划,并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最晚于2018年底达标。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损失工时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损失工时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税收法律、法规规定,2009年5月4日,国家税......

    J综合工时文书管理办法08-25[5篇范文]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社局发〔2008〕25号 关于印发《天津市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和不定时工作制行政许可文书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第十七条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是指司法机......

    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金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规范呆账损失的税前扣除,增强企业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

    工时管理制度(本站推荐)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工时管理办法 本单位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后将对反应工、投料工、包装工、搬运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本单位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采用以年为周期......

    标准工时

    总结: ① 标准工时制是依据工人生产效率高于标准水平的百分比付给工人同等比例奖金。 ② 优点:便于计算、易于理解和接受。 ③ 缺点:员工往往仅仅关注产出规定数量的产品(提高生......

    工时制度

    所谓计件工作时间是指以劳动者完成一定的劳动定额为标准工作时间。依《劳动法》第37条的规定,实行计件工作的用人单位,必须以劳动者在一个标准工作日(每日8小时)和一个标准周(一......

    工时制度

    工时制度 一、各种工时制 1、标准工时制 标准工时制是指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时间。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