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规则议
议事规则
发布部门:贵州省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发布文号:
分类导航:所属类别:地方法规规章
发布日期:2000-09-29关键字:
【阅读全文】
铜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议事规则
(1989年3月1 5日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2000年9月29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实际需要,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议题、决定问题应当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保障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第二章 会议召开
第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有特殊需要时,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召集并主持,主任可以委托副主任召集、主持会议。
第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必须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
第五条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拟定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
第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应在会议举行的30日以前,将开会的日期、建议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通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国家机关。会议前两天召开主任会议,审议各项议程 1
准备情况。临时召集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临时通知。
第七条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以及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会议。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各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列席会议。
部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或副主席1人列席会议;必要时,市人大常委会可以邀请有关的省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列席会议。
根据需要,还可邀请市人民政协和人民团体负责人列席会议。
第八条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召开全体会议。
第九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议案或有关工作报告进行审议时,通知有关工作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年度议题计划,由各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室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协商提出,经办公室综合后,报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定。年度议题计划在执行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分调整。
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除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请假经批准的以外,不得缺席。
第十二条 经主任会议批准,新闻记者可以旁听市人委会会议。
第三章 议案的提出和审议
第十三条 主任会议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市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市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工作委员会初审,向主任会议提出报告,再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市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工作委员会初审,向主任会议提出报告;不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议案,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议案人或提议案单位说明。
提议案单位或提议案人须于会前1 5天将议案报告和有关材料送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第十四条 主任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代市人大常委会拟定议案草案,并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作议案说明。
第十五条 对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议案,提议案单位或提议案人应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书面说明。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应当作必要的调查研究,进行初步审查,写出初审报告,向主任会议报告,并提供有关的资料。
第十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关于议案的说明。
提议案的单位的负责人和联名提议案人中的第一提议案人可以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议案作补充说明。
第十七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提出的修改意见,由提议案单位或提议案人负责修改,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将修改案进行再审,向主任会议提出再审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下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十八条 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议案,在交付表决前,提议案单位或提议案人要求撤回的,经主任会议同意,对该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九条 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的议案,在审议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任会议提出,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同意,可暂不进行表决,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同提议案单位或提议案人进一步修改,并向主任会议提出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二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根据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
主任会议或者1/5以上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议案。
第四章 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
第二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向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其工作报告材料需于会前10天送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主任会议可以决定将工作报告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向主任会议报告。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市长或副市长向市人大常委会作报告工作,必要时可以委托其职能部门负责人报告。
第二十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工作报告时,应就属于市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交有关国家机关办理,并将办理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工作报告提出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或决定。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委托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草拟重大问题的决议、决定草案。第二十五条 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市人大常委会应听取其执行情况的报告,监督决议、决定的执行。
第五章 人事任免
第二十六条 人事任免必须遵照宪法、地方组织法和贵州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条例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凡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任免的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请机关要认真审查,提出任免理由的报告,并附上被任免人员的简历和主要>绩考核材料,于会前l 5日送到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工作委员会。
第二十八条 人事任免案先由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工作委员会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进行初步审查,向主任会议提出初审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审议任免案,必要的时候,提请任免的机关负责人应当到会回答询问。
第二十九条 对审议提请任命的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经提请机关考核已有结论的问题,不再审议;如发现确有新的问题,不宜任命的,应退回提请机关予以核实。
被提请任命的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须进行法律法规知识考试,符合任职条件的,予以任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要向市人大常委会作述职报告。
第六章 质 询
第三十条 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对市人民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违反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问题,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质询案。
质询案必须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第三十—条 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市人大常委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审议或者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主任会议认为不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质询案,应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说明。
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审议质询案时,提案人可以出席会议,发表意见。
经审议的质询案,是否交受质询机关答复,由主任会议决定。
第三十二条 主任会议决定要答复的质询案,用质询通知书将质询的内容、答复的时间等事项通知受质询机关,由受质询机关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以书面形式答复的,必须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签署,并印发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
第三十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受质询机关的答复后,多数成员认为不满意的,可以要求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必要时,市人大常委会可以作出决定,交受质询机关执行。
第七章 发言和表决
第三十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在市人大常委令会议上的发言,不受法律追究。
第三十五条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不超过10分钟,对同一问题的再次发言,不超过5分钟。事先提出要求,经会议主持人同意的,可以延长发言时间,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第三十六条 通过决议、决定,表决议案由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赞成通过。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第三十七条 交付表决的案议,有修正案的,先表决修正案。
第三十八条 人事任免案逐人表决,根据情况也可以合并表决。
第三十九条 市人大常委会表决议案,通过决议、决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第四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市内重大事项的意见,以决议、决定的形式表示;审议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以市人大常委会纪要或审议意见书表示。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党 委 会 议 事 规 则 - 副本
党委会议事规则
党 委 会 议 事 规 则
第一条 为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党委工作运行机制,规范党委会议事行为,更好地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公司改革和发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依照《党章》、《公司法》和公司实际制定,是公司党委研究决策问题的基本规范。
第三条 党委会议事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严格按照《党章》、《公司法》等相关法规和公司实际研究决定问题。
(二)坚持党委集体领导,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策的原则。(三)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决议。(四)坚持议事质量和议事效率相统一,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第四条 党委会由党委书记召集和主持,党委书记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可以指定党委副书记召集和主持。
第五条
党委会的主要职责:
(一)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指示,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公司的贯彻执行。
(二)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动员员工积极参与公司建设,完成改革与发展任务。
(三)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并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相结合。加强公司领导班子建设,同董事会、经理班子一起做好公司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选拔、考核、任用和监督工作。
(四)加强公司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
(五)领导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
(六)全心全意依靠企业员工,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员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领导公司职代会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党委会议事规则
第六条 党委会研究决定以下事项:
(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在公司贯彻落实的意见和措施。
(二)公司党委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和重大活动部署。
(三)公司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四)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培养、教育、考核、监督的规划、计划和重要措施,上级任免行政人员和机关中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推荐,党委权限内管理人员任免、调动和奖惩。
(五)党内表彰、奖励和重大先进典型的树立、宣传。(六)党的自身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七)党员代表大会、党员代表会议、党员大会需要研究的重要事项。(八)公司党群组织及工作机构的设置、调整和人员编制及其管理者的任免、奖惩。
(九)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十)公司职代会和工会、共青团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十一)以公司党委名义向上级党组织的请示、工作汇报,向所属党组织发布的重要文件。
(十二)其它由党委会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党委会对提交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决定的以下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公司《章程》的拟定或修改。
(二)公司经营方针、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方案。(三)公司财务预决算、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中的重大问题。(四)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选拔使用和奖惩。(五)公司重要改革方案和重要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六)涉及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第八条 党委会研究议题提出的程序:
(一)公司党委会由党群工作部负责组织筹办,会议议题收集、送审、下发会议通知、做好会议记录、整理存档和形成会议纪要。并负责会议决定的有关事项的督办。
(二)需由党委会研究、讨论、决定的议题,行政工作由公司办公室汇总,分
党委会议事规则
管领导审核,董事长、总经理同意;党务工作由党群工作部汇总,经分管领导同意,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审定。党委书记与董事长、总经理先行沟通。对拟上会议题未取得一致意见,可暂缓上会。
(三)对已审定拟上会的议题,一般由党群工作部提前二天到三天通知党委委员。重要议题附书面材料。需党委会讨论批转的文件,由党群工作部或会同有关部门起草。
第九条
党委会参与公司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一)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就拟决策的议题先行沟通。
(二)党委就与董事会、经理层沟通的事项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必要时先行召开党委会集体研究,形成组织意见和建议。
(三)党委委员参加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决定重大问题的讨论,并积极发表党委形成的组织意见和建议。
(四)重大问题决策后,要发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员工贯彻实施,保证决策落实。
第十条 党委会参与公司人事权限范围内行政管理人员任免法定决策的程序: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按相关规定由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提名,提名前与党委书记就拟任免管理人员的事项先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党委会集体讨论提出意见,董事会或总经理按照法定程序决定任免。提交会议研究之前,应先征求纪委意见。
第十一条
党委会议一般一个月召开一次,必要时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决定随时召开。会议由党委书记召集并主持。鉴于党委委员与董事会、经理层领导人员交叉任职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和为了提高议事效率,党委会在单独例会议事外,经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协商沟通,可与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合并联席召开,按照“充分酝酿,会议讨论,集体决策,分别体现,分头落实”的要求实施。
第十二条 党委会议的出席和列席:
(一)召开党委会议时须有半数以上党委委员到会;需要作出决议或讨论重大事项、重要人事问题时,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党委委员到会。召开党委会时党委委员一般不得缺席,党委委员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党委会者,需提前向会议召集人请假,其意见可用书面形式表达。党委会所研究的议题,涉及党委成员及其亲属时,本人应回避。
党委会议事规则
(二)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列席党委会议。其他需要列席会议的人员由主持人根据会议内容确定。列席人员在讨论有关事项时可发表意见,但无表决权。
第十三条
会议需要表决时,到会党委委员一人一票,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党委人数的半数为通过。未到会党委委员的书面意见应计入票数。会议决定多项事情时,应逐项表决。
第十四条
党委会讨论重要人事事项,党委委员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保留意见或缓议等明确意见,以到会成员多数通过形成决定。如果原拟人选被否决,应按程序重新拟定人选下次再议。会议一般不讨论临时动议的问题。会议坚持正常的回避制度。
第十五条
党委会议在重大问题上发生争论和意见分歧,除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人的意见执行外,一般应暂缓作出决定。要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后再表决,必要时可请求上级党组织裁决。
第十六条
党委会议形成的记录,尤其是对重大问题的表决意见和决议要准确、真实、清晰,并经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审签后存档。党委会研究确定的重大事项,以党委文件发布;一般事项以党委便文或部门文件发布。需要党政联合发文的事项,应以主办方发文。
第十七条 党委会议结束后,由党群工作部将会议确定的议题分送和转告缺席的党委委员,其中人事事项由参加会议的人事部门负责人转告。
第十八条 党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要按照党委委员分工抓好督促落实,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力,出现问题造成后果的责任人要追究责任。
第十九条 对党委会形成的决议、决定,党委委员必须坚决执行。在执行中发现新问题或不同意见,或难以贯彻落实的,分管的党委委员应做好协调工作,并及时向党委汇报。个人如对决议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可以提请下次会议复议,也可以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但在党委没有作出新的决议之前,不得违背党委已形成的决议。
第二十条 严格执行保密制度。除会议决定可以传达或公开的内容以外,与会人员要严格保密,对失密、泄密者要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第二十一条
本规则原则上适用于公司党委。基层单位可参照本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篇:《事规》
《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2007年9月1日起实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及时准确调查处理铁路交通事故,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铁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务院《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铁路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冲突、脱轨、火灾、爆炸等影响铁路正常行车的事故,包括影响铁路正常行车的相关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或者铁路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与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牲畜及其他障碍物相撞的事故,均为铁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事故)。
第三条 国家铁路、合资铁路、地方铁路以及专用铁路、铁路专用线等发生事故的调查处理,适用本规则。第四条 铁道部、铁路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安全监管办)要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发生事故后应当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及时组织、参与事故的调查处理。
铁道部、安全监管办的安全监察部门负责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的日常工作。
铁道部、安全监管办派驻各地的安全监察机构,依据本规则的规定,分别承担铁道部、安全监管办指定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五条 铁路运输企业及其他相关单位、个人应及时报告事故情况,如实提供相关证据,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工作。
第六条 事故调查处理应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为准绳,认真调查分析,查明原因,认定损失,定性定责,追究责任,总结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第二章 事故等级
第七条 依据《条例》规定,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四个等级。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事故:
(一)造成30人以上死亡。
(二)造成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
(三)造成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四)繁忙干线客运列车脱轨18辆以上并中断铁路行车48小时以上。
(五)繁忙干线货运列车脱轨60辆以上并中断铁路行车48小时以上。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事故:
(一)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二)造成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
(三)造成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四)客运列车脱轨18辆以上。
(五)货运列车脱轨60辆以上。
(六)客运列车脱轨2辆以上18辆以下,并中断繁忙干线铁路行车24小时以上或者中断其他线路铁路行车48小时以上。
(七)货运列车脱轨6辆以上60辆以下,并中断繁忙干线铁路行车24小时以上或者中断其他线路铁路行车48小时以上。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事故:
(一)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二)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三)造成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四)客运列车脱轨2辆以上18辆以下。
(五)货运列车脱轨6辆以上60辆以下。
(六)中断繁忙干线铁路行车6小时以上。
(七)中断其他线路铁路行车10小时以上。第十一条 一般事故分为:一般A类事故、一般B类事故、一般C类事故、一般D类事故。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构成较大以上事故的,为一般A类事故:
一般A类事故共12条。其中原重大8条,大事故1条,险性1条,新增2条。A1.造成2人死亡。(新增)
A2.造成5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原重大)
A3.造成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原重大)
A4.列车及调车作业中发生冲突、脱轨、火灾、爆炸、相撞,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
A4.1繁忙干线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3小时以上6小时以下,双线行车中断2小时以上6小时以下。(原重大)
A4.2其他线路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6小时以上10小时以下,双线行车中断3小时以上10小时以下。(原重大)
A4.3客运列车耽误本列4小时以上。(原重大)A4.4客运列车脱轨1辆。(原险性)A4.5客运列车中途摘车2辆以上。(原重大)A4.6客车报废1辆或大破2辆以上。(原重大)A4.7机车大破1台以上。(原重大)A4.8动车组中破1辆以上。(新增)A4.9货运列车脱轨4辆以上6辆以下。(原大事故)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构成一般A类以上事故的,为一般B类事故: 一般B类事故共10条,其中原大事故5条,新增5条。B1.造成1人死亡。(新增)B2.造成5人以下重伤。(新增)
B3.造成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大事故)
B4.列车及调车作业中发生冲突、脱轨、火灾、爆炸、相撞,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 B4.1 繁忙干线行车中断1小时以上。(原大事故)B4.2 其他线路行车中断2小时以上。(新增)B4.3 客运列车耽误本列1小时以上。(新增)B4.4 客运列车中途摘车1辆。(原大事故)B4.5 客车大破1辆。(原大事故)B4.6 机车中破1台。(原大事故)B4.7 货运列车脱轨2辆以上4辆以下。(新增)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构成一般B类以上事故的,为一般C类事故: 一般C类事故共25条。其中原险性事故13,新增12条 C1.列车冲突。(原险性)C2.货运列车脱轨。(原险性)C3.列车火灾。(新增)C4.列车爆炸。(新增)C5.列车相撞。(新增)
1.1.C6.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原险性)1.2.C7.向占用线接入列车。(原险性)1.3.C8.未准备好进路接、发列车。(原险性)1.4.C9.未办或错办闭塞发出列车。(原险性)1.5.C10.列车冒进信号或越过警冲标.(原险性)1.6.C11.机车车辆溜入区间或站内。(原险性)
1.7.C12.列车中机车车辆断轴,车轮崩裂,制动梁、下拉杆、交叉杆等部件脱落。(原险性)1.8.C13.列车运行中碰撞轻型车辆、小车、施工机械、机具、防护栅栏等。设备设施或路料、坍体、落石。(原险性)
1.9.C14.接触网断线、倒杆或塌网。(原险性)
1.10.C15.关闭折角塞门发出列车或运行中关闭折角塞门。(原险性)1.11.C16.列车运行中刮坏行车设备设施。(原险性)
1.12.C17.列车运行中设备设施、装载货物(包括行包、邮件)、装载加固材料(或装置)超限(含按超限货物办理超过电报批准尺寸的)或坠落。(新增)
1.13.C18.装载超限货物的车辆按装载普通货物的车辆编入列车。(新增)1.14.C19.电力机车、动车组带电进入停电区。(新增)1.15.C20.错误向停电区段的接触网供电。(新增)1.16.C21.电化区段攀爬车顶耽误列车。(新增)1.17.C22.客运列车分离。(新增)
1.18.C23.发生冲突、脱轨的机车车辆未按规定检查鉴定编入列车。(新增)1.19.C24.无调度命令施工,超范围施工,超范围维修作业。(新增)1.20.C25.漏发、错发、漏传、错传调度命令导致列车超速运行。(新增)
2.1.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构成一般C类以上事故的,为一般D类事故: 一般D类事故共21条。其中原一般事故14条,新增7条。D1.调车冲突。D2.调车脱轨。D3.挤道岔。D4.调车相撞。(新增)
D5.错办或未及时办理信号致使列车停车。D6.错办行车凭证发车或耽误列车。D7.调车作业碰轧。D8.货运列车分离。
D9.施工、检修、清扫设备耽误列车。
D10.作业人员违反劳动纪律、作业纪律耽误列车。D11.滥用紧急制动阀耽误列车。
D12.擅自发车、开车、停车、错办通过或在区间乘降所错误通过。D13.列车拉铁鞋开车。(新增)
D14.漏发、错发、漏传、错传调度命令耽误列车。D15.错误操纵、使用行车设备耽误列车。
D16.使用轻型车辆、小车及施工机械耽误列车。D17.应安装列尾装置而未安装发出列车。(新增)D18.行包、邮件装卸作业耽误列车。(新增)D19.电力机车、动车组错误进入无接触网线路。(新增)D20.列车上工作人员往外抛掷物体造成人员伤害或设备损坏。(新增)
D21.行车设备故障耽误本列客运列车1小时以上,或耽误本列货运列车2小时以上固定设备故障延时;影响正常行车2小时以上(仅指正线)。(新增)
第十六条 铁道部可对影响行车安全的其他情形,列入一般事故。
第十七条 因事故死亡、重伤人数7日内发生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变化的,相应改变事故等级。
第三章 事故报告
第十八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的铁路运输企业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应当立即向邻近铁路车站、列车调度员、公安机关或者相关单位负责人报告。有关单位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将事故情况向企业负责人和事故发生地安全监管办安全监察值班人员报告,安全监管办安全监察值班人员按规定向安全监管办负责人报告。第十九条 铁路运输企业列车调度员要认真填写《铁路交通事故概况表》(安监报1),分别向事故发生地安全监管办安全监察值班人员、铁道部列车调度员报告。
事故发生地安全监管办安全监察值班人员接到安监报1或现场事故报告后,要立即填写《铁路交通事故基本情况表》(安监报3),并向铁道部安全监察司值班人员报告。报告后要进一步了解事故情况,及时补报安监报3。
第二十条 涉及其他安全监管办辖区的事故,发生地安全监管办安全监察值班人员应及时将安监报3传送至相关安全监管办的安全监察部门。
第二十一条 铁道部列车调度员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及时收取或填写安监报1,并立即向值班处长和安全监察司值班人员报告;值班处长、安全监察司值班人员按规定分别向本部门负责人、铁道部办公厅部长办公室报告,由部门负责人向部领导报告。事故涉及其他部门时,由办公厅部长办公室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
第二十二条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由铁道部办公厅负责向国务院办公厅报告,并通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有关部门。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或者有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安全监管办应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第二十三条 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区间(线名、公里、米)、线路条件、事故相关单位和人员。
(二)发生事故的列车种类、车次、机车型号、部位、牵引辆数、吨数、计长及运行速度。
(三)旅客人数,伤亡人数、性别、年龄以及救助情况,是否涉及境外人员伤亡。
(四)货物品名、装载情况,易燃、易爆等危险货物情况。
(五)机车车辆脱轨辆数、线路设备损坏程度等情况。
(六)对铁路行车的影响情况。
(七)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八)应当立即报告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四条 事故报告后,人员伤亡、脱轨辆数、设备损坏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补报。第二十五条 事故现场通话按“117”立接制应急通话级别办理。第二十六条 铁道部、安全监管办、铁路运输企业应向社会公布事故报告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四章 事故调查
第二十七条 特别重大事故按《条例》规定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第二十八条 重大事故由铁道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组组长由铁道部负责人或指定人员担任,安全监察司、运输局、公安局等部门和铁道部派出机构、相关安全监管办等部门(单位)派员参加。
第二十九条 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安全监管办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组组长由安全监管办负责人或指定人员担任,安全监管办安全监察部门、有关业务处室、公安机关等部门派员参加。
铁道部认为必要时,可以参与或直接组织对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进行调查。
第三十条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还可由工会、监察机关有关人员以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单位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认为必要时,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事故调查。
第三十一条 发生一般B类以上、重大以下事故(不含相撞的事故),涉及其他安全监管办辖区时,事故发生地安全监管办应当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发出电报通知相关安全监管办。相关安全监管办接到电报后,应当立即派员参加事故调查组。
第三十二条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7日内,因事故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依照《条例》规定由上级机关调查的,原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报告上级机关。
第三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三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在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和人员;一般B类以上、重大以下的事故(不含相撞的事故)发生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通知相关单位,接受调查。
第三十五条 事故调查组到达现场前,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可指定临时调查组组长,组成临时调查组,勘察现场,掌握人员伤亡、机车车辆脱轨、设备损坏等情况,保存痕迹和物证,查找事故线索及原因,做好调查记录,及时向事故调查组报告。
第三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到达后,发生事故的有关单位必须主动汇报事故现场真实情况,并为事故调查提供便利条件。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物证。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三十七条 事故调查组根据需要,可组建若干专业小组,进行调查取证。
(一)搜集事故现场物证、痕迹,测量并按专业绘制事故现场示意图,标注现场设备、设施、遗留物的名称、尺寸、位置、特征等。
需要搬动伤亡者、移动现场物体的,应做出标记,妥善保存现场的重要痕迹、物证;暂时无法移动的,应予守护,并设明显标志。
(二)询问事故当事人及相关人员,收取口述、笔述、笔录、证照、档案,并复制、拍照。不能书写书面材料的,由事故调查组指定人员代笔记录并经本人签认。无见证人或者当事人、相关人员拒绝签字的,应当记录在案。
(三)对事故现场全貌、方位、有关建筑物、相关设备设施、配件、机动车、遗留物、致害物、痕迹、尸体、伤害部位等进行拍照、摄像。及时转储、收存安全监控、监测、录音、录像等设备的记录。
(四)收取伤亡人员伤害程度诊断报告、病理分析、病程救治记录、死亡证明、既往病历和健康档案资料等。
(五)对有涂改、灭失可能或以后难以取得的相关证据进行登记封存。
(六)查阅有关规章制度、技术文件、操作规程、调度命令、作业记录、台帐、会议记录、安全教育培训记录、上岗证书、资质证书、承(发)包合同、营业执照、安全技术交底资料等,必要时将原件或复印件附在调查记录内。
(七)对有关设备、设施、配件、机动车、器具、起因物、致害物、痕迹、现场遗留物等进行技术分析、检测和试验,组织笔迹鉴定,必要时组织法医进行尸表检验或尸体解剖,并写出专题报告。
(八)脱轨事故发生后,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必要时应对事故地点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线路设备进行检查测量,并调阅近期内该段线路质量检测情况;对事故地点后方(列车运行相反方向)一定长度的线路范围内,有无机车车辆配件脱落、刮碰行车设备的痕迹等进行检查,对脱轨列车中有关的机车车辆进行检查测量,并调阅脱轨机车车辆近期内在其他线路上的运行情况监测记录。
第三十八条 事故调查中需要对相关的铁路设备、设施进行技术鉴定或者对财产损失状况以及中断铁路行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机构进行技术鉴定或者评估。技术鉴定或者评估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第三十九条 各专业小组应按调查组组长的要求,及时提交专业小组调查报告。调查组组长应组织审议专业小组调查报告,并研究形成《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由调查组所有成员签认。调查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时,应在事故报告中分别进行表述,报组织调查的机关审议、裁定。
第四十条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证据、材料移交司法机关。第四十一条 《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概况。
(二)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四)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五)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六)与事故有关的证明材料
第四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应在下列期限内向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提交《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
(一)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为60日。
(二)重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为30日。
(三)较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为20日。
(四)一般事故的调查期限为10日。事故调查期限自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第四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形成《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报组织事故调查的机关同意后,事故调查组的工作即告结束。铁道部、安全监管办的安全监察部门应在事故调查组工作结束后15日之内,根据事故报告,制作事故认定书,送达相关单位。
一般B类以上、重大以下事故(相撞事故为较大事故)的档案材料,应报铁道部备案(3份)。
第四十四条 铁道部发现安全监管办对事故认定不准确时,应予以纠正。必要时,可另行组织调查。第四十五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事故的调查信息。
第四十六条 调查事故应配备必要的调查设备和装备,保证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调查设备和装备包括通信设备、摄影摄像设备、录音设备、绘图制图设备、便携电脑以及其他必要的装备。
第四十七条 《铁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事故赔偿、事故处理以及事故责任追究的依据。事故认定书应按照铁道部规定的统一格式制作,内容包括:
(一)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二)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三)事故责任的认定。
(四)对有关责任单位及人员的处理决定或建议。
第四十八条 事故责任单位接到事故认定书后,于5日内,填写“铁路交通事故处理报告表”(安监报2),按规定上报事故认定书制作机关,并存档。
第四十九条 事故责任单位接到事故认定书后,如有异议,应在10日内向签发事故认定书的机关提出重新认定的申请。
第五章 事故责任判定和损失认定
第五十条 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重要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和同等责任。
第五十一条 铁路运输企业或相关单位发布的文电,违反法律法规、铁道部规章或铁路相关技术标准和作业标准等,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定发文电单位责任。
第五十二条 因设备管理不善造成的事故,定设备管理单位责任。
第五十三条 因产品质量不良造成事故,定产品供应商或制造、检修单位责任;应采用经行政许可或强制认证的产品而采用其他产品的,追究采用单位责任;采购不合格或不达标产品的,追究采购单位责任。
第五十四条 自然灾害原因导致的事故,因防范措施不到位,定责任事故。确属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的事故,定非责任事故。
第五十五条 营业线施工中发生责任事故,属工程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原因造成的,定上述相关单位责任;同时追究设备管理单位责任。
已经竣工验收的设备,因质量问题发生责任事故,确属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责任的,定上述相关单位责任;属设备管理不善的,定设备管理单位责任。
第五十六条 涉嫌人为破坏造成的事故,在公安机关确认前,定发生单位责任事故;经公安机关确认属人为破坏原因造成的,定发生单位非责任事故。
第五十七条 机车车辆断轴造成事故,由于探测、监测工作人员违章违纪或设备不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漏报、误报或预报后未及时拦停列车的,定相关单位责任。由于货物超载、偏载造成车辆断轴事故,定装车站或作业站责任。第五十八条 因列车折角塞门关闭造成事故,无法判明责任的定发生地铁路运输企业责任事故
第五十九条 错误办理行车凭证发车或耽误列车事故的责任划分:未开放出站(进路)信号机,司机擅自启动列车,定机务单位责任;司机发现未动车,定车站责任;通过列车司机未及时发现,定机务单位责任;司机发现及时停车,定车站责任;车站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未耽误列车,不定责任。
第六十条 应停车的客运列车错办通过,定车站责任;在区间乘降所错误通过,定机务单位责任。第六十一条 因断钩导致列车分离事故,断口为新痕时定机务单位责任(司机未违反操作规程的除外),断口旧痕时定机车车辆配属或定检单位责任;机车车辆车钩出现超标的砂眼、夹渣或气孔等铸造缺陷定制造单位责任。未断钩造成的列车分离事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定责。
第六十二条 因货物装载加固不良造成事故,定货物承运单位责任;属托运人自装货物的,定托运人责任,货物承运单位监督检查失职的,追究货物承运单位同等责任。因调车作业超速连挂和“禁溜车”溜放等造成货物装载加固状态破坏而引发的事故,定违章作业站责任;因押运人员在运输途中随意搬动货物和降低货物装载加固质量而引发的事故,定押运人员所在单位责任,货物承运单位管理失职的,追究同等责任;货检人员未认真履行职责的,追究货检人员所在单位同等责任。
第六十三条 自轮运转设备编入列车因质量不良发生事故时,定设备配属单位责任;过轨检查失职的,定检查单位责任;违规挂运的,定编入或同意放行的单位责任。
第六十四条 因临时租(借)用其他单位的设备设施、人员,发生事故,定使用单位责任。产权单位委托其他单位维修设备设施,因维修质量不良造成事故,定维修单位责任;产权单位管理不善的,追究其同等责任。
第六十五条 凡经铁道部批准或铁路运输企业批准并报铁道部核备后的技术革新项目、科研项目在运营线上试验时,在限定的试验期限内确因试验项目本身原因发生事故,不定责任事故;但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以及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定责任事故。
第六十六条 事故发生后,因发生单位未如实提供情况,导致不能查明事故原因和判定责任的,定发生单位责任。
第六十七条 事故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管理的相关设备,设备质量均未超过临修或技术限度时,按事故因果关系进行推断,确定责任单位。
第六十八条 事故调查组未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接受事故调查,不得定有关单位责任。有关单位接到通知后,应派员而未派员接受事故调查的,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定责。
第六十九条 铁路作业人员在从事与行车相关的作业过程中,不论作业人员是否在其本职岗位,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作业纪律,或铁路运输生产设备设施、劳动条件、作业环境不良,或安全管理不善等造成伤亡,定责任事故。具体情形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乘务人员及其他作业人员在企业内候班室、外地公寓、客车宿营车等处候班、间休期间,因违章违纪、设备设施不良等造成伤亡,定有关单位责任。
(二)作业人员在疏导道口、引导或帮助旅客上下车、维持站车秩序过程中被列车撞轧而伤亡的,定作业人员所在单位责任。
(三)事故发生过程中,作业人员在避险或进行事故抢险时因违章作业再次发生伤亡,应按同一件事故定责;事故过程已终止,在事故救援、抢修、复旧及处理中又发生事故导致伤亡的,按另一件事故定责。
(四)铁路运输企业所属临管铁路发生的责任伤亡事故,定该企业责任事故。
(五)作业人员在工作或间歇时间擅自动用铁路运输设备设施、工具等导致伤亡的,定该作业人员所在单位责任事故,同时追究设备设施配属(或管理)单位的责任。
(六)作业人员因患有职业禁忌症而导致行为失控,造成伤亡的,定该作业人员所在单位责任。
(七)两个及以上铁路运输企业在交叉作业中发生伤亡,定主要责任单位事故;若各方责任均等,定伤亡人员所在单位责任,同时追究其他相关单位责任。若各方责任均等且均有人员伤亡,分别定责任事故。
第七十条 作业人员发生伤亡,经二级以上医院、急救中心诊断或经法医检验、解剖,证明系因脑溢血、心肌梗塞、猝死等突发性疾病所致,并按事故处理权限得到事故调查组确认的,不定责任事故。医院等级不够的,须经法医进行尸表检验或尸体解剖鉴定。法医尸检或解剖鉴定报告结论不确定的,定责任事故。第七十一条 作业人员伤亡事故原因不清,或公安机关已立案但尚无明确结论的,定责任事故。暂时不能确定事故性质、责任的,按待定办理。若跨仍不能确定或处理时间超过法定期限的,定伤亡人员所在单位责任。在考核截止前,该事故已查清并作出与原处理决定相反结论的,可向原处理部门申请更正。
第七十二条 铁路机车车辆与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牲畜及其他障碍物相撞造成事故,按以下规定判定责任。
(一)事故当事人违章通过平交道口或者人行过道,或者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造成人身伤亡,定事故当事人责任。
(二)事故当事人逃逸或者有证据证明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坏证据,定事故当事人责任。
(三)事故当事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有明显过失的,按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责任。
第七十三条 铁道部、安全监管办有关部门及其人员未能依法履行职责,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或铁道部颁布的规章、技术管理规程和作业标准,擅自颁布部门技术标准,导致事故发生的,追究相关部门及其人员的责任。
(二)在实施行政许可、强制认证、技术审查或鉴定、以及产品设备验收等监督管理职责的过程中,违反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有关规定,或对相关产品设备等监督检查不力,造成不合格、不达标产品设备等投入运用,导致事故发生的,追究相关部门及其人员的责任。
第二节 事故损失认定
第七十四条 事故相关单位要如实统计、申报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制作明细表,经事故调查组确认后,在事故认定书中认定。
第七十五条 下列费用列入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一)铁路机车车辆、线路、桥隧、通信、信号、供电、信息、安全、给水等设备设施的损失费用。报废设备按报废设备账面净值计算,或按照市场重置价计算;破损设备设施按修复费用计算。
(二)铁路运输企业承运的行包、货物的损失费用。
(三)事故中死亡和受伤人员的处理、处置、医治等费用(不含人身保险赔偿费用)。
(四)被撞机动车、非机动车、牲畜等财产物资,造成的报废或修复费用。
(五)行车中断的损失费用。
(六)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费用。
(七)其他与事故直接有关的费用。
第七十六条 有作业人员伤亡的,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等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执行。
第七十七条 负有事故全部责任的,承担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费用的100%;负有主要责任的,承担损失费用的50%以上;负有重要责任的,承担损失费用的30%以上、50%以下;负有次要责任的,承担损失费用的30%以下。
有同等责任、涉及多家责任单位承担损失费用时,由事故调查组根据责任程度依次确定损失承担比例。负同等责任的单位,承担相同比例的损失费用。
第六章 事故统计、分析
第七十八条 铁道部、安全监管办、铁路运输企业及基层单位应按照本规则规定,建立事故统计分析制度,健全统计分析资料,并按规定及时报送。
各级安全监察部门负责事故统计分析报告的日常工作,并负责监督指导有关部门(单位)做好事故统计分析报告工作。
第七十九条 事故的统计报告应当坚持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原则。
第八十条 事故的统计应按照事故类别、等级、性质、原因、部门、责任等项目分别进行统计。
第八十一条 每日事故的统计时间,由上一日18时至当日18时止。但填报事故发生时间时,应以实际时间为准,即以零点改变日期。
第八十二条 责任事故件数统计在负全部责任、主要责任的单位,非责任事故和待定责事故件数统计在发 生单位,相撞事故统计在发生单位。
负同等责任或追究同等责任的,在总数中不重复统计件数。
第八十三条 一起事故同时符合两个以上事故等级的,以最高事故等级进行统计。第八十四条 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应按以下规定统计:
(一)人员在事故中失踪,至事故结案时仍未找到的,按死亡统计。
(二)事故受伤人员因正常手术治疗而加重伤害程度的,按手术后的伤害程度统计。
(三)事故受伤人员经救治无效,在7日内死亡,按死亡统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确认为医疗事故的,或7日后死亡的,按原伤害程度统计。
(四)事故受伤人员在7日内由轻伤发展成重伤的,按重伤统计。
(五)未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确认为医疗事故的伤亡,按责任事故统计。
(六)相撞事故发生后,经调查确认为自杀、他杀的,不在伤亡人数中统计。第八十五条 铁路各级安全监察部门应建立《铁路交通事故登记簿》(安监统1)、《铁路交通事故统计簿》(安监统2)、《铁路运输企业安全天数登记簿》(安监统3)、《铁路交通事故作业人员伤亡统计簿》(安监统4)和《铁路交通事故分析会记录簿》。
铁路运输企业专业部门、各基层站段应分别填记《铁路交通事故登记簿》(安监统1),并建立《铁路交通事故分析会记录簿》。
以上台帐长期保存。
第八十六条 有关部门、单位应按以下规定填写、传送、管理各种事故表报。
(一)各级安全监察部门须建立《铁路交通事故概况表》(安监报1)和《铁路交通事故基本情况表》(安监报3)的管理制度,规范统计、分析、总结、报送及保管工作。要及时补充填记安监报3各项内容,事故结案后,必须准确填写。
铁路运输企业调度部门应当及时、如实填写《铁路交通事故概况表》(安监报1),建立登记簿,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管理制度。
铁路运输企业的专业部门应当建立安监报1登记簿,认真统计分析。
(二)安全监管办须建立《铁路交通事故处理报告表》(安监报2)管理制度。基层单位按要求做好填记上报。安监报2保管3年。
(三)安全监管办于月、半年、后次月5日内填写《铁路交通事故报告表》(安监报4),上报铁道部。安监报4长期保存。
(四)安全监管办于月、半年、次月后5日内填写《铁路交通事故路外伤亡统计分析表》(安监报5),上报铁道部。安监报5长期保存。
(五)有从业人员伤亡的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填写《铁路作业人员伤亡概况表》(安监报6-1),上报安全监管办;一般B类以上事故,安全监管办填写《铁路作业人员伤亡概况表》(安监报6-1),上报铁道部。
安全监管办于次月5日前(次年1月10日前),填写《铁路作业人员伤亡统计报表》(安监报6-2),上报铁道部。
第八十七条 铁道部所属铁路运输企业每月27日前将本月安全分析总结上报铁道部安全监察司。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须按月、半年、,对本系统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抄送安全监管办安全监察部门。
合资铁路、地方铁路、专用铁路须按月、半年、,对本单位事故进行分析,并报安全监管办。
第七章 罚则
第八十八条 铁路运输企业及其职工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事故的,由铁道部或者安全监管办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九条 铁路运输企业及其职工迟报、漏报、瞒报、谎报事故的,对单位,由铁道部或安全监管办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由铁道部或安全监管办处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条 安全监管办迟报、漏报、瞒报、谎报事故的,由铁道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 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一条 干扰、阻碍事故调查处理的,对单位,由铁道部或安全监管办处4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由铁道部或安全监管办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单位,由铁道部或安全监管办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由铁道部或安全监管办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二条 在事故调查中,调查人员索贿受贿、借机打击报复或不负责任,致使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由组成事故调查组的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三条 本规则中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九十四条 本规则附件与本规则具有同等效力。本规则所规定的文书格式由铁道部统一制定。第九十五条 本规则由铁道部负责解释。
第九十六条 本规则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铁道部令第3号)、《铁路企业伤亡事故处理规则》(铁道部令第7号)、《关于重新修订<铁路路外伤亡报告、处理、统计办法>的通知》(铁安监字[79]2056号)同时废止。前发有关文电与本规则相抵触的一律以本规则为准。
附件部分,共有11条。主要包括《事规》附件1:名词解释42条;附件2:对机车车辆报废、大破、中破技术条件进行了界定,其中增加了动车组不同破损程度的界定;附件3:铁路交通事故档案材料内容;附件4:铁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附件5、6:仍沿用原安监报1、2格式;附件5:使用新制定的《铁路交通事故基本情况表》。
附件1:《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内容解释,共有42项值得大家注意。虽然“解释”不是《事规》主条款,但与主条款具有同等效应,虽然新版《事规》已将原《事规》在“解释”中的有关事故定责条款纳入主条款中,但仍保留了对事故判定的部分属性。同时,增加了对行车事故种类、从业人员伤亡和路外交通事故等大量新的名词解释等。
“机车车辆”:包括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动车组及各类自轮运转特种设备等。
“自轮运转特种设备”:系指在铁路营业线上运行的轨道车及铁路施工、维修专用车辆(包括轨道起重机、架桥机、铺轨机、接触网架线车、放线车、检修车、大型养路机械等)。
“列车”:系指编成的车列并挂有机车及规定的列车标志。单机、自轮运转特种设备,虽未完全具备列车条件,亦应按列车办理。
“客运列车”:系指旅客列车(含动车组)、按客车办理的回送空客车车底及其他列车。“货运列车”:系指客运列车以外的其他列车。军用列车除有特殊通知外,均视为货运列车。
列车与其他调车作业的机车车辆等互相冲撞而发生的事故,定列车事故。列车在站内以调车方式进行摘挂或转线而发生事故,定调车事故。
客运列车或客运列车摘下本务机车后的车列,被货运列车、机车车辆冲撞造成的事故,以及客运列车在中途站进行摘挂(包括摘挂本务机车)或转线作业发生的事故,均定客运列车事故。
区间调车作业、机车车辆溜入区间,发生冲突、脱轨事故时,定列车事故。在封锁区间内调车作业发生事故,定调车事故。
“运行过程中”:系指铁路机车车辆运行的全过程,也包括在其运行中的停车状态。“行人”:系指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停留的自然人(包括有关铁路作业人员)。“其他障碍物”:系指侵入铁路限界及线路,并影响铁路行车的动态及静态物体。
“相撞”:系指铁路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与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牲畜及其他障碍物相互碰、撞、轧,造成人员伤亡、设备设施损坏。
“冲突”:系指列车、机车车辆互相间或与轻型车辆、设备设施(如车库、站台、车挡等)发生冲撞,致使机车车辆、轻型车辆、设备设施等破损。
在列车运行中由于人为失职或设备不良等原因,将车辆挤坏或拉坏构成中破及其以上程度,或在调车作业中由于人为失职或设备不良等原因,将车辆挤坏或拉坏构成大破以上程度时,亦按冲突论 由于机车车辆冲撞造成货物窜动将车辆撞坏、挤坏时,定冲突事故,并根据所造成的后果,确定事故等级。“脱轨”:系指机车车辆的车轮落下轨面(包括脱轨后又自行复轨),或车轮轮缘顶部高于轨面(因作业需要的除外)。
每辆(台)只要脱轨1轮,即按1辆(台)计算。
“列车发生火灾”:系指列车起火造成机车车辆破损影响行车设备设施正常使用,或发生人员伤亡、货物、行包烧毁等。
“列车发生爆炸”:系指机车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发生
爆炸,造成其设备损坏,墙板、车体变形或出现孔洞,影响正常行车。“正线”:是指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
“繁忙干线”:系指京哈(不含沈山线)、京沪、京广、京九(含广州至深圳段)、陇海、沪昆(不含株洲至昆明段)线及客运专线。
“其他线路”:系指繁忙干线以外的线路。新交付使用的线路等级分类,在交付时公布。
在连接不同等级线路的车站发生事故时,按繁忙干线算。“中断铁路行车”:系指不论事故发生在区间或站内,造成铁路单线、双线区间或双线区间之一线不能行车。中断行车的时间,由事故发生时间起(列车火灾或爆炸由停车时间算起)至恢复客货列车原牵引方式连续通行时止。
如列车能在站内其他线通行,又回到原正线上进入区间的,不按中断行车算。
施工封锁区间发生冲突或脱轨的行车中断时间,从事故发生前原计划开通的时间起计算。
“耽误列车”:系指列车在区间内停车;通过列车在站内停车;列车在始发站或停车站晚开、在运行过程中超过图定的时间(局管内)或调度员指定的时间;列车停运、合并、保留。
“客运列车中途摘车”:系指编挂在客运列车中的车辆发生冲突、脱轨、火灾、爆炸、相撞未达到中破及以上程度,不能运行,必须在途中摘下(不包括始发站和终到站)。
“占用区间”:系指(1)区间内已进入列车。(2)区间已被列车取得占用的许可(包括准许时间内未收回的出站、跟踪调车凭证)。(3)封锁的区间(属于《技规》265、302、310条的情况下除外)。(4)区间内有停留或溜入的机车车辆、施工作业车辆。列车发出后溜入的亦算。(5)发出进入正线的列车而区间内道岔向岔线开通。(6)邻线已进入禁止在区间交会的列车。
列车前端越过出站信号机或警冲标即算。
办理越出站界调车后,没有取消手续,也没有办理列车闭塞手续,就用该调车手续将列车开出,亦按本项论。
“占用线”:系指车站内已办理进路的线路或停有机车车辆的线路或已封锁的线路。
列车前端越过进站(进路)信号机或站界标即构成“向占用线接入列车”。按《技规》283条规定办理的列车除外。
“未准备好进路”:
“进路”:系指(1)接入停车列车时,由进站信号机起至接车线末端计算该线有效长度的警冲标或出站信号机止的一段线路。(2)发出列车时,由列车前端起至相对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为止的一段线路。(3)通过列车时,为该列车通过线两端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间的一段线路。
“未准备好进路”:系指(1)进路上的道岔未扳、错扳、临时扳动或错误转动。(2)进路上有轻型车辆(包括拖车)、小车及其他能造成脱轨的障碍物(不包括其他交通车辆)。(3)邻线的机车车辆越过警冲标。(4)违反《技规》279条禁止办理相对方向同时接车和同方向同时发接列车的规定而办理同时接车或发接列车。(5)超限列车(包括挂有超限货物车辆的列车)、客运列车由于错误办理造成进入非固定股道。
接入停车或通过的列车,列车前端进入进站(进路)信号机或站界标以及发出的列车起动均算。
设有进路信号机的车站,分段接发列车时,按分段算。如果每段都发生,每段各定1件事故;如果一次准备的全通路,为一个进路,定1件事故。
凡由于信号联锁条件错误或有关人员违章作业,致使信号错误升级显示进行信号或强行开放进行信号,造 成耽误列车或列车已按错误显示的进行信号运行,虽未造成后果,均定事故。
“未办或错办闭塞发出列车”:系指未和邻站、线路所、车场办理闭塞手续,或办理闭塞的区间与列车运行的区间不一致而发出的列车。列车前端越过出站信号机(包括线路所通过信号机)或警冲标即构成。客运列车,错办闭塞的区间虽与列车的运行区间一致,亦按本项论。
没有调度命令,擅自改变或错办列车运行径路,亦按本项论。未按规定办理手续而越出站界调车时,亦按本项论。
“列车冒进信号或越过警冲标”:系指列车前端任何一部分越过地面固定信号显示的停车信号;停车列车越过到达线末端计算该线有效长度的警冲标或轧上线路脱轨器(系指用于接发列车起隔开作用的脱轨器)时亦算。双线区间反方向运行,列车冒进站界标,亦按本项论。
在制动距离内,由于误碰、错办或维修设备,致使临时变更信号显示、信号关闭或临时灭灯,造成列车冒进信号时,不论联锁条件是否解锁,亦按本项论。
在制动距离内信号自动关闭或临时灭灯,在进路联锁条件不解锁的情况下,列车冒进信号时,不按本项论。“机车车辆溜入区间或站内”:系指以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为界,机车车辆由站内溜入区间或由区间、专用线溜入站内,在区间岔线内停留的机车车辆溜往正线越过警冲标,亦按本项论。
“断轴”:机车车辆出段、出厂或由固定停放地点开出后,发生即算。列车中的车辆在运行、停留或始发、到达检查时发现即算。
“关闭折角塞门发出列车或运行中关闭折角塞门”:列车前端越过出站信号机或警冲标即算。采用双管供风的列车因错接风管发出列车,按本项论。
“电力机车、动车组带电进入停电区”:系指电力机车、动车组未降弓断电进入已经停电的接触网区。“发生冲突、脱轨的机车车辆,未经检查鉴定编入列车运行”:未按规定通知检查或未按规定检查,擅自编入列车,按本项论。
“自轮运转设备”:无需铁路货车装运,能依靠自有轮对在铁路上运行,但须按货物向铁路办理托运手续的机械和设备。包括编入列车的自轮运转特种设备、无火回送机车等。
“无调度命令施工,超范围施工,超范围维修作业”:包括未按规定在车站登记要点进行施工、维修作业的,施工点前超范围准备的,未按规定施工维修作业内容进行作业的,均按本项论。
“漏发、错发、漏传、错传调度命令导致列车超速运行”:列车运行监控装置未输或错输限速指令、机车出库后司机未接到线路限速命令,致使列车超过规定限速运行,按本项论。
“挤道岔”:系指车轮挤过或挤坏道岔。
“错办或未及时办理信号导致列车停车”:系指(1)因办理不及时或忘办、错办信号使列车在站外或站内停车;(2)禁止同时接车的车站或不准同时接入站内的列车,误使两列车均在站外停车;(3)接发列车人员未及时或错误显示手信号,使列车停车。
“错误办理行车凭证发车或耽误列车”:系指与邻站已办妥闭塞手续,但由于未交、错交、未拿、错拿、漏填、错填行车凭证;自动闭塞、自动站间闭塞、半自动闭塞区间未开放出站(进路)信号机发车或耽误列车。
行车凭证交与司机或运转车长显示发车手信号后(车站直接发车时为发车人员显示手信号后),发现行车凭证错误,亦为错误办理行车凭证发车。
填写的行车凭证,错填、漏填电话记录号码、车次、区间、地点时,按本项论。
自动闭塞、自动站间闭塞、半自动闭塞区间未开放出站(进路)信号机,列车起动停车未越过信号机或警冲标时,视同一般D类事故情形。越过关闭的停车信号或警冲标时,视同一般C类事故情形。
“调车作业碰轧脱轨器、防护信号或未撤防护信号动车”:“脱轨器”系指固定脱轨器及移动脱轨器。“防护信号”系指防护施工、装卸及机车车辆检修整备作业的固定信号或移动信号。
机车车辆碰上、轧上脱轨器或防护信号即算。对插有停车信号的车辆,碰上车钩及未撤防护信号动车,按本项论。
“施工、检修、清扫设备耽误列车”: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施工时间时,须提前通知车站值班员、列车调度员,经列车调度员承认后(发布调度命令)耽误列车时,不定事故。
施工、检修、清扫设备人员躲避不及时,造成列车停车,按本项论。“滥用紧急制动阀耽误列车”:系指违反《技规》271条第4款的规定使用紧急制动阀。“擅自发车、开车、停车、错办通过或在区间乘降所错误通过”:
“擅自发车”系指车站发车人员未确认出站信号,运转车长未得到发车人员的发车指示信号,车站发车人员未确认运转车长发车手信号直接发车。
“擅自开车”系指司机未得到车站发车人员或运转车长的发车信号而开车。“擅自停车”系指在正常情况下,不应停车而停车。
“错办通过”系指应停车的客运列车而错办通过(不包括列车调度员按照列车运行情况临时调整变更通过的列车)。
“错误操纵、使用行车设备耽误列车”:系指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耽误列车或使用方法不当造成机车车辆等行车设备损坏耽误列车。
“列车运行中碰撞轻型车辆、小车、施工机械、机具、防护栅栏等设备设施或路料、坍体、落石”:刮上、碰上或轧上即算。
“小车”:系指人工推行的作业车、检测车、梯车等。“路材、路料”:系指钢轨、道碴、轨枕、道口铺面板等。
“施工机械”:系指起道机、捣固机、螺栓紧固机、弯轨器、撞轨器、切轨机、轨缝调整器、拨道器等。“机具”:系指施工、维修作业中使用的动力板手、撬杠等。
列车运行中碰撞道碴未造成机车车辆损坏或人员伤亡,不按本项论。“应安装列尾装置而未安装发出列车”:有规定或调度命令的不按本项论。
“行包、邮件装卸作业耽误列车”:系指行包、邮件超载偏载、侵限或机动车(包括平板车)侵限、掉进股道、抢越平过道耽误列车。
“作业人员伤亡”:系指在铁路行车相关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与企业管理、工作环境、劳动条件、生产设备等有关的,违反劳动者意愿的人身伤害,含急性工业中毒导致的伤害。
“作业过程”:系指作业人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或领导临时指派的工作岗位上,在工作时间内,从事铁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作业人员请假离开、返回工作岗位、下班离岗、退勤退乘等,尚未离开其作业场所的,均视为作业过程。
“工作时间”:原则上以现行各种班制、乘务交路规定的工作时间和铁路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为依据。若不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但属于因生产经营、工作需要而临时占用的时间,也视为工作时间。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系指作业人员在事故中导致伤残、死亡,造成劳动能力损失的程度,以工作日为度量单位。“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与实际歇工天数不同。确定某种伤害的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数的具体数值,应以《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T15499-1995)为依据查定。
“作业人员重伤”:指造成作业人员肢体残缺或某些器官受到严重损伤,致使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按照《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T15499-1995)查定,其伤害部位及受伤害程度对应的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或多处负伤其损失工作日合并计算等于或超过300个工作日的,属于重伤。
该标准未作规定的,按实际歇工天数确定,实际歇工天数超过299天的,按299天统计;各伤害部位计算数值超过6000天的,按6000天统计。作业人员死亡,其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按6000个工作日统计。
“急性工业中毒事故”:系指生产性毒物一次或短期内,通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大量进入体内,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中断工作,须进行急救处理,甚至死亡的事故。中毒程度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按照有关规定,凡是住院治疗的急性工业中毒,均按重伤报告、统计和处理。
“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系指轻伤发展成重伤,重伤发展成死亡,以及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等情况。
“作业人员”:系指参加铁路行车相关作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含已参加铁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铁路用人单位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人员。
“职业禁忌症”:系指某个工作岗位因其特殊性而对从业人员患有的可能造成事故的疾病作出限制的范围。如视力减退对于机车乘务员;恐高症、高血压对于电力工、架子工;高血压、心脏病对于巡道工、调车人员等均属职业禁忌症。
“事故责任待定”:系指事故原因、责任尚未查清,需待认定的情况。事故件数暂时统计在发生月,若最后 认定为非责任事故,则予以变更。
“人员失踪”:系指发生事故后找不到尸体,如在河流湖泊中沉溺、泥石流中掩埋等,与出走不归等情况不同,无需经法院认定。
“交叉作业”:系指分别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作业区域相互重叠,从业人员在同一作业场所各自作业,包括铁路作业人员在专用线内取送车等作业。
“因正常手术治疗而加重伤害程度”:系指从业人员在事故中受伤后,为避免伤势恶化而必须实施截肢、器官摘除等手术措施,致使伤害程度加重的情况。
以下6个附件,除附件2为机车、车辆报废及大、中破标准外,其余均为事故报表,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解释。
附件2:机车、车辆报废及大、中破条件 附件3:铁路交通事故档案材料内容 附件4:铁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附件5:铁路交通事故概况表(安监报1)附件6:铁路交通事故处理报告表(安监报2)附件7:铁路交通事故基本情况表(安监报3)
第四篇:事议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石杨镇位于和县北部,距离和县县城35公里,与南京市浦口区及全椒县接壤,是两省三县交界处,在南京1小时都市圈及上海杭州3小时经济圈内。全镇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万亩,山林面积3.5万亩。下辖9个村,2个社区,339个村民组,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镇域地势半山半圩,易旱易涝,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为改变落后的状况,镇党委、政府牢牢抓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下面就我镇2011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情况。
1、项目立项。2011年我镇申报、审核、批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8个,11个村(居)委会全部以村议事。其中:农田基本建设项目32个,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项目6个。项目总预算金额309.6万元,资金来源分别是:村民自筹资金57.2万元,项目资金69.9万元,镇财政按筹资人口配套资金67.4万元,村集体资金29.2万元,县财政奖补资金85.9万元。
2、项目进度。截止9月16日,我镇立项的38个项目,已完工29个(已经通过县级验收24个),其中:农田基本建设25个,道路修建4个;正在实施的项目4个,其中:农田基本建设2个,道路修建2个;尚未实施项目5个,均为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目前开工率为86.8%,完工率为76.3%。未实施的农田基本建设分别是:铸陆村的中心渠道清淤、裕民村的黄桥当家塘、幸福村的王二坝当家塘、小李当家塘、二姚当家塘,由于项目占用农田,水稻尚未收割,开工时间延后,所有未开工项目已经办理合同签订手续,并已通报镇分工到村负责人,要求将这些项目作为目前工作重点,条件允许立即施工。
3、资金筹集:截止9月16日,各村缴入专户的自筹资金已达57.2万元,占总群众自筹资金100%;县财政奖补资金到账60万元,资金到位率69.8%;镇财政按照筹资人口补助的人均20元已经到账67.4万元,资金到位率100%;镇财政拨付的水利大项目配套资金17万元,村集体垫付减免人口自筹资金3.7万元,以上合计到账资金205.3万元,资金到位率66.3%。由于项目整合资金多数是“村村通”工程款,资金要等县交通局验收结束后下拨,所以尚欠的资金主要是项目配套资金。
4、资金拨付:截止9月16日,已经验收的24个工程有21个的工程决算报告送交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其中出具审计报告17个,审计定价总额71.3万元,已经按照要求兑付90%的工程款,10%的余款作质量保证金期满后拨付,另外根据项目施工进度已经预拨工程进度资金48万元。
二、主要做法。
我镇2011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主要做法是坚持“强、严、重、实”相结合,具体是: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我镇在认真总结去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基础上,适时调整领导组,强化队伍。领导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设计组、招标组、审核监督组、资金管理组组成。各个组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跟踪管理,确保在项目申报、监督、验收、资金拨付等各个方面全程控制。
二是严把立项关。为克服去年因为水利项目占地矛盾导致部分项目未能实施,今年我镇严把项目立项关,镇领导组对每个项目进行现场查看,认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对耕地矛盾大,资金筹集难的项目,严格把关。经审核核减4个可行性不高的项目,其中总预算达75万元的幸福村倪马水泥路项目,该项目资金主要
是我镇成功人士引资和捐赠,存在不确定的问题较多,因此建议取消该项目立项。对能立项的项目,设计组成员加强制图指导和预算管理,确保上级审核通过。
三是重考核奖惩。为鼓励群众想干事、敢干事、干好事,我镇出台石政[2011]
11、12号文件,年初经镇“人代会”通过,镇财政计划拿出200万元专项经费补助各村的“一事一议”工作,其中按各村筹资人口每人20元给予项目补助,按筹资人口每人2元标准补助各村的办公经费,并对大项目再给予适当补助,年终对全镇各村“一事一议”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奖惩。要求所有项目工程在监督组和村两委验收的基础上,必须全部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工程技术含量高或造价在十万元以上的必须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实行工程质量监理,确保整个项目资金运作过程“阳光操作”、全程透明化。
四是求实效,促发展。通过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各村民组积极主动与村委会联系,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并主动化解土地占用矛盾,多方筹措资金,如幸福村上诸组早早做好土地调整工作,旱改水调剂的田亩达5亩多;裕民村黄桥组曹林长期在南京做水产生意,他主动承担耕地扩大当家塘面积,并出资铺设砂石路300米、当家塘溢洪道和放水涵建设。我镇严格按照县局要求,做到项目早实施早受益,今年1-6月份长时间久旱少雨,使完工的水利项目效益明显,如花园村大金庄水库放水渠配套工程彻底解决放水不畅问题,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新农村坝囤子渠道清淤使滁河水及时引入剪尔圩,使万亩水稻栽插不误农时;绰庙社区大武当家塘及时从桥北尧水库调水,既解决了村民用水难矛盾,也解决了无水插秧的困境;花园师碾潘两口当家塘在今年五月建成后,正遇一场大雨,山水下来,当家塘起到蓄水作用,化解了干旱矛盾。金城村整合“村村通”项目修建的下份刘至吴洼900米水泥路,与浦口区石桥镇相连接,方便了群众的农产品销售,加快了镇域经济发展。
三、几点建议。
由于当前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试点阶段,故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议大事难,由于许多群众要求议的事是要能看得见、摸得着、立即受益的眼前利益,所以有些大事比较难议;二是手续繁杂,所有项目从立项、申报、审批、施工等手续非常繁杂,镇村成本加大;三是资金量小,按照目前新农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要求,农户实际出资只占资金总额的20%,而“一事一议”项目的农民出资人均15元占资金总额的40%,如镇财政不配套,项目难以实施,加上一些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农民生产成本过高,镇财政负担加重,建议上级财政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加大奖补项目资金。
以上是我镇2011年“一事一议”目前工作开展情况,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自增压力、扎实工作,虚心向先进单位学习,认真补缺补差,努力将我镇今年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做实、做好。
以上汇报,不足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
二0一一年九月十七日
第五篇:议 事 制 度
温州市龙湾区建设局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一、根据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的规定和区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制度,财务收支严格执行办公室主任一支笔审批制度。
二、按照正常办公和行政管理的需要,编制经费开支预算计划。对各项经费开支,实行计划管理,先报批,后组织实施。
三、专项基金支出,按规定程序审批。使用各种支票,按现金开支标准审批,并坚持先批后支,不超支,不乱支。
四、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有关会议先由主办科室编制会议经费预算,经分管领导审核,报局长室研究审批后实施。
五、坚决杜绝乱收费,按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实行亮证收费,使用标准票据,经费及时上交,做好财务核算。
六、日常财务管理:
(一)一切费用报销,必须手续齐全。经办人说明用途,经科室负责人审核后,报办公室主任审批。
(二)办公室主任报销,应由监督小组组长签字。
(三)经费支出3000元以上,要先请示局长,由办公室负责支出;经费支出3000元以上需填写经费使用审批表,经费支出10000元以上,须经局党委或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特殊情况的经费使用须报请有关领导、部门核准后执行。
(四)实行设备实物综合管理。设备实物添置使用,科室要先填写申报表,经审核批准后,由办公室采购或上报政府采购,每年定期清理登记一次。日常办公用品由办公室负责计划、购置、保管、发放和登记。
七、公务接待制度
(一)公务接待费应控制在区纪委下达的限额数以内。
(二)接待标准:区机关干部每人每餐不得超过30元;上级机关(市及市以上)和外市、外地区来客接待,每餐每桌不得超过1200元。
(三)接待管理:每次公务接待统一由办公室安排并填写审批表,然后凭接待发票和审批表等由办公室主任签批。
(四)接待报告:根据要求,由办公室在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向区纪委(监察局)报告上一季度本局公务接待情况,同时抄送本局领导。
八、差旅费(交通费)报销
(一)差旅费报销按“龙湾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开支标准”执行。如出差地区收费确实较高或其他特殊情况,须说明原因,方可报销。在职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已经安排就餐的,不得再报销伙食补贴。
(二)公务出差乘坐飞机或软卧火车,须事先经局长室批准。
(三)因公出差回单位后,应在3日之内报销结算,一般不得超过一周。
(四)局机关工作人员上下班,可给予每月150元交通费补贴。工作人员赴市、区办事及施工现场检查工作等交通费,原则上实报实销,每月报销超过50元的要说明事由。工作人员外出工作时,要节约经费开支,一般情况不得乘坐出租车、三轮车,否则要说明事由。
九、学历函授制度
1、参加学历教育,根据温龙财发„2005‟69号文件执行。
2、已取得某一层次学历的,原则上不得再参加同一层次相同或其它专业学历函授(成人、自学考试除外)。
3、未经审批同意擅自参加学历函授的,学费自理。工作时间参加学历函授按事假处理。
4、参加学历函授专业应为本职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或相近专业。
5、学费报销采用公示制度,经一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报销。
6、参加本科以上学历函授还需报区委组织部审批。
十、其他
(一)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局机关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从领证当年起到其子女14周岁止,每年领取独生子女奖励费。其子女在14周岁以下的,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可领取节日补助费。
(二)在职干部、职工子女学费:上幼儿园的每学期凭正式发票报400元,暑假班凭发票报160元。就读小学、初中的每学期凭票据报销杂费。父母是双职工的,由双方所在单位各负一半。
温州市龙湾区建设局干部调配任用制度
为推进干部调配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龙湾区股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任前、审核和监督检查实施办法(试行)》等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
人事调整(包括选拔任用、申请调动、干部职工录用等)。
二、基本原则
1、办事原则。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经过酝酿、选拔、考察等程序后,提交局党委会讨论、表决。
2、充分酝酿讨论原则。局党委对拟任免人选和录用干部职工职数应当充分酝酿。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党委成员到会,并保证与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
3、一人一票原则。党委成员一人一票,对拟任免人选、推荐人选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当场计票。
4、中层干部竞岗轮岗原则。正股级中层干部原则上三年轮岗一次;个别调整(提拔)时,可由党委确定人选,经民主是否如此测评,报区委组织部备案或审批;空缺职位较多时,应先制定竞岗办法,实行竞争上岗。
5、回避原则。党委讨论干部调整时,凡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三、基本程序
(一)会前酝酿
提交局党委会议讨论之前,先由局党委书记和分管人事的党委成员根据工作实际,对需要调整的人事,经过酝酿提出初步方案,然后由分管人事的党委成员和办公室对初拟人选按规定程序进行考察。考察情况由分管人事的党委成员向党委书记汇报后,再确定提交党委会议讨论的方案。
(二)讨论审议
1、分管人事的党委成员,逐个介绍拟调配任用人选的产生过程、考察情况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2、参加会议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并对拟任免人选、推荐人选发表同意、不同意或缓议等明确意见。因故缺席的党委成员,其个人意见由意见征求人负责转达。会议讨论意见由主持人综合后,确定进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人选。
3、应重视每位与会人员的意见,对意见分歧较大或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
(三)投票表决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票决制办法进行投票表决。
四、申请调动的有关规定
1、申请调动须由本人向局党委提出书面申请。
2、申请调动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在现工作岗位满五年以上;
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考核在称职(合格)以上; 遵纪守法,没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五、中层干部任职资格
拟任股级干部年龄必须在50周岁以内,大专以上学历。拟任正职的,要在副职岗位工作1年以上。一般工作人员拟任副职的,须具有1年以上工龄,考核在称职(合格)以上。
六、几点要求
1、每位党委成员要本着对组织和拟任免人选、推荐人选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拟任免人选、推荐人选的德才素质、工作实绩、岗位胜任度等情况,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2、人事干部要把干部调配的基础工作做细、做实,提供给局党委审议的相关材料要详细、明了。
3、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不准泄露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情况,违者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温州市龙湾区建设局招投标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招投标的监督管理,规范招投标程序,明确招投标过程的工作职责,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龙湾区建设局自身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选购等招标活动。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的规定和温州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进行招标活动,并遵循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实施细则
1、局管建设项目原则上应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确定分管领导为小组组长。工程招标具体由分管领导负责,并接受局党委监督和指导。
2、原则上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如遇特殊情况需要采取邀请招标和直接发包方式的,应提交局党委会议研究通过,并按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审批程序后实施。
3、招标项目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实施。在招标过程中,投标人的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起草后,应提交局党委会议研究通过。
4、在招标过程中,如标文规定评标选取2个或2个以上的中标候选人的,最后定标应提交局党委会议研究决定中标人。
5、在资格预审中和开标结束后,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局党委报告。特殊情况需采取处理措施的,应召开局党委会议研究讨论决定。
6、建设工程合同起草后,应先提交局党委会议研究通过,再由分管领导负责签订合同。
温州市龙湾区建设局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为使局物资采购管理合理化,满足工作需要,合理节约开支,特制订本规定。
一、物资采购
1、使用科室提出申请,办公室汇总,列出采购计划清单,报分管局长审批或报局长办公室会议决定后,由办公室统一购买。
2、物资采购由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动态调整,保证常备物资的库存合理性。500元以上物品必须两人以上去购买。
3、采购验收必须二人以上到场,对照合同规定逐项验收,不符合要求的当即退回,验收合格的签发证明,并由专人负责做好登记。
4、属政府采购范围的统一由政府采购办采购。
二、物资管理
1、物资领用方式:直接向办公室物品保管人员签字领用,办公室设立实物资产管理台帐,以准确记录固定资产的现状。
2、物资借用 :
(1)凡借用局办公器材,需填写物资借用登记表,并由办公室主任签字认可。
(2)借用物资超时未还的,办公室有责任督促归还。(3)借用物资发生损坏或遗失的,视具体情况照价或折价赔偿。
3、工作人员向办公室领取办公物品。人员离职时,必须向办公室办理办公物品归还手续,未经办公室认可的,不得为其办理离职手续;办公室应控制每位人员的办公物品领用支出量。
4、办公室物品管理员必须每年对库存进行一次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