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料:宾至如归(读后感)
美国希尔顿饭店创立于1919年,在不到90年的时间里,从一家饭店扩展到100多家,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城市,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饭店之一。80多年来,希尔顿饭店生意如此之好财富增长如此之快,其成功的秘诀牢牢确立自己的企业理念并把 这个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饭店创造“宾至如归”的文化氛围,注重企业员工礼仪的培养,并通过服务人员的“微笑服务”体现出来。
希尔顿总公司的董事长,89岁高龄的唐纳·希尔顿在50多年里,不断到他分设在各国的希尔顿饭 店、旅馆视察业务。希尔顿每天从这一洲飞到那一洲,从这一国飞到那一国。专程去看看希尔顿礼仪是否贯彻于员工的行动之中。他写的许多书中有一本叫做《宾至如归》,时至今日,这本书已成了每个看希尔顿旅馆工作人员的“圣经”。如今,希尔顿的资产已从5000美元发展到数百亿美元。希尔顿旅馆已经吞并了号称为“旅馆之王“的纽约华尔道夫的奥斯托利亚旅馆,买下了号称为“旅馆皇后”的纽约普拉萨旅馆,名声显赫于全球的旅馆业。
(一)“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 企业礼仪是企业的精神风貌。它包括企业的待客礼仪、经营作风、员工风度、环境布置风格以及内部的信息沟通方式等内容。企业礼仪往往形成传统与习俗,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它赋予企业浓厚的人情味,对培育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希尔顿十分注重员工的文明礼仪教育,倡导员工的微笑服务。每他天至少到一家希尔顿饭店与饭店的服务人员接触,向各级人员(从总经理到服务员)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必定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 1930年是美国经济萧条最严重的一年,全美国的旅馆倒闭了80%,希尔顿的旅馆也一家接着一家地亏损不堪,一度负债达50万美元,希尔顿并不灰心,他召集每一家旅馆员工向他们特别交待和呼吁:“目前正值旅馆亏空靠借债度日时期,我决定强渡难关。
一旦美国经济恐慌时期过去,我们希尔顿旅馆很快就能进入云开月出的局面。因此,我请各位记住,希尔顿的礼仪万万不能忘。无论旅馆本身遭遇的困难如何,希尔顿旅馆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顾客的。”事实上,在那纷纷倒闭后只剩下的20%的旅馆中,只有希尔顿旅馆服务员的微笑是美好的。经济萧条刚过,希尔顿旅馆系统就领先进入了新的繁荣期,跨人了经营的黄金时代。
希尔顿旅馆紧接着充实了一批现代化设备。此时,希尔顿到每一家旅馆召集全体员工开会时都要问:“现在我们的旅馆己新添了第一流设备,你觉得还必须配合一些什么第一流的东西使客人更喜欢呢?员工回答之后,希尔顿笑着摇头说:“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旅馆里只有第一流的设备而没有第一流服务员的微笑,那些旅客会认为我们供应了他们全部最喜欢的东西吗?如果缺少服务员的美好微笑,正好比花园里失去了春天的太阳和春风。
假如我是旅客,我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地毯,却处处见到微笑的旅馆,也不愿走进只有一流设备而不见微笑的地方„„”当希尔顿坐专机来到某一国境内的希尔顿旅馆视察时,服务人员就会立即想到一件事,那就是他们的老板可能随时会来到自己面前再问那句名言:“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
(一)站在时代前沿 希尔顿31岁之际,他在他父亲事业失败的时候,离开家乡新墨西哥。在此以前,他做过工友、行商、矿山的投机者等等。离开家乡后,他到达石油泉涌的德州,准备有所作为,然而身边的总资金只有删美金。他想开办银行业,但资本的确太少,结果他买下蒙布勒饭店,以石油工人及行商为对象,这便是世界饭店大王的创业起点。
希尔顿成功的秘诀,是从开头便把饭店(旅馆)业当作一种“企业”来经营,自然他努力要求做到宾至如归,但他更把它视做一种不动产,只要有机会,便以最低的价钱收买那些行将倒闭的饭店,再把建筑物整修一番,经营上也重新布置,使业务向上,然后另找机会把它以买价的数倍卖出去,以扩展资本。为此,他时时背负许多债务,借以收买超过自己实力的大饭店,他时常向银行或个人设法周转资金,结果他不得不辛劳地周旋于债主之间,不过,他在这一方面,确实是一位天才。希尔顿饭店公司位于纽约的巴克培尼街,设在高达43层华尔道夫大饭店里。在收买这家号称世界最高的大饭店时,希尔顿的热情,使旁听者也会兴奋不已。
这家大饭店在世界上是最著名的,在这儿住过的有国王、女王、国家元首、王子、主教等等世界各国的重要人物,难怪希尔顿提起这件往事,便会说:“收买华尔道夫,是我生命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收购成功的当天晚上,可能是希尔顿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夜。据说,当晚希尔顿站在华尔道夫的天井里,仰望耸人云霄的大楼,沉浸于忘我之境,一动不动地,不知东方之既白。自从他决定收买,一直到成功为止,前后经过了18年之久。希尔顿是一个好胜和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为了企业扩张,他引发过多次事端。1977年,日本东急公司的三岛社长怒发冲冠地疾呼:“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我们不惜硬干到底!”这是在当时发生所谓东京希尔顿大饭店事件时三岛的态度。
一般人对于这事件,都认为是外资渗透日本,它的确是给日本经济界特别是饭店业的一个打击。东京的希尔顿饭店,正是世界饭店大王克兰德· 尼克逊·希尔顿的事业触角之一,所谓“希尔顿冲击”所引起的事端及其影响,在日本境内四处扩张。无论怎么说,希尔顿这个人,是常在大众传播方面出风头的奇特人物,美国的《时代》杂志和《生活》杂志,每隔一两年便以特别报道把他仔细描述一番,很少有例外的。为何会这样呢?倒也说不出什么像样的理由。总之,希尔顿这个人物是极美国性的,并且他也能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动向,是美国式经营者的代表人物。由于这种因素,他所引起的东京希尔顿饭店事件,自然有不平凡的意义。
日本朝野不仅把这个事件视为饭店业的事件,还认为是日本经济界的一种危机。然而,有关的评论方面,还不失之公正。东京希尔顿饭店一案,经东京地方法院判决,希尔顿胜诉,东急败诉,日本的舆论认为该项判决对希尔顿有所偏袒。希尔顿在海外惹起事端,并不自东京希尔顿事件为始。早先他在英国建筑伦敦希尔顿大饭店之际,便惹起英国朝野骚动一时,为什么呢?因为这家饭店建在英国女王所居的白金汉宫的邻近,因此从饭店的楼上,可以眺望白金汉宫的庭院,并且一览无遗,这怎能不惹起是非呢?然而,希尔顿依然坚持到底,在一片反对声中建筑完成,并且开业了。
这可以证明一件事,他满足了美国人的好奇,让他们在可以眺望英国王宫庭院的房间里,用的是美国式的卫生设备,以及豪华的床铺,还怕生意不兴旺吗?他还在他的故乡新墨西哥时,曾和他父亲取得一家银行襄理的职务,当时他用这样的一种名片,“克兰德·N.希尔顿·爱情介绍人,本人的爱情、接吻,以及尖锐的拥抱,是无人能及的。”这种名片确实令人惊讶不已,但这种性格真正是希尔顿的本性,毫不夸大其辞。换言之,希尔顿的经营战略,便是他个人的欲望,两者是一件事,绝对无法加以分开。他亲口说过:“谈到人的欲望,的确是无底深渊,不管怎样,我的欲望是站在时代前沿,做饭店大王。我之所以设法收买华尔道夫目的就在于此。
总之登上饭店业的王座,才是我的战略目标。” 于是希尔顿采取企业的形式,努力实现其目的。收买华尔道夫,既是他个人的欲望,也是他的企业战术。希尔顿是典型的明朗的美国人,只要从前文所举的名片一事便可一目了然。他喜欢跳舞,舞伴只限于“年轻美丽的淑女”。他常说:“我已80多岁了,但迄今仍然具有充沛的活力。因为我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这种态度果然是他成功的基础。不过,从他的历史加以检讨:他31岁时踏进饭店业界,但并不以饭店老板自居,从开始便把它当做一种企业。
因此,希尔顿的饭店不仅靠招徕旅客赚钱,并且只要有机会,便做不动产的交易,借以随时扩充资本。由于这个转变而获得成功的希尔顿,不仅对自己的企业有信心,同时知道了饭店经营要与时代并进的道理,因此产生了新的经营哲学。他养成了时时留意饭店机能变化的习惯,也就是在这交通日益进步,尤其是航空网日益发达的时代,无论相距多远的两个地
点,无不可朝发夕至。
在这种时代,饭店的功用,不仅在供旅客住宿而已,已倾向于大公司的新闻发布、新制品的发表,或大企业的集会等等,希尔顿针对这种饭店机能的变化,在构造及改革上,无不配合这一点来进行。大众传播方面时常注意他的动静;一再地加以报导,其原因是要看透希尔顿对现代的反应,这一点对于大众具有很高的价值。
希尔顿确实具有与生俱来的“天才”但他那卓越的能力中,有一项是后天学到的,那就是经营者的能力。他精力充沛地进军海外的胆略来源于他的资本运用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构成向外拓展的战略,并且无往不胜。1963年7月,在纽约兴建的第33家希尔顿大饭店落成典礼上,希尔顿宣布:“到此为止,暂时不再在国内建造饭店了”,这是他预见到美国国内的饭店即将达到饱和状态,大饭店的经营已经不合算的缘故。当时饭店业界的所谓非空室率,已走向下坡。例如,1946年的空室率,仅占7%,然而,到了1962年,竟有38%的客房是空闲地摆着好看而已。
“资本就这样地浪费着,应该„„”作为一个经营者,怎能让资本子白的浪费呢?因此,希尔顿转向国外,要在以国外寻找出路,使资本发挥作用。数年前,希尔顿曾在旧金山的自治团体俱乐部发表演说,这次演说的内容,可以说是把他的经营理念作概约的说明。他说:“希尔顿国际企业的经营,是依据独特的哲学发展而成的。我们向海外发展事业,并非为美国向国外吸收利益,而是要和海外的企业家携手合作,共存共荣。
自然在诲外经营饭店,是替国内的股东谋取利益,不过,倘若目的仅仅在此,那就不必在海外发展任何事业,因为在国内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以这为前提,希尔顿企业的宜传口号就是“以国际贸易与旅行,促进世界和平”并且强调地说,每一个希尔顿饭店,都是“美国的代表”,也就是促进国际亲善的使节。说得更确切一些,希尔顿是美国资本的使者。为了满足其资本运作的需要,希尔顿大力开发海外饭店和市插,他能够预见一切未来的发展。他看到中产阶级逐渐富起来,他们热衷于国外的游览旅行——多数借商务之便。
尤其是半生的长期辛劳,储蓄了旅游用的款项。希尔顿针对他们的需求,在国外的主要城市,建设美国式豪华饭店,让他们享受一下上层阶级、所享受的气氛。他们只要住进希尔顿饭店,内心所希求的目的便不难达到,也可以告慰自己,所谓上层阶层的享受,不过如此而已。希尔顿的商业天才在于能够敏锐地把握着这般人的,b理变化,于是他早在1948年,便着手布置海外饭店网,其目的就是想吸引这群新顾客。为着配合这个战略,他又订下了从饭店之间,便利旅客来往的航空路线确保战术。使得在国内已无发展余地的饭店业,找到更广大的出路,在国外求得发展。
东京希尔顿大饭店事件的发生原因,就是希尔顿和WA航空公司,互相连结的新战术所产生的结果。东京希尔顿大饭店开幕那天,希尔顿亲自到日本参加盛典,当时他曾对记者这么说:“我要为建立饭店王国,尽我所有的能力。至于国际亲善和世界和平,那是自然而然的事。”说罢,他露出所向无敌的微笑。当时,有人问他把握经营尖端的诀窍是什么时,希尔顿意味深长他说:站在时代的前沿,这就是我的诀窍。
1.企业的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个组织、个人或某种产品的整体印象和评价。企业员工是企业整体中的一份子,顾客对企业员工印象的好坏会直接反射到对企业整体形象的评价上。而在员工自我形象的塑造中,企业的一贯礼仪又直接影响员工形象的塑造效果。这也就是希尔顿要抓企业员工礼仪的原因。企业礼仪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但企业领导人的个人作风、品格和企业理念的规定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模仿效应。
例如,希尔顿旅馆总公司董事长唐纳·希尔顿就十分重视企业礼仪和通过礼仪塑造企业形象。为此,他制定和强化能最终体现出希尔顿礼仪的措施,即要“微笑服务”,为了能发挥微笑的魅力,他不辞辛苦,奔波于设在世界各地的希尔顿旅馆进行视察。由于唐纳·希尔顿对企业礼仪的重视,下属员工执行得很出色,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习惯。
当然,企业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员工更好地撰行。企业礼仪的表现者是广大员工,员工能否很好地执行企业礼 仪还在于员工本身的素质、修养、道德情操等。因此,加强员工培中,提高员工素质,可使员工更好地理解;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把执行企业礼仪变成他们自觉和自发的行为。成功的企业无不把员工$*5682#$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这也就是希尔顿为什么每碰到公司员工都要问那句名言:‘‘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
2.唐拉德·希尔顿在自传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归纳 出成功的几个要素:
1)志向要远大,想法要宏伟,做法要大方,梦想也要远大,你想要有多大的发展,取得多大的价值和成就,你就得树多大的志向和理想,同样是一块铁,铸成马蹄铁后只值10元钱,苎制成磁针就值3咖元,若制成手表的发条,就值30万元。人们应该对自己的前途把目标定得大一些,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梦想是一种具有想象力的思考,是以热忱、精力、期望作后盾的。希尔顿一生做过许多梦,可以说他的事业就是寻梦的历程。竺个梦、银行家梦,到跻身饭店业后的饭店大王梦,他那充满 想象力的梦想成了他行动的先导。随着事业的发展,他的梦也越来越多,把一个个美梦变为现实。梦想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2)发掘出自己独到的才智。希尔顿认为,人的才智各有不同:每个人从事的职业可以相同,别为了要花时间找立足之处而烦恼;希尔顿说,他就花了32年的时间去发掘自己的长处,开始还是个小职员,但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华盛顿起初也不过是个验货员,毛姆提笔写作前读的是医学,他们最终都找到了能充分发挥自已才能的事业,从而走向成功。不要因为长辈或薪金的原因被纳入一条固定的轨道,失掉应当属于自己的天地。别为暂时不知道自已的长处而犹疑不决,勇敢地开拓吧!你就会发现自己到底能干什么。
3)热忱、执著。希尔顿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出,热忱是完成任何一件事必不可少的条件。或许你确有才华,但才华也必须借助热忱的精神,才能发挥尽至。热忱是一种无穷的动力。建造过伦敦52家教堂的建筑师兰恩爵士,86岁时退休后五年,他一直尽心学习,努力追求文学、天文学及宗教知识,古罗马的政治家80岁还学希腊文,希腊的历史学家布拉塔克,更是在衰老之年才开始研习拉丁文,意大利作曲家维尔第?8岁还作出像(奥塞罗》这样不朽的歌剧。
4)不要过于忧虑。成功的生活应当是平衡的,无论是在思想上、行为上、休息上、娱乐上,各方面都是如此。懂得生活艺术的人,既不会工作到累得要死,也不至于玩乐得精疲力尽。
5)不要留恋过去。希尔顿劝人们不要老是悔恨从前的过失,也不要老是渴望再现过去的辉煌,这等于是把自己捆绑在过去的记忆中。昨日已去,如何从昨日的过错中吸取教训才是智慧之举。
‘ 6)不要让你所拥有的东西占据了你的思想情感。希尔顿认为他曾拥有一切,事实上却什么都没有。在他的意识中,金钱并不是万恶之源,对金钱的贪欲之心才是万恶之源。钱当然越多越好,但要由你来支配它,而不能让它支配你。不光是金钱,所有物品都是这样。希尔顿指出,倘若你发现,你失去某样东西就活不下去了,那么你最好把它丢掉,以便获取真正的自由。希尔顿的生活哲学和经营哲学是相通的,许多是从经营实践中得出的人生智慧。
第二篇:温馨家园宾至如归
温馨家园宾至如归
——××宾馆、家庭旅馆VIP客户感恩方案
一、背景
新年将至,在这个旅游消费的高峰期里,如何占尽先机,抢夺新年营销的至高点,为新的一年创造更好的效益?把握客户心理,洞察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将至关重要。
二、邮政贺卡介绍
邮政贺卡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的,专门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制作的个性化贺卡,是一种集祝贺、宣传、沟通、抽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传播媒介。邮政贺卡人情味浓、针对性强、保存期长、隐蔽性好、中奖率高,加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节日期间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形象、塑造品牌、维护感情、收集数据、促进销售的绝佳载体。
三、项目方案
(一)宣传主题
温馨家园宾至如归
(二)宣传载体
推介使用贺卡型邮政贺卡。
贺卡型邮政贺卡由邮资封和贺卡内件组成,广告位置多、版面大、宣传效果明显。
(三)设计推荐方案
内件贺卡根据客户特点个性化设计,精美高档,凸现品牌理念;根据需要还可以在贺卡上设计一个附券,如健身体验卡等,增加客户的使用心理。
(四)目标对象
贵宾客户、集团客户、政府主管部门
(五)费用预算
(略)
四、实施方案
1、策划启动阶段(×月×日—×月×日),宾馆和当地邮政局确定活动方案总思路,拟定整体活动方案内容及卡片设计思路。
2、前期筹备阶段(×月×日—×月×日),邮政局对该次活动的卡片进行设计、制作。
3、具体实施阶段(×月×日—×月×日),邮政局向目标人群寄递活动卡片。邮政局协助家装设计公司回收回邮明信片,组织评选和抽奖。
4、总结反馈阶段(×月×日—×月×日),邮政局向宾馆提交总结报告,分析反馈情况、活动效果等。
五、邮政提供的服务
1、提供贺卡方案策划、产品设计服务。
2、提供贺卡送货、收寄、兑奖提醒服务。
3、提供名址数据、整理、清洗等相关服务。
4、提供名址打印、祝福语打印服务。
5、提供网络平台帮助客户进行形象宣传、反馈服务。
六、效果预测
感谢贵宾客户和集团客户及曾经支持和帮助过的社会各部门,为他们送上新年的祝福和感恩。以此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彰显客户关怀,达到维系客户的目的,为客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高了客户对酒店的忠诚度。
第三篇:宾至如归成语解析及典故
宾至如归指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你知道关于成语的典故具体有哪些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宾至如归的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宾至如归成语解释
宾:来宾;客人;至:到;归:回家。客人来到这里;就如同回到自己家一样。形容旅店、饭店等招待周到;起居饮食舒适;来客感到满意。
二、宾至如归成语典故
春秋时,郑国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晋平公摆出大国架子,没有迎接他。子产就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的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开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道:“我国为保证诸侯来宾的安全,所以修了宾馆,筑了高墙。现在你们把墙拆了,来宾的安全由谁负责?”子产回答说道:“我们郑国小,所以要按时前来进贡。这次贵国国君没有空闲接见我们。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我说从前晋文公做盟主时,接待诸侯来宾并不这样。那时宾馆宽敞漂亮,诸侯来了,像到家里一样。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宾馆却像奴隶住的小屋,门囗窄小,连车子都进不去,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接见。这不是有意叫我们为难吗?”
士文伯回去向晋平公报告。晋平公自知理亏,便向子产认错道歉,并立刻下令兴工,重修宾馆。
三、宾至如归成语造句
1、这家旅馆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2、周到热情的服务使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这家宾馆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我们感到宾至如归。
4、这个旅馆服务周到,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5、我的祝福从头至尾,至真至诚,只愿你感觉宾至如归。
6、会所里的服务,宾至如归。
7、这家餐厅以宾至如归招徠顾客,经常座无虚席。
8、这个旅店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好评连连。
9、这个酒店的服务很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10、山里的村民很好客,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
11、不论到加拿大何处旅游,都会感到宾至如归。
12、今晚的主人热情大方,让大家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13、列车服务员招待热情,服务周到,旅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14、此地居民甚是热情,不但邀你作客,还让你觉得宾至如归。
15、这家主人对人非常和气、热情,来到他家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16、客房舒适温馨,格调高雅,高素质服务,给宾客以宾至如归之感。
17、这家旅馆标榜宾至如归,果然名不虚传。
18、我们经营酒店,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19、为确保阁下享受宾至如归的下榻环境,我们已为您准备了最完善的客房设施。
20、锦江宾馆的服务工作做得真好,令所有客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第四篇:读后感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叫《红星照耀中国》。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红军爬夹金山时有多么困难,战胜夹金山时又有多么兴奋。在长征途中,他们不怕虱子的叮咬,勇敢地踏上了长征的路。
让我最记忆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只要我活着,就不能丢下你!”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是红军女战士危秀英正和部队一起行走时,忽然发现一位男战士由于在高烧状态,因此脱离队伍,危秀英用仅有的水,一滴一滴地喂给男战士喝,她想让男战士跟上部队,但他却一点也站不起来,她只得背起男战士逃离敌人的追击,身上背个大男人可累了,但危秀英还是背着他翻山越岭,跟上了他的部队。
红军女战士勇敢的精神鼓舞了我,我在碰到困难时,也要向她学习。
美丽的祖国
走进江南水乡,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四季分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生活着一只只不怕寒冷的牦牛,它们是勇敢的“高原之舟”。走进海岛,骄阳似火,椰树成林。下面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塞北的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吧!骏马迎风飞快地奔跑,身边的植物、动物、人都在它眼前闪过。
江南美,高原冷,海南热,塞北的草原绿油油。这些景象如同画一般!
阅读全文 | 回复(0)| 引用通告 | 编辑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在吃喝玩乐的时候,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
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析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
从这里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被称为“赤匪”的中国共产党。该书甚至引起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注意,使罗斯福明白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他面前。1936年,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名进入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采写、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陕北苏区、中国共产党、红军的大量报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当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出版后仅仅一个月时间就发行了五版。1938年2月,上海租界抗日救亡人士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更名《西行漫记》作为掩护,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西行漫记》在几个月内便轰动国内、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之后,出版了无数《西行漫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
五一”节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阅读红色书籍后写一篇读后感。我问妈妈什么叫红色书籍?妈妈说,红色书籍就是记录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书,比如写中国抗日战争的书。妈妈在拥挤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西行漫记》给我。
这本书原名叫《红星照耀中国》。书中真实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书中一开始刊登了许多照片,主要有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照片、作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的情景照、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照片等等,有很多,很多。这本书主要讲了斯诺以记者的名义记下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那种艰苦环境下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解放了全中国的艰辛历程。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埃德加·斯诺在书中真实记录的标语:“打倒吃我们肉的地主!”“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革命万岁!”“中国红军万岁!”作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在这些用醒目的黑字写的、多少有些令人不安的标语下面度过在红区的第一夜的。虽然斯诺是一名美国的记者,但他却有一颗渴望中国和平的心!
如今翻开这本书,纸早已发黄了,封面上也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有的地方也已经破损了,那是一本记录1937-1938年的一本书。离现在整整71年了啊!通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考验,早已陈旧的文字中,那些人依然活着,那些故事也活着。只要书在,他们的灵魂就还活着。我从书中还体会到中国当时那种“白匪”(国民党反动派)与
赤匪(中国共产党)战争激烈、热血沸腾的场面,以及双方在和平相处时的快乐!
读了这本记录了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精粹的书,我终于明白了书的原名叫“红星照耀中国”的真实意义了。
上采访这门课已经一学期了,刚开始的什么都不懂,经过一学期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已经累计了不少的知识,也算是入门了吧。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记者团有很多采访任务,当时在懵懵懂懂中就开始了采访任务。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位运动员,采访的过程中,我都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最后还是那位学长教了我很多采访的技巧,因为他也是学传播的,曾经也在记者团干过。汗颜啊,明明我是去采访的,到头来却是被采访者教我怎么采访!经过那件事后,我决定应该好好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这门课胡老师选的教材是《创造性的采访》,但她也推荐我们去读别的书,我在这个学期中看了《西行漫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而《西行漫记》是他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的作品。这本书是东方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的,这本书的原名叫《红星照耀中国》,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
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全书共12篇,分别是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又是白色世界。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很疑惑,一个外国人是怎么能写出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书的?而且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拜读了斯诺的这本《西行漫记》。在读的过程中,我感触颇多,为斯诺的友善和理解所感动,也为共产党而感动,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也让我的心中升起努力的号角。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观察家能够有把握地、准确地、或是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解答这些问题,这似乎是荒唐可笑的”。这句话是斯诺在第一篇中的疑问,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为斯诺的求真精神感动了,在那个全面封锁的时代,斯诺是怀着多大的勇气去了解真相的!真正的新闻,是有灵魂的新闻,是有内涵的新闻,是能把握社会脉动的新闻,是能容纳时代风云的新闻,是可读又耐读、富有
生命力的新闻。唯有如此,新闻才能进入历史,斯诺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才会被后来人记住!
在文章的第一篇中,斯诺和其它所有的人一样,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旅游者问的是,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认真思索的人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读过资本论和列宁的著作没有?他们有没有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他们是斯大林派还是托洛茨基派?或者两派都不是呢?他们的运动真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有机部分么?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么?还“不过是莫斯科的工具”,或者主要是为中国的独立而斗争的民族主义者?”这些疑问都无疑说明了他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有很多的怀疑,抱着探求真相的目的,他开始了红色游记。在一路的探索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
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斯诺一路上碰见了很多当时共产党的高级领袖。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整个西行过程中,斯诺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是斯诺的求真精神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他对新闻实践、新闻职业精神做了完美诠释。在以后的人生中,斯诺会是我心中一个永远的榜样,让我去学习!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队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里面的惊险万分,但是确实千这万却。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一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但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接下来的是巧夺大渡河。这环节主要不是渡河的经过了,而是中国共产党与少数名组之间的关系了。红军当时面对着敌人的炮火威胁,还要应付骁勇善战的土著居民,独立的黎族人民,桀骜不驯的黎族人民从来没有被住在周围的汉族人征服过,同化过,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更是闻所未闻。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但毕竟是红军,他们的功绩,他们的作为,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了。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个小部
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西行漫记》是中国革命青年创造的,那处于和平世道的我们又应该去创造一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我们不用行军打战,但是我要有这个意识:我们不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打算年我们要有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而长征。处于时代前沿的中国青年应该回顾历史,永记历史,发展历史的优良作风,对于《西行漫记》,我是“想见恨晚”,对于它的作者,我由衷的敬佩,在这里我诚心的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西行漫记》,它绝对比散文更动人,比小说更精彩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苏区无疑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当然这个人民指的是农民,而不是压迫者。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遥遥领先全国的识字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
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
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
毛主席到底是怎么一个人呢?在中学的教科书里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在书册的注释中找到这样的描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这其中无论哪个头衔都足以一个无名小卒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人。所以当这么多桂冠加到同一个人头上时,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而事实上,毛泽东比伟大更伟大!一个嗜钱如命的农民的儿子,在经历了是时刻笼罩在封建大家长的控制之下的童年和彷徨的少年时代后渐渐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从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那一刻起,我的信仰就从来没有改变过”。人生起起伏伏,他那些隐藏在幽默轻松的遣词用句背后到底深埋了多少艰难险阻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对于这样一个伟人,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读《西行漫记》,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第五篇:客户管理与宾至如归的感受
案例:
客户管理与宾至如归的感受
企业家王先生到泰国出差,下榻于东方饭店,这是他第二次入住该饭店。
是日早上,王先生走出房门准备去餐厅,楼层服务生恭敬地问道:“王先生,您是要用早餐吗?”王先生很奇怪,反问“你怎么知道我姓王?”服务生回答:“我们饭店规定,晚上要背熟所有客人的姓名。”这令王先生大吃一惊,尽管他频繁往返于世界各地,也入住过无数高级酒店,但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碰到。
王先生愉快地乘电梯下至餐厅所在楼层,刚出电梯,餐厅服务生忙迎上前:“王先生,里面请”。
王先生十分疑惑,又问道:“你怎知道我姓王?”服务生微笑答道:“我刚接到楼层服务电话,说您已经下楼了。”
王先生走进餐厅,服务小姐殷勤地问:“王先生还要老位子吗?”王先生的惊诧再度升级,心中暗忖“上一次在这里吃饭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难道这里的服务小姐依然记得?”服务小姐主动解释:“我刚刚查过记录,您去年6月9日在靠近第二个窗口的位子上用过早餐”,王先生听后有些激动了,忙说:“老位子!对,老位子!”于是服务小姐接着问:“老菜单?一个三明治,一杯咖啡,一个鸡蛋?”此时,王先生已经极为感动了“老菜单,就要老菜单!”
给王先生上菜时,服务生每次回话都退后两步,以免自己说话时唾沫不小心飞溅到客人的食物上,这在美国最好的饭店里王先生都没有见过。
一顿早餐,就这样给王先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此后三年多,王先生因业务调整没再去泰国,可是在王先生生日的时侯突然收到了一封东方饭店发来的生日贺卡:亲爱的王先生,您已经三年没有来过我们这里了,我们全体人员都非常想念您,希望能再次见到您。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愉快。王先生当时热泪盈眶,激动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