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肖珊》&32;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6:2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怀念肖珊》&32;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怀念肖珊》&32;读后感》。

第一篇:《怀念肖珊》&32;读后感

当面对巴金作品的时候,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力量,他的生活道路、思想道路和创作道路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正如巴金自己所说:“我的生活里是充满了矛盾的,感情与理智的冲突,思想与行为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爱与憎的冲突,这些就织成了一个网把我盖在里面,把我抛弃在憎恨的深渊里,让那些狂涛不时来冲击我的身体。我没有一个时

候停止过挣扎。我时时都想从那里面爬出来,然而我不能够突破那矛盾的网,那网把我束缚得太紧了。”&129;这种矛盾、冲突是时代与人、时代中的人与人、时代中的人的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他在二、三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大多是鼓吹革命、鼓吹反抗之作,有一部分相当成功,而其抗战后期的“遵命文学”创作反倒失去了先前的光彩;再往后,我们几乎找不出一部成功的巴金作品;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才重又看到了作为优秀作家的巴金。

我认为,只有当真正发泄在黑暗环境中全部的真实矛盾时,巴金作品才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只有当拒斥外在的功利诱惑,真正追求自身情感与理智的交融,尤其是在追寻过往的真情时,巴金作品才真正体现了自身的最高价值:真。

巴金步入老境后,才遇上了他创作上的真正的好时光,他可以指陈时文秘而不杂烩网代和社会,却已超脱出时代和社会之上,而无须挣扎在时代和社会斗争的漩涡中,于此,他终于可以第一次真正从容地进行对生命的追怀,和对真情的往顾与回味。于是,我们看到了巴金从容到了“无技巧”境界的《随想录》。

《怀念肖珊》就是《随想录》中的一篇渗透了真情的追怀生命之作。

《怀念肖珊》是巴金用积压已久的血和泪,为悼念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的爱人肖珊而写的散文,1978年8月30日开笔,1979年1月15日才写完,作家时年75岁至76岁。文学评论家顾炯曾在《散论巴金的散文创作》一文中说:“巴金有一颗燃烧的心,一枝轻松的笔。”此言确为的评,而由文章篇幅之短,而耗时之长,实可见作家创作此文之难,其时用情之深,用心之重。为什么一枝“轻松”的笔会变得如此沉重?我们必须来看看巴金到底写了怎样的一个谁,又写了怎样的故事?

肖珊生于192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在《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担任编辑,翻译过普希金与屠格涅夫的一些作品。肖珊1938年与巴金相识,随后相恋,1944年结婚,至1972年惨然离世止,他们三十多年来,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在共同的事业中凝结了诚挚深厚的爱情。在“文革”初期相濡以沫,她成为巴金的唯一慰藉。然而,史无前例的风暴袭来,爱祖国、爱人民的肖珊受到了株连,被夺去(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了生命。肖珊逝世时,巴金身为“罪人”,失去了起码的人生权利,尽管悲怆的心潮不断涌流,但“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一句悼念的话也写不出来。直到“四人帮”倒台后的1978年,作家才提起笔来,断断续续地倾泻凝结了六年之久的悼念深情。

作家追忆了在那**年代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细腻、朴实地记述了妻子的死、儿子的病和自己的艰难处境。文章抒发了作家对肖珊的真挚、深切、绵绵不绝的情怀,对“四人帮”进行了含血带泪的控诉。其间,对生命的深沉追怀,渗透着作家的一腔真情。

作家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善良人物的被毁灭,人的生命一点点地被摧残、被磨碎的过程。肖珊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富有牺牲精神。她愿意改造思想,愿意看到社会主义的建成。“文革”开始后,在那痛苦难熬的日子里,为了保护丈夫,她挨过“红卫兵”的打;为了减轻一点对丈夫的压力,她甘愿“多受一点折磨”。她病倒了,还安慰和鼓励丈夫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她病重了,丈夫又被“工宣队”头头逼着回干校时,她痛苦地说:“你放心地去吧”。她病危住院了,还耿耿于怀于丈夫的“解放”和儿子的“肝炎”。她怕给别人添麻烦,强忍着病苦,挣扎着自己去厕所,同病房的人都称赞她“坚强”;她病得不能说话了,“见到熟人她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临终,“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就是这样一位美好的、善良的、坚强的生命,被无情地毁灭了。这不仅是巴金一家的悲剧,也是那个特殊历史时代的悲剧。它向我们集中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在灾难面前的全部美德,以及这美德如何被残酷的统治机器压得粉碎,而这无数的碎片又是如此纯粹和美好,以至她的丈夫在六年之后回忆起来仍然难以自持,仿佛昔日重现,面对

时却又那么艰难。这一切平凡而细小的事情,在作家寄寓无限的追思里,因了时空也无法吞噬的真实和诚挚,有着巨大的震颤人心的思想艺术力量。

《怀念肖珊》胜在情真,美在情深,情真意自深。正如他自己说过的那样:“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130;如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的“勇士丹柯”&131;,巴金奉献给读者的正是这样真诚的灵魂。他的散文被人们公认为是从心窝里流出来的清泉,《怀念肖珊》更是其中的极纯极净之作。

在《怀念肖珊》中,作家把真挚的深情渗透在自己的切身感受的叙事写人中。他叙事写人,在此基础上款款叙说自己的衷曲,描绘自己心灵的轨迹,以此来抒发真情。在第一段里,作家写到自己作为“罪人”和“贱民”,回到家里,“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这里作者倾诉的是自己的内心感受,那种与妻子相依为命的凄苦、相濡以沫的深情。

由于对真实的顶礼,作家有时在文中不是着力叙事写人,而是侧重叙说自己的心曲,因为在第一人称的作品中,作者直抒胸臆往往比描摹状写更为真切感人。在第一段中,肖珊本来比较高兴,烧菜、端菜,忙个不停,吃饭时有说有笑,这是多么难得的宁静的夜晚,然而登有《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目》的报纸,使肖珊的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并变得满是泪痕。作家写到这里,再也抑制不住内疚的感情,他写道:“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的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这种剖心挖肺的祈求,表达了作者绵绵澹澹的情思。

作家还把他的深情溶在对人物肖像、动作的描写中,这是他对爱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爱。他对肖珊临终前的描写是这样的:“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作家用简洁的不加修饰的笔勾画他心中的美的形象,既表现出了肖珊纯洁善良的心地和留恋人生、眷恋亲人的热望,也写出了作者对肖珊的爱,对她永久怀念的深情。又如,作家写自己接了传呼电话赶到医院时,肖珊早已咽气,“我弯下身子,把地上那个还一点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这几个动作传达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生不能话别,死不能恸哭;既拉不住她,又离不了她。这种悲痛欲绝的深情在这几个动作中得到了极为传神的写照,一切深挚真情尽在不言中了。

这篇悼文,除保持着作家那惯有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坦荡、晓畅的抒怀外,还有一种悲壮、激愤的色彩,这就使作家对妻子的深情更带有了一种风吹雨打浑不怕的深度。肖珊的逝世,巴金痛苦已极,他近乎狂怒地质问苍天:“为什么不让我先死?”“她究竟犯了什么罪?”“究竟为什么?”作家甚至迁怒地悔恨起自己:“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是我害了她”。只因为她是“‘黑老k’的‘臭婆娘’”。否则,她不会凄凉地死去,儿子也不会被剥夺“好些公民权利”。“我不该生儿育女”……。面对亡妻和儿女,巴金产生这种自我“悔恨”是真诚的,那“自我责备”正是激愤的流泻。正是这些“质问”、“悔恨”、“责备”,才更有力、更深刻地对那个毁灭文化、毁灭人性、毁灭美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了血泪控诉,这是老作家压抑了多年的爱和恨的突发,既悲且壮。这篇散文采用了白描手法,处处纵情放笔,而又时时自我抑制,在一唱三叹、九曲回肠、如泣如诉的叙述中,奔涌着滔滔深情。作家前期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因素,在这篇散文中,已经完全被现实主义的本色所代替,其前期的热情已经收敛净尽,但这热情的内敛恰恰体现出作家内心情感的积压之深厚。“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年代,是一个人性空前残酷的年代,文化与人的双重失落,精神与情感的全面沦丧,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反动灵魂所在,只有通过文化反思、情感反拨,才能真正触及到它,并藉此观照旧年的情怀。作品中的“我”和肖珊在“文化大革命”中,一直处于“非我”、“非人”的生存状态,反动的统治机器对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进行了对文化的和对人的双重亵渎。

巴金和肖珊的遭遇,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缩影。但巴金并没有被这场极其残酷的风暴夺走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的真挚情感,他的一切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激情全都被冷酷的运动挤压得光华内敛,终究磨练成为不再受时代和社会斗争迷惑的现实主义本色,巴金的文章因而变得更加深沉蕴藉。但这并不意味着巴金已经进入“零度情感”创作阶段,他的情感甚至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愈发醇厚绵远,愈发具有情感活力,犹如一颗已越千年的古莲子,追怀和回味旧年的风华,直至发出生命的强音。他对肖珊的倾情深爱即就是如此。“在存放室寄存了三年之后,我按期把骨灰盒接回家里,有人劝我把她的骨灰盒安葬,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的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肖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这种生死不渝的忠贞感情,让人不禁想起“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千古绝唱和化蝶的缠绵故事。

《怀念肖珊》以其渗透真情的生命追怀,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爱情的终极纯真与深厚,让我们从中体味到什么是灵魂的融合,什么是永恒的真爱。

第二篇:《怀念萧珊》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怀念萧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萧珊》读后感1

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已经被我看过好几遍了。每次都是在泪水的陪伴下读完文章的。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常求助于纸笔”,早就想写这篇读后感了,但一直以来情感都不够饱满,无从宣泄。今天总算可以把多日以来的情感倾吐出来。

这篇散文非常朴实,作者只是地记录了自己的一段生活:与妻子相识的回忆,夫妻在文革期间共同经历的磨难,妻子去世的情景等。特别是妻子萧珊受自己的牵连而遭受的种种折磨(尤其是精神上的折磨)以及身患绝症得不到治疗,是本文描写的重点。虽然被别人骂做巴金的臭婆娘,虽然被罚扫大街,虽然被拉去陪批,虽然被打得眼圈黑了好几天,虽然……但是她仍然说“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萧珊的这种品质曾一度把我感动的泪流满面。

不仅在文革期间,即使在解放前,每当巴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一句话给了爱人多少信心和鼓励呀!只有在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分别了”。她预感到自己快要离开人世,才向爱人做最后的诀别。多么体贴的话,读来令我肝肠寸断,我不禁要痛恨那个社会,不然萧珊的病好的几率很大。那样她和巴金先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聚在一起。这一定是萧珊所希望的',她对巴金的爱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却处处能感觉到那种爱的存在,以及伟大。我被萧珊这种博大、无私的爱感动着。她能带给我鼓励,让我觉得这世界上没有困难可以吓到我。即使再苦总能过去的,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家人和朋友。

文章最后写到“在我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书。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我又潸然泪下了,巴金先生对萧珊的爱和怀念是那么的真挚、强烈,我们可以体会到当为自己吃了那么多苦的萧珊离世后巴金是怎样的痛彻心扉。

字里行间中我一直被萧珊那种朴实的语言以及对亲人不离不弃的情感感动着。她和巴金的爱既朴素又伟大,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表达出他们对彼此的爱,所以,我只能说让懂爱的人去慢慢体会吧。

《怀念萧珊》读后感2

巴金爷爷是一位长寿的百岁老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辈,但他更是一位无比伟大的文坛巨匠,他把他的一生都交给了文学,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都倾注在了文学创作之中。凝聚了自己毕生的激情和智慧,巴金爷爷为世人留下了数千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便犹如满天的繁星,将巴金爷爷的一生点缀得格外光彩。而在那满天的繁星中,我觉得对我意义最大的就是《怀念萧珊》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是巴金爷爷在他的妻子萧珊逝世六周年的时候,为了纪念他的妻子而创作的。这篇文章倾诉了巴金爷爷对他妻子的怀念,叙述了巴金爷爷和妻子萧珊是怎样在红卫兵们的打骂、压迫之下,怎样从对方那儿取得精神安慰的。在这篇文章之中,他们二人每天不但在肉体上受到了伤害,在精神上也受到了迫害,每天都要被关闭在小木屋,被迫检讨自己的“罪行”。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勇敢地屹立着,像两块不到的礁石一般,携手并肩,共抗风雨。虽然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有时会遭到打击,但他们却没有被打挎,而是像牛一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最终熬过了苦难。

巴金爷爷将自己在这段人生艰苦岁月中领悟到的精神,在给我校那十只迷途的“羔羊”的回信中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继承这种精神,并让它不断传承下去。巴金爷爷的话萦绕在我的耳畔,他的精神环绕我的身旁,让我不断战胜困难,一步又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曾经有那么多次遇到困难时,我想到了放弃,但巴金爷爷的话语却一次又一次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动力,让我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一次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如今,巴金爷爷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被我们忘记。还有他所创作的一篇篇惊鸿之作,也已经汇成了一股精神长河,感动世人,也感动着我。巴金爷爷的一生,就像某位诗人所写的那样: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怀念萧珊》读后感】相关文章:

1.《怀念萧珊》阅读答案

2.有关怀念萧珊的阅读与答案

3.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怀念萧珊篇

4.项链读后感读后感

5.《名人传》读后感范文-读后感

6.图书读后感之《理管》读后感

7.《乌塔》读后感读后感

8.《笑猫日记》读后感400字-读后感

9.《我为何而生读后感》读后感

第三篇:《怀念萧珊》读后感

《怀念萧珊》读后感

在萧珊去世后的第六年巴金写了感人至深的《怀念萧珊》。《怀念萧珊》不仅是巴金对亡妻的悼文,里面倾注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还饱藏着他对给萧珊带来不幸的罪恶势力的无比仇恨和深刻的控诉。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写在妻子死去之时的伤悲,而后再把和妻子患难与共的回忆娓娓道来。

“我想,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么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 “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巴金对妻子萧珊的爱以及他内心深深的自责。

“在我靠边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褪尽。”人们对萧珊冷嘲热讽,侮辱她,揭露她的“罪行”,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静,其实“内心的痛苦像一锅煮沸的水”。但是她还是不断地安慰巴金,替他感到不平,支持他。这从中可以萧珊也是挚爱着巴金,他为了巴金的安全替他承担了很多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文中巴金还穿插了周信芳同志的媳妇的故事,其实是为了突显出萧珊也为他做了很多牺牲。萧珊经常问巴金“你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解决呢?”而巴金只能苦笑着说:“总有一天会解决的。”的确,到最后事情是解决了,但是伊人已不再了,命运是如此的会捉弄人啊!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巴金和萧珊多年来相濡以沫,他们都是对方的精神支柱,正是对方不断的鼓励支持才让他们坚持下来。

文章还表达了巴金对当时社会的腐朽的控诉。“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从外地到‘作协分会’来串连的人可以随意点名叫我出去‘示众’,还要自报罪行。上下班不限时间,由管理‘牛棚’的‘监督组’随意决定。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走什么。” 萧珊生病期间巴金想多待在家里照顾她,可是“工宣队”头头逼着他回干校去,女儿、女婿向“工宣队”头头求情,他却说:“他不是医生,留在家里,有什么用!‘留在家里对他改造不利!’”这些足以表明当时社会法制与道德的灭失。萧珊的死也是当时社会直接造成的,这些“证据”都是对当时社会血淋淋的控诉!

巴金用最最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对妻子的思念和愧疚。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其中浓浓的情意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得到。

第四篇:怀念萧珊读后感

怀念萧珊读后感

(一)清明假期算是正式开始了,放假没有回家,前两周爷爷过生日外加没有课的缘故回家歇息了五六日,所以决定这次假期不回家在学校沉思并为自己的未来理想做准备。

今天的天不像前两天那样温暖和煦了,有些映衬“清明”这个名词。又套了件衣服同舍友去食堂吃饭回来,打闹一通之后,开始个忙个的事情了,把电脑清扫了一下之后又放回了床上。一个是由于看着自己日渐被电脑辐射摧残的面容,还一个是从图书馆借了本散文集,想要看看。

按顺序看的是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萧珊是巴金先生的妻子。文中讲述的是巴金先生在文革期间受迫害连累家人主要是妻子的内容。看完之后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边看边联想一些事情。因为我的爷爷也是文革期间受迫害者。当看到巴金先生在妻子萧珊去世前后的内心谴责和愧疚的时候联想到了爷爷在跟我讲述当年的事情(姑姑的母亲去世的事情)时,声音变了,眼角也泛着泪光。当时是我的奶奶(姑姑的母亲去世后爷爷再婚妻子)刚刚去世的两三年天内,当时是担心爷爷受不了打击,请假在家呆了几天。爷爷将怎样被劳改,怎样度过那些战争岁月……当年的迫害对爷爷的家庭造成了不可忘却的伤痕。直到现在,爷爷依然不能忘记,讲起时,仍是甚是激动。

爷爷是1921年出生的与党同岁的老党员、老革命。他老人家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参加过各种无数抗日战争、三度黄河等,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学院石油燃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正是因为这些现在看来风光无限的荣誉和经历。在文革期间,反而被扣上了一系列的“帽子”,家里被设为“地主”。可以想象到家里的人会被残害和歧视成什么样子。爸爸和姑姑都是被叫着“地主孩羔子”长大的,长大后,爸爸跟我们讲过自己小时候最羡慕的就是那些“小红卫兵”,可是自己却永远也当不上。爸爸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因为家庭成分的关系却永远得不到那个红袖标。同样因为成分的问题,爸爸也当不了兵(在当时那个年代是贫民“横行”的年代),这应该也是爸爸希望我们三个孩子中的一个可以当兵的缘故吧(只可惜我们三个都“叛逆”的没有完成爸爸的愿望)。爷爷当时被劳改,住过牛棚,可以说电视里、小说里所讲的那些都是爷爷真实经历过的。还有一些难以再次讲述的事情,现在只是想想依然心痛不已……或许是由于以前受迫害留下的阴影,爷爷在改革开放后,重新调配工作的时候填写个人资料,写的学历是高中,说是不敢写本科毕业,害怕历史重演。以爷爷的年纪和资历来讲,绝不会只是在县政部门工作,对国家所做的社会贡献也不仅于现身所做的。在当年本科毕业生屈指可数。正式因为所谓的“历史错误”,迫害了一代人,同样也使国家进步的步伐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写这些只是想要纪念一辈人,身为子孙后代的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只有了解过去,才知道我们的现在是多么幸福。就像爷爷说的,现在的日子真是不一样啊。我们身为后代要做的就是让明天会更好,让父辈、祖辈更幸福!

怀念萧珊读后感

(二)我很欣赏巴金,钦佩于他的真实和勇敢。我一向认为能直面自己内心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勇士。而当我静静品读着这篇真挚的散文《怀念萧珊》时,那些平凡的文字里,带给我的却是不平凡的感动。

在萧珊逝世后不久,巴金曾想写一些东西,来抒发他无处释放的情感。而萧珊的离开,使得巴金“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也好像冻结了一般。”他每天面对着空空的稿纸,在书桌前坐上三四个小时,却写不出一句话来。巴金用了六年的时间,理清了他情感的脉络,也平和了他失去爱妻的复杂心情。那些他们曾真实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携手捱过的最痛苦的岁月。他都饱蘸着曾流过的泪和血,揉入了这样一篇朴实无华却真切感人的佳作。

《怀念萧珊》清楚的记录了巴金与萧珊在和平时期的初识、相爱、成婚,在抗战时的分散、别离、重逢。而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日子才刚刚结束,十年动荡不安的噩梦又笼罩在他们的心头。()可为了巴金,萧珊忍辱负重。她分担着巴金的痛苦,即使那些犀利的流言蜚语和批判像虫子一样咬痛她的心,她还反过来安慰巴金,要他“坚持下去”。她默默承担着那些不属于她的苦痛,即使被毒打、被批斗,她依旧不想死,她要活。她对巴金说:“我愿意改造思想,我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样一个善良、诚恳的人却总在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眼睛里全是泪水”。可直到她病倒了,阖上了双眼,也未能盼来巴金解放的那一天。这是多么悲哀的现实呵!

萧珊终还是因病去世了,带着她对人世的眷恋和正名的渴望。在没有儿女、丈夫守候在旁的时候,静静停止了呼吸。没有安慰,没有告别。不知巴金在最后看着“那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言万语的嘴唇”时,在想些什么呢?我已无从得知。我只知道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这样一个沉默隐忍却坚强温柔的女子,在肉体和心灵,辱骂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终以最无奈的方式,摆脱了尘世痛苦却执着的羁绊。得以在另一个国度追寻她所向往已久的自由和幸福。

一切都结束了。那些曾经带给她快乐或悲伤的过往,那些她曾经被迫背负的现实的残酷枷锁,亦化作青烟一缕,随风而逝。

这篇散文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每次戴上黑纱插上纸花的同时,我也想起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巴金和萧珊也曾有过这样对幸福的希冀和渴求吧!可惜世事难料,因为萧珊的早逝,巴金先生独自在良心的拷问和内心的愧疚中捱过了三十三年。可那样坚强的巴金,凭着内心对萧珊深挚的爱恋的支撑,谱出这一曲含泪滴血的悲歌。他用朴实却依然感人,真挚也同样深刻的笔调描绘出了那么多他对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深刻记忆、自我批判,一点一滴,撰写成伤。

承载着这样厚重的历史和情感,我不知道该如何结束我这篇文字才不会显得突兀。还是看巴金怎么说吧。

“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怀念萧珊读后感

(三)我知道巴金,是在50年代上中学的时候。最先看的是电影《家》《春》《秋》。沧州市的新华大街上有个新华礼堂。我离家远,周末不能回家,有时候就去那里看电影。不知怎么,我一个农村孩子,竟被由巴金原著改编的这几部电影深深感动了,每次都哭得昏天黑地,忘记身在何处。接着,我就找到原著,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感动仍旧是那样强烈。

我第二次被巴金感动,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读他的《随想录》。我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他敢于解剖别人,更敢于解剖自己,写的都是大实话。

最近读他的《怀念萧珊》,又有了新的感受,我过去没有注意到,他竟会这样写。

自古以来,写吊文、悼词、墓志铭、怀念文章,都是只赞扬死者的人品、业绩,从不说死者的不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甚至会发现,即使在世的时候双方有矛盾,等对方死了,活着的人不管是不是出于真心,也会当众对死者颂扬一番。巴金却能对死去的亲人实话实说。

巴金对夫人萧珊的感情无疑是非常深的,就在这篇文章里,他说:“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这是何等的深情啊!

可是在这篇文章里,他既写了萧珊优秀的一面,也写了萧珊的不足。他说:“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做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刻苦耐劳的勇气。”

这就是巴金。朴实的巴金,无比真诚的巴金。

第五篇:巴金的《怀念萧珊》读后感

看了巴金的《怀念萧珊》,巴金的《怀念萧珊》读后感。

在这里,我没有看到爱情,只是看见了感情。一种愧疚的、纠结的、生死相依的老人的感情。

当一个人已经溶入了你的生活,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思想的一部分、记忆的一部分、骨肉的一部分的时候,当她死了,你,也就死了,读后感《巴金的《怀念萧珊》读后感》。

原来的你,死了。

而现在的你,只不过是缺了那一部分的“旧有”。

曾经的那部分记忆,不论你愿不愿意去回忆,它都变得干涩和不完整了。

一段好的回忆,是应该如同一部小说,连贯不断的。可这突然,毫无预料的中断了、没有了、结束了;这对于作者,尤其是计划好好写一下的作者而言,恐怕,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困扰。

下载《怀念肖珊》&32;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怀念肖珊》&32;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巴金《怀念萧珊》教案

    怀念萧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 3. 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把握作品四个部分的......

    33209219 肖珊(台灯市场调研)[五篇范文]

    台灯市场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设备也逐渐得到了完善。台灯是我们生活中的伴侣,我们是不喜欢与强烈的光线打交道的,因为强光对......

    《小珊迪》读后感

    《小珊迪》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珊迪》这一课,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爱丁堡,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

    小珊迪读后感

    读《小珊迪》有感 城固县文川镇文东小学四年级(2)班苏奕仿 读了《小珊迪》这篇文章后,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小珊迪虽然贫,令人同情,但是他优秀的品质却值得我们学......

    《怀念母亲》读后感

    《怀念母亲》读后感 《怀念母亲》读后感1 《怀念母亲》的作者母亲过世早,对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外国留学,他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与伤感,又......

    怀念母亲读后感

    怀念母亲读后感 怀念母亲读后感1 自从学了季老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之后,对我的感触异常大。季老先生这一位孝子,本想等自我事业成功之之后报答母亲,不料,在先生读大学二......

    怀念经典文化—读后感 大全

    金克木,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他的书,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喜欢纯文学的东西,怀念经典文化—读后感。金老先生《文化三书》,书名普通至极,里面告诫了一个个关......

    怀念母亲读后感

    怀念母亲读后感1 有一个人,她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就是给我们生命的母亲!母亲,她是多么伟大啊!为了自己的孩子,她甘愿受苦受累。当你吃好的,穿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