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的发展。
第二篇:当前中国社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社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具体目标及长期规划 □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 □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统筹层次过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不同社会群体的保障待遇不公平■大势观察■冯冰
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具体目标及长期规划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四届三中全会还提出“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但到目前,具体目标还是不明确。
一是缺少对不同保障层次的目标设定。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保障与保险混在一起。作为公民究竟有哪些权利,社会保障到底保障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基本上是混乱的。哪些方面是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应该由个人保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就导致应该被保障部分的权利没有被保障,不该由社会保障的却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来保障。
二是缺少不同阶段的目标设定。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什么样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什么样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及如何适应,有关方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更没有长期规划和总体部署。这样,经济社会出现什么问题,就赶紧出台相关政策,难免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临时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制度设计越来越复杂,执行成本越来越高,而政策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不满。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是以减轻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责任为起点的。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界定依然模糊不清。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5.5%增长到2005年的11.2%,年均增长29.8%。仅中央财政用于“两个确保”和“低保”的资金投入就从1998年的9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04亿元,年均增长35.5%。各级地方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与此同时,企业和个人都普遍感觉到缴纳社会保障金的负担越来越重。个人的基本养老金缴费比例由开始的3%逐年增加至8%,而且缴费基数也在逐年增加。人们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满意程度也在增加。造成这种各方都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方责任的界定不明确。政府的钱花在哪里,老百姓并不十分清楚;企业与个人缴费有多少回报率,也没有明确的预期。因此,政府的责任在哪些方面,应承担多大程度;企业与个人的责任在哪些方面,趋于何种水平,都应该进一步明确,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两个基本的现实条件: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是历史债务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高的趋势。21世纪,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正在加剧,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逐渐提高,养老保险金支付将进入高峰期。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紧张运行状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基金赤字运转的局面。再加上企业改制实行提前退休,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直接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历史隐性债务是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此前退休的人员没有缴纳过养老金,也就没有个人账户,此前参加工作的人员个人账户由开始缴纳养老金时算起,个人账户不完整。因此这些人的退休费用就只能由正在工作中的人员来承担。在历史债务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部分基金积累模式在大部分地区因为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而名存实亡。一旦我国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当期收取的养老金是不可能支付得起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的。如果不能采取多种措施化解由于新旧养老制度转型而形成的对中老年职工的历史欠账,未来终将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重大冲击。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巨额缺口,支付压力逐年增大,支付风险日益凸显。统筹层次过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统筹层次过低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严重缺陷,它引起了其他一系列问题。一是各地方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多年来社会保障改革由地区决策,各地区分别制定仅适用于本地区的政策、标准、措施,形成各地区之间缴纳水平、管理方式不相同的现象。二是区际转移的困难。由于各地保障制度不统一,就使得社会保障在区际之间的转移阻碍重重,不但省际之间很难转移,就是省内地区之间都难以转移。这与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在我国人力资源流动性不断加强的现实情况下,区际转移的困难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和发放都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各种社会保障政策缺乏统一标准。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社会保障等多个险种,不同险种往往由不同部门制定。然而社会保障覆盖对象既有针对性,又存在交叉性,各种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不可能经过长时间酝酿,所以出现了各种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根据不同的政策可以实施不同的救助或保障标准,新出台的政策会影响以前政策的实施。
四是基金管理的困难。根据我国当前的政策,省及省以下的社会保障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而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银行和国债利率都较低,目前银行利率已经低于通货膨胀率。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社会保障资金事实上正在贬值。这使我国本来就严峻的社保资金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省及省以下的社保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投资的话,安全性也难以保障。因此,要想实现基金的保值升值,必须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层次,由中央一级进行统筹管理。
不同社会群体的保障待遇不公平
一是各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是劳动力的输出地,输出的劳动力在发达地区打工并缴纳社会保障金。但是在社会保障统筹层次难以提高、区际转移难以推行的现实情况下,他们缴纳的资金只能留在发达地区,而不能带回去。这也是造成东部发达地区社会保障资金充裕,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资金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形成“以贫养富”的奇怪现象,使原本就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更加不平衡。
二是企业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一直以来,企业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双轨运行、调整机制不同,既造成了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在职人员之间不同的社会保障负担,又扩大了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退休人员的待遇差距,造成不公平现象,已经引发社会不满。
三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不同就业形式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目前,离基本养老保险金覆盖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为数不少的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被征地农民还游离在养老保险体系之外,已经参保的人员实际缴费率不高,缴费年限时断时续。失业保险方面,工作最不稳定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等职工实际上没有失业保障。工伤保险方面,当前我国面临高风险行业事故率高的现实情况,2006年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12822人。职业病发病率在增长,2006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676562例。农民工受到职业伤害的问题十分突出。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大多在高风险行业工作,受到职业危害的风险大大高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而他们又常常没有参加工伤保险。
事实上,按照当前的制度,越是需要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反而越因为负担不起社会保障而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以灵活就业与失业人员为例,没有人替他们缴纳企业应缴纳部分,而缴费基数却要以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为准,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根本缴不起各类社会保障金,成为社会保障的长期欠缴费群体,从而无法享受社会保障。
四是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虽然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均衡。制度设计与管理的技术性问题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得越来越复杂,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应急特征,某项保障制度受重视的程度随着不同社会群体政治呼声的大小、部门势力的大小或者个人影响的大小而发生变化。非制度化特征十分明显,法制化水平不高,即使已有法规也严重缺乏执法力度,部门之间、制度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越位和缺位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规范,对资金的管理水平有限,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有待改善。电子化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第三篇:中国当前人民代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人民代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举制度的具体规定和程序不够科学,不够完善。我国人大代表选举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间接选举使得代表代表民意的可能性下降,尤其是县级人大选出地市级人大代表,地市级人大代表选出省级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选出全国人大代表,越往上,多层次。
2、人大制度在发扬民主方面还有待加强。人大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主要渠道,人大发扬民主越广,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度越高。人大代表就是联系人大与人民的重要枢纽,现阶段代表还缺少切实深入地参与常委会工作的有效渠道,代表与选民和选举单位的联系还缺少制度保证和内在动力,代表在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督促政府解决群众困难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代表的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出来,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方面的工作就无法推进。
3、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利的法律效力难以确定。例如在常委会不生产书面的法律文件的情况下,委员发表意见其法律效力如何。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结论是否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是否必须作为司法判决或者行政决定的依据,是否存在着取代行政决定和司法判决的可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通过“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其生产的法律后果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现行法律中都无法找到答案。随着人大工作领域的逐步拓展,人大工作实践的日益丰富,缺乏行使权利的具体的法律规范给人大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首先,宪法赋予人大的许多权力因为没有法律具体规定而无法操作,并且人大行使的权力涉及太多的非法律因素,因此造成现在人大“作为不多”或者“作为有限”的局面。其次,就行使同一项权力,各地人大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行使权力的过程不统一,最后产生的法律效果可能也会不一样,影响了人大行使权力的严肃性。
4、人大代表构成不合理,人大代表作用发挥较差。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要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等,但人大代表本身有相当一部分,却是来自于行政机关,审判,检察机关的官员。全国人大由主席团来主持会议,但主席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领导人,他们主导了会议。所以,人大开会,成了国家领导人自己监督自己,在代表团中,成了地方领导人自己监督自己,整个人大的监督功能就落空了。课件: 从代表制度;开会制度;组织制度;职权发挥;人大和党之间的关系来谈
第四篇:浅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诚信问题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处在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一些不规范的市场秩序,正吞噬着原本就弱小的市场机体,如不给以足够重视,不仅会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和经济的健康运行乃至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而且会严重败坏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形象,也会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那么在当前市场秩序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诚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诚信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性,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信用缺失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在维系市场秩序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秩序
市场秩序主要包括市场的进出秩序、竞争秩序、交易秩序、管理秩序,从市场的秩序的内涵可知,市场秩序的维系主要依靠国家制定的法律。但法律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环境的的不确定性,法律的规定不可能面面俱到,现有的法律也并非都具有可操作性;对那些能够执行的法律而言,由于执法者与交易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法官在对纠纷问题的判定上存在着困难。而诚信理念不仅融于国家制定的法律规定中,且以道德规范即非正式制度的形式对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调节作用,它比法律作用的范围更广、效用更大,所以说,诚信乃是当代市场经济的内在秩序。
(二)笃守诚信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
市场经济愈发展,诚信作为内在的秩序的地位就愈重要,因为他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的交易是存在一系列的交易费用的(即交易成本),体现为时间、金钱、精力的耗费。以信用为支撑的货币特别是体现银行和国家信誉的纸币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人类社会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也由此高速的发展。及至今日,信用关系已遍布各个领域。以普遍的社会信用关系为支撑,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高效的交易链条,交易的成本也因此大大降低,相对而言交易的效率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处于全社会商品交易链条上的有关市场主体不讲信用,就会破坏整个交易链条,交易成本就会由于信用体系的崩溃而大大的增加,整个社会经济运转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三)诚信是最基本的企业道德
自古以来,中国商界就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传统。古往今来,纵观商海兴衰成败,我们都能看到诚信的影子,往往很多时候诚信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我们的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信誉都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影响力是长远的。在市场经济中,一个有效率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企业信用、银行信用、个人信用、政府信用等,其中企业信用是核心,政府信用是关键。当然本文所谈的信用主要是企业信用。
(四)诚信是投资软环境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沃尔芬森曾说:“中国加入WTO后,如果不严格遵守诚信、透明的原则,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将会丧失”,一国、一地区或某行业诚信缺失意味着对其投资将面临极高的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投资者无疑会选择驻足观望。
二、信用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信用缺失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体制、传统文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体制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法培养起信用关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的经济,各行为主体间在进行市场交换时必须遵循等价和诚信原则,双方建立的是一种信用关系,而信用关系存在基本前提是行为主体的人格独立和行为自主。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行为主体,包括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以及管理者都缺乏独立人格,其行为都是在政府、单位、“计划”的指标的控制下机械独立进行的,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各行为主体不是市场经济中真正的行为主体,他们之间没有市场经济真正意义上的交换。因而,无论企业之间,还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难以发生信用关系,也不需要建立信用关系。所以严格的说,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所谓“信用”问题。
2、市场经济不发达,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完全,使信用关系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虽然我们已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不得不看到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企业离真正的合格的市场主体尚有很大的差距,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企业不良交换行为和不讲信用行为时有发生,而且企业诚信行为比不诚信行为的成本高昂的多。因而,企业的不诚信行为也许是目前市场机制不健全情况下的一种所谓“理性选择”。同时各类中介组织不健全,服务不到位,以致缺少沟通、连结、调节各行为主体间关系的有效形式,使得现代信用环境很难培育起来。
3、监管不到位,不诚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或者“失信”惩处力度不够,都助长了“失信”现象的蔓延。比如2008闹的全国轰动的“三鹿奶粉事件”,紧接下来的有限调查的中22家单位的奶制品中存在非法添加物,其中像蒙牛、伊利这样的著名奶制品企业也不能幸免,连行业著名品牌的都不能幸免,可想而知整个中国奶制品行业的有多少问题奶粉厂家。像这样直接关乎民生的食品行业,都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遑论其他行业。造成这样的局面,企业的不诚信是一个方面,但更根本的原因不能不说是监管部门的失职,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不诚信的行为惩处不力,才会导致企业为了牟取暴利而铤而走险。
(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原因
1、“市场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利制衡和监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们的企业制度也由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的经济制度。经济也逐渐由“计划导向”转变成“市场导向”。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学习美式公司治理模式,当然也不可否认其优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以一种市场约束机制对业绩不良的企业家产生持续的替代威胁,这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公司治理中“股东至上主义”想法一致,且有利于以最具生产性的方式分配稀缺资源,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但其缺陷在于,这种公司治理模式是公司股价高低与企业家的利益休戚相关,易导致企业家的短期化行为过分关注短期有利财务指标,当公司实际业绩不足以维持高股价时,财务造假行为就出现了。
2、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目前很多企业公司为了提高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给股东带来更好回报,实现双赢,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但是当股市行情不好时,为了维持企业的股票价格,许多公司都会通过做假账的方式维持账面的盈利。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企业的不诚信行为。
三、解决信用缺失的措施
信用危机和信用缺失,不是由个别原因造成的暂时现象,而是由多种原因、长期形成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时期,这期间必然会出现资源流动与再配置,而解决信用缺失问题对我国产业转型的顺利进行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提高主体的道德情操水平,形成一个全社会讲“诚信”的风尚,为培育良好信用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基本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准则和体系,规范和约束行为主体的行为,促进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确立。同时,还要进行深入、细致、持久的道德教化,使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深入人心,真正转化为每个行为主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促使社会各行为主体形成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系统的道德标准,从而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经济等其他活动中恪守诚信原则,珍惜自己的和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大家都以诚相待,以礼相交,互惠互利,公平公正等,社会的信用关系逐渐确立起来。
(二)强化行为主体的信用意识,充分认识信用的社会作用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经济,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就无法得到保障。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信用就是形象,就是无形的资产,就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企业无法生存。所以,现代企业及企业家必须充分认识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的树立信用意识,提高企业信用度,塑造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市场机制
健全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惩治失信行为。按照市场的经济本质要求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机制,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涉和影响,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和机制作用;坚决打击行为主体的各种失信行为,让其为失信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整顿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规则,进行严格、全面、科学的管理,谨防诚信现象的发生,培育良好的诚信环境。
(四)发挥政府及其它组织的主导作用,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供优良服务和有力保障。
1、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的威望和信用度;
2、建立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发挥银行、证券、保险、工商、税务、公安、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尤其要发挥各中介组织的作用;
3、营造公平的竞争的良好社会环境,抑制腐败现象的和欺诈行为,提高市场交易透明度,健全法制加大对信用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确力良好信用关系提供有力保障。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完善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焦方义:《重塑诚信与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开放下的宏观经济与企
业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邓伟根等:《产业转型经验、问题与策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
第1版。
(3)孙文学,诚信原则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本 [J],生产力研究,2003年01
期
(4)王纬,社会转型期信用缺失与重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吴申元、徐建华,诚信: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J],复旦大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 期
第五篇:关于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只有彻底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能做好群众工作。
目前的农村群众工作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了解群众有问题。群众工作首先是了解群众,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和群众近距离接触,聆听群众心声,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需。目前的党员干部离群众是越来越远了,下村调研的少了,上百度调研的多了,写出来的农村问题大同小异,对策也是千篇一律。一些县领导下基层就是到乡镇召集乡镇干部开一个会,听一个汇报。进村入户也是选择路边的村,路边的户随便串串。所到农户不到十户,询问群众不到20人。一些乡镇干部下村就是到村干部家开一个短会,喝一盅茶,这种现象在乡镇主要领导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村干部也当起了掌柜,有事要求群众上门找,自己不主动去了解群众。
二是宣传群众有问题。宣传群众就是要让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做准备。目前的农村群众宣传工作做得十分不好,以至于许多群众不了解新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党的惠民政策,有的甚至误 认为是变相的农业税。目前的宣传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对外宣传的多,对内宣传的少;对领导宣传的多,对群众宣传的少;对成绩宣传的多,对政策宣传的少;标语宣、媒体、报纸宣传的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宣传的少。你别看宣传标语到处都是,那都是做给上级看的。
三是教育引导群众有问题。党员干部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摒弃成规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科学反对愚昧,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等。可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任凭歪风邪气在群众中荡漾,任凭各种诋毁党的声音在群众中流传,任凭一些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胡作非为,他无动于衷中,不出来教育引导群众,不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做些什么。目前的“五五”普法已经顺利完成了,“六五”普法也全面开始了,但我看农村的普法工作是做得不到位的,农民知法懂法的还是少之又少。普法工作并非一两次进村宣传就完事的,必须长期坚持。
四是组织、发动群众有问题。记得小时候召开群众大会,村支书吹几声哨子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召集许多群众。但是现在召开群众大会就显得非常难了,大喇叭喊了好久还见不到几个群众的身影。记得小时候搞坡改梯,那是全村每家每户都搞,我家那个村有一家没搞就被拉去游行,那时群众是很唾弃这种不支持党和国家政策的行为的。可是现在,搞个“一 事一议”农民自己修自己的路还稀稀拉拉的。组织群首先要组织党员,可是我们的一些农村党支部一年不召开一次支委会,一年不召开一次支部大会,一年不过一次组织生活,村支书成了村支部的代名词,群众只知道有一个支书不知道有一个支部,支书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支部的整体作用没能很好发挥,群众组织、发动工作当然就做不好了。
五是服务群众有问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目前能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究竟还有多少?我们的一些党员不知道自己是党员,我们的一些党员不知道党员该做些什么,我们的一些党员心中没装着人民,党员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为人民服务我看是口号喊的多,行动见得少。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们务必按照党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总体要求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只有做好农村群众工作这篇文章,我们的全面小康才能顺利建成,只有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