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
当前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http:// 来源:宜宾新闻网 时间:
2011-9-22http:///content/2011-9/22/***16443.htm
摘要:随着立案监督工作在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进一步施行,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立案监督对于促进案件的顺利进行、打击惩处犯罪和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比如说法律规定简单、粗略,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等,需要得到逐步的提出与解决。
关键词:立案监督、强制力、合法权益
立案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主体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以及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重要刑事监督职能,是依法治国的体现。从实践来看检察机关履行这一职能对于减少和遏制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执法不严的问题,以及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人为的、立法的、历史文化等各种原因,造成监督不畅、效果欠佳的情况存在,立法意图不能很好的实现,致使检察机关在操作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
一、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立案监督线索来源渠道狭窄
根据目前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立案的监督来看,主要是通过在审查批捕和起诉案件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监督纠正,即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批捕和在提起公诉案件的过程中主动发起的立案监督案件在逐渐减少。原因是公安机关在法律的规范下逐渐注重立案程序的规范化,在报捕时能够把证据补到位就补到位。严格把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足。
另一种原因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配合力度不够。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在涉及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时可以事先介入,但是这并不能全面规范立案的监督制度。公安机关对于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是存在防备心理的,许多案件在侦查方面的信息交流、通知方面总会有一些延误或者是故意推脱。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及时的做好立案监督准备和全面的监督。
通过被害人提出申诉、或是公民提出的控告、检举并经检察机关审查后监督立案的案件数量较少。《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于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予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就目前普法工作来看,很多公民对法制的不了解,缺乏法律意识,尤其是立案监督这一方面,很多被害人只是向公安机关提出而不是向人民检察院控告。有的被害人在遇到犯罪分子时只是盲目的私下解决,害怕犯罪分子的报复等。因而不愿向公安机关报案,更不用说向检察机关提起立案监督这一程序了。
(二)监督落实不易到位
根据《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的规定,侦查机关未按规定立案或者撤销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侦查机关人员不予以纠正的,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商同级侦查机关处理,或者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上条款看出检察机关行使监督职能时对侦查机关属于软措施(如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检察建议),例某一检察院侦查监督科一年之内通过接受群众控告而发现立案监督线索十余件,向公安机关发出《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虽多次催促,仍有半数以上长期得不到回复。人民检察院在这一方面的职能不同于法院可采取司法措施予以执行,比如说法院对于扰乱法庭秩序的人可采取拘留、具结悔过等司法措施。检察机关向公安机关发出的纠正违法通知书、相关建议等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从而不宜得到实现。
同时,检察机关内部机制规定检察机关实行立案监督要达到“能批捕、能起诉、能判刑”,即立案监督需要检察机关根据立案阶段查明的案件事实、证据预断案件属于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条件、被告人符合提起公诉条件并能对之判处刑罚,若属于这类案件则对侦查机关进行立案监督,若不属于则是立案监督错误。此规定的目的在于对重大的案件予以立案监督,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对轻微的犯罪案件不进行立案监督,减轻检察机关的负担。但是不难看出,此条规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实践中很难施行,难以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使检察机关心所及而力不能。从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提起公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时所掌握的犯罪事实、证据与提起公诉时所掌握的犯罪事实、证据是很有可能不同的。在这两个阶段检察机关都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等,公安机关还会进一步搜集各方面的证据,在某些犯罪嫌疑人主观上的原因或客观原因的影响下,所获取的证据可能不同,从而影响事实判断。导致下例情况出现:侦查监督部门对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案件事实证据符合批准逮捕的条件,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到公诉部门进行审查起诉时,根据所审查的事实证据则不符合起诉条件。若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时开始立案监督,那么它又不符合起诉条件所以应当撤销立案监督,这反而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审查逮捕时确定案件不符合立案监督,而起诉时公诉部门认为案件又需要进行立案监督的情况。立案监督需要侦查机关的积极配合,对于出现不一致而导致立案监督的变更,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障问题,关系到侦查机关活动的开展,也会影响检察机关的办案进程。对于侦查机关不予配合的情况,则使检察机关更难贯彻实行立案监督。
以上两种现象都导致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贯彻不容易到位,其原因是立法与实践未能完全结合,属于立法的不完善。因此建立完善的立案监督制度十分必要。
二、建立完善的立案监督制度的对策
(一)针对侦查机关立案的案件来看,第一,侦查监督部门主动加强与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法制部门的联系,掌握公安机关的办案动态,从中发现线索、解决问题。第二,公安机关要积极配合,及时告知检察机关对于所办案件的动态,使得检察机关能及时的做到监督立案准备,搜集与案件相关的信息。第三,在审查逮捕案件时寻找线索,积极探索与立案监督的有关信息,及时履行监督的职能。第四,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提前介入,进入侦查取证过程,发现线索。在提前介入的过程中搜集线索、信息,为立案监督做好准备或是在此过程中就直接进行立案监督,起到立案监督制度能真正达到的作用。
对于被害人及相关人员的申诉、举报、控告、信访的立案监督案件。第一,需要加强立案监督的法制宣传,增强公民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比如说定时开展法律宣传,特别是乡村群众、青少年这一类人群,积极配合学校、社区、家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法制教育。第二,设定方便群众报案的渠道,加强群众监督,检察机关采取亲民措施,与群众相联系,拓宽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案件渠道并使立案监督得到群众支持,鼓励群众积极与犯罪分子做斗争。
(二)立法是国家机关行使职能的依据。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导致检察机关根据现有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实施立案监督总有阻碍,所以完善立案监督的立法是当前也是将来必须面临的问题。对于完善立法有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在刑事立案监督中一定的实体处分权和建议处分权。近年来,我国建立法制社会特别是刑事法律方面不断强调刑事诉讼活动中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念,然而在侦查活动中程序违法现象却时有发生,这当中有侦查人员由于历史原因而程序意识淡薄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作为拥有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对其一般程序违法行为缺乏强制性监督手段和惩戒措施,为保证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实效,赋予检察机关
一定的实体处分权和建议处分权十分必要。比如:(1)警告权,对违法性质较轻、初次拒不纠正违法的立案人员提出警告。(2)党纪、行政处罚、处分建议权。对因违法行为而应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办案人员,有权向纪检、监察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给予违法人员相应的处罚、处分。(3)对于严重违法的侦查机关工作人员,涉嫌徇私舞弊或滥用职权的,移送本院侦查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唯一享有监督公安机关执法活动权利的机关,《通知立案书》是检察机关通过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进行审查后得出的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结论并决定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法律文书,具有指令性,公安机关必须执行,这是法律监督权所包涵的内容。
2、赋予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调查权,建立公安受理案件备查制度,规范受理案件行为。搞清案件是否受理对开展立案监督工作非常重要。立案监督工作应从源头上抓起,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向前延伸到受案环节。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线索向检察机关立案监督部门提供备查。
3、对公安机关违法的刑事案件的了解即调查核实权,即对于公安机关的违法行为的查处,赋予检察机关立案监督部门调查权。首先立案监督是一项复杂的法律监督工作,有着严格的法律程序,检察机关发出的《立案通知书》、《纠正违法通知书》应具有严肃性和指令性,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作出通知前,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材料,以支持其主张。为此,检察机关进行必要的取证是必须的,但现行法律没有赋予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一般刑事案件进行调查的权力,这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其次检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对公安机关立案后搁置不予侦查的案件,经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通知,并经上级检察机关向同级公安机关建议纠正后,仍拒不侦查的,检察机关可以进一步自行侦查,以保障国家追诉权的正当实现。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法律制度存在许多漏洞,这也需要在法制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发现不足和及时改进。立法与执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时需要与执法机关积极配合,结合实践,决不可脱离执法活动而自行制定立法规范。在检察监督这一方面要有正确面对不足和推进完善的决心,要有事实求是的理论基础,也要有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加强检察体系的完善。
珙县人民检察院 袁义聪
第二篇:关于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只有彻底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能做好群众工作。
目前的农村群众工作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了解群众有问题。群众工作首先是了解群众,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和群众近距离接触,聆听群众心声,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需。目前的党员干部离群众是越来越远了,下村调研的少了,上百度调研的多了,写出来的农村问题大同小异,对策也是千篇一律。一些县领导下基层就是到乡镇召集乡镇干部开一个会,听一个汇报。进村入户也是选择路边的村,路边的户随便串串。所到农户不到十户,询问群众不到20人。一些乡镇干部下村就是到村干部家开一个短会,喝一盅茶,这种现象在乡镇主要领导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村干部也当起了掌柜,有事要求群众上门找,自己不主动去了解群众。
二是宣传群众有问题。宣传群众就是要让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做准备。目前的农村群众宣传工作做得十分不好,以至于许多群众不了解新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党的惠民政策,有的甚至误 认为是变相的农业税。目前的宣传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对外宣传的多,对内宣传的少;对领导宣传的多,对群众宣传的少;对成绩宣传的多,对政策宣传的少;标语宣、媒体、报纸宣传的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宣传的少。你别看宣传标语到处都是,那都是做给上级看的。
三是教育引导群众有问题。党员干部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摒弃成规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科学反对愚昧,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等。可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任凭歪风邪气在群众中荡漾,任凭各种诋毁党的声音在群众中流传,任凭一些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胡作非为,他无动于衷中,不出来教育引导群众,不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做些什么。目前的“五五”普法已经顺利完成了,“六五”普法也全面开始了,但我看农村的普法工作是做得不到位的,农民知法懂法的还是少之又少。普法工作并非一两次进村宣传就完事的,必须长期坚持。
四是组织、发动群众有问题。记得小时候召开群众大会,村支书吹几声哨子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召集许多群众。但是现在召开群众大会就显得非常难了,大喇叭喊了好久还见不到几个群众的身影。记得小时候搞坡改梯,那是全村每家每户都搞,我家那个村有一家没搞就被拉去游行,那时群众是很唾弃这种不支持党和国家政策的行为的。可是现在,搞个“一 事一议”农民自己修自己的路还稀稀拉拉的。组织群首先要组织党员,可是我们的一些农村党支部一年不召开一次支委会,一年不召开一次支部大会,一年不过一次组织生活,村支书成了村支部的代名词,群众只知道有一个支书不知道有一个支部,支书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支部的整体作用没能很好发挥,群众组织、发动工作当然就做不好了。
五是服务群众有问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目前能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究竟还有多少?我们的一些党员不知道自己是党员,我们的一些党员不知道党员该做些什么,我们的一些党员心中没装着人民,党员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为人民服务我看是口号喊的多,行动见得少。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们务必按照党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总体要求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只有做好农村群众工作这篇文章,我们的全面小康才能顺利建成,只有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第三篇:当前 诗歌存在的问题
转帖《陳仁德先生論當代詩詞》(之二)
Post By:2009/4/6 13:55:00
对当前诗词状况的思考
陈仁德
一诗词现状的不同层面
诗词在忍受了漫长的压抑和歧视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重新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魅力回到了中国的文化舞台,经过20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即使是那些曾经对诗词十分鄙薄的人,都无法否认诗词正在走向复兴的事实,要想忽视诗词的存在,几乎已经没有可能。放眼今日之中国,何处无诗词团体,何时无诗词吟诵之声,庞大的诗词作者群体,已经成为最大的文学群体,由于网络的出现,诗词的领地大大拓宽,无数的文学论坛上都辟有诗词专栏,聚集着不可胜数的诗词爱好者。本来就是中国国粹的诗词终于有了在自己国土上的户口,可以名正言顺的和白话诗平分秋色,白话诗一统天下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参与并见证了诗词从低迷到复苏的历史过程,而且还在继续推进这个过程,幸甚至哉。
对当前诗词界的总体评价,应该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述,即:创作队伍之庞大、诗词团队之众多、诗词刊物之宏富,作品数量之惊人,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仅仅从这些方面来看,应该说诗词已经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全面的看问题,就会发现,空前繁荣的背后,其实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庞大的创作队伍中,能写出较好作品的诗词作者只是少数;在众多的诗词团队中,有较高品位的有所建树的团队只是少数;在林林总总的诗词刊物中,有较高质量的刊物只是少数;在数不胜数的诗词作品中,能够传世的作品只是少数。
这是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作出的不同的判断。仅就普及而言,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就提高而言,则只是万里长征刚走出第一步。
诗词的普及,比之从前的打入冷宫,肯定是一大进步,是一大喜事,大量的爱好者执著于诗词,使社会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氛,无疑,多一个爱诗的人,社会就会减少一个庸俗的人,不论怎么说,诗词都是高雅的,附庸风雅,总比附庸下流的好。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说,不学诗的人是不值得与之交谈的,可见诗对于一个人的品位有多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说,诗词的普及真是功德无量。尤其是那些南征北战的老干部,辛苦一辈子,离退休才来学习诗词,而且不遗余力的为诗词组织奔走,其精神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我们所说的繁荣,多半就是他们的功劳。
但是,仅仅普及是不够的,因为诗词作为一种艺术,是要讲究艺术质量的,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是以数量,而是以质量取胜。一首高质量的诗词,和一大堆低质量的诗词作品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大呼隆似的一轰而上,转眼就会被历史冲刷得干干净净,只有那些精品才能经受历史浪潮的冲洗沉淀下来,成为传之后世的文化遗产。唐代的张若虚留下的诗只有两首,王之涣留下的诗也只有很少几首,可是他们却因此奠定了在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的乾隆皇帝写了一万多首诗,却与诗史无缘,从没有人称颂过他的诗。
由是观之,诗词质量的提高是比诗词普及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面对的,已经不再是普及,而是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我们一方面为诗词在广度上的普及而欣喜,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为诗词在高度上的欠缺而担忧。
二诗词作者的不同层面
前面说到,如今诗词创作队伍之庞大超过任何历史时期,然而,在庞大的创作队伍中,能写出较好作品的作者只是少数,这是由作者的不同层面决定的。
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诗词作者的不同层面。
诗词作者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呈现出不同的层面,但是主要有两个层面,一种是把诗词当成人生的乐趣,诗词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种不仅仅把诗词当成乐趣,更把诗词当成了人生的追求,诗词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前者,诗词使他们生活得高雅而充实,而对于后者,除了高雅充实外,还生活得很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不断的深入和提高,付出的代价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也为数不少,而且两者之间随时可能角色互换,但是从前者转为后者的,即从简单的乐趣转为追求的无疑更多。
把诗词当成人生乐趣,显示了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把诗词当成人生追求,则更多的显示了一个人的文化担当,其深刻内涵是,他要努力担当起诗词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现在我想提请诗友们审视一下自己,你是属于那一个层面?
如果你属于前者,很好,由于爱好诗词,你的生活充满了诗意,由于你和无数诗友的参与,才汇成了当今的“诗潮汹涌”,你在诗词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诗坛应该感谢你。现在你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保持这种乐趣,二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把诗词写得更好些,向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努力。
如果你是后者,那就请你继续担当下去,不要撂担子,一个民族总得要有人挺身而出,把祖宗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诗词没有任何功利可言,你在选择将诗词作为终生追求时,就已经选择了清贫和寂寞,就注定了你要为之付出代价,为之作出牺牲。但是,由于有了诗词的熏陶,你的心灵永远是美丽的,精神永远是富有的,可能在不经意间你就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天地之间。你还有一个使命,就是要尽可能的用诗词的魅力去影响身边的人,特别是广大的诗词爱好者,让更多的人来一起担当起诗词文化的传承。
三学养欠缺是不争的事实
低质诗词的大量产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首先是诗词作者的学养欠缺。
杜甫的名句大家一定记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读破万卷书才下笔如神,仅从字面来讲,破字有两解,一是超过,二是破损,两解都发人深省,我宁愿理解为后者,要把万卷书都读破,决非草草翻阅一下就行,一个破字道出了杜甫为读书所下的功夫有多深。
我首先要坦白的说,我自己就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写作时经常感到捉襟见肘文思枯竭如同搜索枯肠,正因为如此,我才深知读书的重要。我没有做过认真调查,不知道广大诗词爱好者到底读过或者读破了多少卷书,但是从日常和诗词界朋友的交往以及经常读到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读书一定不会很多,因为读书多少是会在谈吐和写作中反映出来的。
我们不妨对现在的诗词作者做一个分析。
现在的诗词作者,大致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中年次之,青年又次之。我这里所说的老年人大致是指七十左右或者更年长的人,中年人是指五六十上下的人,二十到四十来岁的人一概归入青年之列。这样划分并不科学,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已。
作为诗词作者主体的老年人虽然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青年时代,正是诗词被打入冷宫的时代,以现在七十多岁的人为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们才一二十岁,那时要想学习诗词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即使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经过长期的荒废,都已经所剩无几。更有部分老前辈年轻时投身革命南征北战,根本就没时间学诗词,只是退休后才在老年大学知道了一些简单的诗词常识。
中年诗词作者比起老年作者学历更浅,他们生在“读书无用”的时代,年轻时正遇上文革浩劫“停课闹革命”,其中很多人亲手参与了焚书,然后去当农民或者工人。那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可怕的文化断层,几乎所有传统经典都成了“大毒草”,除了毛选,他们很少有机会读其他什么书,整个青春岁月被完全荒废,文化底子很差。
青年诗词作者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但是由于竞争的加剧和欲望的膨胀以及市场经济对文化的冲击,人心已经变得非常浮躁,人们都忙着追名逐利,很难得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如果说他们读过一些书的话,不外乎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为了娱乐,很难说是为了做学问。
由于全社会的国学修养都不能和民国以前的任何时代相比,低质诗词的大量产生就豪不奇怪了。
当然,这里要特别说明,我对当代诗词作者所做的分析只是就总体而言,如果从个体的差异上看,则仍然有部分佼佼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如一的执著于诗词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坚持学习,具有较高的学养,这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把诗词当成人生追求的那一种人,老中青皆然。
四写作草率难免质量低劣
写作过于草率,也是低质诗词大量产生的原因。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朋友动辄就是十首八首的组诗,一点风吹草动都要写一大堆作品出来,刚刚过去的奥运会,就有人为每一个奖牌得主赋诗一首,据说更有甚者,能够一晚上写几十首古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位诗友一口气写了七绝、七律、五律、渔家傲、浪淘沙、沁园春等多首作品。这些朋友才思敏捷诗如泉涌,较之古代的“七步成诗”和“温八叉”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惊叹不已。但是,遗憾的是,这种一挥而就的作品,由于写作过于草率,大多质量低劣,不堪卒读。
这使人联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民歌,当时人人都是诗人,农村每个村都要完成写诗的任务,开始还要统计写了多少首诗,后来一些地方干脆把诗稿用大箩筐装来称秤,统计改成写了多少斤诗。这种草率之极的作品已然成为笑话,短短几十年间,就全部被淘汰了,没有一首能够流传。
诗词贵在锤炼,古人留下的“两句三年得,一语泪双流”,“吟安一个字,捋断数根须”,虽然夸张了些,却道出了锤炼的重要。出口成章的高手确实有,但是,曹植的七步诗并非他的杰作,温庭筠“八叉手而韵成”的作品也绝不是精品。真正的好作品,无不是认真锤炼出来的。
所谓锤炼,具体讲就是修改。一首诗词作品在脱稿前,应该经过反复的修改,这种修改不一定需要纸笔,就在脑子里反复修改也行,我同意一种说法,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我自己的经验是,为了改好一首诗词甚至一联一句,常常是走在路上,坐在车上都如痴如醉的思考着,有时半夜里忽然想出一个好句子,就马上披衣起床记下来,怕的是灵感稍纵即逝,有时改到一半,忽然觉得用另外的写法更好,就干脆另起炉灶重新写,写完后的定稿已经与最先的初稿完全无关。
我想,那些动辄就写十首八首甚至更多首的朋友,如果把时间用于修改一首,作品质量肯定会明显提高。写了一万多首诗的乾隆皇帝,如果把时间用来修改一百首诗,可能就全部是精品,没准就留在诗史上了。乾隆皇帝的文化修养并不差,我们今天有几个人能超过乾隆皇帝的文化修养,我们的写作是不是更应该严谨一些更注重修改呢?
五题材狭窄限制了诗意表达
我们经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每天都向我们呈现出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风貌,作为诗人,我们需要关注的东西太多了,值得咏叹的东西太多了,可惜恰恰相反,我们通常看到的诗词作品却局限于很狭窄的题材。
如果把重庆诗词学会的会员来稿归纳一下,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应景之作。应景之作有两大特点:
其一,习惯于政治表态,类似“坚决拥护”“坚决支持”“热烈欢呼”“热烈庆祝”之类
的发言。有的作者似乎除了这些就没有另外的东西可写,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怎么也跳不出来,他们“七一”写了写“八一”,“八一”写了写“十一”;“一中全会”写了写“二中全会”,“二中全会”写了写“三中全会”;“神五”写了写“神六”,“神六”写了写“神七”。他们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写来,一直写到白头,如果把他们的作品编一个集子,从头到尾都是这种主旋律,立场是坚定了,可是题材也太狭窄了,除了作者自己,还有谁愿意看。这样的作者只有一个也还好,如果整整一个时代的作者群都像这样,那岂不是太乏味了。
其二,缺少个性和艺术感染力。政治色彩太浓,必然强调统一的共性而忽视个性,而
诗词作为一种艺术,最需要的恰恰是个性而不是共性。过于强调政治化,则必然削弱艺术的力量,因为用艺术语言进行政治表态毕竟是一件难事。在此情况下勉强写出的诗词作品,难免流于空洞空泛,缺少诗词应有的美感,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种声音一个调子,像从一个模子翻出来的。我从最近的来稿中随便翻出几例让大家看看:
万众一心齐抗震,众志成城建家园
万众一心排灾难,顶天立地中国人
马列主义放光芒,中国特色创辉煌
泽东思想放光芒,为民服务永不望
和谐社会振纲常,执政为民奔小康
这种语言在政治上一点错误也没有,在艺术上一点感觉也没有,很难称为诗词。
既然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既然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变幻无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将诗词的题材拓宽一些呢?我们可不可以写血浓于水的亲情,可不可以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可不可以写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可不可以写俯仰慨叹的思古幽情,可不可以写嫉恶如仇的抨击,可不可以写对国事民瘼的深情关注,可不可以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不可以写对生命的感悟,可不可以写酒后的狂欢,可不可以写梦醒后的凄凉?我们可以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题材搞得如此的狭窄呢?
六缺少批评导致恶性循环
如前所述,诗词圈里的好作品本来就不多,在此情况下,如果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批评的氛围,无疑能有助于诗词水平的提高,因为善意的中肯的批评永远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相反的情况,一个人的作品并不怎么样,却得到众口一词的夸奖。我所知道的一位年轻朋友的诗集上,居然有不少国家级艺术名家题词赞扬,而其人的诗词远未登堂入室。此类捧场,虽然不乏积极意义上的鼓励和奖掖,但只要言过其实,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官场里的阿谀奉承之风,最好还是不要带到诗词净土里来。
如果某个作者朋友在创作上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毛病,他自己并不知道,而知道的人又不告诉他,他完全得不到批评,这样,他就可能盲目的走下去,成为恶性循环,一辈子都难成“正果”。
一些具有较好潜质的青年作者,正处于求知如渴的时期,他们需要很好的引导,由于阅历不够,他们还缺少必要的判断力,这时前辈给他们的指点应该严格一点,让他们有较好的起点,除了给予热情鼓励扶持外,更需要随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如果让他们自我感觉太良好,满足于现状,就进不到更高的境界。人都是有虚荣心的,虚荣心如果不过分,就是人的尊严,如果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对诗词而言,我们每个人还是多一点敬畏的好,还是多一点批评的好。
批评分为批评和被批评两方面,批评者要坦诚中肯,要认真慎重,被批评者要虚怀若谷,要从善如流,两者相互作用,必将推动诗词创作水平的大大提高。
最近,我们成功的组织了两次小范围的个人作品研讨会,我们明确提出,研讨会以批评为主,尽量少说优点,为此我们把研讨会戏称为“批斗会”。“批斗”对象即诗词作者态度非常端正,恳请到会诗友“狠揭猛批”,并且主动提供“罪证”(作品)。到会者做了充分的准备,把作品的毛病罗列清楚,逐一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事实证明,这样的“批斗会”是大有好处的,被批评者都感到收获很大,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看到了许多以前没发现的毛病。
学术批评蔚成风气之时,就是诗词水平提高之时,我们期待着。
七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列出一个公式:学养欠缺+写作草率+题材狭窄+缺少批评=低质诗词。为了解决低质问题,当然只能从这个公式本身着手。
一是多读书。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充实我们的学养。现在不再是焚书时代,到处都能买到书,但是对书应该有所选择,那些花里胡哨的书,东一个“戏说”,西一个“大话”,千万不要看,看书还是要看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此类书非常多,选看部分足矣。
二是多修改。诗词创作千万不要图数量,宁要精品一首,不要废品千首。一首作品一气写出后,要至少用十倍的时间修改,直到自己反复看都看不出毛病了,才可以脱稿。如果连自己的水平都没达到,一定不要急着给人看,因为你还能写得更好。给人看的一定是自己的满意之作,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另外,作品请别人修改固然是谦虚的表现,但是,别人的修改不能提高你的水平,要想进步,还是得自己修改,你在修改过程中一定能有所感悟,从而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而别人帮你修改,你是不会有这种感受的。
三是拓宽思路。不要老想着一个路子,那样会越写路越窄,越写越走不出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时代,生活像万花筒般美妙,我手写我口,不知有多少东西可以“拿来”,我们不是经常讲时代精神现代化吗?那就放手写去吧。
四是营建学术批评的气氛。大家不是以文会友吗,就一起来“华山论剑”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把毛病都找出来,让诗词健康发展,让大家共同提高,让诗坛更加兴旺,岂非幸事。
谨此与朋友们共勉。
第四篇:当前政法队伍存在的问题
当前法庭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一、当前打造公正公平法治环境存在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认识。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看,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维护稳定工作,必须着力提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分析判断复杂形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情绪的能力。注重拓展维护稳定工作的视野,创新维护稳定工作的思路。要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任务、职能有新的思考、新的认识,自觉地把政法工作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总要求中来思考和部署,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履行打击与保护、管理与服务、专政与民主的职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形成党委和政府总揽全局、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扩大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案件不断增加,加之案件办案程序多,办案难度大,经费紧张,人员量少质弱,严重地制约了法庭办案的速度。
二、信访工作中做得不够,在转变思维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执法观做得不够
人民法庭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彻底抛弃陈旧的执法思维定式,从权力来源于官的观念向权力来源于民的观念转变,从政府权利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的观念转变,从无限政府的观念向有限政府的观念转变,进一步加快依法行政的步伐。
对于信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坚持疏堵结合,着重在疏导上下功夫、在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去引导和规范。坚持说服教育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思路。对新形势下大量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要靠说服教育更要注意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三、落实从优侍警保障做得不够
当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政法机关的保障力度,要切实增加对政法机关的经费投入。一是要按照“从优待警”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工资资金的管理,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优先保证政法机关编制内人员基本工资和各项补贴的及时发放,让干警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二是要加大对办案经费的保障力度。办案是执法机关一项基本职能,要逐步增加对办案经费的投入,对大、要案经费要实行专项报批、专项安排。三是要大力支持政法机关业务建设。通讯、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是政法机关履行职能必需的物质条件,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办案的效率和质量。要安排资金逐步改善政法机关的装备条件,实施科技强警战略,要为政法队伍公正执法提供有利条件,逐步提高政法机关公正执法的水平。
四、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着重在提高以下四项能力上下功夫。
1、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现阶段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利益关系失衡造成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一些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维护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协调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关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
2、分析判断复杂形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从国际形势看,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因素对我国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敌对势力不断变换策略和手法,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的动机和行为,对敌斗争的难度在加大。从国内形势看,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常常表现为群众合理的诉求和行为方式的违法性交织、多数人的合理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现实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交织,从而导致问题越来越复杂,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复杂形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3、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是社会稳定、社会秩序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维护稳定工作来看,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还不善于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来进行社会管理。目前,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的缓冲器作用,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规范和管理,发挥它们在反映各阶层、各群体的诉求,规范各阶层、各群体的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
4、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情绪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多样。在新形势下,光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时代特点的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应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以及涉法涉诉上访等突出问题。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的方法,多策并举。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建立健全预警机制。疏导民意,首先必须疏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对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社情民意,应定期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针对性。
五、加强和改进司法工作,通过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正 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确保司法公正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不懈的努力。从自身工作看,必须从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司法队伍素质;从外部保障看,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在全社会树立司法权威,排除对司法的各种干扰,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从长远目标看,必须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六、努力推进法制建设,依法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针对当前稳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应急处置、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维护法律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引导群众自觉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充分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良好秩序;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基
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集中在基层、暴露在基层,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促进基层稳定,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筑群防群治网络;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把一些工作薄弱、问题较多的社区和村镇作为重点来抓,及时消除管理空白和不稳定因素。
八、加强业务培训
我庭辖区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点多、线长、面广,办案条件落后,管辖任务繁重,疑难复杂案件比重不断加大,政法工作中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加,政法队伍需要更新业务知识,提升能力素质。
九、建议 当前我庭办案经费缺口大,装备落后,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办案经费都得不到保障。
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法庭经费困难的问题,保障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办案经费,逐步改善政法干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00九年四月三日二
第五篇: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 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
通过我园上月的政治学习中,我发现我们当前教师的师德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现在教师的工作心态薄弱,从中也体现出了对幼儿缺乏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从而使家长对我们有时会失去信心。在从事幼教岗位我们有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知不是太强,原本幼教是比较累和压力比较大的一个行业,所以她们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却在精神与回报中得到的不成比例,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这个问题中就会使教师的思想发生问题。使教师缺乏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从而更严重的是幼教教师的流动量特别大转行的也特别多。对于解决的对策第一点:我觉得幼儿园本身就要对教师讲解清《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让教师更明白幼儿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第二点: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抗压能力。对于情绪低弱的教师给予疏导的意见来缓和教师的情绪。第三点:对于教师工作中表现好的一面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的福利也因有所提高。应当对从事三年以上的教师购买三金。这样教师的流动量也不会太大,更能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为了幼儿美好的一天,我们因每时每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