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当前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战斗在农村一线的村干部能力建设上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村干部身上的共性问题,提高基层战斗力,八宝镇组织部从第十一届村支两委换届至今对此展开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八宝镇根据村干部级数设臵的有关规定,精心组织,科学引导,共选有138名村干部。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38人,仅占27.5%;平均年龄51岁,45岁以上的108人,占78.3%。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导致对政策理论水平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领会不全、把握不准,更难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2、观念落后,双带能力不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村干部响应国家政策,顺应市场形势,带领村民搞建设。当前,不少农村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开拓进取精神不强,市场经济意识淡漠,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带领农民找市场、闯市场、发展农村经济上没点子、缺主意、少办法,很难找到真正适合村情发展的致富路,多数停留在维持现状的层面上。一些村干部自身发展致富能力强,但是谋划一方,带领致富能力欠缺,总是认为没有上级的支持发展不起来,“等靠要”思想严重。
3、软弱涣散,班子结构不稳。表现在一是“不团结”,村支两委成员之间为了各自宗族派系、个人争权夺利,工作中不能相互配合,甚至相互拆台,形成不了工作合力;二是“不公正”。表现在村干部民主意识不强,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一些村干部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现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执行,形同虚设。三是“不廉洁”。表现为有的村干部以权谋私、挪用公款,生活不检点,不注意小节,不能很好地自律。
二、主要原因
1、选拔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当前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村干部选人用人的范围较小,但是随着国家对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发展空间巨大,如果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制度不完善,选贤任能的责任制度不落实,阻滞了年青富有朝气的能人发挥作用,将进一步导致人才的流失;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上到下看,对村干部要求高,支持少,指责多,理解少,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基层干部在退休或离职后,没有好的出路和退路,缺乏保障。有一些素质好、能力强的村干部没有走上更高层次领导岗位的机会,激发不了他们的上进心。四是教育和培养机制不健全。村干部对学习的认识程度以及我们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 2 法上都存在着差距,致使许多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作风老化,工作方式、方法不新。
2、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农村两委“协调”工作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支部包揽村务,或者村委会与支部“顶牛”,“有章理事”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村干部的责任制度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不规范,随意性大,任期目标不明确,造成工作推着干,绩效差,积累的问题多。对村干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村务透明度不高,村级人、财、物管理,尤其是村级财务管理等问题均未能很好地解决。
3、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村干部长年工作在第一线,直面问题和矛盾,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一些政治素质硬、思想觉悟高、干事能力强的村干部完全可以吸纳到公务员队伍中来,发挥本领,服务群众。当前村干部吃上“皇粮”的渠道还很窄,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4、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村级组织是我国现行体制中最基层的组织,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虽然每年国家都有转移支付发放到村里维持村组织运转,但是一个行政村每年除去村干部工资,日常开展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接待宣传等工作,很多村级集体经济长年亏空,无法再次投入开展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的上涨,村干部的工资还停留在2001年税费改革测算的水准上,还不及一个打零工者的收入和部分城市城镇低保户的补助水平,同其所要承担的职责、任务与享受的工资待遇不成正比,导致很多年轻人宁愿远走 3 他乡务工,不愿去竞选村干部。村干部离职后享受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不高,且条件比较苛刻。
5、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乡镇一级每年对村干部的培训机会少,形式单一,且一般是布臵某些工作任务进行的宣传动员和业务学习,形式多为以会代训。村干部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市场行情、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机会不够,制约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解决问题方法
要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村干部干事热情和能力,推动农村事业全面发展,调研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有甜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高转移支付额度和村干部待遇标准,同时减少摊牌截留,保证发放到位,让村干部尝到“甜头”。县、乡镇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考核奖励,对于成绩突出、作风过硬的村干部要大胆表彰奖励,树立典型进行推广。
二是要有干头。一些村干部干事热情很高,但因为能力、视野、市场条件的限制,想干成事却很困难。上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综合能力。对于政策性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提早介入进行引导,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三是要有奔头。乡镇党委政府在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对村干部进行考核评定,对于评定中群众反响好,政治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的村干部向县级组织部门进行推 4 荐。县级组织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村干部定向录用公务员考试中可以采取推优报考,量化加分等奖励措施,提高村干部岗位吸引力,让村干部工作有前途、有奔头。
四是要有苦头。“尝点苦头”不是削减村干部相关待遇,而是建立完善村干部考核管理体系,并严格落实执行。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考核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管理。让村干部工作臵于制度的管理下,落实村支部“三会一课”和村支两委“四议两公开”制度,对重大问题及事项的决定,必须通过“两委”会研究通过,然后按照法定程序,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民主议政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民主监督程序化。
第二篇: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信访工作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连心桥,在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信访人解难、维护社会稳定中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信访人的首肯和认同,同样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目前,从总体来看,部分信访人反映的问题比较真实,提出的要求比较合理,信访行为也比较规范,体现了信访人对信访部门的充分信任,反映出《信访条例》已深入人心。但从近年来的信访总量和信访人的具体信访行为来看,信访工作形势不容乐观,由于部分信访人的信访行为不当,导致信访总量不断攀升,信访行为愈演愈烈,大有挤破信访部门大门之势,苦了信访部门,累跨了信访干部,伤透了接访人员。如果让不正当信访行为长期延续下去,势必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经济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
一、信访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观其信访工作现状,由于我国正处于法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因土地承包、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企业改制、下岗职工、移民问题、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各种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诱发许多信访问题:一是信访人信访观念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信访人抓住领导不放,抱着领导好说话、说了算数的心态,明知不应解决的问题,也许能在领导那里开开绿灯,一旦上方宝剑到手,让信访部门吃不了兜着走。二是信访人滥用信访权利。信访人深谙信访渠道简便、快捷,相当一部分信访人明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不依法依规办事,认为找领导来的快,成本少,实惠多。有许多问题的解决也确实如此,误导了信访人。三是信访人信访行为过于偏激。信访人摆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无论是找领导还是信访部门,只要没有达到目的就死缠乱打,寻着领导吵,抓住信访干部骂,更有甚者动手动脚,以死相威胁,其结果是缠访、重访、越级访、集体访上升。
二、信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利益主义意识加剧。信访人重权利、轻义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二是部分社会行为失范。包括少数干部的权力致富现象、一些公民公然践踏社会公德和法律而致富的现象。三是对信访工作不够重视。极少数部门和人员在对待上访人信访问题方面,无论是认识上还是措施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认为信访访问题是小事儿、不算事儿、不当一回事儿。在工作措施上,重治标、轻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思想上相当忽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信访工作秩序。
三、解决信访问题的对策
群众利益无小事。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如何更好地做好信访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拿在手上,信访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治标和处理个案上,要在治标的同时,集中精力在治本上下功夫、做文章:
--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一是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从源头上和根本上减少和防止信访行为的发生的重要措施和根本途径,必须常抓不懈。二是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党的政策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政策宣传,还是政策执行,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诱发上访和引发各类矛盾,因此,各项工作一定要细,作风一定要实,尤其是在政策执行上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把信访行为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加大《信访条例》宣传教育力度。要保持《信访条例》宣传的持续性和经常性,信访部门要把《信访条例》的宣传融入信访活动的全过程,引导信访人依法信访。
--进一步规范信访行为。一方面要在保证信访渠道畅通的前提下,重点在规范信访人信访行为上下功夫,对信访人合法、合理的诉求要依据政策及时解决。没有政策依据的,要尽力做好“息访”工作。对有极端行为的信访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护正常的信访工作秩序。另一方面,信访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对待每一个信访人,尤其是信访承办单位,绝不能草率从事,对信访人反映的信访问题要全面深入地调查,客观、公正的处理。
--进一步提高信访工作质量。信访工作部门及信访承办单位要以“事要解决,人不回流”为目标,以提高信访队伍业务素质为重点,以提高信访人满意率为标准,全面提高信访事项的办结质量,力求在每一件信访事项的处理上达到“三性”事实调查的客观真实性、适用政策法律的准确性、文书制作的规范性。避免重访、缠访行为的发生。
--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机制。一是领导机制要有新突破。首先是在领导重视程度上、组织建设上、经费保障上要有新思维,其次在工作落实上、目标管理上、考核内容上要有新举措。二是运行机制要有新创举。在整合资源,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上要有新思路,在畅通渠道,整体联动上有新动作。三是处理机制
第三篇: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信访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连心桥,在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信访人解难、维护社会稳定中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信访人的首肯和认同,同样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目前,从总体来看,部分信访人反映的问题比较真实,提出的要求比较合理,信访行为也比较规范,体现了信访人对信访部门的充分信任,反映出《信访条例》已深入人心。但从近年来的信访总量和信访人的具体信访行为来看,信访形势不容乐观,由于部分信访人的信访行为不当,导致信访总量不断攀升,信访行为愈演愈烈,大有挤破信访部门大门之势,苦了信访部门,累跨了信访干部,伤透了接访人员。如果让不正当信访行为长期延续下去,势必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经济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
一、信访面临的突出问题
观其信访现状,由于我国正处于法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因土地承包、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企业改制、下岗职工、移民问题、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各种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诱发许多信访问题:一是信访人信访观念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信访人抓住领导不放,抱着领导好说话、说了算数的心态,明知不应解决的问题,也许能在领导那里开开绿灯,一旦上方宝剑到手,让信访部门吃不了兜着走。二是信访人滥用信访权利。信访人深谙信访渠道简便、快捷,相当一部分信访人明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不依法依规办事,认为找领导来的快,成本少,实惠多。有许多问题的解决也确实如此,误导了信访人。三是信访人信访行为过于偏激。信访人摆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无论是找领导还是信访部门,只要没有达到目的就死缠乱打,寻着领导吵,抓住信访干部骂,更有甚者动手动脚,以死相威胁,其结果是缠访、重访、越级访、集体访上升。
二、信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利益主义意识加剧。信访人重权利、轻义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二是部分社会行为失范。包括少数干部的权力致富现象、一些公民公然践踏社会公德和法律而致富的现象。三是对信访不够重视。极少数部门和人员在对待上访人信访问题方面,无论是认识上还是措施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认为信访访问题是小事儿、不算事儿、不当一回事儿。在措施上,重治标、轻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思想上相当忽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信访秩序。
三、解决信访问题的对策
群众利益无小事。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如何更好地做好信访,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拿在手上,信访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治标和处理个案上,要在治标的同时,集中精力在治本上下功夫、做文章:
--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一是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从源头上和根本上减少和防止信访行为的发生的重要措施和根本途径,必须常抓不懈。二是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党的政策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政策宣传,还是政策执行,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诱发上访和引发各类矛盾,因此,各项一定要细,作风一定要实,尤其是在政策执行上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把信访行为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加大《信访条例》宣传教育力度。要保持《信访条例》宣传的持续性和经常性,信访部门要把《信访条例》的宣传融入信访活动的全过程,引导信访人依法信访。
--进一步规范信访行为。一方面要在保证信访渠道畅通的前提下,重点在规范信访人信访行为上下功夫,对信访人合法、合理的诉求要依据政策及时解决。没有政策依据的,要尽力做好“息访”。对有极端行为的信访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另一方面,信访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对待每一个信访人,尤其是信访承办单位,绝不能草率从事,对信访人反映的信访问题要全面深入地调查,客观、公正的处理。
--进一步提高信访质量。信访部门及信访承办单位要以“事要解决,人不回流”为目标,以提高信访队伍业务素质为重点,以提高信访人满意率为标准,全面提高信访事项的办结质量,力求在每一件信访事项的处理上达到“三性”事实调查的客观真实性、适用政策法律的准确性、文书制作的规范性。避免重访、缠访行为的发生。
--进一步强化信访机制。一是领导机制要有新突破。首先是在领导重视程度上、组织建设上、经费保障上要有新思维,其次在落实上、目标管理上、考核内容上要有新举措。二是运行机制要有新创举。在整合资源,构建大信访格局上要有新思路,在畅通渠道,整体联动上有新动作。三是处理机制
要有新成效。在处理突发性问题上要有新方法,在消化积案上要有新作为,全面提升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篇:当前机关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对全县机关干部作风问题的几点思考 县直机关工委
县级机关的党员干部是推进全县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由于扎实开展了先进性教育、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等系列活动,机关党员干部受到教育,作风意识提高,干部形象好转,但也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查找机关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拟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县级机关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县级机关的作风问题集中表现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几个方面。
(一)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实事求是难的情况。一是有些人解放思想的深度还不够,不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工作思路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按框框做事的问题,有的习惯于单凭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缺少开拓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不推不动。有的习惯于凭主观意志办事,存在着随意性和片面性。二是有些部门的同志大局意识不强,考虑问题时往往不是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总是片面强调本部门的利益;有的遇到矛盾不主动协调,不主动解决;有的制定的政策措施,站在既得利益立场,总想把部门利益法律化。三是有些干部言行不一,说话随意,人格形象不佳。个 别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有意见当面不说,背后乱说,随便议论和传播小道消息的现象,影响团结,影响工作。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不讲政治,在公开场合不注意影响,讲话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讲有悖于中央精神,对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工作评头品足、滥发议论;传播小道消息,把社会上某些妄加猜测的东西当作谈资。这种现象看起来是小事,但影响不好,严重损害党的形象,是党性不纯、作风不正、不讲纪律的自由主义行为,必须加以纠正和防止。四是有些同志刚进机关或刚提拔时对自己要求挺严,时间一长,作风也有所改变,这种现象也需要引起注意。五是存在着说空话的现象。一些同志,因为不了解下情,不结合实际,只能说空话。空话多一些,官话也不少,这就是我们理论脱离实际的结果。
(二)工作作风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一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在下去调研时,往往局限在听汇报,了解真实情况少。有的调研深入不下去,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发现不了问题。有的调研广度和深度不够,以点带面,信息失真,调而不研,得出的结论不符合实际。有些同志在部署工作时习惯于会开过了工作就算完成,没有精力深入基层,也没有精力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摸不准真实情况,提不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甚至带着框框搞调查,缺少实际效果。二是有时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一致性方面把握得不够好,上级重视的就认真办,上级没有部署的事,特别是基层和职工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处理的不够及时。三是对处理群众上访问题,往往就事论事,而对引起群众上访的“源头”问题研究和解决的不够。四是工作作风 不够扎实,存在着形式主义,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有的工作虽然部署了,但抓落实、抓深入、抓拓展不够。五是安排、布臵工作,想的不深,做的不细。浮在上头多,深入实际少;常常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少。有的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不去扎扎实实解决问题。六是个别人在为基层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间题。“三进三同”走形式,群众办事遇到“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干部仍存在服务态度生、冷、硬的现象。有些干部觉得自己官挺大,架子挺大,说话的口气也大,问题也往往出在这,有些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利。七是有的机关干部事业心不足,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办事拖拉,压文现象时有发生。
(三)学风方面。在理论学习上,没有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虚与实的关系。认为理论学习是虚的,工作是实的。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理论的指导作用有局限性,表现为制定出的政策其调研论证工作做得不够充分,而且潜意识中还存在一定的本位主义思想。二是干与学的关系。强调业务工作忙,抽不出时间认真学习理论。存在着以干代学的事务主义倾向,理论根底不深,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缺乏一些新知识的掌握,影响了看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工作水平。三是学与用的关系。一些同志虽然学习,但浅尝辄止,不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存在着做表面文章的现象。
(四)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一是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的意识有所淡化。二是对业务工作要求得多,抓党风廉政建设时紧时松,个别人为政不廉,影响机关形象。个别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经受不住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有不廉洁行为。存在着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和“吃、拿、卡、要、报、占”等不良行为。
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有客观的。实践证明,机关的问题,如果不抓作风,那么我们相当一批干部就要垮台,我们的工作任务就很难出色的完成。必须看到,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绝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就必须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臵,下力气抓出成效。
二、按照服务群众的要求,努力把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风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机关作风是党的作风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加强思想建设与推进作风建设相结合,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坚持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坚持领导带动与基层推动相结合,把落实整改贯穿始终;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努力实现机关作风建设的新飞跃。
(一)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思想作风问题的根源是群众观念淡薄,理想信念模糊,革命意志弱化。转变机关作风,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根据机关特点,应着力营造好四种环境。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奋发向上的政治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灌输,解 决一些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而营造奋发向上的政治环境。同时加强干部队伍的宗旨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每位机关干部都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抓好思想教育,努力提高机关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少私心,多奉献,要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多做贡献。二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要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干部任用工作的六项原则,营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古往今来,国以人兴,政以人治。用人的正确与否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选准用好干部也是改进作风的治本之策。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让那些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埋头苦干的人心情舒畅,受到重用。四是注重对干部职工心理状态的研究,营造一种化解矛盾、增强团结、推动工作的良好环境。比如从日常议论的焦点注意研究干部职工的心理等,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改进机关作风,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以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机关学风建设。我们党历来把端正学风,摆在党的思想建设十分重要的位臵,反复强调要结合新的实践,加强学习。在新形势下机关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掌握其理论实质,善于把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少应酬,多学习,集中精力和时间做好本职工作。结合工作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学习中要肯于吃苦,耐得住寂寞,努力摆脱各种琐碎事务,做到自订计划约束学、见缝插针随时学,这样持之以恒,就一定会 有收获。
(三)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作为落脚点,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相违背的,是党性不纯、党性观念不强的表现,其实质是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作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已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顽症。密切联系群众是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途径。一是要从继续深入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入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要大力提倡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事业是干出来的,口号提得再多,不如干成一件实事。二是要坚持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反对说空话。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发现好典型,解决矛盾和问题,回过头来改进自身工作。我们必须从深入调查研究入手,摸清真实情况。理请工作思路,探索基本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勤政为民,真抓实干。三是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增加办事的透明度,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药监部门的良好形象。四是在解决一些久拖不决的难题上要敢于碰硬。五是抓好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要文明办公,接待热情,用语规范,实行首问负责制。让来机关办事的人,“不难、不怕、不愁”,实现“脸好看”、“事好办”,如果是该办的,提倡立即就办的工作作风。六是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点,努力推进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抓健全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制度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问题,确保已有的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 实和执行,要切实改变那种制度建设“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的状况。七是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突破点,努力在抓落实上取得成效。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经常强调“狠抓落实”,但有些“落实”总是变成“落空”,有些事办得不好,不是政策制定得不好,而是落实工作抓得不够。抓落实,要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立足于行,重在于做”为工作着力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我们要找出不良作风在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表现,抓紧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注的问题。八是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把依法行政、照章办事作为改进机关作风的一个着力点,真正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晰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制度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机关领导作风建设。部门与行业作风,是与党的作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评价党风,首先是看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作风。一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党组内部议事和决策制度,提高党组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凡是事关全局性、政策性的重大问题,干部任免、体制改革、重大案件查处、大额财务资金支出等问题的决定,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和规定的程序,实行集体决策,不搞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领导干部要努力在各方面为同志们做出表率,做到学习好、团结好、廉洁好、作风好、政绩好。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努力实现科学决策。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提高科 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条件,也是转变机关作风的根本方法。领导干部在下基层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下基层到底听什么?怎么听?能否解决问题?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领导工作事关全局,惟有严谨才能避免和减少失误,惟有认真才能坚持不懈、落到实处。四是落实谈话谈心制度。尤其是发现分管范围内的个别干部出现一些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时,及时谈话,防微杜渐,这也是对干部的真正爱护。
(五)以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把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列为议题、写进文件、提醒全党高度重视、制定措施认真解决,这还是第一次。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从近年来揭露出来的大量事实看,许多领导干部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开始的。许多别有用心的违法犯罪分子,也常常是从所谓“生活小节”上打开缺口的。作为机关干部,要正确对待权利、地位和自身利益,坚持用权为民,依法行政,做人民满意的“公仆”。要克己奉公,耐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肯吃苦,能吃亏,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抓好作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以新的作风推进全县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
前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
(2012-07-23 09:24:58)8 转载标签: 杂谈 ▼
目前,在我省机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主要表现在:
“僵”——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思变革,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当和尚不撞钟,图清闲、混日子;没有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学习新知识,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抱着计划经济的老思想、老经验、老观念不放,作茧自缚,使发展的机遇白白错过。
“怕”——怕担风险,怕遭非议,明哲保身,躲着矛盾走,绕着困难转,只当“传球手”,不做“过河卒”,既缺乏干事创业的锐气,又缺乏化解矛盾的底气;既没有正视困难的勇气,也没有迎难而上的志气,推诿扯皮,传来递去,导致工作一潭死水,暮气沉沉。
“浮”——就是浮漂、浮躁、浮夸。浮漂:就是浮在机关,高高在上,热衷于迎来送往,忙碌于文山会海,就是没有时间下基层了解民情。浮躁:心急气躁,沉不住气,工作华而不实,把思路当结果,将部署当落实,把传递当目的,只有头没有尾。浮夸:好大喜功,热衷于各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弄虚作假,大吹大擂,只报喜,不报忧,习惯于做表面文章。
“懒”——腿懒,不深入基层,不深入实践,到基层检查工作不过夜,甚至不下车,只听书面汇报,不搞调查研究,懒得走访群众,发现不了问题;手懒,不动笔、不读书、不看报,好的机遇懒得去抓,好的政策懒得去用,乐于轻轻松松、懒懒散散地做“太平官”;脑懒,不思考、不归纳、不总结,执行方针政策时不作思考,不管上面说的话符合不符合基层工作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横”——就是作风粗暴,横行霸道。有的人忘记了自己公仆的身份,满足于“做官当老爷”,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对群众生、冷、硬、横,耍衙门作风,作威作福。有的无视国家的法令政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猎物”,把手中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金葫芦”,到处吃拿卡要,与民争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乱”——主要表现是违规违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乱”了规矩,无视法律、无视纪律,工作不讲程序,天马行空,肆意妄为;有的“乱”了操守,轻则言语低俗、衣冠不整、举止不雅,重则酒后发疯、聚众赌博、打架闹事;有的“乱”了原则,个人主义、宗 派主义问题严重,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不伤害到“我的人”为标准,大搞庸俗的关系学,导致目标任务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具体工作无法得以正常开展。干部作风的“乱”,已经成为败坏社会风气、败坏党和政府形象的大问题。
以上这些不良作风虽然只是极少数人的表现,但它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这些作风问题不能得到正视,必将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危及党的执政基础。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是党风建设的有机组成,党政机关直接承担为上级、为地方和基层、为人民服务的重任,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实施者、执行者,机关干部作风好坏,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机关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机关作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建设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机关为目标,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并举、集中整治与强化管理并重,形成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建立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教育是基础强化干部思想教育机制建设
作风不正,首先是思想不纯。解决作风问题,应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而教育又是解决思想问题的主要方法。强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通过“三观”教育,牢固树立宗旨观念。树立宗旨观念,必须结合思想实际,重点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的群众观、人生价值观、权力观的教育。二是通过教育,振奋机关干部精神。当前,在一些机关党员、干部中还存在着信念动摇的现象,机关党组织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参加短期培训、听党课、参观学习、传统教育、讨论座谈等多种教育形式,使其树立信心、振作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机关作风根本好转。三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机关干部行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实现“德治”方略的必要途径。近年来,一些机关单位、行业利用职业垄断特权敲诈勒索、强行收费,利用行政管理职能进行乱摊派、乱收费个别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中徇私枉法、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有的党员、干部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我党和政府的形象。
总之,加强机关干部思想道德教育以作到“四讲”∶一是讲学习。目前对我们广大干部最大的挑战是能力的挑战,最大的危机是本领的危机,最大的恐慌是知识的恐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学习。广大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立身之本,使学习成为我们的第一需要,形成勤于学习的风气、乐于求知的风气和勇于探索的风气。二是讲创新。有创新的观念,才有创新的作为;有创新的作为,才有超常的发展。要切实转变思维方式,变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型思维,变单向型思维为系统型思维,变教条型思维为求实型思维,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求得新发展。同时,要根据形势和实践的发展,创新部门工作,创新部门服务,真正把工作重心转到优化环境、抓好服务上来。三是讲实干。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恪尽服务责任,坚决防止和克服部门利益至上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集中精力谋发展,要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要大力倡导雷厉风行、奋发进取、务实高效的优良作风,不断提高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四是讲廉洁。要通过加强廉政勤政教育,使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对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的行为要坚决进行查处。通过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形象。
同时,要注重创新教育形式,着力在“实”、“活”、“新”上下功夫。“实”,就是紧密结合干部队伍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做到“管用”。“活”,就是采取集中学习、外出参观、成果交流、知识竞赛、考试测验等多种灵活的教育形式,进一步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渗透力。“新”,就是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二、制度是根本,强化机关干部管理机制建设
干部作风上存在的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既有干部主观方面的原因,更有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体制和机制创新。只有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此,一要健全并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执行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领导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的根本制度保证。当前,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还存在着“四个不够”,即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因此,机关党组织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的作风。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等各项基本制度,切实抓好民主集中制各项基本制度的落实。二要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用好的作风选人和选作风好的人。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在某些机关单位出现了选拔任用干部的怪现象:一些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干部得不到提拔重用,而那些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中存在这样那样 问题的人,不仅没有受到批评、教育和处理,相反还得到提升。因此,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以好的制度选拔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既要尊重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看到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对干部作风建设的促进作用,更要看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组织考察对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性导向作用。凭德才用干部,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干事业;凭关系用干部,就有人会到处钻营拉关系;凭“票数”用干部,就有人会不择手段拉“选票”;凭资历用干部,就有人会不求进取靠资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选人用人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和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从用人机制上保证干部作风好转。
三、监督是保障,强化机关干部监督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内监督,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监督职能。党内监督,包括广大党员对权力的监督、上下级党组织的相互监督、各级党委会内部的监督、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等等。机关作风建设的监督,主要是对机关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的监督。要建立机关党风党纪巡视制度。纪委、组织部门和机关工委要根据职能,分别对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了解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对机关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及时发现和预防个别党员、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中存在的生活作风隐患问题,有效地杜绝打牌赌博、请吃、请玩等不良现象,防止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和行为侵蚀机关党员干部。要严肃查处机关单位的违纪案件,及时教育和警示党员干部。对机关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违纪问题要及时查处,做到有案必查、究必到位,决不姑息迁就。二是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加强对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群众对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是我国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最有效的制度。只有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才能有效地遏制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权力腐败现象。为此,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全面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向办事群众公开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办事期限、监督办法和办事结果等等。要进一步推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的制度在考核中要求机关领导在本单位群众范围内实行工作述职和民主测评。同时,还要实行人大、群众对执法机关公开评议的工作。要广辟渠道,广开言路,完善信息“绿色通道”,了解和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信息。同时,定期进行干部 作风评议,召开征求意见会,聘请群众监督员,开展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卡,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制度等,抓好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处理和落实,并将结果及时公布,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法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法规所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依法监督的监督。要充分听取民主党派的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宣传机关好人好事、优秀典型事迹,揭露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监督不设限制、不划框框,凡是涉及干部作风的问题,不怕丑、不护短,予以曝光。要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监督,把干部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和约束干部的从政行为。严格实施科学管理,规范干部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行政审批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新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投标拍卖挂牌出让、建设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和政府采购“四项告知制度”。严格实施有效监督,约束干部行为。强化党内监督,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一步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强化法律监督,积极通过人大的民主评议和代表质询制、代表视察制、建议答复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强化民主监督,发挥政协参政议政、民主协商职能,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建立重大事项听证会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强化部门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和司法等职能机构的监督职能。努力形成对干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督约束机制。
第五篇:当前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当前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点击数:4696 次 录入时间:2008/2/23 16:43:00 编辑:金子明 [宣传赚点]
目前,由于未成年人自身辨别能力差、心理不成熟等特点,造成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下面我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对法制教育中的影响两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一、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领导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足够认识。在现行的教材中,我们沈阳市虽然把《法律常识课》作为地方性的课程,但是课时太少,每个月才一次课,学校在教学中有的仅仅仅流于形式。****指出:“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而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所以领导应重视起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不高。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其中很多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
二、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
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了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或邀请其他单位参加,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只把教育局限在了45分钟的课堂内,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三、学校对于法制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
(一)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道德”与“法律”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德育概念本身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
(二)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
(三)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教学(“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家庭应与学校、社会有很好的联系。一个与社会相对封闭的家庭,其中的未成年人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与社会相隔,长此以往未成年人的心理会发生偏差,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父母自身行为不良,对孩子影响最坏。家庭不良教育和家长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有的父母是双职工或者个体工商户,他们忙于工作和经商,无暇对子女管理教育;有的家庭不和相互吵架、打骂甚至婚姻破裂,使未成年人无法感受家庭温暖;还有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简单粗暴,有心无力,子女有过错不能正确说服引导,而是拳脚相加甚至赶出家门;也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放任,当孩子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这些孩子往往走上犯罪道路。
五、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建议
(一)学校应该录用一些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做任课教师,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强,理论功底深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法律,并且也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多一些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以案说法、以例释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能很好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赋教于乐。一般一个学校有一至两名法律教师就可以了,不会过多的增加学校的负担。
(二)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更不应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上,因为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学校外还需要政法、综治等部门和家长的配合,加强未成年人校外的法制教育,同时应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不让法制课仅仅局限在小小的课堂上,要适当的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组织法制专题讲座、请司法部门的同志以案讲法,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或者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活动,让他们不仅仅用头脑记忆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并内化为守法、护法的意识。
(三)必须广泛普及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要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校可以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作为法制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随着社会改革的日益加剧,来自学校和学习以外的诱惑越来越多,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反差使得学生对事物缺少理性的心理判别能力,同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由心理问题最后演变成法律问题的事例不断增多。针对这一情况,每周定时邀请专家或安排教师接受学生咨询,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家长要自身增强法律认识,并起到良好遵守法律的模范作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在孩子身上的影响力无与伦比,家长不遵守法律则会在下一代身上中上不遵守法律的因,以后收获的极可能是违法犯罪的果。
还有就是家庭内部的沟通方式看,推进互动的亲情教育。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学校的沟通,时刻注意自己的孩子的思想动向,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样才能让子女健康成长。
同时应杜绝粗暴的打骂教育方式,代之以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来教导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孟母“择邻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古,说明青少年成长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如今,仅仅“三迁”是不够的,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才能创造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良好外部环境,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明确法制教育职责
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硬任务、硬指标,要将授课的效果与教学实绩挂起钩来。同时,家庭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的社会环境。学校要通过采取与政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共建共育单位,聘请校外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定期家访,向社会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校园周边治安进行集中整治,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
(六)优化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