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DBJT04-35-2012)电气专业12D(全套定价815.00元)
12D1《图形符号与技术资料》
12D2《10/0.4KV变配电装置》
12D3《10/0.4KV变配电所微机综合保护系统》 12D4《电力与照明配电装置》
12D5《电力控制》
12D6《照明装置》
12D7《通用用电设备》
12D8《内线工程》
12D9《室外电缆工程》
12D10《防雷与接地工程》
12D11《火灾报警与控制》
12D12《有线电视工程》
12D13《广播、扩声与视频显示工程》
12D14《安全防范工程》
12D15《综合布线工程》
12D16《空调自控》
12D17《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及管理系统》 12D18《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装》 共18册
暖通专业(12N)
12N1《供暖工程》
12N2《燃气(油)供热锅炉房工程》
12N3《制冷工程》
12N4《空调工程》
12N5《通风与防排烟工程》
12N6《热力工程》
12N7《民用建筑空调与供暖冷热计量设计与安装》 12N8《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与安装》
12N9《管道与设备绝热》
共9册
给排水专业(12S)
12S1《卫生设备安装工程》
12S2《给水工程》
12S3《热水工程》
12S4《消防工程》
12S5《水处理工程》
12S6《中水与雨水利用工程》
12S7《专业给水工程》
12S8《排水工程》
12S9《给水排管道及连接》
12S10《管道支架、吊架》
12S11《管道与设备保温、防结露及电伴热》 共11册
建筑专业(12J)
12J1《工程用料做法》
12J2《地下工程防水》
12J3-1《外墙外保温》
12J3-2《外墙夹心保温》
12J3-3《蒸汽加压混凝土砌块墙》
12J3-4《轻质内隔墙》
12J4-1《常用门窗》
12J4-2《专用门窗》
12J5-1《平屋面》
12J5-2《坡屋面》
12J6《外装修》
12J7-1《内装修-墙面、楼地面》
12J7-2《内装修-配件》
12J7-3《内装修-吊顶》
12J8《楼梯》
12J9-1《室外工程》
12J9-2《环境景观设计》
12J10《附属建筑》
12J11《卫生、洗涤设施》
12J12《无障碍设施》
12J13《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构造》 12J14《建筑变形缝》
共22册
总计60册 总价2780元
第二篇:山西省煤矿建设六个标准
山西省煤矿建设六个标准
山西省煤矿建设“六个标准”
《山西省煤矿办矿企业标准》
《山西省煤矿管理标准》
《山西省煤矿现代化矿井标准》
《山西省煤矿建设标准》
《山西省煤矿建设施工管理标准》
《山西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评级考核办法》
2013年7月13日
第三篇:工程建设标准
一、土地平整工程
1.耕作田块布置
(1)按平整后的耕作田块类型:条田建设及土地平整工程;梯田建设及土地平整工程
以旱地为主的水浇地、菜地等宜在条田或条田内部的临时毛渠和毛沟之间以田埂划分畦田,以满足灌水要求;
滨海滩涂区应注意抬高条田田面高程,降低地下水位,满足洗盐、降渍、排涝和改良土壤的要求;
山地丘陵地区宜修建梯田,应注意截水沟、蓄水池、护坡等工程的建设,满足改良土壤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2)按平整的对象或平整前的主要地类可分为农用地平整工程、建设用地平整工程、未利用地平整工程。
2.平整度
节水灌溉技术要求水层控制在3cm,水田平整度在建设过程中高差控制在10cm以内,通过耕作平整度达到±3cm,为方便灌溉和土壤流失,旱地田块凹凸高差在建设过程中控制在±10cm以内。
3.田面坡度
平整后的地面坡度应满足灌水要求,顺灌水方向田面坡度1/800~1/400(沙壤土取大值,粘性土壤取小值),最小不应小于1/1000,最大不应大于1/300。一般畦要求地面坡度以1/500~1/150为宜,水稻格田坡度近于水平,纵向坡度不应大于1/1000。
4.田块修筑工程
(1)条田
方向:与灌溉水源、沟渠和田间道不冲突的情况下,一般尽量为南向北,沿海平原有风害地区,与主害风向垂直,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45°,与主林带方向一致。宽度:水网圩田平原区,农沟间距宜在120m~240m;条田宽度60m~120m
滨海低山平原区,脱盐:末级固定沟渠相间布置时农沟间距宜在120m~240m,末级固定沟渠相邻布置时农沟间距宜在60m~120m,条田宽度60m~120m;盐化:末级固定沟渠相间布置时农沟间距宜在80m~160m,末级固定沟渠相邻布置时农沟间距宜在40m~80m,条田宽度40m~80m;
河谷冲积平原区,农沟间距宜在120m~200m,条田宽度60m~100m;
丘陵盆地地势平坦,末级固定沟渠相间布置时农沟间距宜在120m~200m,末级固定沟渠相邻布置时农沟间距宜在60m~100m,条田宽度60m~100m;
浅丘冲垄区,农沟间距宜在30m~80m;条田宽度30m~80m。(2)梯田
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 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在980mm~2000mm;
田面宽度:≥ 15m;保证田坎安全下,便于灌溉和机耕,梯田宽度:≥10m; 5°以下缓坡地区,田面宽度一般为30m; 10°以上丘陵坡地地区,田面宽度不少于5m。
地形坡度大、土地条件差、土层薄的低山丘陵,田坎高度宜小一些,反之可大,田坎宜修成一定的侧坡,以保持梯田稳定性,田坎俞高,侧坡应俞缓。
二、灌溉与排水工程
1.灌溉设计保证率
浙北水网平原类型区:75~95%; 浙西山地丘陵类型区:70~85%; 浙中丘陵盆地类型区:70~95%; 浙西南山地类型区:60~80%; 浙东南沿海区:70~90%。
2.水源工程
(1)塘坝
塘坝主要通过在低洼处修筑拦水坝达到蓄水目的,一般不需要大量开挖,这是与蓄水池的最大区别;
容积一般在:10×104m3以下,10×104m3以上为水库;
布局:塘坝选址应考虑①地形条件好,位置高,塘容大,自流面积大;②水源条件好,集水面积大,水量丰富,无严重污染、淤积源;③坝轴线短,工程量小,拦蓄量大,天然沟道平缓,便于布置取水建筑物和溢洪建筑物;④地质良好,基础稳固,不漏水岸坡完整;⑤靠近灌区,施工、交通和管理方便。(2)蓄水池
主要用于对丘陵山区喷灌、微灌等灌溉系统的水量、水压进行调节;
选址:需要拦蓄降雨作为灌溉水源的蓄水池可建在山坡较低洼处,以便于汇流减少开挖量,而用于对灌溉系统的水量水压进行控制的可建在山顶;
容积应根据所需灌溉水量及破面能够集蓄的水量通过计算分析后确定;
储水能力计算时,应考虑降雨量大小、汇水坡面植被情况、蓄水次数及蒸发量; 围堤应高于最高水位0.3~0.5m; 蓄水深度不超过1.5米、容积5~100m3的蓄水池可采用浆砌砖石、混凝土砌筑成矩形或圆形; 超过1.5米、容积5~100m3的蓄水池可采用浆钢筋混凝土砌筑成矩形。
3.排水工程
排水沟布置:各级排水沟应尽量布置在低洼地带,使之能快速通常的自流排水;尽量利用天然河道及原有沟道作为骨干排水沟,以减少工程量。沟长:应于农渠渠长相对应; 纵横断面:排水沟沟底比降可取与沟道设计水位线相同的比降,尽可能与沟道沿线地面坡度相接近,以节省开挖工程量。(3)涵洞
当渠道与道路相交,而渠道又低于路面时,可采用涵洞输送渠水;当渠道与排水沟相交时,可采用填方渠道,而在填方内设置涵洞以排沟中水流。
三、田间道路工程
1.田间一级道主要确保农业机械、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通行,并于村庄乡村公路连接; 田间二级道主要连接田块、生产路与田间一级道,起到衔接贯通作用。2.布置:常见结合形式:“沟---渠---路”,“路---沟---渠”,“沟---路---渠”
3.生产路:一般路面达到1~2.4m即可,一般在田块间沿农渠或农沟布置,采用素土夯实或碎石路面,路基宽度达到1~3m。
4.截水沟:设计应根据坡度、土质和情况而定;一般修建在25度以下的坡地上,间距为20~30m;
5.排洪沟:当截水沟汇集的雨水可能造成山坡或山脚较大的冲刷时,宜布置排洪沟; 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
第四篇:工程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
(1)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3)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22-87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79-2002
(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33 1001-2003
(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征求意见稿)》GB 50300-2011
(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部分)
(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1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16)《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17)《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18)《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19)《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2001
(20)《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
(2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2002
(2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的合格规定。
(2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第五篇:参加2019年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写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2019年12月6日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举办的工程建设标准编写培训班在太原开班,我有幸参加了该次培训。会上三位授课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编写注意事项、要求、标准实施评价及地方标准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解读。
一、山西省标准定额站齐锦程科长解读《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
齐科长对《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8】182 号)进行了逐条解读和说明,同时结合工程编写实例,以及最新发布的公告等等进行了深入解析。《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包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标准构成、第三章层次划分及编号、第四章格式编排、第五章引用标准、第六章编写细则、第七章条文说明、第八章附则等八章内容。
标准应由前引部分、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构成。
标准各部分的构成包括下列内容:
前引部分:1、封面;2、扉页;3、公告;4、前言;5、目次。
正文部分: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技术内容。
补充部分:1、附录;2、标准用词说明;3、引用标准名录。
当标准中有强制性条文时,应采用“本标准(规范、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的典型用语,予以说明;同时还应说明强制性条文管理、解释的负责部门;
二、山西省应用技术学校茹望民高级讲师解读《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价规范》GB/T50844—2013
结合条文说明进行了逐条讲解,并就结合工作进行总结:
1、标准编写人员要提高站位:厘清评价类别指标,提高标准编写质量。
2、标准编写内容要强:结合评价指标与编写标准是重点体现。
3、标准编写的规范性
4、加强标准科技创新:标准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三、山西省标准定额站贾莉芳副站长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管理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规范一般是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做的一系列规定。规程是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做的统一规定。
程序:标准立项→标准起草→标准制定→标准发布→标准实施→标准监督→标准实施反馈→标准复审→标准修订。
通过一天的学习收获颇丰,对工程建设标准编写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接下来需要跟深入学习、消化、吸收和掌握,并结合编写标准之际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