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单元测试题
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012年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64周年,我们研究“它为什么诞生于164年前?”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A.工业革命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
C.马、恩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解析: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这种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A
2.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于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广场边上有著名的“白天鹅之家”餐厅,餐厅门上面有块铜牌,用法语、荷兰语、英语和德语写着:“卡尔•马克思自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生活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在此居住期间最有可能完成的任务是()
A.深入研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C.第一次与恩格斯见面,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D.发表《共产党宣言》
解析:《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是马克思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及切身实践的基础上创作的,是马克思的重要成果。A项是其完成任务的理论来源,B项是1844年发表,C项中的会晤不能称为任务。
答案:D
3.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资料有()
①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③《共产党宣言》 ④巴黎公社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和标志。①②属条件,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④是在1871年,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在1848年,故排除④。答案:C
4.“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里的“科学”指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启蒙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牛顿力学体系和进化论
解析:注意题干中“无产阶级的科学”这一关键词,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C
5.《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B.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
C.广泛汲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之所以把《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与其本质内容相关。
答案:D
6.《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此话表述的观点是()
A.资本主义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B.资本主义必然崩溃
C.资产阶级文明代表最先进的文明
D.资产阶级能够改造所有的民族
解析:资产阶级能够使得最野蛮的民族变文明,让所有的民族都具有先进的文明,这正是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创造出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使得全世界都向文明进化。
答案:A
7.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国际化趋势,最能体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B.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
C.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D.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解析:国际工人运动的国际化倾向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密切相关,可以使工人阶级的斗争通过世界市场获取相互支持。而选项中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体现了这一点。答案:C
8.马克思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为第一国际确定了正确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这说明了()
A.马克思积极促成国际工人合作
B.马克思注重科学理论研究
C.第一国际实际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马克思企图以此实现共产主义目标
解析:《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它们确定了第一国际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
答案:C
9.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A.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基础上直接建立的B.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
C.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解析: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首先排除B、C两项。第一国际建立于1864年,早于巴黎公社;C项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A项中“直接”两字明显错误,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答案:D
10.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
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D.俄国二月革命
解析:从建立新政权、废除旧制度、结束无产阶级遭受的奴役可以看出这个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从结束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可以看出这个政权带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方面,同时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只有巴黎公社起义这一选项。A项里昂工人起义并没有建立政权,B项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权,D项二月革命后俄国仍参加一战,也不符合题意。答案:C
11.下面两枚邮票分别是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位人物和一件大事,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两枚邮票反映的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B.邮票上的人物直接指导着邮票上的事件
C.邮票上的事件不能体现邮票上的人物的观点
D.邮票上的事件丰富了邮票上的人物的学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答案:D
12.“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指()
A.资本主义大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B.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尚未建立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未激化
D.第一国际未能起到领导作用
解析:依据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才能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时期,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在当时是不具备的。
答案:A
13.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所有公社职员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等。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①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②人民民主原则 ③人民公仆原则 ④工农联盟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统一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人民公仆等都能从巴黎公社相关措施中得出。答案:A
14.“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这说明巴黎公社()
A.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政治历史舞台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是在历史条件成熟的形势下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解析: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政治历史舞台;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第一次伟大尝试,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历史条件不成熟。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历史表明我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式,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
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四 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利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了上述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三、四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依据材料说明理由。(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归纳主要观点。由此分析出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的成立实践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回答第(2)问。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归纳有效信息,回答夺权方式的变化和理由。由此得出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回答第(4)问。
答案:(1)暴力夺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2)巴黎公社实现了暴力夺权,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第一国际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3)都主张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
理由:无产阶级的斗争条件有了变化;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使用普选权进行斗争。
(4)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的。
16.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19世纪中期革命斗争形势的论述:
材料一 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此点。自1848年以来,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而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和最近在俄罗斯,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又把德国变成一个第一流的真正工业国——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以,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序言
材料二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任务是世界市场的建立——至少大体是如此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生产的确立。世界既然是圆的,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移植实施,中国和日本开发以后,这个行程像是已经完成。对于我们,目前的重大问题是这样:在欧洲大陆,革命是迫在眉睫了,一开头将采取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但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既然是在更广大的地区继续向上发展,这种革命是不是无可避免地将在一小地区被粉碎呢?
——1858年10月8日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恩格斯所说的“错误的想法”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想法”在当时是“错误的”?
(2)材料二中,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在欧洲大陆“迫在眉睫”的根据是什么?这与恩格斯的论述有无矛盾?为什么?
(3)材料二中,马克思对“目前的重大问题”的分析中,肯定了哪几种进步的运动?
(4)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为完成“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先进阶级在1858年后的20年内作过什么积极的努力?
解析:本题应结合同一历史时期不同角度的内容才能进行准确回答。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可以解答第(1)问;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以及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尖锐的角度可以解答第(2)问;而第(3)问则是肯定了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三大运动;第(4)问则可从时间进行推算,1858~1878年的20年间,真正算得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的,只有巴黎公社。
答案:(1)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原因: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2)根据: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建立,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欧洲将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紧迫地提到议事日程。没有矛盾。原因:恩格斯是实事求是地分析。
(3)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被压迫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
(4)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
第二篇:高考历史复习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考纲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2.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区、市)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区、市)挖掘本省(区、市)丰富的命题资源。如:山东省可以考查山东籍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东地区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广东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苏省可以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复习时,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本省(区、市)的历史适当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题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有关秦朝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朝刑罚严酷,其中一人犯罪就要杀掉三族的叫“族诛”
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战争
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2.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是()
A.善于用人B.后方巩固C.战术正确D.赢得民心
3.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C.使用圆形方孔钱D.使用小篆
4.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之后B.战国中后期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后
5.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B.蚁鼻钱C.铲形币D.圆形方孔钱
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秦的形象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D.禁止儒学传播
7.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⑤
8.秦时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A、越族B、匈奴C、夷狄D、突厥
9.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平定“七国之乱”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
10.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11.初一学生林珊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一副蔡伦的字,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但林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古字画上的字只可能是什么时期的()
A、西汉以前B、西汉初期C、西汉末期D、东汉时期
12.下列关于《伤寒杂病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B、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D、介绍了“麻沸散”与“五禽戏”
13.小李在旅游胜地看见高大的佛像,给妈妈介绍说:“佛教起源于古西域”。妈妈笑着说不正确。你认为佛教源自()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波斯
14.《史记》叙述的是()
A.从夏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B.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史事
C.从西周到西汉的史事D.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秦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16.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时间是()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C.公元前60年D公元60年
1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说的,他的()被鲁迅称赞为()
A.班固《汉书》“史家之绝唱”B.司马光《资治通鉴》“绝唱”
C.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D.班超《后汉书》“绝唱”
18.西汉后期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反映商人途中
经历不正确的是()
A、大批匈奴人抢夺他们的货物B、看见魔术艺人吞刀吐火
C、半路休息吃着葡萄、石榴D、看见天竺僧人传授佛经
19.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正确的是()
A.长安—陇西—阳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长安
B.洛阳—陇西—玉门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长安
C.长安—陇西—阳关—大宛—大月氏—玉门关—陇西—洛阳
D.长安—陇西—玉门关—大宛—大月氏—阳关—陇西—长安
20.下列有关道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教起源于西域地区
B.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C.道教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
D.它的主张体现关注现实、重现世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5分,第23题9分,第23题6分,共30分。
21、材料分析题:(20分)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阅读材料后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3)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4)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试比较两位皇帝做法的异同点?
22、看图说历史(附长城图)
在战国形势图中,我们曾见到过长城。秦长城与战国长城相比有何不同?有人发现秦长城的走向与《战国物产分布》一图中的农牧分界线基本吻合,还发现强大的匈奴过着游牧生活,在没有长城前时常侵犯中原地区。
你能依据地理常识分析一下秦长城的历史作用吗?
23、连连看:
1.项羽纸上谈兵
赵括揭竿而起
陈胜约法三章
刘邦破釜沉舟
2.秦朝孔子开创儒家学说
西汉道教在民间兴起
东汉佛教传入我国
春秋西安兵马俑
24、穿越时空隧道,我们又来到了西汉王朝。下面请你以记者身份采访汉武帝,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请你就此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2、D3、B4、D5、D6、B7、C8、B9、D10、D11、D12、B13、B14、D15、A16、C17、C18、A19、D20、A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5分,第23题9分,第23题6分,共30分。
21、(1)焚书坑儒;(2)加强思想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统一言论和思想;(5)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大同一的形成与巩固。
22、秦长城把战国时期分段长城连接在一起,更长更牢固。秦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而且它横亘在游牧区与农耕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游牧民族的冲击,保护了长城以南农耕文明的发展。
23、(略)
24.学生的问题与大一统相关,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问题一:请问汉武帝:您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思想上的统治?题二:陛下,请问您是如何解决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的?问题三:尊敬的汉武帝,请问您又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
第四篇:部编历史八下第一单元测试题(复习)
第一单元课堂小测(复习)
1、现在通用公元纪年,在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中华民国成立后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D、五四爱国运动后
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最后准备工作的是()
A.三大战役
B.解放南京
C.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4、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是()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5、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后一个“天安门”和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平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
6、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A、北平和平解放
B、解放军占领南京
C、新中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7、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事件中揭示了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
()
A、圆明园浩劫
B、五四运动
C、卢沟桥事变
D、开国大典8、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10.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下图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1952年,中国的农民由于获得土地而喜悦,主要是因为实行了
()
A、土地改革
B、土地革命
C、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12、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D.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3、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上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重要的意义是()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C、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15、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那西藏“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16、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改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7、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
A.清朝统治被推翻
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8、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和平解放西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9、阅读图文材料:
图一:人民英雄纪念碑
图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里画“√”,否则画“×”。
(1)图一中的建筑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决定修建的。()
(2)修建图一建筑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3)参加图二战争的中国军队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台儿庄战役是图二战争中著名战役。()
(5)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20、识图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什么运动?
运动
(2)
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3)
农民拔除地界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
》
第五篇:第三单元复习测试题
第三单元复习出试题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62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这说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2.众所周知,当香蕉成熟时,它会由青变黄,然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却发现了一种鲜蓝色的香蕉,能发蓝光。鲜蓝色的香蕉的发现主要体现了
A.矛盾具有特殊性B.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3.行为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重要+重要+重要+重要+„„重要=0。这说明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工作中要善于分清主次、抓好重点D.必须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4.右边漫画启示我们
①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②要重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③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④要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5.下列对谚语或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②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③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④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6.近年来,一些网站大量上传盗版影视剧,传播色情低俗内容,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少家长禁止子女上网。从哲学角度看,家长的做法 ①没有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②没有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③没有抓主要矛盾④没有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古人 云:“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灾难使党经受考验,更加伟大坚强;灾难使人民经受考验,更加团结爱国;灾难也使民族性格得到磨砺,更加坚韧不拔。“多难兴邦”表明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④看问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克隆”,而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入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这一观点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发展的实质就是运动变化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C.事物是发展的,不要重复别人做的事情
D.事物在批判与继承,学习与创新中发展
9.我国自主研发、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测绘、渔业、交通运输、电信、水利、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述材料说明
A.人们只要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就能改变规律的存在形式
B.客观世界的变化要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D.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曾说过,“官员只懂得GDP不行,还要懂得CDC(疾病控制中心)”,“只注重经济发展,不注重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的民族肯定站不稳”。从哲学上分析,这两句话强调的是
A.要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B.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C.要分清主流和支流D.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11.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的是
A.空谈误国,实干兴邦B.为官发财,应当两道
C.四面出击,全面突破D.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12.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关于这一段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B.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C.抗日战争的结束表明中国社会主次矛盾发生变化
D.中日之间的矛盾始终是1937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3.M中学不惟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从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该校的评价实践表明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前提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
③矛盾特殊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学依据
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评价来表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4.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5.“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主体感受反应的集束指标,其中单一元素的突进,也许在提升幸福感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某单一元素的塌陷却常会给幸福感带来滑坡效应。这表明(B)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②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关键部分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④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6.某视频于中,一只小猫头被人用大手轻轻抚摸它瞪大了眼睛傻气而乖巧,网友皆呼“萌”。但科学研究表明,它的“萌态”是因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要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既要看到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17.智齿是人的第三大臼齿,用于切割食物。现代人的饮食比古人的软,也更容易咀嚼,颚部因此变小,智齿往往长不出来。有科学家认为,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外部矛盾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8.下列名言能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D.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
19.图1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是
①个性发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坚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③模仿和重复别人的人生难以出彩
④人的成长要善于把握自己的优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0)
20.现代智能通讯工具方便天各一方的人们相互交流,可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们相聚时的无语和隔膜。于是,有人感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这告诉我们
A.对事物的价值要具体分析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C.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下列情形符合“同一性”的是„
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相互分离的趋势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22.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对西方元素的追逐走向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并将之与现代元素相嫁接的过程。这表明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
A.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C.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遵循从意识出发的认识路线
23.据报道,我国每年家用电器的理论报废量已超5000万台,且以年均20%的速度在增长。大量废旧家电产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变成“环境炸弹”,利用好就会成为“城市矿山”。由“环境炸弹”变成“城市矿山”的哲学依据是„„„„„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B.真理性的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3C.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2011年7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宏观调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说明在宏观调控过程中()
①要统筹全局,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最优目标 ②要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③要按规律办事,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④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②
25.2011年8月1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美国副总统拜登举行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强调新形势下中美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要共同努力,不断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习近平指出,中美虽然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不同,但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材料主要说明()
①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中美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性看待对方发展 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中美两国有各自的核心利益 ④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中美应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 A.②④B.①③C.③④D.②③
二、主观题
26.载人航天技术水平,是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每一次发射都进一步优化,每一次飞行都有所完善,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神舟”七号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航天员出舱行走,为今后的航天器交会对接打下坚实基础。虽然越是伟大的工程,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越多,但这不会阻挡中国人前进的步伐。预计2012年,我们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将进一步探测月球,甚至火星等其他星体。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27.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 000人次,最多时约7 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 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28.2011年5月28日,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2》在中国首映。该片的内地首日票房突破4000万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史首日票房的最高纪录。在这部《功夫熊猫》续集中,熊猫阿宝虽然依然长着“绿眼睛”,却充满了中国人的情感。它吃着面条和包子长大,在绝美的中国山水中嬉戏,它和鸭子养父之间也洋溢着地道的中国式亲情。这一切使得这部好莱坞大片对中国元素的使用已经不再停留在“中国风”的浅层次上,而是对中国文化感悟到了其中三昧。
《功夫熊猫2》利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大获成功,主要体现了辩证否定观的什么内容?请进行具体分析。(8分)
第三单元复习出试题参考答案
1-5:CACBB6-10:ABDAB11-15:DCADB
16-20:DADDA21-25:DADDA
26.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发射过程,是不断优化、完善、改进的过程;从“多人多天”到航天员出舱行走、完成飞行器对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到探测月球、火星等都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载人航天事业的前景是光明的,虽然在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艰难险阻,但我们会一直前进,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会进行新的量变、质变,不断向前发展。“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是“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神舟”七号是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基础上引起的质变。从“神舟”七号发射到飞行器对接,再到空间站的建立、探测月球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7.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
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
28.《功夫熊猫2》利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新,大获成功,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