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家生平(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6:2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音乐家生平(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音乐家生平(共)》。

第一篇:中国音乐家生平(共)

中国音乐家生平

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7)湖南邵阳县人。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随陈啸空等学习音乐。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

1928年创作的《暴动歌》曾在海陆丰一带流传。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第一奖。此后进入电影界,参加歌曲作者协会,为左翼进步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写音乐,其中《春天里》、《天涯歌女》等插曲广为传唱。“八·一三”事件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后到重庆,任教于育才学校音乐组。这时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风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创建了中央管弦乐队。解放战争期间,继续教学和创作。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剧《刘德顺归队》,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解放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人才,但仍坚持创作,写有大量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华彦钧

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于世。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聂耳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

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王洛宾1913年1月生于北京,他父亲是油漆匠,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十分爱唱京剧和昆曲。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宾自幼就喜爱上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很好的感受力和记忆力。

1919年,王洛宾入小学读书,这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王洛宾因此学会了许多学堂乐歌,同时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调。1924年,王洛宾入通县潞河一所教会兴办的中学读书,在唱诗班里他接触到西洋和声,并且对和弦有了初步的了解。1931年,王洛宾考入北平师范学校艺科,随俄籍老师霍尔瓦特夫人学习声乐和钢琴,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九·一八”事变以后,王洛宾希望能用音乐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忱,便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了一首插曲《奴隶之爱》,这首曲子也是王洛宾的处女作。次年,由于家庭生活日渐困难,王洛宾不得不辍学,到一所中学担任音乐老师。

1937年,王洛宾参加了由著名作家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并随团出入枪林弹雨。在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中,王洛宾还创作了《洗衣歌》、《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等歌曲。1938年春,西北战地服务团奉上级指示,派出作家萧军、诗人塞克、音乐家王洛宾和朱南星等人赴新疆开展工作,在六盘山途中的一个车马店里,王洛宾一行巧遇一名绰号叫“五朵梅”的民歌手,她是该店的店主。在大家的邀请下,民歌手为他们演唱了两首民歌,“五朵梅”演唱时那种丰富情感、意境,加上那抒情动听的旋律,令王洛宾沉醉在这优美的歌声中。

为了他深爱的西部民歌,王洛宾拜访了来往兰州、新疆的兄弟民族司机。有一位维吾尔族的司机给他唱了一首吐鲁番民歌《达坂城》,王洛宾一下子就被朴素优美、活泼明快的旋律迷住,立即记下了这曲调,并请人翻译了歌词,同时将其进行重新改编并定名为《马车夫之歌》改编后的这首歌曲,旋律更加流畅动听,情调诙谐幽默。这是王洛宾创作生涯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少数民族歌曲。

从此以后,王洛宾每到一个地方就寻找一切机会搜集民歌,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王洛宾搜集、整理并记下了众多优美动听、有学术价值的各兄弟民族民歌,如维吾尔族《掀起你的盖头来》、《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哈萨克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玛依拉》、《黄昏里的炊烟》、《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等。这些旋律流畅、曲调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础上,王洛宾还改编了许多民歌,如久唱不衰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经典之作,就是王洛宾根据哈萨克民歌《洁白的前额》(又名《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信》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首先在甘肃和青海一带传开,不久便流传到全国各地,数十年来,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

1996年3月14日,这位蜚声海外,影响过几代人的一代西部歌王,在乌鲁木齐与世长辞。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国外著名音乐家生平

莫札特、英文名: Mozart, Wolfgang Amadeus

生 於: 1756/01/27

卒 於: 1791/12/0

5国 籍: 奥地利

乐 派: 古典乐派

1756年 1月27日出生於奥地利的萨尔斯保

1759年 开始学习钢琴

1760年 由父亲教授作曲技巧

1763~1766年 开始作曲,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

1764年 完成第一首交响曲

1767年 再度造访维也纳

1769~1771年 荣获威罗那的爱乐协会授与『爱乐骑士』封号

1777年 由母亲陪同再度出国前往巴黎

1778年 母亲病逝

1781年 结识海顿

1782年 8月与康丝丹彩结婚

1786年 歌剧《费加洛婚礼》於维也纳首演大获成功

1787年 歌剧《唐乔凡尼》於布拉格举行首演,同年父亲去世

1788年 完成《第39.40.41号交响曲》

1790年 歌剧《女人皆如此》於维也纳首演

1791年 歌剧《魔笛》首演,创作《安魂曲》,同年12月5日去世於维也纳

英文名: Beethoven, Ludwig van

生 於: 1770/12/15

卒 於: 1827/03/26

国 籍: 德国

乐 派: 古典乐派

1770年 12月出生於德国波昂

1778年 首次公开演奏

1782年 担任宫廷内助理风琴师

1785年 开始学小提琴

1878年 前往维也纳向莫札特学习同年母亲去世,即回波昂

1789年 父亲被解雇,即负起家庭重担 向海顿学艺

1792年 父亲去世

1795年 在维也纳首度登台

1798年 听力开始衰退

1802年 因為自知耳疾无法痊癒而写下海利根城遗书

1808年 第五、第六交响曲首演

1819年 完全失聪

1822年 受伦敦爱乐协会之託创作第九号交响曲

1824年 完成第九号交响曲首演

1826年 小卡尔自杀未遂

1827年 逝世於维也纳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巴赫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爱森那赫。这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城市,据说城门上还镌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照耀”这样的铭文。巴赫的家庭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家族。他们长期生活在这一带,辈辈相传,以音乐为生,三百年间,有50多名音乐家见于记载,及至约·塞·巴赫,已是第五代传人。父亲是小巴赫的第一任老师。7岁起,他就在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上学,因成绩出众,深得老师喜爱。其时,他还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演出活动,以补贴学费。10岁时,父母去世,他遂由哥哥抚养,并担负他的音乐教育。

巴赫对哥哥的教学日渐不满,总向哥哥提出种种问题,哥哥常因学力不逮无法作复而恼羞成怒。哥哥藏有前辈著名大师们的作品手抄谱,巴赫很想借来一阅,但屡遭拒绝。巴赫知道乐谱的藏处,每经于此,都不忍离去,情急之中,终于想出了办法。每当夜深人静,趁家人都已入睡,他便悄悄起身取出乐谱,在淡淡的月光下偷偷抄写。半年之后,全部乐谱抄录殆尽。

然而,不想就在此时,东窗事发,终于败露。哥哥于气愤之中,不顾手足之情,把巴赫辛辛苦苦半年抄录的乐谱悉数撕毁。

巴赫年岁虽小,但生性顽强,为了学习,不怕任何困难。听说汉堡有位著名的管风琴大师技巧相当高超,巴赫心向往之。无奈路途遥远,身无分文,他只好携带干粮,只身徒步前往。凭草垛栖身,饮河水消渴,一路风尘坎坷,巴赫全都置之度外。一次往返180里,归来时已是双足生满血泡。然而,能观摩大师演奏,聆听大师教诲,小巴赫每次出发之前,从不犹豫。1702年,巴赫从学校毕业。以其优异成绩,完全可以免试深造,但生计无着,只能就业于阿恩斯塔特城教堂弹奏管风琴。供职后,为提高琴艺,他常常通宵达旦,发奋练习,每逢假日,仍徒步前往汉堡,从老师学习。

在鲁贝克教堂任职的布克斯特胡德,是当时北德最杰出的作曲家和管风琴大师,巴赫对他仰慕已久,早盼着一睹大师风采。正巧巴赫获得了为期一个月的休假,他不顾往返640多里的路程,又一次背起行囊,风餐露宿,徒步走向鲁贝克。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与演奏,令巴赫大为倾倒。他如饥似渴地向前辈大师讨教,竟流连忘返误了归期。

巴赫返回阿恩斯塔特时,已是四个月之后。上司们素来与他有隙,乘机罗列了他的一大堆罪状,除了超延假期可以归为玩忽职守外,还说他在演奏中曾加进怪诞的异端音响,令教友吃惊。各位上司有的指责他在仪式中醉心演奏,时间过长;有的指责他无心演奏,时间过短。尤其可笑的是,指责他未经教会当局许可,就擅将表妹带进教堂唱歌。巴赫见状哭笑不得,愤然辞职离去了。

几经辗转,巴赫于1708年来到魏玛,就任魏玛公爵的宫廷风琴手。当时的音乐家毫无地位可言,巴赫的姓名与马夫、厨娘列于一册。教堂中,为风琴师特设一间小屋。公爵礼拜时,则开启屋门,以便听见琴声;公爵祈祷时,则关闭屋门,风琴师没有资格在这一场面中露面。在低下的奴仆地位中,巴赫的音乐家声誉却日渐增高。1717年,法国著名古钢琴家玛尚来到了德国,在德累斯顿举行音乐会。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视德国音乐家不过芥土。当时,德累斯顿宫廷特别崇尚法国音乐,吹捧逢迎之中,玛尚更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玛尚的一次音乐会后,巴赫应邀即席演奏一曲。玛尚听了,登时大惊失色。有人提议玛尚与巴赫举行比赛。第二天举行赛事时,只巴赫一位选手出场,玛尚先生早已连夜乘车逃之夭夭了。巴赫的胜利大长了德国音乐家的志气,但他的处境并无丝毫改善。宫廷的区区赏赐也早被宫臣们吞食,进了他们的腰包。巴赫忍无可忍,与公爵不断发生冲突,终于鼓起勇气提交了辞呈。公爵看到一名奴仆竟敢逆忤犯上,勃然大怒,扣留不放。巴赫屡次请求,都未获准。当时有位奎登公爵嗜乐如命。有人说他爱音乐胜于江山,国家支出中的三十分之一都支付了乐队经费。奎登公爵久慕巴赫盛名,听说上述种种后,便深夜派车偷偷去接巴赫,但出师不利,竟被发现。巴赫反遭逮捕,拘禁月余。获释后,他终于离开魏玛,就职奎登,时1717年岁末。

奎登六年,于巴赫来说,是难有的平静,但好景不长。公爵的儿子成婚后,开销增加,乐队经费大额度削减;巴赫自己的孩子们也已逐渐长大,他希望孩子们能在大城市受到高等教育,以避免自己早年间的不足。于是,1723年他举家迁往莱比锡,在圣弗玛教堂附属歌唱学校任合唱指导。

为了这一职位,巴赫不得不忍着极大的屈辱在一份卖身契一样的职责书上签了字。这份文件写道:“我要以举止言行为学生做榜样;我要耐心教育学生;我要服从督学大人和学校首长;我要勤于教导合唱,但也要训练器乐,以节约学校开支;我教的音乐不应过长,也不应与歌剧相像,要吻合听众的虔诚精神;不经批准,我不得在任何大学任职;不经市长批准,我不得擅离本市。”凡此种种。

从这个苛刻的文件中,可以想见巴赫处境的困难。首先是生活拮据。当时在德国工作的意大利女歌星的年收入是五千到一万塔列尔(货币名),而巴赫只有七百,他不得不为区区几文

钱忍辱力争。他看到学校教学无序,质量低下,向当局提出改进意见后,竟遭到残酷迫害。当局说他“不服管教,屡教不改”,决定“降薪降职,以示惩处”。

偌大世界,巴赫竟再无好去处。他忍辱负重一直留居莱比锡,把精神全部寄托于音乐事业和培养孩子们成长。他的孩子们中有好几位出类拔萃,后来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

1750年7月28日,贫病交加的巴赫因眼疾手术无效,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被静静地埋在教堂公墓里,连墓碑也没有。妻子生活无着,从此住进了贫民收容所,十年后,与他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去了。

巴赫一生写有包括清唱剧《马太受难乐》、《勃兰登堡协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内的500多部各种体裁的作品,但生前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大都没有出版。

如今,巴赫的音乐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成为“某种不可企及的标范”。自他之后的每一代音乐家,无不领受着他的深刻影响;自他之后音乐史中的每一步重大发展,无不感受着他的有力推动。巴赫的音乐是人类进步音乐文化中的灿烂花朵,它将永呈瑰丽,与世长存。

>海顿

英文名: Haydn Franz Joseph

生 於: 1732/03/31

卒 於: 1809/05/31

国 籍: 奥地利

乐 派: 古典乐派

1732年 生於奥地利,罗劳

1738年 跟随法朗克学习音乐

1740年 到维也纳加入圣史蒂芬教堂合唱团

1749年 变声后被迫离开合唱团

1754年 母亲去世,结识德国作曲家葛路克

1759年 受邀担任莫尔辛伯爵私人乐团指挥,创作第一首交响曲

1760年 与安娜结婚

1761年 莫尔辛伯爵经济恶化,解散乐团转任保罗艾斯特哈吉王子的王府乐团担任副乐长 1766年 升任乐团乐长

1782年 结识莫札特為好友

1791年 第一次访英国,创作六首交响曲

1792年 於波昂会见贝多芬

1794年 第二次访英国创作另六首交响曲

1797年 完成神剧《创世纪》与皇帝赞歌

1800年 完成神剧《四季》

1809年 5月31日逝於维也纳

第二篇:中国音乐家

中国音乐家

蔡邕(yōng)(132~192)汉末琴家。著有《亲赋》篇、《琴操》卷。阮籍(210~263)魏晋琴家。作有《酒狂》。

嵇(jí)康(224~263)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著有《声无哀乐论》。

李隆基(685~762)唐代音乐家。擅奏琵琶、笛、羯(jiē)鼓。创编《小破阵乐》、《霓裳羽衣》。

沈括(1031~1095)北宋音乐学家。整理了工尺谱,著有《乐论》、《乐律》等。姜夔(kuí)(1155~1221)南宋音乐家和词人。著有《白石道人歌曲》。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元代戏曲家。著有《窦娥冤》、《鲁斋郎》、《望江亭》。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家。编有《西厢记》。

朱载堉(yù)(1536~1611)明代律学家。著有《新法密率》、《乐律全书》。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家。著有《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等。汤应曾(约1573~1644)明末清初琵琶演奏家。擅弹《胡笳(jiā)十八拍》、《楚汉》、《塞上》。

沈心工(1870~1947)音乐教育家。作有《黄河》、《美哉中华》、《学校唱歌集》。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作有《春游》、《送别》等。

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作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

王光祈(1892~1936)音乐学家。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音乐史》等。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作曲家。作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

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作有《二泉映月》、《听松》、《昭君出塞》等。刘天华(1895~1932)作曲家、演奏家。作有《二胡独奏曲》、《琵琶独奏曲》等。田汉(1898~1968)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打长江》、《慰劳歌》等。

任光(1900~1941)中国作曲家。创作了《渔光曲》、《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救亡歌曲与电影歌曲。

张寒晖(1902~1946)作曲家、戏剧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军民大生产》等。

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作有《嘉陵江上》、《游击队歌》、《牧童短笛》等。黄自(1904~1938)作曲家。作有《抗敌歌》、《旗正飘飘》、清唱剧《长恨歌》等。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民族解放交响曲》等。

吕骥(1909~2002)作曲家。作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五四纪念歌》、《凤凰涅槃》等。

丁善德(1911~1995)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曲》、大合唱《黄浦江颂》、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等。

聂耳(1912~1935)作曲家。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毕业歌》、《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

张文纲(1912~1990)作曲家。代表作有《牧羊曲》、《壮士骑马打仗去了》、《我们要高声唱》等。

李劫夫(1913~1976)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有《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

麦新(1914~1947)中国作曲家、音乐活动家。代表作有《只怕不抵抗》、《保卫马德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救亡歌曲的歌词。

瞿希贤(1919~2008)女作曲家。代表作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飞来的花瓣》、《乌苏里船歌》等。电影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骆驼祥子》等。

刘炽(chì)(1921 ~1998)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和歌曲家。代表作品有歌剧《阿诗玛》、歌曲《我的祖国》、《减租会》、《果园姐妹》。

周大风(1923~)国家一级作曲、研究员、教授。著有《越剧唱法研究》、《小学音乐欣赏》等多种专著和论文。

刘铁山(1923~)作曲家。代表作有秧歌剧《王大娘赶集》、管弦乐《瑶族舞曲》等。

茅沅(1926~)作曲家。代表作有歌剧音乐《刘胡兰》、管弦乐《瑶族舞曲》、小提琴曲《新春乐》等。

黎英海(1927~ 2007)作曲家。著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钢琴民歌小曲五十首》等。

吴祖强(1927~)中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

乔羽(1927~)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船儿轻轻》,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等。

施咏康(1929~)作曲家。代表作有《黄鹤的故事》。

阎肃(1930~)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代表作品: 歌曲《说唱脸谱》、《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等。

潘振声(1932~2009)作曲家。代表作有《小鸭子》、《一分钱》、《好妈妈》、《红太阳照山河》、《嘀哩嘀哩》等。

谷建芬(1935~)当代著名女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清晨我们踏上小路》、《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等。傅庚辰(1935~)作曲家。主要作品有电影音乐《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照我去战斗》等。

刘德海(1937~)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参与创作《狼牙山五壮士》、《草原小姐妹》,创作了《天鹅》、《老童》等技巧出新的乐曲,发表有论文多篇。施光南(1940~1990)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代表作品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月光下的凤尾竹》、《祝酒歌》等。

阿拉腾奥勒(1942~ 2011)著名蒙古族作曲家。他创作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等众多优秀音乐作品。徐沛东(1954~)著名词曲作者。代表作品有《亚洲雄风》、《爱我中华》等。孟卫东(1955~)部队文艺工作者。主要作品有《同一首歌》、歌剧《雷雨》、舞剧《长城魂》等。晓丹,著名作曲家、音乐编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美丽的祖国》、《祖国最亲、妈妈最好》、《中国娃娃》、《滚雪球》、《淘气的风》、《谢谢妈妈》、《采一束鲜花》、《阳光下的孩子》、《长不大的世界》、《小鸟的故事》、《哪吒闹海》、《齐天大圣》、《牧羊童》、《雪山老阿妈》等。

叶佳修,台湾校园民谣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创作的青春校园歌曲,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著名的有《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

李幼容,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音乐诗人。代表作有《金梭和银梭》、《七色光之歌》、《珠穆朗玛》、《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跨世纪的新一代》、《驾着太阳驾着月亮》和作词体育歌曲《盼盼之歌─第十一届“亚运会”吉祥物之歌》、《乒乓球飞起来》等。

第三篇:十二位著名音乐家的简单生平代表作集锦

1,贝多芬 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2岁出版了钢琴奏鸣曲,1972年经海顿指引去维也纳深造。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1820年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作品:《月光曲》、《第七交响曲》、《骑士芭蕾》《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献给爱丽丝)创作《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2.柴可夫

生平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1893年的11月6日逝世。

作品:六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芭蕾《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

3.德彪西

生平: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他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3月25日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4,格里格

爱德华·格里格(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挪威作曲家,出生于卑尔根,祖先是苏格兰人。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

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

作品:《A小调钢琴协奏曲》、《培尔·金特组曲》、《霍尔堡组曲》和《钢琴抒情组曲》; 5海顿

-古典音乐家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奥地利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剧《创世纪》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作品:

小夜曲 小号协奏曲、清唱剧《创世纪》、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G大调《小夜曲》

6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创作了700多首音乐作品,主要音乐作品有吉普赛风格的《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等。1886年7月31日逝世。

1811年 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

1820年 拜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为师学习钢琴演奏。

1831年 帕格尼尼来到巴黎,他极大地启发了李斯特的想像世界和音乐世界。1832年 聆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并将其改编成钢琴曲。

1833年 在肖邦的巴黎寓所中邂逅了玛丽·达古伯爵夫人。俩人去日内瓦同居。

1837年 创作《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玛丽在意大利科摩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科西玛。

1840年 创作十二首《超级练习曲》;结识瓦格纳。

1842年 与玛丽的关系终止。

1847年 到基辅演出时,邂逅卡洛琳·冯·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

1848年 创作《前奏曲》。

1851年 创作《玛捷帕》。

1852年 创作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55年 创作《但丁》交响曲。

1865年 加入圣方济修会,并取得了神父的头衔。

1869年 他的学生奥尔加成为他的新情人,这段恋情很快便结束。

1875年 匈牙利李斯特学院创立。

1886年 7月31日深夜,在拜罗伊特去世。

作品:《爱之梦》《森林的细语》《汤豪舍》《梅菲斯特圆舞曲1号》

7.罗西尼

生平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年2月29日-1868年11月13日)自幼便是音乐天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罗西尼的后半生中经常患抑郁症,这可能与他年轻时就已得的淋病有关1868年11月13日,他死于一次肠手术的后遗症。他的遗体被安葬于巴黎著名的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

作品:歌剧《威廉·退尔》序曲、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歌剧《贼雀》序曲 8 莫索尔斯基

生平

莫索尔斯基(1839-1881):俄罗斯作曲家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莫索尔斯基在1839年3月21日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一个地主家庭,童年时代他已经从保姆给他讲的民间故事和童话中,获得了关于农村生活和包括音乐在内的民间创作的深刻印象。五岁起莫索尔斯基开始学习钢琴,九岁已能当众演奏协奏曲,到1852年,当他十三岁进禁卫军士官学校时,已经写出他的第一首作品——钢琴曲《陆军准尉波尔卡》并出版。毕业后,莫索尔斯基在军队里当军官,与此同时,由于结交了达尔戈梅斯基和居伊,从而参加了新俄罗斯乐派的“强力集团”的活动,在巴拉基列夫的指导下虚心学习作曲技术,最后在1858年终于决心献身音乐而脱离军界。但是由于谋生乏术,不久他又不得不到政府机关供职,这职务剥夺了他的许多时间和精力,给他带来很多烦恼,为此,他沉溺于酒和麻醉剂,以至后来戕害了自己的身体,1881年卒于圣彼得堡。

作品:《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凡兴那》

9莫扎特

生平: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祖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791年12月5日猝死于维也纳,终年35岁。

作品:18首钢琴奏鸣曲,7首钢琴三重奏,2首钢琴四重奏,27首钢琴协奏曲,35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10首双钢琴作品,15首钢琴变奏曲,以及其他钢琴小品数十首。10,圣桑

生平:

(1835-1878)1835年,圣-桑于法国巴黎出生,两岁时随他的姨母习琴,十岁时,圣-桑第一次公开演,十六岁时编写他的第一首交响曲,1848年,圣-桑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866年,被李斯特称誉为世上最伟大的风琴家,1870年,参予了国家防卫军,并参加了普法战争。1875年,圣-桑与Marie-Laure Truffot结婚并育有两名孩子,但不幸于1878年先后逝世。

作品:《动物狂欢节》及《第三交响乐》

11,肖邦

生平: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年),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生于华沙近郊的热拉佐瓦-沃拉,父母亲分别是法国人和波兰人。曾随家庭教师学习音乐,后来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就读。19岁在维也纳首次举办专业演出,演奏自己的钢琴作品。1831年肖邦定居巴黎,很快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演奏家和钢琴教师。1836年结识小说家、女权主义者乔治·桑(迪德望夫人)并相爱。肖邦一生的优秀作品很多作于1838–47年两人同居期间。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与乔治·桑分手后,他饱受肺结核病痛的折磨,完全提不起兴致作曲。1848年他游历英格兰、苏格兰,在当地演出了几场音乐会。1849年死于波兰。他对钢琴音乐的发展功不可没,帮助确立了钢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他利用钢琴音乐延音踏板的技术革新,创作了大量独具钢琴特色的作品。

作品: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降G大调圆舞曲、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降E大调夜曲、升F大调夜曲、降B小调夜曲、降A大调夜曲、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E大调练习曲《离别曲﹑悲伤练习曲》、第一号叙事曲、第一号诙谐曲、第七号前奏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评价

12,约翰

生平: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Sebastian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终年65岁。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品:

《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戈德堡变奏曲》、《马太受难曲》、《大量康塔塔》

第四篇:中国音乐家的资料

中国音乐家的资料

陈钢

陈钢(1935-)上海市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留校任教。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

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7)湖南邵阳县人。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随陈啸空等学习音乐。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

1928年创作的《暴动歌》曾在海陆丰一带流传。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第一奖。此后进入电影界,参加歌曲作者协会,为左翼进步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写音乐,其中《春天里》、《天涯歌女》等插曲广为传唱。“八·一三”事件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后到重庆,任教于育才学校音乐组。这时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风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创建了中央管弦乐队。解放战争期间,继续教学和创作。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剧《刘德顺归队》,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解放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人才,但仍坚持创作,写有大量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华彦钧

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于世。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

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雷振邦

雷振邦(1916--1997)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能够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付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由于家庭生活比较优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触到京戏。七八岁时,便能哼唱京剧小段,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

1928年9月,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入南满中学。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加入学校口琴队,并成为该队的指挥。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并指挥演出。1939年1月雷振邦去日本求学。在东京,他进了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预科。不到半年的时光,雷振邦便完成了预科专业,校长允许他跳级,转年便成为作曲系本科学生。

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国,先后在北平女子中学和惠中女子中学做音乐教员。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在课余组织起一个五十多人的业余交响乐团。

雷振邦曾把中国古曲《悲歌》改编成管弦乐的曲子,供业余交响乐团演出,这是公开演出的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来到中国电影乐团从事专业作曲,从此踏入影坛。

1955年4月雷振邦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0多年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一百余首。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形成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他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乐曲,都具有上述音乐特点。

1960年在第二届百花奖中,他为影片《刘三姐》的谱曲,荣获最佳音乐奖。以后他为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吉鸿昌》和《小字辈》谱写的乐曲,也分别在1964年和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举办的第一、二届“小百花奖”中获最佳作曲奖。

几十年来,雷振邦创作的故事影片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开》、《芦笙恋歌》、《花好月圆》、《五朵金花》、《金玉姬》、《达吉和他的父亲》、《刘三姐》、《万木春》、《冰山上来客》、《景颇姑娘》、《战洪图》、《钢铁巨人》、《暗礁》、《吉鸿昌》、《小字辈》、《幽谷恋歌》、《明天回答你》、《精变》《赤橙黄绿青蓝紫》、《东方大魔王》……还有82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经风靡全国,广为传唱,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音乐作品,他不愧为是我国影坛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电影作曲家。

李焕之

李焕之(1919-)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国产音专从师于萧友梅。抗战爆发后,在厦门、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歌曲创作。1938年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结业后留校任教,并主编《民族音乐》。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建国后,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四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除了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

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还编有《作曲教程》,并撰写了三百余篇论文,部分收入《音乐创作散论》一书。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著名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省江阴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1911年因学校停办而辍学,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赴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1914年返回家乡,先后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教音乐。其间曾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州学习二胡、琵琶;专程赴河南学琴;向僧、道和民间艺人学习多种民间乐器;记录民间乐谱,并开始音乐创作。1922年受聘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教师。192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直至去世。任教期间,先后学习了三弦拉戏、昆曲、小提琴、和声学、理论作曲等,在广泛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同年,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参与发起“爱美乐社”。曾用五线谱和工尺谱准确地记录梅兰芳的唱腔(《梅兰芳歌曲谱》1930)。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一生中总共编写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一首琵琶练习曲。奠定了二胡专业创作和演奏的基础。

马可

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傧仪用曲。

聂耳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任光

任光(1900-1941)浙江嵊县人。从小喜爱民间音乐,会拉琴、吹号、弹风琴。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钢琴修理工人,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并主唱)而一举成名。以后还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等电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发)、《高粱红了》等著名歌曲。此外,还创作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1940年起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不幸牺牲。

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王洛宾1913年1月生于北京,他父亲是油漆匠,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十分爱唱京剧和昆曲。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宾自幼就喜爱上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很好的感受力和记忆力。

1919年,王洛宾入小学读书,这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王洛宾因此学会了许多学堂乐歌,同时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调。1924年,王洛宾入通县潞河一所教会兴办的中学读书,在唱诗班里他接触到西洋和声,并且对和弦有了初步的了解。1931年,王洛宾考入北平师范学校艺科,随俄籍老师霍尔瓦特夫人学习声乐和钢琴,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

“九·一八”事变以后,王洛宾希望能用音乐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忱,便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了一首插曲《奴隶之爱》,这首曲子也是王洛宾的处女作。次年,由于家庭生活日渐困难,王洛宾不得不辍学,到一所中学担任音乐老师。

1937年,王洛宾参加了由著名作家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并随团出入枪林弹雨。在这个时期的战斗

生活中,王洛宾还创作了《洗衣歌》、《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等歌曲。1938年春,西北战地服务团奉上级指示,派出作家萧军、诗人塞克、音乐家王洛宾和朱南星等人赴新疆开展工作,在六盘山途中的一个车马店里,王洛宾一行巧遇一名绰号叫“五朵梅”的民歌手,她是该店的店主。在大家的邀请下,民歌手为他们演唱了两首民歌,“五朵梅”演唱时那种丰富情感、意境,加上那抒情动听的旋律,令王洛宾沉醉在这优美的歌声中。

为了他深爱的西部民歌,王洛宾拜访了来往兰州、新疆的兄弟民族司机。有一位维吾尔族的司机给他唱了一首吐鲁番民歌《达坂城》,王洛宾一下子就被朴素优美、活泼明快的旋律迷住,立即记下了这曲调,并请人翻译了歌词,同时将其进行重新改编并定名为《马车夫之歌》改编后的这首歌曲,旋律更加流畅动听,情调诙谐幽默。这是王洛宾创作生涯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少数民族歌曲。

从此以后,王洛宾每到一个地方就寻找一切机会搜集民歌,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王洛宾搜集、整理并记下了众多优美动听、有学术价值的各兄弟民族民歌,如维吾尔族《掀起你的盖头来》、《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哈萨克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玛依拉》、《黄昏里的炊烟》、《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等。这些旋律流畅、曲调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础上,王洛宾还改编了许多民歌,如久唱不衰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经典之作,就是王洛宾根据哈萨克民歌《洁白的前额》(又名《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信》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首先在甘肃和青海一带传开,不久便流传到全国各地,数十年来,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1996年3月14日,这位蜚声海外,影响过几代人的一代西部歌王,在乌鲁木齐与世长辞。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第五篇:音乐家

浅谈《假如你爱我》在声乐训练中的价值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文章从对情感的表达,气息的运用和吐字3个方面来论述意大利艺术歌曲《假如你爱我》在声乐训练中的价值。认为此曲是一首好的声乐教本,对歌唱者的声乐训练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气息运用吐字艺术歌曲歌唱者意大利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Abstract: Article from to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the usage of breathing with vomit a word three aspects to discuss Italian art song 《If you love me》 train medium value in the vocal music.Thank a song is a good vocal music to teach and origin, have important function to the vocal music training which sings.Key Words: EmotionBreathingUsageVomit a wordArt songSingItaly

引言

现在的声乐作品浩如烟海,多不胜数,歌唱者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曲目作为训练的教本是迈向成功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是人类艺术宝库里的瑰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体裁。

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意大利艺术歌曲也是如此,它们经过三四百年的考验仍然能保存到今天,仍然受人民所喜爱,西洋的声乐教授把它们当作声乐学生所必修的课目,由此可证明意大利艺术歌曲对声乐训练的重要性。

意大利歌曲《假如你爱我》感情丰富,旋律优美流畅,要求歌唱者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丰富的情感体验,它的艺术欣赏价值已得到人们公认,成为许多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根据我对《假如你爱我》的学习和分析,认为其在声乐教学中的训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情感与歌唱

学习西洋唱法的歌唱者,较普通地存在“***唯唱声”的现象。作曲家罗西尼曾回答一个学习者说:“声、声、声、第四个还是声”。这句话很典型地描画了当时的声乐教学要求,如今这种观念依然被强调。我们也追求声音的完善,但诠释一首歌曲,必须要用情感来演唱,方能使歌唱艺术的品格升华;才能使歌唱具有更高的生命力;才能感染人们,在心灵深处引起共鸣,这种歌唱才是完美无缺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论及“曲情”时道:“唱曲之法,不但声不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他又谈到:“乐记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可见,从古时起,人们就已如此重视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了。《假如你爱我》是柏戈莱西曲,是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作曲家,那个时期歌曲的内容主要是爱情的欢乐和痛苦。许多人一向认为音乐是较文学、戏剧、美术是更抽象的艺术,不可能描写得那样具体,但是这些歌曲却把那个时代男女的专质和精神面貌刻画得细致真实,使人听了以后如临其境,仿佛看见了那个时代男女的具体形象。

《假如你爱我》第一段词中写到:“假如你爱我,为我叹息,亲爱的牧羊少年”表达女主角对男主角的深情,心中渴望的爱。后又说:“我为你的烦恼而痛苦,我为你的爱情而幸福”表现女主角以男主角的苦为苦,以他的乐为乐,证明爱他的程度之深。

“你若认为我只应该接受你的爱怜,牧羊少年,你太轻易受你自己的欺骗”对男主角讲述他可能造成的误会

第二段“美丽可爱紫红的玫瑰,今天西尔维雅把它摘选,但又托词花梗有刺,明天就此抛一边。那些男子们的劝告,我决不会记心间,并不因为我爱百合,其余花儿就此疏远。”表达女主角对男主角的一片真心,不愿接受别人的爱墓,只愿爱他一个人。

第三段对第一段歌词的重复,ABA的曲式结构,再一次宣告对男主角的深情,真爱。因此《假如你爱我》这首曲子应饱含深情,充满激情,内心应深刻体会女主角的感情。那么,如何用情于歌唱呢?通过学习这首作品,我认为:

1、要了解曲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

2、分析歌曲结构,并找出高潮;

3、熟悉作品中的音乐术语,掌握各类歌曲的风格及不同的民族特征及节奏特点,掌握好艺术表达分寸;

4、以第一人称的感情置身于歌曲的情景之中,充满激情地演唱。

二、合理运用气息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发声方法正确与否对呼吸起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声必先调其气”的论述。在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也认为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并强调“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这说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世界闻名的歌唱大师卡鲁索在谈及有关歌唱与发声方法的关系时,曾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习声乐者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i]此话强调了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意大利歌曲《假如你爱我》中上行和下行的音阶使人感受到那行云流水般的气息,五度跳跃音程让人感受到在横膈模扎实的气息感觉。

1、音阶式音的气息运用

世界上许多著名歌唱家在谈到他们的声乐技巧时,认为音阶练习可以帮助锻炼气息功力,扩展音域。著名抒情男中音歌唱家帕布诺洛·埃尔韦拉(Pablo Elvira)认为音阶练习可以减轻喉部的紧张感,增强呼吸肌肉的收缩能力,由此看来,音阶式的旋律练习在声乐训练过程中所占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你爱我》 例

1例1是音阶式旋律下行,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为主,着重锻炼横隔膜的控制力和气息的保持力,以便于连贯性,每一个不同母音之间的衔接过程一定要做到圆滑,位置不变;第2小节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之间有一个换气口,需要演唱者稳定呼吸位置,快吸快唱。

《假如你爱我》例2

例2是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快速音阶式上、下进行,对于演唱者锻炼呼吸的耐力和持久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需要气息的流动感和声音的灵活性训练。注意掌握气息控制力度的变化规律,即逐渐“张”、“弛”的规律(高音张,低音弛),始终保持支持点的稳固状态,不能因音高变化而移动。

快速的音阶进行,使横隔膜迅速产生动力,这种动力导致其它肌肉的彻底放松,当喉部的肌肉力量得到解放,声音就会在气息的推动下,随着音乐的线条自然流淌,在这种气息流动的状态下,就能轻松地拓宽音域了。

2、跳跃音程的气息运用

《假如你爱我》例3

例3是由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五度跳跃音程的模进下行。跳跃音程应注意声音要柔和、清晰,位置要准确,气息控制要平稳,从低到高略有加强的感觉,用气息的连贯性把高音唱出来,位置要统一,有气息向下或向外平着走的感觉,不能向上,压在胸前,要保持在横隔膜一圈,要唱得圆润而连贯。

三、歌唱的吐字

歌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这就是说要把字融化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有字”;将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即“字中有声”。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它由拉丁语演变而来,元音、辅音的音素单纯直接,语言清晰,接近发声器官的自然语音位置,使歌唱者较容易掌握其发音特点。正如《卡鲁素的发声方法》书中所写:“意大利是自然位置的语言,是声音训练的基础。”[ii]

1、舌根音

舌根音又叫软颚音,古汉语为牙音,是辅音的发育部份之一。发音时,舌面后部接近软颚,中古汉语的舌根音包括见、群、疑、晓、匣六种声类。现在普通的有三种舌根音g、k、h。在《假如你爱我》中就有许多g、k、h的舌根音。

“gen”、“ge”、“ho”这种“舌根音”发音有三个过程,(1)准备舌根向软腭抬起、贴察;(2)蓄气,使气息停在舌根和软腭后面形成阻力;(3)发音,贴紧的舌根和软腭突然放开,把舌根、软腭后面的气用些力气喷出来,这就是“gen”、“ge”的唱法。

“ho”对练习气息的流动、弹跳、感受气息与声带的配合很有帮助。

歌唱的发声最忌位置低,因为那样声音只在口腔,无法进入鼻咽腔获得高位置共鸣。《假如你爱我》中的“gen”、“ge”、“ho”能引导韵母进入通往高音位的通道,发声状态必然很好,所以有很好的训练价值。

2、双元音

意大利语有五个元音“a、i、e、o、u”元音中“a、e、o”属强元音,“i、u”属弱元音,双元音可由一个强元音和一个弱元音组成,也可由两个弱元音组成,还三个元音组合在一起的。

《假如你爱我》中有“tuoi、tuo、poi、giu”在演唱中,双元音重音多半在第一个元音演唱时应强调重元音;如在延长音符时,应先把重音唱出,非重元音要唱得短一些。如果重元音在后面的,应很快把后面的重元音发出,唱延长音符相应延长后面的重音,不能随意改变或延长其双元音的重音,这样歌词表达的意思大家才听得明白。在发音时,如“giu”不能把“i”吃掉,要有短暂的过渡。

结语

综上所述,《假如你爱我》在声乐训练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能让人歌唱者从歌词和曲式结构中深刻体会到女主角对男主角一片深情,使歌唱者能身临其境,对培养歌唱者的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

其次,它能帮助歌唱者合理的运用气息。该曲的音阶式和跳跃音程的训练,能帮助歌唱者拓展音域、锻炼模膈膜的控制力和气息的保持力,最后舌根音“g、k、h”能引导韵母进入高音位置,对歌唱者感受气息与声带的配合很有帮助,双元音让人重视意大利语音的轻、重音不同位置,使歌唱者能更好的表达歌曲内容。总之,这首歌曲的艺术欣赏价值使之为许多音乐会的曲目,同样,其全面、丰富的声乐训练价值也将使其成为一种经典的声乐教本而久远流传。

曲概述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 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下载中国音乐家生平(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音乐家生平(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简介 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中国作曲家 音乐家[优秀范文5篇]

    吕其明 作曲家 作品:交响诗《铁道游击队》、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谁不说俺家乡好》 施光南 作曲家 作品:歌剧《伤势》、歌曲《......

    音乐家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

    曹操生平简介(共5篇)

    曹操生平简介——治世之能臣一代奸雄 一代枭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与36计 计谋概......

    雷锋生平简介(共5篇)

    雷锋精神用闪烁 雷锋生平简介(1940-1962)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40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望城县一个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

    森林音乐家

    歌唱活动《森林音乐家》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与歌词,在与教师对唱的过程中学唱歌曲。 2、在教师图片、动作的帮助下,记忆歌词内容。 3、通过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的规律,利......

    音乐家名人名言

    音 乐 格 言 语录名人论音乐音乐名言录 音乐家论音乐舒曼论音乐 语录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

    音乐家别称

    音樂之父-巴哈 音樂之母-韓德爾 音樂之王.音樂教會之父-帕勒斯替那 音樂神童-莫札特 音樂詩人-蕭邦 鋼琴之王.鍵盤魔王-李斯特 協奏曲之父.古協奏曲之父-韋瓦第 樂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