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

时间:2019-05-12 16:5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

第一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

1935年10月12日,卢恰诺·帕瓦罗蒂生于意大利摩德纳市。父亲费尔南多·帕瓦罗蒂是面包师,母亲阿黛勒是雪茄烟厂女工,他们都酷爱音乐,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业余男高音。帕瓦罗蒂呱呱落地时就拥有一副好嗓子,他的第一声啼哭,就让母亲和医生格外惊讶,医生从来没有听过音调这么高的啼哭。母亲更预言,小帕瓦罗蒂将来会前途无量。

1940年,5岁的帕瓦罗蒂拥有了一把自己的吉他玩具,他用吉他伴奏唱一些民歌,这些民歌是他听了父亲播放的唱片后学会的。他喜欢在午饭后唱,他并不知自己的嗓音很高,以至午睡的邻居经常打开窗,向他抗议:“够了!别唱了,卢恰诺!”

1947年,12岁的帕瓦罗蒂在吃饭时,双腿突然失去知觉,发起高烧,陷入昏迷,危在旦夕。经过7天生与死的搏斗,帕瓦罗蒂奇迹般全愈。以后,帕瓦罗蒂对未来充满恐惧感,并渴望一生能够快乐生活。

1952年,帕瓦罗蒂由父亲介绍到“罗西尼”合唱团,从此开始随合唱团在各地举行音乐会。为了能引起某个经纪人的注意,帕瓦罗蒂不时在免费的音乐会上演唱,但都没有成功。在菲拉拉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他因表现不佳被满场观众哄下舞台。

1955年,帕瓦罗蒂一边向歌唱家阿里哥·波拉学习唱歌,一边在保险公司做保险推销员,同时还在一所小学做代课老师。帕瓦罗蒂上午教课,下午卖保险,由于兢兢业业,不久就成了卖保险的行家;但对于教课,他觉得像一场恶梦,他承认:“我无法在学生面前显示出自己必要的权威。”

1961年,25岁的帕瓦罗蒂在阿基莱·佩里国际声乐比赛中,因成功演唱歌剧《波希米亚人》主角鲁道夫的咏叹调,荣获一等奖。同年4月,他首次在勒佐·埃米利亚歌剧院登台演出《波希米亚人》全剧。9月30日,他与阿杜瓦在圣福斯蒂教堂结婚。

1963年,帕瓦罗蒂首次在阿姆斯特丹演唱,之后又在英国伦敦皇家歌剧院顶替前辈大师斯苔芳诺演唱鲁道夫大获成功。那一天,本应由斯苔芳诺演唱鲁道夫,斯苔芳诺意外地取消了当晚演出,小有名气的帕瓦罗蒂被推荐救场。演出大获成功,帕瓦罗蒂从此被世界关注。

1965年,帕瓦罗蒂在澳大利亚旅行演出时与萨瑟兰同台演出。此后,他同萨瑟兰成为最佳合作伙伴。萨瑟兰多次校正他发声的缺陷,甚至让他把手放在她肚皮上来感受正确的运气方法。同年他在斯卡拉剧院首次演唱曼图阿公爵。

1967年,帕瓦罗蒂在纪念音乐家托斯卡尼尼诞辰一百周年的音乐会上,被卡拉扬挑选担任威尔第《安魂曲》中的独唱。卡拉扬的提携把帕瓦罗蒂推向更为宽广的世界舞台。此后,在柏林、旧金山等地,帕瓦罗蒂在卡拉扬的指挥棒下高歌,场场轰动。“高音C之王”诞生1972年,帕瓦罗蒂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与萨瑟兰合作演出《军中女郎》,在一段被称为男高音禁区的唱段《多么快乐的一天》时,帕瓦罗蒂连续唱出9个带有胸腔共鸣的高音C,震动国际乐坛,从此“高音C之王”成了帕瓦罗蒂的代名词。

1975年12月,39岁的帕瓦罗蒂在回米兰的飞机上,险遇失事,《晚邮报》派高级记者赶赴机场,准备出特刊。最后飞机迫降成功。在空中遇险时,帕瓦罗蒂立下誓言:“如果我能活着,我将和父亲一起在摩德纳教堂唱感恩诗。”

1981年,帕瓦罗蒂出版自传《帕瓦罗蒂:我自己的故事》。他在旧金山演唱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后,照片登在了《时代》周刊。

1982年,帕瓦罗蒂主演平生第一部电影《是的,乔治》,由米高梅电影公司投资,耗资210亿里拉。影片讲述了一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在美国巡回演出时突然嗓子失音,接着他与一名女医生堕入爱河,最后重返舞台的故事。影片上映后,恶评如潮。

1986年6月,帕瓦罗蒂率意大利热那亚歌剧院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唱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

1988年12月,帕瓦罗蒂导演平生第一部歌剧《宠姬》。演出时,帕瓦罗蒂非常紧张,担心自己第一次当导演会失败,结果获得了成功。在演出后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帕瓦罗蒂说:“我必须承认,做导演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我太紧张了。”“三高”携手1990年,在世界杯足球赛举办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这三位当代最杰出的男高音携手,在意大利罗马首次成功举办大型音乐会,引起强烈轰动。演出通过电视实况转播传送至54个国家,吸引了10亿电视观众。

1991年,帕瓦罗蒂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音乐会,庆祝自己在歌剧舞台上演唱三十周年。演出耗资近100万英镑,在大雨滂沱中,12万名观众从头至尾看完演出,其中包括威尔士亲王和戴安娜王妃。

1992年4月,法国外长罗兰得·杜马斯在巴士底歌剧院授予帕瓦罗蒂骑士荣誉勋章。

1994年,帕瓦罗蒂和秘书尼可蕾塔小姐的浪漫关系开始,当时尼可蕾塔还是个学生,他比尼可蕾塔大34岁。两年后,他们度假时接吻的照片被曝光,引起轩然大波,帕瓦罗蒂与前妻分居,开始4年的离婚大战。

2000年7月,帕瓦罗蒂同意付给意大利财政部250亿里拉(合1250万美元),以了结关于他偷逃税款的指控。意大利税务稽查员于4年前对帕瓦罗蒂提出指控,称帕瓦罗蒂曾于1989年和1995年偷逃税款。但帕瓦罗蒂坚称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他对这起官司的评价是“满意,也不满意”,“满意,是因为让我感到痛苦的官司终于过去,不满意,是因为我不得不从口袋中掏出几百亿里拉。”同年9月,他与结婚39年的妻子阿杜瓦办理了离婚手续。2005告别舞台全球巡演2005年10月12日,帕瓦罗蒂迎来他七十岁生日。从2005年初,他开始了告别舞台的世界巡演。他表示,将在2005年彻底结束演唱生涯。2005年12月,帕瓦罗蒂告别舞台全球巡演到达中国,这意味着帕瓦罗蒂44年辉煌的艺术生涯将在中国拉上帷幕。他曾幽默地对公众表示:“巡演之后,我即便在洗澡时也不再哼唱了!”

帕瓦罗蒂因身患胰腺癌,于2006年7月在纽约一家医院做了胰腺癌手术。2007年8月,他因发高烧再次住进医院,经过近2周的治疗,于8月25日出院回家静养。进入9月份后,多次出现昏迷的情况,但每次都很短暂。9月6日,帕瓦罗蒂的经纪人罗伯森在发给媒体的一条短信中称:“帕瓦罗蒂于一个小时前去世。”享年71岁。

帕瓦罗蒂具有十分漂亮的音色,在两个八度以上的整个音域里,所有音均能迸射出明亮、晶

莹的光辉。被一般男高音视为畏途的“高音C”也能唱得清畅、圆润而富于穿透力,因而被誉为“高音C之王”。他是当今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

帕瓦罗蒂全名叫鲁契亚诺·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1935年10月12日生于意大利的摩德纳。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号称“高音C之王”和“世界首席男高音”的歌唱家并不识谱。他自己在一次演出结束后透露说,他是依靠他的耳朵和他自己的符号替代音符系统来学习歌曲的。

帕瓦罗蒂的嗓音丰满、充沛,带有透明感的明亮。其中高声区统一,音色宽厚,带有强烈的自然美感。

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LucianoPavarotti),一个辉煌而响亮的名字!在当代,这名字几乎成了男高音的代名词。自卡鲁索之后,还没有哪位男高音像帕瓦罗蒂这样声播四海,赢得全球性的喝彩谈帕瓦罗蒂首先要说“高音C”,这是老帕的绝活儿。这个被称作男高音试金石的高音C,他不但能自如地唱到位,而且唱得稳而好,可以说是漂漂亮亮,迸射出金属般的光辉。如此,帕瓦罗蒂才有了“高音C之王”的美称。

第二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风流才子唐伯虎

唐伯虎,名寅,号六如居士,是明朝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是“吴中四才子” 之首,又是“明四家” 之一。

唐伯虎回到家中,不少人登门求画,而他则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不收报酬,只是当做练笔。可是,时间一久,他感到画人物得心应手,而画山水总有些蹩脚。后来,他听说长州人沈周以绘画著称,特别擅长画山水花卉,便禀明母亲,要去二次拜师。

母亲见儿子如此虚心好学,精益求精,心中十分高兴,便同意他前往,并给了些钱,整理了行装,送他上路。沈周见唐伯虎长得眉清目秀,又看了他的一些作品,感到他在绘画方面功底很是深厚,又如此虚心好学,便高兴地收下了他。

沈周以书画著称,尤其擅画山水花卉。他的画精妙传神,堪称当代绘画第一人。

唐伯虎二次拜师,拜在这样一位大画家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绘画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深受沈周称赞。

唐伯虎不但聪明,而且为人正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概在唐伯虎十三岁那年,本乡有一个商人来找他画像,并且对他说:“你如果画得像我,我就给你十两银子。” 唐伯虎故意说:“我平时为人画像,本来是每张像要收二十两银子的,因为你是本乡人,十两就十两吧;但是我们有言在先,如再少分文,我便不给你画。” 那商人道:“好,那就一言为定。”

其实,别看唐伯虎年纪小,却有副侠义心肠,爱打抱不平。今日所以与这位商人讨价还价,是因为这个商人是个有名的奸商。唐伯虎深知其品行,有意借画像之机整治他一下,为老百姓出口气。

两天后,那个商人前来拿画像。唐伯虎把画像拿出来给他看时,那商人左看右看,看了半天,对唐伯虎说:“怎么越看越不像我呢?这样吧,我给你五两银子。像我拿走,你看怎么样?” 唐伯虎早就料到他会有耍赖这一招,于是立即把像卷了起来,对他说:“我早已有言在先,十两银子分文不能再少,既然你觉得我画得不像你,就去另找高明吧!” 随后,便把画收起来。那富商一见,也不好意思再改口,只好故作悻悻的样子走了。

第二天,唐伯虎索性又加了几笔,把这张画像拿到集市上拍卖,标价是二十两银子。由于唐伯虎把这张画改了,使那画像变得贼头鼠目,脖子上还套着铁链子,俨然是一副被官府捉住了的小偷模样,丑态百出,引来不少百姓在这幅画像前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恰在这时,那个富商走了过来,一看,竟是自己的画像被丑化得不像样子,不由得恼羞成怒地说:“你为什么把我画成这个样子?” 唐伯虎不慌不忙地说:“你不是说这不是你的画像吗?既然不是你的画像,你又为何前来干预?”

观众中也有不少人窃窃私语说:“像他,像他,像极了!” 那商人听了,越发感到无地自容,他怕引来更多围观的人,便急忙扔下二十两银子,卷起画像,灰溜溜地走了。唐伯虎和围观的百姓,望着那商人远去的背影,都哈哈大笑起来。

1498年,在好友祝枝山的劝说下,唐伯虎去应试科举,结果轻而易举中了乡试第一名。

第二年,与徐经同去京城会试。徐经买通主考程敏政的家重而得到试题。事情泄露后,程敏政、徐经遭人弹劾;唐伯虎受牵连被下狱,受尽折磨。事情弄清楚之后,虽仍让他做了官,但是却有看不起他的意思。唐伯虎感到屈辱、羞耻,愤而拒不就职,宁愿饮酒作画,流连于市井里巷,山溪楼阁,甘心过着贫困而自由的生活。

“科场舞弊案” 令唐伯虎从此寄情山水,性格大变,而这种转变,才使得他在绘画上独树一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画行笔潇洒、清逸,宛如风行水上,气度卓绝,这正是他个性狂放不羁的表现。

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雄伟险峻的生活。画中,他糅合了北方和南方山水画派的风格,使之产生了新体貌,给人以刚柔相济的美感。唐伯虎风流多情,自伤自怜,因而仕女画在他的画中就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仕女画大多清俊潇洒,幽冷雨绝,工整秀美,表现了画家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唐伯虎的花鸟画也卓尔不凡,喜欢水墨写意,飘逸洒脱,富有生气。唐伯虎的画往往配以优美的诗文和飘逸的书法,相映成趣,增添了画的美感。他还将绘画的经验心得和历来的理论归于一起,编成《画谱》一书,对我国绘画艺术理论总结做了很大贡献。

唐伯虎工诗善画,生活上却是家徒四壁,山穷水尽。他只能以卖画度日。有了钱,他就饮酒大醉一场,或者呼朋唤友四处游玩,花个精光。倘若碰上天不作美,刮风下雨,画卖不出去他就挣不到钱。没有钱,他便忍饥挨饿,有时,甚至三天都生不起火。在如此艰辛的岁月里,唐伯虎始终保持着精神上的愉悦,他说:“富非所望不忧急,三日无烟不觉饥。”

说起唐伯虎的风流潇洒,另有故事。有一次,他乘船去茅山,中途路过无锡时,当晚就在河边停泊下来。

唐伯虎上岸休息散步,忽然见有人乘轿迎面而来,跟随着的侍从和使女多得如同天上的云朵。唐伯虎一眼便望见在那群使女中有一位特别艳丽夺目,于是便跟踪追随了过去。一打听,方才知道那乘轿的是华学土,那使女便是他家里的,名叫桂华。唐伯虎对桂华一见倾心,便想方设法,谋到一个为华家抄书的差事,改名华安,很快便得到了这个使女。

住了几天后,便携同桂华一道逃了回来。过了很久,华学士偶尔去拜访唐伯虎,一见面便觉得他非常像曾在自己家抄书的那个佣人华安。于是便在同唐伯虎谈话之中简略地叙述了自己家原来有个叫华安的抄书佣人,如何引诱并拐走了自己家的使女桂华的经过,用这个来试探唐伯虎,又说:“那个叫华安的佣人相貌正像您哩!” 唐伯虎只是一边听着,一边不置可否地回答:“嗯,嗯。” 等到华学士起身要离去时,唐伯虎才说:“别忙,请稍等一下。”一面举着蜡烛,引领华学士到后堂,一面招呼夫人出来拜见。华学士非常惊异。唐伯虎又说:“不妨事。”

拜见之后,唐伯虎领着夫人到华学士跟前,说道:“华学士说我像华安,不知道华学士府上的使女桂华是不是也像这个女子呢?” 华学士这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与唐伯虎大笑了一阵子后离去了。

第三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大师。

王羲之于公元303年出生在山东琅邪的临沂,王家是当地的高门望族,也是书香门第。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收藏了很多书,又酷爱书法。自幼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王羲之非常喜爱读书习字。四岁时,他就爬到桌子上,让父亲教他练习写字。七岁时,他的字就已经写得很像样子了。

他非常注意观看父亲写字。有一次,他看见父亲在写字的时候手里拿本书,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十分的珍爱,看完后还仔仔细细地收藏好。王羲之纳闷,这是一本什么书呢?父亲如此珍惜?一天,趁父亲外出,他走进父亲的书房在书里寻找,终于找到了那本关于书法的书和字帖。他如获至宝,不仅认真读,而且照着书上说的去练。没多久,父亲看到小羲之的书法大有长进,就夸奖他。羲之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又拿了一些书给他看,还对他写的字进行讲评,最后鼓励他说:“练习书法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一个办法,下苦功多练!你就好好地练吧!”

小羲之受到了夸奖和鼓励;学习和练习就更加刻苦了。十岁时,为了让他学习不同的风格和技法,父亲请了当时很有名的女书法家来给他当老师。这老师名字叫卫铄,年已六十,人们都称她为卫夫人。她待人和气、亲切,但是对学生要求极严格。卫夫人叫王羲之把他练习写的字拿来看,边看边说:“唔,基础不错嘛,但是,你不要自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要继续努力,才能有成绩。”

卫夫人教小羲之是十分耐心的,发现他写字的姿势不对,就说:“写字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姿势端正,写的字也会端正,身子歪了,字就会写得不正。”于是卫夫人纠正了小羲之的姿势。她手把手地教他。还说:“练习写字,心不要浮躁,要沉静下来,一笔一画,绝不能马虎,每一笔都要写到位,横就一定要平,竖就一定要直,一点都不能歪和斜。这样写出的字才端正。”

在卫夫人的辅导下,王羲之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练习书法,写不好了,就重来。他像着了迷似的。

为了练字,他每天要用去大半天的时间,甚至吃饭、走路或与朋友闲聊,也总是用指头在自己身上横竖撇捺地比划,揣摩字的结构。久而久之,他的衣服都被手指划破了。

王羲之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渡江北游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又见到了钟繇、梁鹄的墨宝,又学习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从族兄那里见到张昶的《华岳碑》,刻苦学习各种书体。王羲之曾在一水池边练习书法,久而久之,池水都被墨染黑了。他精心钻研书法的体势;对古代书法进行革新变化,博采众家之长而熔于一炉,创造出了自己的妍美流丽的独特书体,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书圣”的美称。

青年王羲之以耿直坦诚著称。王府是名门望族,就连太傅郗鉴也想把女儿许配给王家子弟。有一天,他派遣一名门客给王羲之的父亲送去一封书信,说明此意。王父立即对来客说:“你到东厢去任意挑选就是了。”门客到东厢一看,王府子弟众多,或读书,或舞文弄墨,一听说太傅派人来挑女婿,都矜持得毕恭毕敬,大气儿不敢出。唯有一个青年仰卧在床上,露出肚皮,好像没这回事儿一般。这位门客回去向郗太傅回报以后,想不到太傅点头笑道:“就

要这个在东厢露出肚皮的人了,他一定不是一般人物。”事后一打听,才知那人是王羲之。这就是著名的“东厢坦腹”的故事,后来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代称。由此可见王羲之放荡不羁的性格。

王羲之一生酷爱书法,渴求与山水、白鹅为伴,过自由、恬淡的生活。

王羲之早年因才德俱佳,又是世族子弟,多次被举荐、征召,但他自称“素自无廊庙志”。后来入朝,也并不以名利为重,常与平民百姓、道士交往,留下许多佳话。他很喜欢鹅,会稽有一孤居老太养了一只善鸣的鹅,王羲之在市场上没能买到,便携众多亲友一起前去观赏。老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受宠若惊,专门杀了那只鹅以款待王羲之一行,王羲之为此叹惜多日。王羲之还曾为山阴道士抄写《道德经》,写完后手提鹅笼而归,非常得意。

王羲之关心国家,视名利如浮云,去官以后更是与名士、文友们畅游山水、赋诗垂钓为乐。他曾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许迈说修炼必须别离亲友,王羲之感慨道:“年在桑榆,自然当此。顷正赖丝竹陶写,唯恐几辈觉,损其欢乐之趣。”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王羲之五十九岁时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但七个儿子遵从父训,坚决谢绝了。王羲之不仅以身教告诫子女不慕名利,更以难得的慈父惰怀教导他们练习书法。七个儿子均善书法,尤其是王献之,以其卓越的书法造诣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

第四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自学成才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带着他艰苦度日。欧阳修的母亲是位很有志气也很有见识的女性,她以纺织维持母子两个人的生活。她知道要想让儿子成人就得让他学知识,但没有钱,上不起私塾,于是郑氏决定自己教欧阳修识字读书。

一天,郑氏把四岁的欧阳修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啊,从今天开始娘教你认字,但咱们家没钱买纸和笔,就用竹枝代替笔,用沙子代替纸来写字。你要认真学习,不能贪玩,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得起你已经去世的爹。等你大些我再送你去私塾。”小欧阳修懂事地说:“娘,我一定好好学。”

母亲和欧阳修来到窗前,母亲拿起细竹枝在已经准备好的匀细的沙子上写了一个“人”字,然后对他说:“天地间,人为本。”欧阳修学着母亲的样子,认真地写了一个歪斜的“人”字。从这以后,欧阳修每天跟随母亲学字背书,母亲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先贤哲人的故事,教给他怎样做人。经过他们院子的人时常能听见琅琅的读书声从里面传出来。

母子俩在欧阳修的父亲去世后一直在家乡生活,但随着欧阳修渐渐长大,花费也增多了,日子日渐艰难,单靠母亲纺织无法再维持两个人的生活,加上欧阳修的叔叔几次写信让他们母子去身边。母亲只得带着他投奔叔叔。

叔叔一家在随州(湖北)居住,随州有户姓李的大户人家,世代为书香门第,所以家里藏书很多。李家有个儿子叫李尧辅也是个很喜欢读书的少年,与欧阳修是同学,两个人很要好。欧阳修常常向他借书看。一天,欧阳修去李家,刚进门就发现李尧辅在整理书。

李尧辅抬头看见欧阳修进来,就一边招呼他一边随手把一本破书扔到墙角的破筐子里。欧阳修本来就是个极爱书的人,看见他扔书就大声说:“你怎么能扔书啊。”说着冲过去抢救,他一翻,竟然是《昌黎先生文集》,连叫“罪过啊罪过”。

李尧辅看见欧阳修这样就说:“都是些破书,谁还看,准备生炉子用的,你要喜欢就拿去好了。”欧阳修很兴奋地说:“真是,太好了!就这本《昌黎先生文集》就让我不虚此行了。”说着,唯恐李尧辅反悔似的抱着书走了。回到家里,欧阳修顾不得吃饭就拿出《昌黎先生文集》读起来。此时他还小,对文章不能全理解,只觉得韩愈的文章不平凡,有大气势,不由爱不释手。从此后就以韩愈的文章为典范,立志成为他那样的文学家。

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颖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庆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

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庆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帅的身份辞职。居任颖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并吸收了北宋初期诗文革新的成果,把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他一方面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又不轻视文,把文章与“百事”联系,反映现实。

这种理论散见于《答吴充秀才书》、《送徐吴党南归序》、《与张秀才第二书》等中。他还用自己诗、赋、文各方面的艺术创作,为诗文革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纤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经学方面,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若《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中,苏轼最为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渡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第五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又名道玄,约713年出生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唐代杰出的画家。他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罕见的多产画家,他一生曾经创作了三百余堵壁画,各有特色。

童年的吴道子极为不幸,双亲早故,生活孤苦,迫于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清苦的生活,辛勤的学习,使他过早地成才,20岁左右时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了。

虽然他一心想作画,但还是必须得养活自己。他先在韦嗣立幕下做过小吏,然后又在一个小地方任县尉。后来他决定到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的洛阳去,从此开始了浪迹洛阳的生活。这段时间,他潜心于寺院道观的壁画创作。很快他的名声就传遍了洛阳内外。不过,他的社会政治地位依然很低下。

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知道了他,把他召入宫中供奉,他才结束了浪迹的生活。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记载,开元年中,吴道子随唐玄宗去洛阳。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书法老师张旭和舞剑名手裴曼将军。裴曼的舞剑、李白的诗歌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美”。相传裴曼在战场上,有一次被番军所围,他骑在马上,舞动着大刀,尽管敌人的箭从四面八方射来,都被他的刀所斩断。

当裴曼与吴道子相见,他久闻吴道子的大名,就想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为他的亡亲作佑福的壁画。吴道子不要他的任何全帛作为报酬,而是欣然说道:“早就听说了将军的大名,请为我舞剑一曲,足以为作画之酬。我欣赏到你的壮怀之气,就可以挥毫作画。”于是裴曼立即持剑飞舞,左旋右转,最后掷剑入云,高达数十丈,宝剑落下来,有如电光下射,刚好落进裴曼手持的剑鞘之中。围观的人多达数千,无不惊悚。

吴道子看完他的精彩表演,激动无比,挥毫图壁,飒然风起,有如神助,一气呵成,这幅壁画也成为吴道子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那天,张旭也乘兴写了一壁草书。洛阳人士看了他们的表演,纷纷说道:“一日之中,获观三绝。”这桩艺术盛事也成为美谈。

天宝年间,唐玄宗因为四川的山水美丽,就特遣吴道子前去写生。吴道子漫游嘉陵江,心情畅快,时间从容,山水优美,风光无限,画家游目骋怀,把一切体会和感受都深深铭刻在了心里。

返回京城后,玄宗问他情况,他直截了当地回答说,自己没有画底本,只是把它们全部并记在了心里。“并记在心”是画家的一种默记,也是中国古代画家进行写生时的一种传统方法。他所记的不是山川表面的一切,而是一山一水一丘一壑那引人入胜的境界。

这一天,玄宗令他在大同殿壁上描绘嘉陵山水。吴道子根据心中所记所感,极为迅速地画出了“嘉陵江上三百余里”的美丽风光,而在此之前,善于画山水的画家李思训,也曾在大同殿画过山水,不过他是连画了几个月。所以,吴道子的画画好了之后,玄宗不禁称赞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这则故事也成为画史上脍炙人口的美谈。

吴道子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每一挥毫,必须酣饮”,因此,经常是醉中作画。传说他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者水泄不通。他画画时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是全国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使他的技艺不断提高。

吴道子是一个多产的画家,他作品的数量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堵,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为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可惜今已无存。《送子天王国》(一称《释迦降生图》)是宋人对他作品的临摹本。它所表现的是释迦牟尼降生为净饭王子以后,其父净饭王抱他拜谢天神的佛经故事。从中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陆(探微)“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因为游丝描的线条圆润挺健,但如铁线一般而无变化。吴道子开创兰叶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他用笔起伏变化,壮势雄峻而疏放,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他敷色比较简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这些,似乎都透出了后来疏笔水墨画的先声。

吴道子在艺术上富有创造精神,一说山水画之变由他开始。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莱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称之“吴带当风”。他又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世谓之“吴装”。他通过墨线的肥瘦抑扬,表现出物象的运动感和量感,为白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其笔法流转洗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后人将他与张增繇合称“疏体”代表画家,以区别于顾恺之和陆探微劲紧联绵的“密体”。苏轼评他的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并且将他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与诗人杜甫、散文家韩愈、书法家颜真卿并列,极赞道:“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他被后世尊为“画圣”,被民间工匠尊为祖师,对以后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和白描画风影响极大。

当吴道子的艺术生涯正值辉煌时,天宝十四年发生了安史之乱。生性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吴道子誓死不与乱军合流,随即在画坛销声匿迹。

千古“画圣”吴道子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著成就,是祖国古代艺术殿堂中永远璀璨的一颗明珠。

下载(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