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

时间:2019-05-12 16:3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

第一篇: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构建和谐动员大会,总结和研究我市依法治市工作经验,表彰依法治市先进单位和个人,部署下一步依法治市工作。国务院领导强调指出:“依法行政是落实依法执政要求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执政在政府管理领域的经常化、具体化。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全面、深刻领会依法行政对落实依法执政要求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因此,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构建和谐作出积极贡献。现在,我就依法行政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显著,为建设法治政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在各部门的配合下。我市各级政府行政机关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加强对镇政府和市政府各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行政复议是政府履行层级监督责任的自我纠错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效途径。行政复议是《行政复议法》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县级以上政府的法制机构负责行政复议的具体工作。2004年,市政府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32宗,经严格审查,依法撤销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为19宗。撤销的理由是这些机关超越联权作出行政行为,或是违反法定程序,或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处理恰当的我们也坚决维持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市政府通过行政复议这个手段,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特别是有的行政复议案件涉及的当事人达上千人(几条村庄群众的利益),通过依法、公正地处理,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维护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形象;

2、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审查,确保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

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如政府和政府部门制定行政措施(规范性文件)。过去一些单位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通过政府发红头文件设立收费项目,增加其部门的收入。将政府的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意见很大。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市政府根据《纲要》和《广东省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及省政府93号令“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审查”的规定,加大了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仅去年,各部门市政府草拟的规范性件58件,非规范性文件(行政裁决、协议等)38件,我都批转法制局进行合法性审查,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确保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适当性和有效性,避免了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矛盾,在同一问题上文件交叉“打架”的现象。同时,我们还按规定将市政府制发的规范性文件报市政府备案,提请上一级政府对我们的行政行为的监督。由于我们加强监督审查,近年来,市政府制发的规范性文件没有发现有违法的或与上级政府的规定有抵触的。这也是市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

3、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对行政许可规定和实施行政许可主体进行清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于去年7月1日开始实施。去年,根据国务院、省和市政府的部署,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法制局对行政许可规定进行了清理。清理的范围:凡是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凡是按国务院、省和市以上政府的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凡是我市政府设定的行政许可,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裁定的,都进行了清理。经清理,共392宗。我们已按规定进行了处理,确保市政府和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的行政许可不违法,以实际行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市人事局也对实施行政许可主体进行了清理。加强了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

4、认真抓好治理公路“三乱”工件,加强对具体的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

国务院[1994]41号文规定:除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交警部门疏导交通可以上路查车外,其余任何部门都不准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徐少华市长和阮日生常务副市长三令五申:“谁上路搞‘三乱’,砸的牌子,就撤谁的职。”根据上级政府的规定,为抓好治理“三乱”工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把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治理公路“三乱”的责任落实到法制局和交通、公安、林业、物价等部门和市分管领导;二是市政府于去年初与各镇镇长、市直有关单位的第一把手签订了实现所有

第二篇: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努力的方面很多,其中,构建和谐单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单位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首先单位必须要和谐。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是参与国家执法和经济管理的重要政府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是保障社会法治、市场公平、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责无旁贷地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全面加强和谐海关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是海关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就业困难、腐败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农民失地和城市拆迁引起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只有在制度上正确反映、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社会公平,依法保障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法律“定分止争”的功能,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和制裁。只有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抓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收入分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突出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才能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二)依法行政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首要环节。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是诚信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建设诚信社会,首先要从培植政府信用抓起,必须依靠依法行政取信于民,政府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原则,诚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投资环境。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要将诚信摆在突出位臵。政府工作要有法必依,立言立行,“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起政府诚信形象。没有诚信的政府就没有诚信的社会。诚信是立国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环节。

(三)依法行政是使社会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而只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依法保护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多劳多得,增强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积极鼓励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达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依法行政是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尊重自由、保障权利、契约社会,着力创造安定有序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并以法治作为保障。要通过依法行政保障政治民主,实现民意充分表达。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动,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充分表达,依法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他们的利益需求才能引导各种利益主体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行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制度在解决社会矛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严格依法行政,始终把控制人口、严格依法保护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位臵,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夯实基础。

二、当前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依法行政观念的相对滞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由于受封建专制旧观念和传统习惯势力影响,行政者难以走出行政法即管理法,行政法是管理社会、管理公民的法,行政行为模式就是“命令-服从”的误区;规则意识淡薄,缺乏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崇尚法治的理念,工作主观随意性大,官僚主义、强迫命令、权力膨胀、把个人凌驾于国家政权和法律之上,忽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甚至堕落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不适应建设法治政府所要求的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制度建设的局限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制度建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政出多门,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忽视社会公共利益。制度建设结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够,围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制度不够,没有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依法行政实践的相对滞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行政执法问题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行政执法受利益驱动与利益挂钩,随意提高罚款标准、跨管辖范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较为严重,加重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经济负担;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时生搬硬套,导致不文明执法、执法扰民,滥用执法权越权执法、野蛮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行政执法监督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措施不力,受利益驱动严重,轻事前监督,重事后监督,该监督时不监督,有了利益乱监督现象,对行政执法不作为缺乏监督现象较为突出。

三、推进依法行政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一)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建设和谐社会要求行政者自觉坚持依法行政观念,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关于人民与政府关系的认识上,必须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力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二是在法治观念上,必须从依法治民、依法治事向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转变;三是在责任意识上,必须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

(二)提高制度质量,夯实和谐社会建设基础。提高制度建设质量,首先要注重把握制度建设的规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有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建设;要防止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要实现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在法律制度上的平衡。其次要坚持制度建设的原则。一是坚持公平原则;二是坚持权责一致原则;三是坚持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一致原则;四是坚持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紧密结合的原则。

(三)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和谐社会建设体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政府由“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由“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四)规范行政执法,抓好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环节。一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失职、越权和滥用权力,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三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四是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清廉务实、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执法犯法、欺压百姓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五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机制,奖励和责任追究机制。

(五)强化权力监督,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监督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确保执政为民,从而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一是健全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三是完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四是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任务,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事要做。作为一个公民,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携起手来,振奋精神,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强化依法治理 推进依法行政 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无疑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的无序化与无序状态。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没有依法办事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由于和谐社会只能立于法治基础之上,因此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遵纪守法,更加要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能够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法治关注的焦点是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依法治国就是把法律从作为国家和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手段和统治工具变为人民在当家作主的前提下以法来有效管理国家、约束政府权力,使其合理运用、不致滥用和腐败,从而使国家权力服从于社会公众的共同意志,政府的权威从属于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法治权威。从各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在于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在建构和谐社会中扮演双重角色:建构和谐社会主要就是通过削减政府职能和重塑政府来理顺社会关系;而作为改革和法治建设的推动者,又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作为,而不能消极无为。政府之于建构和谐社会的这种双重属性,就注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构法治政府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凌驾在社会之上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和体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合同等都在急剧增加。由于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而且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直接关乎公民权益的得失,行政权力对公民权益影响具有普遍性,几乎是“从摇篮到坟墓”,与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行政权力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行政机关能否合法有效地行使好行政权力,管理好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行政权是把双刃剑,依法行政有助于理顺社会关系,而违法行使则会导致社会关系的恶化。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行政权力的建设和制约。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法律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要求政府和行政机关承担责任。同时法治政府也应当是责任政府。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责任感,个人的发展就会变成自私自利。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没有责任感的社会,其凝聚力就会大大被削弱,社会的和谐程度更会受到损害。和谐社会法治基础中最坚实的根基就是规定明晰、追究得力的法律责任。如果政府在侵犯公民权益之后无须承担责任,社会公众也决不会自动地对社会尽义务,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建立在虚假的法治基础之上而不可能实现和谐。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国际社会普遍开展的政府再造运动使政府行政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也不再是与社会公众相脱离的力量,而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责任是社会公共责任的核心,政府承担责任是改善和发展公共责任机制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背景条件,这些背景条件对政府管理的要求也是共同的。这些背景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转轨并不只是经济体制上的转轨,更应是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从政府管理活动以行政组织的规则为导向到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从强调政府管理对维护统治的工具性作用到强调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性作用;从强调政府管理活动对上级负责到强调对社会公众负责,建立和发展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建立政府责任追究机制,由只是注重规范社会其他主体的行为到注重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

和谐社会要求法治政府应当是一个责任政府,要有强烈责任意识,谨慎作为,不做不利于社会关系和谐之事;要敢于负责任,积极行使职权,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要有能力承担法律责任,一旦出现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能够撤销或者改正行政决定,纠正错误;能够通过行政赔偿等方式弥补公民的权益损失。

现代行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有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但并不能说我们的行政法律都发挥了充分的作用,虽然说法律制度生效之后便具有法律效力,但不少行政法律制度出台之后便不幸被束之高阁,并无实效,有的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如果行政法律制度仅仅停留在法律文本上却并未成为能够行动的“活法”,有效力而无实效,那就有可能诱致社会关系的失调;造成这种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行政法律制度因滞后于实践而无法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行政法律规定因过于抽象而无法付诸实施,行政法律制度安排不当导致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收益,行政法律制度因刚性不足而被其他制度取代,行政法律制度安排因不切实际而致实施成本高于收益,而更多的是行政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的。

行政法律制度的失效,会以多种方式导致社会失调。一种行政法律制度安排通常负责理顺一类社会关系,如果行政法律制度安排徒有其名、缺乏实效,那就会导致这类社会关系因有法不依而失调。行政法律制度的失效还有可能产生传染性,一种行政法律制度的失效有可能殃及其他行政法律制度的实效。行政法律制度失效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示范效应,一起违法不究有可能引发同类违法事件的泛滥,一次违法成功产生再次违法的激励。这显然严重损及法律权威,产生更大范围的社会失调。

行政行为的失误和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而任何一种行政救济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不断拓展渠道和完善制度以减少失误也是行政制度的自身客观要求。尽管我国已实行行政复议、诉讼等制度,但实践中最终受到行政复议、司法审查的行政处罚行为仅占行政处罚事件的万分之一左右,而且无法通过复议、诉讼得到救济的情形仍然不少。何况事后的救济总令人无奈,从方法论的角度,要使一事达成最佳效果,必须要从事前、事中、事后加以全面的考量,就行政行为而言,就是要加强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法律监督机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面就行政行为的各个阶段加以监督,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从目前的监督体系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监督体制不尽合理,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一些监督部门力量薄弱, 地位偏低、权力不足、权威性差,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许多空档;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些地区、部门的监督工作尚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对于执法者的腐败渎职行为往往靠搞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来“紧急救火”,追求轰动效应,但过后依然如故,未普遍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面对执法违法行为时难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查究的现象。一些监督部门职能重复、交叉过多,监督权责关系未理顺;监督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对行政执法部门尚未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监督不力,惩处不严,;执法监督手段单一,效果差;执法监督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严重,在执法监督检查中习惯于搞“既往不究、下不为例、亲疏有别”,此种做法往往成为一些执法犯法、滥用职权、贪赃枉法者的避风港和保护伞,以上种种导致了执法行为的偏误及其损害后果往往难被追究责任,监督检查的结果往往无人负责处理,对监督者自身的违法失职行为缺乏监督。

为了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建设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理应严格实行责任制,从制度上明确规定某一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以及对它的监督检查究竟由谁负责,监督检查结果究竟由谁负责处理,责任必须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头上。如果执法者有违法、不当或失职行为造成损害后果,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真正做到“执法者受监督、负责任”;如果监督者有违法处理、处理明显失当或拖延不处理等违法失职行为时,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真正做到“监督者受监督、负责任”。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从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外,更要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完善监督程序。在坚持和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信访、公开电话、行政执法与监督机关负责人接待日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展渠道和形式,以更好地弥补行政执法的失误和不足,切实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合情,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依法治理为具体实施手段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其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明确的职能7部门、依据有效的制度、运用合理的手段来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而我们现有的机制中就这样的部门、制度与手段,并不需要去重新创设,这就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赋予司法行政部门的依法治理和考评,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充分运用和发挥过,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依法治理的功能,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目前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将得到改善。

三、积极开展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四五普法规划要求把学法和用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开展地方依法治理工作,逐步实现各项事务管理的法制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依法治理不仅是具体地实践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会激发起广大公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时,法制教育又为依法治理提供思想基础,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反过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会严重削弱法律的权威地位,极大挫伤广大公民学法的积极性和热情,成为制约法制教育深入开展的一个心理因素。行政机关是推进依法治理的一支主力军,同时也是依法规范公共权力的重点对象。因此,需要通过行政法律制度创新来实现行政管理领域依法治理的目标。

1、抓好领导的学法用法。实现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由于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特殊作用,其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进而关系到能否确保“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贯彻实施,故须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抓好领导干部这个“龙头”。

牢固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为深化依法治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质。要克服特权意识,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中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当特殊公民。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要健全制度、突出重点、讲究方法。针对领导干部事务繁多,责任重大的特点,要强化中心组学法、党校轮训、学法用法登记、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学法用法考核检查等制度,并作为干部任职、晋升、奖惩的依据。

面对法律知识及条文的繁复,领导干部不可能全面掌握和理解,应把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能力作为重点。为激发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内在动力,要讲究方法,使学法用法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2、提高对公务员法律素质的要求。这包括在公务员资格考试内容中加大法律知识所占比重,采取多种措施促使行政执法人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就任行政执法机关领导职务前必须通过相应的部门行政法律、法规知识综合测评。

⑴对于重要行政执法部门的公务员资格考试内容而言,法律知识的比重目前至少应占一半以上。这是因为,依法行政是对公务员最基本的要求,而以往出现的不少行政违法行为和某些重大行政失误,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政人员的法律素质低,缺乏基本的行政法律知识所致。首先应在行政执法队伍的入口就把好法律素质关。

⑵由于行政法律规范的面广量大,而且相对来说变动较快,这就要求有行使执法权的公务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熟悉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定。更新法律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增大业务学习内容中法律知识所占比重,脱产参加短期培训等。

⑶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如果不熟悉与本行政部门直接有关的法律规范,是难以胜任行政领导工作的;特别是对于重要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来说,其机关首长(包括其主要的业务部门负责人)的法律素质如何,对该项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凡拟就任行政执法机关领导职务人选,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只有通过了以现行部门行政法律法规为主要考试内容的专门和综合测评者,方有任职资格。

3、抓好司法、行政执法人员这个“重头”的学习。由于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是直接实施法律的具体者,一是要求他们对国家新修订颁布的政策法规先学一步,做到早理解早掌握;二是要求他们对专业法律法规要在掌握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加深理解;三是要求他们根据岗位实际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上,一是要狠抓学法制度的落实。坚持“一月一法”、“一法一考”、“考试”等制度,以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培训与系统学习相结合,提高法律知识水平与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等方式促进法制宣传教育经常化。二是要严格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岗位资格培训,明确执法职责、执法权限、执法依据、工作标准和程序要求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和过错责任,确保他们能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

4、加大依法治理的督查力度。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依法治理工作的职责,除了紧紧依靠各级人大,主动配合人大有关部门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执法检查外,还要接受对违法行政的举报、投诉。依法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的现象。对于行政行为垢事前布置、预防,事后的救济已有不少的渠道、方法,而对于产生问题最多、矛盾最容易激化的行政行为过程,还没有有效、明确的机制与部门予以督查。目前各地推行的机关交通投诉只是基于公务人员的基本行为规范,更多的是针对人而非针对事,其手段也只限于党纪、政纪。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相较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处于更高的地位,作为职能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责无旁贷地负有依法治理的督查责任,司法行政部门应设置专职机构受理对违法行政的举报、投诉,将的静态依法治理书面考评改为动态的随时考评,督促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及时依法履行职责,促进依法行政。

第四篇:强化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

强化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

强化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南昌市司法局熊晓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无疑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的无序化与无序状态。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没有依法办事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由于和谐社会只能立于法治基础之上,因此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遵纪守法,更加要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能够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法治关注的焦点是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依法治国就是把法律从作为国家和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手段和统治工具变为人民在当家作主的前提下以法来有效管理国家、约束政府权力,使其合理运用、不致滥用和腐败,从而使国家权力服从于社会公众的共同意志,政府的权威从属于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法治权威。从各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在于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在建构和谐社会中扮演双重角色:建构和谐社会主要就是通过削减政府职能和重塑政府来理顺社会关系;而作为改革和法治建设的推动者,又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作为,而不能消极无为。政府之于建构和谐社会的这种双重属性,就注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构法治政府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凌驾在社会之上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和体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合同等都在急剧增加。由于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而且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直接关乎公民权益的得失,行政权力对公民权益影响具有普遍性,几乎是“从摇篮到坟墓”,与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行政权力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行政机关能否合法有效地行使好行政权力,管理好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行政权是把双刃剑,依法行政有助于理顺社会关系,而违法行使则会导致社会关系的恶化。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行政权力的建设和制约。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法律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要求政府和行政机关承担责任。同时法治政府也应当是责任政府。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责任感,个人的发展就会变成自私自利。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没有责任感的社会,其凝聚力就会大大被削弱,社会的和谐程度更会受到损害。和谐社会法治基础中最坚实的根基就是规定明晰、追究得力的法律责任。如果政府在侵犯公民权益之后无须承担责任,社会公众也决不会自动地对社会尽义务,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建立在虚假的法治基础之上而不可能实现和谐。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国际社会普遍开展的政府再造运动使政府行政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也不再是与社会公众相脱离的力量,而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责任是社会公共责任的核心,政府承担责任是改善和发展公共责任机制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背景条件,这些背景条件对政府管理的要求也是共同的。这些背景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转轨并不只是经济体制上的转轨,更应是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从政府管理活动以行政组织的规则为导向到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从强调政府管理对维护统治的工具性作用到强调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性作用;从强调政府管理活动对上级负责到强调对社会公众负责,建立和发展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建立政府责任追究机制,由只是注重规范社会其他主体的行为到注重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

和谐社会要求法治政府应当是一个责任政府,要有强烈责任意识,谨慎作为,不做不利于社会关系和谐之事;要敢于负责任,积极行使职权,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要有能力承担法律责任,一旦出现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能够撤销或者改正行政决定,纠正错误;能够通过行政赔偿等方式弥补公民的权益损失。

现代行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有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但并不能说我们的行政法律都发挥了充分的作用,虽然说法律制度生效之后便具有法律效力,但不少行政法律制度出台之后便不幸被束之高阁,并无实效,有的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如果行政法律制度仅仅停留在法律文本上却并未成为能够行动的“活法”,有效力而无实效,那就有可能诱致社会关系的失调;造成这种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行政法律制度因滞后于实践而无法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行政法律规定因过于抽象而无法付诸实施,行政法律制度安排不当导致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收益,行政法律制度因刚性不足而被其他制度取代,行政法律制度安排因不切实际而致实施成本高于收益,而更多的是行政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的。

行政法律制度的失效,会以多种方式导致社会失调。一种行政法律制度安排通常负责理顺一类社会关系,如果行政法律制度安排徒有其名、缺乏实效,那就会导致这类社会关系因有法不依而失调。行政法律制度的失效还有可能产生传染性,一种行政法律制度的失效有可能殃及其他行政法律制度的实效。行政法律制度失效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示范效应,一起违法不究有可能引发同类违法事件的泛滥,一次违法成功产生再次违法的激励。这显然严重损及法律权威,产生更大范围的社会失调。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行政行为的失误和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而任何一种行政救济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不断拓展渠道和完善制度以减少失误也是行政制度的自身客观要求。尽管我国已实行行政复议、诉讼等制度,但实践中最终受到行政复议、司法审查的行政处罚行为仅占行政处罚事件的万分之一左右,而且无法通过复议、诉讼得到救济的情形仍然不少。何况事后的救济总令人无奈,从方法论的角度,要使一事达成最佳效果,必须要从事前、事中、事后加以全面的考量,就行政行为而言,就是要加强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法律监督机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面就行政行为的各个阶段加以监督,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从目前的监督体系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监督体制不尽合理,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一些监督部门力量薄弱,地位偏低、权力不足、权威性差,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许多空档;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些地区、部门的监督工作尚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对于执法者的腐败渎职行为往往靠搞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来“紧急救火”,追求轰动效应,但过后依然如故,未普遍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面对执法违法行为时难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查究的现象。一些监督部门职能重复、交叉过多,监督权责关系未理顺;监督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对行政执法部门尚未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监督不力,惩处不严,;执法监督手段单一,效果差;执法监督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严重,在执法监督检查中习惯于搞“既往不究、下不为例、亲疏有别”,此种做法往往成为一些执法犯法、滥用职权、贪赃枉法者的避风港和保护伞,以上种种导致了执法行为的偏误及其损害后果往往难被追究责任,监督检查的结果往往无人负责处理,对监督者自身的违法失职行为缺乏监督。

为了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建设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理应严格实行责任制,从制度上明确规定某一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以及对它的监督检查究竟由谁负责,监督检查结果究竟由谁负责处理,责任必须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头上。如果执法者有违法、不当或失职行为造成损害后果,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真正做到“执法者受监督、负责任”;如果监督者有违法处理、处理明显失当或拖延不处理等违法失职行为时,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真正做到“监督者受监督、负责任”。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从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外,更要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完善监督程序。在坚持和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信访、公开电话、行政执法与监督机关负责人接待日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展渠道和形式,以更好地弥补行政执法的失误和不足,切实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合情,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依法治理为具体实施手段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其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明确的职能7部门、依据有效的制度、运用合理的手段来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而我们现有的机制中就这样的部门、制度与手段,并不需要去重新创设,这就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赋予司法行政部门的依法治理和考评,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充分运用和发挥过,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依法治理的功能,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目前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将得到改善。

三、积极开展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四五普法规划要求把学法和用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开展地方依法治理工作,逐步实现各项事务管理的法制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依法治理不仅是具体地实践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会激发起广大公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时,法制教育又为依法治理提供思想基础,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反过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会严重削弱法律的权威地位,极大挫伤广大公民学法的积极性和热情,成为制约法制教育深入开展的一个心理因素。行政机关是推进依法治理的一支主力军,同时也是依法规范公共权力的重点对象。因此,需要通过行政法律制度创新来实现行政管理领域依法治理的目标。

1、抓好领导的学法用法。实现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由于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特殊作用,其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进而关系到能否确保“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贯彻实施,故须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抓好领导干部这个“龙头”。牢固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为深化依法治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质。要克服特权意识,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中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当特殊公民。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要健全制度、突出重点、讲究方法。针对领导干部事务繁多,责任重大的特点,要强化中心组学法、党校轮训、学法用法登记、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学法用法考核检查等制度,并作为干部任职、晋升、奖惩的依据。面对法律知识及条文的繁复,领导干部不可能全面掌握和理解,应把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能力作为重点。为激发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内在动力,要讲究方法,使学法用法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2、提高对公务员法律素质的要求。这包括在公务员资格考试内容中加大法律知识所占比重,采取多种措施促使行政执法人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就任行政执法机关领导职务前必须通过相应的部门行政法律、法规知识综合测评。⑴对于重要行政执法部门的公务员资格考试内容而言,法律知识的比重目前至少应占一半以上。这是因为,依法行政是对公务员最基本的要求,而以往出现的不少行政违法行为和某些重大行政失误,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政人员的法律素质低,缺乏基本的行政法律知识所致。首先应在行政执法队伍的入口就把好法律素质关。⑵由于行政法律规范的面广量大,而且相对来说变动较快,这就要求有行使执法权的公务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熟悉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定。更新法律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增大业务学习内容中法律知识所占比重,脱产参加短期培训等。⑶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如果不熟悉与本行政部门直接有关的法律规范,是难以胜任行政领导工作的;特别是对于重要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来说,其机关首长(包括其主要的业务部门负责人)的法律素质如何,对该项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凡拟就任行政执法机关领导职务人选,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只有通过了以现行部门行政法律法规为主要考试内容的专门和综合测评者,方有任职资格。

3、抓好司法、行政执法人员这个“重头”的学习。由于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是直接实施法律的具体者,一是要求他们对国家新修订颁布的政策法规先学一步,做到早理解早掌握;二是要求他们对专业法律法规要在掌握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加深理解;三是要求他们根据岗位实际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上,一是要狠抓学法制度的落实。坚持“一月一法”、“一法一考”、“考试”等制度,以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培训与系统学习相结合,提高法律知识水平与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等方式促进法制宣传教育经常化。二是要严格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岗位资格培训,明确执法职责、执法权限、执法依据、工作标准和程序要求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和过错责任,确保他们能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

4、加大依法治理的督查力度。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依法治理工作的职责,除了紧紧依靠各级人大,主动配合人大有关部门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执法检查外,还要接受对违法行政的举报、投诉。依法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的现象。对于行政行为垢事前布置、预防,事后的救济已有不少的渠道、方法,而对于产生问题最多、矛盾最容易激化的行政行为过程,还没有有效、明确的机制与部门予以督查。目前各地推行的机关交通投诉只是基于公务人员的基本行为规范,更多的是针对人而非针对事,其手段也只限于党纪、政纪。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相较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处于更高的地位,作为职能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责无旁贷地负有依法治理的督查责任,司法行政部门应设置专职机构受理对违法行政的举报、投诉,将的静态依法治理书面考评改为动态的随时考评,督促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及时依法履行职责,促进依法行政。

强化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五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着力打造“法治工商”

---在全省工商系统依法行政暨法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于 云 彩(2012年8月20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依法行政暨法制工作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回顾2011年以来全省工商系统依法行政暨法制工作情况,总结交流法治工商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部署下一阶段法治工商建设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管执法,法治工商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2011年以来,全省工商系统紧紧围绕《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抓住“依法行政”这一主线,突出“法治工商”这一目标,在健全决策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提升服务效能、强化能力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法治工商建设稳步推进,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在《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下发后,省局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学习贯彻,研究提出落实意见。省局成立了由李金冬局长任组长的法治工商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法治工商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落实措施,要求全系统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法治湖南和法治工商建设工作。各市州工商局和县(市、区)工商局(分局)也相继成立了法治工商建设或者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省局和各市县局坚持把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工商建设列入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党组、局长办公会议,专题讨论依法行政中的重大事项。株洲市局党组两个月召开一次办案汇报分析会,研究解决疑难问题。各级高度重视,确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有力推动了法治工商建设。

(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健全。

全省各级工商机关按照总局《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要求和省政府《湖南行政程序规定》的规定,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把调查研究、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程序作为重大决策的必

经程序。全系统按照“扩大听证范围,提高听证质量”的要求,试行和积极推进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举行了多次行政决策听证会。省局举行了《湖南省“十二五”广告规划》和《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主体违法行为公示办法》两次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会,长沙市局等单位也相继举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会,促进了行政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行政执法行为有效规范。

1、规范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管理办法》,去年全省工商系统全面启动了新版执法证换发工作。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换发执法证的要求和程序,严格发证资格审查,认真组织复习参考,完成了全系统17246名执法人员执法证申领和持证人员信息录入总局网站等工作。

2、全面梳理执法依据。经过全面清理,梳理出工商部门主要执法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343件,其中法律63件,行政法规120件,地方性法规19件,部门规章115件,政府规章26件。各级还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和修订依法行政的有关制度,如自治州局在完善原有45项依法行政制度的基础上,新制定《罚没物资处理实施办法》等6项制度,保证行政执法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严格执法程序。认真贯彻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按照法定

程序行使权力,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指导等行政执法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和时限程序化。省局全面梳理和制定了各种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流程图,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执法,保障了执法程序合法。

4、进一步落实行政裁量基准制度。各地认真执行《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及其《参考标准》,在实施行政处罚行为时,办案机构对照标准认真裁量处罚范围和幅度;案件核审机构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作为核审的重要内容,严格把关,对行使不当的坚决不予通过核审,做到行政处罚宽严适当,确保公正执法。

5、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经过试行到推行,目前已经全面使用,从证据采信、依据选择、处罚裁量等全面说理,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6、广泛开展案例查评活动。各地工商机关积极主动开展执法案例评选活动,将行政执法案例每月或每季进行一次检查和评析,评选出优秀案例作为示范案例推广并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析并予以警示,有效地促进了案件查办质量的提高。

(三)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1、服务理念和方式进一步转变。全系统认真落实《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积极组织学习、宣传和培训,切实转

变政府服务理念,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工作。各级工商机关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工商机关服务的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工作措施,将行政指导融入工商行政管理各项业务之中,多指导、少处罚,优服务、实帮扶,成为工商机关服务企业、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一大亮点,2、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省工商系统把12315作为第一品牌,着重抓好12315社会服务平台建设,12315四级受理平台建设贯通,实现了12315进商场(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学校、进景区,扎实推进消费纠纷调解。去年全省12315机构共受理消费者咨询14.6万个,申诉2.3万件,举报5344件,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400.3万元,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

3、服务市场主体发展成效明显。通过降低门槛、放宽领域、优化服务等措施促进全民创业。截止去年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84.7万户,比上年增长11.8%;注册资本14106.2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企业29.84万户,比上年增长11.7%;个体工商户153.67万户,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专业合作社会 1.19万户,比上年增长60.4%。同时着力提升窗口服务效能,大力推行网上年检、网上登记、延时服务、“朝九晚五”等便民措施,服务市场主体,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执法监督机制有效运行。

1、执法监督制度体系有效建立。目前,全省工商系统建立了以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暂行规定》为主要依据,以案件核审制度、案件听证制度、案件复议制度、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执法检查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执法监督制度体系,为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层级监督方式不断深化、力度不断加大。一是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各级工商机关法制机构严格履行审查职责,严格审查标准,对本级机关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同时,严格实行规范性文件报备制度。省局受理市州工商局报备的规范性文件17件,从源头上解决因规范性文件不合法而导致的执法违法问题。二是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去年全省工商系统审结行政复议案件75件,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和矛盾纠纷。三是坚持开展执法检查、执法质量考评和依法行政考核,不断完善考核内容,执法检查不断制度化、经常化。四是及时处理申诉和投诉案件,妥善处理执法中的遗留问题,去年全系统共受理申诉投诉案件25件,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诉求。五是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实行权责统一,强化执法风险意识,针对各种具体行政行为,查找风险防范点。认真落实行政执法情况报告制度、重大案件和重大事项备案制度,确保上级机关全面掌握下级机关依法行政的基本情

况,及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3、法制机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去年全系统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4189件,其中一般程序案件19950件。一般程序案件报法制机构核审案件19950件,占100%。在已核审的案件中,被变更或者撤销306件,占1.5%。实际举行听证会案件163件,通过听证程序被变更或者撤销8件,占4.9%。实行案件核审和听证制度,法制机构从案件事实、证据、程序、法律依据、处罚裁量等方面全面审查把关,加强对办案机构行政执法案件的监督,有效规范了行政行为,预防和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发生。

(五)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1、坚持抓好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提升。建立和落实各级工商机关领导学法用法制度,坚持抓好领导带头学法用法,全省各级工商机关党组学习中心组每年都安排1-2次法律法规专题学习或讲座培训。省局将这一指标纳入依法行政考核,以检查学习笔记、学习心得、考试试卷等方式进行考核,推动这一工作常态化。常德市局坚持“凡提必考”,把干部学法考试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必经程序,岳阳、益阳、湘潭等市局坚持把干部学习业务及法规的情况作为干部评先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促进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水平的提升。

2、重点抓好执法人员监管执法能力的提高。各级工商

机关结合队伍实际,采取组织调训、专题讲座、以案说法、网络培训和答疑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业务学习,重点突出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的培训,全系统广大干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此外,各市州按照国家总局和省局的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县级局班子成员和工商所正副所长,参加国家工商总局行政学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举办的岗位履职必备基本知识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

3、扎实开展普法宣传和创建“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活动。全系统通过普法宣传“六进”活动,运用现代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工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在提高自身法律水平的同时,优化了依法行政的法律环境。省局组织全系统积极开展创建“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活动,把提高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作为创建考核重要指标,去年全系统有28个单位被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评为全省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省局获依法办事示范窗口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全省工商系统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法治工商建设领导协调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监管方式和机制创新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年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不断提升全系统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二、认清新形势,落实新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工商建设

今后一段时间,全省工商系统依法行政暨法治工商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意见》,紧紧围绕建设“法治工商”这一总体目标,突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主责,坚持执法为民,把依法行政作为工商部门的履职准则,努力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努力取得建设法治工商的新成绩。

(一)全面领会省局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

在年初召开的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省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金冬同志作了题为《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为“四化两型”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报告,明确提出了2012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任务。要求全省工商系统深刻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准确把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快“四化两型”建设给工商部门带来的新考验与新挑战,勇于承担市场监管的重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监管执法上来,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把监管执法作为工商部门的首要任务。这既是新形势下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工商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工商的新要求。全系统必须全面深刻地领会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的精神,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工商部门履职的准则,坚持把执法为民作为工商部门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监管执法理念,切实解决讲服务就放松监管、抓监管就乱罚款乱作为问题,在监管执法中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

(二)围绕正确履职建章立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一是制度建设要突出履职重点。要紧紧围绕正确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主责安排好建章立制项目,做好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今年上半年,省局重点清理和废止了一批不适应新形势下依法行政工作需要的规范性文件,到目前为止,省局已明确宣布废止的规范性文件有《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规范行政处罚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省局关于规范行政处罚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的通知》、《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办案程序暂行规定》、《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关内设机构办案职责分工》和《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分解行政执法职

权的通知》等九个文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行政处罚的若干规定(试行)》,市州局要认真组织学习、正确贯彻实施,深入领会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推动监管与执法工作规范化,维护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是要健全立法立规机制。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要搞好调查研究,在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增强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要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出台制度不能忽视法定权限、法定条件和程序。在制定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时,不要把监管执法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立起来,限制或者约束削弱工商机关监管市场和行政执法职能。要坚持“开门立法”,完善公众参与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机制,引进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形式,拓宽听取意见的渠道,采取听证、座谈、专家咨询(论证)等方式,广泛听取行政相对人、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切实提高规章制度建设的质量和实效。

三是要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继续深入贯彻实施《湖南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各级工商机关法制机构要严格履行合法性审查职责,严格审查标准,确保合法性审查工作的“零失误”和“零差错”。要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登记制度,落实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的“三统一”工作。要严格执行备案制度,做好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工作。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提高工商行政执法公信力和执行力。

监管执法是工商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级工商部门必须更加注重规范监管执法行为,从规范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行为等多个方面严格规范。

一是以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管理办法》为抓手,从严规范执法主体。各级工商机关和工商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严格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工商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强化对《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的管理,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要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情况,及时调整梳理行政执法依据,依法明确行政执法机构、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的职权和责任,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二是以完善和落实程序性规定为抓手,严格规范执法程序。各级工商机关要不断强化程序意识,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按程序执法。要狠抓各项程序性规定的落实,进一步规范立案、调查取证、核审、告知、听证、集体决定等行政处罚程序,规范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公告等行政许可程序。要严格立销案制度,完善对监督检查、自由裁量权行使,涉案财物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制约。通过严格履行程序,确保行政执法的公正性。

三是以落实《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为抓手,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扎实做好工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要针对移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规范移送的程序、方式、文书等相关事项,认真研究解决移送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防止以罚代刑,切实防范职务风险。

四是以落实《行政强制法》和规范自由裁量权为抓手,着力规范执法行为。去年6月30日通过的《行政强制法》是我国行政法领域又一部重要法律,各级工商机关要结合实际,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这部法律,对实施行政强制的依据以及对象、条件、种类、程序等进行梳理,严格按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执行。要认真贯彻《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及其《参考标准》,推行说理式处罚文书,说明裁量的依据和理由,特别是对突破《参考标准》裁量的理由,防止处罚的随意性。同时,要将自由裁量基准制度的要求,落实到行政许可和行政强制工作中。

(四)加强监管执法指导,严格执法监督。

一是上级工商机关要加强业务指导。上级工商机关要积极指导和支持下级机关依法行政,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调动

下级机关监管执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疑难和突出问题。既要从制度层面加以研究解决、增强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又要从执行层面上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帮助下级机关解决执法中的疑点、重点和难点。今后,对于下级机关在依法行政工作中遇到问题向上级机关请示时,上级机关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属于实体法律的问题由主管业务部门负责,属于程序法律的问题由法制部门负责。解决过去经常发生的对下级机关的请示久拖不复甚至不予回复,基层执法办案无所适从的问题。

二是加强法制机构日常监督。各级工商机关法制机构要做好案件的核审、听证、申诉投诉案件处理、行政执法质量考评等工作,加强执法办案监督检查,为本单位依法行政工作当好参谋、把好关。要重视法制机构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不仅在人员数量配备要达到省局规定的标准,在素质上也要严格要求,确保与繁重的法制工作任务相适应。省政府今年首次将法制机构队伍建设纳入了依法行政考核范围,省局也将加大对这一工作的检查力度,纳入今年依法行政考核体系。

三是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要全面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受理、调查取证、事实认定、审理决定、监督指导等各环

节工作。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通过调解、和解等实现结案方式的多样化,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效率。要加大行政复议指导监督力度,通过实行重大案件请示报告、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典型案例评析、重大案件报备制度等制度和工作方式,指导和监督解决下级工商机关在执法办案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疑难问题和突出问题。通过复议案件的审理,促进工商机关正确实施行政行为,提高执法办案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是认真搞好“十大典型案件”评选工作。省局决定在全省工商系统开展十大典型案件评选活动,是对全省工商系统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的检验。各级工商部门要高度重视十大典型案件评选工作,把评选活动作为加强监管执法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抓好落实。

同志们,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全系统一定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以务实的态度认真落实省局关于新形势下依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依法行政工作和建设“法治工商”工作的新成效。

下载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推进计量工作,构建和谐社会要点

    全面推进计量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精神,我们知道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以依法行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大任务,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本文先对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依法行政的要求及完善等做了......

    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蔡晨依法行政,就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依法行政是对各级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反映市场经济对政府活动的客观......

    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当人类进入法治时代,只有法律被充分尊重并严格执行、法律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行为准......

    街道全面推进依法行政2011年度工作计划

    白沙路街道2011年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慈溪市2011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现提出白沙路街道2011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

    在建邺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建邺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4月17日建邺区政府召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MOUMOU同志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李秘书长充分肯定了建邺区......

    浅析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0516

    浅析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内容摘要】依法行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作用至关重要,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依法行政对和谐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开创依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在全县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周天伟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全县召开了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会议上县委XXX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