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
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从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已经搞了30多年了,从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来看,无疑是成功的。1979年 11月 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现在谈谈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1. 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 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强硬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各类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共同富裕的原则;宏观调控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激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了计划与市场的两个长处。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世界上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之比已从1960年的30:1和1990年的60:1扩大到现在的74:1。其二,发展不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社会制度出了问题,而是具体体制造成的。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而在当时我国严格执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完全的统一,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限制了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两方面都是对生产力的束缚。要摆脱束缚,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说明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这就打破了过去那种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好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有了真正的大发展,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社会主义中国将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是综合实力与日俱增。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GDP剔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9.4%,位居世界之首。与高速增长相伴的是,GDP总量急剧扩张。从1978年到2001年的23年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25.5倍,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强国,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2.1%升至3.4%。二是人民得到了空前的实惠。1978年到2001年间,剔除价格因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倍。(新华社新闻)
这从实际和现实证明了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搞好市场经济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无疑是世界经济理论的一个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它的成功实践,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远远超越了国界,其“普照之光”必然影响到正在求索中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给世人以吸引、示范和启迪。
历史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并且是可以取得辉煌成功的。
第二篇:奢侈品在中国市场发展形势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浅谈奢侈品在中国市场发展形势与走向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人的生活观念、态度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初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欧、美、日奢华品牌需求普遍萎缩,而国内市场却“风景这边独好”。有市调机构预测,至2015年,内地富裕一族的非必需品消费金额将达到1669亿美元,目前正是奢侈品牌在中国谋求更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本论文的研究,通过大量国内外品牌案例分析和消费营销理论引据首先分析了奢侈品的特点及我国的主要消费群体,然后与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人群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奢侈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
1.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现状及特点
1.1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现状
1.1.1奢侈品在国内总体的销售现状
随着民众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我们有理由断言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必将更加旺盛。事实上,国际顶级奢侈品的强势布局和全面攻略早已悄然进行,国际品牌或以授权的模式、或直接进入中国内地服装市场。以服装为例2010年大商场的服装品牌不仅在量上多了起来,档次上也越来越细分化。高档商场几乎是外来品牌的天下,中档商场则基本上是国产、洋品牌各占半壁江山。
国际奢侈品在中国大陆的攻城略地,走了一条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到二三线城市拓展的道路,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建厂设店的意图十分明显。另外,在店面位置的设定上,国际奢侈品服装机构多定位于繁华闹市、交通便利的人口密集区域,重视对高端人群的冲击和刺激。再者,他们的传播,充分借助当地传媒的立体化推广,比如用车身广告、站牌广告外加户外墙体广告牌,这种复合形态的高频度播放,以魔弹效应的效果把品牌名称和广告内容灌输给路人和受众,让人目不暇接、印象深刻。还有国际奢侈品注重商品的社会口碑,积极投身公益活动的发起和参与,比如不胜枚举的慈善募捐和活动冠名。这些旨在确立企业公益形象的举措,对于商品的销售和美誉,产生了极其正面和积极的影响。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图一
2009年我国奢侈品消费情况(摘自百度新闻)
1.1.2二线城市的销售情况
以石家庄为例,奢侈品在石家庄的销售可谓是全线向上,其中个别品牌同比增长超过80%。在石家庄这个经济外向度欠缺的城市,出现如此情况,个中原因值得思考。奢侈品品牌在欧美遭遇的市场重挫并未在省城上演。据悉,1-7月,北国商城十几个国际品牌的化妆品销售全线上升36%,国际品牌手表劳力士、帝驼、雷达等品牌上升幅度从10%-35%不等。先天下的高端品牌同比上升83%,其中杰尼亚男装比去年同比增长70%,卡地亚手表1-6月同比销售增长57%,该品牌价格在5万元左右的手表销售较好,上半年卡地亚还卖出过一只价格86万元的手表。奢侈品销售逆势飙升,根本的原因在于石家庄这个城市经济外向度的欠缺。业内人士分析,和北京等一线城市比,石家庄是个“小城市”——— 外企少,和国际接轨不够深入,但也正是这些“劣势”决定了它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小,高端人群的收入并未因经济波动而锐减。“也就是说,无论是奢侈品品牌主流消费人群的购买意愿还是购买能力,均未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
另据了解,奢侈品销售逆势飙升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商务交往需求的增加。在石家庄这个消费水平整体偏低的城市,奢侈品购买一个重要的用途是商务交往,越是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商务交往需求就越大,这也是石市奢侈品销售逆势上扬的重要原因。
1.2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特点
1.2.1满足新富阶层的基本需求
新富阶层大多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了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在进入新世纪后,新富阵营不断扩充,并呈现出三大阵营特色:一是江浙地区的创业型新富阶层,他们基本上家庭作坊起家,经过二三十年勤力打拼,终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家族企业。二是陕北、山西和内蒙的能源企业,依托对能源的掌控和利用,在短时期内,实现财富的巨大聚集。第三种是权贵富豪,多为政治领袖后人或是官员阶层有密切联系的工商精英。新富阶层对外国奢侈品牌有浓厚的购买兴趣,这基于他们其强大的经济地位,另外一方面,购买奢侈品牌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服装也是助推富裕阶层维系和拓宽个人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Logo作为奢侈品服装的主要外显标识,成为新富阶层包装自身的绝佳途径,这其中,有对品牌文化深度研判的由衷喜爱,也不乏爆发富商攀龙附凤的投机倾向。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的新富阶层,利用其经济能力和社会影响,形成国际奢侈品服装的主力人群。他们欣赏或者迷恋奢侈品服装符号所制造的晕轮效应,或是通过对这些商品的占有和使用,提升新富阶层在中国经济文化领域的话语权。1.2.2收藏价值
在收藏界,对奢侈品的追求也有些蠢蠢欲动,一些藏家豪掷千万竞购,奢侈品似乎正游走在时尚与历史之间,它究竟值不值得收藏,还是它本身就应该安分于一件华丽的欣赏品?对此,深圳业内专家表示不鼓励奢侈品的收藏,但是肯定奢侈品对藏界多元化的推动作用。
虽然专家不鼓励收藏奢侈品,但是对奢侈品为藏界的影响持肯定态度。深圳收藏界里收藏奢侈品的人不多,门槛高是一个方面,人们对奢侈品的理性认识应该是主因。不过总体而言,奢侈品展对深圳收藏界来说是好事,能促进多元化。虽然奢侈品展中价值高的艺术品很多,但还不是藏家们关注的主要领域,“也许是怀旧情结或古玩蕴涵的文化底蕴,玩家更愿意关注古玩市场。”任何物品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奢侈品的出现不会对藏界带来负面作用,只能说它为藏界带来了一股新风。” 1.2.3 满足人们对品质的追求
品质是奢侈品服装的个性特征,具有划分层次、厘清差别的效用,百余年以来,世界著名奢侈服装品牌对于品质的丝丝入扣,几乎达到苛责的境界。比如巴宝莉对于皇族风范的追随,两百年秉承品质优先的原则,其产品在任何一个小环节上,都极力彰显英国皇室的尊崇气息。再以夏奈尔为例,在风格上恪守高雅、简洁、精美,其简约高尚的品质意识,在宣传消费主张的同时,将品牌理念渐次灌输给万千拥趸。意大利奢侈品牌普拉达,以时尚和卓越作为品牌主打,重视品牌形象的维护和公益身份的推广,在维护高端和品位的基础上,让产品的公众价值不断升华,品牌主张深入人心。打造独特的品质,塑造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奢侈品牌生命力持久的动力源泉。
2.我国奢侈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收入水平与奢侈品消费的比例不协调
2.1.1当前我国奢侈品主要的消费群体
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力量是中国的“白领”阶层,这一族群,以北京、上海、广州最集中,而这也代表了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富裕人群最聚集的区域。奢侈品品牌在京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沪穗的开疆扩土,就是精确定位这三个地区庞大的白领阶层,另外,世界顶级服奢侈品品牌已积极布局全国一线和二线的省会城市,也是瞄准了这些地区,意图笼络那些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领消费者。客观分析,中国的“白领”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沉迷,其实多属于炫耀消费的动机,冀望奢侈品的上身,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外部评价,也悄无声息地传递自己消费能力的高企。从年龄角度分析,中国的“白领”消费者,基本上是八零后出生的独生一代,他们的生活经历,或多或少造就了某种程度的孤独和游离感,而效仿他人的奢侈消费则有利于人们之间表明身份、获取他人和社会的认同,进而消弭他们被边缘化的疏远痛觉。
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集中在25~40岁的人群。一方面,年轻人群对于新鲜事物的高速接纳,直接驱动了国际奢侈品的巨量消费。另一方面,奢侈品牌接触新传媒和各种时尚活动将商品高密度多形态地演示在消费者面前,利用青年人群和媒介稿频度接触,提高商品的曝光率和公众形象,进而制造良好的的传播口碑,达到预期宣传效果,这是中国奢侈品市场独特而鲜活的特征。2.1.2当前我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特点
第三篇:展望2011经济发展形势
2011 年经济增速将回落到 8.5%:2010 年中国经济经过第一季度的高点,第二季度开始放缓,但全年经济增速将保持 9.8%的较高水平。2011 年随着先进国家经济恢复的迟延出口大幅减少,投资与消费增速放缓,全年经济增速将下降到 8.5%。投资仍然是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度宽松信贷支撑下的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惯性投资和 2011 年十二五规划新项目的开始等原因,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将持续。同时,受收入分配制度扭曲和通货膨胀侵蚀的影响,居民消费仍将在低位徘徊;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将加重进出口通货膨胀有恶化趋势:低利率下的流动性泛滥和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自然灾害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等促进通货膨胀,保守估计全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会维持在 3.2%左右。处于对资产泡沫破裂的担忧,政府难以对通胀作出强有力的应对措施,通胀在 2011 年会进一步发展到 3.8%左右的高位经济刺激战略的退出面临两难选择:中国政府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刺激计划在维持了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通货膨胀恶化以及各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等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如果此时收紧信贷不但会使投资大幅下滑,也会增大资产泡沫破裂带来的金融风险,预计政府维持货币和财政政策维持刺激的概率更大。2011 年,中国政府将实际执行“松财政、稳信贷”的政策,财政政策将稳中偏松,信贷政策上半年保持稳中偏紧,下半年稳中偏松政策趋势:中国今后几年将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在整个十二五规划中致力于由投资、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产业政策方面会通过碳税政策逐步抑制和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加快产业的结构转型;(2)从鼓励内需方面,会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官方版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3)贸易政策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减少贸易摩擦(4)投资政策方面,逐步向民营企业进行信贷倾斜,通过“新 36 条”的实施,修正近年来由于国进民退造成的民间投资衰退
1.2010年中国经济回顾
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加大
□中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强劲反弹,到2010年一季度达到本轮周期的高点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使得中
国经济迅速从谷底反弹,2009年全年增长9.1%到2010年一季度,经济刺激政策的效力充分发挥,经济增速同比增长率达11.9%
□随着政策效力减退和政府推出调控政策,从二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但全年经
济增速仍可望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二季度起,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降周期,增速有所放缓
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为10.3%,与一季度相比明显下降
–预计第三第四季度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到9%线和8%线,全年经济增长仍可望达到9.8%
□由于流动性过剩和外部冲击,通货膨胀率逐步攀升,到7月份已创下本轮通胀新高,来走势不容乐观
–为了刺激经济,中国央行在2009年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空前膨胀,逐步
推高通胀
2009年全国新增信贷总额达9.6万亿元,创下历史记录
过剩的流动性在2009年没有造成明显的通胀,但随着流动性逐步进入实体经济,通 胀压力开始显现
– 2010年中国和世界各地先后经历了旱灾和洪涝灾害,粮食减产,粮食价格上涨并推动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这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
– 虽然进入2010年以后,政府已经认识到面临通胀风险,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并进行价格干预,但由于政策力度不够和政策效应滞后,通胀并没有得到控制,一些游资轮番炒作各种商品,居民通胀预期正在逐步强化
2010年1-8月,通胀率持续上升,至今没有放缓的迹象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一些价格暴涨的商品进行了打击投机调查,部分商品价格一度回调,但干预很快失效,价格再度上涨
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消费仍维持可观增速,但对部分产品的需求已经开始下降,未来增速可能会缓慢下滑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推出了减免汽车购置税、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消费,一些居民消费需求提前释放,推动2009年消费快速增长,全年同比增长15.5%2010年上半年消费同比增长15.3%
但随着政策的刺激效果逐渐弱化,消费增速开始放缓,汽车家电产品已有供过于求的征兆
–目前分配体制的结构性失衡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障碍,激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要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困难很大
□投资增速稳步放缓,但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在2009年快速增长,投资率达到历史高位,2010年开始冲高回落 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2.5万亿元,同比增长30.1%,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随着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公共项目逐步完成,投资增速必然放缓
–中国政府为了控制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而推行调控政策,也压制了投资增长
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中国房地产泡沫空前膨胀,通胀压力也逐步积累,从2009年下半年起央行已经开始控制信贷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抑制作用2010年以来,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压缩过剩产能、节能减排的政策,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被关、停、并、转,一些企业的扩张计划被否决,投资增长受到抑制
–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延续性,且中国政治体制结构存在着对地方政府鼓励投资 的激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会相对下降,但绝对增速仍然可观,占GDP的比例还可能上升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增速逐步放缓,但民营企业的投资却稳步上升2010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23.2%,虽然比2009年全年增幅有所下降,但增速仍然高于消费和净出口增速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进出口都大幅攀升,由于结构因素贸易顺差呈现前低后高之势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中国对外贸易从2009年的谷底强劲反弹2010年1-7月,中国进口同比增长47.2%,出口同比增长35.6%,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0.9%,到7月份为止,由于累计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累计同比下降21.9%
五月以后出口增速已经超过进口增速,且差距正在逐步扩大,贸易顺差有望收复失地。中国出口商品中来料加工制成品占最大比例,需要大量使用进口原材料,因此出口变动往往滞后于进口变动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贸易顺差可能增加,开始推行鼓励进口、维持贸易平衡的政 策
如果贸易顺差增长过快,中国将面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还可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
–预计全年累计进口达1.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5.4%,出口达1.5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29.2%,顺差同比下降2.6%
2.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
经济增速将放缓到8.5%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较2010年低1.3个百分点,下降至8.5%
–2011年1季度,中国经济将仍然处于下行通道,2008年底推出的财政刺激计划逐步完成,信贷政策收紧,以及受2010年一季度基数较高的影响,201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将进一步下降,可能下降至8%左右。从2季度起,经济增速可望逐步回升,但回升速度相对缓和
□增长结构上消费仍然难以替代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
–固定投资将呈现前低后高的反弹趋势,仍然维持较高增幅
2011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下行到局部低点,从二季度起,由于十二五规划的新公共投资项目开始启动,投资增速再度上升预计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6万亿元,增速为16.8%
– 消费继续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由于政府刺激消费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退出,2011年消费增速将有所下降,但由于经济形势较好,消费仍将维持增长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望达到16.7万亿元,增长13.2%
– 先进国家经济下滑,中国进出口增速将大幅下降
预计2011年中国进口增长10%,出口增长8%,通货膨胀加大
□预计2011年全年通胀率为3.8%
– 美国的弱势美元政策导致国际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会助长国内 物价水平。由于受2009以来流动性膨胀和农业歉收的影响,2011年初通胀率可能偏高,然后随着紧缩效应和政府干预的影响,通胀率可望下降。□2011年人民币汇率主要取决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走势,可能呈现兑美元小幅升
–目前,中国央行参考一揽子货币汇率确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如果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走弱,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如果美元走强,人民币则可能小幅贬值
预计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总体上会小幅升值4.3%
2008~2011年中国经济指标
2010 年
区分2008 年2009 年2011 年展望
上半年全年预测
GDP 增幅9.0%9.1%11.1%9.8%8.5%
投资增幅25.5%30.1%23.2%20.3%16.8%
出口增幅17.3%-15.9%35.2%29.2%8.0%
进口增幅18.5%-11.3%52.7%35.4%10.0%
消费增幅22.7%15.5%15.3%17.5%13.2%
物价上涨率5.9%-0.7%2.6%3.2%3.8%
对美元汇率6.826.826.776.706.4 ~ 6.6
3.2010年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8月16日,日本公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总产出,正式确认了被中国大陆超越的事实 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名义GDP为1.29万亿美元,而中国大陆同期产出为1.38万亿美元事实上,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早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Alan Heston, Robert Summers and Bettina Aten的研究,依据购买力平价,中国在1994年即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的购买力平价数据,中国在2001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国际舆论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示关注,而中国政府和民众则反应冷淡
–中国强调中国人均GDP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人均GDP排名处于100位左右,在世界上仍属于较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媒体还认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可能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一些媒体甚至认为发达国家大肆宣传是有意“捧杀”。中国国内反应冷淡的主要原因包括:早在意料之中以及经济数字不再是民众的焦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是迟早的事,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此早有预期,因此并不觉得“惊喜”而且民众不再过度关注于经济规模的排名,并认识到GDP总量数据并不等于经济实力,更为关注贪腐、贫富分化、分配不公等经济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规模的增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提高;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不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和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但是,随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也将越来越成为关注焦点,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压力。随着绝对规模越来越大,中国被要求承认更多的国际责任,例如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欧美发达国家把中国作为主要目标,要求中国承担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一些援助、优惠政策等,也可能被削减取消。
“新 36 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
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是希望民间资本能在4万亿计划后起到继续拉动经济的作用,同时部分修正救市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新36条”并非政府第一次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然而由于缺乏执行的细则,民间投资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反而愈加恶化与“非公36条”相比,“新36条”增加和细化了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领域 “新36条”明确鼓励的领域包括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开发、市政公用、政策性住房建设、医疗服务、教育和社会培训、社会福利、金融、商贸流通物流、国防科工、国企重组
□民间资本进入各个垄断行业困难重重
–民间资本不具备独立开发石油天然气勘探的空间,参与油气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备以及销售工作更具有自主能力。国内可供勘探开发的陆地区块基本被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巨头所垄断,而中海油则拥有大部分海上区块的开发权,民营公司取得区块开发权的可能微乎其微2010年8月8日,中石油拿出海内外119个涉及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等总投资额近6000亿元的项目,率先到民营资本活跃的浙江与当地企业接洽,希望引入不低于2000亿元的民间资本,显示出鼓励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大规模进入火电、水电和核电建设不现实
目前火电企业利润受煤价上涨挤压,而煤电联动迟迟难动,行业进入“不赚钱”阶段,很难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就水电而言,已有的水电资源已基本被瓜分完毕,民营资本只能做一些规模较小的水电开发核电因为其资本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非普通民企能够承担的,且核电由于盈利前景广阔和利润丰厚,民营资本面临几大电力央企有力的竞争目前在在很多新能源领域,例如太阳能光电和光热设备制造等民间资本占主要地位
–在交通部门存在民营资本与国有企业不同的准入门槛,投资者缺乏信心
航空业具有资金密集的特点,但由于国内金融体制的种种限制,民营航空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民营交通企业无法获得具有较好经济利益的线路,类似京沪穗三大城市间的黄金航线,民营航空根本难以进入2005年国家开放铁路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但是铁路是铁道部统管,民营企业只能占很小的股份且不可能取得经营权。
–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村镇银行将成为突破口
根据之前的规定,村镇银行发起人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该机构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5% “新36条”不仅提出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还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民间资本无论是在对当地企业以往经营状况了解上,还是对于企业发展的实时跟踪上都较商业银行有着先天优势,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将被大幅度降低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时代在华终结。
□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
–2010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第9号文件,标志着中国实行多年的无条件“外资优先”时代的终结中国对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表示欢迎,但对重污染和高能耗及产能过剩的产业的投资则受到限制;从税收政策上引导外资产业和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再实行区域无差别化的投资鼓励
–早在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就规定,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 在内外税率统一前,两种企业所得税适用不同的税率,外商投资企业的名义税负是15%,实际税负是11%;内资企业名义税负是33%,实际税负为23%左右,内资企业的税负是外资企业的两倍
–综合而言,内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平台趋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政府政策更多的向国
内企业倾斜,如政府采购、家电下乡等等
□对于外资企业政策的转变反映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开放初期中国资本短缺的局面不再,无形中也削弱了政府引资的动力;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出口的快速增长,过多的外汇储备正逐步变成政府的某种负担
–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随着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调提出,“符合产业方向”比投资本身更成为政府选择的要素
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发展遇到瓶颈,需要产业结构调整
□政策转变对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格局将产生一定影响
–今后外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将更集中于高新技术以及服务业等产业。9号文在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的同时,更强调要 “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之际,拥有相应领域领先技术的外资企业如果顺应国内产业政策导向,相对国内的同类企业,仍然可以抢得市场先机
–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于目前外资集聚的东部地区而言,以及中国 周边的其它国家而言,占据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能源、劳动力的成本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具备了更多的承接外商投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的条件。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改变迫使中国对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调整
–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导向性经济模式面临瓶颈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全球主要市场步入调整或衰退,过去几年内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面临打击,提升国内消费能力成为唯一的选择。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政府主导投资的方式虽然实现了经济的“保8”,但却丝毫无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拉动尽管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依然很低,且居民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下降,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因此,在出口和投资进一步发展受限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居民收入分配进而拉动国内居民消费,缓解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就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六月份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员提出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具体的内容为,首先中国具备了实施计划的基本条件;其次,从实施的路径上提出,如果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5年时间左右就可实现倍增 这个想法的提出是借鉴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采纳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并形成了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产阶层
– 实现“收入倍增”需要先解决民营企业、垄断企业等诸多难点。民营企业是个人所有,可以拒绝实施政府提出的工资倍增计划。几年前出台的集体合同制度也没有在民营企业普及
垄断企业若执行工资倍增计划,必然用足用活政策,最终也许会导致更大的分配不公而不少垄断型国企,像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
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间,□政府已采取上调最低工资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来推进“收入倍增”
–自今年2月1日江苏率先上调最低工资到8月18日为止,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已有27个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仅甘肃、广西、贵州、重庆没有公布最低工资调整方案推进工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按照全国总工会的目标:从2010年到2012年,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
4.2011年主要热点
出口增速放缓
□2011 年中国出口增速放缓
– 2011 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较 2010 年放缓,影响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虽然目前对新兴市场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量的比重一直在提高,但是中国出口依然严重依赖欧美日等传统发达国家。中国出口成本将有所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都将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将通过推升企业的工资成本削弱中国出口的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
□2010 年下半年起,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
– 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扩大到2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企业可按市场原则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2010年8月31日透露中国将继续放松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管制,下一步还将考虑允许企业使用人民币从事对外投资,这都为人民币流到境外铺平了道路 –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将很难维持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双向变动的局面
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否持续
□2010年4月号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出台,效果尚不明显
– 面对之前出台的房地产紧缩政策频频失灵,继4月15日“新国四条”发布后,17日国务院再次发力,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即“新国十条”,被称为“最严厉的楼市政策”自房地产新政出台以来,各城市住宅商品房成交量大幅度下滑,上海、北京等城市月成交量甚至一度萎缩70%~80%,然而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依然坚挺
– 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1年是否能得到继续值得关注如果政府面对出口下滑、经济增长持续减速的局面,是仍否能坚持调控政策不放松值得关注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四季度以及2011年仍处于低迷状态,则必须依靠较为充足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来保持投资的数量,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和部分平衡供求缺口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等
– 2011年房价是否会实现较大幅度下降取决于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但如果因为保增长或认为调控目标已经达到而放松房地产调控,将很难避免房价会大幅度反弹
5.政策方向
刺激政策退出面临两难
□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来分析中国有必要逐步退出经济刺激战略。
最重要的是因通货膨胀食品价格上升很快,实际通胀压力要远远高于官方目标3% 下半年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全球各经济体正逐步退出刺激措施
今年以来,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已经加息,新兴市场中印度、巴西也相继加息,新加坡宣布紧缩货币尽管美国依旧保持原有政策,强调确保经济复苏,但美国官方透露的信息现实本轮刺激中美国投入不足 1100 亿美元,而且其国内物价面临通缩,而非中国严重的通货膨胀
□尽管应该逐步退出刺激计划,但中国自 2008 年以来的过度刺激却使的退出变得困难
– 第一个因素是过分强调增长,经济增速作为中国各级官员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使得政府在考虑刺激退出时缩手缩脚– 第二个因素是去年9.6万亿的信贷投资,一部分进入了国家主导的如公路、铁路等长期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部分进入房地产业,通过加息遏制通胀会使投资停滞和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系统的一个最大的风险因素,也成为中国政府
对紧缩货币应对通货膨胀的掣肘因素之一
– 第三个因素是各级地方政府在“拯救经济下滑”的旗帜下,近两年大肆举债投资,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累计融资7.4万亿元,加息将导致地方政府面临破产危险。尽管最近银监会核查报告说明 1.7 万亿地方债存在坏帐风险,但由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将土地财政作为举债的担保,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会使坏帐数字明显增高
□中国政府将实际执行“松财政、稳信贷”的政策,财政政策将稳中偏松,信贷政策上半年保持稳中偏紧,下半年稳
中偏松
– 2011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相关项目基本完成,中国政府可能结合“十二五规划”推出一批新的公共项目,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财政政策可能呈现“名义紧,实际松”的趋势
– 由于面临通胀压力,预计2011年上半年将延续目前的适度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并可能加息1-2次到下半年,随着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缓解,信贷政策将逐步松动,央行可能通过增加信贷配额、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放松银根,继续刺激投资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内需拉动能否成功
□2011年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将得到进一步推行
– 政府政策将瞄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中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两个问题
自1996年至今,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连年下降,目前大约是13%;而社会财富主要流向了中央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将会出台的政策会围绕提高央企利润的上缴比例来进行,并且有可能实现“化税为薪3”,即对于实现提高职工工资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营业税等税费减免– 政府将加强对高收入人群和资产类的税收管理,来部分实现对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具体包括加强报酬支付较高项目(如演艺、演讲、咨询、理财、专兼职培训等)的个人所得税管理;加强外籍个人取得所得的征收管理财产转让所得征收管理(对于高收入者股权转让所得、房屋转让所得及其他财产转让所得等),加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管理 – 政府将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而非税收来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扩大内需,依然将依靠投资拉动为税收优惠的一种方式,即对提高职工工资的困难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来 促进实现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力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民收入,以“化税为薪”和“收入倍增”提高中低收入人群工资增长教育和医疗制度改革还将进一步进行,来提高居民的可消费能力
将继续实施鼓励家电、汽车以及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但优惠幅度有可能有所降低节能减排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2011年碳税有望出台
– 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高碳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变是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际共识,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国际对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
– 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机制,碳税于2011年实施条件已经成熟
在从国际上来看,利用市场手段实施减排已是大势所趋,各国都积极建设发展相关市场,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起实施的燃油税改革为碳税积累了相关经验,而征收碳税将被纳入“十二五”规划。另一方面,政府将在2011年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支持和对新能源产品的补贴
第四篇: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主线。政法机关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增强护航经济发展能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法保障和支撑。
关键词:政法机关;经济发展;护航能力
新形势下,政法机关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坚持把增强护航经济发展能力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法为民的关键环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经济发展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战略机遇期国家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
一、政法机关增强护航经济发展达到的目标
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有效推进,自我防范能力全面提高。企业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危害企业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得到有效遏制。政法干警结对服务企业活动更加深入,涉企法律服务工作卓有成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序,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减少。护航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服务企业工作的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要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公安部门要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规定,指导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内部安全管理责任。要充实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力量,保安人员按照《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经岗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械,保障保安人员依法有效开展工作。加强对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指导企业完善技防设施,将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设施接入公安监控平台,属地公安派出所要不间断地开展“视频巡逻”,实行安全隐患不定期自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强化企业周边区域综合整治。实行企业及周边区域治安承包制度,政法干警定期对所帮企业和周边区域治安状况进行研判分析,及时会同综治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社区街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综合治理。综治部门把企业周边作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的重中之重,建立企业周边区域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工作制度,有效整治和消除“黑网吧”、“出租屋”、“黄赌毒”等治安乱点和治安隐患。落实公安派出所属地管理责任,以推进大型企业警务室建设为抓手,统筹安排警力,加强企业周边区域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最大程度地做到在上下班期间、案件高发时段、案件高发部位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增强员工安全感。
3.建立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快指导建立大型企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委员会,完善矛盾纠纷预警化解机制,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企业、工地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积极开展劳资纠纷、员工矛盾调处化解工作。加强与人事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加强联动,及时做好欠薪逃匿案件的诉前财产保全。密切与企业人资、工会之间的联系,高度关注员工工作环境、生活状况、职业健康、工资福利等,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注重与宣传部门协作配合,密切关注涉企案事件舆论导向,严防媒体炒作。
三、要在更高水平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法机关应配合工商、物价、烟草、经济发展等部门加强市场整治,深入开展医药、食品、烟酒专项打假行动。对于强迫交易、合同诈骗、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侵犯知识产权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做到快侦快破,快诉快审。联合工商、劳动等部门,加大对非法中介组织和个人的查处力度,保障企业用工秩序良好。建立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机制,协助行政机关依法整治行业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优化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第五篇:2011转变经济发展形势
【网络综合-公务员考试申论】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
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
二是经济增长效益低。中国目前GDP总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但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我们就很难做到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他们提出来这个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意义理解
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需要。
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策措施
第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第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第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
二是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中央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6亿元。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在税前扣除的政策。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