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喀什乡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喀什乡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喀什乡地处县境东南,距县城72公里处,全乡总面积365.32平方公里,耕地87714亩,全乡共有农牧民4877户24068人。8个行政村,由维、汉、哈、回等11个民族组成。清真寺24座。201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6676元,2011年上半年全乡实现人均
收入1234元,较2010年上半年人均收入945元增加289元。2011年,喀什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坚持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全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农业产业方面
2011年,喀什乡播种玉米54778亩,小麦23035亩,大豆7134亩,甜菜5000亩,蔬菜2800亩,其中正播1400亩,新建高效示范园一个。完在复播14950亩,其中复播大豆9500亩,油葵550亩,草苜蓿3500亩,蔬菜1400亩。
二、畜牧业方面
今年我乡在畜牧工作中继续坚持育肥、养禽、奶牛、养猪多
业并举的思路,组织兽医站工作人员先后为9130头牛、73611只羊注射各类疫苗,注射率达96%以上,禽流感疫苗注射率达100%。全乡目前牲畜存栏119704(头只),其中:牛48572头,羊41592只,猪26869头。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现全面开始生产。投资70余万元的喀拉巴克养殖小区续建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三、林果业方面
2011年完成林果业8147亩,(其中赛皮村3468亩,托提温村
1041亩,吐地于孜村618亩,喀拉巴克村473亩,石桥村380亩,其巴图别克村547亩,加尔苏村130亩,开发区790亩,葡萄700亩),组织林业站技术员进行定杆、浇水、施肥、抹芽,(现已浇水
17次,人工施肥5.1吨)。为了做好示范园内果苗的管护工作,乡党委政府还拿出20余万元,购买了1920水泥柱、48000米铁丝网,对示范园周边进行围栏防护。目前,该示范园内果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四、农业机械方面
2011年全乡农机具保有量106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00
台,小型拖拉机428台,农机具检修达95%以上。享受农机补贴27台,享受补贴金额35万元。
五、科技工作方面
一是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现已全面开始生产,目前产蛋规模达6万只以上,雏鸡3万余只。
二是1000亩葡萄示范园,现全部完成滴灌现和栽桩,预计明年可进入果期;
三是喀拉巴克村育肥养殖小区续建工程正在建设之中,9月中旬牛可入住,采取大户带小户的帮扶措施;
四是新建石桥村500亩高效示范园(种植西红柿50亩,马铃薯300亩,中科豆200亩)成效显著,增收明显。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一是完成喀拉巴克村养殖小区续建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力争9月份完成其配套设施建设,实现育肥牛入住;争取明年在托提温村建高标准15万只蛋鸡养殖小区建设。
二是加强对赛皮村3000亩示范园、托提温村2000亩示范园的管护林果业的管护,今秋明春采取补苗,并作好管护,真正做到种一片成一片活一片让百姓切实得到实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积极性不高,管护上难度较大;
三是设施农业提升改造工程。主要问题是电及配套设施不到位。维修改造温室大棚60座,全力解决用水问题。
计划以安居富民工程为契机,加强新农村建设,在拜什墩村新建庭院拱棚60座;
四是农田水利方面。下半年完成泄洪渠1000米防渗工程,包子渠1000米防渗工程;
五是完成拜什墩村10公里路基及柏油化工程、喀拉巴克村10公里的村庄巷道砂石化工程;完成赛皮村200万村庄道路砂石化工程;
六是2011年秋,计划完成1000亩高效示范园的地块调整,与县水利局积极对接,作好开发地200余万2000亩的滴灌项目工作。
七是在喀拉巴克村建成一个冬小麦千亩示范园(小麦伊农61)和石桥村新建100亩小麦绿色产品新品种对比示范园。
八是争取国家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明年在喀拉巴克村实施8000亩。
第二篇:农业农村工作调研网
关于县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对评议工作的安排,工作评议调查组通过座谈、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近几年来,县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成效,出现了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2005年开始的和谐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领导重视、全面发动、部门配合、强化指导、加大投入,至2008年,各方面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成省级小康示范村6个,市级15个,全县有1/3村庄进行了整治,其中雷峰乡实现了整乡整治,雷峰乡的垃圾生态化处理模式在全市作为典型进行了推广。通过和谐生态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目前,全县各村创建氛围已全面形成,村民参与整治意识普遍提高。
(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以成立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建立农技快餐厅、实施农村信息化大联动工程为载体,提升农技服务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补助资金,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土地流转,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等各种手段,使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在帮助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同时,努力开辟各种增收渠道,通过扶持以来料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帮扶,实施“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加大下山移民安置建设,大力扶持农家乐产业,开展农民素质培训促进转移就业等工作为抓手,保证了我县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组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需进一步加以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缺乏有效手段。我县目前共有低收入农户31000多户,7万多人,涉及12个乡镇282个村。去年省里对我县该项工程补助253万元,县财政配套100万。在资金安排上面面俱到,平均分配,重点不够突出,引导、带动效应不强,还未很好解决完成上级考核与我县实际情况的矛盾。针对面广量大的扶贫工作,乡镇一级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网络不完善造成帮扶措施指导不够,缺乏因地制宜,难以适应低收入农户条件和需要,并且,一些项目因乡镇材料上报困难,补助资金难以落实到位。农民素质培训疲于应付,与社会实际需求有差距,培训后转移就业仍然较难,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各乡镇的下山移民安置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山区农民乐于接受安置到集镇区域,另一方面是扶持力度不够,乡镇政府对下山移民安置建设没有积极性,今年向省里争取到的200亩下山移民用地指标无处落实。
(二)村庄整治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近几年来,我县通过大力推进和谐生态村创建工作,已有1/3村完成了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但在总体投入上,与周边兄弟县相比较总量还是较小,去年,三门的投入是1500万元,仙居是1800万元,我县只有700多万元。目前,未开展和谐生态村建设的村,普遍基础较差,对政府补助投入依赖性强,尤其是我县在行政村撤并后,行政村由多个自然村组成现象较普遍,在整治补助以行政村为单位,并且这些村整治投入相比较要多的情况下,开展和谐生态村创建困难很大,影响了许多村的工作积极性。已整治的村,大多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或者负债较重,对卫生保洁等日常运行费用无力承担,造成整治后反弹情况普遍存在。
(三)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我县初步形成的农业七大主导产业,由于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开发和加工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主导的优势产业发展不明确,导致农业产业处于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我县以石梁牌和天台山牌为主打,作为公共品牌,各种农产品、各个商家都可以使用,由于管理薄弱,培育、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对使用品牌的农产品包装、农产品质量没有规定统一标准,各自为政,农产品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现象较普遍,品牌美誉度不足。由于缺乏大品牌,我县许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销售,不仅价格上不去,影响农民收入,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农技服务体系需要完善。乡镇(街道)农技人员主要从事乡镇中心工作,导致农技推广作用发挥不力,同时,由于较长时期都没有吸收专业人才,农技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等问题。农民普遍欢迎的田头培训较少,农民适用技术培训需改进方式,充实内容。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不力,各地普遍过量使用化肥,既增加农民种粮成本,又造成土地肥力下降,扩大了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情况较普遍,对农业投入品违禁销售、使用需加大监管力度。在动植物防控、防疫检疫中也存在把关不严、源头管理不到位等薄弱环节。四是土地流转不畅,农田抛荒与土地租种难的矛盾突出。
三、建议意见
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一)着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帮扶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大学生村官等人才资源,建立工作网络,落实工作责任,掌握动态需求,增强服务能力。要完善帮扶措施,拓宽帮扶渠道,积极探索创新帮扶方式,逐步完善农民素质培训形式,通过引导作用,真正促进低收入农户的自主创业致富,不断减少低收入农户的数量。下山移民工作重心要逐步转移,在幸福花苑区块建设即将完工情况下,努力推进各乡镇的下山移民安置点建设,安置方式要根据山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借鉴幸福花苑模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要协调处理好安置后引导转移就业、属地管理、子女就学、老房拆除等后续问题,使移民户能移得下、留得住。
(二)加大投入,深化村庄整治建设。村庄整治建设要和农房改造有机结合,做到资金整合、项目对接、共同推进、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投入绩效。政府补助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对自然村较多的村庄创建和谐生态村的,在扶持政策上要调整,给予倾斜支持,加大补助力度,并积极向上反映我县的这种特殊情况,争取理解支持。已整治村的卫生保洁经费等日常支出,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以巩固整治成果,防止边整治边反弹现象。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根据我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状况,针对当前农产品品牌低、小、散等问题,应当突出主导产业,科学制定全县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提升产业优势。要筛选影响大、对相关产业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按照一产业一品牌的理念进行扶持、培育,通过打造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推动品牌的发展。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我县的农产品品牌进行清理整合,通过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等形式,加强管理,减少自身的无序竞争,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形象,打造优质品牌。
(四)强化农业技术服务。要逐步建立“双重领导,以县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解决好乡镇农技人员年龄老化、在岗不在位等问题,稳定人员,提高素质,下移工作重心,强化服务职能,确保农技推广体系健康运行,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要保障业务经费,全面实施农技人员责任制度,增强工作自主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加农民易于接受的田头培训,提高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
(五)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要制定计划,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确保在一定时期内在全县较大范围实施科学施肥技术,不断减少化肥污染。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提高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水平,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强化养殖业污染整治,合理规划畜禽养殖点,积极落实政策,鼓励和扶持养殖大户实施沼气工程,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促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www.xiexiebang.com [2010-06-08] ·作者:王荣海 ·来源:吴滩镇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因此怎样促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通过“三项活动”进行了调查了解,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促进农民增收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各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主导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意义十分重大,它是第二、三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保证;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既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
2、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有关数据显示,我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一是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区)县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三是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四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积极引进业主、大型企业,搞好农产品储藏及深加工,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加工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发展深加工企业,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纳剩余、闲余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为此,我镇应依托本镇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乡镇企业,如吴滩农业服务公司等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通过农信通,村村通网络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如我镇郎家村的蔬菜和现龙村的花椒专业合作社等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5、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知识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科教兴农,走企业带动农民的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如郎家村2009年入住的天罡星农业有限公司,形成月产新鲜蔬菜800多吨的规模。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6、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创业是富民之基。沿海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7、实施和落实好国家扶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国家每年为“三农”问题出台许多政策,因此加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而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如国家实行的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直补、家电下乡等补贴,国家每年都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二要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三要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四要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8、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对比邻几镇(街)的考察发现,我镇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都十分滞后,交通不仅仅代表着运输业,更是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经济交流的枢纽,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引导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改善交通设施。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农”中农民是根本,只有农民富了,农村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才能够上新的台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策上要走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实施。产业上继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科技上加强科技兴农的培训力度,保证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充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今年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喜人,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同时,特色农业唱起了主旋律,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畜牧养殖发展势头好。我镇规模化养殖场共有17家,包括养猪、养牛、养羊,其中壁水天源生猪养殖场以养野猪为名,总投资300多万元,形成了龙头带动周边。我镇在产业化畜牧业发展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势。
2、农业科技示范效果好。我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片。我镇推广了水稻机械育插秧暨超高产栽培,以及玉米红苕双苗保温育苗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防统治、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大棚蔬菜、绿色花椒、优质蚕桑等项目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目前农业发展现状,预测今后农民增收情况,总的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种植粮食品种较为单
一、农作物价格起伏较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虽然“政策刺激”给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增长,但农作物品种单一及粮食价格的不稳定仍制约着农民增收问题。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农产品获利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始终在高价位运行,加重了农民生产成本,在目前的生产和流通格局中,农民增收的难度也将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难以持续增收。大部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较低。并且绝大多数转移劳动力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三、建议和意见
做好今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机化进程,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性。目前农牧业仍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基本保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势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增加粮食总产量。二要鼓励农民购买现代农机具,针对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现状,把科技力量变为生产力,减轻生产劳动强度,提高生产能力。三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优势、专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民营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要积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兴办企业。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特色上档次,保证产业链条完善。如我镇的优质花椒、蚕桑、大棚蔬菜等已经形成规模,畜牧业养殖规模也逐步壮大,体系不完整、产业不配套,没有相应的龙头企业做后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市危险,因此,鼓励兴办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
3、竭力监控农资价格变化和农资质量,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以及农资质量,严厉打击假冒农资坑农害农,从农民生产投入的第一环节对农民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监控,以尽量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民生产投入与增收的不利影响。减轻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费用负担,共同努力从各方面保障农民“节本增收”。
4、是科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水平。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农村富足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开辟市场,加强与外地企业联系,将用工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促进更多富余劳力的转移。
关于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前一阶段我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永明的带领下,赴金坛市、武进区和市有关部门,就上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常委会审议参考。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措施,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7.46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94亿元,同比增长5.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838元,同比增长17%。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各地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广利用新品种、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地保持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一是夏粮增产增收。全市夏粮实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收入增,其中小麦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水稻种植129.9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但高产示范区和丰产方大幅度增加,总面积达28.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比例达22%,比去年提高9.8个百分点。二是畜牧业生产效益增加。到6月底,全市生猪出栏41.91万头,同比持平,家禽出栏3044万羽,同比增长25%。畜产品市场价格走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增加。三是水产养殖水平提高。上半年全市建成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2.33万亩,累计水产养殖总面积达60.35万亩,共计育苗43亿尾,投放各类苗种2.45万吨,上半年水产品总产达4.82万吨。四是花木园艺产业稳步发展。年初,我市成功申办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为花木园艺业发展赢得了机遇,形成了动力。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园艺业总面积达82.01万亩,同比增长1.7%,实现园艺业总产值32.35亿元,同比增长2.9%。
(二)农村工业持续发展。尽管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工业发展遇到很多困难和矛盾,但全市各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农村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一是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154.91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414.60亿元,同比增长47.37%;二是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44.57亿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利润172.11亿元,增长43.9%;三是私营工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农村私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2.6亿元、销售产值342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6%。
(三)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一是现代农业“双百万亩”建设工程快速推进。上半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5.58万亩,完成目标的55.8%,新发展高效种植业和设施农业面积分别达7.8万亩和2.8万亩,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78%和93.3%;新发展高效渔业面积3.4万亩,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二是农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上半年全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2家,累计达4家,审核认定了10家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其中,8个重点园区今年新增面积2.1万亩,建成总面积达5.2万亩。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上半年新增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3.5亿元,同比增长20.6%。四是农机化水平继续领先。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农机具215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152.1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6%,名列全省第三。机插水稻103.5万亩,机插率较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麦秸秆机械化还田55.47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6.5%。
(四)农村富民工程取得成效。一是改革富民取得新成果。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49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27家,农地股份合作社20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家,富民资产合作社1家。止6月底,全市已拥有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052家,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数达29.75万户,覆盖率达38.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87万亩,新增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8万亩,有力地促进了规模高效农业发展。二是创业富民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民创业培训4500多人,扶持创业1500多人,带动就业6000多人。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实施发展项目118个,已完成投资4085万元。上半年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16亿元,村均收入60.48万元,同比增长12%。
(五)城乡一体化进展明显。一是中心镇建设工作全面启动。金坛薛埠、尧塘,溧阳南渡,武进横山桥、雪堰、湟里6个中心镇已经启动镇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以提高中心镇建设水平。二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序推进。第一批实施的金坛、溧阳、武进和新北四个项目区,总面积7.07万亩。目前项目区实际拆迁面积93.78万平方米,占应拆迁面积的57.2%,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115.3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66.6万平方米。完成土地整理和复垦面积4.98万亩,占总面积的71.1%。今年有望实现“三年任务二年完成”的目标。三是整体推进力度加大。武进区积极争创城乡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已经出台1个纲领性文件和6个配套性文件。新北区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区委、区政府已经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六)农村水利改革发展动力增强。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基本拟成,《常州市水利现代化规划》加快修编,60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城市防洪节点工程完成序时进度。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村水利土石方1611.4万方,完成水利投资3.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6%。
二、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
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一些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农民收入倍增难度较大。从今年起,省将实施农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8年实现翻一番,而我市实施五年倍增计划,必须在2016年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按照这一要求,今后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外每年要增长18%以上。而当前,经济形势不太明朗,工资性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农民增收的基础十分脆弱,要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难度较大。
(二)经济薄弱村发展困难较多。根据省里要求,到2012年苏南所有行政村的村级收入要超过50万元,而我市仍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薄弱村,这些村往往远离城区,以农业为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农业综合生产力难以提高,如果仅仅靠这些村自身的努力,很难实现省定目标。
(三)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任务艰巨。集体企业改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以及村级债务处理等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交织着拆迁、环保、土地等新问题一起迸发,再加上少数人法制观念淡薄,“信访却不信法”,致使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任务比较艰巨。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一是土地问题。困扰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粮大户建设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明显影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二是资金问题。当前,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及农户普遍觉得融资难。三是政策问题。比如,对经济薄弱村扶持问题,对水利增加投入问题,对“万顷良田”工程中安置房建设优惠和集体留用地安排问题,财政省管县后市财政对金坛、溧阳农业项目扶持问题,等等。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明显不够配套。
三、做好下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深化改革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下一步要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城乡社会管理制度;要积极落实农业生产用地政策,搞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引导和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受益、受惠。
(二)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和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二是要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培育建设一批农业企业研发中心,搞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是要认真做好花博会筹备工作,利用举办花博会的机遇,抓紧研究出台促进花木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花木产业发展,实现花木产业面积、结构、效益、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贡献率全面提升。
(三)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要严格全程控制。推行“从田头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严格“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二是要加强信息预警。扩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和数量,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信息预警,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力度。要围绕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严格开展执法检查,对农产品质量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一是要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省水利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水利工作实际,尽快出台我市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健全水利投入机制,探索水利体制改革,加强水利队伍建设。二是要搞好农村水利建设。要围绕“双百万亩”工程、“万顷良田”工程、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区域规划,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工作,做好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工程和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等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努力提高水利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三是要加快防洪体系工程和丘陵山区抗旱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全市防洪和抗旱标准。
第三篇:响塘乡关于当前农村工作及2012年农业工作思路的综合汇报材料
响塘乡关于当前农业工作及2012年农业工作思路的综合汇报材料
响塘乡位于湘潭最北端与望城、宁乡两县毗邻,总面积149.5平方公里,辖41个村1个居委会,689个村民组,全乡共有农业人口5.99万,耕地53800亩,林地11万亩。
一、当前工作情况
1.全年工作情况:全年水稻栽插面积107630亩。其中早稻52095亩,中稻120亩,晚稻55415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早稻40700亩,晚稻50900亩,全年合计91600亩。早稻平均亩产455公斤,总产实现23703吨。中稻120亩,亩产548公斤,总产65吨。晚稻亩产515公斤,总产实现28538吨。全年粮食总产量52306吨,同比增长3%。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1%,同比增长2%。水利乡级投入152万元,新修水利126处,其中水毁工程恢复5处,渠道清淤硬化15公里,山平塘骨干塘清淤硬化62口,新增机台100千瓦。全年出栏生猪11.8万头,家禽23.4万羽,动物防疫率100%,确保了全乡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畜产品安全事件。
2.当前工作部署:10月18日,我乡召开了“三冬两防”工作动员大会,会议上安排部署了全乡当前农业工作,突出冬修和冬造两个重点。发动各村积极筹资筹劳,利用农闲时节,加强农业建设。乡级配套冬修资金45万元,预计实施10处重点防汛抗旱工程建设,40口骨干塘清淤,10公里渠道硬化。冬造抚育中幼林2500亩,低改800亩,油茶林500亩,建设森林防火带2公里。3.当前存在的问题:
(1)因区划调整影响,我乡的各类农业项目申报及投入处于停滞状态,项目资金难以到位。从2007年至今①缩减的项目资金达1000多万,如山洪地质灾害整治项目、防汛抗旱体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治理工程规划、新增粮食产业规划、产粮大县奖金等;②已列入规划,无法实施的项目资金达700多万,如测土配方项目、外来生物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设、农技服务厅建设项目等;③已实施而无法到位的项目资金2900多万,如2009年已实施的以奖代投项目、2008年人饮项目市县配套资金、2008年水库除险保安工程、农村公益性化债、19个村“一事一议”补助等项目;④体制变化带来的遗留问题900多万,如农口系统人员经费等。几项共计5000多万。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抗击风险能力弱。由于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全乡很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目前,我乡山坪塘清淤扩容率不到10%,韶灌配套渠系和其他渠道淤积严重,靳江河和南谷河沿岸土堤损毁严重,排洪防涝能力减弱。田地未完成综合整治,难以实现机械化高效农业生产。11万亩林地没有实施防火带工程,给森林防火埋下隐患。
(3)没有科技和品牌支撑,农业缺乏发展后劲。认为农业不赚钱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造成轻农业的意识。农业人口外流严重,留守人口掌握科技程度不高,更没有农业品牌意识,使农业缺乏后劲。
二、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我乡农业发展的总思路:城乡统筹带农业,基础投入扶农业,科技发展强农业,绿色安全促农业,依法监管稳农业。1.推进“传统”向“新型”转变,打造具有响塘特色的新农业。
我乡位于长沙与湘潭两大城市的对接口,与两大城区只有半小时车程,加之保持良好的“绿心”,区位和环境优势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为我乡率先实现农业的城乡统筹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改造传统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片、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包装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新农业不再是单纯用来种植收获农产品,而是集农业、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同时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有效解决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高与自身经济效益低的矛盾。
2.推进农业基础建设,扶植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乡将整合水利、农电、道路、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推进农业示范片区的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按照我乡的初步规划,全乡41个村分为8大示范片区,第一期开发4个,即白燕碑片区,石日白片区,尧司侯片区,金公益水片区。第二期开发4个,虎良栲仁片区,方陈小片区,大谷金片区,金双稠小片区。我们将把项目相对集中向示范片区投入,从水电路等几个方面改善基础农业条件,提高生产能力,从而形成设施较为系统,功能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区域。再通过示范片带动周边发展,实现全乡农业增收。
3.推进产业振兴和科技提升,增强产业支撑和科技引领能力。
我们将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和科技和提升。一是加快特色效益产业规模基地建 设。明年将建成两个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尧司侯片区和金公益水片区),500万株特色食用菌种植基地(白燕碑片区),100亩观赏葡萄园(柴山水库),200亩紫心薯种植加工基地(小荆),2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二是加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我乡农产品加工处于初级阶段,仅有一家规模米厂,一家红薯加工厂,很多农产品未经加工直接外流,没有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明年我乡将加大引导,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如大米加工,淀粉深加工,蔬菜精包装,中药材深加工等产业,形成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链。三是要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预计明年示范增加推广优质稻5000亩以上。四是利用循环经济,对养殖业粪便通过沼气池等无害化方式处理,一方面可以提供生活能源,一方面能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建立养殖——生活——种植的循环经济圈。五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引入研发—生产—销售—培训—指导—回收的新经营模式,大力开展农村专业大户带头人教育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基层农技干部培训。
4.推进监管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质量安全基础体系建设。我乡将强化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大力推广新型生物农药技术,降低普通农药的施用量,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度。我乡打的是“绿色牌”,对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要求的种植大户,乡级将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力争明年新登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0个以上。
5.推进村务财务管理,强化村级服务功能。针对当前出现的村级财务、村委换届等突出问题,我们将切实加强监督指导,提高村级服务水平、服务意识。一是依法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监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实行分片包干、突出重点的工 作机制,重点开展村级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土地征用补偿经费以及群众信访反映强烈村的专项审计。二是依法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认真推进“三资”管理工作,及时解决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加强“三资”管理,促进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和党风廉政建设,有效地保障村民群众和村集体的合法利益。三是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引导力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堵疏结合,对规划区内土地流转进行综合治理,对产业连片区域进行引导指导。
响塘的农业要发展,要靠项目作支撑。我们坚信区划调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市区两级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响塘农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我乡六万农民也将期待分享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的美好成果。
雨湖区响塘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第四篇:和硕县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和硕县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和硕县人民政府(2008年1月16日)
尊敬的马成副州长及自治州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检查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和硕县人民政府向检查组领导一行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就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抓好当前的农业农村生产情况
我县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果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07年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27.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9元,比上年增加510元。其中: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3420.5元,比上年增加449.7元,增长15.13%,林业人均纯收入达到82.5元年,比上年增加2.6元,增长3.25%,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96.5元,比上年增加21.61元,增长3.2%,渔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4.03元,比上年减少0.19元,下降1.37%,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203元,比上年减少1.4元,下降0.69%,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590元,比上年减少3.6元,下降0.61%,外出劳务人均纯收入达到283.06元,比上年增加41.12元,增长17%。完成粮食收购任务731万公斤,完成计划的132%。
(一)抓好备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2008年全县计划总播农作物面积38.37万亩,其中,经济作物35.92万亩,粮食作物2.45万亩。农用物资调运储备充足。预计全年需化肥1.2万吨,目前已备7590吨(其中:二铵2850吨、尿素4710吨、微肥30吨);农药需求量为22吨,已备15吨;农膜需求量1000吨左右,现已备650吨;良种需求量为1200吨,已备410吨(其中:小麦10吨、玉米20吨、棉花380吨),待春节后,农用物资将全部调运到位,可满足市场供应。
受去年干旱影响,为确保2008年春灌用水,今年我县,针对全县总播面积制订了严格的用水计划,一是独立河流灌区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供水计划进行水量调度和配臵,实行总量控制,以水定地,定额供水。北干渠灌区按照巴州水管处下达的限额用水指标,严格进行水量配臵。二是水利部门同各乡镇场密切配合做好各渠首、渠道的维修养护等工作,加强渠道巡查力度,保证各级渠道的供水率。同时,加大对各河流的检查力度,打击违法取水行为,严查无证架泵取水、乱开渠口行为,规范取水秩序,对新开荒土地不予供水。三是机井灌区不予供应地表水,机井灌区积极进行机井配套维护,开井率达到100%,充分发挥机井在抗旱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抗旱服务队的职能作用,做好抗旱设施的维护及供应工作,深入田间地头,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及抗旱等服务工作。四是加强农作物中耕工作,增加土壤的保墒性。大力推广使用抗旱节水的新技术、新设备。五是气象部门及时做好人工增雪、增雨等准备工作,按照人工增雪、增雨预案,抓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实施人工增雪、增雨,以增加水库水量、河道来水量,缓解旱情。
为配合今年春耕,我县加大了对农机整修、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及早派农机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农机具维修服务工作,共检修维护农机具2087台架,其中,大中轮式拖拉机具101台,小型拖拉机具735台,其它农机具1251台。开展科技之冬农机具检修维护培训6次1780人,组织驾驶员新训1期166人,其中大中轮式115人,小型33人,增驾18人。
全面落实小麦生产责任制,确保粮食库存储备充足。2007年,自治州下达我县的小麦播种面积为2.2万亩,我县实际完成1.7万亩。今年,根据自治州落实小麦生产责任制工作会议精神,我县计划任务为2.2万亩,目前,分解落实2.45万亩(其中水稻2300亩),具体为,乌什塔拉乡7800亩,曲惠乡5200亩,塔哈其乡5000亩,苏哈特乡2300亩,新塔热乡3000亩,特吾里克镇600亩,那音克乡600亩。受去年棉花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今年,我县小麦播种面积任务完成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县人民政府将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计划任务的完成。
2007年,全县共收购入库粮食731万公斤(其中,小麦725万公斤,大米6万公斤)。收购夏粮456万公斤,下半年从北疆收购小麦269万公斤,大米6万公斤。库存粮食545万公斤,其中,小麦539万公斤,(县级储备粮200万公斤,自治区级地方储备粮200万公斤,商品周转粮130万公斤),大米6万公斤。私营(个体)面粉加工厂库存粮食145万公斤。
(二)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州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07年,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责任书,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强化责任,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落实好“五强制、两强化”措施,使免疫真正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形成防、检、驱、治一体化服务,彻底消除免疫空白点和免疫死角,实现全面免疫的目标。全年各类应免易感牲畜数量22.2万头/只,已免口蹄疫疫苗40余万头/次,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1.9万头、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59.5万羽只。免疫率达到100%。按照自治区、州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1月7日召开了冬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下发了文件,认真学习传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冬春季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行了领导分片包干,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到边普查、边免疫,并认真填写免疫档案,做到一户一证一档,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督查组,对全县各乡(镇)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从1月8日禽流感防疫以来,共购进疫苗11.5万毫升双价苗,库存6万毫升单价苗等。深入基层督察2次,到目前为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2218 户、9.2万余只,免疫进度75%,计划于1月20日前完成。同时启动314国道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消毒站,派出6名监督员与交警协作,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检查,对过往车辆及牲畜进行依法检疫消毒,把好巴州疫病源头,为我县冬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不断加快特色林果业种植步伐,实现红色产业开门红。
和硕山前平原地带的气候经过多方面的研究、论证及几年的实践,适宜种植葡萄已成定论,高品质的葡萄,可产出中高档葡萄酒,而且葡萄的收益高于棉花,是农民稳定增收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我县农副产品加工的一条产业链。全县今年落实造林面积2740亩,落实造林地块2740亩。其中,葡萄2500亩,占到91.24%。今年计划需各类苗木85万株,其中,需葡萄苗80万株,目前我县育各类苗木(可出圃苗木)共计872.5万株,其中:造林绿化苗299.9万株,经济林苗木572.6万株(葡萄苗400万株)。采取切实措施,把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为适时开展防治提供依据。严格检疫执法,杜绝重大疫情发生。
(四)狠抓草原、森林防火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消防工作。
全面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有效地预防了重、特大火灾,尤其是草原、森林防火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等的消防工作。针对大风天气、冬季防火期和“五·一”、“十·一”、“三节两会”等重要节假日积极开展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及消防专项检查,对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在深化专项整治、落实防范措施、整改火灾隐患等方面,加大对草原、森林防火及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用火监测和治理力度,提高防扑火能力。不断强化野外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确保了全县的消防安全。
(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2008年抗旱休耕计划。
截至目前,我县完成新修防渗渠道34.605公里, 完成任务的115 %;新增高标准节水面积4.0万亩,完成任务的1333%;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 完成任务的110%;平整土地4.1万亩, 完成任务的103%;新建灌区配套建筑物354座,完成任务的101%;标准沟畦灌面积13.6万亩,完成任务的101%;维修灌排渠道235公里,完成任务的11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032万公顷,完成任务的107%;水产品产量134吨,完成任务的103%;新打抗旱机电井44眼,配套机电井44眼,机电井维修改造210眼。全年共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292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4.2万元,占总投资的25.8%;县财政投入资金295万元,占总投资的10.1%;农牧民筹资1088.3万元,占总投资的37.2%;水费返还12万元,占水费收入的5%;引进社会资金775万元,占总投资的26.5%。
从目前情况看,我县在八一水库和抗旱机井的配合下,尽量不出现休耕情况。
(六)科技之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情况。
1、科技之冬开展情况。根据自治州 “科技之冬”活动的安排意见,我县按照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的要求,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市场所需、农民所求、专业技术单位及科技人员所能、党政所为”的原则,及早动手制定方案,统一安排部署实施第十八届“科技之冬”活动,并且有计划步骤、有组织措施、有实效特色地开展农牧区科普培训活动,确保了培训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个环节责任到人,目前,各项工作工作进展有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1期,培训乡镇农牧民群众3533人次。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层层动员,认真开展“科技之冬”活动
一是及时调整了县乡两级“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充实了人员,明确了责任。同时,制定了《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八届“科技之冬”活动的实施意见》,对全县的科技之冬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明确了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及措施;二是县乡两级及时召开“科技之冬”活动动员大会,对第十八届“科技之冬”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三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四是实行了跟班记录考核管理机制,做到培训工作有计划、有落实。
(2)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分步抓好培训服务
一是根据产业化发展和结构调整,结合各乡发展实际需要,突出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设臵林果业、畜牧业和农业综合、高标准节水四个专题系列讲座,编排整合15个专业内容,活跃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采取讲座、现场示范讲解相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由理论到现场,有学有看,增强了培训效果;二是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作用,与协会活动相结合,使协会会员边学习培训、边掌握信息;三是组织好教师队伍,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更新科技培训教材;四是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一校两室(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村级图书阅览室和电教播放室)作用,认真组织抓好乡、村两级培训和电教培训。
(3)分阶段、高标准开展培训
和硕县第十八届“科技之冬”培训第一期集中培训时间从2007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培训期间邀请了自治区、州农业、水利、畜牧方面专家11名授课。共计培训15期,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员达1496人次,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期下乡培训从2007年12月12日至2008年1月17日,由县水利、林业、农业、畜牧等单位技术下乡培训,目前,培训活动进展顺利,各类培训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
2007年12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分管农业领导会同农业、科技等部门专程赶赴农八师148团就聘请科技之冬专家及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为我县今后科技之冬活动的长期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进一步加大了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培训氛围
一是通过县广播电视进行宣传报道,大力营造浓厚的科普活动氛围;二是组织开展了全县大规模的“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并编排了 “科技四下乡”文艺节目宣传培训活动;三是各成员单位通过悬挂横幅,设咨询服务台,电教播放点,发放宣传资料,展出科技类展板等多种形式,展示各类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
2、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关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工作部署,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扶持政策,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就业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农村并重,“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此,我县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采取了具体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乡村人口20665人,劳动力1123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8320人,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418人,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698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80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转移1759人,其中: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第一产业474人,第二产业421人,第三产业864人,外出创劳务收入584.95万元,外出人均创收283.06元,比去年增加41.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89.8元,完成了全县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994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688人,引导性培训1306人),完成计划任务2000人的150%,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636人,培训合格取证率达97%,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补贴金额达40.92万元。
一、今后主要目标任务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粮食生产上,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激励农民种粮,力争完成自治州下达的2.2万亩小麦种植任务,确保粮食安全和供需平衡;在棉花生产上,坚持改良品种、提高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将棉花面积退下来。同时,将抓住番茄、辣椒收购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把辣椒、番茄等特色作物面积扩上去;在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上,坚持把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结合起来,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大力推广“一圈、一池、一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今年,县财政将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加快构筑现代农业新格局;在畜牧业生产上,要继续加强牲畜品种改良和草场建设,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推动畜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在林果生产上,按照“减白增红”的要求,突出抓好葡萄、欧洲李的发展。今年,县财政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葡萄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大力推广栽植管理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逐步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尽快形成林果产业集群优势,使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继续抓好高标准节水工作。对高标准节水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继续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农民实施高标准节水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高标准节水面积完成6万亩以上。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增收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多渠道、多途径增加收入,努力实现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力争完成转移富余劳动力1800人,实现劳务收入695万元的目标。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和建议
调研文章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和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改革更给我们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农业、农村工作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矛盾;二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矛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
一是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农副产品价格政策、干部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有的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土地续包,让“耕者有其田”,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但以后30年人口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涉及到土地使用权流转,如何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如何发挥善经营、懂技术、有经营资本的土地经营者的作用,让土地产生出巨大的开发潜力,这就亟待出台土地流转的具体政策。目前,农副产品价格存在的诸多问题。总体上是价格偏低、高投入、低收入,甚至增产不增收,农、副业收入只占农村经济收入的10%~30%,影响了农民种田积极性。粮食收购普遍存在压级压价、种子价格不稳,如今年稻谷种子又增为2.5元一公斤,比往年偏高;仔猪、肥猪价格呈撬撬板状,且一直偏低;蚕茧经营公司中间环节增加了费用。使厂家、茧农两不愿,且比县外价格高,质量低。如今年春茧收购价为每公斤12元,烘干后交给厂家为48元,比外地每公斤高10余元;农民反
映农用物资质量差、价格高,虽是统销物资,仍有区域差别和质量差别。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够。村、社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不高,且青黄不接;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抓得不够,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所具备的经营、科技才能相差甚远。
二是“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力度不够,科技推广难,实际推广面少。科技推广过程中,传播到农户手中已走了样,致使有的农户未学到家而造成损失,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充分利用好有线广播、闭路电视、报刊、图书资料等传播媒介。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有线广播许多乡镇处于瘫痪;闭路电视网络尚未形成,报刊科普版幅不大,图书资料未起到服务作用。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突出特色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基地建设还没形成规模,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够好,还没完全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名牌产品,现有的蔬菜基地,土地面积规模大,但品种单调,特色菜不多,经营粗放,辅助设施不配套,生产和销售脱节,营销渠道不畅,没有产生最佳效益;柑桔基地也品种老化。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差距较大,现状堪忧,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极端天气就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水利设施老化,病害工程多,抗灾能力弱;二是机器设备陈旧老化,基础设施条件差;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四是农业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稳定,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困难多,阻力大,力度弱,有些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已出现“断线、人散”的瘫痪状况;五是
农资供应渠道比较混乱,储备量少,品种不全,资源短缺,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五是涉农部门为农服务宗旨观念不强,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有碍农民利益。为农业生产服务不够,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特别是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太少,有关资金迟迟不到位,使计划的“两高一优”农业项目落实得太少,有关涉农部门对强化农业的宏观管理和农技推广服务不够好,在抓重点、带一般,搞试验示范上,与农民共同探索农业的新路子尚有差距。这些矛盾的出现和存在,及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重视。为此我有如下建议:
一、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全面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从思想上、认识上为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设一支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有文化、懂技术、能带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切实改变在农村工作中,一般号召多,结合实际具体指导少,下基层、走马观花多,解决实际问题少等不良倾向,并对乡镇进行有重点的考核,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抓好单一的种养结构向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生
产要素高效配置转变,分散独立的小生产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原料型农业向发展深加工的农业转变,粗放型向集约,特别是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充分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是解决农产品进入市场难,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农业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在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定产业要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山则山、宜水则水,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气候等特点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以种养殖业为主,以种养业带动加工业和其它各业的发展;丘陵地区应充分利用山资源,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以林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既扩大绿化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带动草食性牲畜养殖业的发展;矿产丰富的地区,应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运输业和大农业的发展;自然景现、人文景观占优势的地区应以旅游开发为主,综合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决不能脱离实际,见别人上什么项目好自己也跟着上什么项目而造成损失。
2、基地建设要统一规划,科学论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不能盲目上马,要立足优势,高起点、上规模、上档次、突出特色。切忌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导致基地建得多而产业品种雷同的也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要注意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名、优、特、新、稀产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改良品种和栽培技术,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和附加值。
4、不能只抓发展、不抓服务。要加强社会化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政府要尽快建立信息服务中心,要有专门从事研究市场动态、收集科技、市场信息的人员,及时向农民发布、传递科技、市场信息,要加快农村有线广播的恢复和有线电视、通讯电话的发展,保证信息畅通。同时,在报刊发行中要多向农民推荐传递科技。市场信息的报刊杂志。保证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及早调整经营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减少经济损失。
5、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产品市场的建设和新产品的营销,努力实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要尽快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相应的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继续探索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路子,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上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体系和运行机制。
6、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抓经济收入的同时,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无粮不稳”,增粮、增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的前提下,突出林、牧、副、渔、加工等各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转
化和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是与农科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协作,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到农村落户。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把农校作为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基地,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土专家”。四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村,采取“赶科技大集”,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指导等形式宣传,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同时切实落实农技人员承包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责任制,促使农技人员把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进一步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向专业大户、科技“明星”倾斜,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培植一户,带动一片,发展一片,发挥影响全县的示范效应,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五、要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生产,发展经济,决不能以行政命令定项,定指标而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新村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政府要大力宣传,着力引导、科学规划。规划要多尊重农民意愿、习惯,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要以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来发展。
六、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要突出重点,保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不能撒“面面药”,这里投一点,那里投一点,结果收益不大。在做好各种用于农业投入费税收、管、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给予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增强农业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