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园幼儿园“十二五”规划(确定稿)

时间:2019-05-12 17: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半山园幼儿园“十二五”规划(确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半山园幼儿园“十二五”规划(确定稿)》。

第一篇:半山园幼儿园“十二五”规划(确定稿)

半山幼儿园“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园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支持下,通过全体员工近几年来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园赢得了较好社会声誉和集体荣誉,2007年我园获得了南京市市级示范园和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的光荣称号,同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玄武区教育局投入了近600多万元改善了我园办学条件。新建扩建园舍占地面积为4528平方米,建筑面积3775平方米。我园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向玄武区教育局申请借款20万为幼儿园添置了空调、消毒柜、洗衣机、开水器、大型运动器械、幼儿桌椅以及厨房各种用具,在多方面努力之下,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设备给幼儿提供了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为满足幼儿各方面的需要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园通过师德建设、学历教育、园本培训、骨干培养、教科研实践等措施,使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师大专学历达标率达100%;22名正式教职工中小学高级教师15人,区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入围骨干教师4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党员5人,预备党员1人,逐步形成一支学历较高、骨干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

3、教研教改进一步深入:“十一五”期间,我园深入开展省、市级课题《以鼓文化为特色的幼儿园实践活动研究》与《幼儿园鼓趣活动的实践研究》的申报、立项,使我园的教科研又上了一层台阶,我们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吸收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形成新的教育能力的过程,促进了特色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全园上下在参与“幼儿园鼓趣活动实践研究”的课题中,先后成立了家长、教师、幼儿鼓队,编制了一整套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鼓操,编写了幼儿园鼓趣课程,从而使办园特色得到了彰显。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环境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园认真执行各类教育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指标,以法制园、以德立园是我园办园的根本。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制度为准则,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师德教育,提高教工的思想素质和是非观念,提升教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由于有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了幼儿园管理非常稳定运行,同时在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中,提高了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形成了高度凝聚的领导班子,为我们加快“十二五”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幼儿园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主要是公用经费的拨还不够幼儿园的办公开支,新园舍需要添 1

置许多新玩具和课桌椅,另外原有的部分教学设备明显落后,更谈不上与时俱进。二是师资队伍亟待完善。目前我园在职教师12人,而幼儿园是按11个班级建造,因此教师数量严重缺乏,并且教师年龄偏中年化,从而阻碍着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队伍培养有待加大力度。虽然园内有3位区级学科带头人,但是面上缺少普及,另外保育队伍还有待稳定,由于我园目前保育员都是临时工,流动性太大而影响着保育的质量。

三、“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与总目标:

(一)办园指导思想: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幼儿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探索创新型组织管理方法,实现创新型、人性化、智能化的管理;引入“全人教育”理念,以儿童为主,把握他们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感受”,进而“感动”他们,深入自身当中内化他们的心灵。全人教育是一种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合理依托社区、家庭教育资源,探索社区、家庭与幼儿园整合的教育模式,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探究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营造和谐乐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总目标:

一、全人教育就是一种自我发展教育,着重人生的过程,如何懂得经营自己,追求不断的自我开展与成长,体现生命最大的价值与意义,活出快乐积极的人生。

二、全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为主的教育,每个成员(包括家庭成员、幼儿、教师、同伴)均应参与活动中,从中学得生存能力,培养责任感,学会踏实的照顾家人、同伴及周边的人群,使彼此的互动更融合,并懂得如何找到生活的情趣,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品味人生,体验美丽新世界。

三、全人教育就是一种现代公民教育,先喜欢自己的乡土,先付出关心,再改善周遭环境,珍惜,先喜欢自己的乡土,先付出关心,再改善周遭环境,珍惜人与环境的相处更踏实,以发挥生命的光辉。

四、全人教育就是一种终身学习教育,实时学习,处处可学习,让学习成为生活的常态。

(三)阶段目标:

目标一:培养勤劳的人。凡事唯有勤劳以赴才能求得良好成就。在勤劳的服务精神下,才能体会朴素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亲切、踏实与服务人群的态度。

目标二:培养善思的人。启发、带动大脑的均衡发展,若想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大脑全面的受到激励与启迪,强调艺术、文学等具有启发性的活动,用轻松、整体、和谐的方

式来培养儿童的兴趣。

目标三:培养有能力的人。强化儿童解决问题,适应各种状况的能力。运用多元化活动与问题引导来激发幼儿,以取代单一且固定的活动模式。多鼓励幼儿参与探索性、艺术性、表现性的活动,启发他们的创意潜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和措施:

(一)重点工作:

1、管理工作:以制度责任为引领,创新规范管理,树立良好形象,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1)明确幼儿园发展目标,落实目标分层管理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优化人员素质,科学地进行人员定岗定编,实施“岗位优化”和“竞争机制”,坚持科学考核制度。(让以法治园、以德立园成为幼儿园的灵魂)。

(2)创新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在管理活动中,园领导坚持做到学习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引领在前、服务在前。积极转变角色,成为广大教职工从事工作和学习研究的服务者、支持者、合作者、引领者、倾听者、赞赏者和激励者。让每个教职工都感到自己就是幼儿园的主人,认识到促进幼儿园发展人人有责,质量好坏我有责任。有意见敢提,有想法敢讲,有创意敢大胆实践,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民主决策与管理。(让幼儿园管理从监督控制走向民主和平等)。

(3)在民主决策与管理活动中,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教职员工,充分调动和发挥她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才,崇尚自主创新。(让全园教职工从被动守旧走向自主和创新)。

(4)充分发挥党、政、工会等组织的作用,提倡现代女性新文化,拒绝“三个女人一台戏”的庸俗,让幼儿园集体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搭建各种平台,广开言路,让个体智慧尽情释放,群体智慧得到碰撞,团队智慧能够共享。(让人与人之间相对封闭走向互助合作与分享)。

2、保教工作:以精细管理为抓手,深化教研开展,注重保教结合,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

(1)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关爱成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品性。

(2)树立安全健康的意识,不断优化幼儿园的环境,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3)树立保教并重的意识,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

(4)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省优质幼儿园的辐射作用。

3、队伍建设:以品德教育为抓手,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师德形象,促进队伍专业化发展。

(1)抓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有效园本培训机制。

(2)抓教师实践能力,树个人教育特色的形成。

(3)抓理想信念教育,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4、教育科研:以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课题研究,完善课程构建,形成园所的特色文化。

(1)有效落实教研工作,深入开展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

(2)挖掘资源,不断的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

(3)专家引领,不断的提升幼儿园的课程价值。

(4)家园互动,共同分享幼儿园课程的魅力。

5、家园合作:以优质服务为抓手,加强家园互动,探讨共育模式,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

(1)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探讨家教科研活动模式。

(2)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探讨家园共育活动模式。

(3)丰富家园共进的内容,探讨家园网络活动模式。

(二)措施:

1、组织保障:

确立以园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幼儿园“十二五”规划管理工作网络:园长-分管领导-工会组长-各年级教研组长,充分发挥党、政、工会以及骨干的作用,并全面落实保证幼儿园“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建立奖惩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考核结果与聘用、评优、晋级、奖惩等工作相挂钩。

3、经费保障:

多渠道的筹措教育经费,利用政府与社会资助,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4、检查评估: 定期评价、反馈、调整,每学期开展一次规划工作落实汇报活动,对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予以表彰。对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工作的教师,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5、资源保障:

以开放的心态,善于采取多渠道,多方位的措施,挖掘和整合社区中各方面的资源,增强宣传的的力度,以推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半山园酒店质检方案

半山园酒店质检方案

为加强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提高酒店整体的竞争力。为保证服务质量的检查工作能够行之有效,整改工作能够主动和积极落实完成,特制定酒店质量检查规定如下:

一、酒店质量检查组织网络:

酒店质量检查小组(简称质检小组)由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成,负责酒店各部门服务质量及工作质量的检查、监督,并提出整改意见,进行跟进考核。(一)领导小组:组 长:总经理(林铁峰)副组长:总经理助理(朱科)组 员:财务总监(耿婷)、总经理助理(朱科)、总经理助理(张权)、质检培训部经理()、大堂经理(张义雪)(二)工作小组:组 长:总经理助理(朱科)副组长:质检培训部经理()、大堂经理(张义雪)组 员:行政总厨(曾卓丰)、工程部经理(邬工)、房务部经理(邓方亮)、人事部助理(李艳)、人事主管(张艳丽)、中餐厅经理(文明)、西餐厅经理()、大堂副理()、二、酒店质量检查项目范围:

1、总体要求(包括管理制度与规范的执行情况、员工素养)

2、前厅(包括总机、预定、入住登记、行李服务、叫醒服务、结账、商务中心及前厅的维护修保养与卫生清洁)

3、客房(包括整理客房服务、开夜床服务、洗衣服务、微型酒吧服务、客房维护修保养与清洁卫生)

4、餐饮(包括自助餐早餐服务、正餐服务、大堂吧服务、送餐服务、餐饮区域维护修保养与清洁卫生)

5、公共、后台区域(包括周围环境、楼梯走廊电梯厅维护保养、公共卫生间、后台区域)

6、其他服务项目(包括会议宴会服务、更衣室)

三、酒店质量检查运行模式:(一)酒店质检小组工作原则:

1、参加质检工作的人员在熟知《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释义》前提下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并参照《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释义》及酒店其它制度《员工手册》,客观的展开质检工作,服从酒店领导及质检小组的工作安排。

2、质检中如果出现有疑问的事件或无法判定的内容,要如实的记录在质检情况表上,并提出个人看法。

3、在质检过程中,即时记录酒店领导的工作指示。(二)酒店质检工作的运作方式:

1、每周一次定期检查,参加人员由质检工作小组组长确定,并出具周质检报告(附件1);每两月一次检查,由质检工作小组组长通知安全部、工程部负责人或部门指定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参加,进行对酒店安全设施设备与维护保养进行全面性检查,并指定由被检部门人员做好现场记录并出具质检报告(附件3),届时由质检工作小组汇总核对;每季度一次抽查,邀请酒店质检领导小组成员或外请业内人士、旅游局专家会同酒店质检工作小组一起对酒店进行抽查,并出具专业报告(附件

2、附件4)。

2、质检时部门应派服务人员在现场会同质检工作小组接受检查。

3、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质检工作小组组长应指定人员及被检部门陪同人员做好详细记录,便于被检部门调查问题责任原因。

4、质检小组将检查结果汇总后,将出现的问题填写好“质检报告”(附件1)发至各部门。

5、各部门经理在“质检报告”上填写纠正措施及纠正时间,并签 字确认后“质检报告”反馈到质检小组。

6、质检小组依据“质检报告”上的整改计划和结果进行复查,并将 结果反馈到质检领导小组审阅。

7、如部门未及时反馈结果或不予整改、处理、重复出现同一问题,质检工作小组将提请酒店在行政例会上进行通报,并要视情况对所在部门负责人进行相应的经济考核。

8、质检中如有争议的问题,上报由酒店质检领导小组协调处理,视情况决定是否处罚。

(三)酒店质检渠道:

A、直接检查; B、值班记录; C、其他人或部门反馈; D、客人投诉; E、宾客意见表等。(四)2011年质量检查每月主题一览:

一月:公共区域月。以酒店公共区域卫生为主,以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客房的维护保养与清洁、餐饮服务质量、餐饮区域维护保养与清洁、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二月:员工素养月。以酒店员工仪容仪表得体,着装统一,体现岗位特色;工服整洁、熨烫平整,鞋袜整洁一致;佩戴名牌,着装效果为主,以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客房服务质量、客房的维护保养与清洁、餐饮服务质量、餐饮区域维护保养与清洁、会议宴会服务及公共后台区域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三月:客房质量月。以客房服务质量、客房的维护保养与清洁为主,以员工仪容仪表得体,着装统一、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餐饮服务质量、餐饮区域维护保养与清洁、会议宴会服务及公共后台区域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四月:食品质量月。以餐饮服务质量、餐饮区域维护保养为主,以员工仪容仪表得体,着装统一、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会议宴会服务及公共后台区域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五月:维护保养月。以安全设施设备与维护保养为主,以地理位置、围环境、建筑结构及功能布局、公共系统、前厅、客房、餐饮、安全设施、员工设施、特色类别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六月:操作技能培训月。以餐饮服务技能标准为主,以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客房服务质量、客房的维护保养与清洁、会议宴会服务及公共后台区域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七月:制度管理月。以部门制度规范为主,以员工仪容仪表得体,着装统一、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客房服务质量、客房的维护保养与清洁、饮服务质量、餐饮区域维护保养与清洁、会议宴会服务及公共后台区域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八月:节能减排月。以酒店营业场所及办公区域节能为主,以员工仪容仪表得体,着装统一、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会议宴会服务及公共后台区域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九月:服务程序月。以客房服务标准程序为主,以安全设施设备与维护保养、地理位置、围环境、建筑结构及功能布局、公共系统、前厅、餐饮、安全设施、员工设施、特色类别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十月:应知应会月。以酒店应知应会为主,以员工仪容仪表得体,着装统一,体现岗位特色;工服整洁、熨烫平整,鞋袜整洁一致;佩戴名牌,着装效果、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客房服务质量、客房的维护保养与清洁、餐饮服务质量、餐饮区域维护保养与清洁、会议宴会服务及公共后台区域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十一月:模拟访查月。以饭店营运质量为主,以酒店员工仪容仪表得体,着装统一,体现岗位特色;工服整洁、熨烫平整,鞋袜整洁一致;佩戴名牌,着装效果为主,以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客房服务质量、客房的维护保养与清洁、餐饮服务质量、餐饮区域维护保养与清洁、会议宴会服务及公共后台区域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十二月:质检台账月。以查阅各部门台账为主,以餐饮服务技能标准、前厅服务质量、前厅的维护保养与清洁、客房服务质量、客房的维护保养与清洁、会议宴会服务及公共后台区域为辅助进行逐一检查并汇总。

★在每月主题月检查的基础上,根据《旅游饭店运营质量评价表 》及《旅游饭店设施设备评分表》,上报酒店质检领导小组审阅的 同时,及时做好次月主题月的计划工作汇报。

(五)酒店质检路线设计

线路一:从客梯→2206总统套房→20楼泓逸轩行政廊→2012行政单间→17楼抽一间套房→10楼抽一间单间→10楼层消毒间→821残疾人用房→客梯→5F亚餐→康乐健身设施→康乐的服务吧台→棋牌室(查1个包厢→美容美发→植思丽→4F休闲服务台检查2个包厢→客梯→3F厨房→3F宴会厅→3FVIP888→商务中心→小会议室→客梯→2F包间(12号)→2F厨房→2F御泓轩零点厅→卡萨布莱卡歌厅对面的消防通道→夹层→总仓库→培训教室,员工阅览室→员工食堂→制服房→女员工更衣室→回二楼员工楼梯至二楼客梯→1楼残疾人卫生间→行李寄存处→总台→贵重物品寄存处→商场→1F自助餐→西厨房→大堂吧→客梯→地下室→洗衣房→工程维修部办公室→客梯回一楼大堂→保安部监控室→打卡室→男员工更衣室。

线路二:大堂吧→总台→贵重物品寄存处→商场→西餐厅→西厨房→行李寄存处→1F残疾人卫生间→客梯→12号包间→2F厨房间→2F零点厅→卡萨布莱卡歌厅对面的消防通道→总仓库→培训教室,员工阅览室→员工食堂→制服房→女员工更衣室→回二楼员工楼梯至二楼客梯→客梯→3F宴会厅→888包间→商务中心→小会议室→观光梯→4F休闲→客梯→5F亚餐→康体中心→康乐的服务吧台→棋牌室→美容美发→植思丽→客房

附件4:

饭店运营质量评分总表 页码 总体要求

178 178 小计 实际得分

得分率:(实际得分)/该项总分*100%= 前 厅 管理制度 员工素养

优 42 18 60

良 中 差

14 76 3

项 目

标准得分

实际得分

优 良 中 差

178 总机 12 179 预定 15 179 入住登记 179 *行李服务 15 179 礼宾、问询服务 12 179 *叫醒服务 6 179 结账 179 前厅维护保养与清洁卫生 27

小计

实际得分

得分率:(实际得分)/该项总分*100%=

客 房

优 180 客房服务质量 12 180 *开夜床服务 18 180 *洗衣服务 12 181 *微型酒吧 181 客房维护保养与清洁卫生 72 小计

实际得分

得分率:(实际得分)/该项总分*100%=

餐 饮

优 182 自助餐服务 24 182 正餐服务 182 *酒吧服务(大堂吧、茶吧)33 183 餐饮区域维护保养与清洁卫生 30 小计 117 实际得分

得分率:(实际得分)/该项总分*100%=

其他服务项目

优 183 *会议、宴会服务 27 184 *健身房 15 184 *游泳池 18 184 *更衣室 12 184 *商务中心、商店、休闲娱乐项目 12 小计 84 实际得分

得分率:(实际得分)/该项总分*100%=

公共、后台区域

优 185 周围环境 9

4 0 5 0 5 0 10 5 0 8 4 0 4 2 0 6 3 0 18 9 0

良 中 差4 0 12 6 0 8 4 0 8 4 0 48 24 0

良 中 差8 0 20 10 011 010 0

良 中 差9 0 10 5 0 12 6 0 8 4 0 8 4 0

良 中 差3 0 185 185 185

实际得分 楼梯、走廊、电梯厅 公共卫生间 后台区域 小计 24 45 102

600 8 0 16 8 0 30 15 0

得分率:(实际得分)/该项总分*100%= 总分

质检组签字及日期: 领导小组签字及日期:

第三篇:【2013年修订】东坪镇青山园完小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坪镇青山园完小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青山园完小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校“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总蓝图,是《安化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规划》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幼儿教育。

我校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加大对幼儿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配备,保证我区域内幼儿都能入园,力争入园率达100%。

二、普九工作。

巩固普九成果,以“两项评估”工作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确保我区域内入学率、巩固率达100%。

三、师资队伍。

1、健全教师学习制度,敦促教师的得到专业发展。全体教师必须这五年内学率达专科,计算机等级达高级,普通话等级为二乙,全部完成第三轮继续教育。

2、通过争取支教师和特岗教师使教师队伍逐步走向年轻化、专业化。

3、加大师资培训资金的投入,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证。学校为提高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必,将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一部分作为奖励积极学习的老师。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和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专业培训,确保我校教师五年内达360学分。提供教师学习的空间与平台,为教师创设可发展机遇。学校将提供教师学习的空间,让教师有时间学习;学校将教师走出去,学习外地的教学、管理经验,为教师提供可学习的平台。

四、资源整合。

1、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资源为教学服务,提高育人效率,每位教师应树立良好的科学教育观,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人人会使用电脑,个个会制作课件。

2、加大仪器的配置、使用工作,必须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增添一部分现代性的教学设备和装置:学生电脑、投影设备、校园电视台等,可投资金50万元。

五、校园安全

根据上级对我校的安全督查提出的相关整改建议和我校还潜在的安全隐患,体准备对教学楼第二楼后窗进行安装,对教学楼第一楼走道加铁护栏,对幼教楼楼梯空隙加防护网。为搞好上述安全整改特制订方案如下。

1、校车更换。

2、设置整改。

1)校门重建。

2)柴房重建。

3)教学楼第二楼后窗进行安装不锈钢防防护窗,小窗高1.9m,宽1m,8个共15.2㎡,大窗高1.9m,宽1.45m,共11.02㎡,总共27㎡,每平方米70元,共需1900元。

4)教学楼第一楼走道加钢筋护栏,长92m,高1米,共计92㎡。每平方米80元,约8000元。

5)幼教楼护栏空隙过大,加防护钢丝网,每块长3.5米,宽0.5米,1.75㎡,共计7㎡,每平方米70元,约500元。

6)原来文化走廊已倾斜须重建。

3、设施添置

校园监控系统。

五、文化建设。

6、校园外景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外的空坪建一个校园园林供教师休闲。校园外景建设。溪边栽种樟树两排,行距和株距分别为2米,中间插种小山竹三株。垃圾小坳栽种杂树(到山上种苗)。公路外边栽紫徽花和插木菊花,交叉插栽。公路里边建花坛,栽种花草。在旁溪处建一个小亭、石林、石桌椅、一个艺术标志等。争取在五年内使校区处景成为园林式。在到校园的公路外面建起长约50米具有艺术水准的文化长廊。

2校园内景建设。将幼教楼处花坛中的松柏和茶树移种一部分,铁树不动。将校门里边处花坛中的杨木改栽成四季青。将浴室处花坛也插上四季青,操场最西处的小花池插四季青。

3、在教师住宿楼的空坪前建一个既能停摩托车,又能休闲,还能做文化走廊的复合设施。

4、在现有的小文化窗的下面与支脚同斜度的一个金属板面的欢迎牌,板面为蓝色,字为黄色金属字,字为:“青山园完小欢迎您!”

六、校舍整改

1、加大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创合格学校为契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消除学校所有危点,尽可能的情况下,将教学楼、学生浴室进行重建,可投入资金100万余元。

2、校舍、学生住宿楼及西头楼房外墙装饰的墙裙全部镶绿色瓷砖。

3、对教师住宿楼、科教楼的外墙进行重新粉刷。

4、对电脑室已坏的地板更换和天壁的重粉。

5、对食堂进行重新装修布局。

七、设备添置。

1、锅炉添置一台。

2、投影仪7台。

3、热水设备一套。

4、电铃数控机一套。

5、电子广告设备一套。

青山园完小

2011年1月

第四篇:苍南十二五规划

“互看互学”活动苍南县汇报材料 2010年10月29日

苍南位于长三角和海西区的交汇点,是浙江第一人口大县和资源大县,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后发优势非常明显的县份,是“大温州”南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苍南县现辖36个乡镇、875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27万,陆域面积1261平方公里,内海及领海面积3783平方公里。今年以来,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1-9月份,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1亿元,财政总收入18.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预计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241亿元,基本实现既定目标,为“十二五”跨越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市委的要求,围绕苍南崛起跨越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拓空间促提升,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坚定不移抓统筹促协调,坚定不移保民生促稳定,力促经济和社会转型,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全力构建温州南部的经济中心和浙南闽东北区际贸易中心,努力打造浙南闽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十二五期间,争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总投资率58.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到十二五末,预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5亿元以上、投资额280亿以上(十二五期间投资总额达到1000亿)、财政总收入40亿以上,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长,人民生活进入小康。

二、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重点工作是抓好“一带两镇三线”:一带就是主攻一条沿海产业带。我们将突出江南海涂围垦和大渔湾围垦两大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华润电厂、苍南核电、沿海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重点打造沿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使之真正成为苍南发展的后劲所在和希望所在。两镇就是突出灵溪政治中心和龙港经济中心建设。我们将发挥灵溪能商宜居的比较优势和龙港良好的区位优势,把灵溪和龙港分别打造成浙南闽北地区宜商宜居城市和鳌江流域中心城市。三线就是紧抓龙金大道传统产业提升线、78省道高效生态农业线和104国道市场物流商贸线。龙金大道沿线将依托传统产业和竞争较强的比较优势,构筑龙金大道传统产业提升线,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良好、镇村和谐”的江南水乡。78 省道沿线将依托沿线乡镇的农业生态优势,构筑78省道高效生态农业线,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104国道沿线将依托苍南市场建设的优势,大力推进沿104国道的市场群建设,构筑沿104国道商贸物流发展线,打造浙南的“义乌”。

三、具体措施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下一步我们将具体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一)注重投资拉动。抓投资就是抓发展,苍南要持续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大投资,以大投资拉动大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计划以“双十工程”为主要抓手,安排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总投资率为58.3%,年均增长达20%(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135亿,投资率达50%,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是82亿,投资率34%)。其中“双十工程”十二五期间投资691亿元,明年投资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是抓好以下三项。一是抓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是强力推进江南海涂和大渔湾两大围垦工程、华润电厂和苍南核电等重大能源项目、“五纵七横”等重点交通设施、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水和横阳支江堤防加固等重大水利设施、巴曹中心渔港和霞关一级渔港等重大渔港设施建设。其中江南海涂围垦将采取边

围垦边吹填边规划边招商的方法,加快建设进度,年内争取达到三个工作目标,即实现堵口合龙、2.4万亩“农转用”获批和第一期3600亩吹填造地开工。大渔湾围垦计划年内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二是抓工业性投入。⑴抓好117个用地面积超5000亩、总投资逾110亿元的在建工业项目和27个用地面积超1000亩、总投资逾45亿元的已对接即将落地工业项目的开竣工建设。⑵抓好80项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用地面积达4000亩已经过准入审查还未落实用地储备项目转化落地工作。三是抓房地产投资。根据地块的成熟程度和市场需求程度,“十二五”期间,我县的房地产投资总额争取达到300亿元。重点开发灵溪、龙港两个大镇的新区,适当开发其它乡镇成熟区域,基本实现苍南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

为有效的扩大投资,我们将重点推进招商选资工作。重点要抓好项目前期和项目库建设,要精心包装项目去引资。实行内外苍南人互动,发挥在外苍南人的优势,鼓励引导在外苍南人回乡投资创业。特别要利用苍南的台北小镇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平台,大力引进与我们有地缘优势的台资企业,使得十二五期间投资项目的储备、落地、建设、投产的滚动开发机制得到有效执行。

(二)注重城乡统筹。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主线,加快城乡融合,加速推动城郊向城市跨越、农民向市民转变。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要发挥主体功能规划在整个规划中的总控作用,实现县域总规、土地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三规合一”,进一步提高县乡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灵溪要实现东扩、南拓,重点抓好新区的规划落实,县城新区面积25.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9.6平方公里,全力打造浙南闽北宜商宜居城市。我们计划把龙港的规划与江南围垦区的规划合二为一,规划面积为60平方公里(新增40多平方公里,其中围垦区近30平方公里),龙港镇实行东西互动(东边城市化,西边工业化),江南围垦区实行南北呼应(南面工业化,北面城市化)。十二五期间,规划区内计划投资300亿元,先拉开15平方公里龙港新区和15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框架,通过十年建设,促进龙港农民城向鳌江流域现代化新城的历史性大跨越。二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灵溪、龙港的新区建设,逐步推进全县城镇的老城改造工作,打造公共交通一体化工程,完善城镇道路网和水电气等公用服务设施,促进饭店、宾馆、商场等第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短缺难题。重点要推进灵溪至龙港海城公路建设,实现灵溪、龙港同城发展,做到两城重大公共设施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统筹农村发展。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做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主线,以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以“两个中心城市、七个中心镇、一百个中心村”为载体,通过旧村改造、旧城改造和村庄整治,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农房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设,构建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发展。同时,还要适时启动乡镇撤扩并工作,加大金乡、钱库、宜山、桥墩、马站、矾山、赤溪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城市生活。

(三)注重生态建设。现代不现代,关键看生态。抓生态就是抓执政为民,生态建设事关可持续发展,事关人们的幸福安康,是一件为民谋利的千秋大业。一是加强保护。重点保护好海岸线、78省道沿线和桥墩、莒溪、藻溪等生态乡镇,保护好苍南的“水缸”,同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使保护生态的乡镇不吃亏。二是加强管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项目进入,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河道疏浚整治力度,抓好电镀、卤制品、造纸、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和“十小”行业治理,坚决遏制褪色和废旧塑料洗涤两大污染,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三是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大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和“两城示范、十镇联创”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实现“清洁家园”向“美丽乡村”迈进。四要加强城乡绿化工作。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运动,加快森林进城步伐,实现绿满苍南目标。

(四)注重产业转型。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以集聚、集群、集约为重点,力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一带两镇三线”总体发展布局,抓好灵溪苍南工业园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在龙港西面,整合提升龙港现有的几大工业园区,形成一个5平方公里龙港西部产业集聚区;在江南海涂围垦区南面,依托巴曹的港口和电厂优势,打造对接海西和后世博经济区,重点发展海洋渔业、生物医药产业、临港加工贸易等临港工业,形成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这三大区块将是苍南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充分利用现有块状产业和苍南13张“国字号”产业基地,坚持抓大育小并重,着力形成各类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在传统产业提升上,紧抓龙金大道的印刷、包装、礼品、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势及龙港、宜山、钱库、金乡等地典型的块状经济优势,借助“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等国字号招牌的辐射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在新兴产业培育上,依托我县的港口资源优势,加强临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的新兴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依托104国道的市场建设优势,加快传统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和新兴市场的建立,进一步完善物流体系,加快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发挥78省道农业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海参养殖等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来料加工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充分利用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这一国字号招牌,引进台湾先进的产业和技术,促进我县的产业转型发展。三是推进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百项重点技术改造和百项重点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改造、装备更新、设计创新、创意发展为主要内容,积极研发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从低端盈利模式向高端盈利模式转变。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加强人才引进,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形成招才引才、识才用才、人尽其才的良性用人机制。

(五)注重民生事业。按照抓民生、促和谐、求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推动全县第三轮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完成龙港高级中学迁建,提高城乡教育公平程度。二是健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抓好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县人民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及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实现医疗机构配置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促进文化体育发展繁荣。完成县文博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大厦建设,大力建设乡村文化健身场所。四是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险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五是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认真打好计生翻身仗。六是确保一方平安。深入开展“创安护鼎”行动,加强社会治安治理,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恶性犯罪,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秩序。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强化沟通,注重协调,化解积案,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切实维护公共安全,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六)注重工作保障。当前,苍南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突出的有三大难题(对上破解项目审批的难、对中破解部门办事难、对下破解政策处理难)。为破解对上的项目审批的难,我们打算抽调攻关人员,加强跑上的力度,同时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多争取上级的支持,特别要发挥在外苍南人神通广大、联系广泛的人脉优势。破解部门办事难,大力推广“马上就办”的服务理念,做到定下来的事雷厉风行、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破解政策处理难,强化镇村干部政策处理的职责,完善考核办法,加大奖惩力度,把政策处理与干部的绩效、使用

挂钩,调动干部在政策处理中的积极性。具体工作中做以下三点:一破除体制障碍。重点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落实龙港镇“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各项举措,同步推进金乡镇、马站镇县级强镇扩权工作,使程序更少、速度更快,切实以高效率推进快发展。二加强要素保障。重点要加强土地、资金和人才三大要素保障。土地保障主要是抓好海涂围垦工程和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增加土地储备资源。资金保障主要是创新融资方式,发挥苍南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积极利用银行融资,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即让”的原则,吸引民资和台资进入苍南的项目。同时今后几年,我们要保证每年2500亩以上土地出让,为今后发展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撑。三要整治建设环境。我们将以推进建设环境大整治行动为主要载体,严厉打击地霸、村霸、行霸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强揽工程、强行搬运、强阻施工等行为,全面净化建设环境,推动项目落地,促进投资增长。

附件一

苍南县“十二五”十大建设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和规模 “十二五”投资(亿元)2011年投资(亿元)竣工时间(年)1 海涂围垦

造地工程 江南海涂(4.4万亩)和大渔湾(2.4万亩)围垦工程、吹填及软基处理工程 61.8 3.2 2015 交通道路

建设工程 建设沈海高速公路苍南段(70亿元)和南金公路苍南段(17.8亿元),建成灵溪至海城公路(9亿元)等 109.3 7.5 2015 县城新区

推进工程 规划面积25.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9.6平方公里,重点推进核心区“两江一湖”景观绿化带、“两馆一院一堂”、火车站前广场开发等公建项目及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50 5.9 2015 龙港新区

建设工程 拉开龙港新区框架(15平方公里,包括临港新城北区),重点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56 4.9 2015 工业园区

配套工程 苍南工业园区(6.7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基地(15平方公里,包括启动区、民营科技城)、龙港城西工业园(约5平方公里)及龙金大道传统产业提升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20 2.5 2015 商贸物流

提升工程 建设汽车贸易城(102亩)、家电市场(120亩)、海鲜城和大卖场(55亩),扩建浙闽水产城(120亩)、农贸综合市场(40亩),建设龙港物流基地(500亩)、浙闽边贸物流中心商务楼、顺达物流仓储中心及码头工程(填海150亩)、百一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工程(50亩)等 34.6 8.8 2014 能源基地

打造工程 苍南发电厂、风电场,建成500KV输变电等16座及线路工程。争取实施苍南核电工程 167.3 13.1 2015 水利港口

设施工程 霞关一级渔港二期、巴曹中心渔港等7个渔港及巴曹商港、霞关对台贸易港口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县标准海塘加固、横阳支江堤防加固、夏桥水闸、朱家站水闸等防洪除险工程建设 22.3 2.4 2015 旅游休闲

综合体工程 开发渔寮(含雾城)旅游度假、炎亭海口度假村、“世界矾都”矿山公园建设,赤溪凤凰湾旅游、完善提升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20.3 3.1 2015 10 “海西”桥头堡打造工程 打造台北小镇、台湾农民创业园、阿里山农庄等对接“海西”平台建设,重点实施区域内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18.6 1.4 2015

合 计

560.2 52.8

附件二

苍南县“十二五”十大民生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和规模 “十二五” 投资(亿元)2011年投资

(亿元)公共教育 优先工程 迁建龙港高级中学(186.6亩)、县民族中学(86.4亩)、县机关幼儿园(25亩)以及新建灵溪和龙港新区学校6所。改造38所中小学危房校舍。7.97 1.42 2 医疗卫生 惠民工程 迁建县一医(150亩)、县三医(63亩),建设乡镇卫生院17所和村卫生室(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227家。6.30 1.18 3 城乡交通 便民工程 加快全县客货运输站场体系建设,新建苍南汽车北站(42亩)、龙港客运中心(68亩),2015年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60%,实现城乡“路、站、运”一体化发展。4.31 2.15 4 文体设施 建设工程 建设县体育中心(建筑面积2.75万㎡)、龙港体育馆(建筑面积3万㎡),新建县文博馆、浙南书城、龙港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1万㎡)。加快广电中心建设(建筑面积1.5万㎡),实现全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5.17 1.70 5 社会保障 安民工程 新增日供水能力3万吨,增加覆盖15万人口饮水安全。新建灵溪中心养老院和龙港养老康复中心(建筑面积各5万㎡)。全县100%社区、村达到 “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实现社保全覆盖。推进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4.20 4.85 6平安创建 基础工程 迁建县法院和检察院,新建县信访大楼、公安局技术和指挥中心大楼,基层派出所用房建设项目3个、安装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前端监控设备300台。3 0.56 7 生态文明 创建工程 深化“清洁家园”活动、启动“美丽乡村”行动,实施“五沿”绿化工程,建设灵溪、龙港和巴曹三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新建县第二垃圾发电厂,龙港新美洲垃圾场生态改造工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2.35 3.07 8 城乡住房 保障工程 改造老城(建筑面积60万㎡),农村危旧房改造5万户,建设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廉房、“两限房”等(建筑面积145万㎡)。44.15 10.6 低收入奔 小康工程 实现基本消除13.9万低收入农户的总体目标,每年重点在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培育效益农业示范村10个、来料加工专业村5个。加大下山异地脱贫力度,每年实现搬迁下山移民0.4万人。10.25 2.05 便民服务 建设工程 新建县级和龙港镇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大楼、县人民大会堂,建设城镇公园广场4座(占地面积58公顷),空白乡镇邮政普遍服务设施6个。2.79 0.84

合计

130.49 28.42

第五篇:湘乡市“十二五”规划

湘乡市“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 录

第一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强市

一、着力打造工业发展战略平台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第三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大交通网络

二、倾力打造滨河型中等城市

三、加快市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四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

二、打造区域商贸中心

三、着力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

第六章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打造宜居湘乡

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二、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三、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五、开展长株潭“后花园”创建活动

第七章 加快实施科教人才兴市战略,建设创新型湘乡

一、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

二、建设教育强市培植创新潜力

三、开发人才资源激发创新活力 第八章 加快民生改善,共创和谐湘乡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五、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六、统筹做好人口工作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九章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一、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二、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第十章 建立有效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经济政策

三、强化项目支撑

四、搞好监测评估

湘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本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打造魅力龙城、共创和谐湘乡”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兴市”战略,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成功战胜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市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中部地区百强和湖南省十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7.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5.4亿元,年均增长13.3%(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规划目标1.3个百分点,比“十五”平均增速快2.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00元。财政总收入由3.45亿元增加到8.52亿元,年均增长19.8%,高于规划目标1.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年均增长32.7%,高于规划目标14.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6.2%,高于规划目标4.2个百分点。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31.2:30.3:38.5调整为26.8:42.3:30.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加强,粮食总产过60万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养殖进入全国调出大县前五位。油茶生产列为全国示范县。农业规模化、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工业通过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对接央企、做大园区,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总产值由76亿元增加到227.6亿元,年均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72家增加到177家。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城镇化水平由29%提高到35%。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下降2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COD分别削减20.4% 和22.25%。

3、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五年共改造农村公路2300公里,705个行政村实现通水泥路,新建农村客运站场15个,改造危桥25座,灰虞线、湘韶线、易湘线、209省道、320国道城区改线等5条干线公路,长韶娄、益娄衡等2条高速公路以及城区、潭市、水府等3条高速公路连接线,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全面铺开,火车站改扩建加快推进,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提升了区位优势。新建和增容变电站11座,完成156个村的农网改造,完成“户户通电”工程,新增沼气等新能源用户2万户。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147座、大山塘6800多口,兴修各类渠道84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解决11.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城市扩容提质大力推进。市区建成面积由11.8平方公里增加到18平方公里,建成2公里滨河风光带,全面推进了东山新城开发,进一步完善了工贸新区,启动了城北片区建设。对城市道路交通、公园景观、小街小巷、环卫等设施进行了大幅提质改造。高品质打造了一批住宅小区。着力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实施五矿湖铁烟气回收和余热发电、湘碱、湘氟等节能减排重大技改项目,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重大环保设施,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成功创建湖南省文明城市。毛田、龙洞实现乡改镇,棋梓、虞唐、月山、潭市、壶天等重点镇及其他乡镇建设全面推进。

4、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两型”改革试验全面跟进。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市全境列入试验区范围(其中城区、东郊、龙洞、育塅336.2平方公里列入核心区),定位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工业基地、休闲旅游城市。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改革以及“一带四区”(涟水河生态和谐型循环经济带,工业园示范区、大东山示范区、水府示范区、老工业改造示范区)先行先试等各项工作全面开展。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实施,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市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成功列为湖南省外贸出口基地、首批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和国家外派劳务基地,中国五矿、中国建材、燕京集团、南车集团、四川久大、香港新太阳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纷纷入驻我市,五年共引进内资81.6亿元,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6亿美元,分别为“十五”期间的4.8倍和2.4倍。

5、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175元增加到 17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06元增加到6882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2.6%。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46.9亿元增加到9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2平方米。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工作显著加强,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五项社会保险扩面20.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2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制度全面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上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新建廉租住房4.2万平方米。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五年共获批国省科技项目48项,申请专利1000余件,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1家,列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市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千名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达到88.34%,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加快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五年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9所,新建、改建校舍26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4万平方米。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和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中医院、二医院晋升二级甲等医院,新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二医院门诊和住院大楼,改造18所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跻身全国优质服务先进行列,“十一五”末全市总人口93.2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保障等事业不断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进展。平安创建深入持久开展,和谐局面大步巩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高。

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五年的实践表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注重在把握形势中抢抓机遇,在破解难题中加快发展;必须始终突出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工业强市、开放兴市”战略不动摇;必须始终突出项目推进的抓手不放松,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必须始终坚持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注重打基础,加快交通建设、城镇建设、园区建设、旅游建设、农村建设,狠抓软环境建设,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始终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增强市委的号召力、政府的执行力、五大家的协同力、干部的支撑力、群众的创造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上下联动、加快发展的合力。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市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温和回升,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全球产业分工继续深化,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蓬勃兴起,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加快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长期向好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战略性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都将加快战略性调整,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我市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契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规模加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深入实施,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城际轨道为先导的综合交通网络将覆盖“3+5”城市群,为我市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对接融入大都市区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全市已积累多年投入和发展能量,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软硬环境极大改善,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主要挑战。在前进道路上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外部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发展环境仍然十分复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未来较长时间仍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上升阶段。区域竞争加剧,围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先进县市更是一日千里,我们越来越面临慢进也是退的危机。从自身看,现阶段我市经济总量小,发展仍不充分,人均GDP、人均财政实力、人均居民收入、人均投资都偏低;经济结构不优,工业经济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大企业引领、大项目集聚、大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高,三产业发展较慢,占GDP比重不大,旅游刚刚起步;经济内生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体制机制仍然不活;社会发展仍不够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求学就医、住房、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自身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推进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牢牢把握这“两个坚定不移”,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市正处于后发追赶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全市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发展不够的基本市情,始终把握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牢牢抓住推动发展的根本任务,以发展统揽全局,以发展解决问题,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转变才能加快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长株潭城市群重要工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兴市”战略,主攻工业和旅游业“两翼”,推进“三新”,建设“两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着力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工业强市,打造魅力龙城,共创和谐湘乡。

2、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推进加速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发展,用更大的目标来促进加快发展,用更新的理念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在全省争先进位、加速崛起。

——坚持开放创新,推进转型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动与长株潭融合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环节,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民生优先,推进和谐发展。把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放到重要位置,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完善社会管理,推动和谐湘乡建设。

3、战略定位

——区域发展定位:长株潭城市群辐射湘中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枢纽,湖南最具活力的“两型”示范县市。

——产业发展定位:在主攻“两翼”的基础上,努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的“后花园”,长株潭城市群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长株潭西部重要商贸物流中心。

——城镇建设定位:主城区为具有中等城市规模的滨河型宜居山水洲城。全市域构建以新型城镇化为接点的城乡一体化体系。

4、战略导向

——突出工业做大做强。把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作为推进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首要战略举措。进一步夯实园区基础设施,增强园区要素保障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大、带动性强的重点企业,以大园区促大发展;加快老工业基地提质改造,创造新优势;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中小企业,促进工业快速发展。——突出城镇转型提质。把城镇建设作为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做大城市、完善功能、美化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促进加速向滨河型中等城市转变;加快小城镇发展,打造中心镇,辐射带动一般镇和广大农村地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突出大文化大旅游。把大文化大旅游建设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价值,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文化力促经济力,加快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突出大开放大合作。把深化开放合作作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主导动力和强大“引擎”。主动融入长株潭,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加快基础设施对接融合,加大产业承接力度,以大开放大融合大合作推动大发展。

5、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五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构建社会事业“六大服务体系”(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体系、宽领域的创业服务体系、全方位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强有力的治安保障服务体系)、进军全省县域综合实力七强的总体目标,努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协调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城市品位高、体制机制活、人文气息浓、生态环境美的新湘乡。

——县域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2.6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10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20%;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预期为16.2:51.8:32;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滨河型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0平方公里,到2015年达到28平方公里以上;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城镇化水平达到45%。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2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COD削减10%,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家要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多种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进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对内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到2015年分别达到31887元和13251元。

——社会事业更加繁荣。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意识全面确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才事业有较大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强市 工业强市是“十二五”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湘乡发展的首选战略和基本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突出主要平台建设,突出培育壮大一大批企业,形成支柱产业,必须坚持招商引资与产业扶持并重,坚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十二五”期间要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着力培育百亿企业和百亿产业,推动工业的大发展。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5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15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8%;实现工业税收12亿元;五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

一、着力打造工业发展战略平台

1、加快建设红仑产业区。充分发挥主体园区的作用,努力把红仑产业区建设为县域经济增长极、新兴产业集聚地、宜工宜商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到2015年,工业产值达到280亿元,税收达到6亿元,占到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使之成为推动经济转型、领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是拉开园区框架,园区规划面积由7.3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园区开发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以上,基本构建起南区、北区两大板块,南区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产业;北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机械装备、新型材料产业。二是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和园区城市化水平,完善园区水、热、电、道路、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配套建设技术开发、检验检测认证、高档写字楼、标准厂房、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和学校、医院、商贸网点等生活性服务平台。三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产业引领、项目支撑、特色打造、集群发展”的思路,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构建分工合理、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带动能力强的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四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机制,建立社区化管理的园区管理运行体制,建立“两型”发展考核体系。

2、加快建设特色专业园区。加快建设五矿产业园。依托五矿湖铁、有色氟化学、湘碱三大核心企业,规划和建设五矿产业园,着力做大铁合金、氟化工、盐化工产业链,形成冶金、化工精深加工基地,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突出抓好绿化、排污、给排水管网等建设,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建设棋梓生态水泥城。以韶峰南方为龙头,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加快建设皮革产业区。加大清洁化制革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着力改造提升做大皮革产业,拉长皮革深加工产业链。全力争取五矿产业园、棋梓生态水泥城、皮革产业区整体列为国家或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显现循环经济效应,让老工业区焕发新的生机。加快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强化工业小区与主体园区、特色专业园区的协作配套,从总体上提升园区经济的竞争力。在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乡镇规划建立工业小区。

3、全力培育支柱龙头企业。全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跻身行业前列,扶持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实现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10家,过1亿元企业100家。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5家。着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家培养,加大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加强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抢抓国家编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的重大机遇,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着力推进建材、冶金、化工、皮革、机械、食品等行业的装备工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和整体升级。

1、建材。巩固提升水泥等传统建材,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把我市建设成为湖南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调整水泥产品结构,培育质量高、效益好、品牌号召力强的优质水泥,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大力发展特种水泥、高标号高强度水泥,全面淘汰落后的立窑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小的低标号、低质量水泥产品。支持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提升整体竞争力。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开发水泥窑灰等水泥生产废弃物和水泥窑尾气中CO2的高值化利用技术,支持韶峰南方、湖南拜尔等建材企业使用氟石膏、粉煤灰、冶炼渣等工业废渣生产建材产品。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高档陶瓷、高档玻璃、环保装饰等新型建材。到2015年,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

2、冶金。以五矿湖铁为龙头,以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做大冶金工业。深化五矿湖铁与中国五矿的战略合作,建成国内铁合金行业的领军企业、铁合金新产品研发推广基地。大力推进冶金行业节能降耗、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开发多元化的铁合金产品,形成齐全配套的铁合金产品体系,加快行业整体升级。到2015年,冶金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3、化学。加强有色氟化学与中国五矿,湘碱与四川久大的战略合作,以壮大规模和提升产品为主线,做大做强氟化工、盐化工,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实施湘碱60万吨联碱及下游产品开发项目,推动湘碱、景湘肥业等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支持有色氟化学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成为国内氟化工的领头羊。到2015年,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4、皮革。加大对皮革规模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全面提高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技术层次和品牌档次,培育产业巨头,大力推广清洁化制革技术,大力发展皮鞋、箱包、手套、皮具、沙发等皮革制品,延伸产业链,把我市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支撑的先进皮革业制造基地。到2015年,皮革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

5、食品。加快发展与我市农副产品地位相对称的食品工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品牌战略,促进我市由农副产品生产大市变成食品工业大市和强市。加大扶持力度,围绕生猪、粮食、蔬菜、油茶、茶叶等产业化,精心打造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转化效益。支持湖南燕京做大做强,提升品牌影响力。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6、机械。紧紧抓住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大发展的机遇,创造条件突破发展机械装备工业。加强与长株潭机械装备企业合作,建立配套关系,重点围绕南车集团发展壮大轨道交通配套等项目,围绕湘潭电机、江南机器、江麓机械等骨干企业,配套发展机械企业,围绕九华汽车城、长沙汽车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零配件等汽车配套产业。发挥“深思”、“王易”、“湘辉”电器电工的品牌优势和除尘器、电动滚筒、农用三轮车等机械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加快机电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着眼现有基础,把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大战略引资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先进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环保装备产业园,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发展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档数控装备、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生产。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地热能利用等。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材料等。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等。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应用软件、互联网经济和移动电子商务、三网融合、物联网、电子元器件等。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环境治理技术装备等。

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坚持以信息化支撑和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1、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的应用。着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改造,以机械、食品、纺织、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制造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产品智能化、营销网络化。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大力发展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带动上下游农户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推进服务业信息化,改造提升服务业,加快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推进金融和保险业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引进和发展物联网等新型双化融合产业。

2、建立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企业数据库和产品数据库,向国内外动态发布产品、供求、投资、技术创新等信息;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信息系统,综合工商、税务、统计、技术监督等部门信息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骨干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城市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应用,推动部门间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整合政务网络资源,构建统一、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强化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功能,推行网上办公、无纸化会议和行政许可在线办理。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社区信息服务和家庭数字化生活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灾害救援指挥、疫情预警预报等各领域的应用,让信息化建设为全民带来实惠。

第三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把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着力实施交通对接、城市提质、城乡统筹三大战略,显著提升区位优势,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全市域构建以新型城镇化为接点的城乡一体化体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大交通网络

以加快与长株潭交通对接、增强与周边县市联系、完善市域南北向联系、推进旅游线路联网为主要任务,完善交通网络,全面融入长株潭及“3+5”城市群交通体系。

1、公路。抓好高速公路、城际干道、干线公路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公路网络,实现高速公路外联各市县、二级公路基本通达各乡镇的目标。一是全力配合建设长韶娄、益娄衡高速公路,促进加速规划和启动宁衡高速、长株潭高速外环建设,到“十二五”末,形成“3纵2横”、6个以上互通的高速公路网。二是全力推进“东进融城”,加快建设湘乡城区—湘潭中心城区城际快速干道,迅速拉近湘乡与城市群的距离。三是加快境内国、省道改造,规划和启动320国道(长丰—新坳)绕城线建设。四是建设响塘—壶天、茶恩寺—虞唐、湘乡—娄底、翻江—棋梓—毛田、金石—白田—育塅、灰汤—虞唐—中沙—曾国藩故居、韶山—湘乡—衡山、韶山—月山—水府旅游区等干线公路。五是建设水府庙大桥,改建东山大桥,规划建设石狮江大桥、高吾大桥、铜钿湾大桥,解决南北跨河交通问题。

2、轨道交通。加快推进沪昆客运专线湘乡段建设,全力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启动湘潭—湘乡—娄底城际轨道项目。

3、站场。加快推进火车站改扩建和红仑汽车站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客运站场建设,适时启动行政村招呼站建设。完善公交线路,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开辟湘乡至湘潭的城市公交车。

4、水运。规划涟水河航道、港口建设。

二、倾力打造滨河型中等城市

把城市作为牵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平台来打造,重点突破城市空间框架,瞄准建设滨河型中等城市目标,深入实施“南拓、北进、东延”空间拓展战略,构建组团式空间框架,奠定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石;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平安城市六张名片,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赢得核心优势。

1、塑造“滨河、活力、宜居”城市新形象。建设滨河型中等城市,就是要放大涟水河、东台山生态优势,融合山、水、洲、城等多种景观要素,立志高远建设城市,推进从小县城发展特征向人口规模在4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转变,塑造“滨河、活力、宜居”城市新形象,建成休闲旅游特色明显、环境优美的湘中名城。突出涟水河滨水景观带的休闲功能,完成涟水河一河两岸景观点建设;依托东山水电站改造,科学论证适当提升涟水河城区段水位,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推进城市增绿,在城市扩容和旧城提质改造中注重加强公园、绿地、广场等建设。加强云门寺、东山学校旧址、文庙、褚公祠等文物古迹保护,抓好曾国藩诗文景观、镇湘楼、滨河南路读书走廊、东山励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工程建设,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质,彰显我市厚重的湘军文化、红色文化底蕴。

2、拉开城市空间框架着力建设五大组团

——城南组团。高标准规划建设东山新城,依托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以“生态、文化、休闲”为目标,合理配置文化、旅游、商业等服务设施和道路、广场、绿地,保持高绿化率,控制开发密度,形成一个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的紧凑地区,建设成为我市政治、文化、教育、体育、商务、会展的中心区,具有滨河特色的城市标志区。加快建设市行政中心、东山励志文化创意产业园、东山学校旧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项目。以滨河南路、易湘线等骨干路网建设为依托,推动东山新城向东拓展。

——城北组团。依托红仑产业区,以发展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工业为主,强化物流和仓储功能,建设成为我市重要的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园区,成为长株潭地区重要的新兴“两型”产业区。加快推进车站南路、车站北路、望春北路及320国道改线建设,提质改造北干渠以内区域,做好产业区与老城区的基础设施衔接。

——城西组团。以五矿产业园建设和工业污染治理、绿化、净化为重点,搞好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老工业改造示范区。

——城东组团。重视涟水河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从保持城市合理容量、空间形态和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出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密度,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居住功能较为突出的新城区。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搞好控制性规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东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推进东郊乡撤乡设办事处,为城市东延发展奠定基础。

——城中组团。进一步疏解老城区的居住和生产功能,加大更新改造力度,进一步强化生活居住、商贸服务等功能,促进居住环境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加快建设各组团之间畅通便捷的交通网。在组团之间结合自然本底建设绿化带,防止城区蔓延式扩张。

3、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构建主城区现代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体系。改善城市路网,接通断头路,加快对外通道建设。推进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将涟水河两岸高标准建成滨河风光带。实施洙津水厂二期扩建,规划城市备用水源。加快城区给排水设施更新改造,推进老工业改造示范区、工业园区和东山新城给排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公厕等设施。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规划建设天然气分输站。建设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大容量公交停车场、专用加气站、专用维修检测场、换乘枢纽,在东山新城、红仑产业区等地规划建设候车亭。

4、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创新现代城市管理手段,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城镇规划管理、国土管理、交通、治安、应急、人口和城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城市管理的网格化、精细化,做到管理全时段、全覆盖。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提早介入城市建设机制。建立以控制性详规为核心的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机制。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合理划分社区,对新建小区及时进行移交。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改革,推行市政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公共事业社会化、市场化管理。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提升城市经营水平。

三、加快市域城镇体系建设

根据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发展实际等因素,分层次、有重点发展小城镇,走特色化城镇发展之路。市域空间布局上形成“主城区—次中心—中心镇—基础镇(乡)—中心村”的五级城镇体系。即,一个主城区;一个次中心:棋梓(棋梓镇、毛田镇、水府旅游区);四个中心镇:月山镇、虞唐镇、潭市镇、壶天镇;十三个基础镇(乡);若干个中心村。编制和管理好小城镇发展规划,突出城镇特色,坚持产业兴镇,鼓励有品质、有特色的城镇发展。以建设“两型”城镇为出发点,合理确定城镇规模,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镇区功能互促互补。力争到2015年,全市小城镇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聚集城镇人口15万人以上,基本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格局。

第四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牢牢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发挥农业大市优势,多渠道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扶持主导产业,打造湘乡农业品牌,争创全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市。

1、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全市农业区域布局,加快构建农业主体功能区。重点打造沿320国道和湘韶线2条现代农业示范带、城郊都市型农业示范圈,注重发挥各地传统比较优势,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十二五”期间,全市要着力扶持壮大粮食、生猪、蔬菜、油茶、休闲农业5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水果、茶叶、桑蚕、药材、食用菌、特色畜禽水产等产业。

——粮食。重点实施好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粮食高产示范工程、高中档优质稻开发工程、超级稻示范工程、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幅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治理耕地抛荒,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2万亩以上,五年新增粮食产量1亿斤,2015年达到65万吨,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争创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生猪。以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实施生猪品改工程、健康规模养殖示范工程,着力抓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建设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态养殖规模小区(村)40个,全市年出栏生猪250万头以上。

——其他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良种高产油茶基地10万亩(其中改造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万亩,改造楠竹基地10万亩。因地制宜发展畜禽水产、水果、茶叶、蚕桑、药材、黄花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旅游和城市发展,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重点打造“张江—茅浒水乡”、湘韶线、环水府庙水库3条休闲农业示范带。

2、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为契机,按照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制定“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农产品加工强市。立足粮食、生猪、皮革、茶叶、竹木、油茶等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农(林)产品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以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订单农业”和农业股份合作,切实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服务社会化水平。到2015年,发展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个,覆盖全市50%以上的农户。

3、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政府对农业的指导方式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大集中投入。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良种良法引进和推广应用,发挥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型农业企业、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质量检测、“三品”认证、品牌创建等工作,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批发交易、金融信贷、信息服务等支撑体系,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帮扶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规划,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水利。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契机,加速推进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扫尾工作,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水闸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力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认真实施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项目,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快山塘、渠道清淤整修,改善水利条件。加强山洪灾害和水土流失防治,全面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

——交通。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并适当提高规划建设标准,完善养护体制,大幅度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十二五”期间把重点放在通组公路硬化以及农村公路断头路建设和危桥(渡改桥)改造等方面,并优先支持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出行难。将未纳入一般干线公路范围的县乡公路规划改造成四级以上公路,通村组公路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部硬化。

——能源。进一步健全城乡统一的供电网络,新建扩建东山、长丰、梅坪、翻江、虞唐等变电站,尽快建成22万伏棋梓变电站。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根据农村用电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提高改造标准,显著增强农村供电可靠性。继续大力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实施绿色能源县项目。“十二五”期间,发展农村户用沼气2.5万户,建设大中型和联户沼气工程100处,发展太阳能热水器2.5万台,35%以上的农户普遍使用清洁经济能源。

——环保。加快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五改一整治”活动,指导农民开展庭院绿化,实行“两区分离”,推进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积极推广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加强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探索建立村收集、乡镇中转、市统一处理的机制,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2、着力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导向,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加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创新新农村办点示范机制,整合资源,集中调度,实行连片示范、整体推进,力争到2015年,重点打造好2—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加强集镇和中心村建设,适当减少行政村数量,优化村庄布局,扩大中心村规模,合理提高中心村建设密度,完善中心村通讯、供电、供水、环卫等设施。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强化农民增收措施,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认真落实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稳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休闲体验、服务城市消费等多方面的作用;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生产经营收入。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减少农民、转移农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城镇化和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加强培训,提高技能,打造劳务品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包括农村贫困家庭“扶贫技能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等在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力争五年内将有就业愿望的外出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全面轮训一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务输出管理网络,建立农民工就业和企业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和就地转移就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在工资、保险、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快健全城乡均等化制度。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优化环境、突出特色”的思路,加快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培育形成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全面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一、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人文、生态优势,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加快建设长株潭休闲旅游城市,创建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努力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强县迈进。到2015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

1、强力推进旅游品牌化,打造旅游支柱产业。全力打造红色文化、湘军文化、佛文化和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构建以大东山旅游区、水府旅游区两个4A级景区为龙头,城区为集散地,“两型”农村为新业态的现代旅游新格局,加快与韶山、南岳景区对接,融入大韶山旅游圈,全力构建湘韶旅游黄金线,探索构建长沙韶山湘乡南岳国际国内长线旅游黄金线,把湘乡打造成为长株潭生态休闲“后花园”、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

大力度开发建设景区景点。以东山学校旧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契机,借势“毛泽东成长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将大东山旅游区建设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景区。加快开发水府旅游区,建成长株潭生态休闲度假服务基地,重点规划和建设湘军水寨、“听泉园”湖南中国画创作院、国际运动休闲中心等项目,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与水环境治理,打造生态湖泊、森林氧吧品牌,努力申报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把云门寺建成国内外知名的佛文化旅游景点,扩建云门寺广场,举办佛文化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佛教盛会。加强对湘军文化的研究、开发,规划好湘军文化旅游景点和线路,建设湘军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打造湘军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掘历史人文资源,对褚公祠等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修复,不断提升其他红色景点品质,加强名人、将领纪念馆规划建设和保护开发。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开发“两型”农村旅游,突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游、生态度假游、农业农村体验游等业态,建设壶天旅游风景区、褒忠山风景区、韶山灌区风景区、茅浒水乡度假村、和源生态旅游度假村、泉湖温泉山庄等核心景点,规划建设东山—东郊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带、湘韶干线红色旅游乡村生态休闲风光带,积极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名镇名村。发展都市休闲游。打造城区“一河两岸两洲”、“十里风光”等城市景观旅游,开辟 “酒吧一条街”、“夜市一条街”,加大城区多样旅游的建设力度。

全面提升旅游综合配套水平。加强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景区路网,搞好绿化亮化。打造餐饮服务品牌,鼓励发展地方特色餐饮,打造特色名菜,发展旅游星级餐馆及星级农家乐。完善旅游住宿服务设施,新建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2家,扶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农家旅馆发展。加大旅游商品开发,依托地方特色开发一批文化艺术类旅游商品和地方土特产类旅游商品,提高湘乡知名度,提升旅游产业价值链。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位,抓好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通讯等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各种旅游标识标牌、服务系统。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旅游市场开发和市场推广活动,办好每年一届的东山励志旅游文化节,加强与韶山、湘潭、长沙、南岳及其他重要旅游城市的营销合作,建立客源共享机制,促进跨地域的旅游市场联合开发与拓展。

2、加快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科学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市人文优势,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加大文物古迹保护开发与旅游产业融合、文化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开发与旅游产业融合、景区文艺节目与旅游产业融合,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着力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湘军文化、历史文化品牌。盘活文化体育资产,以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培育文化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形成集聚人才、策划创作、制作生产、宣传发行、经营销售服务的平台,创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制订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利用民资、外资创办文化产业,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会展、印刷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展演等行业为支柱,全方位发展的优势文化产业业态。

二、打造区域商贸中心

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格局,努力把湘乡打造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立足长株潭、辐射湖南中西部的重要物流节点。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100亿元,培育年交易额过20亿元的大型批发市场5个,过5亿元的现代商贸购物中心3个,2A级以上现代物流企业3家以上。

1、大力发展商贸经济。以专业批发市场、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的建设为重点,构建便捷的消费网络,增强辐射周边县市的能力。改造提升南门市场、东风市场,规划建设城北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上规模和档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对建材市场、五金市场、家电市场、服饰市场、副食品市场进行改造提质,形成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加快发展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商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商场、中型超市、小型便民超市、连锁专卖店、便利店。加快特色商业街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加强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功能。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家电下乡工程”。加大城乡市场建设和整治力度,逐步取缔马路市场,整治市场环境。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等交易平台。着力培育汽车、文化、休闲等消费新热点。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合理布局现代物流通道、园区和重要商品储备基地、县市边贸物流中心,构建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配送中心为基础、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网络体系。重点规划建设神龙丰现代综合物流园、汽车物流中心、百嘉香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华荣机电物流中心、万里行综合物流配送中心二期及五里桥冶金化工物流中心等项目。支持城市配送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鼓励粮食加工企业、肉品加工企业依托现有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部分仓容、烘干设施、分割设备、冷链设备和食品肉品加工转化设备、品检设备。鼓励引导农产品物流企业深入农村市场,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开展订单生产,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组建现代物流集团。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扶持发展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推动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

3、大力发展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商务服务业,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商务服务体系,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项目规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市场调查、工程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建立一批行业协会。加快发展科技、信息等服务业。

4、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升餐饮业服务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富有特色的餐饮品牌,建设一批经营服务理念先进、休闲娱乐设施齐全、乡村田园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提升酒店整体水平,打造高端商务、休闲旅游酒店品牌。大力发展医疗保健、社会化养老、文化教育、家政服务、公用服务、保洁保安等社区服务,努力增加社区就业岗位,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服务功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发展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驾考培训、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汽车金融、停车服务、报废回收等服务业,支持各类汽车服务企业连锁化经营、品牌化管理。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着力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到2015年,力争引进2-3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设立5家小额贷款公司,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5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50亿元。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引进担保公司,鼓励企业组建担保公司。全面推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加快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推动农信社改组农村商业银行。规范发展保险业中介组织,开发保险市场,创新机制,支持发展农业保险,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险能力。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等基金,加快培育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增加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有效缓解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力争创省级、国家级金融安全区。

第六章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打造宜居湘乡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宜居湘乡,建设美好家园。

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涟水河生态和谐型循环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涟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传统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升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皮革产业区循环生态链建设、以沼气能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种养生态链建设等10大工程,着力打造种养—食品—皮革、冶金—化工—建材、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等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积极争取国省循环经济试点,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一批示范企业。到201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节约优先,以节能、节地、节水为重点,促进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

1、节能。进一步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加强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管理,继续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快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工程,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显著提高五矿湖铁、韶峰南方、有色氟化学等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水平。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大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项目,着力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积极推进建筑、交通、商业、民用等领域的节能推广,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使用节煤、节电、节气用具和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到2015年,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

2、节地。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用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强土地收购、整理、储备。合理控制新增用地规模,严格规范项目供地准入机制和建设用地标准,保证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确保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到2015年,亿元GDP建设用地比2010年下降40%。

3、节水。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重点推进高耗水行业废水循环利用和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加快节水设备推广应用和节水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阶梯式水价改革试点,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到2015年,万元GDP取水量累计下降30%。

三、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实施含铬渣土治理、居民应急供水等项目。加强城镇污水、垃圾、扬尘等污染防治,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及东山新区配套管网工程、皮革产业区含铬污泥处置和中水循环利用工程、红仑产业区及棋梓等中心镇污水处理工程;推进泉湖垃圾场处理二期建设,建设棋梓、虞唐、月山、白田等乡镇垃圾场,推广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好城市垃圾中转系统项目;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加快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监管,严格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农村种植、养殖“两清洁”,农药、化肥施用“两减量”,大力推广实施农村沼气、水稻秸秆利用、农村清洁工程、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项目。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到85%以上。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大对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与改造工程,建设水源涵养林10万亩,水土保持林10万亩。巩固生态公益林成果,确保公益林面积不低于70.8万亩。启动石漠化治理、废弃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花岗岩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项目,五年内治理面积20万亩。加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开展石狮江流域、肖家河流域和虞唐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完善保护区标识和警告设施,确保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保障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五、开展长株潭“后花园”创建活动

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长株潭“后花园”创建活动。重点沿涟水河、韶山灌区等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依托沪昆高速、320国道、湘黔铁路、沪昆高速铁路等建设绿色生态通道,依托市区广场、道路、居住小区等建设城市景观林。加强水府旅游区生态建设,扩建韶峰风景名胜区,续建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新建褒忠山省级森林公园和黄公略故居风景名胜区等。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构建起“一心(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带(涟水河水系生态景观带)、多廊道(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生态廊道)、多斑点(城区绿地、农田及丘陵山地等)”的生态网络格局,基本实现城乡生态化的目标,把湘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第七章 加快实施科教人才兴市战略,建设创新型湘乡

全面实施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把科教、人才、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着力优化人才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一、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

以巩固提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建设湖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为动力,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增强科技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服务、促进和支撑作用。

1、强化科技创新保障。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提高到2%以上。改善技术创新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扶持专利申请、维持和产业化,建立专利与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挂钩、专利投资入股等激励机制。到“十二五”末专利年申请量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

2、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坚持走“开放型”科技创新道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科技示范基地与名牌大学、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突破口的富有我市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实施“科技平台建设工程”。创建面向全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扶持创建国家级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氟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皮革工程技术中心、粮油加工技术中心。建立健全包含有“专利信息数据库”、“12396户联网工程”、“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科技项目库”、“科技人才库”的科技信息中心。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导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建设。重点围绕冶金、建材、化工、皮革、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着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强化科技的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扶持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与科普阵地建设,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

二、建设教育强市培植创新潜力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1、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建设与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根据发展需要,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继续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适应城区人口增长,加快城市中心区域学校规划建设,着力解决城市“择校”问题和大班额问题,小学班额控制在45人以下,初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下,基本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有效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困难。“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在东山新区建设2所小学,在红仑产业区建好二中初中校区并建设1所小学。建立健全教师队伍补充增员机制、培训机制和定期交流机制,促进区域内教师按学科均衡交流,鼓励城区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

2、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建设,到2015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完小以上学校都建成合格学校。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力争每个乡镇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85%以上。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在城区建设一所合格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着力打造高中教育品牌。

——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办好湘乡一职,争创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构建以职业教育学校为主体,以农村初职班为基础,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企校合作,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中职免费教育。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增加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三、开发人才资源激发创新活力

着力优化人才结构,抓紧出台和完善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办法,重点对各类拔尖人才和我市紧缺人才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大力实施育才、聚才、用才三大工程,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大市向人才资源强市转变。搭建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尊重人才、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到2015年,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达到6.5万人以上,各类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比例为:党政人才3000人,占4.6%;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000人,占13.8%;专业技术人才23000人,占35.5%;技能人才5000人,占7.7%;农村实用人才25000人,占38.4%。

第八章 加快民生改善,共创和谐湘乡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形成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1、深入实施“创业服务”工程,建设“创业型”城市。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通过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社保补贴、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促进劳动者自谋职业和企业吸纳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信息咨询、风险评估、创业融资、市场拓展、企业孵化等服务。

2、加强就业服务,引导充分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城乡联网,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岗位信息系统,力争5年内建立规范的市、乡、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城区充分就业示范街道的试点示范工作。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开展免费实用技能培训,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培训,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大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力度,确保全市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3、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到2015年,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探索建立有序的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非农转移。根据国家省市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优先解决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问题。大力实施农民工安居工程,开展农民工公寓及廉租房建设试点。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社保体系,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末,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1、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巩固和完善现有社会保险制度,并不断扩大覆盖面。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探索建立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中不稳定就业人员的参保缴费办法。监督民营企业按法律法规要求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险金。把农村人口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

2、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做好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加强低保与扶贫、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的衔接平衡,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大社会救济救助力度,建立灾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流浪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救助机制,健全突发性自然灾害等紧急救助体制机制。

3、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强残疾人、孤儿福利服务。增强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加快发展慈善事业。

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基本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1、加大医疗卫生产品的供给。加强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争取市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扶持特色中医药加快发展;加强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和民营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享受公立医疗机构同等优惠政策,促进有序竞争;加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多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快捷共享。

2、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增加政府投入,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管理,逐步减少公立医院商业化成分;建立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和技术协作机制,形成“小病在乡镇(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3、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逐步在全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提高城乡居民可期望寿命。

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立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在内的多元化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改进廉租住房保障方式,逐步推行以实物配租为主、发放租房补贴为辅的模式。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启动并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建设,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在加快解决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逐步面向外来务工及进城打工人员开展公租房试点。“十二五”期间,新建廉租住房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0万平方米,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124.5万平方米。

五、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级示范性标准,村(社区)文化室普及率达10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和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全覆盖。建设市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乡镇文联组织,形成乡镇文学艺术发展新格局。繁荣文艺创作,打造一批代表湘乡形象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文学艺术精品,培育一批体现较高文化水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名品,不断增强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着力恢复具有传统风格和历史风貌的重点区域,保护修缮文物遗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加强历史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辑,加强对 “湘乡方言”、“虞唐高跷”、“金薮皮影”、“金石大鼓”、“梅桥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民俗的保护开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名录和传承人名录。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东山新城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文化休闲广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六、统筹做好人口工作

1、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扶助、出生缺陷免费干预“两奖两扶一免”五项制度。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推行优生优育,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趋势。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新生儿主要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措施覆盖率提高到50%,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0.25‰,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0‰。

2、促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妇女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妇女参政议政和企事业单位女性从业人员比例。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未成年人成长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社区功能,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建设老年大学、老年公寓等项目。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探索“社区管理社会化”,理顺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建设法治政府。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推动公共安全保障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完善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完善监管机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快安全生产监管装备配备标准化建设。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点做好对旱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预警预报,提升防御能力。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人防设施和工程建设,加快实现防空防灾一体化。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九章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机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破除发展瓶颈,大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1、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把“两型社会”建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先行先试,加速建立和推介“两型”模式和标准,加速建立“两型”创建机制,制订和实施“两型”创建五年行动纲领和计划,到2015年,全市建设一批“两型”乡镇、“两型”村庄(社区)、“两型”机关、“两型”企业,以“一带四区”为重点的“两型”示范县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着力完善有利于发展转型的体制机制。创新资源环境体制机制,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实施排污权交易等制度,争取水府庙开展生态补偿试点,争取国家和省建立涟水河循环经济试点,争取原湖铁周边污染区用地性质变更。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加强产业指导,科学编制全市产业发展引导目录,鼓励发展符合“两型”、“低碳”要求的产业,强化产业发展的选择性与限制性,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创新用地管理机制,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活用地等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利用;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土地管理模式和配套政策,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机制和管理制度,实行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相对分离制度,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协同推进“两型社会”其他改革。

2、推进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事权,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市乡财政分配关系,加速适应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积极探索化解基层政府、教育、卫生等债务问题。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优化升级、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财政性政策措施。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融资战略协作,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多种新型融资方式,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政府投融资改革,抓紧建立规范的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全面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机制,稳步增强融资能力。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加快推行代建制。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等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切实强化政府及各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经济管理方式,把重点放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上来,更多的运用规划指导、政策激励的办法,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和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强化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大力推行网上审批,促进审批提速。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环境特点和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进一步严格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执行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推进公平准入,鼓励投资创业,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全面提升非公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健全服务体系,改善营商环境,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技术、人才、市场开拓等支持,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大力扶优扶强,推进“二次创业”,引导工业企业从一般加工制造领域向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领域转型升级,服务业企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简单加工向精深加工领域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批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民营企业。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二、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1、着力强化战略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强力对接央企、对接长株潭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使招商引资的规模有大突破。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构筑招商平台,实行专业招商、定点招商和委托招商。强化招商引资的产业导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引进对我市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着力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及有助于拉长产业链的项目,特别要重视引进新的产业龙头或整体引进新的产业集群。把招商引资与推进重点工程,引进人才、技术、管理要素,提升产业层次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招商实效。借助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部发展论坛以及湖南、长株潭相关会议平台扩大我市影响,开展旅游文化推介及招商活动。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在突出工业大招商的同时,积极推动商贸、旅游、金融、文化、卫生、环保、物流、交通、能源等领域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

2、大力推进区域合作。积极接受长株潭三市的辐射,盯住行业内经济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努力创造条件,在吸引投资的同时,支持我市企业与之建立协作关系,使我市成为长株潭大企业的重要配套基地。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推动我市产业转型与升级。充分利用我市作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的条件,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多地

3、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发挥湖南省外贸出口基地品牌优势,积极培育和引进外贸经营主体,引导更多的生产企业开展进出口经营。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强化以质取胜方针,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在继续发挥冶金、化工、皮革、箱包等传统产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出口份额,促进出口产品升级;在提高传统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拓宽出口渠道;在着力保持和发展一般贸易出口的同时,大力推进加工贸易出口,加快引进、扶持和壮大一批有规模、有优势的加工贸易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对外投资、承包业务和开展劳务合作,积极打造服务外包品牌、外派劳务品牌。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5540万美元,其中出口达到13680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5%。

第十章 建立有效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围绕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健全责任分明、推进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通过专项规划和计划的系统联动、分解落实,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起高效的规划实施、监测、监督体系,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衔接协调、运行高效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各乡镇办事处和市直部门都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作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公众参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全社会对规划及其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二、完善经济政策

建立公共财政预算与规划和计划相结合的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与规划实施相配套的产业、投资、财政、土地、科技、人才及公共资源配置等政策。参照国家、省、湘潭市有关政策,研究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低碳经济、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三、强化项目支撑

紧紧围绕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开发和组织实施,切实将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建立完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3大类16大领域共计168个重大项目,其中投资超50亿元的项目4个,超20亿元的项目4个,超10亿元的项目7个,超5亿元的项目10个,超1亿元的项目49个,总投资806亿元,其中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对接国家“10+2”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民间投资36条等重大政策,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开发、申报和衔接,争取国家、省及湘潭市在“十二五”重大战略项目布局上给予我市更多支持。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投资向支撑规划实施的关键领域聚集。着力优化项目建设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四、搞好监测评估 吸纳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外资企业的转移投资,把我市建成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充分发挥计划在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将规划目标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计划中,对“十二五”各阶段工作作出明确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分组织实施。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涉及专项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相关专项规划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下载半山园幼儿园“十二五”规划(确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半山园幼儿园“十二五”规划(确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党风廉政建设规划

    党风廉政建设规划 根据《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贯彻“卷烟上水平”战略规划纲要》,为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党风廉政建......

    教研室十二五规划

    心理学教研室“十二五”发展规划 (讨论稿)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建设成就 “十一五”期间,心理学教研室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就。五年来,教研室在课程......

    苏州市十二五规划

    1、规划结构:一个中心、五个副中心、十二个片区、四个发展轴。 2、一个中心:中心城市——苏州都市区:规划以都市区的构想培育苏州中心城市——苏州市区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的......

    解读十二五规划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概括起来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

    十二五规划观后感

    十二五”规划读后感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并审议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

    浅谈十二五规划摘要(模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范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