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建设的平地经验 破
农村建设的平地经验 破“五难”立“五好”2006-03-03 14:29:13 来源: 决策 收藏此页 网友评论 0 条
■温宪元
[案例]
一个党建和民主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落后贫困村———广东省阳东县平地村,自2003年3月以来,以省委书记张德江挂点联系为契机,在经民主选举产生的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大力实施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固本强基”工程,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路子。
平地村的新农村建设经验被外界概括为:破“五难”立“五好”,即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以“一对一”群众制度为保障,建设“三有一好”党员队伍;以“民主议事”为抓手,建设“核心+民心”的好机制;以“集中创业”为途径,探索“三化并举”的好路子;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载体,塑和谐文明好民风。这“五好”有效地破解了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干部难当、党员难管、村“两委”难协调、产业化之路难走、民风难驯等“五大难”问题,极具推广价值。
[做法]
“固本强基”
2003年,广东省委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平地人抓住这一契机,全面加强村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一是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平地村制定出“一公两强”,即有公心、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村干部考核新标准,并把这一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采取竞聘村务工作人员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活力化。结合阳江市委实施的“十百千”优秀后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发挥驻村干部帮扶指导作用,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
二是着力加强领导发展的能力。以市、县、镇党校为主阵地,运用上党课、典型示范、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适时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健全完善班子学习制度,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联营创办农业示范基地、组织干部义务劳动等形式,加强理论指导和实践锻炼,强化干部自身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三是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创新发展党员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种养专业户中发展党员。创新党员学习培训方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引导和学习培训工作。创新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开展党员联系村户活动,“爱民五助”行动,设立村民热线救助电话,接受村民的求助、咨询,开展特困扶助、就业援助、学生资助、社会互助等系列活动。创新党员考评激励模式,实行村民评议党员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三化并举”
平地村凭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省级民营科技园万象工业城座落其中等优势,确立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的战略举措。
一是以万象工业城为发展工业的先锋,盘活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通过“土地出租、厂房出租、场地出租”等方式,吸引各地客商前来投资。目前,工业园开发土地138万平方米,吸引了18家企业落户。同时,出租村集体用地,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随着工业项目的增加,流动人口的积聚,村经济得到兴旺。
二是通过引进外地客商开发、引进龙头企业和异地党员联营合作等多种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发展效益农业。2004年通过引进外地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村民种植经济作物146亩,产值达250万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室,与高校合作建立农业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平地春雷网,通过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市场化。积极寻求农业发展新元素,与企业联营创办示范养猪场,计划开发农业旅游观光景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层次和速度。
三是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村,一方面,搞好各个村民小组的硬底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了一个10万平方米,集办公楼、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星光老人之家、绿化带、路灯、住宅、商铺等配套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平地新村,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核心+民主”机制
针对村民对村务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不参与,思想难统一、工作难展开、活动难组织的实际情况,平地村把民主作为建立新管理机制的灵魂,按照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机制。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班子拟定方案———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创造了“板凳会议”的民主形式,定期举行平地论坛,让村民坐在小板凳上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确保“两委”决策合乎民心。同时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由村党支书定期主持召开两委班子碰头会和联席会议,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另外,还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民情日记等制度;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通过生动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对村务工作热心了,积极了,主动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
新“平地精神”
平地村以构筑和谐新农村为目标,在破解经济难发展的难题的同时,不断促进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是培育新村民,树立新风尚。打造以“求变、求富、求强”为内涵的新“平地精神”,开
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平地人”主题活动,宣扬文明人、文明事,引导规范村民的言行,提高村民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生态意识;组织捐款活动,增强公益意识。
二是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投入200万元兴建平地新小学,建起藏书量1000多册的青年书屋,设立雏鹰助学奖学金,开办成人夜校。发展卫生事业,组织义诊活动,建设社区卫生站,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率已达到52%。加强社会关爱,开展助困和慰问活动,建设星光老人之家。如今的平地村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启示]
回顾平地村近年来建设新农村的生动实践,笔者认为,如下四方面的典型经验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观念先导。“三农”的难点是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而破解之道关键是转变干部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努力做到既要保持发展的热情,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更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既要依靠上级的支持,更要发挥本村的积极性;既要有长远规划,更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筹划新农村建设。
二、规划先行。平地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三年工作方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平地村成为广东省固本强基示范点、农业示范村、园林生态示范村和著名的民营工业村,成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依托县域经济。“兴农之路不在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纽带。平地村实施“三化并举”,正是把握了广东省和阳江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形势,推动发展。平地村在发展中,把筹集的资金主要用来加强公共产品建设。在工农统筹方面,一方面,发展园区工业,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注重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平地村打破一般农村土地资源分散、经营模式分散的状况,采取“集中创业”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达到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较快增长,从而基本解决了没钱办事的问题。
四、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平地村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固本强基中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村民积极参与,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资金、技术和知识等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地村这种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方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
第二篇:台湾农村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几乎所有后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都曾经是二元格局社会,也就是城市先进而农村却远远落后;它们要发展,就必须拉近城乡差别,使得农村和农业摆脱困局。否则,如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势必形成断裂社会,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形成严重的威胁。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国民党败退之际,由于之前日本在台湾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台湾地区也是典型的二元格局社会,农村和农业极其衰败,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陈诚就如此描述:“农业落后造成农村社会内部之不安,极易为外邪所感染”,“不加改善,乱源即由此发生,证诸往事,历历不爽”。半个世纪过去,台湾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改革,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大陆借鉴和学习。
台湾地区农村建设的经验
台湾地区在农村建设方面、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是一个系统的各个方面协调合作的过程,而不是零星的修修补补。笔者认为,台湾地区的农村建设至少有以下这些宝贵经验:
一、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对于台湾地区农村建设甚至对于台湾地区整个社会的经济起飞,都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所以他们尽力地改良农田、采用良种、科学种田,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业得到了发展,就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料,开拓了市场,准备了劳动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如香蕉、凤梨、洋菇、芦笋等等,并进行食品加工和开拓国际市场,当时其产品风靡欧美市场,特别是糖和洋菇等,这样就为台湾地区积累了大量外汇,台湾当局就有钱投放到纺织、化工等工业上,台湾地区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1〕。从这一点来看,台湾地区所走的路更像是“以农促工”而不是“以工促农”。土地改革之重要,正如台湾经济学家们一致指出的:“没有农业的发展,便没有工业的进步;没有土改,则没有农业的发展”。
台湾的土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七五减租”。1949年4月14日陈诚颁布《台湾省私有耕地租用办法》,开始执行“三七五减租”,揭开土改序幕。“三七五减租”规定地主收取地租最高不能超过租地全年正产物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如遇灾荒歉收,农民可以向政府申请,由政府敦促地主减租;如丰收则还是按1948年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来交租。随着技术进步、环境改善,产量肯定要比1948年的高,但是也只是按1948年标准来交租。“三七五减租”让佃农大收其益,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也增多,农村经济有了好转。第二阶段是“公地放领”。日本殖民台湾时曾经占有大量良田,后来被国民党当局接收,约占到当时台湾可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一点六。1948年4月台湾当局即开始做“公地放领”的试验,1951年6月4日颁布《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全面开始了“公地放领”工作。承领者分十年向政府偿还地价,还清后就是土地所有者,地价为放领土地1948年正产物全年收获量的两倍半。第三阶段是全面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1953年5月开始实行,规定地主拥有土地最高之限额,超过限额的地主所占耕地一律由政府征收并转售给农民;地价与“公地放领”是一样的,政府向地主以及农民向政府都是十年还清地价;而且政府向地主付地价时采取百分之七十土地债券,另加百分之三十股票的做法,从而直接迫使部分地主把卖地所得转为工业投入。
土改对于台湾地区农村建设甚至对于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在战后非革命性的土改中,台湾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土地改革运动是一项决定性的扫荡,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台湾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而土改后农民自由度和收益增加,为台湾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要素条件,也打下了台湾所得分配均等的基础”,“农民虽然受到政府价格„剪刀差‟
政策的剥夺,但从无恒产者变为有恒产者,感觉还是要比以前好得多”〔2〕。
二、农民自组织
如果说土改使台湾产生了“小农”,那么是农会、策略联盟等农民自组织又让“小农”变成了“大农”,从而让农民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生存发展。
台湾农会有上百年历史,经历了官治和绅治等不同阶段,但最后发展成为农民自己真正的组织,一切只为农民利益服务的组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民党进行社会改造运动,提到要拓展党的社会基础,当时就向全党提出“在生活上与行动上与民众打成一片,深入民众,深入农村”;当时所颁布的《农民运动指导方案》规定,一切县市乡镇都要成立农会或渔会,但同时明确“发动组织农会渔会时,就先建立党的组织,如党员过少则就先吸收能起领导作用之农民渔民入党”〔3〕。此时的农会具有浓厚的官办党办色彩。但是七十年代台湾当局开始农村复兴时期,在1974年颁布实施的《农会法》中,为了使农会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基层执行单位”,从组织上和动作上都进行了改革,使其从官办党办变成了农办民有,台湾农会成为了“农有、农治和农享的公益社团法人”。“农有”是指农会是农民的职业团体,“农治”则表示由农民自己来管理,而“农享”说的是其经济成果由农村和农民来享受。而实际运行上也是这样的。
台湾农会组织完善、功能齐全。台湾的乡、镇、县、市、省几乎都有自己的农会,其中乡农会是农民组织的基本单位。农会中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聘请农会总干事,总干事是职业经理人,可以是本地人也可以是外地人甚至还可以是外国人;监事会监督总干事工作,总干事执行任务时如损害农会利益也要承担责任;总干事下面设立分工明确的各个部门,如有对农民进行信贷业务的农信部、推广农业技术的技术推广部,还有产品销售部、加工厂、会员福利部等。
九十年代,台湾当局还推动“策略联盟”,规划区域性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它与农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实,台湾的农业“策略联盟”的主体就是农会;台湾乡一级农会一般都有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厂和农产品超市,这往往就是“策略联盟”的组成部分。在遇到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时,农会与“策略联盟”一般会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民利益。
三、劳动力转移
这里所说劳动力转移主要的是说身份的转变,是指台湾阶级结构“循着农民—工人—中小企业主的主轴演进”。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就有农村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到1965年已有约一百万农村青年进入了城市成为打工者。这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由农民向工人的转变。六十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台湾,出口加工业遍布台湾城乡,一些先期流入城市的打工者回家创业,台湾农村地区“客厅即工厂”的农户生产方式成型,全台湾中小制造企业勃兴。这是由城市到农村的回流,由民工到业主的转变。
台湾地区劳动力转移中有两个因素很关键。第一,没有身份的排斥。不像目前大陆那样,农民到了城市也只能从事一些脏、苦、累、险工作,得到的是不平等的待遇,职业是工人了可是身份还是农民,中老年后还得回到农村。台湾地区的情况是这样的:“六十年代,农业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农民、工人和小业主之间的身份转换频率也加快”,“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两大劳动阶级的身份分际越来越模糊不清”,到“八十年代初,在台湾全部劳动力人口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从事农业活动,并且他们之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兼业农民”。第二,职业教育的兴起。职业教育的兴起,使得乡下青年学到更多更好的技术,从而更有可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工作,这也是台湾地区劳动力转移的一大因素。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比例还是六比四,可是到八十年这一比例就变成了三比七。
四、资金扶持
在台湾地区农村建设过程中,台湾当局对农村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台湾农会等农民自组织也在资金扶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方面:一方面,台湾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是免税免费的,这无形中也是一种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国民党到台湾后实行“扶植民营工商业”的新政,官办银行不仅把对民间企业贷款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之一,而且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逐渐超过国营企业。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农村地区兴起中小制造业时期,各中小制造业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
农会方面:台湾地区乡一级农会一般都设有农信部,一个乡的农信部每年的贷款额一般都有数十亿甚至百亿以上。农民在农会贷款,只要以土地作抵押就可以了;如果土地的估价是一百就可以贷到九十;这对于资金不足的农民来说,无疑是种巨大的帮助。此外,台湾农会一般都对农村地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各种福利,这也是资金支持的一种形式,至少可以让农村社会有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其他建设。
应该从台湾农村建设经验中得到哪些启示?
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祖国大陆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各自的情况是不同的,经验是不能完全照抄的;但是我们两岸都是中国人,目前大陆改革开放,向先进外家学习先进经验,为什么就不能向海峡对岸同宗同源的同胞学习些经验呢。我认为,台湾农村建设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一、在土地制度方面进行适当改革,给予农民更多更大权力
台湾农村建设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资本市场的形成,这使得农民可以以土地为抵押向银行或者农会申请贷款,农民可以从土地的征购中、房屋的拆迁中得到更多的补贴。但是在大陆,这方面却存在一些障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现实中不时受到权力的操纵,土地成为了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农民不容易从土地的征购中得到相应的足额的资金补偿,从而成为他们进行行业转换的启动资金。这样在中国大陆形成了不少没有生活保障的失地农民,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为此,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在土地所有制方面进行相应改革,比如党国英就提出应该给予农民土地永佃权。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之际,更加有必要真正赋予农民土地处分权,包括对承包权的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从而促进形成一个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二、组建农会等农民自组织
建设新农村,就应该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很有必要组建扶持农会等农民自组织。分散的农民是无力的,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维护利益、反映问题、宣泄不满、调节矛盾。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社会要稳定需要有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而农会等农民自组织就是农民的民意表达渠道,因为有组织的理性在利益表达上比非组织的理性更有效。此外,台湾的经验还表明,农会还可以有资金信贷、技术推广等服务于农民的作用。
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自由迁移
大陆有成千上万的农村青年在城市打工,但是由于户口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有办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城市中只能成为”二等公民“,而且一旦他们到了中老年还不得不回到农村再从事农业活动。这样,只能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口挤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的现象,而不是像台湾地区那样农民人数越来越少。为此,必须循序渐进地因地制宜地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自由迁移,不断地从土地上减少农民的人数。
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方面,要发展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通过新农民来建设新农村。另一方面,正视大陆还有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这一现实,必须在他们进入城市找工作之前进行相应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五、建立全国性的制度性回馈
所谓制度性回馈,也就是要从资金上扶持农村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转移性支付补偿机制,让农村也分享到现代化的成果。不仅政府要这样做,整个社会都应该这样,让资金真正流入到农村和农业中来。首先,要消除城乡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制度,这是最大的问题。其次,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该提高对农民的贷款力度。再次,制定全国统一的《政府转移支付法》,让支持农村建设的各种资金的流动透明化,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实践证明,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带来社会的大发展、大进步,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和“闯”的精神就不能迈开步子。建设新农村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必须切实地解放思想,而跳出各种条条框框,勇敢地学习借鉴他人的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办法,也是思想解放的一种形式。古人曾说过:“宜于两可莫粗心,事到万难须放胆。”既然我们已不可能回到过去,那就只能迎难而上,此外没有别的选择。
第三篇: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张哥1398537840
5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富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面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印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农村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突出体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上。这些问题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顺应历史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维护和发号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各种矛盾将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液将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当前,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使荣辱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社会所要成员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二深远。
第四篇:农村建设
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10-3-8 21:45:17 点击:2988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大学生村官工程计划"是当前我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一项新举措。本文谈谈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发展历程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自发探索、全面试验阶段、深入实践阶段几个历程。
(一)自发探索阶段
从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是从地方开始。“1992年,珠海市首开全国先河,在大学生中招聘了100名村长助理。这在当时引起不 小的轰动,国内数十家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 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 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二)全面试验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意见》 “规定,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 逐年提高。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 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三)深入实践阶段
当前,一批批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人民
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与《学习与实践》网共同推出“大学生村官手记”“基层教师手记”、“基层医生手记”等系列活动。活动充分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感、所为,总结基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好经验。
中央确定,2009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即中央财政补助名额)为2万名。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除了中央分配的选聘名额,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可结合本地实际,自行选聘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村官’。在选聘工作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甘肃、新疆等14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严格按照中央有关部门下达名额进行选聘。此外,还有部分省区市拟超额选聘。”
据报道,2008年底,浙江省共有大学生村官18504名,占全省村(社区)的50%,到2009年底,浙江省大学生村官将超过23000名,占全省村(社区)的71%左右。山西省今年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共接受18.3万多人报名,竞争9030个“村官”岗位。平均供需比为20∶1。广东省劳动社 保厅厅长张凤岐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汇报》中透露,广东省今明两年广东计划选聘1000名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 理。相应试行高校毕业生创业注册资本“零首期”制度,高校毕业生登记设立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享受注册资本“零首期”政策。下一步要加快 推进3年6万高校毕业生见习计划,组织2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开发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创业。
从更多的报道来,全国各地正在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坚持因势利导,给大学生村官提供各种磨炼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为他们搭建为农服务的平台。
二、大学生当村官的原因分析
刚刚过去不久的六月,成千上万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村官”选聘,一些地方出现了十几名甚至上百名毕业生竞聘一个“村官”岗位的现象。大学生“村官热”,既 反映了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理想植根于现实的沃土,在艰苦环境的磨炼中去拓展人生的境 界,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现实的就业压力
据近两年南京市人才市场提供的数据显示,除了机电等少数行业外,会计、法律和广告等前些年的热门专业市场供求化的比例都在4:1以上。眼下,一些高校的专 业设置依然沿袭计划经济的思路,忽视市场导向,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对路。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上马热门专业,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给 迅速增加而超过实际需求。而这些新设置的专业,由于脱离了原校的传统专业品牌优势,在学生分配上毫无优势可言,使这些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忙开本硕连读,建立研究生基地似乎成了高校升级的一种时髦。但硕士、博士就业能力、就业竞争意识,就业签约率却远不如本科,甚至还不如大专和高职 生。还有一些高校盲目追求规模,而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跟不上,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这些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据报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到国内一些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务萎缩、用工需求减少的情况,这给高校毕 业生就业带来直接影响。2009年世界500强等大型企业进校的招聘宣讲会减少了50%左右,相应的招聘职位也减少了一半。很多企业在2009年都冻结了 招聘计划,特别是金融、房地产和一些消费品行业,冻结招聘的职位要在30%以上。与之相对照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增加。2006年为413 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而2009年更是高达611万人,加上前几年遗留下的约有800多万,是史无前例”。这一“减”一“增”,使2009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优惠政策的作用
从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选聘到农村任职是经过了了实践检验的。是从农村的需要到地方的实践再到中央的决策。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大不生走上了村官的道路。
按照北京市人事局2007年1月25日公布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被聘为行政村村长或书记 助理的本科生,第一、二、三年平均月薪为2000元、2500元、3000元,还可在此基础上浮动。这个数字远高于北京大学课题组调查的去年本科毕业生平均1549元的起薪。北京市人事局还规定,非北京生源的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聘用两年连续考核合格者,按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的有关规定与程序上报市 人事局批准后,档案、户口转至工作区县人才服务机构集体户,也就是说给予办理北京市户口;如果学生工作满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3年合 同期满后表现特别优秀者,可推荐免试入学;另外,在3年合同期满考核合格后,通过相关公务员考试的,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表现优秀的,可列为副 处级后备干部。”广州市将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从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每年招募1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镇(街)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 扶贫工作,服务期为2年。“市财政将参照中央组织部选聘大学生村官财政补贴标准,给予每位大学生村官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每年工作生活津贴5000 元。大学生村官的薪酬标准比照本地镇(街)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并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保。”
(三)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
从报考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来看,不少人是冲着优惠政策来的,也有是为了先就业再
择业。目前还没有比这个当村官更好的事情,就一边先干着,一边在等待更好的机 会和出路。据报道,广东中山李淑玲,父亲是语文教师,母亲是音乐教师。从小,父母希望她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事与愿违,她天生不好音乐,读了个市场营销专业。4年 前,报市场营销这个专业时,李淑玲觉得这是个热门专业,将来找工作肯定不成问题,父母也只能随便她了。但到了大四之后,她参加过好多场招聘会,用人单位还 是将她拒之门外。参加务员考试,读市场营销专业的她自己都没信心,入工厂当工人,到私人的小企业做,又觉委屈了自己。她很是灰心丧气,心想,4年大学难道 就这样白上了?就在这个时候,中山市委组织部从大学生中选拔“村官”的消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她报考‘村官’。
她坦诚地说:“报考‘村官’,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父母辛辛苦苦培养了我十几年。大学毕业了,连个工作也找不下,我感觉很对不起父母,报‘村官’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如果考中了,我就先干着,一边干,一边再找称心的工作。”
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上述原因,大学生下乡当“村官”有了良好的开端,2至3年的聘用合同期满后,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离开农村,国家的政策也不是要大学生村官一辈了工作在农村。在大学生任期的2至3年内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什么作用。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只有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做文章,才算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发展经济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学生村懂技术、有门路,能过 引导、扶持、服务、带动上下功夫,多渠道推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利用资源优势,或招商引资,或深挖民间资本,或争取项目,发展工业经济;可以引导 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促使更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并组织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非农收入;可以通过引导扶持能人上项目,或与别人合伙上项目,或自 己带头单独上项目等,为群众探索出一条致富路。
毕业于山西农大的濮城镇五罗徐村大学生村官南景伟,到村任职后,利用专业特长,成立了村蔬菜种植管理协会,在村里建设蔬菜日光棚、发展高效农业,义务为村 民进行技术
培训和产供销服务。“刚开始村民很不理解,我就挨家挨户给他们算账,种一亩地纯收入500元左右,建一座日光温室每年每亩地按市场价最少收入3 万元。”南景伟说。5月16日,10个蔬菜日光温室开工建设,目前,已有6个温室大棚投入使用。“这里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有十余个品种,销往濮阳、郑州 等城市市场。”南景伟说,“将来还要再扩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与城市大超市合作,建设一流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在蔬菜大棚里,正在管理西红柿苗的五罗 徐村农民徐选民说,“俺的6亩地建了2个日光大棚,菜苗长势很好、市场行情也不错,比种地强多了。”
(二)促进农村民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方面的基本内容。由于农村在国家组织体系中处于末端位置,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出现 了“监督空白”,使村官在有时候就像村里的“土皇帝”,自行其是,盲目蛮干,由于监督的缺失,使村里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大学生村干部理念新、知识新,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可利用自己有知识、有文化、能说、会写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 针政策及新农村建设内容。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他们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助于推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在这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到工作中去,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以后的服务过程中大大加强,更能调动农民 参加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能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培养新农村建设后备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008年12月22日北京举行的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中共基层组织建设和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各级中共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1992年,珠海市首开全国先河,在大学生中招聘了100名“村长助理”。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国内数十家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其中,刘齐英是中山大 学地质系的学生,珠海西区大开发的热潮把他吸引过来,成了珠海市三灶镇鱼月村的一名村长助理。15年过去了,当年气意风发的他,现在是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 党委书记,自称“农民头”。而199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林俊宣,也从村长助理一步步成长起来,如今是金湾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当年前后两批村长助理共 110多人,有22人留了下来,在珠海的各镇、局、区机关里担任领导干部,其他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当了农村老师。
四、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既需要社会支持和制度保障,也需要大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态度,发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对农村和农村工作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
(一)健全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首先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要加强群众、媒体的监督,保障选拔的有效性 和合法性。选拔标准要合理化和科学化,避免带有歧视性要求。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农村岗位的特殊性。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意愿、从优选拔的基础上,还可以从熟悉村情村俗、和村民联系紧密、日常生活方便,工作容易进入角色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选拔那些本乡本土的大学生和愿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我国现有的《村民自治法》规定,村民自治的主体首先是“本村村民”。因此,未经
选举的大学生村官往往只能任助理、团支书或文化干事等多为辅助性的“虚” 职。不少人成了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打杂人员,极少数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也不利农村干部的培养。要创新机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成为“官”。应加快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 创新,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一是建议加快户籍改革,户籍随人的工作变动而改变。二是修改和完善《村民自治法》,使大学生 村官拥有合法村民身份。三是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建项目的帮扶帮助他们尽早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使其真正感受到农村是施展抱负、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
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考核,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下发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大学生在村任职期间的工作生活作出明确规定。各乡镇要逐人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每 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生活、考核、奖惩等情况。村党支部、村委会每年要根据大学生村干部的实际情况和所任职务,提出工作目标,给予具体 分工,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与村干部一同考核,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要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提升的依据。
(二)创建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社会环境
为让大学生村干部能够安心基层、健康成 长、脱颖而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要尽量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学生刚出校门,初任大学生村干部,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一时 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想包袱重。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 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因此,组织人事部门要与大学生村干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与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谈心、交流,定期召开座谈会,确保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妥善协调处理大学生村干部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引导任职大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正确面对工 作开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助,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和任务,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 本村的社情民意。
大学生村干部刚涉入基层社会,尽管有一股闯劲,但无论心理承受能力,还是适应能力,还是对工作的认识能力都相对较差,甚至会出现找不到工作方向。引导推动 大学生发挥自身作用,要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使他们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为“三农”发展服务。特别是在创业扶持、教育培训等 方面更是要给予倾斜,让他们能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和开拓者。
(三)做好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
大学生村官从学校到农村,普遍存在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知识理论与农村实践工作相结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更好的发挥作用,既要健全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创建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社会环境,也要加强后期培育。
大学生村官上岗前,对当地农村环境情况基本一无所知,为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其工作岗位,对村官上岗前进行集中培训很有必要。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基础知识、学习农村法律实务,学习一些先进的实践经验,一些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在 前培训过程中,不单单是坐在教室里听讲座,相关部门还要带出去见见世面,开拓眼界比办讲座的培训效果会强很多。去优秀示范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好 的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取经学习,能让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大学生对他们即将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实务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方便他们尽快熟悉和上手。
(四)抓住机会努力使自己成功
对于大学生村官本人来说,到农村去最重要的不是做了哪些工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工作给农村的人带来了好的影响。改革农村的工作方式、工作思维以及提高农村的 工作效率。
有的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利用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为农村信息化进程服务,利用村委的电脑设备实现无纸办公。随着网络“村村通”工程的普及,有 的大学生村官为村委会建立自己的网站,帮助农民发布农产品信息。教农民收发电子邮件,用QQ等工具传输文件等。大学生村干部的任职期限为三年,对 于无目标的人来说,它是漫长的,但是对于有志向的人来说,它却是短暂的。有优势的大学生村官,最好有扎根农村、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 作之中。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抢抓机遇,利用当地资源,给农民创业做榜样。如:四川营山县东升镇高峰村村官卢奇,2007年9月大学毕业后放弃到沿海企业 工作的机会,通过考试走上了高峰村村官岗位。2008年,他在高峰村租地13.2亩发展葡萄产业。他主动向葡萄种植专家黄奉云、段斌请教,全面掌握葡萄种 植技术。精心管理,今年他的葡萄园挂果8亩,主要销往成都市场。“今年产葡萄3000公斤不成问题,可实现收入近3万元,明年预计收入5万元。”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学生村官工程也是个新工程,是有志于到农村发挥才干的大学生的一个好机遇,大学生村官参与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大学生村官无论以什么目的来到农村,在农村广阔天地中还是大有作为的。从眼前群众急待解决的小事做起,干些实事,做些好事,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精彩的一笔。同时,也使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增长才干,得到锻炼,进步成长。
第五篇:太平地镇人大工作的经验做法
太平地镇人大工作的几点做法
太平地镇全面实行预算报送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度
从2004年开始,太平地镇人大常委会全面实行部门预算报送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度。实行部门预算后,科学测定了各项目所需经费,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事业发展无规划、花钱无计划、要钱靠“一张纸”、“一个条子”的做法,做到了“先预算、后支出”。
从2001年起,太平地镇人大常委会要求在市直部门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将原来按支出性质编制预算改为按部门编制预算。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就是要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和科学性,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全部在一本预算中编制,所有收支项目都必须在预算中完整反映出来。部门预算由市直各部门及所属单位层层汇总编制,一个部门一本完整的预算。部门预算经过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对该部门的收支项目安排具有法律效力。
为强化部门预算的约束力,太平地镇还严格限制预算追加。规定平时原则上不处理部门追加申请,实行半年集中审核报批。为增强部门预算的可操作性,今年我镇人大常委会要求财政部门在对各部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一些难以细化、专业性较强的支出项目,逐步制定量化标准。
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部门预算报送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度,意义是把政府部门的“用钱”公布在阳光之下,可以更好地预防政府部门利用权力牟取部门私利。
太平地镇人大常委会聘任法律咨询顾问
为了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和监督实效,太平地镇人大委员会会议决定聘任专家学者为常委会法律咨询顾问。聘请法律咨询顾问参与立法工作,发挥专家学者的优势和特长,有利于促进地方立法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能够使人大对有关问题的法律依据掌握得更准确,也就能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太平地镇人大常委会实行自选题目发言
为进一步调动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职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常委会的议事质量,太平地镇人大常委会曾安排两位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自选题目发言。根据这一办法,常委会组成人员都可以要求在常委会会议上作自选题目发言。发言内容必须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事先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