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与材料投放
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与材料投放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
准备环节是第一环节,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准备和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桃树、柳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自然角摆上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盆景;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装扮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1、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星男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豆豆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如:我们在开展“奇妙的信”这一主题中,幼儿对寄信、写信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邮电局”这一游戏区,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角中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球时,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
班上有一位幼儿由于先天原因,动作发展特别缓慢,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角内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
4、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5、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亦庄一幼
崇光寅
第二篇: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美术角、生活自理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建筑角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又如在组织“好吃的食物”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很多好吃的食物的实物(如薯片、糖果、饼干)等;在一块墙上还贴上一些好吃的食物的图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棒棒糖;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装扮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1、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星男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豆豆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如:我们在开展“奇妙的信”这一主题中,幼儿对寄信、写信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邮电局”这一游戏区,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 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角中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球时,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班上有一位幼儿由于先天原因,动作发展特别缓慢,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角内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
4、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科学区里应特别注意)。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5、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第三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老高川二幼
邬彩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
一、在说如何创设区角活动之前先说说区角环境的创设的要求,包括三点:
1.心中有孩子:我们创设的区角环境应该是孩子喜欢的,他们愿意参与的,更是其能够表现的。
2.心中有课程: 通俗的讲,在创设区角环境时,是以“主题”的形式开展的,也就是主题背景下的区域。因为主题是有目标的,我们以目标为引领,体现主题过程的动态。
3.心中有美感: 这里强调两个“和谐”,色彩的和谐和材料的和谐。在创设区角环境时,应该非常注重色彩的和谐美,因为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往往色彩多并不就是美,要讲究和谐与统一。那材料如何讲究和谐?首先我们准备的材料必须是多样的,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归类。其次要考虑整体与布局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如高矮的比例。
二、区角环境创设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准备和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楼梯的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桃树、柳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展示墙上帖出小朋友们画的树;在自然角摆上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盆景;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装扮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1、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星星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了“窗花”;豆豆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如:我们在开展“奇妙的信”这一主题中,幼儿对寄信、写信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邮电局”这一游戏区,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区中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球时,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班上有几位幼儿由于年龄小,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们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域的内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
4、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五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5、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活动,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提出新的目标,而且针对性。
2014年4月23日
第四篇: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1、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
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通过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操作、摆弄各种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获得能力的提高。所以,区域材料的不同特质及操作方式往往能直接决定幼儿可以获得怎样的一种经验和知识、获得哪些方面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区域材料是活动区开展的灵魂和关键。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感兴趣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丰富材料可以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其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也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反之过于简单、单一材料或超过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只会让幼儿敬而远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问题,以促使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2、《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提出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这种自发的无意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来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个体差异等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的开展将引领我园教师进一步理解《指南》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区域实践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此项课题研究,顺应了我园园本发展的需要,投放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队伍与专业发展的问题:
我园教师经历了争创市一级园的历练,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教师变化,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难度和问题。《指南》颁布以来,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幼儿园的重视。我园也投入到区域研究的工作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但是,随着区域的深入开展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各区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宜的、感兴趣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区域材料,以及区域活动的观察和适宜的指导,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材料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教师困惑的是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在为设计能够实现多种目标的材料而大伤脑筋;另一方面不明白有时幼儿为什么不喜欢花大精力、目标明确的材料,即使设计出多种层次、多种玩法的材料,过一段时间也不喜欢了。
2、在投放材料上:(1)在活动区材料上老师采取了封闭式投放的较多,即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材料进行设计,幼儿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其目标;而采取开放式投放较少、材料缺乏探究性,即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只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不对材料玩法进行设计,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
(2)材料投放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活动区域游戏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各区的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个别老师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材料投放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
(3)材料投放层次性和动态性。从材料加工程度来讲,教师投放的材料以成品材料居多,缺少半成品和原始材料的提供。
3、教师缺乏认真观察与适时适度的指导。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教师指导不当或急于指导的现象,缺少分析反思。
4、教师在材料投放后,对幼儿是否会正确操作材料、材料是否适宜、难易程度及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情况等缺少观察,及观察后的调整。
三、研究的目标:
1、幼儿方面:促使幼儿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区游戏中并与材料产生有效互动,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教师方面:促进教师观察、反思等专业素养的提高,并能掌握活动区材料投放兴趣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活动区的实效性。
四、研究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材料的投放
1、活动区特点与材料投放。
2、不同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求与材料投放。
3、区域活动材料的分类:如将材料分成原材料、成品材料、半成品、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4、区域材料投放的多功能性、多层次性、的具体策略研究、区域材料投放的案例研究、区域材料投放与幼儿发展的个案研究。
5、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引导幼儿参与材料投放。
(二)教师的观察、指导
1、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幼儿操作情况的指导。
2、教师对区域材料观察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五、研究的对象:小班2个、中班3个、大班2个。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分析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调查方式: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综述。观察法,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现场观察记录并分析。
(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游戏内容。(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七、组织与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1、成立课题组。
组长:李喜凤园长 副组长:黄艳艳、郝阳主任
成员: 张艳、任富红、周学艳、王晓晓、唐少侠、薛娜、吴翠英、曹丹丹、李小宁、于艳恒。
2、组织课题组成员有关理论和课题相关的文章资料。3.制定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4.各班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细化研究方案,并有效的实施。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5月)
1、学习有关理论、经验文章,开展区域活动教学研究工作。
2、操作实施:
(1)组织教师开展各班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投放情况的调查。(2)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区域活动设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动,做好活动观察记录。
(3)开展一系列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评比、现场观摩研讨等活动,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在区域材料投放中的经验。定期进行阶段反馈、小结、反思、调整的基础上各班依据研究重点区域形成班级美工区特色及年龄段特色。
(4)分析课题进展情况举行相关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
3、参加试点园间的交流、分享活动。
4、请有关专家来园答疑、讲座,解决研讨中的疑难困惑问题。第三阶段:总结汇报(2015年5月——2014年7月):
(1)教师根据自己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经验及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并能互相交流讨论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3)编制论文案例集、图片集,录制区域活动专题片,交流推广。
八、研究过程的管理:
1、制作课题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整体推进教师队伍。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李喜凤园长任组长,郝阳主任为副组长,成员由平行班组长:张艳、任富红、周学艳引领各班组合的开展。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准备充分,以组织制度保证课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落实。
3、定期进行园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推荐参加各级培训。每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每月各班观摩、研讨、交流实验成果,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发展和推广研究成果。
2014年6月
第五篇: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2010-10-30-1-55-893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
准备环节是第一环节,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准备和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桃树、柳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自然角摆上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盆景;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装扮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1、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
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星男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豆豆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如:我们在开展“奇妙的信”这一主题中,幼儿对寄信、写信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邮电局”这一游戏区,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角中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球时,班上有一位幼儿由于先天原因,动作发展特别缓慢,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角内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
4、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科学区里应特别注意)。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5、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