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跟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
跟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平易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亮点和动力,成为国平易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门。平易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成长、扩年夜社会就业、供给社会处事、增添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了巨猛进献。可是,平易近营企业在迅速成长的同时,因为自身缺陷和外部情形多种身分导致面临良多问题,其中出格凸起的坚苦是融资问题。融资问题已成为阻碍平易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若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已成为促进平易近营经济成长的关头。
一、我国平易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我国平易近营企业融资的一般剖析
从现实情形来看,平易近营企业在中国仍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少数平易近营企业抓住机缘,抉择妄想适当,跨越了草创期的艰难,实现了超常规的成长,跃升为企业明星。而年夜都平易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持久,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年夜和成长。与此同时,却有不少平易近营企业成立后不久又消逝踪了,也有一些虽一时赫赫有名,但并未逃走好景不常的命运;还有为数不少的平易近营企业在市场的夹缝中惨然经营。政策情形的局限和平易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阻碍了年夜都平易近营企业的保留和成长。所有这些身分中,尤为凸起的是平易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平易近营企业成长的主要制约身分。
众所周知,今朝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若是向银行贷款、刊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
在股票上市方面,国有企业得天独厚,是股票刊行的主力军。而平
易近营企业年夜部门是中小企业,在股票上市方面很难知足上市资格的要求。因为平易近营企业年夜部门是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信用水平不高,经营风险年夜,缺乏不动产典质,贷款额度较小,甚至有些平易近营企业欠息严重,不良资产比例偏年夜,金融风险较高。是以,一般金融机构不愿向他们发放贷款。由此可见,平易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是很坚苦的。
2、平易近营企业融资难的国家宏不美观政策和轨制原因剖析
(1)国家对平易近营企业融资的撑持不够。
(2)现有的直接融资渠道对平易近营企业障碍重重。
(3)国有商业银行追求贷款规模效益的经营宗旨造成对平易近营企业的“惜贷”。
3、平易近营企业融资难自身的原因
平易近营企业尚未成立起现代企业轨制,财政打点和经营打点不规范,信用不高,信息不透明。平易近营企业年夜多是以家族经营、合资经营等体例成长起来的。良多平易近营中小企业没有成立起现代企业轨制,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欠债多、堆集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轻易遭到市场的裁减;财政打点和经营打点不规范。据查询拜访,有80%的平易近营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因为平易近营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在现行的系统体例下,外部难以获得企业的信息,而且良多平易近营企业确实存在信息不透明,致使贷款的打点成本高,风险年夜,从而使得平易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这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
象。
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的借鉴
按照列国中小企业资金来历的结构情形,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以业主(或合资人、股东)自有资金为主,注重直接融资的浸染,强调企业的自立意识的自由主义类型,如美国和英国等。另一种是以家族融资为主要渠道、注重间接融资的浸染,强调社会和政府浸染的集体主义类型,如意年夜利和法国等。第三种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类型,如德国、日本和韩国等。西方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是各有着重的:如美国是一个具有立异传统的国家,是以斗劲正视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日本在撑持中小企业领受引进手艺方面也是具有特色的。意年夜利斗劲注重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融资问题,这与其出力解决南部相对落伍地域经济的成长,增添该地域经济活力和“造血”功能有直接的关系。法国斗劲正视就业问题,是以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点首要放在了就业潜力斗劲年夜的处事业型中小企业上。瑞士和西班牙(搜罗法国)则在解决社区型中小企业(搜罗街道手工工业)上具有特色。
分歧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有分歧要求,从企业开办一向到企业因各种原因而退出,都有对融资的分歧的要求。开办阶段。需要产权(自有)资金,或称股金,一般来自小我投资者和风险资金也需要商业银行以举债体例筹借少量资金。投入经营阶段。首要从商业银行及其它渠道获得流动资金贷款;优势仍要从小我投资者、风险资金和小
企业投资公司等方面增添产权资金。增添成长阶段。外部融资是关头,首要从商业银行及各类小企业投资公司、社区开发公司获得债务资金;也会畴前述渠道筹借产权资金。起头成熟阶段。首要以年夜公司参股、雇员认股、股票公开上市等以及从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筹集成长刷新所需产权资金。除上述四个成长阶段外,西方国家对中小企业在退出阶段的金融处事,也很具特色。以美国为例,政府和平易近间设有专门的破产清理基金,目的是尽量削减企业破产给当事人、债权人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晦气影响,全力合理地放置好有关方面的正当益处,实现企业的顺遂退出。从斗劲的角度看,在西方列国小企业的建树都相对斗劲轻易,但在企业的成长的道路上却有很年夜的分歧。一般来说,因为美国社会斗劲正视企业的成长和做年夜,因其中小企业轻易成长为较年夜的公司;而欧洲的意年夜利和法国则首要正视的是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进献,是以,对企业的成长并不太关心,企业一般难以做年夜;其它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则介于两者之间。
三、解决平易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平易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培植
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打点水平。笔者认为首要经由过程公司的内部更始来增强治打点。
1、推进平易近营企业产权轨制的更始,力争产权了了,责权明晰,实现向现代企业轨制的根柢改变。
2、增强科学打点,成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强化财政打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当性,以博得商业银行的信赖和撑持。
3、遵循诚信原则,切实履行借贷合同划定的义务,修建精采的银企关系,为融资和企业的壮年夜缔造前提。
4、平易近营企业的出资人和经营打点人员都理当增强法令不美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全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完美直接融资系统,成立多条理的成本市场对平易近营企业供给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国平易近待遇”,慢慢淡化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进行呵护的脚色,成立多条理成本市场系统,知足分歧规模、分歧财富的平易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需求。
2、拓宽平易近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者的节制权难以节制,就有可能加害所有者的权力。
3、成立中小企业财富投资基金、高新手艺风险投资创业基金。
(三)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1、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
2、成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
3、成长融资租赁业。
(四)国外经验对于我国平易近营企业融资的提醒
1、进一步加速现代规范的企业轨制培植,还公司制平易近营企业合适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自然的直接融资权。
2、成立和健全平易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系统,切实解决平易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一要鼎力成长合作性担保轨制。二要成立完美平易近营企业信贷担保系统。
3、政府应鼓舞激励银行积极地向平易近营企业贷款,给平易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情形。
总之,解决好平易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可使平易近营经济快速健康的成长,这对我国国平易近经济的成长也起到了敦促浸染。平易近营企业融资问题可以在国家、社会以及平易近营企业自身的配合全力下获得很好的解决,平易近营企业也必将在我国经济成长中成为主要动力
第二篇:企业的高速路论文-企业的高速成长
“高成长”是过去10年中国企业的主旋律。
不少高速成长的企业,在企业资产、收入等硬指标上表现突出,在管理、制度、人才、创新、社会责任、价值观、技术、品牌等软实力上却遭遇瓶颈,面临成长的烦恼。高速成长的企业,会因成长撕裂已有的管理体系和经营体系,会因成长引发的矛盾与冲突,陷入成长的陷阱:“没有成长等死,高速成长找死。”成长的企业有成长的烦恼;所以,成长是令人兴奋的,也是让人担忧的。高成长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快速、持续和稳健发展?高成长企业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基因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2005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首部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称:20年来,中国每年新诞生企业接近15万家,而每年消亡的企业也有十几万家。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企业在10年内死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勿庸讳言,这里有很多企业从一开始就选项不好、管理也不行,注定发展不起来。这里我们姑且不谈这样的企业,而是说那些选项不错,一开始管理和发展也不错的企业。这些的确也红红火火了一阵子的企业,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垮掉?!如唐氏兄弟的德隆系、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以及巨人集团、亚细亚、红高粱、盛兴超市、家世界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四条:一是机构迅速膨胀,管理力不能渗透到底;二是财务的过度扩张导致财务失控;三是人性的弱点,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四是成功的狂热,进入亢奋状态,轻视一切、导致失败。不仅如此,在过去显而易见的机会俯拾皆是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形成了只知进攻、不知防守,只盯眼前目标、忽视长远战略,只凭直觉做事、不重系统思考,突出个人“英明”、淡漠高层团队价值,重模仿却针对本土市场创新不足的短板和软肋。然而,中国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全球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竞争越来越激烈;显而易见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少;中国和全球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中国劳动力和其他商务成本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管理难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企业也正在加速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它们正在从小规模生产经营演变到大规模生产经营;正在从提供低端、单一产品和服务演变到提供高中低全系列的产品和服务;正在从模仿者演变成创造者;正在从只关注本土经营和竞争演变到关注全球经营和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持续的高成长?的确,对单个企业来讲,成长是独特的个案,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每个成长企业都有自己精彩的成长故事;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成长企业几乎都有相同的成功要素,几乎都遵循着相同或类似的成长轨迹。分析国内外众多高成长企业中的“长赢树”,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质极为重要: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 危机意识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不断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不断创业的精神和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与营运能力 动态调适的组织备力 许多短寿的高成长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更偏好从直觉出发,而非依赖深入、系统的战略性思考。直觉是重要的,特别是在显而易见的机会俯拾皆是的时候,这种直觉式的处理和决策风格确实可以带来速度和效率。国内很多企业自创始之日,受到创始人的影响就非常大,企业的战略方向基本是由创业者决定的。问题在于,很多创始人在创立企业的时候,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企业的未来,大多为了生存只盯着近期的收
益,只考虑眼前赚不赚钱,却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一个企业,很多企业还没有发展大,合伙人已经各奔东西,甚至另起炉灶。市场变化是迅速的,如果不能够长远打算,迟早会被挤出市场。当然,企业小的时候,目标一般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缺乏足够的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的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的抱负而无法量化和明确。即或你有这样的远大目标,也缺乏说服力。IBM在一开始也没有想到会成为IT行业的蓝色巨人。联想集团“扛起民族工业的大旗”也是在后来具有足够实力时提出来的,目前走上了国际化。海尔在上世纪80年代中提出了名牌战略,目前海尔的战略目标则是由90年代初海尔的国际化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化的海尔。也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战略目标促成了这些企业持续的高速成长。持续成长的企业需要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研究发现,九成以上持续成长的企业都有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制定流程,使企业发展战略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仅适时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明确了企业的行动纲领,同时也激发了员工的热情和斗志。这些高成长企业表现出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及行为为企业创造了持续的高绩效。表现出这一特质的企业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推崇并捍卫这些社会价值观,有时甚至在短期利益受损或得罪同行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这些行为。这些卓越的企业家认为持续的业务成功有赖于道德感和责任感。有一位CEO这样说道:你只有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才能够奠定成功的基石。的确如此,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行为与良好的企业绩效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危机意识是企业永续经营的良药。有人说,企业发生危机是异常情况。宏的创始人施振荣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企业随时都可能碰到危机。这是一种正常状态,而不是异常状态。因此就必须有随时应付危机的准备。当然,什么时候会发生危机是难以预料的。人类为了防风雨而盖房子,而非好天气。既然我们懂得不要等到风雨来袭时才盖房子,企业也不能等到危机发生时才培养处理危机的能力。许多企业把危机看做是异常,缺少危机意识和准备,以至于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同时,危机常常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你处理好这一危机,往往也使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联想和宏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验证这一点。成功的领导者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并且善于制造危机,以提高组织的警觉,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避免当真的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束手就擒。比尔盖茨在《拥抱未来》一书里写到:“败亡可以极快的速度降临市场领导者的身上。一旦你失掉了正面循环,再改变作为就已经太晚了;所有负面循环的要素都会趁虚而入。”当企业营运十分顺畅的时候,要经营者时刻意识到企业处于危机之中,并且立即做出反应,实非易事。近年来,微软也刻意雇佣一些曾在面临失败的公司里服务过的管理者。当面临失败时,你被迫变得更有创意,挖得更深、想得;而且是日以继夜。比尔盖茨希望他的身边有些具备这种经验的人。他认为,微软在未来也难免会遭遇挫败,到时希望这些能够在逆境中力争上游的人,为微软扭转乾坤。强力的经营者在产品质量有保证的坚定自信下,以冷静的眼光对待这一突发危机,并把危机变成难得的机遇。他们及时邀请众多的新闻媒体追踪报道这一事件,调查消费者来信、反映真实情况、让广大消费者为强力说话、迫使那家媒体检讨等,澄清了事实、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反而有力地推动了销售;也使得新生命公司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强力公司化解并利用这一危机的关键在于,他们没有马上去纠缠不可能一下子就说
清的法律责任,而是立即从正面出发,及时让广大消费者说话、让权威质量检测机构说话;及时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运用舆论大加炒作,获得了不曾有的宣传机会与效果。这也是因祸得福吧。危机不可怕,也躲不过,重点是要会化危机为契机。一个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往往有其独特的地方。但是单靠一个独特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不断地创新才是长赢之道。微软在借力IBM利用DOS奠定了PC机操作系统的标准后,不仅不断推出DOS的新版本,更是推出了视窗95、98、2000、XP等;目前,韩国三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成为学习索尼并超越索尼的不断创新者。企业的成长要经过六道坎:技术坎—营销坎—管理坎—理念坎—战略坎—文化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文化因素占经济增长方式中50%的份额,也就是说,经济的一半是文化。而企业的高速扩张引发的机会诱惑,也使得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管理问题,内外部矛盾交织在一起,遏制了良好的成长势头,的企业陷入成长的陷阱:没有成长等死,高速成长找死。那些成功走出来的企业,其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企业文化,即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凝聚稳定员工队伍和干部队伍,通过企业文化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通过企业文化把企业家个人的成功扩展到全体员工的成功。员工的胸怀即来自企业文化。对创业者来说,当拥有千万资产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惰性:一是坐享财富,二是自满不进。而这种自满不仅一个人会产生,企业的许多人都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产生自满,于是导致贪图安逸、计较名利得失、妄自尊大、奋斗精神减弱等,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就失去了创新精神,失去了开拓进取。企业失去了创新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推动力。企业在商海里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需要有系统化的企业文化,包括可以激励人的愿景和神圣的使命、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等,这是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核心,是使企业员工行为与方向趋向一致的规范,也是激励员工永保创业精神、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动力。企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一个好的领导人和正确的决策,还需要人气。人气对企业很重要。企业的领导者要把人气聚起来很不容易,但人气要散起来却很快。而好的企业文化是聚集人气的有力武器。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很重要,但终究不能替代管理,因为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工作中的人,它调整的的是生产关系;而管理的主体是人的工作,它调整的是生产力。企业价值的直接源泉在于效率,管理能够把企业的资源与要素加以整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为企业的成长提供原动力。不同的规模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能力,管理100个人和管理1000个人是不一样的。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进行专业化的企业管理。扎扎实实的基础管理是企业前进的基石。飞机要起飞必须要有一条坚实而宽阔的跑道。对企业而言,基础管理就是这样的一条跑道。稳健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和营运能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是企业长期发展经营的根本。不同行业及产品与定位的不同构成不同的经营形态,可称之为生意模型。根据不同的生意模型,才能发展出正确的财务运作方式。财务结构与生意模型密不可分,财务结构要随着生意模型的变化而变化。公司资金有长短之分,经营者要有能力区分资金的性质与用途。否则以短期资金用作长期投资,破坏了财务的健全性,后患无穷。有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国企业领导人认为他们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短缺。换句话说,超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面临着人才的短缺和组织能力的脱节。同时,人才和组织建设的滞后和脱节也一定会制约企业的可持续高速增长。组织备力体现在以价值为导向,强调人力资源前置管理的组织力,是组织为持续
获得创新力、执行力而进行的一项基础管理活动。新技术、新领域、新需求的不断爆发,导致有限的人力资源流动过快,以往粗放的、强调以结果为导向的后置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令组织在新环境下的风险和成本激增,出现人才流失、无法聚焦、问题多发、内耗严重等管理失效现象。强化组织备力,可预见并化解管理风险、稳定执行力,更可令组织迅速适应环境,脱颖而出。企业组织“动态调适”的设想,是模块化,又有各自的接口的组织机制,如此配置资源与能力,动态对称,价值动态对称,能力动态对称,这样的企业一定是反应敏捷、组织柔性、文化开放、人力激活,从而资源的附加值最大化,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升的组织。
在中国本土的零售巨头中,杜厦和他的家世界实属另类。当其他零售巨头纷纷跑马圈地时,杜厦却提出了“集束式策略”,以华北和西北为主要阵地,在天津、西安等北方二线城市布点,坚持审慎的发展策略。创建家世界之初,杜厦明确要避开一线城市,“拼命开店背后需要有雄厚的财力支持,而我们绝不可能在这个市场一边赔钱一边玩下去,那对我们是一种危险的策略,我们还是小学生。”家世界坚持“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并从一开始坚持“集束式策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在长江以北的二三线城市发展,并迅速在所进入的城市取得绝对优势。家世界“区域为王”的政策让其在特定时间段赢得了生存空间和发展先机。在1997年至2005年的九年间,家世界店数规模每年平均增长率为60.71%,而同期销售额平均增长为60.97%,利润增长高达93.81%。2004年,杜厦首度向外界透露了上市计划。为了配合上市计划,家世界展开了大规模扩张。据统计,华北区近30家门店,有近一半都是2005年后开的。资金投入和人才的不足导致了开店质量下降。杜厦还请了大量的顶级外援且代价不菲,但作为脊梁的中层管理干部依然匮乏,尤其是称职的店长,以至于在华北区家世界赢利店面数量远小于亏损店面的数量。不仅如此,顶级外援带来的文化冲突、心态冲突和管理理念的冲突也是巨大的。由于扩张速度过快,扩张不是靠利润积累的支持,而是靠不断扩大的负债来支撑,财务失控在所难免。这样的扩张很容易出现现金流危机。家世界正是应验了这一点。家世界的后期扩张主要是靠压供应商的货款和银行贷款等。家世界超市原本预期的上市计划至今未能实现,财务提前透支的后遗症终于全面迸发。资金链紧张不仅使家世界陷入困境,长期大量拖欠货款也使不少供应商成了“被殃及的池鱼”。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第三篇:中国如何高速成长
文章标题:中国如何高速成长
中国高速成长意味着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要实现中国的高速成长这个总目标,关键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些重要阶段特征,深入
研究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实现一系列重大转变。
一、实现农业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实现我国的和平崛起,难点、重点和关键点都在“三农”上,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重点是农业问题,难点是农民问题,结合点是农村问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辅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和方法发展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组织服务、,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争取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国务院公告2015年实现),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搞好乡村规划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添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失衡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的症结所在。加快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关键强化产业支撑和消除体制障碍。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区域城市群,提速区域城市地位,加快省级城市建设,形成区域特大城市为核心,省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依托,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城镇格局。强化产业支撑,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聚集,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改革户籍管理模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进城镇化发展的环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结合点,围绕富民强县的目标,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简政放权,多予少取,促强扶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劳务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实现体制机制向更具活力和开放的经济体系转变。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强大动力。目前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体制上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实现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引导和支持非工友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公共事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投融资等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推进现代化舒畅体系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次序,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法制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依法行政,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开放度低也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是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本所在。我国要把引进外资同引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结合起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环境是开放型经济的生命,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高效廉洁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是我国成为资本聚集的洼地、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东部引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因素。
四、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该素质人才,既是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适应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检举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本优势,提高整体竞争
第四篇:中国经济“新常态”论文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 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2 二 经济“新常态”的起源„„„„„„„„„„„„„„„„„„„„„„2
(一)国外的起源„„„„„„„„„„„„„„„„„„„„„„„„2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3 三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3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3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4 四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 5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5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6 五 结论 „„„„„„„„„„„„„„„„„„„„„„„„„„„„„ 7 参考文献„„„„„„„„„„„„„„„„„„„„„„„„„„„„„ 9
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稳定崛起。从2002年起,“新常态”一词在欧美国家出现,主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2014年11月北京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广泛关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首先介绍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的背景、起源、定义以及五大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建议,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国该如何在增长中促发展,发展中促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机遇;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占世界份额11.5%,年增速9.8%,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只有2.8%。近几年来,我国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特征,持续的高速增速并不能说明掩盖经济发展瓶颈。面对潜在危机,中国在2008年的40000亿计划在短期内使经济有所好转,同时外媒称“中国拯救了世界”。但使中国避开了最佳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最好时期,附加带来的各种负面特征如地方债务、通货膨胀、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生产率水平降低、整体竞争力减弱。[1]产能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的最大问题,40000亿计划使得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政府花钱,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好转,但不具备不可持续性。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计划,单纯的刺激政策亦不能振兴当前的经济状况,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亟待进行,必须渐进地消化“40000亿”这一应急政策带来的后续,这成为接下来的改革目标。[2]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总书记两提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5月10日的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7月29日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第二次提到经济新常态。针对总书记的两提“新常态”,人民日报三天发文阐释,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一文指出:“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表明我国未来经济预计进入发展换挡期,将出现常态化的中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相继进入拐点时期,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的趋势。[3]
二、经济“新常态”的起源
2014年11月在北京闭幕的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闭幕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影响全球的热词。201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全面阐释“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一)国外的起源
新常态(new normal),顾名思义,就是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11页据统计,2002年,新常态一词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每个月出现50次,关注度有限。当时,美国所说的“新常态”主要含义为:
①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
②恐怖主义距离日常生活更近。[4] 不同领域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把发展速度适当调整以后务实迈向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一种运行状态,与“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完全不同。[5]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经济的“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显然,这里隐含了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概念,即所谓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内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依此定义,经济的“新常态”,由于有一个“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对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历史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在维度上难以穷尽,而且在内涵或形式上也无法完全控制或重复,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别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的经济运行状态,一旦趋于稳定,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那就是经济运行的“新常态”。[6]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 3
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根据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发言,中国经济新常态应包含以下五点内涵和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从1978-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3季度增长7.4%。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出回稳态势。[7] 二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范畴,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应当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
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三大要素均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已难以支持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
四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过去,我们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显然,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以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和管理权限。
五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此外,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也在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四、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的机遇
发展新常态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的趋势。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8]这种战略性概括引领新预期、凝聚新共识,引导国内外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吃下定心丸,为中国在下一步全球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描绘出了美好愿景,激励国民以新状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创举中。[9]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痼疾,其中中美两国的贸易与金融失衡又是全球失衡的核心。这种失衡结构虽然使中美两国获得了某些利益,维持了中国三高模式(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和美国高消费结构,但积累的矛盾也对世界经济长期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此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此时,中国提出了新常态战略,改变过去实行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增长、低消费的模式,强调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基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这与美国提高储蓄好投资的战略相呼应,有助于中美两国经济失衡的调整,使世界经济摆脱过去的失衡结构,走上一条更为均衡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并以此带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传统世界经济结构下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新常态战要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客观上需要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其对象也只能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无疑将带动相关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大有利于其经济起飞。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发展,如同我国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一样,无疑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和国际经济循环。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我国以及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合作已经和正在建立一系列国际合作机构与机制,如金砖国家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亚洲基础
设施投资银行以及RCEP、WTAAP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协议等等。通过这些机构与机制,将以中国和其他新兴大国为核心,形成代表新兴经济体新的国际经济力量,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主导的、以IMF、世行、亚行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和权力中枢相平衡和互补,以此推进世界经济治理结构的改革,并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以新型南南合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经济循环,改变过去一家独大的中心-外围循环,推进世界经济双轮驱动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让中国的经济改革面临新的挑战。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量依然可观,但稳定经济增长任务繁重。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从发展速度看,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
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能够有效保障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而财力的增加能够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从我国的发展实际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也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大国红利”。
但客观讲,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挑战亦十分明显,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施策,使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但核心动力源正在培育中。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将推动消费持续增长,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2013年我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仅为53.73%,户籍城镇化率则低得多,仅为3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除东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业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
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 6
走,面临的创新挑战和技术瓶颈依然存在,离依靠“技术红利”创造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源还有较远的距离。
三是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的统计公报显示,这一比例攀升至48.2%,这是非常好的经济结构优化迹象。在支撑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内需结构中投资占比相对较高,但2010年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各占50%之后,消费率出现较快增长趋势,在经济结构中占比再次超过投资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逐步得到体现。
由于地理条件、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中,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区域结构亦在逐步得到优化,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但同时应看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较为落后,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些因素在制约着中国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是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但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当头炮”,目的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共700余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涉及到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等一系列具体举措。2014年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这些举措既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当前地方一些职能部门过度干预企业经营管理,吃拿卡要、“红顶中介”、寻租腐败等现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挑战之一。
五、结论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放缓了2%-3%,经济发展
方式也必须摆脱过去的粗放型模式,转为依靠结构优化、生产率提高、开拓创新型模式。[10]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机遇,建立起足够的信心。一是仍处在新型城镇化的黄金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二是潜在的人才红利依然较大。三是体制改革红利依然较大。四是对外开放仍可释放足够的动力。五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下,政府间相互竞争的红利依然较大。因此,我们认为,新常态下的“紧日子”是可持续且比较健康的。
第二,要更加精心地应对社会矛盾。过去积累的一些矛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逐步凸显出来,而作为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手段还相对比较滞后。因此,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更加精心地应对,以免因小酿大,因局部而失全局。
第三,要勇于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尽管我国经过30多年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但相对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应对新常态必须向体制改革要红利。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趋于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成员。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唯一法门利器,既要鼓励自主科技创新,又要注意引进和利用世界科技创新成果,信息技术、新能源、大数据利用等均是重要突破方向。
第四,要继续挖掘人口红利,创新利用人才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劳动参与率、逐步提高总和生育率等措施,拉长人口红利释放期,减小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有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企业改革,人员流动和教育培训等,充分挖掘、培养和形成人才优势,开发和利用人口质量红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人口质量红利,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知识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驱动型的较高质量增长。
第五,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我们的政策目标。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重要前提是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是要保证在经济发展和推进体制改革时,能够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当然,福利的刚性又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这种改善必须是渐进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王庆.低增长高通胀将是经济的“新常态”[J].中国投资,2013(4):25-27.[2]刘西曼.“新常态”下的2014中国经济预判[J].IT经理世界,2013(12):13-14.[3]黄益平.增长放缓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J].决策探索,2013(7):88-90.[4]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5]陈雨露.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达国家“新常态”的五个区别[N].证券日报,2014-12-13(2).[6]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42-44.[7]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J].科学发展,2014(08):5-8.[8]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1).[9]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1-98.[10]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第五篇: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题 目 浅谈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 姓 名__ ___冯 玉 峰 _ 学 号___ _3 1 6 0 1 0 3 8 1 7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 李 建 琴_ _______ 专 业__ ___过 程 装 备 与 控 制 工 程___ 年 级_____________ __2 0 1 6_级___________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浅谈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余震依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复苏缓慢,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是给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国内方面,面临经济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挑战与机遇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当下经济形势及变化总述、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我国经济之间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及经济变化总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惜巨大代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确定巨大成就,总量位居世界
二、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
国家正在实施的再工业化,一方面是为重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增加国内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要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由于在刚刚兴起的高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也为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慢一步就可能错过时机,快一步才能赢得主动。
间、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不协调。产业间,农业和服务业跟不上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的人文化技术素质低下,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而服务业领域,今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服务业的要求水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各种服务业依旧没有跟上需求。产业内部,以工业为例,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低端领域,以重工业为重,多数为技术导入型、劳动密集型,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人,比如今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拿中兴的芯片开刀,中兴唯有束手就擒,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形势严峻,我们不得不转型升级来改变现状,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人口红利在消退,企业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匹配
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大幅增长,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已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同时,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少。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有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绝对数和比重双下降。预计201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将减到9.28亿人,占总人口的67.6%;2020年减到9.16亿人,占比65.3%。这说明,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不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和培训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已由2006~2007的 越大。虽然单GDP的能耗在降低,但能源消耗总量仍然增长很快,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6.2亿吨标准煤。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 90.8%,煤炭占 70% 左右,导致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现象凸显。
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
(五)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 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参考资料:
[1]林兆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济纵横·2014 年第1期。
[2]朱毫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2013年经济新视点 [3]浙江大学李建琴教授当代中国经济的课程PPT [4]贾康,迟福林,等.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时事报告,2012-11-08: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