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幸福中国,我们在阳光路上
建设幸福中国,我们在阳光路上
安居乐业、享受幸福生活是人类永恒的渴望。在当代中国,幸福指数作为衡量人们幸福程度的主观指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究竟什么是幸福呢?
回首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经济几乎是以光速在向前发展着,从八十年代的“三转一响”,到九十年代的小户型和家电,再到00年代的私家车、手机、互联网„„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当生活渐渐舒适安逸的时候,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却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大幅提升——过分追求物质而忽视了文明建设的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药家鑫”、“我爸是李刚”,还有对小悦悦数次被车碾压视而不见的冷酷路人„„
可见,“建设幸福中国”的一纸兵书和现实有着太大的差异。我们不禁扪心自问,这样的中国真的是幸福的吗?我们又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显然,我们并不缺少喊着口号摇着大旗的“爱国人士”,但又有多少人,发自内心的将建设幸福中国引以为己任呢?
医疗贵,就业难,教育不公,社会不和谐,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但在大众看来,这都是政府的责任——诚然,我们应当承认,我们所处的社会还存在着种种的矛盾和不和谐,这些都是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清,每个人都有能力为祖国填上一点“文明”的泥土,将祖国的千里之堤建设得更加稳固!
90后的青年学生是含苞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有歌唱道: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建设幸福中国,就是我们人生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正因如此,面对 “老人摔倒无人敢救助”的现象,勇敢的十三岁保时捷女孩向倒在地上的无辜老人伸出了援手,让社会寒冷的心瞬间融化;面对养母的不幸瘫痪,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以童稚身躯撑起一片晴天,成为养母生活的勇气,更引起了千万人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沉思;面对家境的贫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勾顺杰在社会多年的援助下,坚强不屈,刻苦学习的同时投身公益事业,让全中国体会到了感恩的力量;面对“90后信任危机”,应届毕业生自制微电影,以轻松阳光的方式向全社会宣告:90后是有自信、负责任的一代,中国定会因这一代人青年人而变得更加繁荣幸福!
无数事实证明,我们可以做到!积跬步以致千里,不经意的小事坚持下来,就能够改变整个社会!
看吧,祖国的未来正闪烁着希望之光,请坚信,建设幸福中国,我们正走在阳光路上!
第二篇:幸福在路上
幸福在路上
人人都很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有时候幸福很遥远,有时候却近在咫尺。小时候下雪了,自己带着只有七八岁的弟弟和一些年龄较大的小伙伴拉着爬犁到山上捡烧柴,由于我和弟弟的年龄较小,当别的小伙伴都装满爬犁往家走了,我却和弟弟经常落在后面。冬季的天很短,特别是在过去的山林里更是天黑的很快,我们拉着爬犁往下走的时候林子四周都是黑漆漆的,只有脚下一条雪白的小道蜿蜒伸向回家的方向,感觉得身体的四周都是冷飕飕的,害怕林子里随时都可能都有老虎、狼等什么野兽出来,这时我都是让弟弟和我一起在前面拉爬犁(正常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每次都是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就会看到母亲已经来迎接,这时的母亲就会责备我不该捡这么多柴火,这么晚回来,那时的我心里感到很委屈,回到家中母亲给我和弟弟每人冲一碗热腾腾的油炒面,喝着香喷喷的油炒面,心里想着明天一定再多捡一些…..上学了,那时我家住在距离林场2公里的一座石头房子,一栋房子东西两面住了14户,大家都管它叫大棚,就是在这座房子里留下来我许多美好记忆。晚上在幽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在教我算术题,每算对一题她都鼓励我,从此我每天都盼望着晚上早点吃完饭,好让母亲在煤油灯下教我做题,其实就是想得到母亲的一句表扬或是鼓励话语…..十八岁那年考学要到外地上学了,弱小的我带一个大行李,还有书包、洗漱用具等包裹,半夜2点钟母亲帮我把行李送上小火车,自己独自一人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在车上却犯愁,下车该怎么办?(那时还没有倒骑驴等运输工具),到了大海林车站,看到是同学杨淑华推着自行车在站台上等我,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工作后结婚成家,从家到单位,从单位到家,每天都重复着,每天都在忙碌着,感觉不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除了工作单位的调换。日子在一天一天的过,工作也在一天一天的忙碌,这其中有高兴、有烦恼,有身心愉悦、也有身心疲惫。直到有一天,儿子结婚成家了,静心想一想,这一路走来,有领导的支持,有同事的关心,有朋友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有家人的理解和关爱。虽然这一路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脑、诱惑,经历了挫折、风雨,但还是收获了喜悦、坚持和成功。这一路走来我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过去的时光虽然有的已经不清晰了,但是这一路走来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幸福是给予、幸福是获得、幸福是风雨、幸福是享受,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还是生命的体验。只有经历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有了我们生命的完整,其实幸福就在路上,在我们不经意间,让我们用心珍惜,人生的路上就会充满阳光。
收起
第三篇:幸福在路上
幸福在路上——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择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可以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中国式,自成一套仪式,可以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意义。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于丹通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有趣,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
第四篇:建设中国我们幸福着(定稿)
建设中国我们幸福着!
安庆市怀宁县雷埠乡土塘小学:李丹
在这个假期里,我有幸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这些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从中让我感受到了国家以及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亲切关怀,从身边点点滴滴的这些变化,我感到了“幸福”!
2011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两会”上,大家共同提出了“幸福中国”这个号召。这本书分为6个篇章,分别是“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困难家庭住上新房”“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围绕着“幸福中国”四个字,这本书使我们感受到了幸福中国的繁荣富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施改革开放„„这些历史表明想要幸福,就要努力创造、奋斗!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篇章的《喜看十一五》,其中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个章节使我深受教育。这一篇章主要讲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实施的“三免一补”。“三免”指的是免除课本费、杂费、文具费。“一补”是针对小学半寄宿制学生和困难学生生活给予补助。从这些信息中我体会到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十分重视。
“三免一补”的政策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不要交学费,爸爸妈妈可以用这些省下的钱帮我买课外书,让我丰富课余生活,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像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从我们身边的变化,就可以体现出建设幸福中国的成果,它蕴含这许许多多的艰辛与汗水和感动。比如:我的学校为我们提供休息的小山,现在已是绿树苁荫﹔原来破旧不堪、岌岌可危的教学楼现在变成了二层楼房﹔教室原来是脏兮兮的,窄窄的,光线昏暗而现在教室宽敞明亮,南北透风,光线充足,现在老师还用“多媒体”教学呢!现在学校经常搞些活动,有运动会、有讲故事比赛还有唱歌比赛„„数不胜数,而以前呢,根本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
我读完《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之后,祖国日新月异的种种变化,沥沥在目,我不禁掩卷深思: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建设幸福中国人人有责啊,哪怕是一点点微薄之力。大家一起努力,汇聚成大海。此后如果你问我怎样才能幸福,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只有国家幸福,我们才会更加幸福!
祝愿我们的祖国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繁荣富强,龙腾虎跃,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安康”,越来越“幸福”!
【评语】本文内容比较具体,语句比较通顺,层次清楚。小作者从“两会”的召开立意,为我们解答了幸福的含义。并围绕着“幸福”这一主题,写出了自己所感所悟,是一篇值得一读的佳作。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第五篇:我们在路上[范文模版]
这个世界上有些书你知道你早晚会去读,《在路上》对于我来说属于这种。很多年前看两三行介绍,就知道你终究有一天会去找来读的书,就像和一个人对视两秒,就知道你们是否能心灵相通一样,要是从心理上掰碎了细嚼,也未必分析不出道理一二来,不过,那全无意义。
是的,全无意义,我读这样的一本书的时候,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它的意义,还不如说就是看看而已。跟着四五十年代美国这群年轻的疯子在路上狂飙一样,我连滚带爬的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好像从山坡上滚下来一样,什么也没记住,脑子里一片空白,兴奋异常,一想到老莫里亚蒂就想发笑,完全不深沉。全书我最喜欢的地方是老莫里亚蒂和萨尔在大厅里离开,萨尔把钱包掉到了沙发上,他回过头,亲眼看到迪安捡起他的钱包揣到怀里,当他意识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钱包时,老莫里亚蒂的表情失望至极。我笑了半天,莫名其妙的就想起绿小豆子给我讲的一个法国盲流,他的中国女友到法国去找他,他冲着房屋的一角喊“操!”“操!”女友正纳闷着,就看到房间的角落里跑出来一只特别可爱的小白猫,原来这小猫的大名就叫做“我操牛逼”,所以小名就叫做“操!”
后来我和绿小豆子去云南晃悠的时候在一家青年旅舍里碰到这法国哥们,一觉醒来来,发现临床打了一夜呼噜的原来就是他,绿小豆子惊讶的说“LEO!",法国哥们也惊讶的说,“我靠!”然后两个人就开始热情拥抱,我坐在云南灿烂的阳光里一脸痴呆的看着他们完全进入不了状况。
这个故事和《在路上》当然没什么关系,坦率的说我也真不知道怎么谈论这样的一本书什才算不跑题,也许我该特别深沉的讨论它的文化意味,以及垮掉的一代是怎么垮掉的为何垮掉如何拯救这样的问题,但是可惜的是我想起的都是我身边的一帮二流子们的神经病行为。绿小豆子的老爸,也就是豆爸曾经试图在绿小豆子没被招安四处闲逛东跑西颠儿的那几年像一位法国女士解释自己的女儿的职业。解释了半天,法国女士很果断的用一个词做了总结:波西米亚。
绿小豆子同学恍然大悟,哦,原来波西米亚就是二流子的意思啊。妖哥则用另外一个词儿来形容——“流浪汉”。很多人喜欢于讨论这本书的文化意义,把这样的一群人放到美国当时的大历史中去讨论,不过从我个人来讲对这个不太感兴趣,美国历史?还那个年代,扯远了点吧。更何况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时代都有流浪汉,只不过从来没有人真正的描写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深深让我着迷的从来不是他们代表了什么,而是他们本身的神气,如果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真正拥有广阔的疆土,阳光和空气,一种是国王,另外一种人就是流浪汉。而我们大多数人,我们拥有的是几十平米的一间屋子,一张办公桌,一些孩子,一个妻子或丈夫,一些存折,存折上的数字等等,并且为那数字后多加几个零而奋斗终身,我们不能离开,因为我们拥有的这一切,已经成为我们甜蜜的枷锁,它有一个很高尚的名字,叫做责任。
只有孩子才有权利不负责任,长大的悲哀就在于此,如果你不负责任,你也就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社会也就没有义务给你理所当然的保障。所以翻译王永年说他并不喜欢这本书,我觉得特别可以理解,就像我的二流子朋友们经常被视为这个社会的怪胎,王永年先生的反映,其实也代表大多数为房子车子和存折而奋斗着的人们。作为翻译,他只要尽他的本分,就像医生没有义务去喜欢他的每一个病人一样。而喜欢则是一件自然的事,假如一个人天分有限,真的不必责怪他。我想到老莫里亚蒂,他会搓着肚皮,心不在焉的对所有指责他的人说是呀,是呀,他的朋友把他围在屋子中间围攻他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德行的,不介意所有不谅解他的人,所以萨尔说他是“圣人”。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这些。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里有国王般的骄傲。
坦率的说,这不是一本我会推荐给所有人的书,因为我认为它并不适合所有人来阅读,对于很多习惯了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的读者来说,这些碎碎念念的东西罗列在一起到底意味着什么,并不是他们所能体会到的。当然,把责任一股脑的推给翻译者是一件很容易,也很时髦的事,很少人会认为,他自己看不懂一本书,是因为他本来就看不懂。更何况这个版本的翻译王永年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翻译的这些,无数的从车窗前划过的风景,记忆的碎片,到底在文学上算是什么,所以会认为这本书在文化上的意义远远大于文学上的。
但是事实上,凯鲁亚克是第一个把文字的速度感带进文学史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王朔在07年推出它的《我的千岁寒》的时候,提出速度感这个词,曾经被很多人所嘲笑,翻出当时自己写的一段博客,不知道能不能解释得清楚速度感是怎么一回事。
“那种速度感,就像当年上高中的时候做英文卷子里的那一大段的阅读理解,老师说,遇到不认识的单词,要跳过去,一直往下看,于是,我们就一直往下看,因为往下看,成为唯一能做的事情,于是,就看出来了速度感,然后我们的脑袋里带着速度感和一堆字儿,一堆碎片儿去做完形填空,判断对错,一通瞎蒙。这就是速度感,好像一个人往山下跑的速度感,停不下来,刹不住车,遇到石头就跳过去,碰到树杈赶紧一低头,摔倒了就继续滚下去。在卡通漫画里,描述速度感的语言就是:@#¥%×&……,是不是和王朔的小说的感觉很像?可见,人类的思想,是相通的。
最后,我们终于停下来,到了山下,发现自己,鼻青脸肿,选择题,十道只蒙对了五道。考试不及格,回家挨一通胖揍,然后,你就消停了。”
王朔的所谓速度感,其实就是凯鲁亚克六十年前就玩剩下的东西,怎么说,就代表着说什么,我不知道《我的千岁寒》干吗要搞速度感,但是在路上的那种速度感,那种世界在你耳边永远退后,风驰而逝的感觉,难道还有能比凯鲁亚克描述的更模糊,却表达的更清楚吗?所以说,它并不适合很多读者,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读书是细嚼慢咽,反复回味,边读边想的过程。一个无法割舍这些传统爱好,习惯于如此节奏的读者,是很难适应这样一本书的节奏的。
他把十二英尺长的临摹纸黏在一起,左边留出空白,裁成能放进打字机里的尺寸,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卷筒纸。不停的打字。汗流入注,然后他把湿乎乎的衬衫晾了一屋子,最后用一个星期的速度写完了这本传世杰作。
而我连滚带爬,跌得鼻青脸肿的跟着凯鲁亚克一路狂奔过来,仿佛看到身后自己的零件撒了一路,但那种极速狂飙,透不过气来的兴奋感觉,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你要往下读,往下读,一直的往下读,不要咬文嚼字,不要挑剔,这才是在路上的生活和阅读的方式。至于那些咬文嚼字的问题,我真的没有注意到,看到有人讨论翻译者的个性问题,风格问题,感觉莫不是在开玩笑吗?难道你要我在路上以180迈狂飙的时候停下来数清楚路边的每一棵树?我仿佛看到了一帮在路边围着一棵树照相的游客,但是,不管他,我要疾驰而过,疾驰而过……
然后,我想告诉你,我突然累了,不想再说了,也不知道怎么结束这样的一篇文章了,那就到这里让它嘎然而止吧,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没头没脑的结束一样,就像萨尔就那样草率的和老莫里亚蒂告别,从此再也没见过一样。一脚刹车,这里就是路的尽头。一切都结束了。
但是有的人,将在我们心中永生。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没头没脑的结束,我知道这不是路的尽头,又却不知哪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