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出让人民信任的好干部
选出让人民信任的好干部
选准、用好干部,关系党风民意,关系事业发展。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等于公开树立起一个标杆,对广大干部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选准、用好了干部,就能够凝聚党心、鼓舞人心。反之,选错、用错了干部,则会形成不良导向,涣散党心、挫伤民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根本在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真正把那些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关键在于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制度机制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方式,规范选人用人程序,特别是要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透明度和公开性,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保证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干部能够进入选拔的视野,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还必须加强对干部工作全程监督。要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体系,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要坚持预防、监督、查处并举,认真开展过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责任追究等工作,切实把严格监督贯穿选人用人始终,把严肃纪律贯穿选人用人始终。要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经常性督促检查。要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篇:人民的好干部 农民的好参谋
人民的好干部 农民的好参谋
——记。。。。农科所所长。。
。。,男,藏族,1960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
1984年7月,风华正茂的。。以优异的成绩从西藏农牧学院毕业,组织分配他到拉萨工作,但他却选择了。。老家,因为他觉得家乡人民更需要他。从此,他便成了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这一干就是20多个春秋。
以“情为民所系”为宗旨,以真情服务基层,以科技带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1999年至2006年,他深入农牧业第一线,在基层抓示范、树样板,为农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出谋划策。一是在。。县。。乡试种地膜覆盖玉米350亩,亩产1900斤;二是大力发展藏鸡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工作思路,把藏鸡规模养殖作为重点抓实、抓好,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农户户主两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养鸡专业户、养殖大户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推广穴播机播种青稞1500亩,每亩比撒播增产59斤,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四是推广种植优质油菜累计2.1万亩,平均亩产290斤,比当地油菜每亩增产110斤;五是狠抓。。乡的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他带领科技人员走村串户摸底调查,然后针对各户的情况制定脱贫治富的方案。在他的带动下。。乡现在人均收入达到4566元,其中现金收入2162元。
2004年至2006年在全地区的特色产业上也做了大量工 作。2004年从山东省引进的优质杂交大蒜在。。。乡进行推广,每亩产值达3750元,相当于在相同条件下种植青稞的4.5倍,农民增收效益明显。2005年该乡扩大了种植规模。通过推广种植优质大蒜,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促进了传统耕作技术向现代耕作技术的转变,实现了。。乡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新突破。
要使农业长期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就必须有一支长期扎根基层的农民技术员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不懂农业科学技术,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就是把大家累死,也难以增产、增收,更谈不上治富奔小康。为了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每到一个村庄,他先是给大家做动员,然后讲解各种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但后来发现,收效甚微。经过了解,发现老百姓并不相信自己讲的所谓科学技术。看来,要真正使群众认识、相信科学技术,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不是靠嘴皮子就能起作用的。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个样子看”。于是,他在讲解的同时,注重示范,让群众参观他如何耕作,如何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怎样使用化肥,怎样给庄稼喷药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潜移默化的这一系列演示以及后来庄稼的长势和收成情况,使群众从不相信到相信,从相信到认真学习和应用。
在群众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后,为了在短期内使广 大农牧民学会科学种田。他先抓乡、村干部和每个村党员的培训。因为乡村干部和村里的党员同志好召集,而且相对觉悟高一些,再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把党员和干部培训好了,再由他们培训其他群众,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几年他先后举办农业技术培训23次,受训人员达2100多人(次)。通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这期间,他还向老百姓推广了机械化耕作等先进技术。
做好土壤养分监测工作,是合理施肥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
为了掌握好自己所服务的。。县土壤养分状况,减少盲目性施肥,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提高肥效的目的。2005年8月至10月,他和同事先后对。。。乡12393.4亩土地进行了取样监测,监测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5.8%,占麦类作物播种面积的67.2%,基本代表了全乡农业土壤。为了确保监测工作按时顺利,圆满完成,他主动承担最累最苦的工作。白天背着土壤样本袋在大田采集土壤样本,晚上和其他同志一道筛土,整理土壤样品。有时其他同志都休息了,他还在做实验化验分析土壤样品,记录整理实验数据。通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工作,共取土壤样品516个,化验分析样品498个,获得实验数据392个,基本摸清了。。乡当前土壤养分状况和肥力水平,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供了科学 依据。
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工作中他也觉得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所欠缺。为了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做好农民的参谋,他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可以说,只要能为人民群众生产派上用场的,他都学。光阴荏苒,转眼间他已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度过了20多个春秋,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他对农民兄弟的一片赤诚,使他每个前进的步伐在人民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党和人民充分肯定了他的贡献,他先后荣获自治区农委“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承担的自治区新品种示范项目被自治区评为先进示范点,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农牧区青年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农牧系统先进工作者。
第三篇: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干部
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干部
——读王川、李志强、曾德林事迹感言
那一日,在县局主页上看见了这么一则通知:关于转发《追授王川、李志强、曾德林同志“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的决定》的通知,看到标题心不由得一揪,一种莫名的伤心油然而生,压着隐隐作疼的心,点开了通知,细细的看着每一个文字,心慢慢的作疼厉害。
闲暇之时和妻子聊起了他们三位,妻子说:“这么好的人就走了,可能他们走的时候还饿着肚子,好可怜!”
妻子的这句话再次刺痛了我,是啊,他们这么好,可能还没吃饭呢,我想咆哮上天,你为何要妒忌好人?为何要将我们需要的共产党员带走?为何如此残忍?
随着时间的流逝,心也慢慢的冷静下来,“逝者已逝,生者如斯”,他们已离我们而去,我们只有更好的将他们三位的精神传递下去。
传递他们身上共产党员“担当”的精神。王川,两次受命于艰难之时,让全市道路运输市场从混乱逐步走向规范;李志强,考入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不到一年时间,就参与完成20多项全省公路重点工作;曾德林,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工程一线蹲点,为尽快把资料送出去,在恶劣天气下他硬是翻山越岭走了2 个多小时,按时把资料交到了指挥部。面对困难他们选择的是迎难而上,这就是共产党员独有的“担当”精神,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敢于表明身份、敢于担当。
传递他们身上共产党员“仁爱”的精神。王川一心惦记着“精准扶贫”项目,为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李志强从乐山到马边 160 公里的山路走了3.5小时,这让他如同亲历了马边群众出行的艰辛,心里焦急,焦急怎样才能让马边的父老出行方便;曾德林,一心投入基层,将志愿者的种子撒在马边,将青春献给马边。心系群众、大爱无疆,这正是共产党员“仁爱”的精神,心中装有群众、心中爱着群众,一心给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
传递他们身上共产党员“奉献”的精神。王川可以选择休息、可以选择轻松一点的工作,但是他倾心制度实施《规划》,倾注着王川大量心血,每个项目他都知根知底,长期熬夜加班,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但他从不抱怨;李志强可以选择去条件好的地方,但是他要把专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去;曾德林有机会调离,但他说:“这里需要我,我知道你会理解。”面对优越的选择,他们都选择了奉献,人非圣贤,孰能无欲,这就是共产党员独有的“奉献”精神。
传递他们身上共产党员“务实”的精神。王川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王川都奔波在公路建设管理一线,力求“对每个项目都知根知底”,连续 3 年没休过一个公休假;李志强20天时间,实地踏勘了马边全县 20个乡镇中15个乡镇的交通状况;曾德林长期深入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只因自己科班出身,只因交通无小事,只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为的是让修建出来的公路老百姓用着放心、走的踏实。他们“务实”的精神,踏实的工作,皆因他们一心只为修建一条老百姓满意的路,只想造福百姓。
三位共产党员,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干部,将毕生献给了党和人民,虽然他们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但他们的精神在马边滋长,传递四方。
第四篇:共产党人民的公仆 的好干部
共产党人民的公仆 的好干部
——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他那“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作风,让我深刻感受到在李林森同志身上体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光辉本色。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所肩负着人民的期望,肩负着推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和谐稳定发展的使命,通过学习我特别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刻启迪。
一、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他担任组织部长后,李林森便积极走访调研,定期履职巡查,掌握领导干部履职、班子运行和后备干部情况。在他身患肝癌、肺癌近三年来,强忍癌症晚期及多次高难度手术的痛苦折磨,但为了万源发展,为了人民利益,仍然拼命工作,与全市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一起担当、承受压力,忘我地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直至生命垂危被送进医院,仍然把病房当办公室。他说了句:“我不是怕死,不怕取消我的职务,我是怕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惦记着党的事业和山区群众。启迪:他的这种精神体现了生命有限而为党奋斗精神无限的价值,我们作为乡镇基层一线干部,我们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发展的“牵引力”,如果我们干部职工都有象李林森同志一样的党性,我相信我们地方的 发展肯定会焕然一新。但目前我们许多党员干部的思想理念、工作作风和奋斗精神有许多不足之处,必须以学习象李林森同志这种先进事迹来启迪我们的思想。
二、他公道正派选人用人的职业操守、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林森同志自觉落实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关心爱护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干部,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注重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高度重视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创造性地探索“四评村官”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村级换届中的贿选、拉票和家族、宗派势力介入等问题。敢于为埋头苦干的干部说话,将在位置偏远紫溪乡一干就是15年的党委书记王承兴选任为市森林公安分局局长。在李林森同志任职期间,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被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区乡镇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直部门,18名家庭困难、需要照顾的基层干部得到妥善安排。李林森同志对事业负责的态度。他在工作岗位上始终有着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甘为人梯的职业操守。面对灾情,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救援;跑官要官者,他断然地拒之门外;他重视干部的选拔任用问题他以“要上的干部,要让群众佩服;要交流的干部,要让社会信服;要下的干部,要让干部心服”的原则公平公正地选拔有能力的干部;他注重组织工作创新,探索总结出了“四评村官”做法,大力实施“千名大学生进万源计划”。向李林森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做组织放心的组织部长;学习他公正廉明的职业操守,做干部信任的组织部长;学习他锐意创新的时代风貌,做与时俱进的组织部长。用李林森这面镜子,时常照一照在岗位上发挥作用情况,看一看是否对得起事业,找一找不足之处,“五日三省吾身”,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启迪:虽然我们基层干部职工面对的许多工作与他的工作不尽相同,但我觉得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地方发展服务,特别由原来的管理型政府进一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只有象李林森同志一样“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工作作风,才能让群众佩服,让社会信服,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李林森同志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
学习李林森同志,第一、我们要学习他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第二、我们要学习李林森同志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第三、我们要学习李林森同志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公道正派的职业操守。第四、我们要学习李林森同志勇于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第五、我们要学习李林森同志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的优秀品德。
学习李林森同志,深入开展向李林森同志学习活动,必须与搞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广大组工干部应 当以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改革创新、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以迎接、服务、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为重点,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为目标,切实提升领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突出业绩。要把开展学习李林森同志活动与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拓宽和创新活动载体,坚持在丰富活动内容、深化学习实践、强化督导检查、选树先进典型、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激励干部职工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以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和良好成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通过对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身为一名新入职的组工干部,更要以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典型,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宗旨,深化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理念,在紧要关头和各种风浪中经得起考验,时刻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让全社会感受到党员干部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他燃尽生命写忠诚,巴山渠水为之垂泪;他呕心沥血铸党魂,迎得万民口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态度决定一切”,他对党忠诚、对事业负责、为民服务、淡泊名利的态度值得 我们学习,他的感人事迹、高尚形象和崇高精神,引领着我们阔步前进。
学习李林森同志对党忠诚的态度。李林森无论是乡镇党委书记任上,还是担任市委组织部长,他党性坚强、对党忠诚,用自己的形象为党的形象增添光彩,用生命之火映红党的旗帜。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工作热情,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即使身患肝癌,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弥留之际仍不忘党代会的工作。他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壮丽事业,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国家贫困县的朝天正为实现“高位快进、跨越发展”的目标不懈努力着,作为一名乡副乡长,要学习李林森同志始终不渝地忠诚于党的事业的精神,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平凡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情,为朝天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李林森同志对事业负责的态度。李林森在工作岗位上始终有着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甘为人梯的职业操守。面对灾情,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救援;面对提着现金送到面前,希望动干部时“关照”的要官者,他断然地拒之门外;面对大妹妹想由临时工转正时,他细口婆心地教导家人。他重视干部的选拔,常用“要上的干部,要让群众佩服;要交流的干部,要让社会信服;要下的干部,要让 干部心服”的原则公平公正地选拔有能力的干部;他注重组织工作创新,探索总结出了“四评村官”做法,大力实施“千名大学生进万源计划”。用李林森这面镜子,时常照一照在岗位上发挥作用情况,看一看是否对得起事业,找一找不足之处,“五日三省吾身”,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学习李林森同志为民服务的态度。李林森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始终把基层装在心中,把群众放在心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被群众誉为“百姓的组织部长”。在洪灾中,郑家容经营的药店价值20多万元的药品被洪水冲走,成了一无所有的特困户。绝望中,郑家容几次喝农药欲“一死了之”,他及时赶到使她脱险,组织干部到她家清理淤泥、清洗修理药柜等,又协调信用社贷款6万元,使药店在洪灾后不到半个月就恢复了营业。在慰问时,看到李国元老人家住在用几根木棒撑起的土坯房,含泪赶紧掏出1000元交到老人手里,并当场表态从代管党费中划拨专项经费1万元,协调相关乡镇、部门解决1万多元,帮助老人修建新房;自己却东拼西凑20万元悄悄到北京一家医院做肝移植手术,在生命垂危之际,让妻子毅然地将5000奖金交给李代菊用于孩子读书用。他把一生的追求放在为群众得实惠上,用一生践行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铮铮誓言。
学习李林森同志淡泊名利的态度。在有些人眼中,组 织部长有权,更不会差钱,而李林森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底线,用淡泊名利的态度,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当检察官这份好工作摆在他面前时,他推辞了选择了村官,一扎基层便是十多年;当有人提着现金想当干部时,他拒绝了。他一生生活简朴,为人低调,把人民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恪尽职守,公平公正地为群众选拔干部,自己面临昂贵的治病费用时,不向组织提一点要求,依然埋头工作中。学习李林森,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态度,要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誉所喜,不为悲所悲,不为利所驱,不为色所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名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组织部长。
在以后工作中,要深入开展“组织部长下基层”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学习他眼睛始终“向下”,多下基层,体恤百姓,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记挂在心,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第五篇:德才兼备选干部,服务基层为人民
德才兼备选干部服务基层为人民(原创首发)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既是干部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也只有突破此点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满意度。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基层政府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证。政府各部门应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干部不断强化群众工作,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积极创新基层政府设置方式,完善“县镇管理”模式,探索设置特色性、专业化、功能型的社会管理。抓好基层政府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的职能建设,发挥好律师、会计师等行业党委作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深入开展基层政府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活动,充分发挥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党员政协委员的作用,使每名党员都成为群众工作的主体;完善群众意愿表达、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不断健全基层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引导基层政府干部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排头兵;以“群众需要了解的”和“需要群众了解的”为重点,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组织系统专网、会议、文件等方式,及时发布基层政府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动态信息,主动回应群众关切问题;建立基层政府信访工作机制,建立信访举报日报告、限时办
结和专人督办等制度,确保举报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以实际行动维护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利益,不断提高基层政府工作的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