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征文
教育征文.切实规范和扶持农村民办学前教育
醪田镇中心小学尹显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我县农村民办学前教育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为缓解政府财力不足又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产物,是我县目前学前教育的主要支柱。
一、洞口县民办幼儿园的兴起
21世纪初,洞口县为了尽快发展三年学前教育,就开始试点兴办民办幼儿园,以缓解政府经费不足而致使三年学前教育不能落实到位的问题。至2005年,经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签发批准,创办了一批拥有专门教育教学基地、教育教学用房、校车、具有合格学历的幼儿教师的优质幼儿园,每年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经历了3年学前教育的新生,为我县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通过近10年的发展,到了2010年,全县兴办民办幼儿园100多所,已发展到了“园”满为患的程度,洞口县教育局领导洞察到了这一点,于是明令:立即停止审批创建新的幼儿园。
二、洞口县民办幼儿园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贡献
民办幼儿园的兴起,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子女都能享受到三年学前教育的待遇,据醪田镇中心学校幼儿入园率情况统计,2010年醪田镇农村80%的幼儿享受到了三年学前教育,90%的幼儿享受到了两年学前教育,100%的幼儿享受到了一年学前教育。
三、对较大规模的优质民办幼儿园不能封杀或变相封杀,而应
一如既往地予以扶持。
优质民办幼儿园不应成为兴办三年学前教育的牺牲品,政府主管部门应予以扶持与引导。随着国家国力日益强盛,经济日益繁荣,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教育强县、教育强镇等提法不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目前,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村三年学前教育已引起足够注意,正拟定计划,在各乡镇创办公办中心幼儿园,这样似乎对农村三年学前教育非常重视。但我想,不管怎样,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都应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发展农村幼儿园,并做到布局合理,切忌盲目。
譬如:洞口县醪田镇,2005年开始,就创建了3家民办幼儿园,而醪田镇中心幼儿园是在2004年受当时学区委托,经县教育督导室批准正式动工修建醪田镇中心幼儿园的,从征地到修建,教育局都始终把关,到2005年下期正式竣工开园,自此,醪田镇中心幼儿园年年被评选为县优秀幼儿园。其他两家都是租赁学校多余教室或从前经商用的仓库。每到招生3家幼儿园就展开了争夺战——生源不够啊!
生源不够的原因是:第一个方面,家长都在外面打工,子女跟随家长在一起,呆在家里的小孩很少;第二个方面,是大部分家长对小孩子的三年学前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幼儿园是看护小孩的地方,对孩子今后的影响不大。
到目前为止办三家幼儿园都生源不足,如果再增加幼儿园,到时该让谁淘汰?
所以,我个人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尽
可能维持幼儿园原有所数不变,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和引导,使其进一步提升教育保育的质量,切实规范和扶持已办幼儿园,因为他们都是投资了很大一笔资金甚至贷款来建设幼儿园的,我们应该创造优质幼儿园能够生存的政策环境。
四、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渴望
第一,渴望得到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经济援助,因为,他们在创办合格幼儿园的时候,投资不少,可得到的回报不多。
第二、渴望校车、学生接送车辆有优惠政策。每年一台校车要交1500元运管费(以罚代缴),汽油单价特高,一年下来校车的开销占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政府是否像农村客运车辆一样予以油价补贴。
第三、乡镇中心学校应该明确幼儿园招生的范围,不要以压低收费来争取生源,使招生走上规范化道路。
第四、大张旗鼓地宣传三年学前教育的意义,让广大群众都明白三年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幼儿年满三岁家长就能够主动送到幼儿园接受三年学前教育。
温家宝总理11月2日在北京调研学前教育时说:“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随着国家的发展,民办幼儿园会越来越多。在政策上,我们对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要一视同仁„„”
鉴于我地民办幼儿园的布局和办学行为,现在是规范和扶持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时候了,希望有关职能主管部门予以高度重视。
2011年10月31日
第二篇:教育 征文
好老师
石寺二中 贾秀红
传统教学观下的好老师是,上课铃响,慢慢踱进教室;下课铃响,匆匆离开教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老师已经不是好老师了。新的教育观念要求,作为老师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而是“传道、授业、解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爱护学生才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为人师者应该明白这一点,用真心去感化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听话或叛逆;干净或邋遢;聪明或愚钝,我们都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温暖,从心里愿意去学,而不是被动的强迫。
记得刚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教育热情无限高涨,可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男生,上课时不时与周边的同学讲话;下课这个一拳那个一掌,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我对他进行过一旦批评他,他便一脸的诚恳,保证要改正缺点,但事隔几天,依旧如故。几经周折多方打听,了解到他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家庭带来的心灵伤害,她是单亲家庭,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另娶不再管他,平时也只是给点生活费,能给他一点关心的也只有爷爷和奶奶,因而导致调皮,厌学,甚至捣乱。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放弃,而是不厌其烦地跟他谈心,用真心去感化他,在内心深处,我已把他当成自己的大弟弟来照看。记得有一次,外语老师反映他不写作业,其他科老师也反映同样的问题,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其原因,他轻描淡写地说:“我没钱买作业本和笔”。这天下午,我叫他到办公室,把笔和作业本给他,当时我看到他眼泪流
了出来,并且说一句:“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习,您是这世界上最最关心我的人,请您相信,我一定痛改前非,好好学习。”此时的我们已有了心灵的碰撞,频频点头的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从那以后,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烦恼与快乐都分享给我,他变得十分听话,懂事,勇敢,自信,积极上进。一个半学期后,他名列全班第二名,全校第六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高中。于是我想:如果教师和学生沟通无障碍,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被尊重,都有归属感,那么学生上起课来,就会积极认真,就会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老师也就不用在去逼迫学生学习了。
第三篇:教育征文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石寺二中刘静
教育是什么?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回答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特别重要。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
自学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教会学生自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生自学还不太成熟阶段,教师还要多充当“导读”的角色,多点拨自学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多获效益。当然,在学生自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辅导和总结工作。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主要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课堂上,要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学法的指导,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
第四篇:教育征文A
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气氛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时,我们做家长的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而不应当指责孩子怎么不如别人的孩子有出息。从家庭环境的角度讲,父母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里给孩子的积极行为以奖赏,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朝着家长和社会希望的方向健康成长。孩子上中学以后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内心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家长必须建立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
1、身教重于言教
所谓教育孩子,实际上是教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每个作家长的人都应该明白,当我们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时,应该注意到我们自己是否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道理。孩子也在察言观色,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学习生活。有的时候,孩子做作业累了,抬起头来看到我们在玩牌、在喝酒、在闲聊,他的学习意志也会减弱;如果他看到的是父母仍在忙于工作上的事情、忙于学习提高、忙于劳作,孩子也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有的家长辞去了工作,想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反而更加消极、懒惰,抛开其它因素不谈,家长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积极地生活的榜样。如果家长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尽管人到中年,生活和工作的负担很重,仍然保持进取精神。孩子会得到某种启示。父母要给孩子创
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所谓家庭气氛是指家人相处时的关系、家庭与人交往的方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比较开朗乐观、积极自信,人际关系比较好,适应能力比较强;相反,在一个冷漠敌视和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子女,往往在性格上容易退缩,缺乏安全感;有的则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搞不好人际关系,不易产生积极进取的愿望。有些孩子家庭环境不太理想,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大的个人努力以应对环境的挑战。因而他们的注意力、忍耐力、坚韧性 和灵感、奋斗精神等自我拯救能力都胜过同龄的孩子。
2、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是子女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严格,处处训斥子女,支配子女的活动,使孩子言听计从。这样教育的孩子表面上看是有修养的,但因他们的独立人格没有受到尊重,往往表现出自我抑制,没有信心的个性特点; 相反,有的父母对子女的任何要求都尽力给以满足,结果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蛮横的品质。家长应该平等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既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要让他们逐步学习成年人的行为,按照一般人际关系准则行事。父母的错误态度是造成孩子不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3、正确地给以强化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对孩子的行为给以正确的强化是教育孩子的关键。许多家长承认自己教育失败,主要原因是强化不当。在孩
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愿望,随后就会向家长提出。这些愿望或要求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懂得是否有合理性。家长是否应该满足,应该如何满足,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讲,不合理的要求应不予理睬或加以拒绝。有些家长不恰当地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无意识中强化了孩子的非理性。对孩子的合理要求,除了必须迅速给以满足的要求之外,尽可能地延缓满足,使孩子为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付出努力。让他们明白,任何愿望的实现必须以付出为代价,借以塑造他们的积极行为。一定要让他们的积极行为得到奖赏,这种奖赏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应该利用强化的原理。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以积极的鼓励为主,批评过多往往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破罐破摔”出现对抗行为。
4、给他们交往的空间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希望能有人倾听自己的话。这种需求较少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而同龄人的思想水平接近,对事物的看法有有更多的共同点,容易沟通、更可信赖。同龄朋友可以帮助青少年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可以帮助青少年肯定自我的价值,和朋友交往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另外,青少年正在学习适应社会,与朋友交往是他们学习人际关系能力的开始,进一步发展独立的人格。做家长的还应该告诉他们朋友交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明辨是非,选择好朋友交往。要让孩子懂得,不是每个人都是可以做朋友的。常言道,“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发现自己交了坏朋友,就要拿出决心和勇气,坚决离开他们。其次,和朋友相处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短处,朋友之间要取长补短。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帮助别人改进不足。嘲笑朋友的缺点是最伤感情的。另外,朋友之间要保持独立性,才能建立对等的朋友关系。
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快快成材,这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用心去思考,需要作出努力。
XXX小学教师,从教22年,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格言: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第五篇:教育征文
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凤翔小学
彭玲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体制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仅仅是培训和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一种人的养成。教育贯穿于人身心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奠定人才成长、个人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是针对我国人才培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包括评价制度中的弊端提出的。人才培养体制实际上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培养,达到成才的目标,这样体制上就要灵活,有不同的选择;二是让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优异的或者说是拔尖创新的人才有更好的通道,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全面发展,不是培养完人,而是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人人成才,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需要教育重视所有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多样化人才观,是指人才标准多样化,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不同人才的需要;系统培养,是指人才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养的,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统筹考虑的,教育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我国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大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新阶段。为此,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大力发展应用型人才、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建立具有自主技术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体系。
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背景
(一)国家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应该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从十六大以后中央的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经历一场战略性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020年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隐含着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重大转变,即从一个不均衡、不全面的发展阶段
进入均衡、全面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这种转变的实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世界上最快的,我国是依靠国际资本和国内基层劳动力结合的发展模式,即引进外资与中国的基层劳动力相结合。这种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依靠引进装备、引进技术。其弊端在于大量消耗能源、物质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如果长期实行这种发展模式,国家能源、物质资源不可能支撑下去,生态环境也将遭到严重破坏,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因此,改变生产方式势在必行。原有生产方式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不能完全依靠本国的技术创新,而是主要依靠引进外来技术来支撑发展。要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必须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吸收消化再创新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需要新的发展战略,即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十六大以后,我国实现发展战略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基础,人力资源开发是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开发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只有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从数量和规模看,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人均 1500美元时相当于人均3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因此,这个阶段我国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发展是跨跃性的,随之而来的就是结构、质量、效益的问题。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心应从数量发展转向质量提升。因为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没有质量的教育很难持续发展。教育竞争的核心也是质量竞争,而不是数量竞争。质量与满足社会需求有关,例如高等教育扩张引发了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恰恰是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也就是教育质量问题。要提高教育质量,不能按照原来的培养模式,而是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三)世界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时代性转变: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关注的课题。教育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也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转变的需要。教育对人才培养在国际竞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我国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知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是国际教育界讨论非常多的问题。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工业社会的技术和组织结构与知识社会的知识和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这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素质要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才培养模式世界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正在引起教育时空的变化和对人素质要求的变化。信息技术对人的要求成为教育界对21世纪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其中包括远程教育问题、虚拟教育问题、学习方式方法的变革问题等,这些都在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的教育战略和知识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有深刻时代背景的。我们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变化和满足中国社会转型需要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保证是教育制度创新
(一)人才选拔
在美国,学生可以直接上大学,因为其录取制度非常灵活,入学不只局限于一种文化考试,不按一个标准。我国的人才选拔有这样一个例子:在高考制度改革以后,南京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为圆大学梦也参加了高考,但落榜了。实际上,一位70多岁的老人怎么能与高中生用同样的考核和录取办法呢?所以,要建立多元选拔、灵活选择的人才选拔制度,给学习者更多的选择机会。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标准:统一性与多样性、规定性与选择性、专业性与综合性。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用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
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
评价体系包括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而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学校评价,忽视社会评价。要严格选择和录用教师,提高学校的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此外,还要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
(四)政府治理
人才培养模式要变化,学校就应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这就涉及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政府自立自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治理结构上,提倡政府、社会、学校共同治理,强调把政府管理改成政府治理,不是从上而下的管理,而是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的结合治理。同时,重视社会参与.充分利用协会、学会等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三、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的投入,教育资源向教学倾斜,支持学校和教师与课程、教学研究机构合作,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试验,引进国际优秀的教学模式。
2、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精练、更新教学内容,巩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探索超越传统班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学习、研究组织形式,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个别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自主学习。
3、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转学等给予支持;为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提供培养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贯穿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教育,鼓励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试验。
4、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
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