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平凡
论平凡
时代的尖端,科技的潮流,每个人的心目中或多或少都有对自己的期许。想当位当红炸子鸡的:明星;默默无名的:平凡小卒;众所皆知的:大英雄。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很不一样︹ 不甘于平庸、天生的叛逆,为了得到赞赏都可以促使我们想变不一样。潇洒、风光、不单调这是和人一样时得到的报酬和奖赏;弄巧成拙、太过引人注目、遭人忌妒这是和人不一样时束缚你的枷锁。离开平凡的人间飞往的是不平凡的地狱或是天堂?得到的是败草还是鲜花?会拥有众多的朋友或造就所谓的高树多悲风?这种矛盾的心情使我们难去做下结论,一去改变是可以得到全部、也可以将一切归零;胜利或失败、飞往天堂或被打入地狱,全看我们是否改变︹ 伟人的轰轰烈烈、平凡小卒的简简单单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生命,全看我们是否改变。求取利益时知道利益之分;希望平静但不扰乱他人,爱好自由却不违反法纪。这不都是平凡的根本吗?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希望获得但知道满足;好逸恶劳,却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成功但了解要付出。也是平凡的基本吗?却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见要平凡也不容易何况是不平凡呢?伟人的人生皆从平凡开始,不安于平凡,要如何达到不平凡。平凡绝不意味低贱,也不代表贫瘠,平凡不过是一切的开始、平凡不过是最初的根本。平凡却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Α 科技的尖端、时代的潮流,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小卒的简简单单。平凡或不平凡都可以是我们快快乐乐的过完这一生,但,要记得平凡中也可以孕育出伟大和崇高!在平凡中也可以请出动人的生命乐章。平凡好比雨后的彩虹,简单却又丰富!现在开始我也对平凡抱着一丝丝的憧憬。
第二篇:作文题目:论平凡
释放
花落,那是一种释放。它释放自己承受的压力与世人投来的喜爱目光;释放同类怨恨的诅咒;释放自己的一切,放下一切闪耀的光环,为求做一个平凡的花,悄悄的释放自己,无需在百花中争艳,也无需得到他人的认同,因为自己内心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自己美,那百花池中定会有属于我的位置。
许多人只知道释放的含义,却永远不懂得如何去释放。因为这些人往往总是忘不掉自己的成功,只会忘掉自己的失败。这样的人他永远不会知道释放自己会给自己带来多么大的帮助与乐趣。一个人的世界是封闭的,是个人的世界是需探索的,百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需你用心交换的,如果你一味的只了解自己,不去发现自己,那么你永远都不懂得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你只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俯瞰自己的天空,不去探索他人的世界,不去仰望他人的天空,你永远不明白什么才叫“井底之蛙”。你也不明白自己会有哪些不足。如果你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积极的去探索他人的世界,学习他人的“世界构造”,这样你的人生已经在完美的道路上。
也有一些人懂得释放,宁可不要以前的光环,也要做一回平凡之人,做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那就是“田园生活”。他们宁可放弃自己的所有利益,也不破坏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的人俗称“圣人”,虽称“圣人”,因为他们追求内心世界,明白世人的存活法则。且懂得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时候去舍弃。明白许多“圣人”难懂的大局观。有时却不足以称“圣人”。因为这些人中有一小部分是害虫,浑身充满了铜臭与权欲味。这些人有时去危害社会,扰乱人民的正常生活。这些人虽都释放自己,惩罚自己洗刷心灵,做一个平凡人。为何我们平凡不能在平凡的人们,却永远遵守“至高无上”的道理。人们的思想永远达不到:我活在世上,本就是快乐的。我就是活在这世上的唯一本钱。如果这样的思想人们理解了,我想释放自己不难。
释放,顾名思义:释放内心,释放一切光环。做平凡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有乐趣。花开,不一定是炫耀,因为那是最后的绽放
第三篇:论路遥平凡的世界
因为要准备课前演讲,所以又看了一遍《平凡的世界》。第一次看是在高三,正是学习最紧的时候。哈哈,现在承认也无所谓了。当时晚上好像还没开晚自习,回家以后写完作业再就怎么也学不进去了。漫漫长夜何以为继?看小说吧。于是某个周日我揣着20块钱走进一家旧书店,寻摸了一圈之后猛然发现大名鼎鼎的《平凡的世界》,当即掏5块钱买书,再花两块五买个鸡蛋果子一起带回家。书的第一章便是就着鸡蛋果子看完的。此后每天晚上写完卷子就开始看书,一个礼拜就看完了。故事很吸引人,读着孙少安和孙少平艰难奋进的经历,又激动又感动,觉得浑身上下都有劲,想呐喊,明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大学毕业了一定要好好奋斗。读到田晓霞被洪水卷走的那段,身上都冒汗,我还希望她抓着的那块木板能救她一命,但最后路遥还是让她“死”了,当时我这个心情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翻到最后一页,合上书发呆,脑子里全是书里的场景。荡气回肠啊!忍不住翻到第一页从头再看一遍。
所以这次读应该是是第三遍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这中间又不断地接触各类中外作品,感觉眼光大变。再看《平凡的世界》,也比初次阅读更加冷静和深入了一些。下面就要说一说现在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平凡的世界》受到极多读者的喜爱,这不用说了,它受欢迎的原因,我想最主要是两点。第一,它是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就是最写实的作品。他描写的农村生活是靠逼真的细节白描组成的,基本上完全忠于现实生活,谁看了都会说“写得真好,那时候生活就是那样的。(即使读者也没经历过)”而且它的语言朴实无无华,非常亲切,我们看了都觉得孙少安和孙少平就是活生生的,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被写得活生生的。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孙氏兄弟的人生经历就显得很可信。《平凡的世界》的读者基本上是青年和青少年,是在校学生或者辛苦打拼的底层青年,看到这样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就联想起自身的经历和处境,从而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书写得又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把对读者的接受条件降到了最低,基本上谁都能看懂,谁看了都觉得写得真写得好,所以《平凡的世界》会有如此巨大的阅读群体。
第二,《平凡的世界》传达的价值观念,或者说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勤劳勇敢的善良人通过诚实劳动和不断奋斗,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这本书里没写什么坏人,就连王满银也远远算不上坏人。大家都是苦出身,在那么一个年代,终于能够从祖辈待了一辈子的土地上走出去,凭自己的努力告别贫穷,改变命运,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希望!中国人勤劳奋斗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孙少安孙少平,都是正直纯洁的好青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在我们的价值观里,道德和功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希望那些有本事挣家业的都是孝慈仁义的好人。因此《平凡的世界》深深地契合读者的心理期待,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道德滑坡严重,价值观念缺失的时代,《平凡的世界》在我们心中重新唤起了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心底激起我们对美好情操的向往之情,我觉得这真一种是伟大的德育。《平凡的世界》“劝人学好,教人向善”,谁能说不是好书呢?既有价值认同,又有阅读快感,这样的作品自然受读者欢迎。
以上两点就是《平凡的世界》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尽管在读者中口碑极好,影响极大,《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和批评家的眼里却没有什么重要的地位,主流文坛对它的评价一直不高,重要的文学史著作也不提及。这是评价标准不同造成的。学术界看待文学作品的角度更加侧重于文学本身,抛开社会影响仅仅分析文学技巧的话,《平凡的世界》显然有很多不足。比如故事情节有点老套拖沓,语言缺少变化,一些人物(比如乔伯年)写的不够丰满等等。在我看来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化倾向严重。虽然它放映的是现实生活,作品风格也是现实主义,但它只达到了外部表现的真实,内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实是童话式的。明显的表现就是故事很单纯,人物理想化。孙氏兄弟的奋斗历程,让人觉得一路下来“顺理成章”,这里面也有爱情,但很像“才子佳人”的套路。总的说,它的情节不缺乏跌宕起伏,但是让人觉得是为了主人公形象的刻意为之。故事情节固然都是编造的,但是一旦设定了这个环境,人物就必须在此逻辑下发展,高明的作家会让人物“活”在他的情境里,因此人物的命运就有了由环境决定的“必然性”,这是内在逻辑上的真实。而《平凡的世界》就缺少令人信服的“必然性”,有的地方就显有点得假。另外,这种童话式的故事和理想化的人物限制了小说的深度,它只表现了个人的生活奋斗和爱情破折,很有限地赞颂了某些道德品质,除此之外很难看到对社会和人性的揭示。总之缺乏更深刻的现实主义表现力。我觉得《人生》才是路遥最好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不是。以上便是重读《平凡的世界》发现的的主要不足。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别人对这个观点无论持何种否定态度也都是有道理的。在阅读的时候我当然不会斤斤计较什么“故事结构”、“语言变化”之类的东西,这都是纯粹的理性分析。作为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各方面都很不错,是正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缺点是相比较而言的。况且,这种缺点,某种程度上恰恰成了它的优势。比如它童话式的内在情节,虽然缺乏批判力度但是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它大体顺序的叙事结构虽然显得单调缺少技巧,但正因为它不设置太大的悬念,所以也不会降低再次阅读的趣味,读者会感到故事怎么读都很平淡朴实,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优点和思考上,反而增加了魅力;它单纯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虽然缺乏立体感,但是读者看来印象很鲜明也很明确,反而有助于人物品质的凸显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它虽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人性揭示或社会批判,但明确地表达了对人生奋斗和传统道德的赞扬,这不够深刻但也绝非浅薄。读者不需要思考什么太深奥的问题,能在书中得到领悟和感动,得到抚慰和激励,这就很足够了。
因此,《平凡的世界》在文字技巧上的“缺陷”反而变成了它容易被最广泛夫人读者大众接受的优势。它简明易懂,真诚质朴不故作高深,表达的思想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与其说它胜在文学的技巧上,不如说它胜在传播的优势上。《平凡的世界》讲的是困境中以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一代青年人集体面临的人生问题。那些求学者,打工者,面临艰苦社会的年轻人,在他们苦恼、彷徨、失意的时候,一本《平凡的世界》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共鸣和感动,多大的激励和鼓舞,就像我自己初读时那样,他们又会对这本书产生多么强烈的热爱!我在很多盗版书摊上都看到过《平凡的世界》,可见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加巨大的阅读群体。一本书能够达到如此地步,路遥地下有知该当何等欣慰!《平凡的世界》不是
经典谁是经典呢?在如此强大的社会影响里面前,文学史的“学术低评”显得苍白无力。谁也没有资格为一本书盖棺定论,时间才是优秀作品最好的证明。《平凡的世界》究竟能不能畅行百代,到底是不是一块真金,这只有让时间去慢慢验证。
第四篇: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情感
苦难世界中的人性美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情感
摘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闪耀着一种熠熠发光的“人性美”,路遥小说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忘、令人陶醉的就是其中的情。那种对生活贫乏所引起的自卑、自强的感情,还有那朋友之间患难与共的关切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亦或是恋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可歌可泣的爱恋之情,无不以其真实可信感动着,牵动着读者的心。
关键词:人性美,平凡的世界,爱情,亲情
触人心灵的《平凡的世界》,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忘、最令人陶醉的就是蕴含其中的这份情——那种对故土、对亲人、对朋友、对恋人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间之情,情意绵绵的人性之美。这样一部作品的最大价值也就在于此——品读文本并获得精神的震撼,是人的情感回归人性美的剖析和展现,平凡靠近优美,在这平凡的世界中,让我们震撼的也是那纯真的人情美。
一、用平凡的人物挖掘善良朴实的人性光辉
个人成长的苦难经历和人生体验对作家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家路遥出生于陕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在他七岁那年,由于家境贫困无力供他上学,父母将他过继给了伯父。年少的路遥未能享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兄妹之间的亲情,而这些情感的缺失都成为作家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于是作家便将这些美好的情感寄托在创作中,在虚构的世界中完成他对情感的追寻。作家自己曾说过:“我更多地关注他们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是达到彼岸后的欢乐。”而作家所经历过的苦难抗争成为作品中主人公一次次悲剧命运的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创作中永恒的浓郁的人性美。正是对苦难生活的体验成为作家创作的基础,而这些基础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对高尚道德和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平凡世界》中,描绘的都是一些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这些生活的琐琐碎碎看似毫无意义可言,可是在这些细琐的事情却是包含了这些平凡人物朴实的人性光辉。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广大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特点,在他们身上,充分揭示了劳动人民身上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孙玉厚,一个踏实而又勤劳的典型的农民代表,他虽然出身于农民家庭,受过各种苦难,但是他没有像一般农民那样阻挡孩子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即使在家庭最困难的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任由孙少安去外面的世界追求自己的梦想,再苦再难他也支持着孩子们的想法。他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省吃俭用,只为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他是普天之下最优秀的父母的代表;润叶,一个贤惠善良的女人。她一直深深地爱着少安,就是在少安结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不能从感情的泥沼中走出来。一方面是李向前一家的热情进攻,另一方面是自己对少安的痴情的不可自拔。这种爱情的煎熬,在她和李向前结婚之后的几年内一直没有结束。她被动选择了自己的婚姻,同时也踏进了一个充满内心矛盾和失意的世界。在向前发生车祸之后,她才死了那份青春的痴情,默默回到了丈夫的身边,照顾着残废的丈夫,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也逐渐找到了平平淡淡的幸福;李向前,一个爱情的失意者,他虽然在最开始得不到田润叶的接受,可是他却依旧支持着润叶,任劳任怨,一心一意的付出,对她的父母和弟弟关怀也关怀备至,多么伟大而又宽广的胸怀。他没有因为爱情的挫折而颓废,他把他的热情都放在工作上,尽心尽力;秀莲,一个大方热情而又吃苦耐劳的女性,她虽然识字不多,可是却通情达理。当她在知道丈夫和润叶的关系之后,她没有为这件事耿耿于怀,而是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钱为她买礼物。在艰苦的生活中,虽然和婆婆有些小冲突,但是她却依旧尽自己的孝敬着他们,照顾着他们,尽着自己的职责;兰香,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在那种贫困的条件下,她依旧不抛弃不放弃,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最终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出人头地,在苦难面前,她不退缩,依旧为父母长辈着想;„„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他们没有经历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从这些平凡人物的身上,我们却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们伟大的人民身上的熠熠光辉,那种纯朴的性情和晶莹碧透的心。虽然在作者的笔下,他们不管男女,老少,美丑,贫富,这些劳动人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可是作者却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他们,没有把他们推向道德的深渊,而是从正面挖掘他们的的美德,凸显他们的人性美显现着一个民族的光辉,在平凡中捕捉伟大,让我们从这些质朴的农民身上看到了最纯真的本性。贯穿整个小说的有一种重要的品质,那是人性和善良,这是一个值得提出并深思的问题,路遥在小说中描写了很多人情冷暖,有丑恶的一面,更多的和宣扬的是人善良的本质,人与人之间互助的精神,和一种自我牺牲的悲壮,与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说,人性中很多唯美的品质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很难说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社会是在前进还是在退步。少安不管在自己贫困潦倒的时还是在自己发达以后,都尽力去帮助同村需要帮助的人,王世才在煤窑里为了徒弟的安全丢掉了性命,可爱的晓霞在奋不顾身的营救一个小孩时被洪水卷走,少平当初冒着生命的危险救下了一直与他不和的跛脚女子,最后为了工友牺牲了漂亮的脸蛋,这一切的一切不由得让人内心为之一颤,这是一种深深的人生的感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善良的人,很多感人的事迹,他们确实存在,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次次的被颠覆。在为物质生活忙碌的同时,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在合适的时候,冷静下来,从新审视一下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是应该以一颗更善良和真挚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就像小说中田二说的“世事变了”,人心变了,不管怎样,我们的精神文化不应该走向贫瘠,它应该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
二、用平凡的挫折高扬凝聚仁爱的旗帜
在那片黄土高原上,人民不仅要经过自然的洗礼,同时也要经遇社会的考验。挫折,是人生必须经历过的一道关卡,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不会长大。“人”在熬过必须的考验之后,往往能更有效地关注远大的未来,关注理想的目标,使“人”奋发向上并为追求理想而奋不顾身。①在路遥的笔下,可敬的劳动人民没有被挫折给吓坏,而是挺起胸膛直面这些拦路虎。在这种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中,让我们又见到了这群劳动人民的另一种人性美。当孙少安的砖厂第一次遭遇挫折面临停产,村民们抱以隔岸观火的态度时,孙少安也很彷徨,措手无策,他的焦急也无人能诉说,只有他那贤惠的妻子给他以安慰和鼓励。他没有放弃,在海明那些冷嘲热讽中,在村民的不妥协中,他毅然挺立,最终和妻子一起重建他们的辉煌。是妻子的仁爱和家人的支持,使他挺过这次危机。他由一个本是无邪的孩子在生活的洗礼下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成熟,挫折,使这个农家的孩子越来越懂事,最终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在家人的帮助下,他也越来越勇敢,他的仁爱精神也在生活得苦难中得到高扬。
孙少平,这个执着着要去外面打拼自己的天地的汉子,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他也不愿坚守在自己的家乡,他不愿和父母一样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孙少平担心会在农村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里失去“自我”,所以,在返乡之际,内心充满了焦虑、痛苦以及渴望献身的冲动。②他希望在大城市里能够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可是他却不知道要想在打城市扎根立足是要付出代价的,在那时候农民要跳出农门,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被招工当工人;二是参军当兵;三是上大学。这很少的机会也带有很大的垄断性。农民处在一种高度同质性和固化的状
③态,就象一个个一模一样的马铃薯,被装在人民公社的麻袋里“。在陌生的城市里打工,他并不知道在前面等待他的是什么,他只知道会比当农民更苦。赤手空拳,不名一文,一脚踏进了一无所知的城市,少平开始了他艰难的求生之路。没有经历过这种捉襟见肘的逼仄,不知道其中的惶恐、茫然、沉重、苦难,甚至是绝望。但他挺过来了,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并且获得了曹书记夫妇的好感,任何回报都是以付出为代价的。我们不能忘记少平在朝阳沟背石头的那一幕,那种镜头给我们每一位读者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陡峭的山坡上,一巨石下的男孩身形变成了一张弓,几乎与地面平行,脸上写着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艰辛与苦难,身体上留下了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伤疤。刚刚毕业的贫苦少年,得用多大的毅力才能战胜这样的伤痛。路遥就像是一把刚刚从苦难的磨刀石上退下来的锋利的刀,把不朽的文字镌刻在文学史上,镌刻在读者的心里。最后孙少平成了一名矿工,但井下阴暗、潮湿的环境,且时时都存在着危险;井上孤独、寂寞的生活,这也是需要坚强的毅力来忍受的。孙少平没有被这些苦难所压倒,相反,他再一次坚持下来了,并且从这些苦难中由单纯幼稚走向了坚定成熟。挫折,再一次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
三、用平凡的爱情抒写浓郁感人的真爱真情
文艺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情感把握,“情感把握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④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之一,平凡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坎坷,总少不了磕磕碰碰。真挚的爱情,也总是要经历一些磨难,最后才能品尝爱情甜蜜的果实。短暂的美好和永恒的苦难相比,甜蜜显得那么奢侈,美丽也总是要留下忧伤。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亘古不变的爱情故事来表现人性的真诚善良。在爱情的世界里,感性和理性的冲突时艺术表现的不变话题,路遥用爱情描来使善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孙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是甜蜜和温馨的,这是一种真爱,是心灵的相通与交汇,是情感的依恋与交融;他们清楚,要想达到最后的结合,要想最终能够走在一起,他们注定要克服太多的几乎不可能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注定要超越现实的许多东西;他们的爱包含着更深的矛盾和痛苦,现实是无情的,不是他们爱的不真不深,也不是他们太世俗,而是现实生活的逻辑性注定他们难以结合,即使结合,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将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矛盾和痛苦。可是在现实的逼迫下,他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他无法跨越他心中的自卑情感,阿德勒曾经给自卑情结的内涵进行界定,他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绝对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⑤所以少安转而与另外一个门当户对的农家女子秀莲结合。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决。这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客观条件。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这种非常求实的生活哲学,使他把生活看得很透。“自卑感并没有淹没掉他的主体意识,而是使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己所占有的极其卑微的生存位置。从现实的巨大的落差中产生的心理失衡便激发为一种顽强不屈的抗争力量,渴望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彻底改变目前的屈辱状态。”⑥所以,他没有沉溺于不现实不切实际的理想中而任意放纵自己的感情。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他只能忍受着内心的痛苦,非常冷静地平息了感情的骚扰,积极地在生活中把握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平实的美满,告别了亦真亦幻的爱情。所以说,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每天的劳动,演绎着他的爱情,也决定了他的爱情,把自己的命运与对方紧紧联系在一起,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受尽艰难困苦,心里也感到甜蜜和幸福。可以说,这种爱情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爱情,质朴而淳厚。在那特殊的年代,用情感战胜理性,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勇于突破世俗的观念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也历经坎坷,少平要超越自己观念中的自卑以及两人在现实中的巨大差距,田晓霞则要超越世俗的观念、地位、物质利益的羁绊。孙少平不像他哥哥一样,在那段美好爱情开始之前选择放弃,他勇于抓住机会,即使他和田晓霞的爱情在那时候看来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可他不害怕世俗的眼光,依旧珍惜和呵护着这段感情,他坚持守望着,直到田晓霞的意外死亡。晓霞的牺牲激起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爱,最终他们之间的爱情在晓霞的牺牲中得到永生。所以,在晓霞牺牲后孙少平没有像失去郝红梅时情绪像狂乱如“哈姆雷特” ⑦。田晓霞为了孙少平也不顾大小姐的身份,毅然的孙少平走到了一起,也心甘情愿地等待着这个掏炭的男人。田润生,这个不羁的男生,在爱情面前,没有被家庭的压力和舆论的压力所打败,尽管郝红梅的出身不好,尽管她还带着个孩子,可是他都不在乎,他坚决的和寡妇郝红梅走到了一起;金波,这个浪迹天涯的男生,不管走到哪里,他都始终放不下那个住在他心里的藏族姑娘,尽管他连人家的名字都不知道,可是他心里的这段纯洁的感情却一直坚持着他走下去,他也继续的找寻着那个美丽的藏族姑娘,一直到永远。金秀,这个勤奋而又美丽的女子,为了自己心爱的男子,她对追求自己的顾养明不顾一屑,她勇于表达自己的爱恋。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在爱情的世界里,用感情超越了理性,用爱情谱写了一首首真情的诗章。
四、用平凡的交际表现动人心魄的人间大爱
在那片黄土高原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平凡人们的喜与痛,感受到他们的卑微和崇高。路遥在一种比较宽松的情节关系中尽量容纳原汁原味的生活,展现出人生的意蕴和情调,展现出人情的温馨和美好。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最主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真诚的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艺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
《平凡的世界》以其质朴平时语言和真情的演绎塑造了孙玉厚一家人相濡以沫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同情。孙少安千辛万苦办了砖窑场后,雇佣了村里许多人,此时少安想到政策是政策,人情还是人情,作为同村邻居,怎样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静看着周围的吞糠咽菜?这种朴素的乡亲意识,使少安升腾起某种庄严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则
⑧使人性美得以升华。孙少平奋不顾身地从洪水中救出伤害过他的侯玉英,从供销社保释郝红梅。以打掉碗为代价,把打工妹小翠救出火坑,并拿出自己仅存一点的血汗钱送她回家。当师傅煤矿遇难后,他觉得师傅家的全部灾难,也就是自己的灾难,并对惠英嫂家庭负起了“全部责任”,这可说是绝对无私的仁爱美德。再如李向前,他痴爱田润叶不求回报,连润生也说两年来,他跟着姐夫学开车,姐夫不管姐姐如何对他不好,却像亲哥哥一样看待他。姐夫真是忠厚人,不仅对他家,就是对世人都有副好心肠。他常对人说,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多做点好事,做了好事,自己才能活得心安„„言语之中无不闪耀着人性善的光环。同时这群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也充满社会责任意识,当孙少平劝阻哥哥不要和胡永合到省城投资拍电视剧,孙少安却说钱来自社会,到一定时候,就有必要将一部分钱再给予社会,哪怕是无偿地奉献出给社会。这何尝不是以“国”为家、以“社会”为家的社会责任感?再后来,孙少安捐款修建学校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田晓霞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洪灾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人情美的精神境界升华。
孙少平在十三岁的小姑娘小翠身上也同样体现了陌生人之间的爱,他不忍小翠受到包工头的污染而把自己仅有的一百元钱送给她,以让她远离那个肮脏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家。田晓霞更是对人类怀着一种深沉的爱,当她看到洪水中的小姑娘时,竟不顾自己安危而去救她,她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别人的生命。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真诚地表现了这些普通人在平凡的社会关系中的情和爱,使读者的情感与之共鸣,使读者在此平凡的社会中看到人性的美,从而使作品产生了更加动人心魄的情感魅力。弥漫在路遥这部作品中的人性美,正表现着他强烈的使命感,表现着他对坚韧不拔的青春生命的悲悯和诚挚的厚爱,对吞噬、损害人们的邪恶势力和桎梏人们心灵的野蛮力量的愤懑和抗争,对人生意义不断深入的领悟和体察。虽然未曾踏足过世风朴实的乡村世界,但《平凡的世界》却是路遥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有着朴素的人生态度,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帮扶,无论高低贵贱,无论顺境失意,都保持友善和爱。“读者们从孙少平略显平淡的人生中,却能够深深地感觉到,他的内心生活象哲人一样深邃,充实,不管他做什么,环境多么恶劣,他的精神游历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绝不是一个仅仅在尘世中走过的人物。事实上,整部小说就象是孙少平善行的展现,精神的求索,在这一过程中,他内心的世界日趋完善,犹如神明走过炼狱。”⑨从中不难看出,他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是可以感召任何一个时代的,因为这种平凡世界中的永恒的人性美可以给我们平凡人以难得的温暖和有力的抚慰,可以让我们生活得平凡而幸福,可以还这个世界以些许温情。
爱和善可以包容一切,使人情变得博大,这些人物形象大都是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好人”,几乎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这些“好人”总能克服重重困难,走向希望的彼岸;即便存在一些道德、性格、生理缺陷的人物,但作者还是没有从人格上根本否定他们,路遥所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之”彻底素朴性“,一方面被某些人认为尽管”直面现实犀利、囊括生活广博,兼之有揭示人的命运和洞悉人的心灵的多种功能",⑩没有按惯常模式将其置于道德极端,相反却从正面意义上凸现其人性美的特质。
五、用平凡的亲情抒发苦难中人类的温情
在苦难的岁月里支撑人们坚强地生存的除了爱情之外应该是那份感人至深的亲情。浓浓的亲情,一种能治疗灵魂深处创痛的最好药剂。他们正是依靠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才能从苦难的生存中得到救赎。在孙玉厚一家因王满银劳改处于一派慌乱之际,孙玉厚的小女儿兰香知道自己对家里发生的这件大事帮不了什么忙,便不经大人指派,自己悄悄去喂猪,而后又给灶火旮旯一筐筐捡柴禾。穷困的生活养成了她明事懂礼的心性。她知道猪是全家的命根子,知道自己只有做点实际的事,才能给烦乱中的大人以帮助。所以当兰香妈惊慌地发现自己在烦乱中忘记喂猪而遭到孙玉厚厉声训斥时,兰香的一句话“妈,猪我已喂过了„„”所带给全家人的惊讶和感动则是可以想象到的。此时孙玉厚老两口心里像是撞倒了五味瓶,只能看着他们最小的已上了初中可身上还七长八短地穿着旧衣服的孩子而说不出一句话。作者正是抓住在孙玉厚一家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刻,极力表现兰香对老人的爱心和体贴,把一种让人感到酸楚而又温馨暖人的情感氛围渲染得如此浓郁感人。
在路遥的情感体验里,对困苦生活中亲情之间的这种让人感到温暖而酸楚的情和爱,似乎有着特别深的感受。对于为全家而操劳一生浑身都是病的奶奶,孙玉厚全家不仅不嫌弃,而且无限依恋爱护。小时侯少平和兰香每天都到野地里拔一些带露水珠的青草叶,把露水珠淋在奶奶的眼睛上。终于有一天,少平用润叶姐送给他的钱,给奶奶买了一瓶止痛片和两瓶眼药水。在忙乱中少平抽空给奶奶点上了眼药水,他在心里说:“奶奶,如果我长大了,有办法了,你还活着,我一定叫你好好享几天福„„”。“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复间”,在如此贫困的岁月里,是小孙子的一片热情温暖了奶奶那为贫困生活煎熬得干枯了的心,而奶奶那受到感动的眼泪又让少平为之心潮翻涌、热泪盈眶。人间至善至美的真情在这对生活苦难的瞬间照耀中闪烁着动人的光彩。只要有只要有光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冷的。亲情给予那个时代下的人们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勇气,一回又一回地支持着他们走过生命的坎坷。
六、结语
弥漫在路遥这部《平凡的世界》作品中的人性美,正表现着路遥强烈的使命感,表现着他对坚韧不拔的青春生命的悲悯和诚挚的厚爱,对吞噬、损害人们的邪恶势力和桎梏人们心灵的野蛮力量的愤懑和抗争,对人生意义不断深入的领悟和体察。小说同时也写到了人性美之后的弱点,期中包括少平和少安发自内心的自卑感,孙玉厚的听天由命不敢反抗的意识,润叶不敢面对现实的感情......课不管怎样,这本《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有着朴素的人生态度,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帮扶,无论高低贵贱,无论顺境失意,都保持友善和爱。
从《平凡的世界》中不难看出,路遥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是可以感召任何一个时代的,因为这种平凡世界中的永恒的人性美可以给我们平凡人以难得的温暖和有力的抚慰,可以让我们生活得平凡而幸福,可以还这个世界以些许温情。
参考文献:
[1]德哈特曼:伦理学(第2卷).英译本第107—120页。转引自王玉梁: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9—340页。
[2]周承华:《在现代理性和传统情感之间——论<平凡的世界>的审美特征》.《小说评论》.1994年第1期。
[3]袁方等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页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147页
[5]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第47页. [6]]闫雪梅:《路遥的自卑情结》,《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郭小聪:《路遥的诗意——一个读者心中的路遥》,《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8]白烨:《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文艺争鸣》1991年第4期。[9]人性的悲剧美,悲剧的人性美[J]四川: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0] 路遥,散文随笔,《出自内心的真诚》.
第五篇: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民”形象》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民形象
有这样一部作品总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当夜深人静一个人拿着这样一部书写了人世、人生、理想与现实的书的时候,不禁的我会发出这样一种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和自己的相似度竟然会如此之高的感叹。不知为何,拿起这本书再放下的时候已然是几个小时后的事了。它是《平凡的世界》,我的平凡的世界。
像一个在追寻了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的路上耽搁了太久了的看客,我深深的被这部作品里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书中所写的人物所深深打动,很多时候我是满眼心酸的走进这部作品的,孙少平的思想、孙玉厚的境遇、孙少安的坎坷等等无时不刻的在我混乱的脑子里游走。我可以这样理解吧,他们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由于标签太多,不经意之间我们都莫名其妙的被贴上了形形色色的性格,五颜六色的生活,或苦或甜,或酸或辣,那是一种回忆,一种曾经,一种永远也忘不了的存在。
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平凡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着我。孙少平的人格魅力,他的执着,他的爱情,无一不在牵动读者的眼睛。我也时常会想像自己像孙少平一样揽工,还有下到井下挖煤,当然我知道我不可能有孙少平的人生经历,但是我可以具备少平的许多好的品格,一个人吸引别人的是他的品格。我相信劳动可以改变人,孙少平一开始不也是小学教师,后来去黄原揽工,还不是硬挺了下来,在年青的时候吃点苦,会对以后的人生有很多的好处。也许我的身体条件不行,但是我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还有一年的时间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应该想想以后的路应该怎样走,不要徘徊不前,也不要妄自菲薄。思考的不多,不深,我只是个学生。
至于说到那个时代的市民形象,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崇拜的风行无疑会给老百姓在思想方面的突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现在回过头去看,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评价。狐假虎威并受过革命教育的孙玉亭,禁不住财富诱惑闯荡世界的金富,以双水村中心自居的田福堂„„,说到底他们都是农民,很有时代特征的农民;苦受自己灵魂折磨的少平、受过良好教育的新时代青年田晓霞、高中毕业去学习驾驶的润生„„,他们说到底是知识分子,有的被那个时代耽误,有的搭上了时代的末班车的知识分子。从少安不安现状开办砖厂到少平抵不住出去闯闯,很大程度来讲,虽然他们是底层的劳动者,但是他们敢于走出那一步才是这部作品的目的之一吧。
这么多人物之中,最让我感觉得到一丝共鸣的莫过于少平了,当然很多人也有这个感觉,也许这就是我前面讲的标签现象吧。作为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讲,少平的很多想法、很多做法我都有过,很多时候我总会问自己,难道我是在读我自己吗?这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我无法自拔的原因所在。每当没有人打扰的时候我就会沉浸在少平的故事里,现实什么的早已经忘的干干净净,有的只是在断断续续的记忆里搜寻着和此等情节相似的回忆罢了。我会想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做,我又能怎么做?也许我也是个知识分子,我会像少平那样受自己心里声音的召唤,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还是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孤独的老死,一代接着一代„„我会不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保持得住精神方面的温饱,会不会懂事的接过家里的重担,会不会适时的去想一想自己的爱人,想一想自己未来的方向又是何方?是的,孙少平是这样做的,甚至比这做的还多,一方面我们可以讲他做的不够,他很脆弱,另一方面可以说那是时代特征下知识分子的通病,谁的本性是这样的呢?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这个熟悉的论题又适时的出现在这部作品当中,这部永远不会发生在现在的作品。
我会庆幸,我们的时代抹过了他们的时代,我也会伤感,我们的时代建立在他们的时代之上。
那时候,我会像孙玉厚那样整天操持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整天会为了不至于挨饿而奔走,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劳动是那个时代的命哩!从孙少平下面的这句话里,我想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窥探到那个时代市民的一丝心理,特别是农民的心理:“是的,我二十年来目睹了父亲在村中活的如何屈辱。我十八岁就为此而偷偷的哭过。爸爸和他祖宗一样,穷了一辈子而没光彩地站到过众人面前。如今他老了,更没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我已经有能力至少让父亲活的体面,我要让他挺着胸脯到双水村众人的面前!我甚至要让他晚年活的像旧社会的地主一样,穿一件黑缎棉袄,拿一根玛瑙嘴的长烟袋,在双水村的闲话中心大声的说着闲话,唾沫星子溅别人一脸。”典型的时代特征,典型的心理特征,典型的人物特征,饥饿—温饱—富裕,在那个即将思想解放的地方,究竟还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啊?
那句话说行走在今生往世,我竟然不知道旁边还有一个自己。是啊,好像我就坐在这一个个鲜活人物的旁边,从他们的言语中思考着他们的世界,他们生活着的世界。这个时候,我变成了他们,他们还是他们自己。不只有痛楚,还有苦涩,也会有甜蜜,那种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甜蜜,可这是存在的,只是太微弱了,微弱到我们不愿意相信会存在一般。这个世界不会承认什么一厢情愿的,就像虽然你一直在这个世界上苦苦追寻另一个自己,但你心里明明知道你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无法从更深层的角度去解读些什么,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个读者,我只有感觉罢了,当田晓霞被洪水吞没的时候,假如我是少平的话,我会想:有的时候我就会当世界上的爱人都消失了,尽管我还会为那些感人的故事流一流泪水,但我已经不会再对这样一个人如此倾心了,呵!难道这就是受伤的感觉吗?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田晓霞,只是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擦身而过,把握现在,珍惜现在。我尝试着去推测这种现象的背后的寓意,比如一些知识分子还没有成长就被扼杀,是在批判老天吗?显然不是,制度吧,具体到什么制度,我就说不清了。有失落,有失望,也有无奈吧,制度,真是要人命的东西。生活没有如果,他们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我们更幸福。有远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这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
是的,我会为那个时代里的每一个人物感染,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既淳朴又有心计,既想大干一番又安于现状的人物性格,农民的劳动品性,知识分子追逐内心不平静的品行,官员的尔虞我诈和务实实干的品性,总之,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正等着一样一群人去经营哩!路遥先生说:“有时候当我在都市喧闹的大街上走过时,我常常会在一片人海中猛然停住脚步,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陕北,我看见荒山秃岭之间,光着脊梁的父辈们在挥着镢头开垦土地,我虽然没有继承父辈的职业,但我永生崇敬他们伟大的劳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艺术创作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劳动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那个时代的农民,以及农民的儿子,都在为一些摸得着摸不着的东西劳动着,是信念吧,暂且可以这么说吧,我找不到更好的词句了。
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内心里总是烦躁不安,像是第一生产队里那头生病的老黑牛,他们身体不舒服,他们的思想也不舒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变幻莫测不舒服,然后他们就想去改变,变着变着也就更加烦躁、更加不舒服了。看不到希望是不真实的,是可怕的,幸运的是失望后总能看到希望,就像老话讲的那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百姓终究是老百姓,《平凡的世界》里的老百姓也不例外,就像这部书里说的那样:“人呐,都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可是不同处境的人又很难理解别人的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