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模版)
《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
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1990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中学生及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环境与发展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的初浅知识和简单技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幼儿教育是人接受知识最初的学习活动,幼儿环保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幼儿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情感。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幼儿环保教育意识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市环保教育的发展,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更充实的切入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975年10月,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公认目标:“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
根据环境和环境教育概念的内涵,以及《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提
出的环境教育目标之精神。将幼儿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目标确立如下。
1.激发幼儿热爱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环境责任感,并有初步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明确要动手动脑去探究身边的环保;
3.寻找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内容.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了我园幼儿环保意识的现状;
2.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主要成因及其分析;
3.探索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方式;
4.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等途径、方式、方法的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重点是: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方式。
难点是:幼儿环境教育方式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对象是:2.5—6岁幼儿
范围是: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小朋友群体。将在本园环境教育质量上综合一般的班级,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班级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幼儿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幼儿实施环保培养程度及其影响,幼儿环保行为发展主要原因。为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2.行动研究法: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法在过程中所进行的设计——探索——反思——探索的过程的实录,老师在活动中成长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
七、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组人员分工:秦琴负责整个实验过程的规划、设计、管理、召集、把关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卢嘉负责申报表、研究报告撰写,课件的制作。张燕芬负责总目标和分解阶段目标制定等工作。冯燕负责课题评价量表的制定等工作。杨梅、王婷负责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课题组成员进行具体实施、实验班工作和教师活动方案设计和修改。
新希望幼儿园
2009年4月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摘要]:“环保”——是一个即具体又抽象的名词。对于孩子,如何把这个概念用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就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多种途径把环保教育贯穿在各项活动中,使得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学习活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就要抓住这些可利用因素,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
[关键词]:环保 兴趣 潜移默化 情感 契机
人类与环境紧紧相连,由于污染的蔓延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已经亮出了黄牌,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终生教育,在幼儿中开展环保教育,是奠基工程。幼儿是人类的未来,是明天地球的主人,初步让幼儿知道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幼儿萌发环境保护意识,做个环保小卫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必须从培养浓厚的兴趣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
一、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教育环境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教育环境应该围绕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教育主题及季节特征,及时的对原有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我们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语言教学、社会教学、艺术教学等五大领域中进行。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投放大量的废旧物品并将其变废为宝,让幼儿感受到废物是可以再利用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空间,多为幼儿提供各种环保知识信息,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让幼儿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关注周围的环境,意识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休戚相关,从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幼儿乐于观察和探索自然,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
二、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保护教育应把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教育内容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去,把原有的教材与环境保护教育联系起来,有机地加以结合。例如,在认识水、空气、电、声音、动物、纸、树、花时,我们可结合进行减少污染、噪声,节约水、电、纸,保护珍稀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等方面的教育。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幼儿认识空气,应改变原本只停留在“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可周围到处都有,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这一层次上,而应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空气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并带领幼儿到大街、建筑工地、工厂、公园走走,让幼儿体验呼吸后的不同的感受。又如每天的一餐一点中,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同时,结合教育活动,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节约能源教育。不挑食,不浪费,不倒掉饭菜,让幼儿知道我们所吃的颗颗饭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种出来的,我们所节俭下的食物,可以供养很多人。在盥洗活动中,也要注意让幼儿从小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也要寓于各种游戏活动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知识,在玩乐中受教育。如在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在“节日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有利时机;幼儿园开展节日活动,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春秋游、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们都可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我们通过“植树节”活动,让幼儿了解树木的种类、生长过程、生长条件,树木与气候和季节的变化,树木和地形的关系,乱砍乱伐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等,让孩子们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道理。在“世界地球日”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地球是我家”的教育主题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主题教育,让幼儿理解生物,人和各种环境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爱护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这些为幼儿成长后,能与自然和睦相处,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培养。节日活动还有“爱鸟周、无烟日、世界粮食日”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结合教育目标,对幼儿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四、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家长观念直接影响每个幼儿,家庭是幼儿生活中最亲密的环境。因此,情感教育融入的环保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的协力配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废旧材料做成的“馒头、饺子、馄饨、帽子、骑马竿、动物沙包、飞盘等玩具,号召孩子与家长一起收集一些废旧材料,一起做成小玩具或装饰品。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可以循环再利用,让孩子直观地看到即节约自然资源又防止造成公害的道理,教师可将全体幼儿、家长、老师用废旧物制作的各类玩具进行义卖,让孩子们自己既当营业员又当顾客。通过活动,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并学会了珍惜自然资源和废物利用。
五、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做个“环保小卫士”
我们不仅要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在幼儿园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而且还要让幼儿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使幼儿从小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做个“环保小卫士”。幼儿年纪虽小,但他们有正义感,老师应善于抓住各种机会教育幼儿不要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用完水及时关好水龙头,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要与平时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教育幼儿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好身边的环境,当好环保小卫士,长大当好保护社会大环境的好公民。
总之,今天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将决定下世纪我国环境状况的好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因此,加强幼儿的环境教育、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热爱地球、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具有环境意识的“地球人”、“中国人”,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与崇高责任。
第三篇: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的教育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
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⑴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⑵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⑶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⑷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研究方法
(1)讨论理解法
: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背诵古诗文,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
行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方案《培养幼儿良好午睡的好习惯》
富蕴县双语幼儿园园本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小课题名称:
培养幼儿良好午睡的好习惯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幼儿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午睡习惯是分不开的。睡眠是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活动,是人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没有好的睡眠就没有好的身体,幼儿睡眠时,身体各部位和脑及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利于恢复疲劳,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臵。幼儿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睡得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对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同时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幼儿不喜欢午睡,睡眠不足,会感到精神疲倦,烦躁不安,吃饭不香,爱发脾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睡眠充足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精力充沛,情绪愉快,食欲好,长得健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结合我园的园本课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为载体。针对本班午睡出现的一些问题:上床后没有睡觉的意愿,或做小动作,或小声说话,或睁着眼睛四处看,展开了对幼儿养成良好午睡的好习惯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右侧卧睡,不趴着睡不蒙头睡。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培养幼儿不憋尿、不尿床、及时小便的好习惯。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幼儿进入午睡室应保持安静,动作轻轻,脚步轻轻,不说话,不影响别人休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幼儿自己脱掉鞋子并摆放整齐;拖掉外衣,将衣服叠好放在固定位臵。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午睡时幼儿不咬被角和拉链,不吮手指,不拿小石子、钮扣、玻璃球等危险物品,注意安全。
四、研究内容:
(一)、组织幼儿散步
带幼儿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让孩子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在草坪上或树下坐一会儿,互相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无穷的乐趣。睡前散步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而且有利于气血的流通,使气顺血和,由此而得到更好的休息和睡眠。此外,睡前在户外散步,大脑会更清醒,心情会更舒畅,吐故纳新的结果会缩短初睡至熟睡的过程,这对幼儿是有益的。
(二)、初入午睡室,教师的适当提示 在幼儿进入午睡室时,教师应督促幼儿及时大小便,教师在进入午睡室时,不仅要教育幼儿轻轻讲话、轻轻走路,自己也应该做到轻轻讲话、轻轻走,多用手势代替语言,然后指导幼儿按顺序脱衣服,整齐摆放,并告诉幼儿穿、脱衣服的正确方法、能有礼貌地向教师或同伴请求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安心地进入睡眠,给幼儿营造一个安静的午睡环境。
(三)、午睡中不可忽视的巡视
幼儿的睡姿正确与否,关系到幼儿睡眠的质量和身体健康。俯卧压迫心脏,血液循环受影响;左侧卧也同样有影响;蒙头睡会使幼儿不能舒畅的呼吸到新鲜空气,容易使幼儿做恶梦,影响幼儿骨骼的正常生长,所以必须培养幼儿仰睡或右侧睡的正确姿势。教师应通过各种故事讲述、常规活动来让幼儿掌握正确的睡姿,并结合午睡实际,密切观察,随时纠正幼儿的睡姿。
(四)、创设舒适的午睡环境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寝室内粘贴一些处于睡眠中的动物的图案,或者在墙上布臵一些星星、月亮等符合睡眠环境的图案,以增强睡眠的安静感。睡前,教师要拉上窗帘,为幼儿入睡创造一个安静、暖和、舒适、宽松、空气流通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
(五)、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个小时或几天之内养成,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光靠幼儿园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1、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家长的认识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等向家长宣传充足的睡眠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不良睡姿,不合理无规律的的作息时间,对幼儿健康的危害等,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家长关注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改变教养态度,从而使家园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2、针对不同午睡问题的幼儿,对症下药
对于入睡困难的幼儿,我们通过与家长的个别交谈、网上沟通等形式,了解幼儿的作息,在家睡眠状况,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商讨,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幼儿按时睡眠、起床、来园、使幼儿的午睡时间与晚间的睡眠得以协调。为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而共同努力。
五、预期完成的目标:一年
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反思—实践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根据本园现状反思分析,确定小课题研究内容,制订研究方案。
2、第一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及整理工作。
3、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如何在午睡时养成好的习惯。
针对幼儿午睡情况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4、第三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4月)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5、结题鉴定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
完成小课题研究结题总结报告的撰写,总结整理研究成果,深化小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小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第五篇:课题《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情况汇报
课题《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情况汇报
海勃湾区第八幼儿园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必要环节。课题“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下面就本课题的实施进行阶段性汇报: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我们看到很多公共场所写着一些对成人的要求:不要随地吐痰;请记住冲厕所……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在成人的世界里被称为最基本的素养和素质。没有建立起规则的成人正是由于没有基本的素养,又在接着影响下一代孩子。
事实上,真正的规则应该是从人性的根基上奠定起来的,是一生都需要遵守而不需要改换的。当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全体人都遵守着规则,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每个幼儿都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园制定计划并开始实施了《规则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我们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让幼儿去执行规则,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让幼儿对规则有切身感受,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逐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
二、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社会即学校”丰富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教学做合一”。
2.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主张自由教育,强调儿童的自主自导和自主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强调规则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专制,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混乱。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可以向素质转变。
3.“爱和自由”科学教育
规则排除了暴力和强权,才保证了每个人的自由。规则建立了个人界限,才拥有了智能的秩序。规则建立了社会秩序,才拥有了平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建构一个对内在世界和对外在世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
2.这个秩序的人也建立了与外部世界、以及和人的和谐的生存关系。
3.建立真正的界限,发展出强大的自我意识。4.建立平等自尊的生存环境,驱逐权威和暴力。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成立由园长挂帅、保教主任、教研主任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践—反思—研究课题,将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阶段2014.03—2014.07 准备阶段
1.在全园进行课题内容的深入学习,成立课题组。2.课题组集体讨论,提出课题目标,形成研究方案。第二阶段2014.09—2015.09实施阶段
1.按研究方案具体落实,各班开展课题调查报告并制定学期研究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家长课题内容的学习。
2.运行教师间研讨、对幼儿观察分析及行为的解决、撰写教学案例等逐步地丰富经验,积累资料。
3.进行课题中期交流,反思及总结经验。第三阶段 2015.09—2015.12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资料 2.撰写论文、研究报告 3.完善课题手册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围绕孙瑞雪老师的《自由中的规则》的内容作为基本内容指导思想。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实际需要建立的规则并不多,共7条,来帮助儿童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帮助儿童建立的规则将奠定他一生的道德基础,是为一生作准备的。它必须是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文化中都应该遵守的,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状态,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逐步实施。
第一个规则:就是,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有。我们会在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告诉他,你这是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打(伤害)别人。孩子通过不断的提醒是可以建立的这个规则意识的。这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和保护自己。
第二个规则:不可以打扰别人。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工作,另一个孩子想找他玩,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会把他拦住,对他说不可以打扰别人,你可以等他工作完了再叫他。所以,这个幼儿园的孩子没有紧急的事情,他不会轻易地打扰别人,因为他很清楚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这是一种品行和修养。
第三个规则:请归位。通过“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可以维护一个有序的环境。他们会遵守秩序,会觉得秩序是应该的。同时归位也节约了很大的成本,因为我们永远知道我们需要的东西去哪里找。
第四个规则:请等待。请等待的含义是,公共的东西,谁先拿到谁先玩,后来的想玩请学会等待。
第五个规则: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是一个物品所属性的问题。第六个规则:就是有勇气给别人道歉,也有勇气要求别人给你道歉。这是两个方面,我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要向对方道歉,对方也有权利要求我道歉。
第七个规则:学会对别人说不,也尊重别人对你说不,也就是学会拒绝别人。这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
通过这7条规则的建立,我们可以尽量避免我们的说教或主观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一)通过榜样示范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我园教师经常用自己正向的言行影响孩子,还通过示范法让幼儿观察,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比如:在我们的主题课中,几位教师示范如何排队,让幼儿很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秩序,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行为规范,也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创设类似情境,将有助于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二)通过平等交流法,让幼儿感觉到被尊重与被重视。尊重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同等的地位,孩子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许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避免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这会让孩子心里对教师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我首先警告你……”,“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因为由于我们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就可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通过图标暗示法,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认知,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规则。区域活动时,我们会让幼儿自由选择,为了避免出现争抢角色的状况,就把这些规则绘画成大家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如在区域门口贴上小脚丫图片,孩子们进区玩时就知道先数数有几个人,如果已经满了,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充分让孩子体验谁先来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的规则;在图书区,可以贴幅小嘴巴上竖着一根手指的画面,意思是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或干扰别人,这里体现了不可以打扰别人的规则;盥洗室内也帖上了师生共同制作的规范洗手流程图等。孩子们都能理解,也愿意去遵守,就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规则要好得多。
(四)通过后果体验法,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太阳花班的李恩泽小朋友总是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小手,总出现粗俗粗野的行为,伤害到小朋友,小朋友都不愿意与他玩耍,因为一玩耍自己就要受到伤害。他自己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也想和小朋友玩,可是他不知道该怎样跟他们交流沟通,他就用学狗叫学猫叫的声音来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可是小朋友们并不“买单”,仍然不愿意和他玩。有一天,小朋友们玩滑梯,他还是出现了粗俗粗野的行为,仝一民跑到他跟前说“你总是打人,你要是不打人就好了”,这时老师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连忙告诉他,这就是粗俗粗野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你玩,只要你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小朋友们就会都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他点了点头说“知道了”。小朋友们对他都持排斥态度,他也体验到了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直到有一天任老师看到了他的进步,并在班里表扬了他。在自由活动时李恩泽走到李可儿跟前说“可儿,我不打人了,今天老师表扬我了,你愿意和我玩吗”?李可儿小朋友点了点头。恩泽高兴的跳起来说“我有好朋友了”!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第一,创设有利于培养规则的环境。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设置了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了有利条件。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在2-4岁。因此,培养幼儿秩序感,至少要从小班开始。在班级里,教师们设计了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为幼儿的有序活动提供条件。我们还在活动室、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第二,在规则中轻松愉快的进行一日活动。为使幼儿各个环节的活动既有条不紊,又轻松愉快。活动前,我们的教师都要和幼儿讲明白活动内容、流程和规则。比如:在户外活动前需提醒幼儿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有,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等规则,这样,孩子才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对遵守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使幼儿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并加深对规则的印象。
第三,让幼儿参与制定班级规则。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通过和孩子讨论,规则才能从外在的约束变成幼儿内在的需要。如 :在图书区,和孩子们共同制定阅读规则,并把它写下来,教幼儿认读,起到让幼儿安静的作用;又如在美工区中,讨论如何保持环境整洁,放置一个空篮子,小朋友们就知道垃圾往篮子里放,不随意扔,幼儿参与制定的教室常规,才会引起其主动地认同,从而自觉去遵守。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体验到“做教室的主人”的成就感,而且能逐步理解秩序规约中的相对自由。
第四,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幼儿园各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在规则意识的渗透中,他们不但会自我管理,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安妮班小朋友来欢乐颂班做客,由于小椅子不够坐,就借用了班里的地垫坐,在走的时候有两个小朋友无意将地垫带走了,凯凯小朋友连忙说:“请将地垫归位到那里”。(用手指着地垫放置的地方)于是,安妮班王老师急忙让小朋友将地垫放回了原处。凯凯还友好的对他们说了谢谢和再见。因此,在争当“小管理员”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相互协调、合作,学会了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也学会了理解和照顾他人、照顾环境。
第五,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幼儿将规则意识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本学期各班还对家长进行了“七大规则”的学习。通过学习,家长们觉得孩子们进步了很多。今年的元旦家园活动时,D小调班雷雷妈妈告诉我们,雷雷的进步让她很感动。在家里,每次玩儿完的玩具会整齐归位,看完的书籍都能放回固定的位置。现在,她自己的房间完全不用妈妈帮她整理。家里的物品从哪里拿了,用完后就会归位到哪里去。除了这些,雷雷还会监督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家没有把鞋放到鞋架上,雷雷走到爸爸身边说:“爸爸,请你把你的鞋归位到鞋架上。” 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积极的家园共育,能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规则意识,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七、课题研究成效
(总结)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转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