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足球意识及技能培养研究方案
小学生足球意识及技能培养研究方案
2011-09-21 10:18:20 作者:钟祥市实验小学 来源: 浏览次数:589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体来说,少年儿童的体质滞后于经济发展。而且,我国中小学仍然存在着“重智轻体”的现象,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堪忧。为此,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启动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验小学作为全市窗口学校,在学校特色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起到带头、示范及辐射作用。足球运动在我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我校从八十年代初就非常重视学生的足球运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曾三度被湖北省体育局、湖北省教育厅命名为足球“传统项目学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的足球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出系统的经验,用于指导足球运动的实践,从而增强师生的足球意识,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健康发展,让学生因足球而阳光,让学校因足球而更有内涵,从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进档升位。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项目为足球。对象为3—6年级学生。实验研究强调让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教学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热爱足球,发展个性,形成积极进取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磨练学生坚定顽强的意志,让校园呈现出一片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训练,让学生建立足球运动的基本技能概念,熟悉球性,提高控球能力,体会动作要领,初步掌握足球最基本的技术和游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足球技能水平。
三、研究原则
1、社会化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应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以小足球推动社区健身热潮,利用校内外辅导力量,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定点定时与灵活机动相结合。
2、激励性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主体性原则:在实践研究活动中以队员为主体,充分体现队员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积极性,帮助队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创造能力。
4、科学性原则:确定好小学足球校本课程教材编选的原则。
⑴、内容与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⑵、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⑶、针对性与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
⑷、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⑸普及性与提高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全校师生将会完成一个从“单纯的足球教学”到“体育养生”的心路历程,学校从单纯追求名次,荣誉的功利主义思想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健康第一,重视体育健身,养生的思想。另外最大的成果是锻炼了队伍,课题组全体成员将会对课改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2)通过研究,使全体教师从苦干型、实干型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通过研究开发出适合本校(3至6年级)的足球校本课程,将足球课列为学校的正式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以足球课为特色,结合新课改要求,创编小学足球理论与实践教材、教案、课件、光盘、课例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真正的从足球课中“快乐体育,放飞梦想”达到“练球、练人、练精神”的目的。
(3)整体联动,培养兴趣。人才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正确地迈出的第一步。兴趣往往是人才成功的起点,而且是人才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在动力。所谓兴趣的产生和稳定,除自身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教师教学艺术的陶冶。小学时期按照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在该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不能过早地施加大负荷训练,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解剖生理及各系统的不同特点,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各项有趣的足球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从学生的心理和特征来看,他们对游戏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很多国家,十分重视“足球游戏”,并把它贯穿和融会在对学生教学训练中来。训练中,要使孩子们懂得,最重要的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选手,而不是首先考虑如何去取得胜利。如果仅仅是为了比赛的胜利上足球课,那就会限制孩子们聪明才智的发挥,不利于他们形成各自的特点、特长和风格。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初涉足球并不急于安排足球战术和对抗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而是要进行游戏,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充分享受游戏的欢乐。
(4)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在小学的足球教学中,不能过早地或一味地进行足球战术或比赛方面的训练,则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尤其对他们开始形成的极其强烈的“个性”,不能不说是某种程度的压抑。况且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对于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也无裨益。而让他们进行“足球游戏”,在“足球游戏”中学习足球知识,在学习足球知识过程中学习足球技能,如比谁运球好,停球好,顶球好,踢得准,控制球的时间长,谁的球艺高超,久而久之,就会练得球艺娴熟和个人的许多“绝招”。这无论从运动生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来说,都有着十分良好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1)现状。调查发现小学时期是兴趣足球,足球是在校园内最感兴趣和最想参与的体育项目,在玩足球的自发活动中学会了足球的基本技能。他们最喜爱的踢球形式是对抗比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程度较高,在校学生他们踢球的条件相当优越,绝大多数能在草坪上踢球,但放学后想找场地踢球较难,社区、公共场地提供踢球的场地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2)途径与方法。
在校园里应广泛开展足球运动,培养学生足球兴趣,提高足球技术水平,对达成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学生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培养小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发展足球运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勇敢、坚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培养足球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培养小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让小学生热爱足球运动,体会本身的魅力也将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从而不断激发他们锻炼身体与发展才能的愿望,有利于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意识的形成。(3)足球意识与技能的培养
运动参与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为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打基础。
运动技能意识——掌握足球的基本理论和技战术,及相关的体育锻炼常识。身体健康意识——全面发展体能,达到较高的身体机能水平。
心理健康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勇敢、坚强、坚忍不拔意志品质。
适应社会意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交际能力、竞争意识、应变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
2、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1)、从教学目的出发,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教师要掌握儿童的这些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踢足球,提高身体素质与将来终身受益的关系。激发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足球锻炼,打好身体基础。
(2)、分层分组教学,让学生获取成功。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对获取成功的机会有较大的差别。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分层分组进行教学,其方法有:⑴按运动能力分组;⑵按年龄分组;⑶按性别分组;⑷按成绩分组;⑸自由组合。例如:在足球比赛教学中,为了减少部分学生失败感,使学生获取成功,可将学生按运动能力分组进行比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3)、组建足球球队,开展竞赛活动。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好胜心强,不管自己水平如何,都想争第一。要充分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提高和保持学习的兴趣。为此,从三年级以上建立小足球球队,在课上进行教学小比赛,每个学期进行以班为单位的足球球比赛,并决出名次、颁发荣誉奖状及奖品,评选出最有价值的球员、神射手等个人称号。同时还要进行学校间的足球友谊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足球比赛。通过比赛,使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知道要为班级、学校争光,必须平时刻苦练习。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意志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4)、观赏比赛,提高情趣。足球活动过程中的美育资源非常丰富,有精神美、形态美、动作美,力量美等等,运动后给机体带来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其中包含有美的感受。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忱。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各种足球比赛,如“足球世界杯”、“奥运会”、“欧洲各大足球联赛”、“中超”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观赏到那细腻的脚法、精彩的盘带、漂亮的传球、精准的射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开阔眼界,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足球的热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情趣。
(5)、学校课程按课程计划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与趋向,自主设置足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开发,实行校本管理,以利于办出学校特色.(6)、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和活动方式,完善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使课余足球老师从单纯追求名次,荣誉的功利主义思想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讲座对体育知识和体育功能进行学习,使师生能够充分学习到体育运动的精神,足球文化的内涵,体育的基本功能,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观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水平。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学科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坚持行动中研究、研究中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原则,通过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说,为本课研究提供多种操作模式。
3、问卷调查法: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后效果问卷调查和组织专家对教学效果全面评估。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3月)
1、选定课题:《小学生足球意识及技能培养》
2、成立课题专家指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3、学习有关本课题的指导意见和理论材料。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研究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0月)
1、依据方案制定计划。
认真学习“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思想,在训练中坚持依法治教,以德治教,加大教学训练力度。体育学科组分步实施训练教学目标,订出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训练教学质量,力争明年参加全省小学生足球赛取得好成绩。
2、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中进行本课题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
3、组织教师编写足球校本课程开发教材。
4、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管理措施。
切实抓好队伍建设:⑴成立班级足球队(每班10人)。⑵成立年级足球队(每年级25人)。⑶成立校级足球队(两个梯队,每队20人)。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周一、三、五:16:30—17:30。周六、日:2:30—5:30。认真落实训练任务:⑴培养队员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在学习技术技能之前先学习做人的道理。⑵根据队员年龄段特点,提高队员身体健康水平,根据足球专项运动的特点,改善队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发展综合的运动素质。⑶培养队员的团队精神,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需要每个队员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⑷重视队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队员独立进行自我训练的能力。
不断强化训练手段:⑴身体训练:各种快速跑,耐力跑,负重柔韧等练习。⑵技术训练:各种个人颠球控球练习,1对1攻防,2对3跑动中传接配合,抢劫球等。⑶战术训练:2对1,2对2,3对2对抗攻守,半场攻守练习比赛。⑷参加省市区足球比赛。
严格执行管理措施:⑴每堂训练课都必须奉行“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原则,严格球队作风,严明训练纪律,认真刻苦训练。⑵训练本着“以人为本”,以适合同龄队员心理,生理接受能力为前提,积极推进“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训练中。
(三)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对实施方案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⑴技术的掌握。⑵比赛意识的贯通与运用。⑶体育道德的培养。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3、撰写结题报告。
七、成果的表现形式
1、编印的校本课程教材。
2、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展示。
3、有关课题的音像资料。
4、学生成长档案袋。
5、教师获奖论文、案例、总结。
6、课题的研究报告。
7、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的获奖证书。
八、课题成员分工
A组(杨京成、张莉军、关晋艳)
1、制定计划,完善方案。
2、安排部署,宣传报道。
3、收集成果,整理档案。
4、撰写结题报告。
B组(陈 艳、王 梅、韦光好)
1、设计问卷调查。
2、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3、评定论文及说课竞赛。
C组(许雪钰、杨少平、陈刚、王宜)
1、制定训练计划。
2、安排部署训练任务。
3、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材料审核:李传宏 任芝寿
九、经费的预算和来源 装备费用:
5000元 训练比赛:
3000元 学习交流:
5000元 资料编印:
3000元
总合计:
16000元 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拨款和学校自筹。
课题组长:李传宏
陈 艳
课题成员:罗贤俊
杨京成 张莉军
王 梅
许雪钰
关晋艳
韦光好
杨少平
陈 刚
第二篇: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的教育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
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⑴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⑵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⑶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⑷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研究方法
(1)讨论理解法
: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背诵古诗文,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
行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演讲技能
浅谈培养小学生演讲能力
小学老师:宁德富
在小学阶段,每个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中都有口语交际,也就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时还要求学生当众演讲的能力。就目前来看,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是比较差,当众说话畏畏缩缩,期期艾艾者不再少数。就说明教学中“重文轻语”。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是现代的标志,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演讲与一般说话不同,交谈只是信息的小交流,而演讲是信息的大交流。因为演讲是面对大庭广众,其影响要比一般交流大得多。
可是,要怎样才能使演讲的效果更为理想呢?笔者从艺术的角度阐述演讲的实施技巧:
一、理解演讲的意义
在演讲之前,先要学生理解演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可以提高演讲者的口头表述能力,而且通过演讲的内容能教育听讲的人,更能在讲演中教育自己。像这一次“六.一”活动特长展示中演讲“谁说演讲不能取得成功”和“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当学生完成这项训练后,不仅培养了演讲能力,也培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和听众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了主张,见解。使听众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演讲要有针对性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演讲内
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演讲的效果。演讲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听众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和信服。这样,才能取到一定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三、演讲要有激情
熟练演讲稿是演讲的前提,但照本宣读,听众不可能被感染。“演讲”顾名思义,不光讲还要演。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在演讲时要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再倾注自己的感情,有真情实意。缺乏激情的演讲是没有魅力的。
四、演讲的技巧
当然,演讲也有技巧,掌握这些技巧可以使演讲效果更理想。熟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开头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其次演讲时自然大方,所表露的感情应与内容相吻合,只有真情实意才能抓住听众,打动听众。演讲的姿势助演讲,因为丰富多样又适当的手势或姿势,不仅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而且绘声绘色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主要概念界定
1、传统的课外阅读是定位于课堂、学校以外的阅读,属于弹性课程,学生的阅读属于半自发状态。阅读的时间和效果难以保证再加上应试压力,处于应试目的的阅读索然无味。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往往是在没有老师、没有家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课外阅读指导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阅读。
3、阅读时学生个性化活动,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对学生阅读的书目和数目做适当的调控给学生灌输百家书,酿百家蜜的思想,使学生跳出功利性的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那样广泛博览。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特色及突破点
(一)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在国内外普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许多国家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都提出应当重视学生对读物的的反应、鉴别、批判和评价;自觉地通过阅读去参与社会。相比之下,我国的阅读教学目标则是更多地集中在要求学生对于读物客体的精确理解和背诵积累上,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代学生生活在国际风云变幻、大变动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观念的变革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的增强,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的表层上,而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学生于语言习惯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
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①完善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小学阅读心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建;②强化和完善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体系;③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小学生特点的阅读指导教育纲要。实践意义:
①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准和效果,提高他们对各种读物的鉴赏能力,促进他们提高阅读品位,进而促进其个体素质的优化;②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③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三、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三、四年级学生读课外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课外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有关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状况、借鉴他人研究成果。
2、观察对照法:通过纵向对比,观察分析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的不同效果。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需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5、经验总结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成员要及时总结,撰写反思、随笔、经验论文等,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采取部分研究:
选取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3-6年级学生,每个年级2个班,每班30名学生,总计240人。
六、研究的步骤(2015年2月到2017年9月)
(一)起始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
2、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3、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4、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5、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7年7月)第一阶段:(2015年7月——2016年6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第二阶段:(2016年7月——2017年4月)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7年5月——2017年7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7年8月——2017年9月)
1、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4、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5、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七、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总结、论文以及课外阅读效果等。
3、各类获奖的材料、证书。学生成绩等相关材料。
4、资料汇编。
八、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顾问:
李老师(负责研究过程疑难问题进行指导)
2、课题研究小组(全体师范生)
课题组的组长:唐晶晶(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课外阅读成果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及分工:
1、薛佳佳:负责课题的指导、监督课题的实施
2、刘佳慧、谢莹莹: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3、杨青、朱梦迪: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4、赵楠、杨莹:负责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5、孙敏敏、夏盼盼: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九、研究经费及设备
申请经费15000元(大致如下):
1、课题成员培训、调查经费(调研所需差旅费、聘请领导教师等)(8000元)
2、资料费(理论书籍,复印,录音,录像,上机,档案等)(3500元)
3、课题成果鉴定、印刷出版经费(2500元)
4、其他(1000元)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收,加工信息,获得主体感受,有效地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并以阅读促进写作。以达到课外阅读不是“课外”,而是语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四、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我校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我校二年级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阶段: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研究总结阶段: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七、预期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二)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导,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不断增强。课题实验中,在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的外因条件下;带动了内因的改变。每天的阅读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阅读习惯。读书时的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阅读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