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教育活动案例展示和评析 作业复习要点
《优秀教育活动案例展示和评析》作业复习资料一
复习要点一:
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从认知角度上,游戏可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
3.从教育作用上,游戏可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复习要点二:
1.象征性游戏是典型的幼儿游戏形式,高峰期在3-5 岁,它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
2.促进幼儿创新不属于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原则。
复习要点三:
1.主主题探索中,幼儿常会出现疑惑或操作上的失误。这时,教师不要立刻去帮助或解答。
2.在主题活动的分享交流形式中,社会宣传不适合小班或中班。
3.区域活动的宗旨是重视幼儿个人的自主学习,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复习要点四:
1、幼儿游戏的作用包括:
(1)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跑跳,躲闪的行为能力。
(2)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A/.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B/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C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D/游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E/游戏提供了幼儿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3)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2.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4.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4)游戏在幼儿情绪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
3.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复习要点一:
1.主题活动可分为集中教学、区域活动、个别指导。
2.主题活动的设计因素包括兴趣性原则、生活性原则、价值性原则、整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3.区域活动的特征包括区域环境的开放性、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指导的间接性。
复习要点二:
1.整合式不属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方式。
2.精致高档不属于游戏材料和玩具的基本要求。
复习要点三:
1.主题活动是以主题为载体,充分调动多层次的整合功能,将各种领域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以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关注幼儿个体和整体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2.主题活动的开展方式中的平行式,不一定是指根据主题网络图、主题发展脉络,从主题的一个点切入。
复习要点四:
1、游戏材料和玩具的教育价值:游戏材料和玩具是游戏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条件,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帮助幼儿发展最便捷、最直观、最适宜的媒介。
2.、游戏材料和玩具可以促进幼儿机体的发展:
(1)游戏材料和玩具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2)材料和玩具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智力游戏:是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悦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4、体育游戏:指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5、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
6、娱乐游戏:是以娱乐为主的游戏。
复习要点一:
1.教育活动材料是指为完成教育活动而投放的物质和物品、包括原生性材料、结构性材料、既成性材料、工具性材料。
2.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和特点,在教育活动材料投放方面,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意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教育意识、可操作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
3.自制教玩具要从幼儿的需求出发,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年龄段的需求、智力和体力发展的水平、性别特征。
复习要点二:
1.教育活动材料中,可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材料”。
2.教师为了丰富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材料不一定要越多越好,越鲜艳越好。
复习要点三:
1.教师在教育活动材料投放方面通过以下方式方法来树立主体意识:在教育活动中,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兴趣、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情感体验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树立材料投放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主体意识。
首先,教师要为材料投放创设宽松自主的活动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游戏时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玩法,与幼儿共享快乐。教师还要营造一个融洽的生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处理彼此的关系,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是首要,同伴间要有礼貌。幼儿交往中出现争抢玩具和意见冲突的情况时。对此,教师要分清情况,公正处理,避免主观臆断,粗暴干涉。
其次,材料投放应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特点。幼儿参加活动的目的性很差,也缺少角色意识。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动力。老师投放材料时,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把兴趣作为材料投放和调整的依据。
再次,投放能激发幼儿探究动机的材料更有意义。将活动内容寓于有趣的操作游戏中,使幼儿乐于参与,主动在玩中学,这是保证幼儿兴趣长久的关键。
当教师以幼儿为主体,不断的发掘不同材料本身的发展价值,让游戏与学习自然的结合起来,就真正的实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积极促进互动:
(1)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2)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盼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者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
(3)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4)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还要求教师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展自制玩具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正在实践探索自制玩具,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
《优秀教育活动案例展示和评析》作业复习资料四
姓名:学号:
得分:教师签名:
复习要点一: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
2.在教育活动材料投放中,预设是指教师活动前的设计。
3.教育活动材料投放应该具备的教育意识,是指要在这种教材投放丰富生活的同时,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复习要点二:
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2.材料的原生性与既成性是不对立的,任何情景下它们之间不可以互相转换。
复习要点三:
1.自制教、玩具需遵循的原则:
(1)自制教玩具要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2)自制教玩具要适合教学需要;
(3)自制教玩具的整合观念统领各领域教育;
(4)自制教玩具要注重幼儿的参与;
(5)自制教玩具要注意废旧材料的提供;
(6)自制教玩具要定期整理和补充。
2、在教育活动材料投放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幼儿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在活动材料的投放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①在组织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
②游戏是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那么,材料的投放、情景的创设都要考虑如何更有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③材料的投放,要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
(2)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指教师活动前的设计。生成是指在预设的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在师幼互动的基础上产生与预设不一致的地方。
二者的关系是:没有预设,教育活动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固守预设,就可能忽视幼儿的积极主动精神,对不符合实际的预设不能及时调整,同样也不能达成预设的目标。
(3)原生性材料和既成性材料的关系。
原生性材料指没有经过加工或加工余地较大的材料。既成性材料指经过一定的加工的材料或在教育活动中不用再加工的材料。
原生性与既成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情景下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4)引进材料与自制材料的关系。
引进材料是指外购、受赠的材料。自制材料是指师生自己制作的材料。
引进材料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允许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适当引进这些材料。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既成性玩具幼儿大多被动地使用,快乐很难持久,也有智力型材料或者是结构型材料,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才能真正发挥其开发幼儿智力的作用。
第二篇:优秀作业展示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落实校本课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作业书写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认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的意识,教务处、政教处决定在七至九年级举办一次“优秀作业展”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评选标准
作业认真,独立完成,上交及时,作业字迹工整,字体美观,不乱涂乱画,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正确率高,有错题更正。
二、评选数量:
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先在班内组织初评,最后确定本班三名学生参加年级优秀作业评选(每人必须有三本不同学科的作业)。
三、上送要求:
10月22日(周四)课间操时间年级组长以班为单位将优秀作业送到三楼会议室,按指定位置放好,过期视为弃权。
四、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马生录
成员:王立平范永才 王静岚 年级组长 教研组长
五、评选时间时间:XX年10月22日(周四)下午第八节课。
六、优秀作业展示时间、地点
1、展示时间:10月23日星期
五、26日星期
一、27日星期二,各班主任利用自习课时间组织本班学生观看优秀作业展览,并要求学生写作观后体会,观后体会年级组长收齐后在27日前交石冰雁老师存档保管。
2、展示地点:三楼会议室
七、活动要求:
1、班主任老师要认真组织好本次优秀学生作业的评选、展览活动,要号召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
2、班主任老师要组织好学生观看的纪律,严禁学生拿走或破坏参展的作业本。
3、班主任要利用周会课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本次评选活动将评出优秀作业若干名,优秀班集体6名进行奖励,评选成绩将纳入班级量化考评。
第三篇:优秀教研活动案例展示
优秀教研活动案例展示
——“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案例
段柳乡中心校黑峪沟小学 李怀萍
本组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探究。◆ 活动时间:2016年3月13号 ◆ 组织负责:张书君
◆ 内 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双册 ◆ 课例执教:李怀萍
◆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时间:2016年3月13日 ·地点:黑峪沟小学 多媒体教室 ·对象:全体老师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教学困惑
召集全体教研组成员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曾多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课题研究需要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适应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视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重视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重视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视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重视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教研组成员对解决的方案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 产生问题的因素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1、教材因素。
教学的内容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教材存在着主观划
一、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采用了“调整”、“合并”、“补充”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激活。
2、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重新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
2、教案预设因素。
呆板的教学模式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1开放教学目标,张扬学生个性。
2、巧创 开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变式教学,开放教学的研究形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4、开放性练习题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生因素。
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对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影响。1、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等环节,激励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2、开放教学的空间形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
4、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1、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合理设计教学。·时间:2016年3月13日 ·地点:黑峪沟小学。·对象:全体老师
(一)、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数学计算教学的源头去寻找开放性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对解决教学问题的设想提供依据,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可行性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我国基础教育司制定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 ;“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问、学生问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立足点就是真正实施“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
3、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整体都大于各部分之和。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在时空上开放,与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从而使信量倍增,有效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并围绕专题组织教师观看了“计算题教学”方面的光碟录相等影像资料。
(讨论要点): a、教学的内容与选择的题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教学内容吸引学生。b、教师的语言要简练、清晰,不要重复发布。c、预设提问目的性要明确,避免出现无教学目的教学提问。d、预设教学目标、情境和练习题设计要开放。e、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学习状态,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f、设计评价时,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和参与性,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二)、分析教材、提出教学设想。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下册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一课进行讨论,涂晓琴老师备课。详情见附1《教案设计》
三、课堂观察记录
•时间:2016年3月13日 •地点:黑峪沟小学三年级教室 •人员:全体老师和三年级学生
简要说明: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详情请见附件《课堂教学设计》。
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一、执教者反思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作为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数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有很多专家和教学实践人员从反思新课程理念出发,提出一堂好课应追求“真实、朴实、扎实”。,于是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摈弃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容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避免课改初期,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导致课改初期学生计算的能力整体下滑。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
为此,我在这堂课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情境
一般情况下,计算的引入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适当的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它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的生活经验,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步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一是常用的“由旧引新”切入主题的方法,即由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问题,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虽没有现实背景为依据,但它却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处于“探究——收获”的这一情感体验中,使之能自觉主动灵活地处理问题。这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计算课“清清爽爽一条线”远比“模模糊糊一大片”要强得多。我之所以采用创设的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我们的情境选择本身就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快速的直接梳理出数学信息,而不会在情境中兜圈子,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揭示数学的规律或反映数学知识的实质。二是在形象化情景的帮助下,学生直接列出算式24×12=?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思维过程,展现思考方法;三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能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
二、在技能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对此,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学生探索,教师引领。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达到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引领学生进竖式计算行算法的优化,从实用性和普遍性两个层面对计算方法和算理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竖式计算;在竖式计算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a、掌握乘的顺序。b、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设计开放题,发散思维。那些机械性、程式化的练习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大训练量的练习充其量是使学生变成解题的标准件。为此,本课中设计了很多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练习和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解释。这些练习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会从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提高。有些练习则要求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这些开放习题不但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还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3.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计算课不仅仅关注计算,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把计算教学提升到一种数学素养的层次上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本节课我们在估算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特出表现在从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时,我鼓励学生先估算,学生呈现多种多样„„这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应该说是很好的尝试。
三、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实际教学中,我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在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才能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以上就是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上课后的一些粗浅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第四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复习要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复习资料一
复习要点一:
1.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有教给幼儿一些初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
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
2.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
复习要点二:
1、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应该安排在大班进行。
2、演示法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的操作。
复习要点三:
1、游戏法的运用数量并非是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
2、在幼儿园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不是越多越好。
复习要点四:
1、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注意:
(1)提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状
态,激励幼儿渴望去学习新知识。
(3)善于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不要把知识或操作结果直接灌输给幼儿,注意
启发幼儿思考、操作、探索学习过程。
(4)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幼儿学习的信心。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复习资料二
复习要点一:
1.教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学会使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来辨别物体数量的多少,培养幼儿的初步比较能力。
2.排序是按物体的某种特征或按一定规则来排列物体,后一种排序现在也叫做
模式排序。
复习要点二:
1.按物体用途分类是大班的教学要求。
2.在小班 不要求幼儿按数字排序。
复习要点三:
1.、进行物体分类、排序、比较多少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对应的经验。
2、在小班开展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教学应要求幼儿用实物来进行比较。
复习要点四:
1、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幼儿进行物体分类、排序的练习活动的基本方法:
(1)分类、排序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及对应的经验,有助于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类或分析推理的能力。
(2)除了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分类、排序的练习,如在进餐或游戏环节,要求幼儿把餐具或玩具按类别摆好放整齐,在户外活动时可以要求幼儿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队,或者按男孩、女孩的性别特征排队。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复习资料三
复习要点一:
1.基数、序数是自然数的两个含义,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时叫做基数;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时叫做序数。
2.幼儿对基数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计数 活动来实现的。
3.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标志有认识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认识10以内相邻数的关系、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要点二:
1.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从计数开始的,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理解数的守恒。
2.认识相邻数、数的组成都是大班的教学内容。
复习要点三:
1.数的守恒指的是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体积大小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2.按物点数的教学 中药注意通过让幼儿数多种食物,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使幼儿初步体会到一个数可以代表相同数量的任何物体的个数。
复习要点四:
1、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方法与步骤:
(1)教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1”和“许多”,区分哪些物体是1个的,哪些物体是许多的。
(2)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3)教幼儿通过分与合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1、1、1…”,“1、1、1…”合起来是“许多”。
(4)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寻找的方式有:
①让幼儿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找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②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寻找“1”和“许多”;③引导幼儿用记忆表象寻找“1”和“许多”。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复习资料四
复习要点一:
1.幼儿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自然物做计量工具,教幼儿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叫自然测量。
复习要点二:
1.小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中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
2.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是中班 的时间教学内容,认识“白天、晚上、造成、黑夜”小班的时间教学内容。
复习要点三:
1.平面图形的教学中经常让幼儿通过操作巩固认识,“数图形和分割图形”是中班教学中常用的操作法。
2.幼儿空间方位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先后顺序,从自身为中心过度到以课题为中心。
复习要点四:
1、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1)教师以一种等分方法演示讲解“二等分”的含义;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二等分后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启发幼儿尝试及探索“二等分”的各种方法;
(4)检查幼儿操作情况,帮助幼儿归纳“二等分”的各种方法,进一步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及物体二等分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继续操作练习,巩固对“二等分”的认识
第五篇:《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作业复习要点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
作业复习资料一
复习要点一:
1.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参与包括三方面:感情参与、行为参与、思维参与。
2.幼儿园教育活动前应该采取的具体教学策略是知识渗透策略、游戏巩固策略。
复习要点二:
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整合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习《纲要》精神,树立“大课程”观;
(2)学习“整合”理论,发挥媒体优势;
(3)学习“建构”理论,明确师幼关系。
2、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采取的具体教学策略:
(1)情境激趣策略;
(2)提问引思策略;
(3)立体感知策略;
(4)帮助理解策略;
(5)情感激励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
作业复习资料二
复习要点一:
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整合,包括信息技术与艺术、科学、语言、健康、社会五大领域的有机整合。
2.幼儿园教育活动后应该采取的具体教学策略是合作欣赏策略、家园合作策略。
复习要点二:
1.幼儿园教育活动新型教学模式:
(1)活动前,收集信息,参与学习;
(2)活动中,主动参与,有效学习;
(3)活动后,分享经验,合作学习。
2、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与教师、幼儿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包括: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白板互动,提高兴趣;
(3)增加神秘,保持兴趣。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
作业复习资料三
复习要点一:
1、提问引思策略的定义:
提问引思策略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
作用:
信息技术提问与教师提问相结合,能够帮助幼儿从听觉、视觉上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调动已有生活经验。
2.立体感知策略的定义: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引导幼儿充分感知,丰富幼儿的表象经验。
(1)动静结合,充分感知;
(2)感视结合,立体感知;
(3)视听结合,综合感知。
3.策略的定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帮助幼儿有效理解,提高幼儿学习效果。要求:
(1)利用放大功能,解决难点问题;
(2)利用再现功能,展示难点问题;
(3)利用交互功能,解决重点问题。
(4)利用动态功能,巩固重点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
作业复习资料四
复习要点一:
1.情感激励策略的定义雨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通过实物投影、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幼儿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使幼儿充分体验活动的成功与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再次学习的动机。
2、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作用:
(1)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2)解决活动重难点;
(3)提高师幼信息素养;
(4)探索适宜整合策略;
(5)促进教师、园所发展。
3.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生动形象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包括:
(1)问题的提出游戏化、自然化;
(2)幼儿的回答情景化、多样化;
(3)提高教、学过程的自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