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管理案例作业
《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
【案例1】
应管的与不应管的
——校长的权利该怎样用?
李校长是市教育学会的理事长,又是区政协委员。他经常参加校外社交活动,不可能每天都在校,但学校工作搞得井然有序。
在校时,他经常到办公室同教师谈这谈那,也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接触,问这问那。交流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具体的要求。例如,物理教研组长提出,实验器材不足,要求学校解决;一个班主任反映,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望学校采取措施;会计谈到学校基建中的矛盾,请求仲裁。对这些,李校长总是说:“我知道了,这个问题副校长在管,你去问他,让他决定。”“我同教务处谈谈,让他们处理。”“我给总务主任说一下,让他解决。”
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李校长念了一份给他的条子:“你是校长,为什么遇到问题不表态,是权不在手,还是处理不了?”念完条子,李校长先感谢写条子的老师对他的关心,然后明确表示:“我是有职有权的。学校里重大事情的决定,都是由我主持作出的,这就是权嘛!至于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细节的处理,领导成员有明确分工。因此,我不能随意表态。”李校长的解释,一些教职工仍不赞同,他们认为,领导成员多,应是校长说了算。若两位领导对一个问题表态不同,应该听校长的。由于有这样一些议论,李校长不在校时,个别领导成员把一些能处理的事也搁了下来。
面对这些情况,李校长除了在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外,又在教职工中通过各种方式,谈了他的看法:校长负责制,不是按校长个人的意志办事。不按章办事,校长说的也不能算数。有的事无章可循,特别是有关改革的事,更不能由校长一人决定。学校中大大小小的事,都由校长决定,都要通过校长,这不叫有职有权,而是个人专权。集体决定的事,校长随意变更,或者对那些有人分管的事,校长出面表态处理,不但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才干,而且会养成一些同志的依赖性。
李校长的看法得到领导成员的赞同,但有的教职工还向他提出问题:“这样 说,校长不是‘无为而治’了吗?”他回答说:“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样样抓在自己手中,看似权力大,实质是放掉了大权。不把权授给分管的领导,自己成为光杆司令,那才会真正的失权。” 案例评点:
国人思维的特点之一是一而二,二而一。具体阐述为事物发展是阴阳的相互交合,不断变化。事物是一个对称的、和谐的、矛盾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动态的、辩证的、随时都会转化的。这种阴阳交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以此引入到学校管理,则表现为,为官,以不能为能。管理,要识大体弃细务。正如案例中李校长所说的:“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应管与不应管,是管理上的对应与统一,是阴阳的交合。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才是一个会管的高明校长。
在学校管理中,以权力集散为变量的领导方式有三类:一是集权式,即将权力定位于领导个人。二是放权式,即将权力定位于群体每个成员。三是民主式,即将权力定位于群体,实行多数裁决原则。
集权式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突出一把手的中心地位。表现为下属诸事躬亲,否则无效。其长处是组织严整,指挥统一,行动一致,效率显著。其弊端是容易束缚同级副手或下级的手脚,造成下属被动依赖,压抑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上下级的不睦和对立。
放权式的特征是全权悉数下授,一把手虽仍有干预权,但藏而不用。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某些事业心强、成就欲高、富有创造性的下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但这种方式使用不当,易出现组织涣散,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等弊病。
民主式的特征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表现为一把手握有重大问题的处置权。其余权力则按职责范围分授他人,但保留协调权、指导权、干预权和最后否决权。其好处是集中了集权式和放权式之长而避其之短。
集权式和放权式,属于校长不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民主式,属于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显而易见,案例中的李校长的管理方式应属于民主式。【案例2】
老师也需要关怀
张老师,女,今年四十五岁,大专学历,平时工作踏实认真,从不迟到、早退。班主任工作也一丝不苟,且在我校已连续当班主任至今达十年,十年如一日每天在校时间达十小时以上,所带班级在同年级总是名列前茅。但由于一直专心于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参加学历进修,在职称的晋升上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看到其他年龄比她小得多的、工作成绩不如她的教师一个个都评上了高级,就感到难于接受,产生了想调离学校的念头,在工作上也有所松懈。
学校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及时采取行动,利用节假日去拜访,平时主动关心她,并提拔她担任教研组副组长,并许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帮其解决职称问题。经过学校到位的思想工作,她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焕发了原来的工作热情。分析如下:
静态分析:对物质需要的朴实性,对发展需要的稳定性以及对自尊需要的迫切性、对成就需要的强烈性。
张老师毕业于师范学校,工作二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动摇过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的信念,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很一般,平时生活很简单,而把整个的精力都方在了教学工作上,但对自己的付出与现实的差距不无感叹。由于前些年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学历进修,因此自认为错过了学习的年龄。随着年纪的增大,智力的下降,对学历的不足,唯有无奈的叹息。然而作为一名教师,她还是在默默的寻找着自己的价值,每当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时,家长的赞扬时,得到学校的肯定时,都会显出自豪和满足的神态。在科研上她很不在行,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但她说,教师的水平应主要体现在学生取得的成绩上,她甚至看不起那些只会写些夸夸其谈文章的、不务实的教师。当然,她的观点很片面。在教育改革还不够深入的今天,应试教学还在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她的观点还不无市场。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广,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需要 的是学者型的教师,以科研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工作,没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显然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
动态分析: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需要的冲突:自卑与自尊 理想与现实 精神与物质。
四十五岁年龄的女同志,家庭负担较重,儿子读高中花费很大,加上又有年迈的父母,丈夫单位又不景气,经济收入不堪负重。看着别人买别墅、买小车,心里难以平衡。论发展,自己除了上课,什么能耐也没有。论成就,除了学生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绩,无从谈起。论尊重,连合格的学历都没有,不转岗就不错了。于是她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从事起家教业。从几个学生到数十个学生,到应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红火。她现在买起了高级公寓,进出小汽车,着实风光。有人对她家教有意见,她说,这是眼红,这是他们的价值不如她。在应试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尽管这是一种价值的贬值,不过还是体现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然而,当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她心中又充满了矛盾。当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的时候,她感到了一种极度的虚弱和空虚,她感受到了自己最终会被教育改革的浪潮所冲垮。于是,她向领导提出了辞呈。学校领导立刻招集中层干部以上会议,一致认为:张老师是一位对学校贡献很大的老师,无论如何也要把她留下来。接着,校长当晚亲自登门家访,做通思想工作。一周后,学校宣布张老师为教研组副组长,学期末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校优秀班主任,并被推荐为局教育先进工作者(需要的代偿)。在这些难以想象的荣誉面前,她感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主导需要)。
【案例3】
“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4 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思考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初步分析: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案例4】
学生知道了还要教吗?
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 施伟 邮编:226100
前一周我和我的孩子们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学生们对这些内容十分感兴趣,上数学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特别是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掌握得特别快,课中,当学生数完几个长方体中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后,学生们就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当然有些学生自己课前已经预习了),这下可乐坏了我,我想我的孩子真聪明,本来安排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不到就完成了。而且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正确率很高。我十分得意。
课后,回到办公室想同事们介绍了我的成功经验,当时就有同事觉得这样上,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能有些模糊,我还是坚持我的做法。
第二天数学课,我并没有先上新课,而是想验证一下我昨天的教学效果,课前出了一些“检测题”:
一、口答: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计算下面长方体的体积。
5厘米 12厘米 4厘米
答题完正确率很高,没有谁不会的,我暗自为昨天的教学成功而感到高兴。正准备想上新的内容,突然想到书上还有一道题目由于昨天时间比较紧没来得及做,就请学生打开书本进行解答。题目是这样的:下面各图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做完后,我依次请学生汇报。一个学生把手举得很高,看他很积极的样子,我就请他回答,“第一幅图有18个。第二幅图有12个。”听到答案,我吓了一跳,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忙问班上其他学生他的答案对不对?居然有很多学生说“对”,我急着问:“你们是怎么得到答案的?”生答:“这幅图的长是3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不就是有 18个吗?”这部分学生还怔怔有词呢?我心想昨天的题目确实都是这样做的,学生怎么没有一点应变能力呢?我忍住气继续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有一个学生胆怯地回答:“第一幅图有10个,第二幅图有9个,因为我觉得他们用长乘宽乘高来求体积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个图形不是长方体,应该用数的办法求。”经他这么一解释,许多同学恍然大悟。…… 当学生在这道题上出了这样一个“笑话”后,我第一感觉是我昨天的教学是失败的,正如我的同事所说,学生会做题目,而空间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
教学反思——几个教训:
一、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很强,我们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提升
学生对新知都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是一些容易领会的新知,他们会自觉地去预习,以便在课上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上面片段中,学生在学长方体的体积前,大部分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体积计算的公式了。所以当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去探索,很早就举手示意回答,生怕给其他学生汇报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课上教师看到学生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以为学生真的理解掌握了,其实,学生们只是很机械地记住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而对这一公式的由来并不十分清楚,而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又恰恰是在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当然,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就存在困难了,才会有如此的“笑话”发生。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去应对呢?思考再三觉得可以这样处理。当学生迫不及待地汇报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后,教师可以这样质疑:“我觉得你的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你能说服大家吗?”这一问又让学生回归到体积公式的推倒过程上来,这样做一方面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定下心来专心研究体积公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教师在推倒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不规则长方体,让学生用数正方体的办法来求这些图形的体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变化摆放的位置,实现实物到图形的抽象,7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彻彻地地的理解了新知。
二、教师不能被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所迷惑,要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目标
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认知方面不会完美无缺。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后,学生在小组内得到的结论,一般都是几个优生在主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配角”,一旦优生得出了结论,他们就在课堂中起劲地附和着,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正确把握住本节课所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想想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要有一种质疑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你才会稳定住学生浮躁的情绪,才会有效地实现你的教学目标。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让你“满堂灌”、“死教书”。
三、学生知道的知识不一定真的理解掌握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知道的知识大概有这么几种:
1、是通过预习获得的;
2、是家长预先告知的;
3、是课堂上从优生出知晓的;
4、是出于自尊,不懂装懂的。真正理解掌握的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可能只是略知一些“皮毛”而已。既然如此,学生知道的知识还是应该正确地去分析,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双主体”的作用,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案例5】
成功解决学生冲突事件
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俩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是很 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初步分析:
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
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
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
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观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案例6
一个农村校长的苦与乐
“人们都说学校是能成就每一个人梦想的地方,我做不到;但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我能做到。”——H校长
H校长,是县里直接管理的五所农村学校的校长之一。他是回族,今年44岁,高中文化程度,小学特级教师,20年教龄,有11年担任校长的经历。
虽然高中毕业,但H校长一直坚持自学,获得过省、州、县的多种教学奖励与荣誉称号。用H校长自己的话说:“中英项目和中欧项目的实施是我新的 校长生涯的开始。”H校长在学校积极推行与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快乐校园”、“平等参与式教学活动”等,使他们的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窗口学校,他本人也成了名人,参观他们学校的国内外人士有近千人。在我们的交谈中,H校长很感慨地说:“一个农村的校长要做成一件事有时比登天还要难,但是凭着良心还得做事。”
H校长认为他至今做成的最得意的事有三件:第一件事是“学校发展规划铺成教育路”。学校离公路较远,没有路。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以后,密切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他发动社区给这个学校修了一条路,这条路被人们称为“教育路”。第二件事是“空牌促成电脑室”。一位小学生毕业时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有可能,毕业之前摸一摸电脑该多好啊!”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H校长的心,但他无能为力。无奈之下他心生一计:因为参观他们学校的人很多,他将毕业班空教室挂上了一个“电脑室”牌子,让考察者看一看,他再讲小学生的心愿,也许电脑室能建起来。后来当县领导带着一帮人访问他们学校的时候,果然有人说:“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农村学校还有专门的电脑室,”可“电脑室”门打开以后是空的,没有一台电脑,领导很恼火,外面的客人也很感慨。就是这样一个事,县里给他们学校建起一个电脑室。电脑室建成以后,H校长写了一首诗表达感慨:“当年空屋挂门牌,热讽冷嘲全部来。委屈求人辛酸事,夙愿成真难开怀。”第三件事是“把学校变成窗口校”。H校长说:“由于农村学校有无法改变的客观处境,如果不和外界联系,不抓住教育扶贫项目的契机做点事,的确再找不到出路。”他这样想也这样做。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和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中,他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思考,积极努力实践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成了远近闻名的“窗口校”,他自己也成了项目中成长起来的校长典型。在谈到做这些事的感受时,H校长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这里的孩子家里没有广播没有电视,他们来到学校就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人们都说学校是能成就每一个人梦想的地方,我做不到,但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我能做到。”
作为一个对学校有感情,并用心经营自己学校的农村校长,H校长说他常常感到孤独痛苦,这种痛苦不是别的,而是他在教育中无力抗拒又要用力去做的许多违背规律的事。用他的话说是“会思考的校长是痛苦的”,他解除痛苦的方式 10 是“自己和自己对话,所以一直坚持写日记、写感想、写诗”。H校长感到痛苦的事有这么几个:第一,他不想当校长。为什么呢?县里今年3月份开始颁布学校工作的新评价办法,共有133条,如果学校都做到能得1780分、这个办法中的很多条款从未征求校长们的意见,“可以说是霸王条款,许多条毫无道理,也没有办法衡量”。在H校长的办公室,他很激动地给我翻读他认为不合理的条目,有时显得很气愤。他说:“这个评价办法使我丧失以前的自信,你必须对照着办法中的条款投其所好地去工作,校长的理念、思想、创造性根本谈不上,当这个校长还有什么意思呢?”第二,他不得不当校长。对学校的新的评价办法,H校长感到“没有办法做事”,所以在今年重新竞聘校长的时候,他不想参加竞聘。但教育局不答应,县长、书记也不同意,理由是“你的学校是窗口学校,你怎么能不当校长?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就这样他不得不再次当上了校长。但是他对新的校长聘期又产生了疑惑,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聘3年,“3年时间一个校长对一所学校能做什么?”这是他常问自己的问题。第三,不能专心当校长。H校长6月份有20天在外边,参加抽考、评比、检查、开会、讲座、督导等等,“使我无心、无力顾及学校的工作,常常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但我又能怎么样呢”?
尽管H校长有着自己的不如意,但他对自己充满了期待,他说,他的愿望有六个:
第一个愿望,是很想当一名老师,这样心里会坦然得多,至少不做亏心事,不强装笑脸,不违心说话。
第二个愿望,是他想把他的学校在这个任期建成研究型、学习型学校,成为本地区培养新型校长和新型教师的基地。
第三个愿望,是一直牢记他的学校是一个农村学校,学校要为社区多做一点事,农民在学校的受益不光是他们的孩子,还有他们自己,这样才对得起农民。
第四个愿望,是希望与大学联手开展一些教改的试验,得到更多的专家支持,使他的学校真正引领全县的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窗口学校。
第五个愿望,是为学校的老师做一件事,把他们带到省城或者南方看一看,开开眼界,大家都变化了才会有力量。
第六个愿望,是很想有一个机会能安安静静学习点新东西,做农村校长实在不容易,现在想到的是许多不如意,但真正有时间有精力做学校的事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问题:读后请你谈谈你的感想。
第二篇:2014:管理案例作业
作业:要求总字数在2000字以上。(用长江大学的材料纸)
一、案例分析
“捐款门”震及企业形象
2008年 5月27日下午两点,商务部研究院二楼那间可容纳百人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诺基亚、宝洁、雀巢、西门子、IBM、现代汽车、百胜„„这些知名跨国企业的政府与公共事务总监、公关总监甚至副总裁同时出现在会场。
在主管官员一个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一些外企代表开始激动地上台发言,他们愤怒地向商务部的领导诉说自己企业的苦衷和委屈,所有发言都对最近广泛流传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表示严重不满。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外资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发生了“大地震”。一些没有及时捐款的外企遭到网络舆论的强烈抨击。同样处境的,还有至今未被部分民众原谅的王石和万科。当然,更多的国产品牌在这场碰撞中获得了公众的空前追捧。
“铁公鸡榜”:在华外企备受指责
地震一周后,一个“国际铁公鸡排行榜”的短信广为流传,将对跨国企业的攻击推上顶峰。
“在中国发大财而又不捐款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诺基亚、LV、大金、宝洁、摩托罗拉。如果你有良心,共同抵制,相互转发!”这是广为流传的铁公鸡排行榜的其中一个版本。5月19日,许多中国人都收到了这条短信。“铁公鸡排行榜”的版本几经更替,最初的版本现已无从查找。
这个帖子的信息并不准确。5月12日地震当晚,百胜餐饮集团(肯德基母公司)已决定捐款300万元。5月14日,麦当劳宣布捐款100万元。
事实尚不清楚,愤怒已然集结。“铁公鸡”身后,还陆续出现了宝洁、戴尔、IBM等跨国公司的身影。
“铁公鸡榜”突然像发生核裂变般爆传于各大论坛、聊天室、MSN及QQ。“铁公鸡榜”还通过手机短信海量传播,从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到正在麦当劳就餐的中学生,手机里收到了同一条信息。
跨国公司顿时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
但是,真正令跨国公司们始料未及的是,这场斗“鸡”大会迅速地从网络和短信上的口诛笔伐转向了消费者的身体力行上。
5月20日上午10点左右,四川南充市五星商业步行街上的一家麦当劳餐厅的门口,被贴上了超大打印版的“国际超级铁公鸡”。
宝洁的经营也受到影响,一些超市和商场不敢从宝洁进货。5月25日,可口可乐华南区接到了福建一位经销商要求终止合作的通知。
诺基亚5月17日从300万元追加到1000万元;宝洁在5月19日追加了1000万元用于“希望工程赈灾教育基金”;可口可乐从500万元追加到1700万元;肯德基所属的百胜餐饮集团19日也从300万元追加至1580万元,28日又增加了520万元员工捐款。
不在榜单上的BP中国5月20日从140万元追加到1050万元,戴尔5月22日从210万元追加到800万元„„
随着一些网民指出“铁公鸡”们并非一毛不拔,再加上跨国公司的陆续追加捐款,网民开始对追加表示“欣慰”。
万科危机:追加1亿元灾后重建
这场前所未有的企业形象危机,同样降临在了一个秉承西方公司治理理念的中国企业家身上。
这个人就是王石,他用二十年锻造出了中国房地产业第一品牌万科,并屡获企业公民奖;他的公司治理方式成为无数企业的楷模。
然而这半个月来,他的形象和万科的形象如同汶川地震中的房屋一样倒塌过半,这与两 1
个数字有关——“200万”和“10”。
因为在地震当天万科捐出的200万元被网民认为太少,与万科企业实力不相匹配。5月15日,王石在博客中回应:“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元是个适当的数额。”
2006年股东大会对万科每年的企业公民建设费用的授权额度为1000万元。在地震之前,2008年的这笔钱已经使用了近800万元。只剩下200万元。
接下来的话成为网友炮轰的焦点:“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王石就此得到了两个新名字“王十”、“王十块”。甚至有网友调侃地说:“做人不能太王石”。“不让赈灾成为企业负担”的说法,更令网民觉得空前国难之下,此种言论过于冷血。5月21日,王石通过媒体向网民道歉:“这段时间,我也为我这句话感到相当不安!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分心,伤害了网民的感情;二是造成了万科员工的心理压力;三是对万科的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里对广大网友表示歉意!”5月21日万科同时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公司在未来3-5年内支出1亿元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并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该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的开发。
部分网民并没有原谅王石和万科。一些网民认为,王石选择遵道镇是因为那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重建只是为商业目的而遮人耳目。“这只是堵塞众人口水的一种公关技巧、一种转移人们视线的营销手段而已,和那些真正向灾区捐献亿元资金或者物资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
商业伦理:普通人难以理解
5月24日,万科不得不再次发布关于地震后捐款情况的说明:公司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为完全无偿的纯公益性质。
6月5日,万科将为追捐亿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万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万科集团副总裁肖莉在给记者的短信中这样写道。
一些国产品牌在这场东西观念的碰撞中获得了公众空前的追捧。
捐款1亿元的凉茶饮料王老吉受到追捧。5月18日的央视赈灾晚会,王老吉的母公司香港加多宝集团捐款1亿元。网上马上出现了所谓“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胆敢是王石的5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同样延伸到了现实生活当中。王老吉也适时地出现在了很多原来并没有覆盖到的销售渠道上。
网民们开始自发地为王老吉策划广告词,流传最广的一句就是,“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同时,网上开始讨论可乐等碳酸饮料的危害,以凸显出王老吉作为一种凉茶饮料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特点。
而一旦有人认为王老吉只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手段而已,马上就会被人骂作“枪手”。“就算它是成功的营销,我也要力挺,至少它给灾区人民捐了1亿元。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一位把日常饮料从可乐改成王老吉的白领这样告诉记者。
不过,为王石和万科辩护的也大有人在。有评论说,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做公益、捐善款当然是善,但尊重公司的管理章程,在既定的游戏规则范围内行使权力,同样是“善”,甚至是一种更大的善。
5月2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表示:“网上传的公司都有很大的捐赠,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捐助是以自愿为前提的,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自然人和法人的权利。”
记者采访的数十家跨国公司,无一例外表示,捐款需要与总部的沟通,而且第一笔只能根据当时的灾情确定,后续的才能就严重程度继续申请。
其实,即便跨国企业总部考虑全球股东的利益而不愿意捐款,这也符合西方商业伦理的观念。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那就是为股东负责,遵守法律,赚取利润。
只是,在大灾难来临之后,普通的中国人难以理解或者难以认同这些价值观。
作业题:
1、“捐款门”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二、论述题
联系企业成功案例论述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问题学生教育案例作业
问题学生教育成功案例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1.个人基本情况:
赵涵,10岁,男,四年级,班里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学习成绩偏上,可是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特长众多。但他胆子大,脾气倔,纪律散漫,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
2.家庭情况:
赵涵的父亲在中山古镇忙于做生意,母亲在江门上班,主要是爷爷接送,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所以造成了家庭教育缺失。
二、不良行为具体表现
一面是见多识广的聪明表现,一面是平平无奇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开朗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赵涵同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上课时,老师讲了一点,他就认为会了,就张口说,这么简单等这话语,让同学都感到他自高自傲。
有时候他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和同学闹矛盾,老师知道事情经过过,批评他做得不对的地方要改过来,他总会说某某同学也有错,无心悔改,反正总是在找别人的毛病,像一只刺猬,时时张开尖锐的硬刺,不断伤害别人,保护自己。
三、案例分析
造成李赵涵同学“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平日里赵涵一直由爷爷照管、教育。爷爷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的,凡事都依赵涵,于是赵涵在家一直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所以他来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有不如他意,就肆意指责对方,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2、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赵涵的父母经常在外,没有尽教育的责任,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的“告状”,大多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由于溺爱,当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了给孩子讲道理不听,所以他们往往先大声训斥再犯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怎么关注过孩子的心理过程。赵涵的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当赵涵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小朋友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
三、教育策略
1、引导小朋友正确与人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赵涵太具有攻击性,导致班上的小朋友不愿与他接近,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避让三分,了解他的家长们也纷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赵涵玩,让他们远离“灾难”。针对这种状况,我准备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2(1)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谅解。
首先,通过交谈我让家长了解到“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力”,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就剥夺他应有的权力;其次,通过介绍让家长了解到赵涵也有好的一面,如他很爱看书、爱回答问题等等,我们应该看到他好的地方;最后,我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暇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关键是看你怎样战胜不良的影响。
(2)鼓励小朋友到李 某家串门,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从赵涵平日的一言一行中不难看出,他极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和小朋友拍拍打打,你拉我、我拉你,这就是一种交往。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上物色几名口语表达能力很强又通情达理的小朋友,鼓励他们主动与赵涵交朋友,并相邀到赵涵家去做客,以自身的言行帮助他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以期改善他与小朋友的关系。
2、坚持正面教育,慎用惩罚手段
孩子在生活中时常会受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在成人看来不算什么,却会大大影响孩子的情绪。由于小朋友表达情感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发泄心中不快的唯一手段就是攻击与侵犯。记得开学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来向我报告:“老师,赵涵抢别人的玩具!”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把他叫到了身边让他单独玩玩具,结果他象发疯一样大喊大叫,趁我不注意还跑去攻击告状的小朋友。后来,我吸取了这次的经验教训,对赵涵的攻击性行为不再武断地予以制止,而是平静地分析他打人的缘 3 由,看看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攻击别人的,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他会不会有这种攻击行为。这样细心观察一段时间后,就可防患于未然,有效阻止赵涵的攻击行为。如果他在一天中打人次数有所减少,或能偶尔用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就立即给予肯定、鼓励,逐步引导他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情感。与此同时,我设法引起赵涵对各种活动的兴趣,并通过游戏和交谈来满足他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3、避免家庭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
家长的情绪、言行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和赵涵的家长联系,告诉家长恐吓、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导致孩子故意不听家长的话,借此表示对家长的反抗,而家长则常常以打骂胁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赵涵如果长期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言行必定会有父母的影子,动辄张口骂人、动手打人,最终形成暴躁的性格。我还与家长达成共识:改变李某的攻击性行为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可救药”“无法挽回”等悲观想法是不可取的应有信心。
此外,我还建议家长教会赵涵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攻击他人的原因。在摸清孩子情感状况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游戏,多与孩子交谈,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地不良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培养被攻击小朋友的自我保护能力
有攻击性行为的小朋友采取的方式往往各不相同,有的小朋友不加选择地攻击任何一个小伙伴,有的小朋友则专门向弱小的孩子挑衅,这可能是他们认识到攻击强壮的小伙伴会遭到反击的缘故吧。如:当赵涵盯着你看、想打你时,你可以提醒 4 他不许打人,或者直接把他的手推开。如果没有察觉赵涵的攻击迹象,而冷不防遭受攻击时,可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予以适度的反击。我想,这既是引导小朋友进行自我保护,也是让李某遭受适度的“挫折”。同时,我故意冷淡赵涵,重点关心被攻击者,用行动暗示赵涵这些使人不快的行为将使自己受到冷落。
五、效果与反思
现在赵涵的脾气有明显好转,基本上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学习成绩也进步了。本学期他与同学只打过一次架,事后他主动承认错误,自我检讨,平时还能主动与我讲心理话。
面对赵涵的转变,父母、老师、同学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教师在转变过程中要有“四个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3、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转化“问题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坚定信心,科学教育,这些迟开的花朵将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第四篇:管理案例作业观后感
《公司的力量》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在观看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
(七)》后,我不得不感慨日本在二战后期使本土经济得到飞跃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在日本公司的崛起,使日本的经济曾跃居世界重要地位,也动摇了日本在之前所崇尚的“官尊民卑和重士轻商”的思想。
《公司的力量
(七)》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日本国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而又以松下、夏普、丰田等多家公司的经营方式和理念的提出和比较总结,使我们看到了日本促使公司在一个世纪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进步的路径。
解说词里提到“人们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益和利益的新来源,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而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断的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也要避免拿来主义,所谓的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将理论联系实际。而在纪录片里提到的极力主张引入新文化的福泽谕吉,就并非一个简单的拿来主义者,“福泽最重要的思想是尽管西洋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介绍和接纳,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如果不把日本人的精神和需求、日本社会的历史传统、社会风气以及社会自身的特点作为根本,只是把西洋的东西借来使用是不行的。”日本在吸收了美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以后,使之适应了本国的发展,以来强身。
思想对于一个民族的进步是站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的,在纪录片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细节,在一位前来观察的英国记者在报告中写道:“日本人非常懒惰,这么懒惰的国家,经济是不会发展的!”这让日本人很气愤,因为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很勤劳。而正是这个外国的记者的评论,我们补课否认的是在某个层面上对日本民族思想上所带来的刺激。而当日本的经济学家们去美国学习后所得到的经验在日本公司得到应用,这种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时间观念,所以日本人在工作上更是注重效率并且十分忌讳迟到的。只所以说日本的公司在二战后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是吸取了百家的精髓的,他们是个好学的民族,日本人不仅仅在美国公司中学习到成功的经验用来结日本公司的实际,福泽谕吉还借用了《劝学》“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用来教会日本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对工作的热情,对一个国家的责任感更得以增强,如解说词中所说的“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每一个国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这一点,将深深地镌刻进本国公司的文化中,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使得日本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不会说自己是单个的个人,当你问到时,他们会很荣幸的告诉你,我是“松下人”、“东芝人”、“丰田人”等,无可厚非的是,日本人受到武士道的传统思想影响,将其武士道精神融入到了现代公司之中,使得日本人都有一种为国家而努力的使命感。将个人的工作结合到公司之中,再上升为集体主义精神,为国家的努力,这种责任感往往会使得民众的内心更加的强大,从而激发了日本人在公司的建设中的潜力。
在纪录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公司的崛起,是发展在“明治维新”这样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的,而“明治维新”所提出的政策和思想引导在日本公司的发展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明治维新以来,主导开放改革的日本精英阶层就意识到:思想解放是国家进步的根本。明治维新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确保了人的权利的平等和自由。犹如解说词中提到“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在日本对应当为集体利益携手合作的认同,仍然保留在所有的公司之中。这个社会所有的组织与个人都拥有国家的目的而造成共同努力的渴望。”所以在日本的公司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公司不是股东的,也不是经营者的,而是公司职员的,整个公司就
像是职员的家,给职员有一种归属感,这是日本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
着眼于世界的发展,不仅仅只看到自己公司的利益,所谓的在公司的建设上,还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就是企业的人都要知道社会所需而去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只着眼于当前的利益。让松下幸之助受益匪浅的“三方得利”之说,意思是说,做买卖要让买方得利、卖方得利、还要社会得利,挣钱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持续地挣钱。也可以给我看到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的延伸,只有不断的发展,适应社会,才能得到更持久的获利。而松下幸之助在后来公司的发展,也吸收了美国五天制的作息制度,让那个员工们更好的得到了劳逸结合,日本公司首先关注人,他们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数量为本,或者以利润为本,他们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创新力,他们倾听顾客的声音,不断考量自己的价值,是否有利于股东、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日本企业的文化,就是在政治制度的引导下,在思想学家的思想指引下,以人为本打造企业自身的模式。就像明治维新时期一样,这位优秀的学习者总是善用自己所长,创造性地运用所学。丰田汽车的生产线上,有一根特别的拉绳,被称为“安东绳”。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发现异常,就可以拉动绳索,停止生产,以防止次品注入下一道工序。而这也看出了日本人做事更严谨,更注重细节。
吸收别人优秀的精髓,结合到自身的发展中去,公司更需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精神为引导,把握经济的发展和趋向,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惟有更好地调动起自身文化中激发个潜能的优势,更好地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竞争!美国是公司发展茁壮成长的地方。但是,在世界的东方----日本,却向这位老大哥的霸主地位发起了挑战,我们如今看到的松下、索尼、佳能、尼康、丰田等一些享誉世界的大公司。日本公司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现在将的“以人为本”,公司将员工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它与美国公司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模式截然不同,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公司不是个人的公司,而是集体的公司,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当家做主的滋味。由于各种原因,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也是从那时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公司的不断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技术的创新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在世界许多的大公司,他们都将创新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如今的时代,公司已经不能光靠模仿被人来做大做强。真正的创新,就是向外输出别人无法贡献的东西。
公司的成长史,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需要我们去好好欣赏,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历史的一些惨痛记忆,让我们从历史从吸取教训,更好地向前迈进,迎接公司更美好的明天,迎接中国公司在历史大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在《创新先锋》这一集,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在二战之后的崛起之路,以及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恐慌。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再次依靠创新、软件、互联网、晶体管等核心技术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者。看了该集,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创新诞生的先决条件是自由,创新的主体是公司,创新的保证不是技术而是管理。美国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多的核心技术,源自于美国政府建立的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的产学研模式,而中国也在推行这种模式。
但是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却并未有美国如此高的技术转化率,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每年国家向大学和研究机构投入的巨资,是否都得到了回报,为何无法得到有效回报的原因还是因为公司组织机构不健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或许杜邦公司从知名大学聘请
教授做科研,最终研发出可用于多种商品的尼龙材料,应该成为中国产学研模式的榜样 我看完《大国崛起-日本》以后,有一种深思感,我觉得日本人的那种顽强的精神、对于做事认真的态度以及乐观的心态感染了我,一个大国崛起,不仅仅是各项经济指数等指标的上升,更重要的是一种国民的氛围,这种过敏氛围就是一种勤奋、向上的氛围,日本人对于做事的态度的人真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成为了其在二战之后经济快速起飞的原因之一。这种严谨、一丝不苟,可能有些死板,有些不会走捷径,但是,这造就了日本电子工业的辉煌以及在科学界的成就。日本的企业等级森严,这就很便于管理,在其管理精密、严谨的背后,则是日本人的做事的一贯的态度---一丝不苟。日本人做每一样产品,都会对其质量、精密度、技术参数指标等等做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日本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这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日本是海洋性文化,对于船舶制造等专长,日本人把握的非常之好,这也是日本的核心竞争力,日本人对于船舶制造的重视是全世界空前的,这也造就了日本人在船舶制造业的霸主地位,这是日本人能够在国际上取得一些地位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船舶制造当中,日本人的性格就体现出来了----严谨、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可以说,透过日本的船舶制造业,可以观察出整个日本社会的端倪。但是,日本还有一个更为惊人的奇迹-----就是在其经济、科技等保持高速发展的时候,环保工作做得十分之到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亚洲名列前茅,高于中国,这是中国做得不足的地方,从这也可以看得出来日本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高要求,也正是日本人追求完美的性格的综合体现。
第五篇:教育管理作业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总管以下所有部门
学生工作部(处)——办公室;学生管理科;思想政治教育科;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完成校党委、校行政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配合组织部、校团委做好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工作。协助武装保卫部(处)做好学生军训工作。负责新生入校教育。武装保卫处——综合科,治安科,政保科,消防科,国防教育科,北湖校区综合办公室,校园110监控中心
纪委、监察处——协助校党委、校行政
组织部
宣传统战部__宣传科、新闻中心办公室、校报编辑部 完成校党委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指导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的政治学习。
校工会__办公室,教职工活动中心
工会委员会在学校党委和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校团委__.下设办公室、大学生素质拓展与文化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同时指导团委秘书处、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时代通讯社、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工作。
学校党委的青年工作部门
人事处__人事科,师资科,劳资科
教务处——主管校长领导下
实验设备管理处——设备管理科和实验实训科二个科室
研究生学院——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位办公室,就业办公室 科研处——办公室,项目科,成果科
外事处——办公室
招生就业处——招生处,就业处
计财处——计划管理科、综合科、财务科和收费管理科
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
离退休工作处——下设离退休工作处办公室、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网球场、门球场、老干部学习室、书报阅览室等活动场所。
离退休工作处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
审计处——在主管校长领导下
国有资产管理处——国资处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科 基建处——工程技术科和办公室
校地合作处、校友总会——办公室、校地合作科 后勤产业管理办公室—— 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