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5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之五:制度约束,让选用干部“慎始慎终”
------------------
【信息时间:2010-7-21阅读次数:3】【我要打印】【关闭】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之五:制度约束,让选用干部“慎始慎终”
------------------
来源: 新华日报
全方位监督 大力度查处
制度约束,让选用干部“慎始慎终”
4月下旬,《江苏省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暂行办法》由省委组织部报请省委研究,这是我省首次针对县委书记这一特定群体的用人权而专门制定的制度,使得对用人的监督更加有章可循。
“让用人权经得住阳光照耀,经得起人民检验。”近年来,我省致力于健全机制,创新方法,强化对选人用人工作的规范和监督,在去年中组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第二次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我省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满意度、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本省2008年的水平,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不断提高。
监督选人,制度“唱主角”
4月初,泰州市新一批拟提拔为处级干部的人选公示结束。23名干部的选用过程全部由市委组织部记实存档。记录在案的,既有事前沟通、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组织考察、任前公示和任职等程序的执行结果,又有信访核查、预审结论等情况。
从2004年3月率先试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度起,泰州迄今已对427名处级干部选拔任用进行了“记实”。
泰州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组织部门考察前,拟考察人选必须经过纪委、审计、信访、公检法等有关部门预审,考察中收到的反映也要接受调查核实。“2007年以来,全市376名考察人选受到联合预审,8人暂缓任用,其中3人被立案查处,5人不予提拔。”
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国华表示,全程记实把事前预防、事中纠偏、事后追责有机结合,实现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全程化;联合预审,则前移监督关口,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两个制度都为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程记实和联合预审,只是我省干部选用监督制度化的一个剪影。早在2005年,省委就规定,省辖市委一次提拔干部超过50人,或在两个月内累计提拔干部超过60人,县(市、区)委一次提拔干部超过30人,或在两个月内累计提拔干部超过50人,都应向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并接受审核。2009年初全面推开的“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则明确,省、市、县(市、区)党委常委会须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工作,并接受全委会成员评议质询,年度新提拔任用的地方和党政部门正职要接受全委会成员的民主测评。
关键环节重点监督,不容“漏洞”
提名考察对象、讨论决定干部任用方案,是干部选拔任用实践中最易出现漏洞的环节,更是近年来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的重点。作为中组部“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
用人行为”调研试点单位,响水、沭阳、靖江、宜兴在这方面率先破题。
响水县对近两年内68个空缺乡科级岗位人选初始提名的条件、程序、结果实行“三公开”。该县规定,提名人选必须符合属于乡科级后备干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三个条件。除竞争性选拔外,提名人选须经过单位推荐、县委全委会或县委组织部推荐以及分别征询有关领导和部门意见这“两推荐一征询”程序产生。提名结束后,必须公开空岗职位提名人数、初始提名人选推荐得票情况和现实表现。沭阳县则实行县委全委会成员对乡科级党政正职人选 “定期提名”、组织部部务会对乡科级副职干部人选“分散提名”、单位领导班子对竞争性选拔干部人选“集中提名”等相结合的办法,改变以前提名权过分集中的倾向。
在连云港和苏州,县(市、区)委研究干部任免事项应当事前向上级报告,由上级组织部门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列席会议现场把关。“我们从程序上把关,比如一次是否研究干部太多、有无破格提拔、民主推荐得票是否符合要求等,通常不干预下级党组织的任用方案,但发现有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情况,则及时予以纠正。”苏州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负责人说。
创新实践已经逐渐提炼成全省性的制度。正在制定的《江苏省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暂行办法》就规定:县委书记一般不得先行提出干部调整具体人选;在用人上的民意调查、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中,如果本地的公众满意度明显偏低,由上级给予县委书记诫勉谈话,经考核认定为不适任的给予组织处理。
铁腕查处,决不搞下不为例
最近,宿迁市对违规选拔任用干部行为的一项监管新规,让拥有用人权的领导干部也体会到了“责任”的重大。
该市规定,凡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将对县(区)委、市直单位党组(党委)实施“重点管理”。这些不可逾越的红线包括:超职数、超编制配备干部严重,不严格履行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不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规定,群众满意度不高,干部调整频繁、调整面较大。
一旦列入“重管”,相关负责人将接受市委组织部的诫勉谈话,所作出的人事任免一律无效。“重管”期间,县(区)委常委会研究干部调整方案,市委组织部派员列席;市直单位不再核发进人指标,不得提拔任用干部。
“对违规选人用人问题铁腕查处,决不搞‘下不为例’,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盛克勤介绍,几年来,我省始终保持高强度查纠: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实施重点督查,对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对整治用人不正之风情况开展专项纠查,对选人用人问题群众举报进行集中清查,对违纪拉票进行重点治理。
举报违规用人问题,除了写信、来访外,群众还可拨打12380举报电话。继在省委组织部网站开通群众来信信箱、受理网上举报后,去年,省、市组织部门户网站统一规范了12380网上举报系统,一个信访举报、电话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举报监督网络已然形成。为及时发现、严肃查处用人不正之风提供了信息来源。近两年,省委组织部收到的举报总量比前两年下降了23.8%,但查核总量比前一个两年增长了两倍。
盛克勤表示,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的力度,及时回应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反应,以公开来助力监督。对严重违规用人问题,尤其是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违反规定选人用人的,将按中央最近出台的四个“暂行办法”所明确的要求,实施上级立项督查,严肃处理,严格问责。
(新华日报记者 耿 联 任松筠)
第二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
活力大地的深层洗礼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6月26日)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率先发展,关键在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江苏省委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从点上试验到面上推广、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从实践探索到制度规范,为推动江苏“两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竞争择优:从试点走向常态
率先发展的江苏,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敢为人先的江苏,热切呼唤选贤任能的科学机制。
2000年秋天,江苏省委首次拿出21个副厅职岗位,面向全省,公开选拔。
一石激起千层浪,公选成为全省上下关注的焦点。来自徐州矿务局的谢正义,两次参加公选脱颖而出,从处长、到副厅长、厅长,现又在扬州市市长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干。
2003年,竞争性选拔又向前推进一步,首次通过公推公选方式,产生了沛县、金坛、雨花台区和白下区四位县、市、区长人选。2004年,宿迁市曹集镇率先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随后,又在全省选择乡镇、学校、机关、企业、两新组织等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全省已有1850多个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产生1.1万名领导班子成员。今年,将在所有村党组织换届中普遍推行。
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省委对重要岗位带头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全省已差额选拔各级领导干部810多名,其中省管正厅级领导干部7名。
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全省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持续推进,亮点频现:职位层次,从副科到正厅;选拔视野,从省内到全球;组织方式,从单个部门到市县联动;考试测评,从千人一卷到一职一卷;群众参与,从会议测评到电视网络直播……
统计显示,10年中,全省竞争性选拔10万人,其中公推公选3200多人。经过十多年探索实践,一个完整的干部竞争性选拔制度体系已然形成;在基层党组织实行公推直选,在机关中层推行竞争上岗;党政正职采用公推公选,副职实行公开选拔,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任职交流:在优化配置中激发活力
干部交流,是促进干部健康成长、优化人才配置、转变机关作风的迫切需求,是带动发展资源集聚整合的重要途 径。
2007年,在苏州工业园任职的沈小鹰受命北上,任宿迁市副市长兼苏州宿迁工业园管委会主任。3年后,他和他的苏州团队,先后引进8个项目,投资总额50多亿元,在偏僻的乡村田野上,奇迹般地“移植”了一座新兴工业园区。
据了解,目前13个省辖市党政班子中,交流干部111人,占47.4%;苏中苏北8市党政正职中,有15人来自苏南和省级机关。
南北干部交流,带来的是发展理念的更新提升,是发展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是苏南苏北优势互补协调共进。“十一五”以来,苏北苏中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提高了5个百分点。苏北基层群众把这种变化,形象地概括为:“栽了杨树,修了大路,转移支付,交流干部。”
江苏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厚,省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破“三支队伍”的交流壁垒,着力建设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各级领导班子。2006年,省委选派20名高校干部到地方党政机关挂职,有11名干部留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省长助理徐南平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去年,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省启动“科技干部挂职服务沿海行动计划”,选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名领导干部到沿海3市14个县挂职任职,为沿海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13个省辖市党政领导班子中 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经历的分别占18.6%、25.5%。
近年来,全省各地还以管人、管钱、管审批等热点岗位为重点,先后集中组织实施机关干部跨部门交流30多批次,交流中层干部4200余人。无锡、扬州率先开展大规模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
流则活,动则兴。干部跨部门交流,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科学考评:让群众满意成为标尺
考核是指挥棒,是风向标。有什么样的考核导向,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政绩观。
2005年,江苏首次将四大类18项全面小康指标纳入干部的实绩考核体系。其中,特别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5项作为核心指标。
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研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把干部考核机制与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有机衔接起来。相继推出市县、机关部门、企业、高校考核评价办法,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
鲜明的导向,科学的考核,让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几年前深受蓝藻暴发之苦的无锡人,如今不再为水而“忧”。无锡干群切身感受到的环境之变,源于科学发展考 核体系的倒逼之效。
干部的实绩如何,群众的感受最真切。干部的实绩评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南京市建邺区积极推行民意考核机制,聘请社会调查机构进行调查,把民意得分纳入干部的考核,民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进退留转。据介绍,该区干部考核中,民意分值已从前年的30%、去年的40%,提高到今年的50%。
2009年底,省委对全省51个县(市)和南京市11个区的党政正职,进行科学发展量化考核,给他们逐一打出了科学发展的“成绩单”,其中12名优秀县委书记被提拔重用。严格的考核,导引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新追求。
科学考核也延伸到军转干部领域。“量化考核、积分选岗”,把军转干部在部队期间的表现和贡献,与转业到地方岗位的安置紧密相联,择岗过程简捷明快,安置结果让人信服。中央领导作出批示,推广江苏经验。
锻铸培养链:到基层历练重培训提升
“良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基层是培养干部、锻炼干部、识别干部最好课堂。到基层一线去,到发展一线去,到维稳一线去,已成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近年来,省市机关先后选派7批234名厅、处级干部到苏北、苏中的县(市、区)挂职,抽调2500名干部到苏北 经济薄弱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选送1800多名机关干部到信访岗位培养锻炼。
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人民群众;只有与百姓同甘共苦过的人,才会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
针对机关“三门”干部偏多的实际,省委把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正职的重要条件之一。近三年来,新提拔的省辖市党政正职和省级机关主要负责人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占81%。与此同时,省市联动,连续两次集中开展从基层一线公开选调年轻干部。仅省级机关就公开选调了579名优秀公务员。
畅通上升渠道,给奉献在基层、苦干在一线的干部,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大学生村官,是干部队伍的活水源头,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2007年以来,江苏集中选派1.6万名大学生到村、到社区任职,并制定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16个文件,引导他们服务在基层,历练在基层,成长在基层。一个让大学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科学机制正在形成。
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既离不开基层历练,更需要教育培训。在实践中,全省各地积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拓宽教育培训途径。先后挂牌成立华西新农村建设、昆山建设全 面小康、无锡创新创业人才、江阴民营企业后备人才等四大干部培训基地,形成了党校培训、专题培训、境外培训、菜单式选学、网络培训、基地培训“六管齐下”的大培训格局。省委直接选送4200多名干部到境外培训,培训省内外乡村基层干部10万余人次。
选贤任能需要制度创新,权力运行需要刚性监督。在总结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我省全面推行党政正职用人责任审查、编制责任审核和经济责任审计,今年将对1960名“一把手”分项进行“三责联审”。以贯彻落实中央《责任追究办法》等四项干部监督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操作规程,实行流程管理、全程记实,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正在得到不断提高。
执政的规律昭示我们:人优政强、人庸政弱、人劣政亡。改革的实践启示我们:不变则罔、不闯则滞、不进则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关执政根基,事关人心向背,事关民族复兴。人们欣喜地看到,在江苏,一个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和监督改革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它必将为我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晶
沈
第三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2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之二:基层经历,干部成长任用的重要一环
------------------
【信息时间:2010-7-21阅读次数:6】【我要打印】【关闭】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之二:基层经历,干部成长任用的重要一环
------------------
来源: 江苏省委组织部
“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
基层经历:干部成长任用的重要一环
“不通过选调这个途径,我可能一生都难以跨入省委大院。”李绍海4月16日对记者说。一年多前,通过“省级机关面向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活动,时任睢宁县政府办综合一科科长的他,以总成绩第一名被江苏省委办公厅录用。
“挂职的意义是什么?绝不是‘镀金’,而是‘炼金’,‘炼’是修炼、是锻炼、是磨炼。”省高院的吴立香是2007年我省赴苏北挂职的处级干部,她清晰地记得,那年5月31日,初夏的南京细雨霏霏,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与他们集体谈话并送他们启程。两年里,原任省高院赔偿办主任的她,在徐州泉山区挂职担任区委常委、副区长;如今担任省高院司法鉴定处处长。不同的身份切换,使44岁的她更为成熟。
这两位年轻干部的职业轨迹和成长体验,体现了我省已经形成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
这样的培养选拔链,缘于江苏近年来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彰显了“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的用人导向,利于减少“家门—校门—机关”“三门”干部的比例,也助推干部“下得去、上得来”的渠道畅通。
干部到基层锻炼——
“挂职,不是‘镀金’是‘炼金’”
连日来,记者深入苏北、苏中市(县),走近我省挂职干部群体,真切感受到“基层”对于他们的职业锤炼和人生给养——拓视野、识民情、增才干。
4月12日晚,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从无锡开会回到沭阳,已是深夜11点多,但他还是习惯性地上网看了看“百度—沭阳吧”。在他的力推下,全县各部委办局及乡镇的168名一把手全部在“百度—沭阳吧”实名注册,网民在《蒋书记网络会客厅》中跟帖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涉及到本乡镇或部门的工作,一把手们要在48小时内作出明确回复。
此举一出,广受好评,有媒体评价说:“‘沭阳吧’搅活了施政生态。”蒋建明对记者坦言,“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困,首先要察民情。这样的认识,与我在宿迁一干就是8年的经历有关。”
宜兴人蒋建明1984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省级机关工作,2002年4月来到宿迁,当过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沭阳常务副县长、沭阳县长,2009年1月起任中共沭阳
县委书记。这8年,蒋建明觉得:“幸运!经历了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方方面面,经历了由单纯的业务型干部向基层综合型党政领导的角色转换,拓宽了视野,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
2008年底,江苏省委选派省级机关副厅职、正处职干部集中赴苏中、苏北挂职。其中10名副厅长到苏北经济薄弱县任县(市)委副书记,时间一年;14名现职正处长到苏中、苏北挂职任县(市)委常委、副县(市)长,时间二年。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林伟是14名处级挂职干部中的一员。他现任姜堰市委常委、副市长,十分赞同省高院挂职干部吴立香的那个观点:“挂职绝不是‘镀金’,真的是‘炼金’——不是在火里,是在泥土里。在实践中开拓思路和眼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任何培训、书本都学不到的。”
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庄同保对记者说:“选派省级机关干部挂职,目的是增强省级机关干部队伍的活力,多岗位、多渠道培养锻炼年轻干部,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实践下来,效果非常好。”
人才从一线选拔——
“让基层的优秀者脱颖而出”
今年32岁的李绍海,谈及自己的人生跨越,难掩意外和感恩:“我毕业于邳州市运河师范,第一学历仅是中专,先是在乡村小学做了8年老师,继而通过全省公务员考录进入睢宁县政府机关。”2008年秋,江苏省委组织部首推“省级机关面向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活动,时任睢宁县政府办综合一科科长的李绍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省委办公厅秘书一职的角逐,经过笔试、面试多个环节的比拼,最终以总成绩第一名被江苏省委办公厅录用。与李绍海同一批、选调到省检察院宣传处工作的张燕华,今年35岁,曾是东台市富安镇镇长。张燕华最初在企业工作,后来通过考取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进而通过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
省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处处长梅仕城介绍说,2008年下半年,省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首次集中公开选调了104名基层优秀公务员,充实到28个省级机关单位。2009年,采取省市联动的方式,从基层公开选调了286名优秀公务员充实省市党政机关。
“没有真才实学,他们不可能脱颖而出。此举有利于改善省级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建立来自基层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认为,“经过一年多的考察,选调单位普遍反映,所选调人员与选调职位要求匹配。”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为此作出批示:“江苏从基层选调公务员充实省级机关很好,这给年轻干部树立了到基层去干实事的导向,有利于形成‘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科学培养链,有利于优化领导机关的干部来源,从干部结构上保证党政领导机关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科学培养链初步形成——
“让干部‘下得去、上得来’”
2009年,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中共江苏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培养选拔链,为各级领导班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支持。
放眼江苏,这样的“链”初步显现——
在使用提拔干部时,注重干部在基层领导工作的经历。2008年政府换届后,市政府领
导班子成员中,有县(市、区)党政领导经历的占65%。在省委多次开展的大规模公开选拔和公推公选省管领导干部工作中,不少基层领导干部脱颖而出„„
新的制度设计,还在延伸和深化。记者了解到,今后省级机关补充工作人员,主要采取从基层公开选调的方式进行;苏州规定新提拔进县级市(区)党政班子成员,原则上要有镇(街道)或企事业单位领导经历,新提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应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南京市市级机关,要拿出50%以上的计划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今年的公务员招考中,有乡镇(街道)机关102个职位专门面向2007年省选聘大学生村官„„
这些优化干部人才资源配置的力举,处处传递和彰显用人导向:基层经历,成为干部成长和任用的重要一环。而作为制度设计,它也为打通干部“上下”通道提供刚性保障。“公推公选解决了干部‘上’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解决了人才‘下‘的问题,‘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解决了‘下得去又能上得来'的问题。不仅能让干部摆脱‘家门—校门—机关’的单一途径,还能让长期工作在基层、安心做事、不事张扬的干部不吃亏,有奔头、有前途,确保基层干部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如是评价。
(新华日报记者沈峥嵘 翟慎良)
第四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6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之六:考核、监督、问责,让干部不敢懈怠
------------------【信息时间:2010-7-21 阅读次数:3】【我要打印】【关闭】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之六:考核、监督、问责,让干部不敢懈怠
------------------
来源: 新华日报
考核、监督、问责,让干部不敢懈怠
如何将为官者置于群众“热辣监督”的目光下?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让勤政者更加勤勉、慵懒者不敢懈怠?我省各地大胆探索,“三责联审”、“票决评价”、“民评官”„„一系列改革和实践,拓展监督主体范畴,完善民主评价机制,不断营造干部队伍科学管理的“透明阳光”。
监督主体,由体制内扩大至全社会
登录“网上宿迁”,在“干部网上述职述廉专题”中,宿迁市级机关领导干部以及区县领导干部的“工作报告单”一览无遗。记者点击发现,这些成绩单挂出不久,点击率就已过百上千,不少网友还积极跟帖,或直言评价,或提出建议。
2008年底,继南京市部分官员电视述职述廉之后,宿迁300余名处级干部纷纷以个人博客形式,向公众“晾晒”工作“成绩单”。去年2月,在镇江人气最旺的“镇江网友之家”网站的“百姓话题”论坛上,“请关注领导干部面向社会公众述职述廉”的帖子被高高置顶。点击链接网址,一份份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述职述廉报告,立即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当地组织部门介绍,百姓在网上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和意见,都要进行反馈。反馈会上,面对不留情面的批评和意见,不少单位领导如坐针毡。
宝应县环保局长刘忠民最近的压力则来自于“目标承诺”。4月6日他代表环保局在电视上向全县人民作了公开承诺,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到抓班子、带队伍,服务内容、服务时限、服务效果、机关作风建设,承诺的目标和标准都比往年高了一个数量级。“压力很大,感觉肩头沉甸甸的,惟恐做不好、做不到。”刘忠民坦言他发表电视承诺以后的心情。
宝应各部门“一把手”的电视承诺内容都在网站、政务公开栏长期公示,新闻媒体进行跟踪报道,督查组经常督查,热线电话常年接受投诉„„刘忠民说,“万众瞩目之下的承诺,如果做不到,受伤害的不但是我个人的形象,更是政府的公信力。”
目标承诺,并不是宝应的新发明。早些年,随着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扩大试点,作为配套制度的“任期和目标承诺”,已经在江苏城乡大地广为人知。
“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宝应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刁顺勤引用伟人毛泽东的话,来注释宝应县最近推动机关各部门所做的电视承诺。
制度设计,“篱笆”的缝隙越来越小
4月12日,南通市行政中心会议室内,来自南通市外办、铁路办、无管委办和社科联的近百名工作人员及其下属单位负责人汇聚一堂,参加对这四家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三责联审”的动员会。与会人员每人领到3张测评表,对其单位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选人用人责任、机构编制责任和任期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独立测评。
“作为领导干部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选拔任用、财务安排使用、机构编制管理,既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也应是干部监督的重点。这一制度设计抓住了管理的关键环节。”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坦言。
近年来,南通市整合资源,对县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动实施用人责任审查、经济责任审计、编制责任审核,构建“三责联审”监督机制。该制度从2007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先后对19个市级机关部门和7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共33人实施了联审,查纠的违纪、违规资金总额超过24亿元,取消了个别县(市)超越权限对25人作出的任职决定。
去年8月,“三责联审”在全省全面推开,并成为全省干部监督常规做法。今年,我省省市县三级将有894名党政正职接受“三责联审”。
以制度设计严管干部,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创举频出、亮点迭显。省公安厅2008年初制定出台廉政登记制度,要求新警和拟提拔任用、交流到重点岗位的民警在录用和提拔任用前,如实登记家庭收入和大额财产等情况。目前,已对厅机关306名提拔任用的干部实施了廉政登记,有7名同志因未如实登记被延期或暂缓任用。泰州、张家港等地试点“考察对象廉政报告制度”,报告的内容覆盖了家庭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经商办企业情况、个人在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企业和事业单位兼职、领取报酬及持股情况,等等。试点以来,张家港市已先后对3批共77名考察对象实施了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续任投票”“干部问责”:重点岗位严管理
2009年7月8日,昆山市委全委会上,引人关注的“票决一幕”再度上演——全体委员对昆山开发区各内设机构等10个单位的127名领导干部是否留任或续聘现任职务,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统计选票后,结合考核和考察结果,昆山市将1名领导干部改任低一级领导职务,4名干部调整工作岗位,并对虽已通过票决、但获得同意票相对偏低的5名干部进行诫勉谈话。
“全委会上当场计票、宣布结果,这一做法,强化了对重要领导岗位上干部的任中监督。不论是否是本次被票决的对象,领导干部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监督压力。”昆山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注意到,昆山市委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对市级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实行市委全委会定期投票表决制度”,要求每5年由市委全委会对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实施一轮投票表决。迄今为止,市委全委会已完成对455名领导干部是否留任或续聘现职的票决,5名干部受到降职处理,23名干部调整工作岗位,38名干部接受诫勉谈话。
在以“严管干部”闻名的睢宁,县党政主要领导在内的副科级以上干部、重点科股室负责人手机号,全部在报纸上公开,一并“晾”出的还有县、镇和部门一把手的工作承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决策过程和实施进度„„鼓励公众以短信、网络等形式进行监督评判。睢宁还出台了《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实行组织问责、自我问责、社会问责、舆论问责的办法,建立常态问责机制,让领导干部抓工作“没有效果,必有后果”。县交通局党委书记、环保局长等都在严管问责中丢官削职。
“干部不轻松,群众才好过。”对睢宁“严管干部”的动因,县委书记王天琦一语中的。
(新华日报记者
任松筠
耿 联)
第五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3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之三:交流任职,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
【信息时间:2010-7-21阅读次数:7】【我要打印】【关闭】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之三:交流任职,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
来源: 江苏省委组织部
交流任职,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宿迁市副市长、苏州宿迁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沈小鹰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高倍望远镜。“这是我每天观察工地用的。”4月13日,沈小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犹如一张白纸上作画,沈小鹰和他的苏州团队,与宿迁人一道在3年多时间里缔造了一座崭新的工业园。而苏州的“鹰”北飞宿迁,沈小鹰只是江苏干部交流大军中的一兵。从南北交流,到跨部门交流,到机关、高校与企业“三支队伍”交流„„江苏大力度推进的干部交流任职,激活了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区域共同发展有了“领头羊”
4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不巧的是,徐州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秦景安到北京参加培训了。就在上月底,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摘取“国字号”招牌,刚刚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秦景安从张家港到徐州任职近5年来的又一靓丽成绩单。管委会副主任娄民强介绍说,这5年开发区年均增长40%以上,“5年干的活,是过去13年总和的两倍还多!”对此,他深有感触:“南北差距差在哪里?就在思想解放程度上。”“而秦主任一到开发区,就展开了思想解放大讨论,提出了开发区的‘二次创业’,变化由此开始。”
“南北干部交流,是苏南帮助苏北的最有成效举措。”新沂市委常委、副市长郑彦芳认为,它起到了三个作用:南理北渐,促进了苏北思想解放;南才北用,为苏北带来了人才;南资北移,搭建了产业转移的桥梁。
这也是新沂人从两任“苏南书记”身上得出的结论。现任市委书记陈德荣,来自江阴。“2008年,我只带了一位司机来到新沂。”陈德荣说,南北干部交流,带来的是理念的碰撞,工作方法的对接,同时,也带来发展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产业与企业的互动。
“从苏南选拔优秀干部到苏中苏北挂职、任职,着眼点就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苏中苏北8个省辖市16名党政正职中,有10人来自苏南;苏北5市开发区正职中,有4人来自苏南。通过干部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推动了南北互动、协调共进,苏北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经连续三年超过了苏南和全省平均水平。干部南北交流工作自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提升,目前正在探索开展‘组团式’、‘置换式’、‘打包式’成批交流干部,以解决个别交流融合难、落实难的问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说。
打破“一张桌椅坐一生”
在推进干部跨区域交流的同时,江苏大力度推动干部内部轮岗和跨部门交流。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全省各地先后集中组织实施机关干部跨部门交流30多批次,交流中层干部4200余人。
记者了解到,2008年以来,省司法厅建立人才流动培养机制,通过内部轮岗交流等形式,有计划地将优秀人才安排到条件比较艰苦、情况比较复杂的偏远单位,或狱政、安全生产等任务比较繁重的岗位上去任职锻炼,至今已交流处级领导153名、轮岗交流科级干部1912名,交流面分别达到87%、95%。
黄志新就是其中的一员。2009年春节前,在省司法厅律师管理工作处工作的他,由厅局党委任命为边城监狱副监狱长、党委委员。谈及一年多的换岗任职体会,他说:“现在的岗位,面对的是各种具体而细微的工作,与机关的上传下达、文来会往有着本质的区别。监狱工作实战多、硬战多,有利于克服自己过去长期在一个部门、一个岗位上工作而造成的知识能力的不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内部轮岗和跨部门交流机关干部,发挥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激活剂、改进机关作风助推器的重要作用。”省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处处长梅仕城说,通过交流,一方面盘活了干部人才资源,打破了“一张桌椅坐一生”的不正常现象和沉沉暮气,另一方面也多岗位锻炼了干部,通过新岗位的倒逼机制提升了干部的综合素质。
新渠引得活水来
4月9日上午,记者到省教育厅采访副厅长胡金波。短信发过去,他带着签名的短信立刻回复:信息收到,知道!马上到!“我的手机里分门别类预设了很多回复短信”,胡金波笑着说,“这是我在基层工作时积累的一条经验。”
胡金波所说的“基层”,是指他在南农大、中国药科大学的任职经历。在2007年7月正式调任省教育厅副厅长前,他的身份是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我走路的速度很快,重要讲话都是自己写,手机24小时开机„„”胡金波说,他如今依然保持着在高校时的风格。而与基层的这种天然联系,让他在新岗位上能够换位思考。“在给校长们做报告时,我禁不住会想,如果我没来教育厅,坐在台下的就是我,那我愿意听什么?”
从高校到教育厅,胡金波实现了自己的“转身”。如今,在党政机关、企业与高校之间,一条条干部交流的新渠已经筑成。近年来,江苏有目的、有选择地选拔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领导干部交互任职,在推进三支领导人才队伍交流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006年,选派20名具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的高校干部到党政机关挂职,挂职结束后有11名干部留任,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徐南平提任省长助理。
2008年开始,从45个高校院所选派了84名高层次人才到常熟等8个苏南经济发达的市(区)担任“科技副镇长”。
最近,又启动实施“科技干部挂职服务沿海行动计划”,选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名领导人才到沿海市县挂职。目前,省辖市党政领导班子中有高校、科研院所或者企业经历的超过半数,其中: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经历的51人,占21.8%;有企业工作经历的70人,占29.9%。
“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领导干部‘三支队伍’各有特点和优势,打通三者的交流渠道,对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培养复合型干部、推进产学研结合、激发工作活力等,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郭广银说。
(新华日报记者 翟慎良 沈峥嵘)